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代各個朝代政治經濟文化
一、政治
中國古代(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歷代政權的政治制度,可以分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選官用官政治制度。中國政治歷史的3大主線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君主專制不斷加強、人才選拔不斷公正規范化。
1、中央集權脈絡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縣制)——西漢(推恩令、刺史制)——唐(節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廢行中書省、設三司、廠衛制)。
2、君主專制脈絡
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漢(中外朝制)——魏晉南北朝(三長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書省制)——明(廢宰相、設內閣、司禮監)——清(南書房、軍機處)。
3、選官用官制度脈絡
西周(世卿世祿制)——秦(軍功爵制)——漢(察舉制、徵辟制)——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舉制)——唐至清沿用(唐武則天首創武舉、殿試,明朝開始限定考試內容為四書五經,採取八股取士)。
二、經濟
1、夏商西周時期
在遙遠的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雖然生產力的發展是極其緩慢的,但緩慢畢竟也在發展。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比早期的遺址分布更為廣泛,中石器時代遺址的分布則比舊石器時代更密集,這就是生產力發展的具體反映。
到了新石器時代,不僅氏族部落的定居營地已遍布整個中國大陸,在高山、草原、海島都有發現,而且黃河流域的不少地方遠古遺址的分布數量已與現代村落大致相同。
生產工具的種類越來越多,數量十分豐富,每種工具的製作技術也不斷提高。新石器時代早期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如磨光石斧、石刀、石鏟,到了晚期發展成更為進步的石犁、有肩石鋤、有段石錛等,工具的改進無疑對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更多地得到開發,也有更多的野生動物被馴養成為家畜和家禽;礦產、森林、江河湖海成為人們索取財富、發展經濟的重要資源。
在這種生產力逐步發展的情況下,社會經濟不斷取得進步。當黃河流域出現夏、商和西周三代文明古國之際,代表新的生產力的文字、青銅器和城市已經在北方的遼河流域、長江以南地區紛紛出現,從而使中國大陸的奴隸制王朝得以鞏固和發展,成為東方世界的經濟發展中心。
2、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迅速,判斷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這里所說的勞動資料主要指生產工具而言。
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先進的生鐵冶鑄技術,即出現了鑄鐵,促進了鐵器的普遍使用,並由此推動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使中國在經濟發展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力發展和井田制破壞,農民個體經濟廣泛出現。這一點從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兵法·吳問》和《漢書·食貨志》所載李悝盡地力之教的論述中可以看出。
另外,從《墨子》、《孟子》、《商君書》、《荀子》等著作中也可看出當時社會的主要生產者是個體農民。
3、秦漢時期
回顧秦漢經濟發展的歷程,可知始終是在政治干預經濟的狀態下進行的。由於中國早在公元前3 世紀就建立了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迫使封建統治集團對古代社會的自然經濟狀態進行干預,以使社會經濟朝著有利於鞏固封建統一的軌道運行。
於是形成了封建經濟的自然發展與封建國家經濟制度的矛盾,也就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中國封建政權和土地所有權的同一,行政職能和經濟職能的同一,為封建國家干預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方便和可能。
而且也鑄造成我國封建經濟結構的「同一」模式:首先是家庭經濟農業和手工業的同一;然後是國家經濟農業和手工業的同一;最後是地主經濟農業和手工業的同一。
這種社會生產結構在家庭、國家、田莊不同生產單位的同一狀態,進一步彌合了社會生產的自然分工,使商品經濟日益屈從於自然經濟,形成了商品經濟與自然經濟的同一;土地所有制國有和私有的同一,國家政權與土地所有權的同一,行政職能和經濟職能的同一。
正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同一」模式,奠定了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一國家的經濟基礎。
4、魏晉南北朝
從宏觀上說,由於戰亂不斷,這一時期的經濟,在縱的方面,表現為艱難曲折、波浪式的前進。在北方,東漢末年大破壞之後,有三國至西晉太康時的發展;西晉末年十六國時期的大破壞中,還出現過後趙、前秦的兩度統一和經濟上的兩度復甦。
十六國時期的大破壞之後,經過緩慢的發展,出現了北魏後期的繁榮;魏末大亂後,又有齊、周時的發展。在南方,有孫恩、桓玄時的變亂、宋魏戰爭、侯景之亂等的大破壞,也有東晉太元、宋元嘉、齊永明和梁武帝前期的發展。
橫的方面,由於北方的屢遭破壞、江南以及東北、西北的發展,向著全國均衡發展的方向跨進了一步。
5、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五代是中國古代社會光輝燦爛的一頁。他在中國乃至世界史上的地位都是不可低估的。隋唐五代在中國經濟史上也是一個巨大轉折時期。
自晉王朝被逼南渡,中原地區原來居住和從邊遠地區南進到中原的各民族展開爭奪華夏大地的戰爭,連年戰爭的結果是形成了一個五胡十六國,極混亂紛爭的局面。
以後由南進的鮮卑族拓跋氏建立了北魏王朝,統一了中國北方,它原是游牧民族,從原始公社制習慣出發,統一中國北方後,經濟上的任務首先是把大量荒地計口授田,施行了均田制。
並且積極推行漢化,這一點對經濟的恢復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但北魏政權最後還是被高氏集團建立的北齊,宇文氏建立的北周所代替。北周滅掉北齊統一了北方。
東晉南渡在客觀上把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帶到南方,而且把大批技術人員、知識分子也帶到南方,使南方迅猛的趕上北方,後來終於超過北方。
淝水之戰,阻住了北方羯族和氐族兩個異民族的南下,使南方一直到隋、唐、五代都處於相對安定的環境,使經濟發展有一個和平祥和的有利條件。
南方經濟發展極不統一。雖無大的戰爭,但卻並不統一,政治也不穩定。經過了宋、齊、梁、陳,最後讓北方來的繼承了北周的隋統一了全國。
隋所以能統一中國是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還是北方高於南方。就以穿的來說,絲綢是北方生產的,南方只是麻、綿布。
在北方建的趙州石橋反映了北方建築水平,南方當時還處於「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濕,無有蓄積之資」(隋書卷24食貨志)。所以決定的因素還在經濟。
隋朝在戰亂中創立了一個統一的王國,在政治經濟上開始了封建社會的一個巨大變革。隋的統一全國為唐代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
應該一提的是隋朝使大陸與台灣關系進一步密切,隋煬帝派使者二次去台,到唐時把台灣劃給嶺南節度使管轄。經隋派兵進駐,到唐則完成了祖國大陸與台灣的統一。
五代十國時間很短,實際是唐代的繼續,經濟雖因戰亂而受影響,但仍然有很大進步,正因為經濟的發展才有全國統一的迫切要求,分裂很快被宋統一起來了。
6、宋遼夏金時期
土地私有制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成為土地制度的單一發展方向,土地租佃關系成為農村社會經濟關系的基本形式,從而把國家對土地的佔有和對民間土地佔有的干預降低到最低限度。
在這一時期,土地私有制度不僅在宋朝統治的漢族地區得到廣泛發展,而且逐步在遼、西夏、金統治下的北方民族地區取得主導地位,這不僅擴大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地域范圍,而且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土地私有制度的進一步發展使廣大農村社會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更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
7、元朝時期
元代經濟歷史盛世輝煌的經驗和衰世急劇崩潰的教訓足可成為今人國民經濟管理活動的暮鼓晨鍾。鳥瞰世界民族之林,任何忽視歷史經驗教訓,或不總結自己民族歷史上經濟管理得失所在的民族,都是沒有前途的民族。
偉大的中華民族,在人類漫長的中世紀歷史長河中創造的經濟管理經驗無與倫比,罕有其匹。
元代經濟歷史提供的經驗和教訓在中華民族經濟管理歷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卓越的軍事、經濟管理謀略運籌思維,忽必烈多元一體化的國民經濟管理思想模式。
8、明清時期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聲有色的時代。明代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史上處於變革的重要時期,有諸多新現象、新特點,值得認真總結,深刻分析、取其精華,以資借鑒。
在明代270 多年中,經濟發展迅速,變化很快,內容豐富,種類龐雜。以明代經濟由單一經營向著農、工、商多種綜合經營過渡為主要線索,循其運行軌跡,稽其來龍去脈,以縱通為主,縱橫結合,力求多視角、多層面展示有明一代經濟發展風貌。
在明初社會經濟的恢復中,強調召軍移民開荒屯田的重大經濟效益及其對改變全國人口與土地布局和縮小邊區與內地經濟差距的巨大意義;強調交通運輸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強調明太祖經濟立法對有明一代經濟發展的深刻影響;強調田賦「折色」對生產發展的刺激。對於明中葉的經濟問題,從土地佔有關系的變動上入手,指出由法制破壞而引發土地兼並激烈,導致農民大量破產逃亡。
於是迫使封建統治者不得不進行賦役改革,以保障國家的財政收入,維護王朝的統治地位。對於明後期社會經濟形態的新變化,則緊緊把握住農業經濟結構變化這一重大課題,重點探討了商業性農業的掀起、專業經濟市鎮的勃興、「一條鞭法」、「計畝征銀」的意義以及對外貿易的新發展。
對於明末封建國家的財政危機,從政治上的動盪必然導致經濟上的混亂出發,著重勾勒了「三餉」加派的嚴重後果。而對於明末農民起義軍的經濟政策,則本著農民起義的歷史作用,肯定其應有的進步性。
三、文化
1、夏商周
中國古代文化的雛形開始形成,可稱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源頭」,與這個源頭聯系比較密切的文化熱點就是「夏商周斷代工程」。
僅就中國文化「源頭」看,重點掌握三個方面:—是記錄和傳播文化的載體趨向成熟----文字(甲骨文),形成了中華文化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
二是創立了記錄時間的方法——干支紀日法,中華民族對歷史的變遷有了明確的時間觀念。
三是形成了認識世界的哲學方法——《易》。重點是古人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突出代表。
2、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古代文化的全面奠基時期。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靈魂」,產生了中國古代文化兩位傑出的「形象代言人」:老子和孔子。
反映了古人對自然、人生和社會的幾類不同的思考,主要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
3、秦漢時期
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富和發展時期。科技文化大發展,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奠定了中國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為後世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這個時期的文化體現了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建立之初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統一王朝的恢弘氣度。
突出代表:氣勢雄偉的萬里長城(長城精神)、威武氣派的秦始皇兵馬俑和貫通古今的《史記》,思想上的大—統。尤其是《漢武大帝》的熱播,與之有關的內容應引起一定的重視。
4、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秦漢文化高潮過去後的平淡」,相對於前一個階段,少了些氣勢,多了些平淡與細膩。具體表現:文化科技繼續進步,思想方面儒、道、釋開始互相滲透,佛教盛行、藝術異彩紛呈,具有鮮明的民族融合特色。
5、隋唐時期
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發展引領了古代文化的全面輝煌。兼收並蓄、全面輝煌、澤被後人、影響周邊,世界領先、地位突出(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中國古代文化輝煌的代表。
6、宋元時期
中國古代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國傳統科技的代表四大發明中有三大發明在這個階段,商品經濟對文學藝術的影響凸顯,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中的新現象,應引起重視。
7、明清時期
中國古代文化史的尾聲,承古萌新,西學東漸。明清兩代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承古萌新,是這一個時期文化的特點。承古: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繼問世。
古典文化進入總結時期,官方組織編撰大型圖書成就突出,體現民族文化的博大氣象。萌新,帶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啟蒙思想產生;市民文學興起,小說成為文學的主流,西學東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經濟發展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
2. 唐朝和隋朝時代的經濟,文化,思想,政治發面實施的政策
隋朝:
1、政治:隋朝開創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唐朝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而加強了中央集權。
2、經濟:出現了開皇之治。
3、思想文化:兼收並蓄,由於政治統一,經濟繁榮,民族融合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出現了文化的全面繁榮,影響很多國家.
4、軍事:戰爭結束則兵散於府,將歸於朝。這樣,將帥就不能擁兵自重。 革府兵制。
5、民族關系:隋朝在對外交往上,主張眾國臣服的朝貢體制。各藩屬國奉隋朝為宗主國,定期朝貢,各國和平相處。如果有國家不願意臣服,必要時隋朝會採取戰爭的手段威服之。如果有國家侵犯另一國,隋朝為了維護朝貢體制會幫助弱國擊敗強國。如果各國臣服隋朝,隋朝也給予優惠回饋。在這樣外交理念下出現萬邦來朝的恢弘局面,然而隋煬帝過度誇耀,浪費不少人力與物力。
6、對外交往:隋唐經濟文化繁榮,對各國有很強的吸引力;隋唐與東南亞的驃國(緬甸)和南亞的天竺有使節、技術、宗教等交流。隋唐與中亞的波斯和大食有交往。
唐朝:
(1)政治方面:①知人善任,虛懷納諫.皇帝充分發揮臣僚作用,減少了政策的失誤.其根本目的在於實現唐朝的長治久安.②革新政治.唐初部分沿用隋制,但又有改革,沿用的部分隋制是因為那些制度不僅適應隋朝,在隋朝發揮了一定作用,而且在唐朝也能適應,有利於鞏固封建統治.鑒於隋亡,制度又有所革新.關於革新、完善制度,將在「隋唐制度的革新」一節里講,這里不必重復.
(2) 經濟方面:① 輕徭薄賦,勸課農桑.隋煬帝無休止地征發徭役,迫使農民起義,唐朝吸取了隋亡的教訓.封建統治者立國的基礎在農業,此項措施可以看做是「貞觀之治」局面出現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②戒奢從簡.這與上面的措施互為表裡,一方面發展農業生產,另一方面大力提倡節儉,「貞觀之治」的出現,與這種風氣不無關系.
(3)文化方面:興科舉.以儒為師,大辦學校.唐朝的文化策略,既有繼承又有創新.興科舉是繼承隋制,以儒為師是繼承漢制.但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都有較大的發展.大辦學校,就其規模、種類、數量和課目設置,都是前代無法比擬的.
3. 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哪裡
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東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隋是偉大的朝代。第一、因為你指定的人才選拔機制:科舉,對後世的影響巨大;第二、他的政治體制是後世政治體制的藍本。
4. 隋唐的政治和經濟
隋
政治
隋文帝即位後,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有效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
政治上,在中央廢除北周的六官制,設三省六部制。在地方上撤銷郡一級行政規劃,實行州縣兩級制,其主要官員有皇帝任免。
經濟
經濟上,清理戶口,整理戶籍;繼續推行均田制。按戶口多少分配天地;實行輕徭薄賦政策,調整租調力役制度。
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對國家的統治,隋煬帝征發數萬民工,開鑿了一條橫貫南北的大運河。大運河的作用是:大大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流。
唐
政治
1名族政策
唐朝統治者實行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注意與少數名族搞好關系。唐太宗時期,在西域設立安西都護府,管理天山以南的廣大地區。武則天時期,為了有效管理西域,在安西都護府北邊設立了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南的廣大區域。
唐中宗時期,金城公主出嫁吐魯番首領尺帶珠丹。後來,尺帶珠丹上書唐玄宗,說吐魯番和唐朝同為一家。
唐穆宗時期,唐朝與吐蕃會盟,約定雙方各守現有邊界,互不侵犯。
2科舉制的確立
隋煬帝大業年間,正式設立進士科,科舉制誕生。至唐朝,唐太宗擴充了國學規模,同時,大力推行科舉制。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科舉制日趨健全。武則天開創殿試、武舉。科舉制的作用:提高了政府各級官員的整體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在我國古代社會沿用了3000多年。
經濟
唐朝時,都城長安是一座繁華的大都市。建築宏偉,布局嚴謹,規劃合理。
經濟繁榮主要分為兩個方面。農業方面:①水利事業發達;②耕作技術和栽培方法的進步;③新植物品種的出現(有新蔬菜品種和茶葉。唐朝時,飲茶之風全國范圍盛行,江南成為種植水稻和茶葉的重要產地)④生產工具的改進——曲轅犁和筒車。手工業方面:①絲織業發達;②陶瓷業發達(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商業方面:商業繁榮,大都市有長安、洛陽、廣州、揚州。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結合自己知識所給出,沒有復制別人的,望採納~
5. 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有哪些
政治
1、中央制度
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即位後,廢除北周附會《周禮》六官所建立的官制,代之以新的職官制度:「置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等省,御史台、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國子、將作等監,左右衛、左右武衛等府。」以強化中央集權和恢復漢族王朝官制的傳統。
尚書、門下、內史三省制是隋代中央官制的核心。三師、三公雖然地位崇高位居一品但實際上只是榮譽。隋代尚書省的地位很高,《隋書·百官志》說「尚書省,事無不總」,反映了它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的地位與權力。
隋煬帝圍繞封爵勛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勢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來實施的「關中本位政策」,通過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勢力和影響,以整飭吏政,加強了中央集權,擴大了統治的社會基礎。
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盡成熟及過急的推進,未能與建立民生順遂、團結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結合起來,最終爆發嚴重的統治危機。
2、科舉制度
科舉考試
開皇七年(587年),隋文帝正式設立分科考試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選官不問門第。科舉制度初期設諸州歲貢,規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參加秀才與明經科的考試,大業二年(606年),
隋煬帝增設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形成。當時秀才試方略、進士試時務策、明經試經術,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分科選才制度。
當時以明經最為高級,進士試居次。當時選士制度只稱為秀才科,與唐之科舉仍有一段距離。秀才科可謂科舉的開端,亦為不完善的考試制度,對實際取士作用不大,但已改變了門第壟斷官職的局面。
科舉制度順應了歷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的要求,緩和了他們和朝廷的矛盾,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有利於選拔人才,增強政治效率,對中央集權的鞏固起了積極的作用。
3、法律制度
北周律法有時松,有時嚴,不好掌握,導致刑罰混亂。隋文帝即位後,於開皇元年(581年)命高熲等人參考北齊、北周等舊律,制定法律。
經濟
1、農業
領均田令
隋朝推行均田制,整頓戶籍。實行了「大索貌閱法」要求官吏經常檢查人口,根據相貌來檢查戶口,使編戶大增。和實行「輸籍定樣」在第一個的基礎上確定戶口數,編制「定簿」,以此為依據來收取賦稅。
改革貨幣
隋朝統一幣制,廢除其他比較混亂的古幣以及私人鑄造的錢幣,改鑄五銖錢,世稱「隋五銖」。
設置糧倉
隋朝在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
2、手工業
隋代是中國瓷器生產技術的重要發展階段。其突出的表現是,在河南安陽、陝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白釉瓷。
3、商業
長安和洛陽,不僅是全國政治經濟中心,也是國際上的大都會。
文化
1、學術思想
隋文帝前期主張調和儒佛道思想,並且主張朴實文學,反對南朝艷麗的文學思想。他提倡儒學,把儒家學說提升到治國不可或缺的地位,鼓勵勸學行禮。
601年,隋文帝認為學校多而不精,故下令廢除所有學校,只保存京師國子學,名額限七十人。隋文帝晚年助佛反儒的舉動,使得不少儒生抹黑隋朝統治者。
2、文學
由於隋朝時間較短,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不大。雖然有提出改革浮靡文風的要求,但是後繼中斷,古文運動需要到唐朝中葉才成功的發展起來。
而隋朝南北著名文士,總數居然不過十餘人。
3、史學
史學方面,在隋朝以前的史書,或由官方撰寫,或由民間人士自行撰寫。其思想比較自由,質量也佳,但由於不容易採用到史官所藏書籍,通常只有紀傳沒有志書,不能說是完整的國史。593年,隋文帝宣布禁止民間私撰國史,評論人物。自此歷朝國史都改為官修。
4、音韻
因南北文化融和,音韻學與目錄學的成就尤為卓越。開皇初年,顏之推、蕭該、長孫納言等八人和陸法言討論音韻學,一致認為四方聲調分歧很大,南北用韻不同。
5、目錄
目錄學方面,隋朝有名的有佛教的《大隋眾經目錄》,道家的《道經目錄》,費長房所撰的《歷代三寶記》與釋彥琮所撰的《隋仁壽年內典錄》。隋廷收集南、北兩朝所存書籍,編有《隋大業正御書目錄》。
唐朝魏徵就是依此編寫出《隋書·經籍志》,成為隋以前著述的總錄,在目錄學上的地位與班固的《漢書·藝文志》相同 。
6、宗教
自南北朝以來,佛道儒統稱三教,占據思想領域的主導地位。隋文帝主張調和宗教與儒學,採用三教並重的策略,並容儒教、佛教與道教以相輔治國。由於國家開放,流行於西亞的祆教也在中國廣為流傳。
當時主流的佛教派系有天台宗、三論宗和三階教。隋朝共修建寺塔5000餘所,塑造佛像數萬,並且翻譯數萬佛經,使佛經流布多於儒經數百十倍。
(5)隋朝經濟文化政治從哪裡來擴展閱讀
從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到618年隋煬帝楊廣被絞殺,共存在了三十七年,是個典型的短命王朝。但是隋朝的歷史地位卻是不容忽視的,因為盛唐的許多制度都是在隋朝時確立的。唐高祖和隋煬帝楊廣還有親屬關系,所以,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唐是隋的延伸,正因如此,歷史書籍常將隋、唐並稱為「隋唐」。
隋文帝的貢獻最大:一是官制,廢除北周的六官制度,建立起三省六部制。唐朝後來基本繼承,這就是日本大化改新向隋唐學習的主要內容。隋文帝還制定了新的法律,為隋唐時期封建法律的成熟化作出了貢獻。刑罰不再像南北朝時那麼殘酷。
此外,科舉制度的創立又是一大功績,創新了官吏的選拔方式,比原來推薦式更公正合理。
6. 隋朝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民族關系,對外交往
1、政治:隋朝開創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唐朝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而加強了中央集權。
2、經濟:出現了開皇之治。
3、思想文化:兼收並蓄,由於政治統一,經濟繁榮,民族融合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出現了文化的全面繁榮,影響很多國家.
4、軍事:戰爭結束則兵散於府,將歸於朝。這樣,將帥就不能擁兵自重。 革府兵制。
5、民族關系:隋朝在對外交往上,主張眾國臣服的朝貢體制。各藩屬國奉隋朝為宗主國,定期朝貢,各國和平相處。如果有國家不願意臣服,必要時隋朝會採取戰爭的手段威服之。如果有國家侵犯另一國,隋朝為了維護朝貢體制會幫助弱國擊敗強國。如果各國臣服隋朝,隋朝也給予優惠回饋。在這樣外交理念下出現萬邦來朝的恢弘局面,然而隋煬帝過度誇耀,浪費不少人力與物力。
6、對外交往:隋唐經濟文化繁榮,對各國有很強的吸引力;隋唐與東南亞的驃國(緬甸)和南亞的天竺有使節、技術、宗教等交流。隋唐與中亞的波斯和大食有交往。
開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時開創,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隋文帝楊堅鼓吹節儉,節省政府內不少開支、廢除了不必要的雜稅並設置谷倉儲存食糧。
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歷經數百年嚴重分裂後的中國,從此中國在大多數的世紀里都保持著他所建立的政治統一。
鑒於東漢至隋南北分裂達四百多年之久,民生困苦,國庫空虛,故自開皇九年,楊堅統一天下後,即以富國為首要目標,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在確保國家賦稅收入之同時,穩定民生。由於南北朝以來,戶籍不清,稅收不穩,於是楊堅開皇五年,即大索貌閱,並接納尚書左僕射高熲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之積弊,促成開皇之盛世。
隋初經歷南北朝戰亂,民生疲弊,故楊堅接納司馬蘇威建議,罷鹽、酒專賣及入市稅,其後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隋之富饒既非重斂於民,究其原因,與全國推行均田制有關。此舉既可增加賦稅,又可穩定經濟發展,且南朝士族亦漸由衰弱至於消滅。均田制能順利推行,對隋初經濟發展收益甚大。
加上隋代以關中作為本位,關中糧食短缺,需依賴關東漕運接濟,故楊堅於洛州等地設立常平倉等官倉,貯存關東運來糧食,建廣通渠,便利關中漕運。又於民間設義倉,人民捐納糧食以防凶年。
在地方行政方面,文帝鑒於魏晉南北朝政區劃分毫無標准,地方行政混亂,支出龐大,楊堅遂於開皇三年,盡罷諸郡,實行州縣二級制,使國家地方行政漸上軌道。誠如學者錢穆所言:開皇之治的成功,簡化地方行政機構是一個基本因素。據統計隋初中央政府開支減省三分之二,地方政府之開支減省四分之三,全國於行政之經費,僅及南北朝時代開支三分一而已。故隋國庫之豐積,不無原因。
此外,楊堅安定政治,關隴集團的支持功不可沒。漢人如鄭譯、劉昉、高熲等名臣有助推動國策。楊堅亦因前朝酷刑甚多,影響民生,故命蘇威等人編纂《開皇律》,修訂刑律,訂立國家刑法,使人民有法可守,又減省刑罰,死刑只設絞、斬二等,以示隋朝對民之寬大。
在澄清吏治方面,楊堅得國以來,勵精圖治,兼且天資刻薄,自不容貪污枉法之行為存在。楊堅命柳盛持節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長吏贓污不稱者二百餘人,州縣肅然。吏治之整肅,不僅上裕國庫,下紓民困,隋初之隆盛,此亦為要因。
楊堅開了中國科舉制度之先河,於開皇七年(587年)命各州「歲貢三人」,應考「秀才」。在位期間,史稱「開皇之治」。
政制改革 文帝即位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發展經濟、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如改革中央官制,改地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二級制; 廢除豪強士族壟斷的選拔用人制度,規定六品以下官員由吏部選授,地方官員不得自用僚佐
制定開皇律 《開皇律》共十二篇,其名為:名例律、衛禁律、職制律、戶婚律、廄庫律、擅興律、賊盜律、斗訟律、詐偽律、雜律、捕亡律、斷獄律。 《開皇律》定罪只五百條;此外死刑只分絞、斬二種,流放服刑不超過五年;杖刑分六十至一百共五等,民有枉屈得依次上訴至朝廷。
可見《開皇律》對百姓的壓迫,比前代有所減輕,其亦多為後世立法所沿用。
7. 隋代的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
隋代的政治制度:
1、中央制度
隋文帝即位後,廢除北周附會《周禮》六官所建立的官制,代之以新的職官制度,以強化中央集權和恢復漢族王朝官制的傳統。尚書、門下、內史三省制是隋代中央官制的核心。三師、三公雖然地位崇高位居一品但實際上只是榮譽。
隋煬帝圍繞封爵勛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通過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勢力和影響,以整飭吏政,加強了中央集權,擴大了統治的社會基礎。
2、科舉制度
南北朝時期為了選拔有用人才已萌生出「舉明經」等科舉制度,但是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仍然繼續實施。
開皇七年(587年),隋文帝正式設立分科考試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選官不問門第。科舉制度初期設諸州歲貢,規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參加秀才與明經科的考試,大業二年(606年),隋煬帝增設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形成。當時秀才試方略、進士試時務策、明經試經術,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分科選才制度。
3、法律制度
隋文帝即位後,於開皇元年(581年)命高熲等人參考北齊、北周等舊律,制定法律。開皇三年(583年),又讓蘇威等人加以修訂,完成了《開皇律》。《開皇律》以北齊《河清律》為底本、參考北周和南朝梁的律典,簡化律文,博取南北法律優點而成。
《開皇律》分十二卷,500條,刑罰分為: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五種二十等。廢除了鞭刑、梟首、裂刑等酷刑,是唐代及其以後各代法典的基礎 。
隋代的經濟制度:
1、農業
領均田令。隋朝推行均田制,整頓戶籍。實行了「大索貌閱法」要求官吏經常檢查人口,根據相貌來檢查戶口,使編戶大增。和實行「輸籍定樣」在第一個的基礎上確定戶口數,編制「定簿」,以此為依據來收取賦稅。
改革貨幣。隋朝統一幣制,廢除其他比較混亂的古幣以及私人鑄造的錢幣,改鑄五銖錢,世稱「隋五銖」。
設置糧倉。隋朝在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
2、手工業
隋代是中國瓷器生產技術的重要發展階段。其突出的表現是,在河南安陽、陝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白釉瓷。沼帔白瓷,胎質堅硬,色澤晶瑩,造型生動美觀,這是中國較早出現的白瓷。
隋代青釉瓷器的生產則更廣泛,在河北、河南、陝西、安徽以及江南各地皆有青瓷出土,並發現了多處隋代窯址,江南為手工業發達地區。隋朝瓷器的發展也帶動了當時經濟的發展。
3、商業
長安和洛陽,不僅是全國政治經濟中心,也是國際上的大都會。長安有都會、利人兩市;洛陽有豐都、大同和通遠三市。像這樣規模宏大、商業繁華的都市,在當時的世界上是罕見的。
(7)隋朝經濟文化政治從哪裡來擴展閱讀:
軍事制度方面,隋朝分置諸衛,統率軍府宿衛的制度源自西魏北周時的十二大將軍制,設置司衛、司武官,統率府兵宿衛宮禁;又有武侯府統率府兵巡警京城,各置上大夫。隋初沿北周之制,隋文帝設置中央管理機關為十二衛,此即十六衛的前身。
十二衛分為左右翊衛、左右驍騎衛、左右武衛、左右屯衛、左右候衛和左右御衛。十二衛負責戍衛與征戰,戍衛分為內衛與外衛。有戰事時,皇帝詔命行軍元帥或行軍總管為戰時指揮官,組成作戰組織。例如隋滅陳之戰因為戰區較大,行軍元帥有楊廣、楊俊及楊素,由楊廣統一調度。
8. 隋唐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
隋唐時期是我國最強盛時間,期間的政治文化制度對後世有很深遠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國家強盛,經濟繁榮.隋朝的統一,使全國的社會秩序安定下來,南北的經濟文化得到交流;唐朝從太宗的「貞觀之治」到玄宗的「開元盛世」,封建經濟高度發展,政治相對穩定的時間也較長,這就為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②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基礎上,隋唐政府,尤其是唐朝統治者,倡導科舉考試,大力興辦學校,突破了選拔人才對門第出身的種種限制,並且不斷增加考試科目,拓展考核范圍.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來的佛教文化還是中國的道教文化,統治者大都能兼收並蓄.這種對文化事業的重視和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養了大批文化人才,又為文化的繁榮創造了有利的氛圍.
③文化交流頻繁.隋朝運河的開通和唐朝交通的暢達,使唐朝同邊疆各少數民族政權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從而促進了雙方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西域等地的少數民族文化大大豐富了中原文化的內容,使中華文化具有濃烈的多民族色彩.由於封建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唐朝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望,而且對外交通發達,使唐和亞、歐、非之間的往來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進的過程中,隋唐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④繼承傳統文化.秦漢以來我國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斷地發展,在許多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發展和江南的開發,又為科學技術及文學藝術的更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隋唐文化出現了全面繁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