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優勢。
長珠三角洲自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至今,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兩大區域,是國民經濟的脊樑,回首她們發展的歷程,我們也可以發現,其發展道路的各不相同,成長的歷程也各具特點。
一、地理位置的優越程度不同,一個緊靠港澳,一個圍繞上海。龍頭作用各具優勢
長三角地區位於華東平原,交通便捷,四季分明,物產豐富,自古就是一個富庶之地。這里河網密布,通江達海,自古至今都是商賈雲集的繁華之地。這個地區也是我國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經濟區域。特別是最近,長江三角洲經過半個世紀的建設,滬寧、滬杭、杭甬交通沿線為城市密集帶,也是產業集中帶和生產力發展的主軸線,沿江、沿海地帶的港口、工業和城市,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也得到快速發展,以上海為龍頭、南京、杭州為軸心的經濟發展帶已經初步形成。
而珠江三角洲位於華南平原,這里的地表自然環境特點是地勢低平,河網密集,土質肥沃,水熱資源豐富。珠江三角洲地區自明末清初開始大興基塘耕作制度,並不斷擴大墾殖面積,發展商品農業,逐漸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這里物產豐富,尤其區位優勢明顯:該地區緊靠港澳,20世紀80年代以來,作為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窗口,了解世界經濟發展最新動態的跳板,經濟發展的戰略與港澳互補,在港澳經濟的帶動下,逐步形成自具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
二、一個最早開放,有各項政策扶持,各項政策法規較為健全,經驗豐富;另一個經濟基礎好,自古以來就是經濟發達區
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由於其緊靠港澳的區位優勢,作為我國對外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國家在其發展建設過程中給予了相當大的政策扶持,包括財政和稅收方面,整個廣東省上交國家的財政收入不及一個蘇州市,令當時的上海、江蘇等地區非常羨慕。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葉選平也非常感慨的說過:廣東地區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政策扶持。珠三角地區是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和主體,也是中國區域經濟中最具生機活力的重要增長極之一。進入20世紀80年代,珠三角在港澳外部因素和區域內改革力量的合力驅動下,經濟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騰飛。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憑借其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以「三來一補」、「大進大出」的加工貿易起步,並大量吸引境外投資,迅速成為中國經濟國際化或外向化程度最高的地區。
而長江三角洲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經濟發達、物產豐富的富庶之地,從「蘇湖熟,天下足」到資本主義萌芽的發源地,從發達的農業高產地區到今天全國工業最先進的集中之地,每一步的成就都不靠國家的政策優待,憑借自己的力量,從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開始,以區域內城鄉自我積累為支撐,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如今長三角經濟進入了一個以上海為龍頭,以建立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為目標,高新技術產業得到迅猛發展,產業結構高度不斷提升的中國最具經濟活力的城市帶。目前,長三角地區憑借其擁有的良好的基礎設施、發達的科技教育和日趨完善的政策環境,成為國內外投資者關注的「熱土」,特別是跨國資本正大舉向長三角地區轉移。
三、經過20多年的發展,長珠三角洲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脊樑,是中國國民經濟中最具競爭力的兩大區域
從總量指標上看:(以2005年統計公報數據為例)
從人均指標上看:
長珠三角洲包括上海和隸屬江蘇、浙江、廣東的25個地級以上城市,是我國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經濟區域。2005年末,全國人口數為130756萬人,而長珠三角地區25個城市,佔地面積不足20萬平方公里,佔全國960萬平方公里的2%;而人口僅為12183.925萬,只佔全國的9.32%,然而, 就在這片彈丸之地上,2005年無論從經濟總量上,還是人均相對指標上看,均遠處於全國平均水平之上,有些指標甚至達到全國水平的三分之一強!
盡管經過20多年的建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但是,由於長珠三角洲各個城市規模相對較小,無論從地理位置、人文歷史,還是氣候條件、生活習慣都非常相近,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少,所面臨的發展過程中的障礙有所不同,下一步的發展戰略也有所不同
首先從長三角各個城市來看,由於他們分屬於上海、江蘇、浙江,長期的行政管理的割裂,在產業提升過程中必然存在:
(1)各自為政導致產業缺乏合理分工。從產業結構演變的規律來看,長江三角洲地區正處於工業化中期發展階段,已基本實現了產業結構從適應性調整向戰略性調整的根本性轉變,正朝著工業化後期階段迅速邁進。 但是,長三角在產業提升過程中,面臨著各自為政的問題。由於長三角內16座城市分屬浙江、江蘇、上海三省市,行政隸屬關系復雜,地區之間的協調難度很大,從三省市主要出口行業的產值看,名列前幾項的主要行業中就有三至四項是完全相同的。這種趨同的行業結構在以行政地域統計GDP的指揮棒下,必然導致惡性競爭,企業間的關聯與協作難以開展,區域整體優勢無法形成。
(2)從區域現代化的目標看,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目前也存在一些制約因素。主要是產業結構趨同,城市間缺乏合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生產力布局重復、產業結構趨同等問題非常嚴重,甚至於在對外招商過程中還競相降低門檻。大都市連綿區尚不發達,基礎設施重復建設,缺乏統籌協調,區域環境污染嚴重,可持續發展能力亟待提高。而市場分割、基礎設施不完善以及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都是導致經濟結構不合理的重要因素。
而珠江三角洲則其所包含的九個城市均屬於廣東省,因此,它不存在由於行政管理割裂所存在的各自為政等弊端,但是,由於地理上的區隔,珠江三角洲的經濟歷史上就不具有對內地的輻射性。改革開放20年,它也一直是以大進大出的加工貿易見長,對市場的輻射和影響主要在國外而不是國內,因此它對中國經濟上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出口大省這個角色上。而且,人們普遍認為珠三角沒有「龍頭」,也就是「龍頭效應」沒有在珠三角很好地發揮出來。
另外,再以城市功能和定位而言,據介紹,廣東省原來明確支持以「中心城市」定位的城市只有廣州和深圳,而東莞市之後又高調向媒體宣布「東莞要建成現代化中心城市」。再從產業來看,深圳有一年一度的「高交會」,東莞就來一個「電博會」,順德、珠海、中山、惠州、深圳,各地都在搞家電製造業,產業趨同性十分明顯。珠江三角洲地區缺乏一個大家公認的領頭羊城市。這種戰國紛爭的結果,造成資源的浪費,無法形成整體力量,其區域經濟的競爭優勢自然大打折扣了。
針對目前兩大經濟區所存在的問題,下一步的經濟發展戰略也已制定,作為亞太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長江三角洲發展的戰略重點是如何通過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從整體上取得經濟發展的主動,保持其經濟體系相對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因此,加強政府合作進行市場體系建設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協同調整的工作重點之一。
隨著市場意識的不斷強化,長三角目前已在實現錯位發展。如現階段二、三產業並舉的上海市,和以製造業為主的江浙發生競爭在所難免,但上海的製造業將會慢慢向周邊遷移,上海產業中的工業比重也會逐漸縮小,向以服務業為主的現代都市經濟過渡。在外來投資上,製造業去江浙,商業服務業去上海,中小企業去江浙,大型企業去上海。現在高科技台商紛紛向崑山、蘇州、無錫等地集聚,形成完整的IT製造業群落,上海則為周邊企業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的全方位服務。這些具有不同功能和定位的城市群落,為外來投資者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和市場。
本文原文
另外,作為實現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關鍵措施,長江三角洲16個城市都十分注重市場建設,現已初步建立了一批與國內市場接軌的金融、技術、商品等要素市場框架,形成了一批年成交額超百億元的商品市場。其中,上海目前已基本建立了包括批發、零售、現貨和期貨的多功能、高層次市場體系,成為中國現代化大市場交易數量最多、交易規模最大的城市。此外,在全國十大生產資料市場中,長江三角洲地區目前已擁有6個,使市場機制對資源的配置作用明顯加強,從而有利於引導企業按效益最大化的原則合理分工和安排生產。
而隨著CEPA的簽訂,標志著珠江三角洲的近年來極力倡導的「大珠三角」經濟區的規劃已經得到國家和香港、澳門的大力響應,所謂「大珠三角」就是在原來的「小珠三角」的基礎上,再加上香港和澳門。「大珠三角」中的中心和龍頭是香港,由香港這個以國際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航運中心為主的國際服務業中心支撐和帶動「大珠三角」城市群製造業的發展。這樣就解決了中心城市之爭以及個城市的定位。廣東要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製造業基地之一,香港以服務業為主、製造業為輔,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以現代物流業和金融業為主的服務業中心之一。澳門則仍然是以其現有的旅遊業為主的服務業城市。?這樣,形成兩大產業群體:珠江口東部城群體即以製造業為主、服務業為輔,發展成為世界最重要的信息產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石油化工工業基地(惠州)之一;珠江口西部城市群體即以製造業為主,服務業為輔,發展成為世界最重要的家電和五金製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為基地和基礎工業基地(珠海)之一。CEPA加速港珠澳大橋建設,將影響珠江西岸尤其是珠海市的城市功能。港珠澳大橋建成後,將加速「大珠三角」世界最重要製造業中心向西岸擴展,珠海依託香港的國際服務業優勢和國際化中心城市優勢,發展成為粵西的製造業中心城市。
綜上所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要想持續高速發展,離不開區域經濟進的協調發展,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資源分布極不平衡,只有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和優勢,大力促進各地區域經濟的發展,才能使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可持續、健康地發展,長珠三角洲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最具亮點的地區,因此,更好的研究、分析這兩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尋找在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對促進中國區域經濟合作、更好地融合到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去,具有積極意義。
❷ 中國經濟命脈在哪裡
目前來說是珠江三角洲地區,而且這個總量還在擴大。
東三省過去的重工業很發達,現在的能源和原材料也很豐富,但是從價值來說,肯定比不上沿海地區。
至少從這幾年的GDP來看,廣東省排在第一位,而後面的是山東。。
如果從工業區來看,則是珠三角第一,其次是以上海為主的長江三角區。
在中國一直都是沿海地帶最發達,也一直是全國稅收最主要的來源地。
目前中國的GDP總量還是有60%是靠外需的。
❸ 中國的經濟支柱是什麼
在過去,人們將投資、消費、出口叫做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這其中所對應的就是金融業、房地產、製造業,這些就是中國經濟的三大支柱產業。在實際情況中,支柱產業一般會在政策扶持,資金導向之下而進行改變。一個完整的產業都有成熟到衰落的過程,未來的支柱產業目前來說,主要有三個:一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二是服務業,三是現代製造業。
1、戰略性新興產業,這里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機器人和高端製造業,這是目前的主要科技發展方向。
2、服務業,這一行業往往是被稱為第三產業,這里可以盡可能地吸納就業人群,例如餐飲、工廠、農業,這些勞動性密集產業往往能增加當地不少的就業機會。
3、現代製造業,在這里比較基本的表現就是航空航天、飛機高鐵、船舶和核電裝備,另外特高壓等輸電設備也是在此之內的,這些往往是一個國家國力的象徵。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3-2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❹ 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在哪裡
現階段,中國經濟的重心應該是,經濟內容轉型升級,資本戰略重大調整,由此帶來了,產業的取捨,供求關系的重塑,也含有利益集團的整理,收入分配的合理改革,民生領域的完善需求。
具體說,個人覺得,應在保留部分工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高科技戰略領域,農業依舊堅持以我為主;資本經略向海外拓展,形成人民幣支付的世界潮流;形成牢牢掌握經濟命脈,穩固資本收益,各方共同促進,各取所需,以共同發展為目的的世界經濟新形勢。
國內重點是經濟發展的公平,伴隨國家發展階段而來的產業新的布局的形成,必須適應這個形勢,形成緊迫感,釋放房價壓力,將錢投入到有價值的行業和民生領域,通過政策及操作,引導經濟朝著公正、競爭有序的道路上發展。
❺ 中國開辟的經濟帶是
眾所周知,在區域經濟領域中,是有點,軸和帶的概念的。實際當中,點往往是大城市和先發城市,由先發的城市帶動一個核心片區出現,這個片區就是軸,而帶就是更大的范圍,多個城市或跨地區的區域集合體。
我國已形成「兩橫三縱」的經濟帶,這5條經濟帶是中國經濟的熱點地區(也是交通的熱點),也是中國經濟的脊樑。
沿海經濟帶
沿著東部海岸線從北向南分布了丹東、大連、錦州、營口、盤錦、葫蘆島、秦皇島、唐山、天津、滄州、濱州、東營、煙台、威海、青島、日照、連雲港、鹽城、南通、上海、寧波、舟山、台州、溫州、寧德、福州、莆田、泉州、廈門、漳州、潮州、汕頭、汕尾、深圳、香港、澳門、珠海、陽江、茂名、湛江、海口、北海、欽州、防城港等40多座大中城市。
簡單理解就是,從中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的沿線城市都屬於沿海經濟帶!
這個經濟帶靠海,未來在一帶一路,自由貿易(甚至申請自由港如海南)建設和海洋經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京廣、京哈經濟帶
沿京廣京哈鐵路沿線從北向南分布了哈爾濱、長春、四平、鐵嶺、沈陽、盤錦、錦州、葫蘆島、秦皇島、唐山、天津、廊坊、北京、保定、石家莊、邢台、邯鄲、安陽、鶴壁、新鄉、鄭州、許昌、漯河、駐馬店、信陽、孝感、武漢、咸寧、岳陽、長沙、湘潭、株洲、衡陽、郴州、韶關、靖遠、廣州、佛山、江門、中山、珠海等40多座大中城市。
雖然少數城市與沿海經濟帶城市重合,但大部分是漠河騰沖直線(胡煥庸線)以東,沿海經濟帶以西的縱貫南北方向城市。
京廣京哈經濟帶,呈現南北縱橫的態勢,交通上先發,產業附註在沿線,是我國的運輸大動脈,也是南北經濟的重要節點地區。
長江經濟帶
沿黃金水道長江分布了宜賓、瀘州、重慶、萬州、宜昌、荊州、武漢、黃岡、鄂州、黃石、九江、安慶、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南京、鎮江、揚州、泰州、常州、無錫、蘇州、南通、上海等30多座城市。將長江三角洲與長江中游、川渝等城市群連接起來,形成一條以長江為紐帶的人口與產業發展軸線。
長江經濟帶是新近推出的國家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目的在於統籌激活東西,重現內河的輝煌,並連接海上運輸貿易。
長江經濟帶對成都、武漢和南京等來說是重大機遇。
❻ 百強城市出爐,山東11市上榜,居全國第二
隨著各地年度經濟運行數據的陸續發布,2020年中國GDP百強城市座次基本排定。
雖然受到疫情的沖擊,但百強城市競爭相當激烈,入圍門檻從上年的2679億元(福建龍岩),提高到2802億元(四川宜賓),提高了123億元。
觀象君梳理各地數據發現,除去上海、北京、重慶、天津4個直轄市外,其餘96個百強城市分布在23個省(自治區)。
其中,江蘇最多,為13個,與上年持平;山東上榜11個,與上年持平;廣東上榜10個,比上年減少1個。
此外,河南上榜9個,浙江8個,河北6個,福建、湖南各5個,安徽4個,四川、湖北、江西各3個,陝西、遼寧、雲南、廣西、貴州各2個,內蒙古、山西、黑龍江、新疆、吉林、甘肅各1個;海南、寧夏、青海、西藏沒有城市上榜。
面對激烈競爭,山東城市扛住了壓力,上榜城市11個,數量與上年持平,分別是青島、濟南、煙台、濰坊、臨沂、濟寧、淄博、菏澤、德州、威海、東營。
百強城市是中國經濟的「脊樑」。山東要強,需要有更多的城市站出來,拿到百強「入場券」。
01
「雙萬億」動力更強勁
經過三年的努力,山東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正在迎來收獲期。
2020年,山東GDP為73129億元,在全國僅次於廣東和江蘇,連續第12年穩居全國第三位。
去年,山東城市格局最大的變化,要數濟南突破萬億,山東首次擁有兩個萬億之城。
龍頭青島實現生產總值12400.5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7%。在與寧波、無錫、長沙、鄭州的「貼身」競爭中強勢突圍——
從全國看,青島不但成功反超無錫(由2019年落後111.01億元,變為領先30.08億元),進位至全國第13位;
而且還大幅縮小了與寧波的差距(由2019年的243.81億元,縮小到2020年的8.14億元),這個差距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只要再加把勁,有可能實現超越,重回第12位。
從北方地區看,青島作為北方第三城的位置愈發鞏固:與北方第二城天津的差距由2019年的2363億元,縮小到1683億元,縮小了680億元。青島有實力向北方第二城發起沖擊。
同時,青島擴大了對北方第四城鄭州的領先優勢,由2019年的151.61億元,擴大到2020年的397.56億元。
在強省會戰略下,濟南高歌猛進。「十三五」期間,濟南GDP從6536.12億元,提高到10140.91億元,增幅高達55%,一舉邁入「萬億俱樂部」。
濟南在全國的排名從2019年的第20位上升至2020年的第19位。從北方看,濟南位列第五位。
但作為一個擁有1億人口、經濟體量7萬億+的超級大省,山東一方面需要進一步做大做強濟青雙核,另一方面需要發展壯大第二梯隊城市,爭取更多城市入列萬億俱樂部。
山東雖然已經擁有了兩個萬億之城,但與先進省份相比,還有差距。
截至2020年年底,江蘇擁有蘇州、南京、無錫、南通4個萬億之城;廣東擁有深圳、廣州、佛山3個萬億之城;浙江擁有杭州、寧波2個萬億之城;福建擁有泉州、福州2個萬億之城。
02
誰會是山東下一個萬億之城?
整體上看,入列全國百強的11個山東城市中,前六名(青島、濟南、煙台、濰坊、臨沂、濟寧)表現都不錯:
濟青排名分別上升一個位次,均進入全國前20位;臨沂排名由2019年的第48位上升至2020年的第46位;濟寧由52位上升至51位;煙台、濰坊分列第25位、第39位,排名與上年保持不變。
誰最有可能成為山東的第三個萬億之城?毫無疑問,是煙台。
但這個山東第三城的表現一直不太讓人放心。除了丟掉山東第二的位置外,近些年在全國城市中的排名也出現明顯下滑:從2010年的第20位下滑至2019年的第25位。
2020年的表現還不錯,穩住了第25位。但這個位置並不穩固,煙台的處境相當嚴峻:與排在第24位的西安(2020年西安排名已經上升至第22位)的差距由2019年的1668億元,擴大至2020年的2204億元,擴大了536億元;
領先排在第26位的常州的優勢由2019年的253億元,縮小到2020年的11億元。而且,2020年,煙台的增幅只有3.6%,而常州的增幅高達4.5%。如果不扭轉勢頭,煙台今年被常州反超是大概率事件。
煙台應當有更大作為。來看看煙台身上的國家戰略機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加速推進,為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三核」之一、山東自貿試驗區「三區」之一、中韓產業園「三園」之一、濟青煙國際招商產業園「三園」之一,製造業基礎良好。
煙台市「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到2025年,全市經濟總量邁上萬億元台階。未來五年內,煙台突破萬億不會是個問題,問題是哪一年突破萬億。
「十三五」期間,煙台GDP從2015年的6086.49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7816.42億元,增幅僅為28%。同期,濟南增幅高達55%,青島為43%,而全省平均水平為32%。
可見,煙台的增長速度確實太慢了。「十四五」期間,煙台需要發力,沖刺萬億之城,為山東崛起作出應有貢獻。
03
「群峰環繞」,山東後勁很足
如果說頭部城市代表著一省的高度,那腰部城市就代表著一省的後勁。
經濟強省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不僅有高峰高聳入雲,也有海拔不低的群峰環繞。江蘇擁有常州、徐州兩個「7000億+」城市,有揚州、鹽城兩個6000億級城市,還有泰州、鎮江、淮安三個四五千億級城市,可以說群峰林立。
浙江的群峰也不少,溫州接近7000億,紹興6000億+,嘉興、泰州皆為5000億+,金華逼近5000億。
廣東是個「反例」,特點是高峰夠高,群峰缺失。目前,廣東有三個萬億之城,其中深圳、廣州位列全國第3、第4位,絕對是高手中的高手;還擁有東莞這個「9000億+」的准萬億城市,2021年,邁入萬億沒有懸念。
但往下就「斷檔」了。8000億-5000億4個千億檔一個城市也沒有,一下子垂直下降到惠州的4221億。這也使得廣東作為經濟第一大省,2020年只有10個城市上榜百強,比2019年還少了一個,在全國只能排在江蘇、山東之後。
而且,GDP2000億以下的城市有8個之多,可見廣東發展的不均衡是相當嚴重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將影響廣東未來的發展。
山東第二梯隊的城市,有著相當的實力。除了煙台接近8000億外,濰坊接近6000億,臨沂接近5000億,濟寧4000億+,淄博、菏澤、德州、威海都在3000億+,2000億以下的城市只有棗庄一個。
山東群峰不少,16個市有11個上榜全國百強,僅次於江蘇的13個。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山東發展較為均衡。
其中,濰坊、臨沂、濟寧發展勢頭都不錯。
濰坊是國務院批復確定的山東省半島城市群的區域中心城市,實力相當雄厚。2月4日下午,山東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濰坊代表團審議省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濰坊市委書記、市長田慶盈用了三組數字來說明濰坊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一組數字是稅收。2020年濰坊總稅收770億元。「濰坊的GDP全省排第四位,稅收排第三位,這說明了濰坊經濟發展的質量。」田慶盈說。
第二組數字是用電。電是工業的食糧,濰坊2020年1月20日-2021年1月20日用電量同比增長22%,說明企業發展比較 健康 。
第三組數字是銀行貸款。2020年濰坊 社會 存款超過1萬億元,人均10萬元;貸款余額7574億元,貸存比75%,表明經濟活躍度高。
面向「十四五」,濰坊的發展空間很大。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加速推進,為濰坊提供更大潛力、韌性和迴旋空間。
濰坊市「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在戰略定位上重點打造「六個高地」:全國高端製造業高地、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高地、區域性對外開放高地、區域性人才高地、區域性創新高地、區域性文旅康養高地,定位清晰,未來可期。
作為山東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市(面積達17191.2平方公里,比北京還大;人口達1190萬人,比武漢還多,佔了全省人口的1/9),臨沂的表現如何對山東至關重要。
臨沂作為革命老區,經濟 社會 發展欠發達,在區位優勢競爭中處於劣勢。但臨沂充分利用已有條件,不斷創造新的發展優勢,出現了「政府有為、民營主力、大市場啟動、大城市拉動、產業集群帶動、文化強勢推動」的「臨沂模式」,與南方的「溫州模式」、「蘇南模式」並稱。
這個1994年才設地級市的地方,目前是北方最大的商貿和物流中心,有著「南義烏、北臨沂」的美譽。特色產業的發展,讓臨沂的GDP總量從全國150名開外躋身50強。
但這些年來,臨沂在全國的排名一度出現下滑:2010年排名第39位,2019年下滑至第48位。2020年有企穩回升的跡象:GDP達到4805.25億元,增速達到3.9%,超越了湖北襄陽和福建漳州,排名上升了2個位次至第46位。
臨沂與領先者洛陽的差距由2019年的435億元,縮小至2020年的323億元,只要加緊追趕,有望進位。
山東百強城市「下半區」表現不太令人滿意。其中,淄博排名第65位,較上年下降了5個位次;德州排名第87位,比上年下降4個位次;威海排名第89位,比上年下降了1個位次;東營排名第92位,比上年下降了2個位次。
綜上所述,山東城市在全國城市中的表現不錯,具備相當的競爭力,尤其是濟青的雙核作用正在得到進一步增強。同時,還涌現出煙台、濰坊、臨沂、濟寧等一批實力強勁的「板凳選手」,它們將成為撐起山東未來的關鍵力量。但個別城市在全國的競爭力下降,要引起足夠重視。
作者 | 沈默 編輯 | 長亭
❼ 未來中國最有發展的城市有哪些
十大最具發展潛力城市:十大城市中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重慶、武漢、天津已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深圳、南京、杭州未來或有望進入國家中心城市行列;且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建設目標為全球城市。十大城市土地面積合計17.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1.8%;2018年經濟總量20.6萬億元,佔全國的22.9%;常住人口1.4億,佔全國的10.3%;A+H股上市公司市值76.6萬億元,佔全國的72.3%。
NO1.深圳:從仰視香港的小漁村到引領全國的創新創意大都市。1)改革開放推動深圳騰飛,從1979年人均GDP僅為香港1/11的小漁村到2018年GDP超過香港成為活力四射的一線城市,2015年以來年均人口增量超50萬、居全國之首。2)深圳從「製造工廠」邁向「硬體矽谷」、「創新之城」,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葯、文化創意產業等戰略新興產業成為支柱,佔GDP比重達到38%。3)深圳面臨著土地資源不足、產業外遷、城市更新、優質公共服務資源短缺等問題。4)深圳將攜手珠三角各城市參與全球分工與合作,打造全球創新創意之都。
NO2.北京:政治、文化、國際交流和創新中心,未來首都或與北京分開。1)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雖然沒有經濟中心職能,但攜政治中心優勢成為了事實上的主要經濟中心、金融中心,未來首都或與北京分開,北京是北京,首都是首都。2)北京從工業城市逐步發展為服務經濟城市,三產比重達到81%,金融、總部經濟和科技創新成為三大名片。3)北京城市規劃明顯滯後,嚴控人口規模抬升生活成本,影響城市活力;並且,北京周邊地區經濟發展明顯落後,不利於與北京互動形成規模效應。4)北京將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並作為核心引擎引領京津冀協同發展。
NO3.上海:全球化的大上海,未來媲美紐約。1)上海是中國經濟的心臟,隨著中國經濟繼續騰飛,未來有望媲美紐約,成為主要的全球經濟金融中心。2)上海以汽車、電子、金融為支柱,三者佔GDP的58%;A+H股上市公司數367家,佔全國約1/10。3)上海既有與北京類似的城市規劃滯後、嚴控人口規模進而影響城市活力問題,也面臨著互聯網等新經濟發展不足的問題。4)上海將繼續堅持開放,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帶動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
NO4.廣州:還是中國第三城么?1)改革開放釋放廣州新活力,GDP由1978年的全國第八上升到2015年的全國第三,之後被深圳超越,2015年以來人口年均增量超40萬、僅次於深圳。2)廣州以汽車、電子和化工為支柱,三者占工業總產值的56%,目前正加速邁進產業高端。3)與其他一線城市相比,廣州存在創新能力弱、金融業發展落後和土地財政依賴度較高的問題,第三城地位面臨挑戰。4)廣州將攜手珠三角各城市參與全球分工與合作,建設活力全球城市。
NO5.成都:新一線城市的龍頭?1)成都2018年GDP突破1.5萬億元,佔四川全省的38%,多次在新一線城市排名中位居第一。2)成都以電子和汽車為支柱,二者占工業增加值的50%;擁有中西部地區數量最多、種類最齊全的金融機構資源。3)成都與重慶作為西南雙雄,存在廣泛的競合關系,汽車和電子產業發展競爭激烈。4)成都將全面發揮國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帶動成渝城市群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級城市群。
NO6.南京:六朝古都煥發新活力。1)因地理和歷史因素,南京是江蘇和安徽之間的紐帶,2018年人均GDP位居十大城市第三,僅低於深圳和廣州,新增人口10萬、占江蘇省的一半。2)南京以電子、石化、汽車、鋼鐵為支柱,致力於打造「晶元之都」。3)由於長三角地區經濟強市雲集,與杭蘇錫常等發達地市相比,南京輻射能力有限,近期人口集聚能力明顯減弱。4)南京未來將以「創新名城、美麗古都」為城市發展願景,攜手長三角各城市打造世界級城市群。
NO7.武漢:九省通衢,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1)武漢基本處於中國主要經濟地帶的地理中心,2018年人均GDP達13.5萬元,雄踞中部地區首位。2)從「鋼城」到「車都」、「光谷」,目前武漢擁有鋼鐵及深加工、汽車、信息技術、醫葯等完整工業體系。3)武漢民營經濟增加值比重僅43%,在十大城市中處於末位,民營經濟活力不足。4)武漢將挺起長江經濟帶脊樑,作為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在全球范圍內建設具有一定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家中心城市。
NO8.重慶:西南雙核之一,大重慶與小重慶。1)大重慶在2018年成為上海、北京、深圳、廣州之後,第五個GDP突破2萬億的城市,小重慶人均GDP為9.1萬元,略低於成都。2)重慶以汽車和電子為支柱,二者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2%,逐漸向智能化發展。3)重慶面臨汽車產業「大而不強」、科技創新實力不強的問題。4)重慶將加強發揮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作用,鞏固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和國家中心城市定位。
NO9.天津:雙城記,地位漸低的北方第二城。1)天津是僅次於北京的北方第二城,中央一度試圖以濱海新區帶動天津乃至整個京津冀、環渤海地區發展,但未達預期。2)從「天津製造」到「天津創造」,天津正逐漸成為全國先進製造業研發基地。3)天津以重工業為主,發展過於依賴投資,人口吸引力不足,連續兩年經濟增速僅3.6%、增長乏力。4)天津繼續發揮國際航運優勢,加快「一基地三區」建設,發展成為國際航空物流中心和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
NO10.杭州:電子商務中心,民營經濟的天堂。1)杭州經濟發展勢頭良好,近期人口增量高居全國第三,僅次於深圳和廣州。2)杭州民營經濟佔GDP比重達到61%,以信息軟體、電子商務、物聯安防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發展全國領先。3)杭州面臨產業門類偏科、土地財政依賴度過高、軌道交通建設落後等問題。4)杭州將提高城市國際化水平,建設高能級灣區平台,打造國際電子商務中心。
❽ 山東經濟發達,在山東省內有哪些大型國企
山東省是我國排名第三位的經濟體,山東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這其中就離不開山東那些航母級的企業。這些企業為國家貢獻稅收、財政收入和工作崗位,他們是中國經濟的脊樑,但是您知道這些企業是多麼的強大嗎?恐怕您還沒有認真想過這個問題。
菏澤曹州牡丹園
山東省是中國經濟的重要動力引擎之一,山東企業也是中國企業中的佼佼者。正是這些強大的山東企業,才使得我國成為世界排名第二的經濟體。讓我們支持這些山東企業,讓他們不斷發展壯大,並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參與全球競爭。
❾ 中國的經濟核心是什麼中國發展重地是哪裡
中國的經濟核心有三點,在這里我以GDP的增長來給你分析:
【一、政治與經濟結合 國家投資確保GDP高增長】
投資、出口和消費,被稱為拉動中國GDP的三架馬車。而投資的主要推動力量是政府。雖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已經10年,但是中國目前的經濟模式只能算得上是半市場化、半計劃經濟。很多地方的經濟發展方向是由當地官員謀劃,各地官員的業績考核中,GDP發展的如何是重要考量目標。
在這種機制下,各地的經濟發展往往是由當地行政官員掛帥,人力、財力、物力層層響應,如各地大建工業園、大搞房地產,而這些都是帶動GDP增長的重要力量。這種模式最大的特點是粗放型的大投入和規模擴張,往往忽略了社會效率和利潤,老百姓很難直接從中受益。
國家層面上,大搞基礎建設,如投資兩萬億大建高速鐵路。而據專家測算,修鐵路每投入一塊錢,可以拉動產業鏈形成5.7元的GDP。而兩萬億的投入,可以拉動11.4萬億的GDP。但是,從老百姓的層面講,國家修鐵路,除了增加部分就業,百姓的生活水平並未因此提高,相反要為比飛機票還要貴的高鐵車票買單。而受益最大的可能是參與高鐵建設的官員和商人。近日,鐵道部部長劉志軍被中紀委調查,而有媒體稱其涉及高鐵腐敗,並傳其受賄10億元。
【二、依靠廉價勞動力和變現國家資源】
中國GDP高速增長的另一重原因是依靠廉價勞動力和變現存量資源。
中國的13億人口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中國出口商品的利潤很大一部分來自廉價勞動力。出口使得大量外匯流入中國,貿易順差增強了中國的經濟實力。但是,通過廉價勞動力而拉動經濟的模式,雖然使國家變富,但底層勞動者的待遇卻很低,富國的同時,並未富民。
此外,中國GDP的增長還建立在大量變現存量資源。中國的礦產、物產資源豐富,而為了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大量的存量資源被過度開發用於出口套現成外匯或者用於國內的經濟建設。以煤炭為例,中國的煤炭資源人均擁有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但是,中國的煤炭資源儲量消耗速度卻是世界最快。有報道稱,遼寧的煤炭資源僅能維持20年開采。本來留給子孫後代的資源就這樣為了拉動經濟的發展被嚴重透支。再以稀土為例,多年來,中國以佔世界37%的稀土儲量為全球提供90%以上的稀土供應。在1996年至2009年間,中國的稀土儲量減少了37%,僅剩2700萬噸。即使在實行稀土出口配額緊縮的2010年,中國的稀土出口仍高達39813噸,超額31.6%。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擁有全球13%的稀土儲量,俄羅斯擁有全球19%的稀土儲量,而這兩個國家的開采量均為零,他們所用的稀土全部依靠進口。
【三、房地產驅動GDP 透支百姓消費能力】
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三架馬車是消費。而很多中國百姓的消費能力被房地產提前透支。隨著各級政府大搞土地財政,房價飛漲,房地產也早已成為驅動中國GDP增長的首要力量。但是,高房價透支了中國百姓的消費能力。一套房往往是榨幹了小兩口及雙方父母共3個家庭。而房貸則使得買房人在今後長達20年的時間內要為還貸勞作。
高房價套牢了一批買房的百姓,而沒有買房的百姓則要繼續攢錢買房或者為教育、醫療這另外兩大主要消費支出存錢。中國的富人們雖然有錢消費,但他們似乎更熱衷於對國外的GDP發展做貢獻,全球的奢侈品中,有25%被中國的富人買走。
消費能夠拉動GDP的增長,但中國政府似乎更傾向於通過出口和投資這另外兩架馬車拉動經濟。當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出口受到到影響,中國政府推出了4萬億投資計劃刺激經濟,而台灣更注重通過消費的形式拉動內需,當地政府直接向全體百姓每人發放了3600元消費券。
中國的發展重點在:【百姓增收,富民強國】
貧富分化嚴重就不用再說了,要在GDP高速增長的同時,實現強國和富民的雙重目標,中國必須轉變現有的經濟增長模式,提高GDP的質量。
首先,需要將主要依靠國家投資拉動GDP增長轉變為通過消費拉動投資,從而帶動產業結構調整,改變依靠廉價勞動力的增長模式。其次,必須改變分配體制和方式。分配體制改革,不只是收入差距問題,而是所有制問題和特權問題。實現公平分配,自然能夠帶動消費結構變化,進而帶動產業結構變化。第三,合理利用存量資源。中國是資源大國,但平均到13億人民身上卻是資源窮國,資源屬於所有人民,國家不能為拉動GDP增長,縱容過度甚至破壞式的開發資源,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拉動經濟增長。
強國之道在於富民,不能只重視GDP的增長而忽視富民,一個人民貧窮的國家,即使國家再富也只能是大而不強。正如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所建議,"十二五"期間,中國應重點關注如何解決富民、解決分配不公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