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活中那些屬於國有經濟,那些屬於集體經濟怎樣區分具體事例~~
國有經濟就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它由全民所有制經濟、集體所有制經濟等形式組成,是國民經濟的領導力量。
全民所有制經濟包括礦藏、河流、國有森林、荒地、草原和其他陸海自然資源(中石油,中石化,華能,國家電網等),還包括全民所有的工廠、農場、商店、鐵路、郵電和銀行等。(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海南的農場,中鐵,郵政,四大國有銀行)
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簡稱集體所有制)是由一部分勞動群眾共同佔有一定范圍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的所有制形式,記住是國有經濟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
包括:A,農業集體所有制經濟,全國90%以上的糧食和經濟作物是農業集體經濟所生產的。B,地方政府組建的商業機構,工礦企業。比如運輸公司,地方支柱企業。
Ⅱ 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有哪些
商場打折,「滿300送300電子券」比「滿300省300現金"能帶來的營業收入會更好,但另一方面消費者也許會因為買不到合適的索性不消費。
「經濟」一詞在4世紀初的東晉時期正式使用。「經濟」一詞是「經濟狀態」、「經濟狀態」、「援助世界」、「援助人民」、「經濟援助人民」等詞的組合和簡化,寓意「治國安邦」。它是中國古代文化和古代文獻中一個非常龐大的概念,充滿了豐富的人文思想和社會內涵,古名中有一句話叫「文西漢雙司馬,經濟南陽一卧龍」,這里經濟就是經濟的意思。
經濟學:
經濟學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創造、轉化和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經濟學。
根據所代表的階級利益的政治經濟,為了突出一個類的地位和作用在經濟活動中,政治經濟自發研究價值或經濟法的法律從某個方面,而科學的法律經濟學有意識地研究價值或從整個經濟法。對稱經濟學是科學經濟學。
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法;從對稱經濟學的角度看,資源的最優配置和再生只是經濟法的拓展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最優配置和再生背後的經濟規律和經濟本質,而不是資源的最優配置和再生水平。停留在資源優化配置和再生水平上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經濟學。
Ⅲ 經濟活動全部都有哪些舉一些例子
"經濟活動"英文對照:economic activity。所謂經濟活動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組織與秩序之下,人類為了求生存而經由勞動過程或支付適當代價以取得及利用各種生活資料的一切活動。
簡言之,經濟活動是以滿足人的需求為目的。經濟活動主要是以勞力等「生產資料」換取商品和服務,貨幣只是交易的媒介。經濟活動需要資源,特別是活動空間;而各活動的空間分布,也是非常重要的。
目的:經濟活動是以滿足人的需求。
生產要素:
古典經濟學(classical economics)視土地、勞動及資本為三種生產要素。
例:
1.土地(Land):包含所有的天然資源。包括農、林、漁、牧、礦等一切自然資源,均稱為土地。
2.勞動(Labor):包含勞心與勞力。在生產過程中,提供智力與體力以獲得報酬的人員,均稱為勞動。
3.資本(Capital):人類創造出的一種資源。指一切人造的生產工具,包括廠房建築、機器設備與存貨等,而非金融上的貨幣資金。
發展過程:
經濟活動的發展,學者李士特以生產方式為標准,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1.漁獵時期
2.游牧時期
3.農業時期
4.農工業時期
5.農工商業時期
學者羅斯托則將經濟成長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1.傳統階段
2.過渡階段
3.起飛階段
4.邁向成熟階段
5.高度大量消費階段
一、城市經濟活動如下:
一個城市的全部經濟活動,按它服務的對象來分,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為本城市的需要服務的,另一部分是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務的。這是從城市以外為城市創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發展的經濟基礎,這一部分活動稱為城市的基本活動部分,它是導致城市發展的主要動力。滿足城市內部需求的經濟活動,隨著基本部分的發展而發展,它被稱為非基本活動部分。
二、農業經濟活動如下:
1、強烈的地域性
2、明顯的階段性
3、季節性和周期性
農業資源主要特徵:
1.地域性和節律性(時空分布差異和時間、氣候和季節交替演變的規律)
2.多用性和有限性
3.整體性和層次性
4.穩定性和變化性
以上供參考。
Ⅳ 從經濟學角度我們把資源分哪幾類
從經濟學角度我們把資源分四大類:自然資源、資本資源、信息資源和人力資源。
其中,人力資源是最為活躍、涉及面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資源,是一切資源中最為重要的資源。由於人力資源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經濟學家稱其為第一資源。
自然資源就是自然界賦予或前人留下的,可直接或間接用於滿足人類需要的所有有形之物與無形之物。資源可分為自然資源與經濟資源,能滿足人類需要的整個自然界都是自然資源,它包括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野生生物、各種礦物和能源等。
資本資源是一個經濟體為了生產其他的物品而生產出來的耐用品。資本品包括機器、道路、計算機、鐵錘、卡車、鋼鐵廠、汽車、洗衣機和建築物。專業化的資本品積累是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要素。
信息資源是指人類社會信息活動中積累起來的以信息為核心的各類信息活動要素(信息技術、設備、設施、信息生產者等)的集合。
(4)生活中經濟資源有哪些擴展閱讀:
1954年,著名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 Peter F. Drucker) 在其名著《管理的實踐》中,指出了管理的三個更為廣泛的職能:管理企業、管理經理人員和管理員工及他們的工作。在討論管理員工及他們的工作時,德魯克首次提出了"人力資源"的概念。
德魯克 之所以提出這一概念,是想表達傳統人事所不能表達的意思。他認為,與其他資源相比,人力資源擁有獨特的"協調能力、融合能力、 判斷力和想像力",它必須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才能開發利用,並為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價值。德魯克指出,經理們必須考慮人力資源 這一"特殊資產"。
Ⅳ 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金融現象
生活中有以下4種常見的金融現象:
1、金融業的創新在日常老百姓生活的有社會財富的增加,工作崗位的增加,人民滿意度增加;
2、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地位是由其特殊的性質和功能決定的。現代經濟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發達的貨幣信貸經濟或金融經濟。其運行表現為價值流動導致物質流動,貨幣資本流動導致物質資源流動;
3、金融是現代經濟中調節宏觀經濟的重要杠桿。現代經濟是以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經濟。其顯著特點之一是間接宏觀調控。金融在國家宏觀調控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在現代經濟生活中,貨幣資金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資源和財富,已成為溝通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命脈和媒介。幾乎所有的現代經濟活動都離不開貨幣和資本的流動。
拓展資料:金融
金融的本質是價值流通。金融產品的種類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銀行、證券、保險、信託等。金融所涉及的學術領域很廣,其中主要包括:會計、財務、投資學、銀行學、證券學、保險學、信託學等等。
金融是一種交易活動,金融交易本身並未創造價值,那為什麼在金融交易中就有賺錢的呢?按照陳志武先生的說法,金融交易是一種將未來收入變現的方式,也就是明天的錢今天來花。明天的錢花得多了,是否會造成通貨膨脹.
簡單地說金融交易的頻繁程度就是反映一個地區、區域、乃至國家經濟繁榮能力的重要指標。
傳統金融的概念是研究貨幣資金的流通的學科。而現代的金融本質就是經營活動的資本化過程。
西方定義,《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字典》,指資本市場的運營,資產的供給與定價。其基本內容包括有效率的市場,風險與收益,替代與套利,期權定價和公司金融。
黃金曾一度成為國際貿易中唯一的媒介。在易貨經濟時代,商人只能進行對口的交易,以物易物。因此,人類的經濟活動受到巨大制約。在金本位經濟時代,價值與財富是以實物資產——黃金為依據和標准,這種客觀的物理方法非常有利於全球經濟的平穩發展。
然而,作為價值流通的載體,黃金不利的一面如搬運、攜帶、轉換等不便的物理條件限制,使它又讓位於更為靈活的紙幣(貨幣)。
如今,貨幣經濟不僅早已取代了原始的易貨經濟,而且覆蓋了金本位經濟。貨幣經濟在給人類帶來空前經濟自由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諸多麻煩和問題,如世界貿易不平衡、價值不統一、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經濟發展大起大落等等。
引發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的重要宏觀因素之一,就是全球貿易失衡。
脫離金本位的初衷是想實現經濟自由和穩定發展,然而卻適得其反。在貨幣多樣化的今天,現代金融中的含「金」量越來越少,但其內涵、作用及風險卻越來越廣,越來越大,並已滲透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和每個人的生活中。
如今,盡管金融中的含「金」量越來越少,但其作為價值的流動性卻越來越強。金融已經成為整個經濟的「血脈」,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人體的活動會帶動血液的流動,同樣,所有經濟活動都會帶動金融(資金和價值)的流動。離開了流通性,金融就變成「一潭死水」,價值就無法轉換;價值無法轉換,經濟就無法運轉;經濟無法運轉,新的價值也無法產生;新的價值無法產生,人類社會就無法發展。
反過來,金融危機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演變為經濟危機;經濟危機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演變為社會危機。這是不以人類意識為轉移的客觀金融規律。
Ⅵ 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東西和經濟有關
事實上,經濟學並不神秘,就來源於我們的現實生活。經濟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例如價值與價格問題。我們每天上街買東西,都會考慮這個東西值不值?為什麼會這樣想,因為這件東西本身有它的價值;再有供求平衡問題,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例如當總供給大於總需求時,東西就會賣不出去;而總供給小於總需求時,就會出現搶購。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前些日子大蔥賣到10元錢兩棵,就是供應少,而需求大。
2個有趣的經濟現象
1、打開冰箱時,為啥冷藏室會亮而冷凍室卻不會亮?——「成本效益原則」
「成本效益原則」是指只有當改後效益大於改進的成本時,才應該改進這個產品。
對於題目的問題,我們可以對比相關成本與效益。不管是在冷凍室還是在冷藏室,安一盞打開門就會自動亮的燈,成本差不多是一樣的。這也就是經濟學家所謂的「固定成本」,在這里指的是,它不隨你開關冰箱門次數的多寡而發生變化。從效益方面來看,冰箱里有一盞燈,你找東西更方便。由於大多數人打開冷藏室的次數比打開冷凍室的次數要多得多,因此顯然,在冷藏室安裝一盞燈的效益更大。所以,既然加裝一盞燈的成本相同,那麼,根據成本效益原則,在冷藏室安燈就比在冷凍室安燈更劃算。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門上要安裝鎖」,因為當時這種工業門都是有鎖的,我們不會為了便利店而專門做一種不帶鎖的工業門。產品設計不僅要滿足賣方保持低價便於競爭的需求,還要包含最符合消費者心意的功能。簡單來說,成功的產品設計就是根據「成本效益原則」在兩方面實現平衡。
2、為什麼破舊的錢幣總是被先花出去?——「劣幣驅逐良幣」原理
這種現象可類比經濟學一個很著名的原理,「劣幣驅逐良幣」。目前,最通俗的解釋是:當你的錢包里有一張嶄新的百元鈔票和一張破舊的百元鈔票時,你總是傾向於把那張破舊的先花出去。久而久之,流通中的貨幣越來越破舊,新錢卻沒有花出去,仍然呆在錢包里,於是劣幣驅逐了良幣。
「劣幣驅逐良幣」原本是說:古時候,因為鑄造貨幣工藝的差別很大,人們就傾向於將那些足值的「良幣」收藏起來,並試圖將那些成色差的「劣幣」轉讓給他人,這樣市場上就同時流通著劣幣和良幣,且劣幣得不到有效地制止和懲罰,如此循環,良幣就會被驅逐出市場,質量差的貨幣反而在市場上流通了。
Ⅶ 資源都包括什麼啊
資源,指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的總稱。
資源,可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等。
相關說明
社會資源同自然資源相比較,具有以下突出特點:
1.社會性。人類本身的生存、勞動、發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形態、社會交往、社會活動中實現的。勞動力資源、技術資源、經濟資源、信息資源等社會資源無一例外。社會資源的社會性主要表現在:
(1)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產生不同種類、不同數量、不同質量的社會資源。
(2)社會資源是可超越國界、超越種族關系的,誰都可以掌握和利用它創造社會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