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幸福經濟是什麼意思

幸福經濟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9-26 09:31:02

⑴ 什麼是國民經濟幸福指數

如果說GDP(國內生產總值)、GNP(國民生產總值)是衡量國富、民富的標准,那麼我們應該還需要一個衡量人的幸福快樂的標准。在國際社會,這個剛剛出現的標准叫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國民幸福總值),或者稱作國民幸福指數,幸福指數是衡量人們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狀況的感受和體驗,即人們的幸福感的一種指數。不同的人對幸福感的理解和詮釋不同,比如市民某某說:「幸福就是工資再高一點,晚上少加班。」而職業經理人某某認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我要把公司做成一個世界品牌。」而專家認為,幸福感可以理解為滿意感、快樂感和價值感的有機統一。

⑵ 幸福的經濟學解釋

幸福,這個名詞大家都耳熟能詳。幸福,其實很簡單。只要這種生活狀態是你所想要的,讓你感到快樂,內心充滿愉悅就能成為幸福。有時,幸福源自陌生人的一句謝謝,親朋好友的鼓勵,一頓噴香的飯菜~~

那麼,從經濟學角度來解釋幸福,就是幸福等於效用除以慾望。效用越大或者慾望越小時,就越幸福。所以,想要提高我們的幸福指數,可以通過努力提高效用,努力賺錢這種方式。

當然,窮人也有窮人的活法。沒有銀子票子,不能提高效用就調整我們的慾望來提高幸福感嘛!按照剛才那個公式,我們可以了解到,效用不變,慾望越簡單,我們的幸福指數也越高。慾望簡單,更幸福。有的農村人沒錢,但是幸福感就比城市人的低。

農村人各自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爭不搶不攀比,日子也可以過得悠然自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灑脫自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如果放長假,一直待在家無所事事,吃飽睡,睡醒吃,也毫無幸福感。只會覺得浪費時間,等待死亡宣告到來。

花費大量時間用在閑暇事情上,的到的事煩躁、焦慮。但是花費大量時間在工作上,忽略了身邊的親朋好友,最終會導致親朋好友遠離你。工作中或者生活中遇到煩心事無法跟人傾訴,只能默默承受,也毫無幸福感可言。孤獨的最高境界是,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一個人在外拼搏一天,回到家裡,無人問你粥可溫,無人與你立黃昏。這時,我們就不由得否定自己取得成就,否定自己的價值。這樣,也會大大的降低我們的幸福指數。

新時代是奮斗者時代,但是我們既要奔波奮斗也要清閑享受,魚和熊掌兼得。找出我們一天中工作效率最高的時間段,將手頭的工作在那個時間段完成,然後花半個小時跟家人或者朋友一起談談心。這樣,既可以高效完成工作又能兼顧生活,何樂而不為?

⑶ 幸福經濟的幸福經濟學

作為新的經濟學範式的幸福經濟學範式由我國著名學者陳世清先生在其所著的《對稱經濟學叢書》和《綠色經濟叢書》中創立。在該叢書中,幸福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是兩個本質不同的經濟學範式。
西方經濟學範式,就是以價格經濟學和一般均衡理論為基礎理論、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經濟人」假設為理論出發點、以價格機制為市場的核心機制、以競爭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以利潤最大化為最終目標、以線性非對稱思維方式和還原論思維方法為方法論特徵、擅長數量分析的西方經濟學的基本模式、基本結構與基本功能。線性、抽象性、片面性,是西方經濟學範式的基本特徵,也是西方經濟學範式的致命缺陷。西方經濟學範式本質上就是價格經濟學範式。西方經濟學是主體性與客體性分裂的經濟學。一方面,他們強調人本主義、個人主義,另一方面他們又強調金錢至上、貨幣主義。西方經濟學的「財富悖論」:經濟學教人怎樣增加財富,但不能教人怎樣幸福,財富和幸福之間沒有建立應有的聯結。「幸福悖論」的根源在於政治經濟學的核心是價格機制,是以金錢為代表的物質財富的增加;在這樣的「經濟學」的引導下,不是使財富成為人的手段,而是使人成為財富的手段;不是使經濟發展成為人全面發展的手段,而是使人的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手段;從而使財富增長與經濟發展越快,人越成為財富與經濟的奴隸。
以價格機制為核心機制,科學性與主體性相對立,不可能實現人的幸福與全面發展。解決「幸福悖論」的根本途徑,是使經濟學的科學性與主體性得以統一。必須對經濟學重新定義與定位,把主客體關系看成是基本的對稱經濟關系,把幸福和人的全面發展看成是經濟學和經濟發展的目標,以價值機製取代價格機製成為經濟學的核心機制。
對稱經濟學是財富增長和人的幸福與全面發展的對稱。對稱經濟學是幸福經濟學。作為主體經濟學的對稱經濟學是幸福經濟學。幸福經濟學體現了經濟學的主體性、規律性與科學性的統一,經濟學的理想與現實的統一。只有這種統一才能使經濟學實現真、善、美的統一。
幸福經濟學是以人的幸福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標准、目的的經濟學;幸福經濟學範式,就是以主客體對稱的對稱經濟學和價值經濟學為基礎理論、以人的利益最大化原則為理論出發點、以價值機制為市場的核心機制、以合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以人的幸福最大化為最終目標、以對稱思維方式和整體論思維方法為方法論特徵、擅長五度空間分析的經濟學的基本模式、基本結構與基本功能。對稱性、具體性、全面性,是幸福經濟學範式的基本特徵。幸福經濟學範式本質上就是價值經濟學範式。從所滲透的思維方式特徵來看,幸福經濟學範式本質上也就是中國經濟學範式。西方經濟學範式被對稱的、系統的、五度空間理論模式的幸福經濟學範式或中國經濟學範式所代替,具有歷史的必然性。
(以上內容摘自陳世清《對稱經濟學》,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0、3)

⑷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幸福是什麼

這個是經濟學基礎問題,打個比方,你現在肚子餓,那麼你吃一個饅頭會感覺好受一點,這就相當於你感到了某種程度上的滿足,這在經濟學里叫做效用,但是等到你吃第十個甚至更多的時候,你不會覺得讓你感到某種滿足,因為你吃不下了,這個時候效用就是負值,不能給你帶來滿足,那就是不幸福。

⑸ 討論從經濟學來解讀什麼是「幸福」

幸,有一含義為「幸運」。福,有一含義為「福氣」。故而「幸福」,有一部分是靠運氣。所以我們常會對某人說:「你真幸福,好羨慕你!」其中也不乏包含說此人的運氣好,走狗屎運,有實力雄厚的父母幫打下堅實政治、經濟基礎;或是嫁了個好老公;討了個好老婆等等。
如果真要拆字分析。「幸」,為「一」份「辛」苦。從未嘗過苦,何從得知甜的珍貴。生在福中不知福,正是說那些,明明很幸福,卻渾然不知,不懂得珍惜的人。「福」,「礻」為有得穿;「口」為吃得飽;「田」為有物質保障,能自力更生,養活自己及一家人;「一」為有一個完整的家庭。那麼「幸福」,就是雖然生活辛苦,可是能保證基本生活,吃飽穿暖,有一個完整的家,人懂得知足,就是幸福的。

⑹ 什麼是幸福經濟學

快樂經濟學(Economics of Happiness) 傳統經濟學出於衡量的方便而以客觀的財富和收入作為主觀快樂的近 似等價物。這種替代一方面使得經濟學獲得了極大的理論成功, 另一方面也使它受到了部分學者和民眾的批評。近年來, 一個專門以主觀快樂和幸福作為研究對象的新興經濟學領域―― 快樂經濟學(Economics of Happiness)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它綜合運用經濟學、 心理學和 社會學 的研究方法,擴展了傳統經濟學的 效用 和福利概念, 強調了除收入以外給人們帶來快樂的其他因素, 進而對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給出了不同以往的建議主張。 了解這一領域的最新發展及其理論觀點對於我國當前建立社會主義和 諧社會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

⑺ 經濟學解釋幸福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薩繆爾森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慾望
這是一個最簡單明了的幸福公式了。這個公式中的幸福,只有兩個因素,一是你所能夠獲得的效用,二是你的慾望。效用,是人消費某種物品時得到的滿足程度;慾望,是慾望則是對某一種物品效用的需要程度。它所表明的是:效用確定的情況下,功利心越小,幸福越高;功利心確定的情況下,效用越大,幸福越多。

⑻ 幸福經濟學簡述幸福的特徵

《幸福經濟學》由南開大學出版社適時出版,為我們研究幸福經濟和幸福經濟學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啟示。

一切人類努力的偉大目標在於獲得幸福。幸福既然具有終極目標意義,為什麼人類還存在這么多的認知誤區與行動陷阱?該書或可為我們解開心中迷惑。

該書分為三篇。第一篇立足個體,從人的「認知、行為、情緒」開始,探索幸福、幸福經濟、幸福經濟學。本書融合了東西方先哲的智慧思考與現代心理學、腦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主張「知行感合一」的幸福——在認知層面少些糾結,少些對抗,多些「大其心(容天下之物)」的接受、一致、欣賞、感恩,多些認知的「至簡、至上、至真」,成為一個「心正、意誠」,意義感和使命感充足的人;在行為層面少些忙碌,少些被動,多些「上其行」的真誠擔當,多些「至義、至善」,成為一個「順勢合賦」、潛能得以充分挖掘的人;在情緒層面少些憂惱,少些怨恨,多些「和其情」的美感體驗,多些「至樂、至安、至美」,成為一個積極、快樂、心安的人。當今,太多的外在無效信息,會導致個體「內在信息難以達成一致,內在價值觀難以確立並堅定,內在意義感難以捕捉並恆久,行為難以惟精惟一、卓爾有效,幸福感難以獲得並持續」。唯有「動靜等觀」,做到「靜能安,動能專」,才能不斷提高幸福基數值。

第二篇,以幸福為目標,聚焦生命資源的最優配置問題。作者著力探討如何將生命中最為珍貴的資源——「時間」和「精力」均衡配置於收入、名望、健康和人際(親情、友情、愛情)等諸多方面,使個體幾十年的生命體驗達到最優。個體追逐物質、名望都具有充分的合理性,但虛名和物質財富的堆積都無法必然保證心安。幸福的真諦,在於「物」更在於「人」,在於「外」更在於「內」。

當代,藉助數理手段,中外的經濟學理論已經將人與物的關系探討得淋漓盡致,但這絕非人類生活的全部。在貨幣的度量衡面前,世界可以被簡化,但更可能被扭曲——追逐「效用最大化」被直白地實踐為追逐收入最大化,健康、親情、社會貢獻等「無價」被嚴重忽視。實際上,恰恰是這些無價的「非商品」,決定著生命的質量與意義。忽視「無價」會導致生命資源嚴重錯配,現實中如此事例比比皆是。在人生的殿堂中,「無價」的拱頂之石若被「有價」的橫流物慾淹沒與動搖,生活之大美定會逝去,生命之神聖定會坍塌。

第三篇,民生幸福與財稅責任。作者的原本專業領域是財政學,本篇是對幸福問題的宏觀層面研究,自然會認真探討政府的財政擔當、幸福固然需

⑼ 如何理解女人的幸福與經濟的關系呢

女人們在一起總喜歡談論她們的幸福,過去發生的,現在進行的,將來可能的。幸福到底是什麼?也許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不同。是開始,還是終結?沒有人會知道。女人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女人自己的幸福與經濟有關。幸福,作為一種形而上學的東西,它首先是一種個性化的感覺。當你有一個方向可以期盼,且在你心中又有一股因掛念這種期盼而心生暖流時,你就有了一種幸福感。著名作家兼編劇石康,對「幸福與財富」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他認為,幸福並不是抽象的,它得有一個經濟的前提才可以。作為努力工作的女人來說,真正的幸福是通過生活,明白物質的重要後,最終回歸於經濟的基礎上來。但是,不管什麼樣的「幸福觀」,都得有人來證明,靠什麼來證明呢?靠的是經濟生活。石康列舉了生活中的一個例子:一個壞到家的富人可與一幫好吃懶做的二奶和諧相處,且成天喜笑顏開,而一個再好的窮人與一個好吃懶做的結發妻子卻很難不惡語相向。事實上,從石康的話中我們不難發現,經濟是直接導致人們的交往目標與交往人群改變的因素。

現實生活中,兩個付不起房租,衣衫單薄,被寒風吹得瑟瑟發抖的人,是否還有閑情逸致去感受幸福。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這樣解釋:一個人支出的多寡,對他的性格所發生的影響,常常不弱於(即使稍差一些)取得支出的方法所發生的影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收入會時時刻刻地對情緒造成影響,暫不提部分女人獲得財富的途徑,因為財富本身就對人有著很大的吸引力。

⑽ 經濟學家解讀什麼是"幸福"

幸福就是效用除以慾望(效用是消費者在消費商品時所感到的滿足程度)

閱讀全文

與幸福經濟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宜賓幸福家園天福屬於什麼社區 瀏覽:614
你和百度地圖有什麼故事 瀏覽:610
結婚什麼都要的女人很幸福 瀏覽:327
普惠健康保每一年保費是多少 瀏覽:597
帶愛情的成語有哪些 瀏覽:881
如何讓故事戲劇化 瀏覽:627
事業單位換崗職稱怎麼辦 瀏覽:882
如何看待老城經濟發展 瀏覽:244
幸福車行賣什麼電動車 瀏覽:427
如何把故事做成書頁 瀏覽:113
枇杷和琵琶之類的故事還有哪些 瀏覽:303
什麼婚姻家庭篇 瀏覽:987
清遠市食品健康證去哪裡辦 瀏覽:336
cf劇情故事在哪裡 瀏覽:489
給伊朗美女帶什麼禮物 瀏覽:163
故事在哪個平台找 瀏覽:537
健康證上哪裡拿 瀏覽:289
四大美女去哪裡旅遊啦 瀏覽:339
實體經濟什麼時候好 瀏覽:213
愛情公寓和還珠格格哪個好看 瀏覽: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