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香港的資料
香港(Hong Kong),簡稱「港」(HK),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位於中國南部、珠江口以東,西與中國澳門隔海相望,北與深圳市相鄰,南臨珠海市萬山群島,區域范圍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和周圍262個島嶼,陸地總面積1106.3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648.69平方公里。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加眾多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
(1)香港經濟模式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香港的歷史沿革
1、新石器時代,香港已經有了人類活動。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中國秦朝派軍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帶納入其領土,屬番禺縣管轄。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明確成為那時的中原王朝領土(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從此時起直至清朝,隨著中原文明向南播遷,香港地區得以逐漸發展起來。
2、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東晉成帝咸和六年將南海郡東部劃出,另設了一個東莞郡,下轄寶安、興寧、海豐等六個縣。寶安縣的轄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區和深圳市、東莞市,縣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頭城。
3、隋朝又廢東莞郡,將轄地並入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也改為隸屬南海郡,香港則仍歸寶安縣管理。
4、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
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遷至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中國元朝時屬江西行省,元朝時,在香港西南的屯門,在廣州的外港的屯門又設巡檢司,駐軍,防止海盜入侵,拱衛廣州地區。
5、明朝萬曆年間從東莞縣劃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縣,為後來的香港地區。香港島自此由明神宗萬曆(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該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
6、清朝於1662年派兵到新界,並命令鄉民留辮。香港在清朝時,一直在對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香港在地理上與廣州唇齒相依,而廣州是清朝對外開放的唯一商埠。
在英國佔領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個荒島,島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篤和石排灣,東部的阿公岩,水井灣等,有一些漁民居住。其他黃泥涌、燈第洲、七姊妹等幾處,則有一些小村灣,當時,島上的居民約3000人。
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直至19世紀後期清朝戰敗後,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使其成為英殖民地。
清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清廷戰敗,割讓香港島給英國。咸豐十年即1860年,又割讓九龍半島租借給英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新界亦被英國強行租借,香港地區遂全部歸英國人管理。香港全境的三個部分(香港島,九龍,新界)分別來源於不同時期的三個不平等條約。
7、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8、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9、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租借給英國。
10、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條例》,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11、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
12、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
13、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亞洲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
14、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1984年12月19日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香港將保持資本主義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15、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香港保留原有的經濟模式、法律和社會制度,五十年不變,實行「一國兩制」,除防務和外交事務歸中央政府管制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
16、2015年7月9日香港特區立法會通過,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紀念日2015年9月3日定為一次過的額外公眾假期及法定假日。除法例另有規定外,所有銀行、教育機構、公共機構辦事處及政府部門無須辦公。當日也將是《僱傭條例》下的法定假日。
2. 香港和新加坡哪個經濟更發達
新加坡好。
3. 珠江三角洲與香港是怎樣的經濟模式
珠江三角州是以上海為重心 蘇錫常環繞的多種模式的綜合經濟模式 就是金融 重工業 輕工業 農業全有 香港是自由港 金融 旅遊 貿易為主 幾乎沒有自己的工業體系 地方太小了 沒地方建工廠
4. 香港地區與祖國內地之間的經濟合作模式是
香港地區與祖國內地之間的經濟合作模式是前店後廠
5. 香港的經濟支柱產業是什麼
金融、貿易及物流、專業服務和旅遊是香港的四大支柱產業
1.香港是一個高度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
擁有多項制度優勢:資金自由流動、法制和監管健全、市場運作透明和高效、人才和金融機構高度國際化等。
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香港一直名列前茅,緊隨倫敦和紐約之後,近年得分差距更大幅收窄。香港也是亞洲主要的資產管理中心、亞洲第三大銀行中心(全球首100銀行中有73家在香港營業),以及世界第六大外匯市場。在上市融資方面,香港首次公開招股集資總額在2009至2011年均佔全球第一位。國家「十二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以及國際資產管理中心。
2.香港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國際貿易和服務中心,既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之一,也是全球第十大貿易經濟體系。香港其中一個獨特優勢,是以「中國香港」名義參加國際貿易組織。
3.香港擁有企業管理及各服務行業的專業人才,專業服務一向是香港最具競爭力的行業之一,其中法律、會計、建築和相關工程以及醫療服務優勢尤其突出。香港的專業人才擁有國際認可的專業資格,豐富的國際網路和管理經驗,亦熟悉國情及內地市場。
4.香港是亞洲最受歡迎的旅遊勝地之一。2012年全年訪港旅客總數超過4864萬人次,其中約七成為內地旅客,其餘為歐美和亞洲區內的旅客。
香港是個多元共融的國際都會,既保留著傳統的中國文化,又受西方風尚的影響,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在積極發展高科技現代化城市的同時,香港有購物消閑的好去處、享譽國際的美酒佳餚、富吸引力的主題公園、風景怡人的大自然景色、獨特的文化遺產如括廟宇、圍村、祠堂和富中西色彩的建築等,是觀光、商務和家庭旅遊,以至消閑及消費旅遊的最佳地點。
(5)香港經濟模式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支柱產業是指在國民經濟體系中佔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其產業規模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份額,並起著支撐作用的產業或產業群。這類產業往往在國民經濟中起支撐作用,但不定能起到引導作用;同時,這類產業往往由先導產業發展壯大,達到較大產業現核以後就成為支柱產業或先成為對其他產業的發展既起引導作用又對國民經濟起支撐作用。
支柱產業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強調大規模產出。支柱產業著重強調產業的凈產出占國民經濟或地區經濟的比重。
(2)強調現在。現在比重大的產業就是支柱產業,即便其比重呈下降趨勢,只要比重還較大,仍可稱為支柱產業。
(3)強調發展。支柱產業要求市場擴張能力強、需求彈性高,發展快於其他行業。要求生產率持續、迅速增長,生產成本不斷下降。
(4)強調擴大就業。
(5)強調帶動作用。支柱產業要求產業關聯度高、長期預期效果好。
(6)強調節約能源和資源。
6. 香港為什麼沒有工業大英帝國當年工業不是很牛嗎
牛不牛也要看具體位置,香港缺乏原材料以及生產加工配套措施,還要考慮人口等多方面因素。就像在北京搞個造船廠一樣不切實際,一切要因地制宜。
7. 香港和澳門的經濟特點各是什麼
香港經濟特點:
香港是世界上重要的金融、貿易、交通、旅遊、信息和通信中心。香港現代經濟發展基礎是製造業。香港是重要的國際貿易中心.香港是僅次於紐約、倫敦的世界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是亞太地區的交通、旅遊中心之一.特點是由優勢演變而來的.
澳門經濟特點:
澳門經濟是比較發達的微型經濟。澳門面積小,市區僅6.5平方公里,總面積也只有23.5平方公里;人口少,約43.6萬人;資源貧乏,幾乎沒有任何礦產資源,完全依賴於國際市場;沒有深水港,對外貨運要經香港中轉。在如此不利的自然條件下,澳門經濟卻有了長足的發展,從70年代至90年代初經濟增長率平均每年為9%左右,1995年人均生產總值超過1.8萬美元,居世界微型經濟體前10名之列1。
8. 香港的自由經濟制度的內容與特點(回歸前)
一.香港回歸前的政治制度概述
1.實行行政主導的體制
香港是一塊被佔領地,而非一個主權國家,她的所有權來自於英國政府。因而,香港不可能是立法至上的體制,香港的行政權、立法權不是「分立」的,而是由最高執政者港督統攬。實際上,是由港督直接掌握的幾個最高咨詢機構、決策機構和權力機構——行政局、立法局和布政司署的整個行政系統,形成以港督為核心的行政主導體制,這是香港政治制度的鮮明特點。所謂行政主導,主要是對立而言。西方國家歷史上有「立法中心、會議至上」的立法主導體制,其特點是,議會(立法機關)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由議會選舉政府,制定法律,審批財政;行政受制於立法,政府執行法律,受議會監督和制約。立法主導制,是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產物,但隨著現代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已不能適應現代資本主義發展變化的形勢。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事務非常復雜、變化神速,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高頻率的行政機關及時做出反應和決策;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完善法治,這又要求政府部門適時提出多種法律草案,按立法程序協同立法機關搞好立法,才能實現有效的管治。行政主導的體制,不但是宗主國的需要,也是香港社會發展的需求。香港是一個現代化大都市,是國際性的自由港,內外交往頻繁,信息交通、商業、金融和其他行業的活動以及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問題,錯綜復雜,除了要有一個包含各方代表、照顧各方面各階層利益、與行政關系協調的立法機關之外,還需要一個決策及時、效率較高、運作平穩和起主導作用的行政體制。在行政主導體制,香港行政與司法的關系也頗特殊,香港司法系統有相當的獨立性,司法機關只是對法律的負責,不是對政府或港督負責,即使是最高層的行政官員,做出決定交給有關政權機關執行,假如有關行政缺乏足夠的法律依據法庭可以撤銷有關決定禁止有關繼續行動。司法最高首長--首席按察司人選由英國國務大臣確定,由港督根據《皇室訓令》(經國務大臣頒發)宣布委任。港督有權委任法官(委任前須聽取由首席按察司負責的獨立的司法人員敘用委員會的意見),但港督不可以干預判案,法官可以不聽命於港督。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港督用為英皇的代表,可以運用法定權力對法院判罪的人進行赦免或減刑,也可以通過律政司對判罪過輕的犯人提出上訴重審,加判刑罰,但都要嚴格按法律程序辦事。這是行政主導對港督權力的一種制約,體現了行政主導是同治法制衡相結合的。
2.完善的咨詢體制
香港政府推行總督高度集權下的廣泛咨詢制度,就是總督的獨裁加上咨詢的民主。六十年代以後,群眾運動相繼爆發,單純依靠「上層精英」已難維持統治;再加上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需要聽取、吸納各個方面、特別是專業人士的意見,以便於實行現代化的管治,因此港英政府陸續吸納更多社會和知名人士進入各級政權機構,同時建立廣泛的咨詢制度。幾乎所有政府部門成立了多種咨詢委員會,配合和協助政府工作。一般來說,咨詢組織可分為五大類:向部門首長提供意見的法定組織(例如保護稀有動物咨詢委員會);向政府提供意見的法定組織(如教育委員會);向部門首長提供意見的非法定組織(如勞工顧問委員會);向政府提供意見的非法定組織(如交通咨詢委員會);以及負責執行某項事務委員會(如香港考試局)。咨詢委員會由政府官員和社會人士共同組成,社會人士佔多數,他們是各項各業的精英人士,熱心為社會服務。這么龐大的、遍及各行各業的咨詢網路,使政府機構和民間和半民半官的咨詢機構相配合,政府的集權和民間的咨詢相結合,成為香港政治架構中突出的現象。政府草擬某項政策和採取某項重大措施時,可通過咨詢組織收集到各方面的資料和意見,人或者吸納某些社會人士參與決策。這會使政府的決策更加科學化,能更廣泛的聽取不同的意見,從而使政府的某些政策獲得一定的認同性。實行具有咨詢特色的權制,使香港政府得以安定。港英歷來重視把社會中精英或精英團體所代表的政治力量,吸收進行政決策結構,賦予統治權力的合法性,求得港英和華人精英「共治」的形式。這幾乎成了一個極為特殊的制度設計:即幾乎所有政府的部門,都沒有咨詢性的機構使政府對社會的動向有更敏感的反應,因而常能化解許多潛在的沖突,使政治得以安定。當然,在高度集權下的咨詢,作用也總是有限的,本質上這種咨詢只是初生的民主因素,因為香港根本無真正的民主可言,主權不在本國,權力不來源於人民。但實際動作中,積極作用還是的主要的,它溝通民意民情,為政府宣傳、解釋決策,減少不滿情緒和推行政策時所遇到的陰力,緩和社會矛盾;又使部分港人得到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和權力。
二.香港的經濟體制:
1.經濟發展
香港過人之處,在於高度國際化的城市、便利的營商環境、法治體制、自由貿易及自由的資訊流通、公平開放的競爭、發展完備的金融網路、一流的交通及通訊基建、先進的支援服務,以及高教育水平的工作人口與高效率和精力充沛的企業家互相配合。此外,香港還有龐大的財政儲備和外匯儲備、自由兌換的穩定貨幣,以及低稅率的簡明稅制。
2.自由經濟體系
美國加圖學院聯同全球50多個經濟學會,亦把香港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把香港列為先進經濟體系。其他有名的機構,例如世界經濟論壇、國際發展管理研究所及經濟學人信息中心,同樣認為香港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營商地方之一。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表的《2002年世界投資報告》,香港是亞洲區內吸引外來直接投資表現最佳的經濟體系。
3.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
過去20年來,香港經濟增長差不多三倍。本地生產總值平均每年有5.1%的實質增長,表現超越世界經濟增長速度,也超越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經濟體系的增長速度。香港按人口平均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是20年前的兩倍余,相等於每年平均實質增加約3.8%,比多個西方國家還要高,在亞洲僅次於日本。
經濟政策
香港一向以市場主導的經濟政策著稱。市場主導,就是政府不對經濟或市場作任何指導性規劃,同時相信投資者和企業家遠比政府官員了解市場,私人機構的活動也遠比官方的經濟藍圖更能帶領香港走上繁榮之路。經濟活動是維持競爭力及為港人創造財富的關鍵。
「盡量扶助、減少干預」政策
政府極力主張「盡量扶助、減少干預」的政策。政府的主要功能,是創造最有利營商的條件,包括自由、法治、廉潔而高效率的公營部門和公平競爭的環境等軟體,以及社會發展所需的土地和基礎建設,例如學校、道路等硬體。
政府亦致力消除市場限制,以鼓勵公平競爭。在證券、期貨和銀行業,以及電訊、資訊科技和廣播等領域上,政府均致力開放市場,並取得相當理想的成效。
政府透過國際層面捍衛和促進香港的商業利益。香港特區政府派代表出席世界貿易組織和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的國際會議,並就航空服務等領域與其他國家談判和簽署雙邊協定。
審慎理財之道
政府理財審慎,又維持低稅率的簡明稅制,以鼓勵工人生產和吸引企業家投資。法團業務利得稅的稅率為16%,薪俸稅稅率為15%,與其他國家的稅率相比,兩者均屬偏低。
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由緊密聯系的金融機構和市場組成。政府的政策是維持和發展完善的法律架構、監管制度、基礎設施及行政架構,為參與市場的人士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維持金融及貨幣體系穩定,使香港能有效地與其他主要金融中心競爭。香港地理環境優越,是連接北美洲與歐洲時差的橋梁,與內地和其他東南亞經濟體系聯系緊密,又與世界各地建立良好的通訊網路,因此能夠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此外,資金可以自由流入和流出香港,也是一項重要的因素。
金融市場
香港金融市場的特色是資金流動性高。市場根據有效、具透明度而又符合國際標準的規例運作。香港的勞動人口有一定教育水平,海外專業人士來港工作,也十分容易,進一步推動金融市場的發展。
銀行業
在香港經營的國際金融機構數目很多。香港共有133家持牌銀行,其中121家為外資銀行。在全球首100家銀行中,有73家在港營業。此外,香港有91家外國銀行附屬機構、分行或相關公司,以有限制牌照銀行或接受存款公司形式經營。另有94家境外銀行在香港設有代表辦事處。香港銀行的對外資產總值在全球名列高位。
外匯市場
香港的外匯市場發展完善,買賣活躍,在全球外匯市場占不可或缺的地位。由於香港與海外其他外匯市場均有聯系,因此可每日24小時與世界各地進行外匯買賣。根據國際結算銀行每三年一度全球調查,香港外匯市場的成交額在世界排行第七位。
股票市場
以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全球最大股票市場之一,在亞洲則排名第三,僅次於日本及中國內地。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掛牌的上市公司有978間,資本總值36,113億元(4,630億美元)。創業板是根據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的模式而設立的第二板市場,為新興企業,尤其與高科技業務有關的公司,提供集資機會。如今共有166間公司在創業板上市,資本總值522億元(66.9億美元)。
香港聯合交易所還推行一項試驗計劃,使香港成為首個亞洲城市提供七隻主要美國納斯達克股份在亞洲時區的交易所掛牌及買賣。
與內地的經濟聯系
香港是進出中國內地經商和投資的大門。自內地在1978年實施經濟改革及對外開放政策後,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聯系日趨密切。
9. 香港澳門分別有什麼經濟特點
澳門:
澳門位於世界經濟高增長地區珠江三角洲的一角,與香港及廣州連成一個經濟起飛的三角地帶。
中國政府於八零年八月,首先在廣東省內正式成立三個經濟特區,分別是深圳、珠海(毗鄰本澳)及汕頭;其後不久,在福建省成立廈門經濟特區,八年之後,亦即是八八年四月,在海南島成立了第五個經濟特區。這些經濟特區乃是建基於設立出口加工區及自由貿易區,這兩者已在二次大戰後設立於其它亞洲國家並取得了成功。
中國經濟特區的功能之一,是作為經濟發展的試驗場地。在那裡,中國能透過一受控的環境,獲取與資本主義經濟交往的經驗,驗證經濟的改革,以便日後能推廣至國內其他地區採用。簡言之,乃是用作驗證「一國兩制」方針的實驗室。
首先,這些位於沿海的特區憑藉地理位置的優越,可方便原材料入口及製成品出口到國際市場;其次,由於廣東省是大部份海外華人的僑鄉,在廣東投資對他們尤其具吸引力。對於很多中國富商移民來說,能有機會參與祖國的發展,同時,亦能賺取投資利潤,可說是一項既是感情、亦是實際的抉擇;最後,由於鄰近香港這一特點,非但方便投資者,亦使那些經濟特區能與香港——這個世界金融、商業、海港中心保持聯系。
一九八零年代的澳門承接過去十年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人均收入處於中位水平,並以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生產結構為主。
其他次要行業,如服務業,與賭博業緊密相連的旅遊業,亦乘時崛起,成為本澳較具活力的經濟項目之一。
至於地產業,亦循著一個令人滿意的進度發展,以滿足市場上對住屋及廠房日益增長的需求。
無論如何,澳門在七十年代的經濟現代化,嚴格來說是受香港經濟的影響,多於依賴其內部的發展。
澳門重要的出口業,崛起於香港受到紡織品配額限制期間,當時香港產品出口到國際市場遇到困難,進而實行生產程序轉移。位於澳門另一邊的中國,外資不但涌往各經濟特區,更遍布整個廣東省——這是由於該區域內的運輸及通訊等基建設施因大量投資而獲得改善。此外,港澳商人相較於其他的外來投資者更能懂得利用當地所提供的種種機會。
明顯地,港澳資金的流入,推動了華南地區經濟及外觀上的發展,在當地復制出一個相似的經濟模式,也就是非技術的、勞動密集型的出口工業:如紡織、鞋類及玩具。
香港:
香港的經濟自由理念和經濟自由政策,體現在香港經濟的方方面面。在微觀經濟和產業經濟層面,香港基本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產業政策, ... 這些特徵,既是香港經濟的突出特點和經濟優勢所在,同時也潛伏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