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成綿經濟帶怎麼樣

成綿經濟帶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9-26 14:00:39

『壹』 兩帶四圈中的四圈是四個大的城市群包括什麼

兩帶四圈中的四圈是四個大的城市群包括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重慶和四川將共同推動成渝城市群上升為國家戰略。未來的成渝城市群,將會是一個什麼模樣?成渝城市群裡面的各個城市,將會是什麼樣的定位?

這些最近成了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

我們注意到,無論是正在籌備當中的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毗鄰地區合作聯盟,還是已經在推進的川渝合作示範區,都是在落實一個規劃——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

成渝城市群未來將是一個什麼模樣?

我們可以從《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裡面找到答案。

2016年4月,國家發改委發布了《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對成渝城市群的建設作出了詳細地規劃和安排。

當重慶、四川兩地越來越相向而行時,尤其是2017年7月15日以後,重慶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與四川一起努力推動《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落地、落實,我們有必要重溫《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了解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的模樣。

一、國家對成渝城市群寄予厚望:

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是培育發展成渝城市群的指導性、約束性文件。

重慶、四川推動成渝城市群發展,將在這個規劃框架內實施相關行動。

成渝城市群的范圍,包括重慶市的27個區縣和四川省的15個市,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人口9094萬人,地區生產總值3.76萬億元,分別佔全國的1.92%、6.65%和 5.49%。

重慶市納入成渝城市群的27個區縣為:渝中、萬州、黔江、涪陵、大渡口、江北、沙坪壩、九龍坡、南岸、北碚、綦江、大足、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潼南、銅梁、榮昌、璧山、梁平、豐都、墊江、忠縣等 27 個區縣以及開縣、雲陽的部分地區。

四川省納入成渝城市群的15個市為:成都、自貢、瀘州、德陽、綿陽(除北川縣、平武縣)、遂寧、內江、樂山、南充、眉山、宜賓、廣安、達州(除萬源市)、雅安(除天全縣、寶興縣)、資陽。

從城渝城市群的定位來看,國家對成渝城市群寄予了厚望:

1、成渝城市群是引領西部開發開放的國家級城市群,是全國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西部創新驅動先導區、內陸開放型經濟戰略高地、統籌城鄉發展示範區、美麗中國的先行區。

2、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平台,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撐,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示範區。

3、成渝城市群要發揮溝通西南西北、連接國內國外的獨特優勢,推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契合互動,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拓展全國經濟增長新空間。

4、成渝城市群要探索走出一條中西部地區城市群建設的新路子。

5、成渝城市群要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級城市群為目標。

6、成渝城市群要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增強人口經濟集聚能力、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輻射帶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充分發揮對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撐作用。

二、重慶和成都的定位非常明確:

成渝城市群裡面的兩個核心城市,一個是重慶,另一個是成都。

這兩大核心城市,各自的定位是什麼?

《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裡面,對重慶和成都的定位,可以說已經非常明確。

按照規劃,到2030年,重慶、成都等國家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全面實現,同城化水平顯著提升,創新型現代產業支撐體系更加健全,人口經濟集聚度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實現由國家級城市群向世界級城市群的歷史性跨越。

國家要求提升重慶和成都的核心功能,於是對重慶和成都在成渝城市群建設過程中,進行了非常明確的定位。

1、圍繞建成國家中心城市,強化重慶大都市區西部開發開放戰略支撐和長江經濟帶西部中心樞紐載體功能,充分發揮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商貿物流中心、科技創新中心、航運中心的作用,加快兩江新區建設,全面增強集聚力、輻射力和競爭力。

2、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強化城市規劃約束性作用,根據山地特色合理控制建築物高度,提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形象。

3、以主城區為核心,以城市發展新區為腹地、聯動沿江城市帶和四川毗鄰城市發展,構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大都市區。

我們看到,國家把重慶定位為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商貿物流中心、科技創新中心、航運中心。

成都在成渝城市群的定位:1、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增強成都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功能。

加快天府新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完善對外開放平台,提升參與國際合作競爭層次。

2、強化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發揮自然因素在城市風貌特色塑造中的基礎作用,提升城市形象。

3、充分發揮成都的核心帶動功能,加快與德陽、資陽、眉山等周邊城市的同城化進程,共同打造帶動四川、輻射西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都市圈。

我們看到,國家把成都定位為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綜合交通樞紐。

從國家對重慶、成都的定位來看,兩個核心城市的定位呈現了明顯的差異化,重慶不僅是西部重鎮,還是長江上游地區的重鎮,成都是西部地區的重鎮。

重慶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努力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

成渝城市群內各城市分工清晰,成渝城市群裡面,國家對重慶市的27個區縣、四川省的15個市,都有比較清晰地分工。

這種分工,也是這些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

成渝城市群裡面的各個城市,按照「一軸兩帶、雙核三區」的空間格局進行布局和定位。

「雙核」是指:重慶,成都。

「一軸」是指:成渝發展主軸。

「兩帶」是指:長江城市帶,成德綿樂城市帶。

「三區」是指:川南城鎮密集區,南遂廣城鎮密集區,達萬城鎮密集區。

成渝城市群空間格局示意圖/點擊圖片可放大看

成渝發展主軸,主要是依託成渝北線、中線和南線綜合運輸通道,積極推進重慶兩江新區和四川天府新區建設,加快推動核心城市功能沿軸帶疏解,輻射帶動資陽、遂寧、內江、永川、大足、榮昌、潼南、銅梁、璧山等沿線城市加快發展,打造支撐成渝城市群發展的「脊樑」。

在成渝發展主軸上,一方面,將加快城際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和沿線交通樞紐建設,構築發達的基礎設施復合廊道。

另一方面,將加強沿線城市產業分工協作,引導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集群發展。

第三,將支持沿線中心城市拓展發展空間,提高人口經濟集聚能力。

沿江城市帶方面,一方面,將依託長江黃金水道及沿江高速公路、鐵路,充分發揮重慶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瀘州、宜賓、江津、長壽、涪陵、豐都、忠縣、萬州等節點城市發展,培育形成沿江生態型城市帶。

另一方面,發揮沿江區位和港口優勢,有序推進岸線開發和港口建設,增強瀘州、宜賓、涪陵、長壽、萬州等產業園區支撐作用,建設臨港產業、特色產業和現代物流基地。

第三,規范開發秩序,嚴守生態紅線,建設沿江綠色生態廊道,強化沿江生態保護和修復,統籌流域環境綜合治理。

成德綿樂城市帶方面,一方面,將依託成綿樂城際客運專線、寶成—成昆鐵路和成綿、成樂、成雅高速公路等構成的綜合運輸通道,發揮成都輻射帶動作用,強化綿陽、德陽、樂山、眉山等城市的節點支撐作用,帶動沿線城鎮協同發展,提升人口綜合承載能力,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城鎮集聚帶。

另一方面,將依託沿線產業基礎,發揮天府新區、成都自主創新示範區和綿陽國家科技城的平台優勢,圍繞電子信息、裝備製造、航空航天、科技服務、商貿物流等產業,打造創新驅動的特色產業集聚帶。

川南城鎮密集區包括自貢、內江、瀘州、宜賓的市區和部分縣(市),促進自貢—內江聯合發展、瀘州—宜賓沿江協調發展,建設成為成渝城市群南向開放、輻射滇黔的重要門戶。

南遂廣城鎮密集區包括南充、遂寧、廣安的市區和部分縣(市),加強與重慶協作配套發展,建設成為成渝城市群跨區域協同發展示範區。

『貳』 南充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四川會大力發展南充嗎

不看好,原因如下:

人口,可以說是南充最大的優勢了,七百多萬人,四川第二。但是人口流失太嚴重,而且城市居民太少,一說進城定居就往成渝跑。對當地經濟拉動太弱了!

位置,有一點優勢,但並不突出。比地理位置,靠近成都的眉山、德陽和資陽還是能夠得到成都一定的產業輻射,尤其是資陽,以後估計會不錯,不過也是最有可能被成都吞並而消失的地級市。另外是宜賓,四省交界,雖然哪一頭都不近,但似乎也不太遠,加上五糧液加持,可能是四川最有前景的地級市。最後還有一個小老弟遂寧,什麼都不行,就是剛好位於成渝正中間,交通四通八達,高速、鐵路基本都做到了四川第二,這才是真正的地理位置優越。比地理位置,南充肯定要排在這些城市後面。

再說經濟,這一點就是南充痛點了。人均GDP三萬出頭,基本上處於全省墊底的位置。另外也沒有什麼支柱產業,紅色 旅遊 全國都不怎麼樣,連井岡山、延安、西柏坡這樣世界有名的紅色 旅遊 區都不能拉動經濟,更何況一個南充。其他產業就更不值一提。

氣候,盆地里氣候都不算宜居,夏天都太濕熱,舒適度都不好,人口吸引力天生不好。不過反正大家都差,好歹也不算落後。

所以,南充要發展,首先得留住人。人都留不住,其他就都不用談了!

從目前來看,四川並沒有大力發展南充。四川重點發展的城市,一直以來都是省會成都。如果非要說四川大力發展了哪些地級市,那隻能說先後是瀘州和宜賓。瀘州就姑且不提了,因為那是前些年的事情了。宜賓被扶持則是當下的事,而且可以佐證的東西還是非常多的。

舉兩個例子吧。一是宜賓大學城的迅猛發展。在四川的大學資源,成都一家獨大的背景之下。宜賓的大學城能夠轟轟烈烈地發展起來,實屬不易。川大、電子科大等名校紛紛在宜賓建立分校區,這是很能說明問題的。二是宜賓三江新區的設立。省級新區,四川目前就兩個,一個是成都東部新區,一個就是宜賓三江新區。成都,省會,姑且不表。宜賓作為四川地級市,GDP還在綿陽之後,可以率先拿下省級新區。說明省上要大力發展宜賓,擴大宜賓對周邊地區的輻射能力。

綜上所述,短期內看不到四川大力發展南充的跡象。當然如果,南充建設省級新區的消息落地,那就是南充的特大利好,期待中。




四川肯定不會發展南充。南充擁有一切資源,包括水電氣礦勞動力,但是就是發展不起來,為毛?因為東有重慶,西有成都。南充位於兩個超大城市中間,被吸得一干二凈。南充各種生產要素各層次人才都往成都重慶跑。現在四川的思路是優先發展成都平原,然後發展成得綿樂經濟帶,然後發展川南城市群,南充被邊緣化了!

南充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大城倔出的必然條件:四川盆地中部,干年白塔訴說無地質災害,運離地震帶;水運可航重慶、上海_;又處在成渝經濟區的三角地帶;兩距均在兩百公里左右;,從而避免"大樹下面不長草"的尷尬局面;交通也不錯,正在規劃的高鐵也將把南充相連。四川大力發展南充,可以在盒地形成,成渝南經濟三角區,更好地帶動川渝兄弟城市發展!

南充的地理位置應該還是算比較優越的,和重慶,成都這兩個西部一線城市直接構成的三角形的穩固發展狀態,所以現在成都有一個口號,就是要打造成渝第二城,並且南充的很多務工人員都去了重慶或者是成都上班,但是如果在四川省內的話要想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其實還是比較值得考慮的,雖然南充的地理位置比較優越,可是它的發展前途以及發展前景以及發展的速度,可能比不上其他的一些城市,比如說德陽和綿陽,就用綿陽舉例子,綿陽是四川省內發展得比較好的一個城市,可以說是四川省的第二大城市,他的科教實力不僅名列前茅,而且在四川省甚至在全國的 科技 實力都是比較好的,就是因為它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在創新創業以及 科技 方面,國家的政策優惠,以及國家的資金支持都做得非常的到位,除了綿陽,還有德陽,攀枝花,這些城市都是 歷史 比較悠久的工業發展城市,以前都發展一些重工業,或者是鋼鐵工業,所以如果國家要大力支持四川省,除了成都綿陽這兩個城市以外的城市的話,我覺得可能更會德陽,或者是攀枝花這兩個城市,而不是南充。

那些說不會大力發展南充的可能是堆滿充不了解。

作為一個南充人,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川內成都一家獨大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但是近幾年以來南充提出打造成渝第二城以後,南充的發展確實是突飛猛進,老城區改造排在川內第一,城市配套逐漸完善。城市景觀提升和5年前真的上了一個台階,每一年的變化都是巨大的。物流園,金融中心,大學城,川東北唯一一個省級新區等等一系列重點扶持項目先後落地。

前段時間中央對於避免一城獨大做了專門的報告,四川也提出將會扶持區域中心城市,目前能夠具備區域中心城市的也只有宜賓和南充,一個川南中心城市,一個川東北中心城市,綿陽由於地理位置以及其他原因原因所具備的屬性有所不一樣。對於擁有川內人口第二大的城市南充也將是四川重點扶持的一個城市,不喜勿噴。

一個地區能否得到大力發展,人口,區域位置,交通,經濟等各方面的因素太重要了,相比之下這些條件南充都不差,相信南充的明天會更美好

以目前的規劃來看,沒有大力支持和大力發展一說,只有協調發展一詞,具體的應該包含在支持川東北經濟區的發展裡面。四川「十三五」規劃是圍繞「五個發展」展開,分別是創新發展、協調發展、共享發展、開放發展、綠色發展。



按「五個發展」中的協調發展表述,「十三五」期間四川將推動首位城市成都提質升位,加快成都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高水平建設國家級新區天府新區,形成全省新興增長級。



做強四川市州經濟,推動一批地市州GDP總量邁上1500億或2000億台階,推進成都經濟區優化發展、領先發展,促進川東北經濟區、川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和川西北生態經濟區發展特色經濟。



從上面內容的表述就可以明確知道,十三五時期四川的發展重心還是以成都為主,以南充等地州形成的特色經濟區為支撐。當然不用支持南充自身的發展也是比較強勁的,從近幾年的經濟增長數據也可以明確看出南充的增長勢頭強,其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1827.93億,實現同比8.5%的增長,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4個百分點,位列全省第五。

四川省南充市, 東鄰達州,南連廣安,西與遂寧、綿陽接壤,北與廣元、巴中毗鄰。 南充素有「果氏之都」、「綢都」之稱,全市下 轄3區1市5縣,幅員面積1.25萬平方公里,閬中古城、朱德故里風景名勝區聞名遐邇。



南充是四川省第二人口大市, 國家規劃確定的成渝經濟區 北部中心城市、成渝城市群區域中心城市和川陝革命老區重要節點城市,也是三國文化和春節文化的發祥地。 南充位於成都、重慶、西安三角經濟區要沖,自古就有「西通蜀都、東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聯重慶」之地利優勢 。



南充的地理位置確實非常好,西成高鐵延伸線直接把廣元、南充和重慶連接一體,未來發展不可估量。但是就目前來看,四川的發展重點並不是川東地區,更不會大力發展南充,南充市和四川絕大多數地市一樣處於納稅有份、投資沒門的尷尬境地。希望南充自己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條件,加強與重慶市的全面合作,永遠當川東地區大步向前的領頭羊!

不可能 南充並沒有什麼優秀的 也更沒有什麼本地大企業支撐 人口大縣 沒什麼人才 稅收不高 還靠省財政補貼 交通起步慢 都是路過 並沒有全國直發高鐵 普特快也大多是路過 航空機場就更不用說了 比起綿陽的各個方面都還差很遠 綿陽本地企業長虹都超千億 豐谷 華潤 還有很多幾百億的大企業正在火速建設中比如 京東方 漢能 新晨 還有很多國企 九州 九院 等 航空輸出也超500多萬人次 文教方面全省第二 旅遊 豐富 高速 高鐵也同樣在加快建設 還有以前的老交通也在改造 位置好的綿陽 德陽 遂寧 南充 資陽 內江 瀘州 宜賓 達州 都很有優勢 看看綿陽 德陽以外都發展不起來 因為沒有大企業支撐 沒錢怎麼發展 所以四川除成都以外也只有綿陽有優勢 老底子雄厚 四川經濟副中心 成綿經濟圈 成渝環線區域中心城市 國家唯一 科技 城 西南 科技 大學 航空城 中國物理研究院 所以未來中央和省都會加大綿陽的開發 川B 就是牛逼哈

南充,位於四川盆地,屬於丘陵地區 ,擁有700多萬人口,處於嘉陵江中游,四川很多地方處在地震帶,但是南充卻沒有處在地震帶, 南充位於川東北,在川東北屬於領頭羊,地理位置不錯,水陸空交通越來越好,還是有很多優勢,至於會不會大力發展。

這要看政策傾向,優先發展什麼地區,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政策扶持力度肯定會加大,南充也會有更好的發展,從最近幾年可以看出,南充的城區面積,城鎮人口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這是看得見的變化,雖然目前來說,還不算太好。

但是從農業城市,到工業城市,那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但是也有看得見的成效,也引進了不少企業,有些還是有規模的企業,雖然還不算太多,但也在發展中,以後肯定還會有,就像嬰兒學走路,總得一步一步來,隨著交通的完善,投資環境的完善。

肯定還有大的發展,這是不用質疑的,在這里我們只是猜測,要想知道真正的答案,只有時間才能證明, 南充也是我的家鄉,我也希望它越來越好,這是一個南充人的願望。

結語:要想像深圳那樣,由一個漁村變成一線城市,那樣的奇跡不可能再現,我們不能對它奢望太高,只能等時間去見證,不管怎樣,相信只會越變越好,不可能倒回去,我是仁哥,大家對此怎麼看,歡迎留言分享。

『叄』 成綿樂城際鐵路的影響范圍

「在日本,新干線開發延伸到哪裡,城市的開發就緊隨到哪裡。」中鐵二院交通規劃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宋元勝認為,成綿樂城際鐵路建設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日本新干線的作用,將讓沿線3000萬人口獲益。沿線五市土地面積佔四川省12%,人口佔30.5%,GDP佔全省51.4%,是四川省經濟最為發達和最具活力的產業帶。
通道內短途城際客流的增長強勁,區域既有國道省道2010年將全面緊張,成綿、成樂高速公路2020年也將飽和,運輸需求與供給的矛盾十分突出,現有以公路為主的客運交通結構已不適應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修建成都至綿陽、樂山城際鐵路,形成高標准、快速度、大能力的城際間主要交通動脈,可以有效地加強中心城市成都與綿陽、德陽、眉山、樂山等次中心城市和眾多中小城鎮的聯系,緩解交通運輸緊張狀況,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區域城市化進程,加快區域經濟協調和健康發展。一天之內,像鍾擺一樣在兩地遊走的都市族必將大大增加。
成綿樂城際鐵路的建成,將極大縮短綿陽和樂山兩個城市之間的交通距離。這條城際鐵路將在峨眉山景區和樂山大佛景區附近設立站點,可以有效連接起峨眉山景區和樂山大佛景區,將成都、樂山、眉山、綿陽、德陽、廣漢幾個城市的旅遊資源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環線旅遊線經濟帶。
此外,鐵路的建成還將有效緩解寶成線的壓力。

『肆』 成渝特區的成渝經濟區「雙核五帶」布局

重慶發展核心:包括重慶主城九區,打造國際大都市。
成渝經濟區沿長江發展帶:以主城區為中心,長江黃金水道、公路、鐵路為紐帶。
成綿樂發展帶:以成都為中心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和城市集聚帶。
成都發展核心:包括成都五城區等,打造高度國際化的大都市。
成遂渝發展帶:培育成為聯接雙核的新型經濟帶。
渝廣達發展帶:建成東北部重要的經濟增長帶。
成內渝發展帶:以成渝鐵路和高速路為紐帶,要建成聯接雙核的重要經濟帶。

『伍』 「停下強省會」步伐,成都支援全川發展的新局面正逐漸形成

改革開放初期沿海地區快速崛起,我國資源和經濟發展重心開始東移,沿海地區成立的特區一個接一個,老四川拖著上億人口,缺乏政策支撐, 數以千萬計的川人奔赴沿海地區形成了一波維持至今的「打工熱潮」 。四川這座西部大省也在1997年迎來了百年巨變,重慶市攜帶萬縣等地區直轄,「盆地大分家」, 分分合合的四川盆地,變得是行政,不變的是感情。

重慶直轄後迅速得到國家大力支持,資金和政策源源不斷地湧入這座火辣的山城, 此時的四川面臨雙向「虹吸危機」,馬太效應的風險包圍著四川 ,一邊是沿海地區快速崛起,大量川人被虹吸流失,一面是重慶直轄,享有國家扶持的重慶,壯志凌雲的重慶意圖在西部創造一個「西部版上海」, 四川如何應對?

四川除了強省會別無選擇, 「一手強省會,一手拆分地級市」 ,激發區域活力,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經濟版圖,弱化重慶直轄所帶來的影響。

四川強省會從重慶直轄算起,也走過了二十多個春秋, 今天的成都已經成為強二線城市的領頭羊,1.7萬億的城市體量足以傲視群雄 ,成渝聯手帶動盆地、協同西南、輻射西部的新格局正逐漸形成。而四川也著手全面協調區域經濟平衡,而成都作為省會城市也開始反哺四川地級市, 成都支援全川的新局面正悄悄地形成。

不可否認,成都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全川各市的支援。四川在過去也多次強調「強省會」的重要性, 為什麼偏偏是強省會,而不是強其他地市?

成都是四川盆地自古以來的 「權利、經濟中樞」 ,從秦時的「天府之國」,再到盛唐時的「揚一益二」。 成都作為盆地中心的地位 歷史 悠久,底蘊十足,其他城市難以替代。

成都沉澱千年的 歷史 底蘊,過去多年積累下的城市實力,讓成都居全川首位,經濟發展基礎等明顯占優勢的成都, 顯然選擇強省會成都是最佳選擇。

過去多年,四川將政策和資源的天平都傾斜於成都,四川地級市的發展確實不亮眼,直到2020年省內第二大城市綿陽才邁入3千億,而成都已是進擊2萬億的超級都市。 成都日益向上,造血能力快速增強,影響力和輻射力快速擴張。在這樣的背景下四川已不再需要強省會的「強」,而是該進行強省會的最終結果「反哺全省」。

2018年四川提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的省域新戰略,在此基礎上四川加碼「建設省域經濟副中心」, 四川資源和政策的天平在此時已經開始傾斜於省內地級市。

成都也開始支援全川,其實具體點就可以從2020年四川各市GDP看出這一端倪,據數據顯示成都初核增量不足800億,而2020年全川增量2000餘億, 而隔壁陝西省會增量超全省地級市。

除此之外成都具體所做的動作也很多,例如扶持宜賓,成都多所高校紛紛在宜賓建設分校,有力地支援了宜賓的發展。

川大新校區落戶眉山,成都平原經濟圈協同發展,成都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成都產業外遷等都充分說明了成都的省會責任和擔當正上升, 成都反哺全川的新趨勢已經形成 ,其實從一開始成都發展就是為了更好的服務全川發展。

如果上述例子不夠充分地說明,成都對全川開始的反哺行動,那各市稅收留存比例將為我們更好地闡述。

從我國十一大城市的稅收留存比例我們可以明顯看出, 在省會城市中前十一城中的廣州稅收留存比例最低僅為 28.5% ,其次為成都 37.5% ,寧杭雙城都為51.7%。

成都的財政負擔還是比較大的,成都在全國城市中的納稅額也名列前茅,這些都充分地說明了成都在後期所做出的貢獻。

一直以來有個誤區就是,四川是轉移支付的大頭, 轉移支付是否流向了成都? 但多來年,成都所佔全川轉移支付的比例較小。

轉移支付四川歷來是大頭,但四川人口較多,數值平均下來並沒有那麼充沛,值得關注的是四川三州地區和川東北地區是轉移支付的大頭, 成都常住人口佔全川人口的近20%,但轉移支付僅約佔全川總額8%(近六年)

宜賓打破了成德綿前三聯盟,南充等城也將持續跟進,未來四川會有越來越多的地級市邁入更高層次的發展,目前四川經濟副中心已經基本成型成勢,綿陽率先突破3千億,宜賓、南充或將在今年邁入3千億, 值得關注的是綿陽、宜賓、南充三大省級新區已經獲批 ,省內在一定程度上助力這些地級市有更好的發展。

成都短期的目標是推動成德眉資同城化,成都進入「大成都都市圈時代」,也就意味著成都會將更多的資源和產業轉移至德眉資地區,成資市域軌道已經開建,成眉、成德市域軌道有望在今年建設。成都短期內推動好成都平原經濟核心區, 實際上也已經輻射到了約2600萬人,算上成綿樂經濟帶,成都短期內將輻射到全川近43%的人口。

成都吹響東進號角,跨越龍泉山再造新成都,其內涵和外涵都相當豐富。從全川利益出發,成都東進川東北、川南地區將會更加受益,過去成都被限制在龍泉山西側,輻射力和影響被弱化了, 而東進跨越龍泉山,成都的能級和輻射力將會明顯上升一個層次。

你覺得成都在反哺全川發展嗎?

『陸』 四川德陽有什麼區位優勢呢

除此之外德陽的旅遊資源很豐富,在這里不僅可以看到很多的自然美景,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比如鎣華山或者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等都是必須打卡的地方。隨著旅遊業不斷發展,如今有很多遊客都願意過來留下足跡。而且德陽還是很適合宜居的城市,生活節奏慢,吸引了很多人在這里定居生活。對於四川未來最「吃香」的城市,背靠成都好乘涼,綿陽和自貢遺憾落選,不知你對它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柒』 為什麼成都天府新區不修在城北發達的成德綿經濟圈,而修在南邊

以前經常去成都,不得不說,天府新區往南走是必然!


一、地理限制

金堂、青白江、德陽一線,是成都平原的核心!是國家18億畝農耕地紅線以內的地方。國土部估計審批就不會通過。而成都南邊兒不同,龍泉山脈過去,全是丘陵。

並且,成都背面和德陽距離太近,對比看看現在的天府新區,成都背面無法容納這么大的面積。要知道德陽本身就夠小了……


二、經濟帶動

成德綿是不需要設立專門的新區,成綿高速、成綿高速復線、成綿樂城際鐵路、高鐵等交通非常的發達。再去看看成綿高速堵車盛況,就知道成德綿經濟交流根本不用在設立新區來帶動。

而成南片區不同 ,成南一向是成都經濟薄弱環節。畢竟一直以來成都的經濟活躍區域都是在城北區域。

成南接壤的幾個城市經濟活力也遠低於城北接壤的德陽甚至隔著德陽的綿陽,所以就經濟發展帶動而言,成南設立新區更有利!


三、銜接機場

很多人收,設立天府新區,是為了讓成都第二國際機場「天府機場」沿線不太荒蕪。

天府機場在簡陽附近,距離成都市區50公里。

雖然天府新區是2014年審批通過,而天府國際機場在2015年審批通過,但是成都人都知道,天府機場其實申請時間很早,一直在成南尋找合適的地方而已。


四、分區發展

成都各區域經濟分區挺明顯的,例如城北方向重工,西北向化工,城西製造業。天府新區定位是高 科技 、高新技術行業。

並且天府新區還擔當者帶動川南區域,聯動重慶的重任。


五、拆不起和拆得起

城北發展了多年,銜接德陽,並且人口稠密,屬於「拆不起」范圍。連舊城改造都害怕的區域,去設立新區……

成南大都是農村,丘陵地帶,拆遷成本、征地成本比城北低了很多。

別的不說,最近兩年天府新區的樓盤讓 成都主城的樓盤價格都不容易亂漲。


個人愚見僅供參考,第一南邊離機場近,交通是第一大優勢。天府新區主要承接技術和服務類,要知道以後發展這兩樣是重要引擎;這些產業佔地要求並沒有那麼高,而南邊地形基本是一馬平川,開發建設起來,效率會更高!而周邊配套像酒店、超市、醫院、銀行、學校又比較完善,免除了很多後顧之憂!再來說北邊,很多設施很陳舊了、急需改造,改造可是個大工程,耗時、耗錢;其次北邊工廠多,環境不太好,這與新興產業不符。所以天府新區選址南邊而不選擇北邊!

最主要是基於用地的考慮,天府新區規劃面積600平方公里,如果是向北發展,必然在新都、青白江、金堂和廣漢之間佔領大量的基本農田,這么大的土地指標,在全省甚至全國不容易通過,而南邊則多是丘陵荒地,不屬於基本農田,便於徵收拆遷,大幅降低開發成本。

另外就產業基礎上講,當時的雙流的航空、龍泉的 汽車 製造,高新區的電子信息產業基礎條件比新都和青白江更好,更容易快速的發展和提升。

事實上,看這兩年成都北部的交通現狀、北改的落幕和德陽互通的滯後,也證明了當初的選擇的正確。

天府新區是以國家的戰略,首先,天府新區為副省級單位,與大體量的四川省省會城市-成都市,是平起平坐的級別,全稱現在應該叫四川天府新區,大部分土地都是成都的轄區,所以有的時候叫成都天府新區。

成都的主戰場是在向東向南發展的,改變了成都千百年來固有的圈層城市模式,圈層城市模式在城市還為中小城市的時候,發展城市是最為經濟的,但到了城市需要向更高級別的奮斗的時候,圈層城市模式的交通受到嚴重的制約,所以在十多年前,成都就提出了成都向東向南發展的口號,為什麼要向東向南發展呢?因為成都的東南面為成都的丘陵地帶,是不適宜土地耕種的,向東向南發展的好處還在於,把西邊和北面沃野千里的,富庶的成都平原,留與子孫耕等等好處。

現在簡陽市也回歸了成都,成都更可以大展拳腳,穿越昔日的東郊龍泉山脈,成都城市的發展主戰場,延伸到了龍泉山脈以東,廣闊的丘陵地帶,成都高新東區。

昔日的東郊龍泉山,將打造成為世界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園,從傳統的圈層城市模式向一山兩翼的城市模式邁進,龍泉山以西為傳統的中心城區,也就是五環路以內,龍泉山以東為成都新城區,將著力打造淮州新城,簡州新城,天府空港新城。

如此,更契合了成渝經濟群,特別是成都和重慶相向發展,為打造中國強有力的成渝經濟區圈,而埋下伏筆。成都已經在向世界城市邁進。

成都北邊是成都發展比較早的區域,且位於四川經濟最活躍的成德綿經濟帶。成都天府新區優先考慮的確實應該是城北,而最後卻落戶城南,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成渝城市群概念的提出。

成渝城市群規劃提出以後,成渝城市群的定位是全國第四大城市群,要建設未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城市群。在這種大背景下,四川原來的一號工程----成德綿一體化,開始為成渝城市群讓位。而成都、重慶相隔甚遠,且重慶在成都東南方向,因此,成都大力開發東南方,開始與重慶進行對接。這種情況下,天府新區落戶城南也就順理成章了。

二,成都北上期望低於預期。

成都當然還是想往北發展的,北邊基礎更好,地形更好,同時北邊的綿陽、德陽基礎也不差,且更方便成都北出秦嶺、前往中原。但是,成都以北腹地太短,德陽對成都也存在競爭關系,協調難度較大,成都往北只能到達廣漢邊界。這里的限制條件主要存在德陽一方,大概當時德陽也想憑自己條件成長為大城市吧。不過現在......

三,成南高新區取得巨大成功。

高新區在城南取得的成功,不僅給城南奠定了巨大的產業基礎,還產生了巨大影響力,並吸引了大量人口,成功把城南推向了成都的熱門區域。同時,高新區的成功,也是天府新區落戶城南的強心劑。

四,天府新區在南,可以有效帶動川南、川中大多數城市的發展。

天府新區如果在北方,對綿陽、德陽等少數城市是有益的。但是天府新區在南方,則川南、川中等城市密集地帶都會隨之受益。

五,城南開發成本更低。

城北因開發時間早,城市化水平較高,再開發難度較大。而城南開發晚,大部分區域是未開發的處女地,開發成本較低。

也是這些原因,天府新區最終落戶城南。後來加上成都與資陽的合作出奇順利,簡陽也為成都所代管。天府新區的地位更加牢不可破了。

原因大概有二

第一,成都以北的廣漢德陽一直到綿陽一馬平川,土地肥沃,這里是國家重要的糧食產地,到處都是大面積的農田示範保護區。糧食安全關系國家安全,是不容被突破的底線紅線。而向南以丘陵為主,土地相對貧瘠,沒有農田保護區等限制,正好開發工商業 旅遊 業。

第二,成都是中國西部具有國際戰略地位的城市,南向發展最有利於經廣西到南海,或經雲南緬甸等找到印度洋出海口,當成都找到並打通南邊出海口,就意味著我國大部分海運貨物可以徹底繞過馬六甲直接運往中東和歐洲,航海里程大幅縮短,這對於成都乃至四川吸納全國物流,人流,信息流都是戰略性的大手筆,如果出海通道打通,將會開啟一段西南地區的大繁榮時代。

其他的方面還有很多,但是這兩個原因是比較重要的。

這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

打造成德綿經濟圈喊了很多年,綿陽在做強自己,德陽在積極向南融入成都,為啥成都市要反其道而行之不向北發展?

其實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原有的城市格局問題。成都城市格局奠定多年了,北邊主要發展物流商貿產業和工業,包括自貿區也在北邊的青白江,而南邊主要發展高端服務業。由於北門有太多的商貿物流中心,而天府新區的定位是再造一個新成都,實際上是以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 科技 產業為主,兩者並不匹配。如果強行在城北打造天府新區,那將要付出巨大的拆遷改造成本。

一、基本農田保護

這就要聊聊關於基本農田的事了,作為全國主要的糧食生產基地,18億的耕地紅線絕對不讓碰,「能源、糧食、國防」是國家三大安全支柱,其中糧食安全又極為關鍵,而成都平原是糧倉,是土地最肥沃的區域之一,不管怎麼發展,作為命根子和基本國策的基本農田一定要保護好。


而相反,南邊多丘陵,除了眉山、新津部分沖積平原外,絕大多數的丘陵地區並不適合糧食耕種,充分利用這些國土資源進行城市建設就是最好的資源配置。

到這里,就非常清楚了。不是因為北部不好,反而是因為太好,所以作為糧倉進行重點保護罷了。再加上和北邊相比,當時南邊的城市發展都不算特別好,以建設帶動區域發展,這無論對成都還是對四川整體經濟的發展都是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的。將區域城市進行聯動,既是內在需要,也是發展必由。

二、政策原因主導

天府新區最早是有北部和南部兩個方案的。南部方案將成都高新區、成都經開區、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以及資陽、眉山部分地方納入。而北部方案,則是將高新西區、新都區、青白江區以及彭州、廣漢等地納入,從資源利用上南部佔有明顯的優勢,並且當時的德陽並不願意把廣漢這一沃土劃出去,在這一塊爭論了很久,最終也就導致了南部方案從各個角度而言,都完美勝出。

除此之外,當時整個方向的調整還跟政策有關,這里就不展開說了,方向的調整、規劃的調整很多都是宏觀層面的。

三、地震帶原因

08年發生地震以後,原本認為不會有高風險的龍門山斷裂帶讓整個成都市政府驚醒,為了避免再次遭遇災害,往東南方向發展成了必然的選擇。西北方向成了主控方向,用來發展農業是再適合不過的區域了

四、城市化進程較早

提問者就說過:成都北邊經濟發展比較好。是的,成都早期就是從北邊開始發展的, 這也是「北改」進展緩慢的原因,城市化發展早,隨著時間推移,老舊房源就多,動遷壓力也大,從成本角度考慮,寧願另闢蹊徑在無人區域進行新建,也比拆了重建成本要小好多。

最後,其實大方向很早就定了。

按照國務院1999年批復的《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1995年至2020年)》,成都城市規劃的路徑清晰可辨:結合周邊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發展基礎和發展潛力,充分利用南面、東面發展空間大的優勢,重點朝南向、東向拓展,進一步規范空間開發秩序,優化生產力布局,實現促進國土空間高效利用。

成都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 科技 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高度國際化的大都市!


成都正北,是彭州,什邡等城市,多丘陵,配套主要是物流、商貿!而南邊原本就有高新區!一馬平川,配套完善,定位匹配!

天府新區,提出的目標是」再造一個新成都」,和成都成為中國第六大中心成都目標一致!

恕我直說重點是拆遷大隊長被雙規了,北改資金全部被新當家拿去南邊去了,為了劃清界限,然後城南一發不可收拾。不然其實城北也還是可以的。比如當年說的2019新火車北站竣工,再看看現在沒變樣,是因為換人換班子。不是當年大隊長站錯邊成都比現在發展更合理吧大概

『捌』 成綿樂城際鐵路的發展前景

專家蔣華東認為,城際鐵路會加快沿線城市化發展,改變人們傳統的居住觀念——1小時交通圈內,人們可以選擇生活成本和時間成本低的城市,也可以更多地考慮居住環境。比如將來很多人也許會選擇在成都上班、在綿陽或樂山居住。
在雙流機場第二航站樓地下,在這里,城際鐵路、成都地鐵、航空客流形成交匯,進行不同交通方式的「零換乘」。今後如果要從樂山飛往海南享受陽光,不用再坐汽車到成都,然後又從成都市區到雙流機場,只需直接乘坐城際列車,50分鍾即到雙流機場。
不僅如此,成綿樂城際鐵路北接成都至西安客運專線,進而與鄭西、京廣客運專線相連,形成成都至北京8小時快速通道;與此同時,成綿樂城際鐵路還將南接成都到貴陽客運專線,連接貴廣鐵路,形成成都至廣州6小時快速通道。
這就意味著,屆時從成綿樂沿線城市到北京出差,完全一天可以打來回。旅遊的話,晚上坐城際列車,第二天早上就可到達北京,費用比飛機省很多。而現如今成都到北京即使坐特快也需要22個小時。
發展憧憬:四川的「經濟地理」或將改變
「……沿線人口3000萬,GDP佔全省51.4%,人均GDP為全省平均的1.88倍……」成綿樂城際鐵路的可研報告顯示著這條鐵路串聯起的四川經濟最為發達和最具活力的產業帶,業界厚盼這條鐵路改變四川的「經濟地理」。
國際上,新干線(城際客專)建設到哪裡,哪裡經濟就得到快速發展,日本沿新干線形成了「太平洋工業帶」。成綿樂城際鐵路沿線密布電子信息、科技、重工、農業深加工和旅遊等四川經濟拳頭產業。通車之後,成德綿樂將形成一個新的「1小時經濟圈」,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統籌發展。
具體從旅遊業的角度看,成綿樂城際鐵路將成都、樂山、綿陽、廣漢、德陽幾個城市的旅遊資源結合起來,可形成環線旅遊經濟帶。

『玖』 成都市新都區是市區還是郊區,發展怎麼樣

成都新都區屬於市區,發展潛力很強。

1、成都新都區位於成都中心城區北部,成都市市轄區,2017年8月以前是郊區,8月後被列入成都市中心城區。

2、新都區舊稱新都縣,位於川西平原腹心地帶,是中國四川省省會城市成都市的北部主城區,其中32.6平方公里為都市區。

3、新都區同時被定位為成都市城北副中心,承擔成都市機械、IT、電子、食品、生物制葯、旅遊和物流基地的功能。新都鎮(現新都街道辦事處)、新繁鎮均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

4、新都區其城區所擁有的常住人口有常住人口90.1萬人,也是成德綿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區,而且其本身的位置就很突出,因為它是地處在成都城市發展北中軸線上,可以更好的與成都的發展相互協調與同步,所以在從未來的角度看,新都區則是成都未來最被看好的城區之一。



5、新都整體呈東西向,橫亘於成都北邊,是成都城北的門戶。新都離成都其實很近,比如西邊的大豐、東邊的木蘭,就在成都三環邊邊上。

新都與中心城區交通相當方便(雖然現在新都、龍泉、郫都等等也成為中心城區,但那隻是「名義」上的,要想真正「轉正」,路還很遠),從東往西,成金青快速路、蜀龍路、成綿高速、川陝路、貨運大道、成彭高速,可以說條條道路通新都。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新都區

『拾』 成渝經濟區的產業布局

——成渝經濟區發展分兩步走的戰略
第一步到2015年,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建成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比重達到6.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2000元,城鎮化率達到52%,萬元GDP能耗降低18%,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目前的3.3∶1縮小到2.8∶1。
第二步就是到2020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7萬元,到2020年成渝經濟區區域一體化格局基本形成,成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城市化率達到60%。 ——成渝經濟區要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具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基地。
具體講,就是八大支柱產業支撐成渝經濟區發展:全國重要的重大裝備製造業基地;全國有重要影響的汽車、摩托車整車及零部件生產研發基地;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國家民用航空、航天研發製造基地,將在重慶布局直升機生產,建設國家直升機生產基地;加快發展冶金和材料生產;國家重要的石油天然氣化工和鹽化工基地;做優做強輕紡食品產業;加快醫葯產業發展,建立以生物制葯為重點、化學原料制葯為基礎、地道葯材為特色的產業體系。 同步在服務業方面建設國際知名、全國重要的旅遊目的地,以重慶、成都為核心,打造區域性旅遊集散中心。 成都發展核心:包括成都全域,建設城鄉一體化、全面現代化、充分國際化的大都市。
重慶發展核心:重慶主城九區,打造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國際化大都市。
成綿樂發展帶:以成都為中心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和城市集聚帶。
成渝內發展帶:以成渝鐵路和高速路為紐帶,要建成聯接成渝的重要經濟帶。
沿長江發展帶:以重慶主城區為中心,長江黃金水道、公路、鐵路為紐帶。
渝成南(遂)發展帶:培育成為聯接雙核的新型經濟帶。
渝廣達發展帶:建成東北部重要的經濟增長帶。

閱讀全文

與成綿經濟帶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查連續七天健康碼 瀏覽:309
東鳳鎮和三甲鎮哪個經濟好 瀏覽:149
總會有什麼也不想的幸福時刻吧 瀏覽:555
龍山健康申明卡怎麼填 瀏覽:781
宜賓幸福家園天福屬於什麼社區 瀏覽:616
你和百度地圖有什麼故事 瀏覽:612
結婚什麼都要的女人很幸福 瀏覽:329
普惠健康保每一年保費是多少 瀏覽:599
帶愛情的成語有哪些 瀏覽:883
如何讓故事戲劇化 瀏覽:629
事業單位換崗職稱怎麼辦 瀏覽:884
如何看待老城經濟發展 瀏覽:246
幸福車行賣什麼電動車 瀏覽:429
如何把故事做成書頁 瀏覽:115
枇杷和琵琶之類的故事還有哪些 瀏覽:305
什麼婚姻家庭篇 瀏覽:990
清遠市食品健康證去哪裡辦 瀏覽:339
cf劇情故事在哪裡 瀏覽:491
給伊朗美女帶什麼禮物 瀏覽:166
故事在哪個平台找 瀏覽: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