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法競爭理論有哪些

經濟法競爭理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9-26 12:03:37

A. 《經濟法》課程講什麼內容

《經濟法》面向有志於從事政府經濟管理、大型企業或金融機構管理以及司法領域相關工作的人士,就經濟法總論、規劃和產業法、財政稅收法、金融法、競爭法和消法等領域進行理論與制度講解,為學習者了解經濟法理論、知曉經濟法律制度並運用於具體經濟社會實踐奠定基礎。

B. 什麼是經濟法的「合理競爭原則」這一原則包括哪些具體內容

什麼是經濟法?

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通常也指注冊會計師考試專業階段六科之一。

經濟法基本概念:

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要從以下三點把握這個概念。

(一)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二)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三)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

競爭的基本原則:(部分省略)

在長期的立法、執法和司法實踐中,世界各國逐漸形成了競爭法的一些基本原則。這些原則是人們維護競爭機制、提高經濟績效和效率的願望的反映和提煉。盡管我國在具體的經濟水平和相應的制度設置方面與這些國家有很大不同,但經驗證明,對於作為一種調節、整合經濟競爭關系的工具和手段的競爭法,這些原則適用於一切市場經濟國家。

1.適度自由原則

適度自由原則,即在競爭法的全部具體規范中,其共同體現出來的以經濟規律的客觀要求為「度」,適當限制經濟主體自由的原則。

適度自由原則並不意味著對市場主體的行動自由一概加以限制。它要求區分不同的情況,允許和鼓勵那些有利於經濟發展的自由,而對真正危及經濟發展或不正當掠奪利益的行為堅決打擊、限制。但是市場行為形式多樣,錯綜復雜,這就使適度自由的「度」變得難以把握。

2.國家干預適度原則

國家干預適度原則,就是要求國家干預經濟生活要從社會公益的角度出發,把握適度、得當。在國家干預適度原則中,「適度」是一個高度抽象的、彈性的標准。「市場失靈」要產生效率損失,國家干預則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挽回這種效率損失。但是,由於國家也是一個有限理性的經濟主體,它在干預經濟活動挽回一部分效率損失的時候,也可能會導致效率損失。當國家干預能以最低的效率損失挽回最大的效率損失時,就是最佳的、最理想的國家干預,即國家干預的適度。…

3.實質公平原則

實質公平原則,即競爭法眾多具體規范所共同體現出來的以維護市場主體之間實質意義上的公平為首要目標的原則。從表面上來看,為了維護競爭機制,法律應當以維護形式意義上的公平為目標,即賦予每個主體相同的權利,並使其承擔相同的義務,也就是說,法律應提供一個大致的框架,對每個市場主體都抱有相同的態度,給予相同的法律地位,讓他們自由地展開競爭。

4.整體效率優先原則整體效率優先原則是指通過眾多競爭法規范體現出來的在效率與其他因素發生沖突時,優先考慮整體效率的競爭法原則。效率問題一直是競爭法的價值指向。競爭機制的最大效用就在於通過對市場規則的明確,可以順利實現經濟效率的提高。但是人們在從事經濟生活的過程中,還形成了其他一些要求,諸如安全、正義、公平等。一般情況下,經濟效率的提高意味著更多的物質產出,對大多數市場主體而言,也同時帶來了公平、安全和正義。但是由於個體利益與社會利益並不總是一致,因而在另一些具體的情況下,為了經濟效率的提高,不得不犧牲某些市場主體的經濟利益,有時甚至是非常合理的、從個體的角度來看絕不應該犧牲的利益,這樣,效率和公平就處於沖突狀態。……

5.社會公益原則社會公益原則是指,國家規制市場經濟生活要以社會公益為基本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也就是說,在國家干預市場,調整市場結構,規范市場行為,維護市場秩序,保護和促進公平競爭的過程中要始終以社會公益為基本尺度。在此原則中,我們所強調的「社會」是嚴格區分於「國家」的,而「公益」則涵蓋了政治、經濟以及道德等社會各方面的諸多利益。

C. 簡答題 簡述經濟法的特徵及基本原則

經濟法基本原則的概念,即是指貫穿於經濟法實踐運作全過程之中,作為經濟法規則基礎的指導思想和原理。構成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要素:(1)普遍性,(2)法律性,(3)經濟法特性。其兩大基本原則是適當干預原則和合理競爭原則。它們反映了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特殊性,體現了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干預的本質要求;同時科學地概括了經濟法具體規則的內在連結和精神,較好地實現了經濟法中價值與具體規則的匯合和融通。並且二原則已為大量經濟法規所昭示,凸顯了公權和私權的有機統一,准確地揭示了經濟法基本原則之特質。
適當干預原則/經濟法基本原則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主要有二,一是適當干預原則,二是合理競爭原則。
(一)適當干預原則
適當干預原則是體現經濟法本質特徵的原則,這是因為:一方面,經濟法調整對象的范域決定了適當干預原則應當成為經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雖然學界目前對經濟法調整對象尚未形成共識,但大都認為經濟法主要是調整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干預而產生的社會關系的法。由此不難認為適當干預原則正回應和反映了經濟法各項規則的本質特徵,其成為經濟法之基本原則順理成章。
適當干預,是指國家或經濟自治團體應當在充分尊重經濟自主的前提下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一種有效但又合理謹慎的干預。其作為經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確切內涵有二,即正當干預和謹慎干預。
1、正當干預正當干預是指國家或經濟自治團體對社會經濟主體及經濟活動之干預必須仰賴於法律之規定,不得與之相抵觸,也不得在法律並無授權的情形下擅自干預。
為此,必須做到:首先,干預權力擁有者權力之取得必須來源於法律之規定;其二,正當干預要求國家的干預必須符合法律規定之程序。
2、謹慎干預:謹慎干預是指國家或經濟自治團體在進行干預時應當謹慎從事,符合市場機制自身的運作規律,不可因干預而壓制了市場經濟主體之經濟自主性與創造性。
具體講,這主要是指:
(1)、國家干預不可取代市場的自發調節成為資源配置的主導性力量。國家干預盡管必要,但也應當小心從事,謹慎動作,切不可擅自擴大幹預之界域並取代市場成為資源配置之基礎性手段。
(2)、國家干預在面臨自由裁量權之行使時應當合乎權力運作之內在要求。國家在進行干預時,經濟法應當為國家干預自由裁量權之行使建構一種限制性的規則框架,使自由裁量權的行使合乎正當目的,與授權法精神及內容相一致,並嚴格遵循既定程序。
(3)、謹慎干預要求國家干預不可壓制經濟主體之自主性與創造性。國家在進行干預時,切不可壓制市場經濟主體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值得指出的是,市場失靈固然存在,政府失效也屢見不鮮,切不可秉持一種干預萬能的思想,將政府幹預作為市場失靈的必然推論和結果,從而將國家干預回歸到計劃經濟的父愛時代,進而高度壓制和抹殺市場經濟主體的經濟自主性與創造性。
適當干預作為經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貫穿於經濟法的立法、執法和司法全過程。在立法上強調適當干預,就是要在規則的制定上盡量衡平國家和市場二者的位階,充分發揮他們各自的功效,實現「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的有機結合。而在執法、司法中體現適當干預原則,則是要求國家在進行干預時,應當謹慎從事,准確地行使自由裁量權,並保障權力行使的合規性與合目的性,進而充分調動和激發市場經濟主體之積極性與創造性,促進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合理競爭原則/經濟法基本原則
經濟法所維護的競爭是建立在合理競爭原則基礎之上的,其旨在實現競爭的有序、有效,這亦是合理競爭原則的基本內涵和體現。
競爭是人類文明社會賴以發展的動力源泉,也是市場機制發揮其「看不見的手」的功能的基本要件。產業革命以來的歷史表明,競爭有利於最大限度地調動市場經濟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消費者和全社會引致空前的財富和極大的福利。但是,競爭並不意味著一種純粹的自由放任,正如經濟學家穆勒所指出的那樣:「就租金、利息、工資和價格而言,它們由競爭決定,由此要制定法律,假如競爭是它們的唯一調節者和訂立概括性的法制,就要根據它們所受到的調節而設計科學性的條款。」因而,以維護市場機制有效運轉為重點的經濟法便應當將競爭的合理運行納入自己的調控范圍,藉以充分發揮競爭之積極功效,抑制甚而消滅其消極作用,即壟斷和不正當競爭。
1、有序競爭:在經濟法中欲促成競爭之有序化,就必須建立合理的競爭規則,防範各種各樣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2、有效競爭:有效競爭是經濟法的合理競爭原則以及建構其上的具體規則和運作結果及表現。有效競爭是克拉克(CLARK)為克服「馬歇爾困境」(註:「馬歇爾困境」是馬歇爾在其《經濟學原理》第四篇中所提出的關於規模經濟與競爭活力的二難選擇命題。在他看來,規模經濟是非常必要而且極為有用,但這又容易導致壟斷,反過來就會使經濟運行缺乏原動力,企業缺乏競爭活力。參見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上卷)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第259-328頁。)而提出來的一種新型競爭模式,其基本內容是:「所謂有效競爭,就是指將規模經濟和競爭活力兩者有效地協調,從而形成一種有利於長期均衡的競爭格局。」有效競爭理論後又經過其他經濟學家,如哈佛大學教授梅來,以及美國經濟學家史蒂芬·索斯尼克(STEPHENSOSNICK)的努力和完善,更日趨成熟,目前業已成為大多數國家主導性的競爭體制。
欲達致有效競爭的市場模式,經濟法就必須藉助合理的競爭規則來予以構築和保障。
http://www.ke.com/wiki/%E7%BB%8F%E6%B5%8E%E6%B3%95%E5%9F%BA%E6%9C%AC%E5%8E%9F%E5%88%99

D. 什麼是經濟法的「合理競爭原則」這一原則包括哪些具體內容

摘要 合理競爭原則是在長期的立法、執法和司法實踐中,世界各國逐漸形成了競爭法的一些基本原則。這些原則是人們維護競爭機制、提高經濟績效和效率的願望的反映和提煉。盡管我國在具體的經濟水平和相應的制度設置方面與這些國家有很大不同,但經驗證明,對於作為一種調節、整合經濟競爭關系的工具和手段的競爭法,這些原則適用於一切市場經濟國家

E. 經濟法的法律知識

經濟法的基本概念

資本主義概念

經濟法最早產生於 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學家關於經濟法的概念,主要見於 德國, 日本等 大陸法系國家的學術文獻中。 英美法系國家盡管存在我們看來屬於經濟法的 法律規范,但它們不注重 法律部門的區分,沒有 民法的概念,更沒有經濟法這一概念。因此,要說明大陸法系國家,尤其是德日學界對經濟法的解說。

a.認為 經濟法就是和經濟有關的法律的總稱。比如德國的艾斯特豪思認為經濟法就是有關經濟的法。德國的努斯 鮑姆認為經濟法是以直接影響 國民經濟為目的的法律規范的綜合。日本 學者美濃部達吉也持此說。這一學說是經濟法產生初期學者對經濟法概念的嘗試性定義,現已經沒人認同了。

b.認為經濟法是對市場進行規制的法,以 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為中心內容。日本的丹宗昭信認為:“現代經濟法的核心是壟斷禁止法”,“是國家規制市場支配的法”;日本學者正田彬也認為:經濟法是規制 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固有的以壟斷為中心的經濟從屬關系法。經濟法的認為在於糾正這種壟斷主體與非壟斷主體之間顯著的不平等關系。

c.認為經濟法是經濟 公法,有學者認為這是德國經濟法學界的主流學說。這一觀點認為應該堅守 羅馬法關於公法和私法的劃分,規定國家公務的法律為公法;規定 個人利益的法律為私法。經濟法是國家對經濟施加直接影響的法律,是官方組織和管理經濟的措施。有一種比較狹隘的觀點把經濟法等同於經濟 刑法,理由在於經濟法的規定大多包括了刑事責任的內容。這一觀點已經隨著經濟法的發展而被摒棄。

d.認為經濟法是 社會法。與‘經濟公法論’不同的是,此學說雖然也以公私法的劃分為認識論基礎,但認為在公法和私法之外存在一個獨立的第三領域,即社會法。我國很多學者同意這一學說。

e.認為經濟法是企業法。德國的 卡斯凱爾和庫拉烏捷,日本的西原寬一等,主張以企業為中心來把握經濟法的定義,認為經濟法是關於企業的法,企業的概念構成了 經濟立法的出發點。 法國有學者認為,經濟法是對傳統 商法的擴展,人們更多的用經濟法概念來代替傳統的商法。這也可以歸於“企業法說”的范圍。

社會主義概念

1921年, 蘇聯由於糧食匱乏引出新經濟政策。蘇聯的經濟法受到德國經濟法思想的很大影響,但是更重要的是與蘇聯的意識形態和經濟體制相聯系的。 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法和蘇聯一樣,擺脫不了實質上實行的集中的體制的束縛。

a.兩分法。蘇聯 法學家斯圖 契卡認為,20世紀20年代蘇聯存在兩種 經濟成分和經濟關系,私有者之間的 財產關系由民法調整,社會主義成分的各種經濟關系由經濟法調整,民法最終將滅亡,被經濟法取代。30年代中後期,兩成分法被認為將 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個人 利益與社會利益對立起來而遭到全盤否定,當時的法學 權威雅辛斯基斥之為“法律機會主義”的理論。在隨後的大清洗中,斯圖契卡被處決,兩成分法也淡出了蘇聯主流經濟法思想。

b.大經濟法說。20世紀30年代,金茨 布爾格和帕舒卡尼斯對兩成分法進行了批判,認為經濟法不僅調整了社會主義組織之間的關系,也應當調整 公民之間的關系。其實質內容就是以經濟法囊括民法。這一學說盡管同樣受到了雅辛斯基批判,卻受到了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法學和 民法學研究的重視。

c.縱橫統一經濟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形成的縱橫統一經濟法,是社會主義經濟法學流派中影響最為深遠的一種經濟法理論,其影響不僅遍及戰後的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也涉及今天的中國經濟法思想。這種學說認為,經濟法是 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部門,具有特定的 法律調整對象和特定的法律調整方式。其代表性人物拉普捷夫認為,經濟法是調整 社會主義經濟中形成的 社會關系的獨立部門法。倡導制定統一的經濟 法典來規范國民經濟中的縱向,橫向經濟關系以及縱橫交錯的經濟關系。由於體制上的弊病,蘇聯的縱橫統一經濟法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缺陷,所謂的“縱橫統一”實際上演變成了“縱統一橫”,過於強調經濟上的集中。蘇聯解體後,拉普捷夫對於轉型期的縱橫統一經濟法做出了新的詮釋,提出了一個與時俱進的經濟法概念。

d.經濟法商法化理論。 南斯拉夫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不同,它實行了“社會自治計劃”,實質上是完全的市場經濟。在這種否定 蘇聯模式計劃經濟體制的前提下,南斯拉夫的經濟法概念也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迥然不同,更加接近現代經濟法的本來意義。《南斯拉夫法律網路辭典》認為,“經濟法這一概念相當於西方國家的‘商業法’或者‘商法’一詞,商法是調整企業的地位和商業事物法規的總稱”。

中國概念

經濟法概念在我國出現得較晚。1979年6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五屆二次會議的官方文件提出:“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們需要制定各種經濟法”。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將經濟法確立為我國法律體系中七大法律部門之一,與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商法、行政法、社會法、刑法和訴訟與非訴訟法(程序法)並列。 我國經濟法概念受大陸法系國家德國,日本以及蘇聯的影響,一直以來也沒有統一定論。我國經濟法概念的核心之爭,在於經濟法是否能夠成為一個獨立的法的部門。一些有代表性的觀點如下:

A.否定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的經濟法概念.

a.綜合經濟法說,也稱為貨綜合法律部門說。這一學說由 王家福教授和 王保樹教授於20世界80年代提出,認為經濟法調整的並非單一的經濟關系,它是以經濟民法的方法、經濟行政方法、經濟勞動方法調整平等的、行政管理性的、勞動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多種基本法律部門的經濟法律規范之“集合”或“總和”。由此構成“綜合的法律部門”。

b.學科經濟法說。認為在 法的體系下並不存在“經濟法”部門,所謂經濟法無非是運用民法、 行政法、刑法、 訴訟法等基本部門法的手段來調整經濟關系的經濟法規,或者說,經濟法是對各種經濟法律的概括。但是,經濟法作為一門學科是必要的,因此傳統的法學在經濟的法律調整方面缺乏綜合研究,建立以經濟法規為研究對象的經濟法學科,可以彌補傳統法學學科的不足。

c.經濟行政法說。認為經濟法是行政法中調整經濟 行政管理關系的一部分法律規范,是行政法的一個分支,不應該獨立成整體為法的部門。王利民、 梁慧星教授認為,經濟法就是經濟行政法。

B.肯定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的經濟法概念。

a.需要 國家干預論。代表性人物 李昌麒認為,經濟法是國家為了克服市場失靈而制定的調整需要由國家干預的具有全局性和社會公共性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簡言之,經濟法調整需要由國家干預的經濟關系。此學說不斷發展和完善,歷經了“國家干預-適度干預-謹慎干預”的理論進程,對我國經濟法的概念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b.國家協調說。代表性人物是 楊紫煊,認為經濟法是調整在國家協調經濟運行的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但是應當注意到,現代國家介入經濟生活的方式不僅僅表現為一種協調,有時可能是強制性的。

c.縱橫統一說。這一學說源自蘇聯法學家拉普捷夫的經濟法思想,代表人物是劉文華、 史際春,認為我國經濟法是調整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內部及其相互之間,以及他們與公民之間,在 經濟活動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d.密切聯系說,也稱作管理-寫作說。這是由縱橫統一說發展而來並為《民法通則》頒布後法學統編教材採納的一種經濟法學說。其認為“經濟法是調整 經濟管理關系以及與經濟管理關系密切聯系的經濟協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主張經濟法只調整上述橫向經濟關系的以部門,即與經濟管理關系有密切聯系的那部分經濟協作關系。

e. 宏觀調控說。該說認為,我國經濟法是國家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間接調控的部門法,市場主體之間的平等性經濟關系主要由民法調整,國家 行政主體與市場主體之間的社會公務性直接管理經濟關系由行政法調整。

綜合眾家所長,目前我國經濟法權威採用的概念是:經濟法是國家從整體經濟發展的角度,對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管理和調控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含義:經濟法屬於法的范疇,屬於 國內法的體系,但他不同於國內法體系中的其他法的部門。

上述所謂的權威概念也並非是真正的權威,隨著我國經濟與經濟體制的進一步發展與改革,經濟法所承擔的歷史使命必然在不斷地變化與調整,而無論是管理也好、協調、干預也罷,都不過是國家調控經濟的手段的一種描述,以之作為經濟法的概念提出,總是略顯單薄。關於此一點在我的論文中曾多有提及,請參看鏈接部分。而從經濟法的本質看,經濟法的概念應當歸結為如下表述:經濟法就是以社會為本位,通過國家、社會團體和市場將有限 經濟利益和稀缺經濟資源合理地分配,以營造一個平衡和諧的社會經濟環境,最終實現社會整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獨立部門法律體系。經濟法是“社會本位法”、“利益和資源分配法”和“經濟發展法”。而這三個本質屬性從三個方面一起共同構建出了經濟法的本質。這里還需要強調的是不可以機械地把三個本質屬性割裂開來看待,甚至認為它們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或者主觀地認為某一方面的屬性可以高於或者主導另兩方面,甚至代替另兩方面。比如以經濟法是經濟發展法來否定經濟法的社會本位,以經濟法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來質疑其利益分配功能的正常實現,等等。

經濟法中的和解,債務人和債權人會議就企業延遲清償債務的期限,企業進行整頓的方案,內容計劃等問題達成的和解協議。

經濟法的特點

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新興的法律部門,與傳統的相鄰法律部門相比,其主要特點有:

一、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

經濟法的產生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必然結果,它把調整的重點始終放在引導各類經濟主體依法進行經濟活動,保證經濟關系的正確確立和有序的進行上,以形成本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和經濟秩序。

二、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

經濟法與民法、行政法相比較,在調整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的關繫上,各有自己的主導思想。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它以社會利益為基點,無論是國家機關,還是社會組織或個人,都必須對社會負責,在此基礎上處理和協調相互之間的關系。

三、經濟法是商品經濟發達的法

只有當商品經濟成為社會的主導,經濟法才會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因而經濟法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

四、 經濟法是以經濟為目的的法

經濟法始終調整經濟關系,調整的目的就是使社會的整體經濟能持續、穩定的發展,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而且在這個調整過程中甚至會有意使局部利益或個體利益有所損失。

五、經濟法是綜合調整的法

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是縱向經濟關系,但對橫向經濟關系會產生明顯的影響;採取的手段既有懲罰性的,也有補償性的,既有鼓勵類的,也有禁止、限制類的,體現了明顯的綜合調整的特徵。

經濟法的地位

經濟法是 獨立的法的部門,因為他的調整對象有特定的范圍,他只調整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而且其調整對象同其他部門法的調整對象是可以分開的。

經濟法是一個重要的法的部門,它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堅持以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2.引導、推進和保障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

3.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4.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


F. 什麼是經濟法的「合理競爭原則」這一原則包括哪些具體內容

摘要 是指壟斷不必然違法,需以合理性作為認定其是否合法的標准,考慮行為人及其行為的相關背景,及其是否實質上損害競爭,是否有利於社會公共利益和增進消費者的福祉。

G. 什麼是經濟法的「合理競爭原則」這一原則包括哪些具體內容

摘要 您好,合理競爭原則是指壟斷不必然違法,需以合理性作為認定其是否合法的標准,考慮行為人及其行為的相關背景,及其是否實質上損害競爭,是否有利於社會公共利益和增進消費者的福祉。

H. 淺談經濟法如何維護公平競爭原則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包括:「平衡協調原則、維護公平競爭原則、責權利效相統一原則」。
經濟法賦予競爭者平等的市場主體地位與公平的競爭環境。就如同資產階級在反封建斗爭中提出「天賦人權」、「人生而平等」的原則一樣,經濟法所要賦予市場主體的也是一種平等競爭的權利,從而營造出一個促進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平衡和諧的經濟環境,而無論該市場主體之出身或資金來源於何處。這也可以說是公正、平等理念觀由私法到社會法的一種深化。
歷史告訴我們:物極必反,公平的自由競爭自身並不具備連續性,自由競爭按著優勝劣汰的法則進行最終會導致強大的壟斷勢力出現,而壟斷則往往意味著不公平、不正當競爭的可能出現,而這正是經濟法中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從而為公平競爭營造一個平衡和諧的經濟環境。

閱讀全文

與經濟法競爭理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你和百度地圖有什麼故事 瀏覽:610
結婚什麼都要的女人很幸福 瀏覽:327
普惠健康保每一年保費是多少 瀏覽:597
帶愛情的成語有哪些 瀏覽:881
如何讓故事戲劇化 瀏覽:627
事業單位換崗職稱怎麼辦 瀏覽:882
如何看待老城經濟發展 瀏覽:244
幸福車行賣什麼電動車 瀏覽:427
如何把故事做成書頁 瀏覽:113
枇杷和琵琶之類的故事還有哪些 瀏覽:303
什麼婚姻家庭篇 瀏覽:987
清遠市食品健康證去哪裡辦 瀏覽:336
cf劇情故事在哪裡 瀏覽:489
給伊朗美女帶什麼禮物 瀏覽:163
故事在哪個平台找 瀏覽:537
健康證上哪裡拿 瀏覽:289
四大美女去哪裡旅遊啦 瀏覽:339
實體經濟什麼時候好 瀏覽:213
愛情公寓和還珠格格哪個好看 瀏覽:612
婚姻中被拋棄了怎麼走出來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