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農村經濟社成員承包承包經濟社荒地種經濟林,承包期滿後怎麼辦
農村經濟社成員承包荒地種經濟林,承包期滿了之後有三個解決辦:1、續簽合同繼續承包。2、自己不想承包了轉讓給經濟社。3、轉讓給其他個人。
以下將仔細講解這3個方案。
3、自己不想承包了也可以轉讓給他人。
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的第十八條附(2),已經說明了承包的土地可以依法轉讓,至於轉讓給誰,那就要自己跟那個本人具體商議了,這里就不贅述了。
以上通過對相關法條的解讀,從三個方面給出了"承包期滿了怎麼辦?“的解決方案。
❷ 八角樹花期能用除草劑除草嗎
八角樹花期,不能用除草劑除草。
八角樹,是八角科八角屬植物。
八角樹,是喬木,葉革質或厚革質,倒卵狀橢圓形或倒披針形,葉面深綠色,有光澤,在陽光透視下可見密布小油點。花粉紅或深紅色,具不明顯的半透明腺點。聚合果多為八角形。很少為五或六角形。蓇葖飽滿平直,先端鈍或鈍尖,種子棕色,有光澤。八角樹常綠喬木植物,株高 10至15米。樹皮灰色至紅褐色。枝密集,成水平伸展。單葉互生,葉片革質,橢圓狀倒卵形至橢圓狀倒披針形,長5至11厘米,寬1.5至4厘米。春季花單生於葉腋,粉紅色至深紅色。聚合果放射星芒狀,直徑3.5厘米,紅褐色;蓇葖頂端鈍呈鳥嘴形,每一蓇葖含種子一粒。種子扁卵形,紅棕色或灰棕色,有光澤,氣味香甜。果實形若星狀,因而得名。別名大茴香、八角、八月珠。葉互生或螺旋狀排列,革質,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光亮無毛,有透明油點,下面淡綠色,被疏毛。花單生於葉腋,有花梗;萼片3,黃綠色;花瓣6至9,淡紅至深紅色,廣卵圓形或長圓形;花期春、秋季,果期秋季至翌年春季。聚合果星芒狀。種子扁卵圓形,長約6mm,紅棕色或黃棕色,光亮。生長於陰濕、土壤疏鬆的山地。產於廣東、廣西等地。
八角樹對生態環境條件要求相對較嚴,怕冷,怕熱,忌風,不耐烈日,不耐乾旱,原只分布在我國西南的中亞熱帶南部和南亞熱帶北部一個狹長的地帶。在廣西、雲南及廣東、福建、貴州、四川局部地區有栽培。江西上猶等縣、安徽黃山也有引種。八角造林後6至8年開花結果,15至20年進入盛果期,可延續50至70年,自然壽命可達200年。八角是我國珍貴的經濟林樹種,果皮、種子、葉均可蒸餾出芳香油,稱茴香油或八角油。在工業上用以提取大茴香,並合成大茴香醛、大茴香醇。這些單體香料主要用於食品、制葯、化妝以及日用化學工業。八角果是調味香料,有醫葯價值,國外還用作牲畜的飼料添加劑。八角和茴香油均是傳統出口商品,廣西德保縣的「天保茴油」馳名海外。八角綜合利用價值大、產值高,綜合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實踐證明,八角樹(苗)移植具有投入少、成林快、見效快、生態效益好的特點。一般用八角樹(苗)移植比採用1至2年苗造林的林地提前3至8年開花結果。八角是常綠樹種,花期長,須根發達,在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方面效果好,是一種很好的生態樹種,在產區的些城鎮街道和房前屋後有用來作為綠化樹種。因此,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加快,八角樹(苗)也越來越多地應用於園林綠化中。在八角苗木緊缺時,利用八角樹(苗)移植,可緩解八角種苗供應緊張。
❸ 苗木林什麼時間除草
苗圃場進行除草的時間一般會在春季和夏季,草生長快的時候,一般除草選用:人工除草或者葯物除草。
進行葯物除草時要注意不要打到樹葉上。
真誠的回答,希望加以採納!
❹ 簡述除草的時機與次數
作物的除草時機與次數,要根據作物及使用的除草劑而定,有些作物在播後苗前施葯,如大蒜田(二甲戊樂靈,乙草胺,惠爾),玉米田(使用乙草胺),油松、雲杉、樟子松、白皮鬆、杉木的漫畫針葉樹新播苗(使用惠爾除草劑),禾本科草坪新播等;有些苗後使用,如小麥在起身前使用,大豆,玉米(使用苗後除草劑苞美),及苗木苗期使用的除草劑,成坪草坪除草劑等。至於使用的次數,要根據每種除草劑來定,一般一季作物使用一次,但也有區別,如林用惠爾除草劑。楊凌綠保
❺ 經濟林每年的除草時間是什麼時候
經濟林,比如蘋果園,除草應採用封閉兼觸殺,使用林用惠爾+精穩殺得防除,在雜草5公分左右就開始噴葯。
❻ 國槐生蟲怎麼辦
槐,又名國槐,樹型高大,其羽狀復葉和刺槐相似。花為淡黃色,可烹調食用,也可作中葯或染料。未開槐花俗稱「槐米」,是一種中葯。那麼,槐樹生蟲了怎麼辦?
一、槐樹生蟲了怎麼辦
槐樹生蟲了用葯防治。主要蟲害有槐蚜、槐尺蠖、黏蟲、美國白蛾等,可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N2000倍液與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2.0%N維菌素乳油3000~4000倍液復配劑進行防治。
另外,國槐圃地除草主要在當年苗地內,可採取人工清除或化學除草劑防除,使用化學除草劑防除時一定要注意不要將葯劑噴施到樹幹上。
二、槐樹主要價值
1、園林價值
國槐是庭院常用的特色樹種,其枝葉茂密,綠蔭如蓋,適作庭蔭樹,在中國北方多用作行道樹。配植於公園、建築四周、街坊住宅區及草坪上,也極相宜。龍爪槐則宜門前對植或列植,或孤植於亭台山石旁。也可作工礦區綠化之用。夏秋可觀花,並為優良的蜜源植物。花蕾可作染料,果肉能入葯,種子可作飼料等。又是防風固沙,用材及經濟林兼用的樹種,是城鄉良好的遮蔭樹和行道樹種,對二氧化硫、氯氣等有毒氣體有較強的抗性。國槐也是可以選作為混交林的樹種。
2、國槐混交林發展價值
例如國槐與泓森槐混交林,可以充分利用空間和營養面積,能較好地發揮防護效益,可增強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立地條件,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和光照資源提高林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
❼ 毛竹的資料
毛竹-
毛竹
歧義詞。一指生物界的植物。又名「楠竹」、「孟宗竹」「江南竹」、「茅竹」。禾本科竹亞科剛竹屬,單軸散生型。常綠喬木狀竹類植物,稈大型,高可達20米以上,粗達18厘米。毛竹稈高,葉翠,四季常青,秀麗挺拔,經霜不凋,雅俗共賞。自古以來常置於庭園曲徑、池畔、溪澗、山坡、石跡、天井、景門,以及室內盆栽觀賞。常與松、梅共植,被譽為「歲寒三友」。又無毛無花粉,在精密儀器廠、鍾表廠也極適宜。毛竹林面積大、分布廣、經濟價值較高,生產潛力很大,發展毛竹生產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自然習性
毛竹林的林下植被有油茶Camelliade oleifera)、拎本(Enrya japonica)、姜子(Neolitsea sp.)、鵝掌楸(Seheffler octophylle)、山礬、懸鉤子、紫金牛(Ardisia japonica)、柔毛綉球(Hydrangeavillo sp.),還有木荷,絲栗拷等,草本植物主要為禾本科、莎草科和蕨類植物如里白(Hicriopteris glauca)、鐵芒箕(Diranopteris dichotoma)等。有時,毛竹亦與杉木、馬尾松、長柄水青岡、頭狀四照花等組成各種類型的混交林。在這些混交林中,毛竹一般居於第二層,L層為形體較高大的馬尾松等。
根據經營管理水平的不同,生產上把毛竹林分為3種類型:第一類竹林為集約經營的竹林,主要措施有鬆土、施肥等,每畝立竹度200株以上;第二類為一般經營的竹林,主要措施有劈山撫育等,立竹度100~200株;第三類為粗放經營的竹林,一般不採取任何經營措施,有的砍伐量過度而立竹僅在100株以下,在竹林生產中,要根據不同類型的要求加以經營,逐步擴大第一類竹林的比例。
生長習
毛竹的生長過程可謂自然界一大奇觀。該竹在種植期前5年絲毫不長,到了第6年雨季到來的時候,它竟以每天6英尺的速度向上急竄15天左右,最後大約可以長到90英尺高,並成為中國最高的竹子。而且更為奇特的是在它生長的那段日子裡,處在它周圍方圓10多米內的其它植物便停止了生長,等到它的生長期結束後,這些植物才又獲得了生長的權力。在好事者「尋根問緣」的過程中這一奇觀的謎底被揭開。原來它前5年不是沒有長,甚至沒有少長,只不過是以一種不易被人們發覺的方式在生長------向地下生根。經過5年的地下工作,一株還未向上發芽的雛竹的根系竟然向周圍發展了十多米,向地下深扎了近5米,真可謂「博大精深」。這樣的生長方式不僅為它5年後長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還悄悄地「侵佔」了周圍其它植物的根系發展空間,使它們無法獲得生長所必需的水份及養料,所以在第6年雨季到來的時候它能夠幾乎以資源壟斷的方式獨自急長。
影響毛竹林產量的結構因子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復雜的,一個因子對產量的影響,不僅有其本身的直接影響,還有其因子間的相互配合產生綜合影響。研究證明,立竹株數(N)、胸徑、葉面積指數、整齊度等對毛竹林產量均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其中以前兩項為主導因子
適生環境
毛竹是多年生常綠樹種。根系集中稠密,竹稈生長快,生長量大。因此,要求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年平均溫度15--20℃,年降水量為1200--1800毫米。對土壤的要求也高於一般樹種,既需要充裕的水濕條件,又不耐積水淹浸。板岩、頁岩、花崗岩、砂岩等母岩發育的中、厚層肥沃酸性的紅壤、黃紅壤、黃壤上分布多,生長良好。在土質粘重而乾燥的網紋紅壤及林地積水、地下水位過高的地方則生長不良。在造林地選擇上應選擇背風向南的山谷、山麓、山腰地帶;土壤深度在50厘米以上;肥沃、濕潤、排水和透氣性良好的酸性砂質土或砂質壤土的地方。
地理分布
中國是毛竹的故鄉,長江以南,生長著世界上85%的毛竹。它廣泛分布於400~800米的丘陵、低山山麓地帶,以長寧、江安、興文等縣最為集中,著名的蜀南竹海楠竹面積達6萬余畝。
種植技術
12月至2月下旬
(1)選地和整地。山區、丘陵、平地都可以造林。要選土壤深厚、肥沃、濕潤、排水和通氣良好,呈酸性 壤土為造林地。全面整地,然後挖穴,穴長1米,寬60厘米,深40厘米。穴底施放基肥。
(2)移竹造林。選擇生長健壯,節密,葉深綠,分枝低,無病蟲害,胸徑2-4厘米,2-3年生的母竹。竹鞭應選綠黃色,扁平粗壯,根多,芽肥根健。挖掘母竹。一般竹竿基部彎曲的內側是竹鞭所在,分枝方向與竹鞭走向大致平行。根據竹鞭的位置和走向,離母竹30厘米左右找鞭,按來鞭20-30厘米,去鞭40-50厘米的長度截斷。母竹挖起後,留枝3-5盤,削去竹梢。在挖好穴的林地上栽植母竹,栽竹要做到:深挖穴、淺栽竹、下緊圍(土)、上松蓋(土)。每畝栽植20-35株。栽後設立支柱。
(3)移兜造林。栽植方法和選擇母竹都與移造造林相同,只是截去竹竿,用兜栽植。
(4)實生分櫱苗(小母竹)造林。從圃地將分櫱苗整叢挖起,帶土,留根3-4盤,剪去梢部,適當疏葉。在已整好的造林地上,按每畝40-60叢的造林密度開穴,穴長、寬、深各30厘米。將竹苗分為3-4株一叢栽植,壅土踏實,澆足定根水,栽植深度比苗根際約低3厘米,並壅土成饅頭形,以防積水。
(5)冬季採伐。一般用材竹林要留三度竹(6年生),砍四度竹。大小年分明的竹林,每兩年採伐一次,換葉當年冬季不能伐竹。年年出筍換葉的花年竹林,每年冬季伐竹,砍去竹葉發黃的小年竹,保留竹葉茂密的大年竹。砍伐後每畝應150-200株。
(6)鉤梢整枝防止雪害。
3月
播種育苗。毛竹苗怕澇、怕旱、怕凍,容易發生病蟲害。要選擇深厚、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壤土作圃地和細致整地做床。播前,用0.3%的高錳酸鉀浸種消毒2-4小時後即可播種。條播、撒播、穴播均可。 穴播的株行距為30厘米左右,每穴均勻點播8-10粒,用細焦泥灰覆土,以不見種子為度,再蓋草淋水。條播時,條距30厘米左右。畝用種2千克左右。播後要注意鼠、雀、蟲和蚯蚓為害。
4月至5月
1)竹圃管理。竹苗出土後要分批適量揭草。在向陽地方的春播苗,揭草後要搭棚遮蔭。透光度為50%-60%。要經常除草鬆土,適當培土壅根。利用陰雨天,把過密的竹苗帶土間苗,移植在缺苗穴中,每穴1-2株。
(2)護筍養竹。冬筍是春筍的前身,都能成竹,要做到冬筍不挖,保護春筍。
6月至7月
(1)竹圃管理。除草鬆土,培土壅根,分次施肥。高溫乾旱期,要適量澆水灌溉。
(2)幼林扶育。除草鬆土,竹農間作扶育、施肥蓋土,灌溉排澇和間伐扶育。
(3)成林扶育。主要是鬆土施肥和護筍養竹。這期間是竹鞭生長旺期,不能挖鞭筍,以免影響竹鞭蔓延和成竹量。
8月至9月
(1)采種。毛竹種實8-9月成熟脫落,要及時連枝採下,經過乾燥、脫粒、揚凈,即可裝運或貯藏,宜用干藏。也可隨采隨播。每千克帶殼種子為3.6-6.6千粒。
(2)秋季播種苗。霜凍前即全部成苗,入冬後搭暖棚防寒。
(3)苗圃管理。鬆土除草、澆水施肥。進入9月停止施肥,並除去蔭棚。
(4)幼林扶育。除草鬆土,澆孕筍水,促進筍芽膨大生長。防治病蟲害。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或70%可濕性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1:1:100的波爾多液,每隔10-15天,連噴二三次防治枯梢病,發現新竹枝葉枯黃,及時鉤去病梢,加以燒毀。用敵百蟲或馬拉松1000倍液噴殺竹螟、竹蝗等害蟲。
10月至11月
(1)統計產苗量。到了秋末冬初,每穴有分櫱苗數株至十數株,一般高度30-40厘米,形成小竹叢,根據穴數及每叢苗數,進行調查統計。
(2)開始鉤梢修枝。鉤梢強度應不超過竹冠總長的1/3。每株留枝不少於15-20盤。
毛竹主要害蟲有竹螟、竹蝗、竹斑蛾、筍夜蛾、筍蠅、竹象蟲等。前三種蟲吃竹葉,以致植株的光合作用效能降低,營養不良,竹筍產量減少。後三種蟲為害竹筍,幼蟲蛀入筍內,輕則抑制竹筍生長,重則造成腐爛。防治竹螟、竹蝗、竹斑蛾和筍蠅,可噴敵百蟲殺滅,或敵敵畏煙劑熏殺。對竹夜蛾和竹象蟲要及時挖除受害的竹筍,殺死幼蟲。冬季鬆土除草可消滅躲在草中和土中的害蟲。毛竹的主要病害有枯梢病和水枯病等。防治枯梢病要對種竹進行嚴格檢疫,杜絕病源。發現新竹竹梢發病,立即在病部以下1~2節處截除竹梢,不讓病菌向下蔓延。在發病嚴重的地區,從新竹發枝展葉期開始,噴濃度為1%的波爾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隔10~15天噴1次,連續噴2~3次。對竹水枯病要挖掉病株連根帶鞭燒毀。並在病竹或病區四周開溝隔離,防止蔓延。
施肥要點
我國竹林面積約為世界竹林的1/3,其中約47%是毛竹。根據經營目的,毛竹林可分為材用竹、筍用竹、筍材兩用竹、紙漿竹等多種類型,在施肥和生產管理等方面各有不同要求。施肥還與林地土壤條件有關,其中以60~80厘米土層的施肥量最高,大於80厘米的因土壤肥力較高,施肥量可少一些,土層淺薄的因增產潛力有限,施肥量更少一些。
筍用竹林施肥 新建筍用林以中耕除草、重施氮肥為主,畝施50公斤復合肥作基肥,每年5~6月埋青50擔,施尿素50公斤、過磷酸鈣35公斤;9月施腐熟人畜糞1000公斤。對高產型筍用林,可在6月客土埋青200擔,畝施尿素40公斤,過磷酸鈣100公斤,氯化鉀20公斤;9月畝施人畜糞1000公斤;11月畝施圈糞80擔;12月澆水100擔後覆蓋30厘米厚的竹葉、草糠等物,再潑施3%的尿素水700公斤。
筍材兩用竹林施肥 氮磷鉀肥養分配比為5∶1∶2,強調「以有機肥為主,冬肥足,春肥早,夏秋肥巧」。畝施餅肥、豬牛糞、圈糞等腐熟有機肥1500公斤,尿素35~40公斤(一次不少於12公斤),鈣鎂磷肥或過磷酸鈣50公斤,氯化鉀30公斤,在筍前、筍後、孕筍、越冬期分4次施用。另外客土埋青約2000公斤,鋪蓋垃圾3000公斤以上。
材用竹林施肥 每年7~8月深翻墾復後結合除草鬆土,在3月、7月與11月分3~4次畝施農家肥2000公斤,尿素、餅肥、過磷酸鈣、氯化鉀、硅肥各50公斤。有條件的還可客土埋青50擔,鋪蓋垃圾5000公斤以上,或30厘米厚度竹葉、雜草等。
紙漿毛竹林施肥 施肥對竹材化學成分影響不大,但每畝客土埋青50~100擔,筍前畝施30公斤化肥能顯著增產。
施肥僅僅是毛竹豐產措施之一,還必需與護筍養竹、疏筍育竹、合理採伐、保持合理立竹結構等綜合管理措施相結合。
病蟲防治
黃脊竹蝗
黃脊竹蝗是我國產竹區的主要害蟲,分布於安徽、江蘇以南各地,喜愛取食毛竹葉。 成蟲取食葉片,將葉片食成缺刻,大發生時,將竹葉吃盡,如同火燒一般,新竹被害即枯死,老竹被害後2-3年內不發新筍,被害竹的竹稈內往往積水,不能利用。 跳蝻有較強的喜陽性,上竹跳蝻多集中在竹梢上部取食,竹梢被吃成一片枯黃。 黃脊竹蝗天敵頗多,捕食蝗蝻及成蟲的鳥類有小噪鳥、畫眉、燕子、竹雞、紅嘴藍雀、喜鵲等;另外,紅頭芫菁幼蟲捕食蝗卵,步甲、食蟲蝽、食蟲虻、螞蟻捕食跳蝻,螳螂、胡蜂捕食成蟲及跳蝻;還有,黑卵蜂寄生蝗卵,小寄蠅寄生跳蝻,追寄蠅寄生成蟲。還有一種抱草瘟的寄生菌,寄生竹蝗抱竹而死。
防治方法(1)保護與利用天敵。 黃脊竹蝗天地種類眾多,要合理加以利用,並注意保護。
(2)農業防治。 科學肥水,施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合理砍伐,保持適當密度,提高植株抗病力;及時中耕翻卵,挖出卵塊置於紗籠中,以便卵寄生蜂飛出;還可在大多數跳蝻出土但又未上大竹前,於清晨露水未乾時,手持竹掃把,在小竹、雜草或灌木上捕打跳蝻。
(3)葯劑防治。 加強監測,防治初孵若蟲,可用2.5%溴氰菊酯乳劑8000倍液,或50%甲胺磷乳油、50%敵敵畏乳油3000倍液,或90%敵百蟲2000倍液,噴霧,效果均好;如果成蟲多已上大竹,只能煙霧劑熏殺。安陽林葯廠生產竹蝗等用煙劑,效果尚好。
毛竹故鄉
毛竹故鄉之一邵武市
歷史沿革
邵武是福建八府之一,是一座千年府城。 如其下:三國吳永安三年(260)置昭武縣,屬建安郡。
晉元康元年(291)改名邵武縣,曾名昭陽、武陽、邵陽、昭武。
隋開是九年(589)廢縣,歸泉州(州治今福州);
隋開是十二年(592)復置邵武縣,屬撫州。
唐武德四年(621)屬建州。
五代晉天福元年(936)改名昭武縣,
五代漢乾祐元年(948)復名邵武。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屬邵武軍。
元至元十三年(1276)屬邵武路。
明洪武元年(1368)屬邵武府。
清亦同。
民國初屬建安道。
1932年曾建蘇維埃政府,
1949年5月19日解放,屬建甌專區、建陽專區、南平專區、建陽地區、南平地區。
1983年8月撤縣設省轄縣級邵武市,現由南平市代管。
建置沿革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吳主孫休罷都尉,置建安郡,立昭武鎮,後升為昭武縣。西晉元康元年(291),惠帝司馬衷為避其祖司馬昭諱,改名邵武縣。其時建安郡屬江州管轄。東晉太寧元提(323),又改邵武縣為昭陽縣(一作武陽)。南朝劉宋永初元年(420),又改邵武縣,仍屬建安郡。隋開皇九年(589)。全國郡、縣俱廢,邵武改屬泉州(即今福州)。開皇十二年(592),恢復邵武縣,並將綏城縣(今泰寧縣)並入邵武。其時,建安郡屬撫州。大業元年(605),撫州改為臨川郡,邵武屬臨川。
唐武德四年(621),綏城從邵武分出,復立為縣,邵武屬建州。貞觀元年(627)。建州歸江西道管轄。後晉天福元年(936)。改邵武縣為昭武縣。後漢乾祐元年(948),改昭武縣為邵武縣。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邵武設軍,縣為軍治,軍屬福建路轄。同年劃邵武財演鎮為光澤縣。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邵武軍為邵武路,縣為路治,路屬福建道管轄。
明洪武元年(1368),改邵武路為邵武府,縣為府治,府屬福建布政使司管轄。清隸屬關系不變。
民國2年(1913),廢府存縣,屬福建省建安道。民國16年廢道後直屬福建省。民國23年,邵武屬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24年9月,屬第三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邵武縣屬福建省建陽專區。1956年建陽專區改南平專區,屬之。1970年復名建陽地區,屬之。1983年10月,改縣為市。1988年建陽專區又改南平專區,屬之。
鄉鎮地理分布
2000年,撤銷大竹鄉,設立大竹鎮;吳家塘農場改制設立吳家塘鎮,吳家塘鎮轄吳家塘居委會和坊上、行嶺、楊家圩、鐵羅、庄壇5個村;吳家塘鎮人民政府駐吳家塘。
2000年底,邵武市轄4街道12鎮3鄉:昭陽街道、通泰街道、水北街道、曬口街道、拿口鎮、和平鎮、水北鎮、大埠崗鎮、沿山鎮、洪墩鎮、城郊鎮、下沙鎮、衛閩鎮、肖家坊鎮、大竹鎮、吳家塘鎮、張厝鄉、桂林鄉、金坑鄉。
人口分布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288401人。
昭陽街道 35198人、通泰街道 39861人、水北街道 35127人、曬口街道 8055人、城郊鎮 12899人、
水 北 鎮 19045人、下 沙 鎮 8421人、 衛 閩 鎮 7433人、 沿 山 鎮 15322人、拿口鎮 21853人、
洪 墩 鎮 13790人、大埠崗鎮 11312人、和 平 鎮 14443人、肖家坊鎮 9845人、 大竹鎮 7467人、
吳家塘鎮 7075人、 桂 林 鄉 9666人、 張 厝 鄉 5699人、 金坑鄉 5890人。
2003年,邵武市轄4個街道、12個鎮、3個鄉:昭陽街道、通泰街道、水北街道、曬口街道、拿口鎮、和平鎮、水北鎮、大埠崗鎮、沿山鎮、洪墩鎮、城郊鎮、下沙鎮、衛閩鎮、肖家坊鎮、大竹鎮、吳家塘鎮、張厝鄉、桂林鄉、金坑鄉。基本概況
郵編:354000代碼:350781區號:0599拼音:Shaowu Shi
地理位置
邵武市位於福建省西北部,位於武夷山南麓,史稱「鐵城」。北緯26°55′-27°36′,東經117°02′-117°50′。總面積2851.6平方公里,市區面積16.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2.13萬人(2007年末),其中市區人口17萬人。通行閩贛方言邵武話。1983年10月撤縣建市,現轄12鎮3鄉4個街道,134個行政村,43個居委會。
邵武是歷史文化古城。自三國吳王孫權置昭武縣,因晉朝避司馬昭諱改名邵武,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曾為福建八府之一,歷史上曾出2個宰相、7個兵部尚書,宋代民族英雄李綱,著名文學評論家嚴羽出生於邵武。
邵武是閩北革命根據地。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到邵武解放,這里先後設立過中共閩贛省委、福建省委等黨的領導機關,創建了112個老區基點村。熙春山公園還樹立著福建省委舊址紀念碑。
交通
邵武市是入閩重要通道。兵家必爭之地,因地勢險固,易守難攻,故名「鐵城」。是閩西北重要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水陸空交通俱全,距武夷山機場76公里,對外交通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鷹廈鐵路縱貫全境,邵武站是鐵路入閩第一大站;境內316國道全長83.7公里,南北穿越縣境,沿途經過10個鄉(鎮)、街道;京福高速公路入閩第一個互通口設在我市肖家坊鎮;省道301線和204線縱貫東北--西南向,三條交通干線在縣城交匯,與一些交通支線交織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遊客進得來,散得去,對外旅遊交通方便
自然資源
邵武是閩北「林海糧倉」。是全國、全省商品糧基地縣(市)之一、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0%,森林面積319萬畝,林木蓄積量1402萬立方米,是福建重點林區和四大林產加工中心之一。同時,境內水利資源理論蘊藏總量30.4萬千瓦,地下礦藏20餘種,瑩石儲量居全省第一位。
娛樂文化
邵武是武夷旅遊勝地。地處閩西北「綠三角之旅」的中心,北距離世界雙遺產地武夷山僅71公里,南毗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泰寧金湖僅74公里,與省級風景名勝區將樂玉華洞141公里。是溝通閩西北「綠三角」武夷山、金湖、玉華洞三個「角」的必經交通樞紐。境內有天成岩、和平古鎮、千嶺度假區、千年銀杏樹、音樂噴泉、黃氏峭公祠、民俗館、李綱祠等眾多自然和人文景觀,吃住、娛、購等基礎設施齊全。使邵武市處在閩西北旅遊線路的中心位置,因而旅遊區位尤為突出。
文明城市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近幾年來,邵武市先後獲得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體育先進市、全國計生協百強縣(市)、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市、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市、省雙擁模範城、全省「八閩杯」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競賽活動優勝城市、全省環境最優美縣(市)、全省創建文明城市競賽活動「一級達標」城市、全省文化工作先進市、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等榮譽稱號。2002年,邵武市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創建精神文明先進城市」榮譽稱號。邵武作為全省武夷游、金湖游兩大重點線路的中間點,發展旅遊產業,填補了兩大旅遊區間的空白,有效拉近旅遊區間的距離,整合閩西北旅遊資源,從而有助於促進閩西北綠三角旅遊經濟走廊的形成。
已建成通車的 武(夷山)— 邵(武)高速公路
即將開通建設的 邵(武)— 光(澤)和 邵(武)—南(平)高速公路 吉武高速鐵路 和 浦建龍梅高速鐵路
交通十分便利
毛竹故鄉之一建甌市
建甌毛竹林面積123.5 萬畝,名列「中國竹子之鄉」榜首,毛竹採伐量1678萬根,鮮筍產量23.3萬噸;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素有「金甌寶地」、「綠色金庫」、「竹海糧倉」、「酒城筍都」之稱。木竹、茶果、畜禽三大農業主導產業和糧食、蔬菜、食用菌、錐栗等十三個重點農產品優勢明顯。2009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產值40.52億元。為全國商品糧基地市和糧食生產交售先進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9.45萬畝,糧食總產量21.99萬噸;為「全國重點林業縣(市)」、「全國綠色小康縣」、「全國經濟林產業示範縣」,現有林地面積529.06萬畝,林分總蓄積量2208.0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9.7%,其中用材林面積185萬畝,商品材採伐量49.32萬立方米;毛竹林面積123.5 萬畝,名列「中國竹子之鄉」榜首,毛竹採伐量1678萬根,鮮筍產量23.3萬噸;為全國重點茶區之一和閩北烏龍茶發源地,茶葉面積9.2萬畝,產量7685噸;為全省柑桔生產基地市,水果面積22.8萬畝,產量24.38萬噸,其中柑桔面積17萬畝,產量20.36萬噸;為「中國名特優經濟林錐栗之鄉」,錐栗面積41萬畝,產量2.09萬噸,居全國首位,建甌錐栗被國家質檢總局批准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此外,還盛產食用菌、蓮子、澤瀉、仙草、松脂等多種土特產品。筍製品、茶葉、蓮子、蘆柑、葡萄、大米等13個農產品獲綠色或無公害有機食品認證。全年肉類總產量2.33萬噸。奶牛存欄4003頭,生豬存欄17.16 萬頭,肉羊存欄2.44萬頭,肉兔存欄6.11萬只,各類家禽存欄166.73萬羽。為全國淡水養殖重點縣(市),淡水養殖面積2.88萬畝,水產品總產量1.58萬噸。全市共有農產品加工規模企業122家,其中明良食品有限公司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全國大型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明良食品有限公司、穎食物產有限公司、柏物產食品有限公司、成茂農產品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被確認為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茗苑茶葉有限公司等16家企業被確認為南平市農業龍頭企業。水資源總量44.6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57.9萬千瓦,實際可開發裝機容量30萬千瓦。地下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或開採的礦產有金、煤、磷、鐵、水晶、石灰石、大理石、花崗石等22種
建甌市位於福建省中部偏北,建溪上游,北緯26°38′-27°21′,東經117°58′-118°57′。總面積4214平方千米。人口52萬人(2006年)。通行閩北方言建甌話。
全市轄4個街道、10個鎮、4個鄉:建安街道、通濟街道、甌寧街道、芝山街道、徐墩鎮、吉陽鎮、房道鎮、南雅鎮、迪口鎮、小橋鎮、玉山鎮、東游鎮、東峰鎮、小松鎮、順陽鄉、水源鄉、川石鄉、龍村鄉。
地理位置
建甌市簡稱芝城,位於福建省北部,閩江上游,武夷山脈東南面、鷲峰山脈西北側。地處東經117°58'-118°57'、北緯26°38'-27°20'之間。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3℃,降雨量1600—1800毫米,日照1612小時,無霜期286天。疆域總面積 4233 平方公里 ( 635 萬畝 ) ,乃是福建省陸地面積最大、閩北人口最多的縣級市,其中山地 519 萬畝,耕地 49.2 萬畝;建甌市地處南平旅遊生態經濟區的"一線",距南平60公里,距武夷山機場110公里。橫南(江西橫峰至福建南平)鐵路貫穿境內100公里,設五個車站,已開通貨、客運輸。205國道、兩條省道貫通全境,是江浙入閩的咽喉要地和閩北主要交通樞紐。隨著交通格局的改變,建甌南與福州市的經濟互補的空間距離縮短,成為福州城市經濟三小時經濟圈的輻射城鎮;北與上海、浙江等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經濟交流空間也大大拓展,成為福建沿海與長江三角洲經濟區陸地交通的連結點。2008年12月24日浦南高速公路的通車使建甌到福州的行車時間進一步縮短,還有在建的京台高速建甌至閩侯段也將加速建甌的交通環境的改進。
❽ 水土保持造林
一、標准條款
1 規劃
1.1 林種規劃
1.1.1 根據不同用途布設下列林種:
(1)經濟林。優先選擇具有當地特色的干鮮果品及具市場競爭力的品種。
(2)薪炭林。在燃料缺乏的地區,根據各地人均年需燒柴數量和每公頃林木可能提供的燒柴數量確定種植面積。
(3)飼料林。我國北方乾旱、半乾旱飼草不足地區,可結合水土保持營造刺槐、紫穗槐等灌木飼料林作為補充。
(4)用材林。荒坡上水土保持人工造林作為用材林的,應修好蓄水保土的整地工程,避免用材伐木引起水土流失。乾旱少雨的水土流失地區用材林應造在路旁、村旁、宅旁、渠旁、河灘和溝底,以及其他水源較好且伐木不致引起水土流失的地方。
1.1.2 根據不同地形部位布設下列林種:
(1)坡面水土保持林。根據荒坡所在位置、坡面坡度、立地條件與水土流失特點,可分別在坡面的上部、中部或下部布設灌木林、喬木林和經濟林。
(2)溝壑水土保持林。分溝頭、溝坡、溝底三個部位,應與溝壑治理措施中的溝頭防護、谷坊、淤地壩等緊密結合。
(3)岸域水土保持林。主要用以鞏固河岸、庫岸及渠道,防止塌岸和沖刷。
(4)四旁水土保持林。在平原區和高原區的塬面,一般是道路與渠道結合形成大片方田,路旁、渠旁造林,應按照農田防護林網的要求進行。山區、丘陵區村旁、宅旁造林,應結合農區用材和村鎮綠化建設配置樹種。
1.2 林型規劃
1.2.1 純林
(1)灌木純林。主要適應於乾旱、半乾旱地區及水土流失嚴重,立地條件很差的地方。
(2)喬木純林。主要適應於立地條件較好的地方,同時其樹種生物學特點要求為純林。
1.2.2 混交林
(1)混交類型有:針葉樹種與闊葉樹種混交,喬木與灌木混交,喬木與灌木和草本混交,深根性樹種與淺根性樹種混交。
(2)混交方式
a)株間混交。適應於瘠薄土地,在喬木株間栽種具有保水保土、改土作用和覆蓋能力強的灌木;或在每5~10株灌木間,稀疏地栽植一株喬木。
b)行間混交。一般喬木與灌木,陰性樹種與陽性樹種均適宜採用。
c)帶狀混交。適應於初期生長較慢且兩類互有矛盾的樹種。帶的寬度應根據樹種特點具體研究確定。
d)塊狀(不規則)混交。適應於樹種間競爭較強烈或地形破碎、不同立地條件鑲嵌分布的地方。
1.3 樹種規劃
1.3.1 適地適樹
( 1) 造林應適地適樹。應根據小流域內坡面、溝壑、地類,不同位置、不同立地條件等,布設不同林種; 在同一林種中,還應配置不同樹種。
( 2) 根據各地氣溫、降雨、土質等主要生態因素,可將全國粗略劃分為 7 個不同立地條件的氣候帶,各氣候帶適應的樹種見附錄 A ( 資料性附錄) 。
1. 3. 2 優質高產
( 1) 經濟林 ( 果園) : 要求品種優良,在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能力; 同時應易於運銷、存儲和加工增值的樹種。
( 2) 薪炭林: 要求萌芽、萌櫱力強、耐平茬、耐貧瘠、耐乾旱、燃燒值高的樹種。
( 3) 飼料林: 要求耐乾旱、耐放牧、耐平茬,同時適口性好的樹種。
( 4) 用材林: 要求材質好、價值高、速生豐產的樹種。
( 5) 水源涵養林: 要求樹體高大、冠幅大,林內枯枝落葉豐富和枯落物易於分解,具有深根系、根量多和根域廣; 長壽、生長穩定且抗逆性強的樹種; 低耗水、耐旱樹種; 不對水環境造成污染的樹種。
1. 3. 3 在符合上述原則前提下,宜採用鄉土樹種; 鄉土樹種不能滿足要求時,應通過試驗,引進外地優良樹種。
1. 4 苗圃規劃
1. 4. 1 縣、鄉、村或小流域,可根據造林的需要,在規劃范圍內,分級設置苗圃,應避免從外地遠距離購置運苗。
1. 4. 2 苗圃地應選土質較好、管理方便且有灌溉條件的地方; 在規劃范圍內應大致均勻分布,便於使用。
1. 4. 3 苗圃面積應使其育苗數量能按計劃逐年滿足規劃范圍內全部造林的需要。有條件的在鄉、村或小流域內部調劑,必要時可在縣范圍內調劑。
1. 4. 4 應根據造林規劃的林種和樹種配備齊全,保證按規劃要求全部種植所需林種、樹種,避免有什麼苗栽什麼樹,收不到應有的效益。對引進外來的新樹種,應先經過試驗,確認適宜性後再納入育苗計劃。
1. 4. 5 苗圃的建設和生產,應明確專人專職管理,按苗圃管理技術規范和有關制度嚴格執行,保證育苗任務和質量。
1. 5 其他有關規劃
1. 5. 1 殘林、疏林和低效林、小老樹等的改造規劃基本要求如下:
( 1) 殘林、疏林,應根據不同的殘疏程度與立地條件,分別採取封禁或更新、補植措施,進行改造。
( 2) 低效林、小老樹,應根據不同樹種和形成小老樹原因,分別採取間伐、修枝、嫁接改良、補修整地工程、鬆土、灌水等措施進行改造。如因樹種選擇不當,應以適宜樹種更替。
1. 5. 2 林地道路規劃
成片林地四周、較大面積林地內部,均應設置道路,寬為 2 ~3 m,架子車或小型機動車應能通行。
1. 5. 3 林地管護規劃
包括管護措施、管護組織、管護設備與管護人員的規劃等。
2 設計
2. 1 造林密度設計
2. 1. 1 造林密度的表現形式。
( 1) 以行距 ( m) 、株距 ( m) 計,在造林施工時直接採用。
(2)以單位面積(hm2)造林株數計,用以統計需苗數量和造林成果(成活率、保存率、效益等)。
2.1.2 不同林種、樹種的造林密度
(1)用材林造林密度宜為每公頃2000~3000株,根據樹種特點和當地條件每公頃可放寬到600~5000株。
(2)經濟林與果園造林密度宜為每公頃1000~2000株,根據樹種和管理水平每公頃可放寬到500~5000株。
(3)以灌木為主的飼料林和薪炭林,宜為每公頃1萬~2萬叢,不同樹種可少到每公頃6000叢。
(4)水源涵養林喬木密度宜為每公頃1000~3000株,灌木密度宜為每公頃2000~4000株。
2.1.3 不同立地條件的造林密度
(1)我國南方水熱條件較好地區的造林密度可比北方水熱條件較差地區大些。
(2)同一地區,立地條件較好地類的造林密度可比立地條件較差地類大些。
(3)同樣立地條件,計劃間伐的造林密度比不計劃間伐的大些。
(4)農林間作、糧果間作等的造林密度,應採用每公頃30~40株或50~100株。
2.1.4 附錄B(資料性附錄)列出若干水土保持主要樹種的初植密度,供各地設計時參考。應堅持因地制宜原則,對每一地區每一地類的造林密度,在具體分析立地條件的基礎上,通過具體設計確定。
2.2 整地工程設計
2.2.1 基本要求
(1)水土保持造林,宜採取整地工程,保水保土,促進樹木正常生長。
(2)不同立地條件、不同林種,應分別採用不同形式的整地工程。
(3)整地工程防禦標准,可按10~20年一遇3~6h最大雨量設計。根據各地不同降雨情況,分別採用不同的暴雨頻率和當地最易產生嚴重水土流失的短歷時、高強度暴雨進行設計。
2.2.2 帶狀整地工程
(1)水平階整地,適用於15°~25°的陡坡,階面寬1.0~1.5m,具有3°~5°反坡,上下兩階間的水平距離,以設計的造林行距為准。各水平階間斜坡徑流應在階面上能全部或大部容納入滲,以此確定階面寬度或階邊埂。亦可設計為隔坡形,隔坡距離根據現場確定。樹苗植於階邊處。
(2)水平溝整地,適用於15°~25°的陡坡。溝口上寬0.6~1.0m,溝底寬0.3~0.5m,溝深0.4~0.6m,溝由半挖半填作成,內側挖出的生土用在外側作埂。樹苗植於溝底外側。根據設計的造林行距和坡面暴雨徑流情況,確定上下兩溝的間距和溝的具體尺寸。
(3)反坡梯田整地,主要用於果樹或其他對立地條件要求較高的經濟樹木。坡度較緩、土層較厚、坡面平整的地方,田面宜向內傾斜3°~5°反坡,田面寬2~3m。應根據設計的果樹行距,確定上下兩台梯田的間距,並基本沿等高線布設,長度不限。隔一定距離可修築土埂,預防水流匯集;橫向比降宜保持在1%以內。在田面中部挖樹穴種植果樹。
(4)水平犁溝整地,適用於地塊較大、5°~10°的緩坡。用機械或畜力沿等高線上下結合翻土,作成水平犁溝,深0.2~0.4m,上口寬0.3~0.6m,根據設計的造林行距,確定犁溝間距。樹苗應植於溝底中部。
2.2.3 穴狀整地
(1)魚鱗坑整地,每坑平面呈半圓形,長徑0.8~1.5m,短徑0.5~0.8m;坑深0.3~0.5m,坑內取土在下沿作成弧狀土埂,高0.2~0.3m(中部較高,兩端較低)。各坑在坡面基本上沿等高線布設,上下兩行坑口呈「品」字形錯開排列。根據設計造林的行距和株距,確定坑的行距和穴距。樹苗栽植在坑內距下沿0.2~0.3m位置。坑的兩端,開挖寬深各約0.2~0.3m、倒「八」字形的截水溝。
(2)大坑整地,在土層極薄的土石山區或丘陵區種植果樹時,應在坡面開挖大型果樹坑,深0.8~1.0m,圓形直徑0.8~1.0m。方形各邊長0.8~1.0m。取出坑內石礫或生土,將附近表土填入坑內。坑的排列形式和行距、坑距,可參照5.2.3.1規定執行。
3 施工
3.1 施工時間
3.1.1 整地工程修築時間
(1)宜在前一年秋冬二季整地,第二年春秋二季造林,利於容蓄雨雪,促進生土熟化。易風蝕的沙地,應隨整地隨造林。
(2)秋冬造林,最遲應在當年春季整地;雨季和春季造林,最遲應在前一年秋季整地。
3.1.2 造林季節
(1)春季應在苗木萌動前7~10d造林,我國北方應在土壤解凍達到栽植深度時抓緊造林。
(2)雨季造林宜雨季在開始後的前半期造林,保證新栽或直播的幼苗在當年有兩個月以上的生長期,利於安全越冬。乾旱、半乾旱地區應結合天氣預報,在連陰天墒情好時造林,可採用容器苗造林及飛機播種造林和小粒種子播種造林等。
(3)秋冬造林,應在樹木停止生長後和土地封凍前抓緊進行。凍害嚴重的山區不宜秋季造林。大粒種子、帶硬殼種子和休眠期較長的種子宜在秋冬直播造林。
3.2 施工質量要求
3.2.1 整地工程施工質量要求
(1)各項工程的位置、尺寸應嚴格按照設計要求施工,不得任意改變,保證能容蓄設計的暴雨徑流。
(2)各項整地工程的填方土埂,應分層夯實(或踩實),干密度達1.3t/m3,保證蓄水後不坍塌或穿洞。
(3)各類帶狀整地工程,施工前應用手水準測量定線。修成後每5~10m,修一小土擋,高0.2m左右,防止徑流縱向集中。
3.2.2 苗木質量要求
(1)裸根苗應使用GB6000規定的I、II級苗木。用材林應選用GB6000規定的I級苗木及優良無性系苗木;經濟林選用品種優良、GB6000規定的合格苗木;未制定國家標準的樹種應選用品種優良、植株健壯、根系發達的苗木。
(2)容器苗應執行LY1000的規定。
(3)外地遠距離、大范圍調運苗木,應經過植物檢疫。
(4)應根據水土保持造林任務,就近育苗,避免長途運輸造成的損失。
(5)同一地塊內栽植的樹苗,苗齡和苗木生長狀況應基本一致。
3.2.3 植苗造林質量要求
(1)在帶狀整地工程內,應按設計的株距,挖好植樹坑,並根據不同樹種和樹苗情況,以根系舒展為標准。
(2)栽植經濟林果、珍貴樹種和速生豐產林,應將坑底挖松0.2m左右,施入基肥,與底土拌勻,上覆一層虛土;容器苗應拆除根系不易穿透的容器。
(3)栽植時應將樹苗扶直、栽正,根系應舒展、深淺適宜。
(4)填土時應先填表土、濕土,後填生土、干土,分層踩實,以利保墒。
(5)乾旱、半乾旱地區具備灌溉條件的造林地,應澆水栽植或採取其他保墒措施。
3.2.4 直播造林質量要求
(1)造林種子質量應達到GB7908規定的合格種子標准,並按GB2772規定方法檢驗種子質量。
(2)播種量應根據種子質量、立地條件、樹種及造林密度確定。
(3)對於穴播,應人工挖穴,穴徑0.2~0.3m,深0.15~0.20m。穴內應鬆土,清除草根、石礫,根據樹木種子大小,覆土厚度為種子直徑的3~5倍,用腳踩實。
(4)對於條播,應結合水平犁溝整地工程,用畜力或機械在犁溝底部再鬆土,並根據設計播量,進行條播,播後用犁覆土,覆土厚度同上,隨即踩實。
(5)對於飛播,在交通不便的大面積荒山、荒坡、疏林地可採用飛播造林,並參照GB/T15162執行。
3.2.5 分殖造林質量要求
(1)對於插條造林(或插穗),應選樹皮光滑、1~2年生的健壯枝條作為插條,直徑1.5~2cm生根性強的樹種(如柳樹),乾旱地區應深埋少露;針葉樹種的插穗應頂芽完好。插條一般長30~50cm,先在水中浸泡12~24h,利於成活。
(2)對於插干造林,插乾材料應採用截根樹干萌生枝,長3~5m,干徑3cm以上;栽植深度達50cm以上。
(3)插條(埋干)時間,宜隨采穗隨造林。乾旱、半乾旱或其他土壤水分不足地區,應在秋季雨後土壤水分較好時插條(埋干)造林。
(4)插條(埋干)時應按設計要求定好行株距,按照深埋、淺露、踏實的原則,在種植點上先扎一孔,再將插條插入其中,上端稍高於地表。
(5)分蔸造林。運用於竹類造林。
4 管理
4.1 幼林管護
4.1.1 新造幼林應實行封育,禁止放牧及其他不利幼林生長和破壞整地工程的活動。
4.1.2 幼林郁閉前,在不影響幼林生長前提下,應在樹盤以外可利用的林間空地,種植低稈、簇生的綠肥、蔬菜、葯材或其他經濟作物。結合耕作管理,兼顧幼林撫育。
4.1.3 鬆土除草,主要在整地工程內進行,結合對工程進行養護維修,注意防治鼠害。
4.1.4 定株除櫱,直播和叢植的幼苗應結合鬆土,分次間苗,至第二年秋冬定株。根莖萌櫱力強的樹種,應留好主幹,及時除櫱。
4.1.5 修枝整形,對經濟林果應根據不同樹種的具體要求進行。用材林修枝應將主幹下部1/3的枝條剪掉,闊葉林應在第二年秋後進行,針葉林可適當推遲。
4.1.6 平茬復壯,對具有萌芽能力的樹種,因乾旱、凍害、機械損傷以及病蟲獸害危害造成生長不良的,應及時進行平茬復壯。
4.1.7 灌水施肥。幼林受旱應及時灌水保苗,經濟林、果應根據不同樹種適時灌水、施肥,保證優質高產。
4.1.8 成活率調查。每年冬季對去冬今春新造幼林在不同部位進行,抽樣比例見表3-1。
表3-1
4. 1. 9 幼林補植適於成活率 30% ~ 70% 的情況。成活率 70% 以上且分布均勻的,不需補植; 成活率不到 30%的,不計其造林面積,重新造林。幼林補植應用同一樹種的大苗或同齡苗。
4. 2 成林管理
4. 2. 1 應固定專人管護,防止人畜破壞,防止林地火災,防治病、蟲、鼠害。參見 14. 2 要求執行。
4. 2. 2 喬木薪炭林修枝與灌木薪炭林平茬,應根據樹種和長勢,每 3 ~ 5 年一次,在深冬進行。喬木應結合修枝,伐去少數生長不良和互相影響的植株。陡坡上和風蝕嚴重地區灌木平茬應採用等高帶狀輪伐式,避免成片全面平茬引起水蝕和風蝕。
4. 2. 3 用材林成材後的間伐,應根據設計要求,隔株、隔行或隔帶間伐,以不加劇水土流失為原則。陡坡和風沙區,不得成片砍伐。間伐後應根據設計,及時補植新苗。
4. 2. 4 經濟林與果園,應根據不同樹種的具體要求,實施集約經營,定期進行灌水、施肥、修枝,並採取防治病蟲害等措施,保證優質高產。
4. 2. 5 對由於各種原因導致林木成片生長不良或形成小老樹等情況,應及時調查原因,進行更新改造。
4. 2. 6 對某些經濟林與果樹,如原來品種不良,經濟效益不高,應採取換頭嫁接優良品種,力爭短期內獲得優質高產,提高經濟效益。
4. 2. 7 對各類整地工程,應長期保持完好。每年汛後應進行檢查,發現損毀及時補修。
二、理解與實施
本節對荒地治理技術中水土保持造林措施的實施作了全面、詳盡的規范,水土保持造林的工作程序為規劃、設計、施工和管理,具體為:
規劃: 林種規劃,林型規劃,樹種規劃,苗圃規劃,及殘林、疏林和低效林、小老樹等的改造規劃。
設計: 造林密度設計,整地工程設計。
施工: 施工時間,施工質量要求。
管理: 幼林管護,成林管理。
在水土保持林營造過程中應根據各類荒地的不同立地條件和當地支柱產業發展需要,首先進行水土保持林規劃,分別開展林種規劃、林型規劃、樹種規劃、苗圃規劃,在規劃的基礎上對選定的樹種、林種進行造林設計,並且以造林設計來指導水土保持林營造的施工。對水土保持林的管理應對幼林和成林分別進行專項管理。
此節主要修改內容如下:
( 1) 標准 4. 1 林種規劃中,規范了造林類型的專業術語, 「水土保持經濟林」改為 「經濟林」,「水土保持薪炭林」改為 「薪炭林」,「水土保持飼草林」改為 「飼草林」,「水土保持用材林」改為 「用材林」,「丘陵山地坡面水土保持林」改為 「坡面水土保持林」,「河道兩岸、湖泊水庫四周、渠道沿線等水域附近水土保持林」改為 「岸域水土保持林」, 「路旁、渠旁、村旁、宅旁林」改為 「四旁水土保持林」。
( 2) 標准 4. 2 林型規劃中,刪除原標准 4. 2. 2 與 4. 2. 2. 1 間的懸置段。
( 3) 標准 4. 3 樹種規劃中,為指導現階段全國各地水源涵養林的營造,故新標准中增加「4. 3. 2. 5 水源涵養林: 要求樹體高大、冠幅大,林內枯枝落葉豐富和枯落物易於分解,具有深根系、根量多和根域廣等特點; 長壽,生長穩定且抗性強的樹種; 低耗水、耐旱樹種; 不對水環境造成污染的樹種」,增加 「5. 1. 2. 4 水源涵養林喬木密度宜為每公頃 1000 ~3000 株,灌木密度宜為每公頃 2000 ~4000 株」。
( 4) 標准 4. 4 苗圃規劃中,刪除原標准中的贅述文字,4. 4. 1 中的就地就近育苗,4. 4. 2 中的苗圃地位置,4. 4. 3 苗圃的面積,4. 4. 4 中的選育的樹種,4. 4. 5 中的苗圃管理。
( 5) 標准 5. 2 整地工程設計中,由於現階段造林新技術和新設備的出現,刪除原標准「5. 2. 1. 4 除河灘、湖濱等平緩地面外,凡有5°以上坡度的荒地,一律不應採取全懇造林」。刪除5. 2. 2. 4 與 5. 2. 2. 1 間的懸置段。規范專業術語,「5. 2. 2. 3 窄梯田整地」 改為 「5. 2. 2. 3 反坡梯田整地」,「5. 2. 3. 2 大型果樹坑整地」改為 「5. 2. 3. 2 大坑整地」。
( 6) 標准 6. 2. 2 苗木質量要求中,為更加明確和具有可操作性,刪除原標准 6. 2. 2. 3,6. 2. 2. 5,並重新制定新標准 6. 2. 2. 1,6. 2. 2. 2,6. 2. 2. 4。
( 7) 標准 6. 2. 3 植苗造林質量要求中,補充完善 6. 2. 3. 2,增加 「容器苗應拆除根系不易穿透的容器」。
( 8) 標准 6. 2. 4 直播造林質量要求中,為使本條更具可操作性,重新制定 「6. 2. 4. 1 造林種子質量應達到 GB 7908 規定的合格種子標准; 並按 GB 2772 規定方法檢驗種子質量」。補充增加「6. 2. 4. 2 播種量應根據種子質量、立地條件、樹種及造林密度確定」。
( 9) 標准 6. 2. 5 分殖造林質量要求中,規范專業術語,將 「插條」改為 「分殖造林」,並補充增加新技術 「6. 2. 5. 2 插干造林」,「6. 2. 5. 5 分蔸造林」。
三、示 例
以遼西地區荒山造林為例:
遼西地區是指遼寧省西部山區,位於我國東北地區的南段,是遼河平原向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帶。遼西的荒山主要分布在阜新市、錦州市、葫蘆島市和朝陽市。荒地治理類型可根據植被的不同而劃分為草坡和灌叢 ( 灌木坡) 兩種類型。
1. 規劃
遼西荒山造林應以營造水土保持林和防風固沙林為主,適當發展經濟林。在遼西地區可以選擇油松、側柏、刺槐、麻櫟、山杏、沙棘、紫穗槐、胡枝子、小葉錦雞兒等樹種營造水土保持林,在低山、近山立地條件較好、土層比較厚的地方,可以選擇大扁杏等經濟林樹種。
2. 設計
( 1) 整地工程設計。在遼西荒山造林中,一般只採用局部整地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穴狀整地、魚鱗坑整地、水平階整地、水平溝整地。各種整地方式中,以水平溝整地效果最好,而小坑不整地則最差。整地在春夏秋均可進行,但以伏天為好。遼西地區應在雨季前進行,以利於消滅雜草和蓄水保墒。為了提高土壤含水率,保證幼樹成活,最好提前半年至一年整地。根據不同立地條件,選擇適宜的整地方式,以盡量減少對原有自然植被的破壞,實行保灌整地造林,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為原則。在遼西地區,整地方法和規格的確定必須和種植點配置的需要結合起來考慮。如配置較稀的經濟林可用大魚鱗坑或大塊狀整地,而配置較密的用材林和水土保持林應盡量採用便於密緻的帶狀整地或比較靈活的 ( 便於在裸岩中見縫插針) 小魚鱗坑或小塊狀整地。
( 2) 造林密度設計。一般灌木密度株行距應在1. 0 m ×1. 5 m 或0. 5 m ×1. 0 m 為宜。陽性樹種不耐庇蔭,密度過大影響生長發育,樹冠龐大的樹種,密植影響生長。
3. 施工
( 1) 施工時間。根據遼西地區氣候條件,春季造林宜早,一般在 4 月上旬即可進行造林;雨季植苗造林的適宜時間是 「頭伏」末,「二伏」初,當下第 1 次透雨後及時造林; 秋季造林一般在 10 中旬進行,但要採取截干 ( 闊葉樹種) 或埋土防寒 ( 針葉樹種小苗) 等措施。
( 2) 施工質量。各項整地工程的位置、尺寸應嚴格按照設計要求施工,並保證能容蓄設計的暴雨徑流。造林樹種苗木選用品種優良、植株健壯、根系發達的苗木。
4. 管理
幼林撫育和保護也是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加速幼林生長的一項關鍵技術措施,其主要內容包括除草鬆土、施肥以及防治病蟲害和防止動物 ( 鼠等) 的危害等。成林管理中的主要做法是每年定期開展林區病蟲害防治,修枝,施肥和中耕鬆土。
( 資料參考: 王景學,王世忠等 . 遼西地區荒山造林技術 . 防護林科技,2008 ( 5) : 127 ~128. )
❾ 樹林里會碰灑殺蟲劑或除草劑嗎
看看是什麼地方的,正常的經濟林會噴灑葯劑來防蟲子的,除草劑一般不會
❿ 求教經濟林樹種
你的要求是:「短期收益」、「要求樹種四季常青」,這就有點難:
在我的記憶中,能在襄樊生長「四季常青」的經濟林樹種:杉木、三葉的馬尾松、樟樹等,但這些樹都不能「短期收益」,起碼也要10-20年以上,這要依對原木材的要求而定;
如果不考慮「四季常青」,只要「短期收益」的有:泡桐、臭椿、梧桐、水杉、冷杉等,其中泡桐、臭椿在10年內可收益,前幾年泡桐特別好賣,但從09年開始不太好賣;臭椿一直好賣,尤其最近這幾年供不應求,價格高漲,主要供往廣東等沿海省。
我認為另一能「短期收益」、「四季常青」的經濟林——毛竹,但是毛竹從生物學上講,不屬於樹林,是草林,不過用肉眼看是像林子,而且是「四季常青」,又能「短期收益」,大概只要2-4年就能收益,就看你個人認為算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