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通貨膨脹時應該採用什麼樣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通貨膨脹時應用採用緊縮性的宏觀經濟政策.
財政政策表現為減少政府購買,增加稅收.
貨幣政府表現為賣出政府債券(回攏貨幣),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提高再貼現率
通貨膨脹(inflation)是造成物價上漲的一國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和一般物價上漲的本質區別:一般物價上漲是指某個、某些商品因為供求失衡造成物價暫時、局部、可逆的上漲,不會造成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則是能夠造成一國貨幣貶值的該國國內主要商品的物價持續、普遍、不可逆的上漲。造成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是一國流通的貨幣量大於本國有效經濟總量。一國流通的貨幣量大於本國有效經濟總量的直接原因是一國基礎貨幣發行的增長率高於本國有效經濟總量的增長率。一國基礎貨幣發行增長率高於本國有效經濟總量增長率的原因包括貨幣政策與非貨幣政策兩方面。
貨幣政策包括寬松的貨幣政策、用利率匯率手段調節經濟;非貨幣政策包括間接投融資為主導的金融體製造成貸款膨脹,國際貿易中出口順差長期過大、外匯儲備過高,投機壟斷、腐敗浪費提高社會交易成本降低經濟發展質量、經濟結構失衡、消費預期誤導等。所以通貨膨脹不僅僅是貨幣現象,實體經濟泡沫也是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不管是貨幣政策還是非貨幣政策、貨幣現象還是實體經濟泡沫,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是GDP增長方式造成GDP水分過高、無效經濟總量過大有效供給嚴重不足造成貨幣效率降低。
與通縮的區別
1.含義和本質不同:通貨膨脹是指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通貨緊縮是與通貨膨脹相反的一種經濟現象,是指在經濟相對萎縮時期,物價總水平較長時間內持續下降,貨幣不斷升值的經濟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持續小於社會總供給。
2.表現不同:通貨膨脹最直接的表現是紙幣貶值,物價上漲,購買力降低。通貨緊縮往往伴隨著生產下降,市場萎縮,企業利潤率降低,生產投資減少,以及失業增加、收入下降,經濟增長乏力等現象。主要表現為物價低迷,大多數商品和勞務價格下跌。
3.成因不同:通貨膨脹的成因主要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貨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通貨緊縮的成因主要是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長期的產業結構不合理,形成買方市場及出口困難。
4.危害性不同:通貨膨脹直接使紙幣貶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沒有變化,生活水平就會下降,造成社會經濟生活秩序混亂,不利於經濟的發展。不過在一定時期內,適度的通貨膨脹又可以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推動經濟發展。通貨緊縮導致物價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對居民生活有好處,但從長遠看會嚴重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費心理,導致惡性的價格競爭,對經濟的長遠發展和人民的長遠利益不利。
5.治理措施不同:治理通貨膨脹最根本的措施是發展生產,增加有效供給,同時要採取控制貨幣供應量,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和量入為出的財政政策等措施。治理通貨緊縮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綜合運用投資、消費、出口等措施拉動經濟增長,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正確的消費政策,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
⑵ 當經濟出現通貨膨脹時應採取什麼樣的政策
先分析通貨膨脹的類型,有需求拉動型、成本推進型和國際輸入型,還有就是混合型,對於需求拉動型的通脹,宏觀緊縮政策是有效的,而對於成本推動型的通脹與國際輸入型的通脹,緊縮政策作用就不那麼明顯了。所以,政府要採取綜合性的治理措施,而不應僅僅依賴單純的宏觀緊縮政策。「一刀切」的緊縮政策在應對混合型的通脹預期,尤其是在應對成本推動型和國際輸入型通脹時,不僅不利於穩定物價水平,還有可能減緩宏觀經濟發展速度,即導致「滯脹」。
應對通貨膨脹,尤其要預防「滯脹」的發生,不能單獨採取宏觀緊縮政策,必須採取綜合性的治理措施:第一,有必要從貨幣政策的總量調控轉為總量調控與結構性調控並重。我國通過採取調整存款准備金率、調整利率政策以及調控信貸規模等貨幣政策的總量調控來應對通貨膨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局限性也很大。貨幣政策的結構化,會更加適合我國現階段的國情。第二,從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轉向從緊的貨幣政策,要分階段推進,避免急轉彎。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採用「松緊搭配」的方式可能更加有效。
通貨膨脹預期是可以發生變化的,很有可能使通貨膨脹成為現實。在這種形勢下,穩定社會的通貨膨脹預期就顯得至關重要。政府近期的對策是採取結構性措施,增加市場上短缺商品的供給。供給的增加是穩定物價的迫切措施。當某些原材料和消費品國內產量短時期內無法增加更多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儲備進口一些國內短缺的商品。只要供給增加了,企業和居民個人的通貨膨脹預期就會趨於穩定。此外,政府採取打擊商品炒作行為的措施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抑制非正常的需求和有序地增加供給應當雙管齊下,而且有序地增加供給相對更加重要
⑶ 宏觀經濟政策 治理 滯漲 用什麼政策組合似乎很矛盾啊,選擇該政策市為什麼呢
「滯漲」表現為經濟產出停滯或者下降,而通貨膨脹率卻在上漲。這個我覺得制定什麼樣的政策要看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滯漲。通常情況下,滯漲是在供給沖擊的情況下產生的(因為我們通常認為充分就業的產出水平是無法達到的,所以認為供給曲線不是垂直的而是向右上方傾斜)。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所出現的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解決的方法也要看情況如果供給對於價格敏感程度較高,需求對於價格的敏感程度較低的話,則應該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通過增加人民財富和消費慾望以擴大社會總需求,雖然這樣做會引起通貨膨脹的進一步提高,但是這一方法使產出增加的量大於通貨膨脹上升的量。
如果供給對於價格敏感度較差,則應該採取穩健的貨幣政策和較為寬松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旨在根據經濟發展需求滿足貨幣需求,財政政策則重點應該放在減稅上以減輕企業負擔增加社會的消費能力。
以上應該是凱恩斯主義的建議,新古典學派認為在長期中AS曲線是垂直的,因此他們認為滯漲是由於社會需求過剩引起的。當然新古典學派也否定財政政策在長期中的有效性,因此在面對滯漲的時候他們鼓勵政府採取供給政策或者收入政策並實施減少社會總需求的政策。包括,對工人進行培訓通過知識經濟產生的外部性來降低生產成本使規模效益遞減的效應得到緩解,或者通過限定商品價格,給出市場指導價格的方法來抑制通貨膨脹,削減政府支出等方式,降低工會的力量(工會導致工資無法正常浮動,從而是工資產生剛性,在經濟衰退時降低了實際的充分就業水平)。而要促使經濟增長只有通過科技的發展和工人素質的不斷提高才能實現。
這兩個學派的觀點看似有些矛盾,但其實在於他們所關注的長短期的期限不同,如果滯漲發生在非充分就業的情況下,個人比較傾向凱恩斯學派。
具體的可以進一步討論,不知道是否是您需要的
⑷ 滯脹的原因和宏觀經濟政策如何選擇
經濟滯漲和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這是一個很復雜的關系。經濟滯漲是受外部和內部因素的影響。宏觀經濟政策確實以帶動經濟,但是絕對不能放開太大,這樣就會造成嚴重通貨膨脹。
⑸ 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出現滯脹現象,各國採取了怎樣的對策
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出現滯脹現象後各國採取的是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的政策。
停滯性通貨膨脹(英文:stagflation),簡稱滯脹或停滯性通脹,在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學中,特指經濟停滯(stagnation),失業及通貨膨脹(inflation)同時持續高漲的經濟現象。
通俗地說就是指物價上升,但經濟停滯不前。它是通貨膨脹長期發展的結果。
滯脹(stagflation)作為拼綴詞起源於英國政治人物Iain Macleod在1965年於國會的演說。
這個概念值得注意的原因,部分基於在戰後的宏觀經濟學理論上,人們認為通貨膨脹與經濟衰退不能並存,亦因為人們廣泛認為滯脹與財政赤字一樣,一旦開始就難於根治。
經濟學家提供造成滯脹的兩個主因:
經濟產能被負面的供給震盪而減少。例如石油危機造成石油價格上漲,生產成本上升及利潤減少,引致商品價格上升同時經濟放緩。
另一原因為不當的經濟政策。例如央行容許貨幣供應過度增長,政府在商品市場和勞動市場作出過度管制。
在分析1970年代的滯脹時提供了兩種解說:首先是油價暴漲,繼而央行使用過度刺激的貨幣政策對抗經濟衰退,形成物價/薪資螺旋(price/wage spiral)。
滯脹經濟影響
對短期的影響
滯脹的物價持續上漲現象會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經濟產量下降會導致企業提供的勞務和物品減少,從而導致失業率上升,企業甚至會面臨破產倒閉,整個經濟呈現衰退的趨勢。高通脹率影響財富分配並扭曲價格,高失業率使國民收入下降。
對長期的影響
在長期中,物品與勞務的產量在一段時期內仍處於較低的水平,但是,隨著工資、價格和感覺根據較高的生產成本進行調整,最終衰退會自行消失。例如,低產量和低就業會加大使工人的工資下降的壓力,較低的工資又增加了供給量。隨著時間的推移,當短期總供給曲線移回到原來的位置時,物價水平下降,產量接近於其自然率,經濟回到總需求曲線與長期總供給曲線相交的位置,這一過程也就是經濟的自我糾正。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出現滯脹現象的原因是國家對經濟的過度干預。
停滯性通貨膨脹(英文:stagflation),簡稱滯脹或停滯性通脹,在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學中,特指經濟停滯(stagnation),失業及通貨膨脹(inflation)同時持續高漲的經濟現象。
通俗地說就是指物價上升,但經濟停滯不前。它是通貨膨脹長期發展的結果。
滯脹(stagflation)作為拼綴詞起源於英國政治人物Iain Macleod在1965年於國會的演說。
這個概念值得注意的原因,部分基於在戰後的宏觀經濟學理論上,人們認為通貨膨脹與經濟衰退不能並存,亦因為人們廣泛認為滯脹與財政赤字一樣,一旦開始就難於根治。
經濟學家提供造成滯脹的兩個主因:
經濟產能被負面的供給震盪而減少。例如石油危機造成石油價格上漲,生產成本上升及利潤減少,引致商品價格上升同時經濟放緩。
另一原因為不當的經濟政策。例如央行容許貨幣供應過度增長,政府在商品市場和勞動市場作出過度管制。
在分析1970年代的滯脹時提供了兩種解說:首先是油價暴漲,繼而央行使用過度刺激的貨幣政策對抗經濟衰退,形成物價/薪資螺旋(price/wage spiral)。
滯脹經濟影響
對短期的影響
滯脹的物價持續上漲現象會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經濟產量下降會導致企業提供的勞務和物品減少,從而導致失業率上升,企業甚至會面臨破產倒閉,整個經濟呈現衰退的趨勢。高通脹率影響財富分配並扭曲價格,高失業率使國民收入下降。
對長期的影響
在長期中,物品與勞務的產量在一段時期內仍處於較低的水平,但是,隨著工資、價格和感覺根據較高的生產成本進行調整,最終衰退會自行消失。例如,低產量和低就業會加大使工人的工資下降的壓力,較低的工資又增加了供給量。隨著時間的推移,當短期總供給曲線移回到原來的位置時,物價水平下降,產量接近於其自然率,經濟回到總需求曲線與長期總供給曲線相交的位置,這一過程也就是經濟的自我糾正。
⑹ 針對失業,通貨膨脹,緊縮,波動,滯脹政府應該採取哪些宏觀經濟財政政策
失業,政府可以增加購買和增加轉移支付,減少稅收來增加總需求來刺激就業量。
通脹率和失業率反方向變動,收入政策和製造衰退可以有效的降低通脹率。
寬松的貨幣/財政政策,調整產業結構等來應對通貨緊縮。
經濟波動的原因有很多,總的來說市場規則體系越完善,市場機制越能發揮作用。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也能起到穩定經濟的作用。
滯脹沒有有效的政策。短期內不容易調整
⑺ 什麼是經濟滯脹,對付滯脹的政策措施可能有哪些
經濟滯脹(stagnation)是指經濟停滯、失業及通貨膨脹(inflation)同時持續高漲的經濟現象。對付滯脹的一些做法大致有:第一,工資一物價管制。這種政策又稱「收入政策」,旨在通過限制工資上漲來消除滯脹。該政策的理由是:只要工資不上升,物價就不會上升。具體措施包括:硬性凍結工資和物價;工會和企業自願議定,共同遵守限制工資收入增長的措施;以增稅或減稅作為懲罰或獎勵以限制工資收入增長的政策。第二,人力政策。一些經濟學家提出,由於存在工資剛性和價格剛性,雖然有失業存在,工資並不下降;但是有職位空缺時,工資會上升,因此失業與職位空缺並存會轉化為失業與工資上升並存的滯脹局面。對此,政府應該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對勞動力進行再訓練,增加勞動市場的流動性,實現勞動力水平流動和垂直流動,以消除失業與職位
空缺並存所引起的滯脹。第三,增加有效供給。供給學派認為,凱恩斯主義把需求看作經濟生活中的首要因素,供給是派生的次要因素,因果關系被顛倒了。正是由於面向需求的政策,使政府總是設法改變各階層收入懸殊的狀況,以提高低收入者的需求水平,如擴大社會福利、向高收入者大量征稅等。這些政策的實行,一方面打擊了人們的儲蓄、投資和工作積極性,另一方面降低了失業成本,使很多人寧願失業。這正是導致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並存的原因。他們認為,美國經濟中的根本問題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給不足。解決滯脹的唯一辦法是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增加供給。為此,必須通過減稅等激勵措施,提高人們儲蓄、投資和工作的積極性。
⑻ 當一國出現通貨膨脹時和順差時,應該採取哪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啊
一,當一國出現通貨膨脹時和順差時,應該實行擴(緊)財代表擴張(緊縮)的財政政策。擴(緊)貨代表擴張(緊縮)的貨幣政策。
二,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失靈,就是政府失靈。按主流理論,新古典綜合學派的經濟學理論來看,經濟活動分為「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分別是政府和市場。政府的主要干預手段就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當陷入通貨膨脹下的政府失靈的經濟狀態,一般稱為,滯脹。所謂貨幣政策,就是通過調節貨幣量,來引導和增加消費與投資,通過溫和的通貨膨脹,減少資本閑置,加快資金周轉率;所謂財政政策,就是通過政府投入,增加或減少公共開支,以調節社會總需求。三,貨幣政策失靈,主要原因是陷入了流動性陷阱,即貨幣的利率已經非常低了,低無可低,再增加貨幣供給也不可能降低利率,也就是資金的價格,不能通過調節貨幣量來擴張總需求;同時,由於公共投資的效率和公共債務情況,導致財政政策存在擠出效應,即每增加一部分由政府財政政策所擴張的需求,都會導致減少一部分被擠出的民間需求。在這個情況下,政府即陷入了無計可施的情況。
內生變數已經不足以解決問題。解決滯脹問題,如果不考慮其他外生變數,即技術進步和戰爭、天災人禍,要解決這一障礙,只有依靠出口。首先應該停止擴張貨幣政策,以恢復被扭曲的資金供給市場,這時,利率上漲,本幣走強,是不利於出口的;其次,財政政策的失靈,本質上是政府債務問題,增加進出口規模,活躍國內經濟,增加政府稅基,有助於政府減少其負債規模。因此,政府應在鼓勵進出口貿易的同時,適當對本國貨物出口加以扶持。既不能單方面鼓勵出口限制進口,也不能鼓勵進口限制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