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為什麼歐洲線上經濟落伍

為什麼歐洲線上經濟落伍

發布時間:2022-09-25 08:29:48

㈠ 為什麼亞洲人種比非洲、美洲、歐洲人種都小呢

完全是種族問題!
非洲從南到北氣候類型差異很大,有些地區自然、地理條件比歐洲要好很多!
北非的埃及文明發展更是早於歐洲,自然條件與地中海對岸的羅馬希臘沒有實質差異,現在的南非仍是非洲最發達的國家!
再想想美洲印第安人居住的美國與換了人種後的美國的差異,這可是同樣的自然環境啊!

國人誤解非洲的九個方面
中華復興網 http://www.1840cn.com
〔 作者:劍虹 轉貼自:辣椒城 點擊數:1187 更新時間:2004-4-17 文章錄入:shirley 〕

每當與親戚朋友相聚時,我們總會聊起許多關於非洲的話題。他們沒去過非洲,外行人肯定說不出內行話,貧窮、落後、戰爭、飢餓等凡與貶意沾邊的字眼仍是絕大多數人對非洲的印象。下面,我將世人對非洲各種各樣的誤解大致理出常見的十個方面加以解釋和澄清,藉以希望對非洲懷有誤解的人們看過此篇文章後,改變以前落伍的狹隘的觀念。

一、政治誤解。非洲,留給世人的印象一直是政局不穩、權力更迭、兵荒馬亂的是非之地。追溯歷史,造成非洲動盪的狀況既有非洲人自身的責任,也有歷史的成因。在經濟上,非洲諸國長期處於西方國家經濟的附庸狀態,一直進行著被掠奪的不平等的貿易。在政治上,當非洲各國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務後,一些國家的發展因照抄蘇聯模式而一波三折;八九十年代期間,西方國家開出治國"葯方",向非洲大陸兜售民主,結果遺害無窮,導致更多國家的政局岌岌可危,沖突四起。現在,人類社會步入21世紀,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世界的主題,一些長期困擾非洲的沖突、動盪等問題或者已經結束,或者正在降溫。百聞不如一見,到過非洲的人會發現,一些國家比中國還富裕,很多城市建設得非常優美,經濟建設快步進行。其實,非洲有58個國家和地區,現正在發生的或有可能發生沖突的非洲國家僅是少數而已,千萬不能因為老皇歷以及少數存在著問題的國家而將非洲大部或全盤給予否定。
二、經濟誤解。非洲大陸是全球窮國集中的地方,世界上最窮的國家有23個在非洲,評價非洲,人們總是從貧窮、飢餓開始談起。事實上,非洲的一些國家"祖上都曾闊過",例如以石油、錳、鈾和木材作為國民經濟四大支柱的加彭,在198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就已達到3177美元;以農產品加工工業為出口工業的象牙海岸,198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曾達到1200美元;以石油和木材長期作為經濟支柱的剛果(金)也曾達到1200美元;北非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利比亞1985年的人均產值竟達5000多美元,在當時居世界第28位……後來隨著石油價格下降、美元貶值、地區沖突、政策失誤、貪污腐敗等原因,部分國家開始"家道沒落",但更多的國家經濟發展後來居上,國力大增。
今天的非洲,粗略估計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越中國,一些國家相當富裕。例如:在1999年或2000年,塞席爾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6100美元;留尼汪為4800美元;利比亞為4400美元;加彭為4006美元;模里西斯為3600美元;南非為2920美元;波札那為2848美元;突尼西亞為2100美元;納米比亞為1791美元;阿爾及利亞為1581美元……看過這些數字後,你能說現在的這些非洲國家窮得很嗎!
三、氣候誤解。在氣候方面,我發現許許多多的中國人對非洲大陸的氣候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誤解。誤解之一,認為非洲各國也存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非洲屬於熱帶大陸,個別國家如納米比亞存在著春夏秋冬之分,少數國家僅分涼季和熱季或者冬季和夏季兩個季節,但更多的國家一年只分為雨季和旱季。誤解之二,認為赤道線上的國家是溫度是高或氣候最炎熱的國家。被赤道線橫穿的非洲大陸上的國家共有5個,自東向西分別為(1)肯亞:全年最高氣溫為22℃~26℃,最低為10℃~14℃。(2)烏干達:年平均氣溫為22℃左右。(3)剛果(金):年平均氣溫為27℃。(4)剛果(布):年平均氣溫在24℃~28℃之間。(5)加彭:年平均氣溫26℃。看過這組數字,你會驚奇地得出恰恰相反的答案,這些國家,天氣相當涼爽,溫度大多維持在年平均氣溫左右,終年如春。其實非洲大陸溫度最高、最炎熱的地方是在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地區。誤解之三,認為非洲是一個氣候炎熱的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大陸。需要強調的是非洲是一個熱帶大陸,而非高溫大陸,位於撒哈拉以南包括赤道線上的廣大非洲國家的溫度常年在20℃~30℃之間,氣候溫宜,風光秀麗,果香蜜甜,資源充裕,是世界上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我在非洲呆了3年,走進之後才發覺非洲猶如安徒生筆下美如仙境的童話世界:非洲地域遼闊,地理獨特,氣候典型,植物多樣,既有鬱郁蔥蔥的原始森林,也有廣袤無垠的熱帶草原,還有高聳的群山,幽靜的山谷,奔騰的河流和星羅棋布的湖泊,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四、資源誤解。每年,國際社會通過無償援助、援建項目、信用貸款以及減免債務等多種途徑向一些非洲窮國提供經濟援助。電視屏幕也會不時閃現某國鬧飢荒的鏡頭,龜裂的大地、逃荒的難民、干癟的婦女以及嗷嗷待哺的嬰兒,又讓許多人產生這樣的誤解:非洲可能是一處窮山惡水之鄉,蠻荒愚昧之地,資源十分匱乏,要不,為何如此窮困?
其實,這種畫面在非洲只是少數現象而不能代表全體,相反,非洲是個資源十分豐富的大陸。抱著金飯碗過著靠救濟的生活,在世界各地隨處可見。非洲的礦產資源特別豐富,種類繁多,儲量巨大。西方發達國家的重要原料基本取自於非洲。森林資源同樣豐富,面積6.37億公頃,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19%,是世界上擁有熱帶雨林面積最廣闊的地區之一,不少為珍稀樹種,同時盛產貴重林木和經濟樹種,植物品種大約在4萬種之上。草原面積約佔全洲面積的27%,居各洲之首。擁有其他洲無法比擬的野生動物資源,其中哺乳動物有100多種,禽類400多種。赤道多雨帶,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區之一,水力資源豐富,估計年發電量可達2萬億度,約佔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的21%。非洲東臨印度洋,西瀕大西洋,漁業資源豐富,不少沿海地區,均為世界著名漁場。
五、人種誤解。聊起非洲,黑人總是人們談論的話題,似乎非洲就是黑非洲,僅是黑人的非洲,這又是另一種誤解。
非洲現有人口近8億,由於歷史上的地區性遷移和人種融合,民族結構十分復雜。若按膚色劃分,可分為(1)黑色人種的非洲黑人:主要是住在撒哈拉以南的廣大地區,約占非洲總人口的70%以上,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黑非洲"。(2)白色人種的阿拉伯人:主要居住在北豐,阿爾及利亞、埃及、利比亞、摩洛哥、突尼西亞、西撒哈拉,皆是以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阿拉伯人為主要居民的阿拉伯國家和地區。(3)黃色人種的馬達加斯加人,主要居住在馬達加斯加島上,是2000多年前從東南亞遷移過去的。
由於歷史的原因,許多國家已成為多部落、多民族、多人種、多語言、多宗教的國家,黑、白、黃及其混血人種尋常可見。
六、酋長制度誤解。在非洲,提起酋長,總讓人感覺神秘莫測。現在,在許多非洲國家裡,實際上存在著兩套權力機構:一套是現代國家的管理機關,從中央到地方分別由總統、省長、縣長、鄉長等官員實施管理;另一套則是傳統權力系統,主要在存在酋長領地的廣闊的農村,實行酋長制度,這就是"非洲特色"。
酋長制度最初是從原始的氏族制度演變而來,非洲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逐步過渡時,大大小小的酋長土邦和酋長制度遂慢慢形成。今天的酋長制度在黑非洲仍廣泛存在,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里,正朝著衰落和解體的方向悄悄演變,這是政府有意識的行為和目的,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七、市場誤解。非洲是世人眼中一個貧窮落後的大陸,不少人認為若去非洲開店,價格越低的商品肯定越暢銷,這是對非洲市場的誤解,現在你若抱著這樣的思維方式赴非經商,肯定會碰個頭破血流。近年來,非洲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很快,人們的生活質量明顯改善,消費水平穩步提升,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人們的消費觀念與朝代潮流同行。在非洲,絕大多數的黑人消費相當超前,一旦手中有了現鈔,他們就隨意消費,一點也沒節制。他們的消費慾望非常強烈,見到自己喜歡的商品,掏錢就買,跟著感覺走,絲毫不考慮無錢後的生計問題,許多男人不養家,他們領到薪水就去酒吧,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直到囊中羞澀為止。所以,去非洲開店,非常賺錢,因為黑人手中的鈔票始終是活錢,一直在社會上繞來轉去,匯成條條歡快流淌的水溪,隨時准備流入你這個店老闆的錢袋裡。 完全是種族問題!
非洲從南到北氣候類型差異很大,有些地區自然、地理條件比歐洲要好很多!
北非的埃及文明發展更是早於歐洲,自然條件與地中海對岸的羅馬希臘沒有實質差異,現在的南非仍是非洲最發達的國家!
再想想美洲印第安人居住的美國與換了人種後的美國的差異,這可是同樣的自然環境啊!

國人誤解非洲的九個方面
中華復興網 http://www.1840cn.com
〔 作者:劍虹 轉貼自:辣椒城 點擊數:1187 更新時間:2004-4-17 文章錄入:shirley 〕

每當與親戚朋友相聚時,我們總會聊起許多關於非洲的話題。他們沒去過非洲,外行人肯定說不出內行話,貧窮、落後、戰爭、飢餓等凡與貶意沾邊的字眼仍是絕大多數人對非洲的印象。下面,我將世人對非洲各種各樣的誤解大致理出常見的十個方面加以解釋和澄清,藉以希望對非洲懷有誤解的人們看過此篇文章後,改變以前落伍的狹隘的觀念。

一、政治誤解。非洲,留給世人的印象一直是政局不穩、權力更迭、兵荒馬亂的是非之地。追溯歷史,造成非洲動盪的狀況既有非洲人自身的責任,也有歷史的成因。在經濟上,非洲諸國長期處於西方國家經濟的附庸狀態,一直進行著被掠奪的不平等的貿易。在政治上,當非洲各國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務後,一些國家的發展因照抄蘇聯模式而一波三折;八九十年代期間,西方國家開出治國"葯方",向非洲大陸兜售民主,結果遺害無窮,導致更多國家的政局岌岌可危,沖突四起。現在,人類社會步入21世紀,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世界的主題,一些長期困擾非洲的沖突、動盪等問題或者已經結束,或者正在降溫。百聞不如一見,到過非洲的人會發現,一些國家比中國還富裕,很多城市建設得非常優美,經濟建設快步進行。其實,非洲有58個國家和地區,現正在發生的或有可能發生沖突的非洲國家僅是少數而已,千萬不能因為老皇歷以及少數存在著問題的國家而將非洲大部或全盤給予否定。
二、經濟誤解。非洲大陸是全球窮國集中的地方,世界上最窮的國家有23個在非洲,評價非洲,人們總是從貧窮、飢餓開始談起。事實上,非洲的一些國家"祖上都曾闊過",例如以石油、錳、鈾和木材作為國民經濟四大支柱的加彭,在198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就已達到3177美元;以農產品加工工業為出口工業的象牙海岸,198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曾達到1200美元;以石油和木材長期作為經濟支柱的剛果(金)也曾達到1200美元;北非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利比亞1985年的人均產值竟達5000多美元,在當時居世界第28位……後來隨著石油價格下降、美元貶值、地區沖突、政策失誤、貪污腐敗等原因,部分國家開始"家道沒落",但更多的國家經濟發展後來居上,國力大增。
今天的非洲,粗略估計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越中國,一些國家相當富裕。例如:在1999年或2000年,塞席爾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6100美元;留尼汪為4800美元;利比亞為4400美元;加彭為4006美元;模里西斯為3600美元;南非為2920美元;波札那為2848美元;突尼西亞為2100美元;納米比亞為1791美元;阿爾及利亞為1581美元……看過這些數字後,你能說現在的這些非洲國家窮得很嗎!
三、氣候誤解。在氣候方面,我發現許許多多的中國人對非洲大陸的氣候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誤解。誤解之一,認為非洲各國也存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非洲屬於熱帶大陸,個別國家如納米比亞存在著春夏秋冬之分,少數國家僅分涼季和熱季或者冬季和夏季兩個季節,但更多的國家一年只分為雨季和旱季。誤解之二,認為赤道線上的國家是溫度是高或氣候最炎熱的國家。被赤道線橫穿的非洲大陸上的國家共有5個,自東向西分別為(1)肯亞:全年最高氣溫為22℃~26℃,最低為10℃~14℃。(2)烏干達:年平均氣溫為22℃左右。(3)剛果(金):年平均氣溫為27℃。(4)剛果(布):年平均氣溫在24℃~28℃之間。(5)加彭:年平均氣溫26℃。看過這組數字,你會驚奇地得出恰恰相反的答案,這些國家,天氣相當涼爽,溫度大多維持在年平均氣溫左右,終年如春。其實非洲大陸溫度最高、最炎熱的地方是在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地區。誤解之三,認為非洲是一個氣候炎熱的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大陸。需要強調的是非洲是一個熱帶大陸,而非高溫大陸,位於撒哈拉以南包括赤道線上的廣大非洲國家的溫度常年在20℃~30℃之間,氣候溫宜,風光秀麗,果香蜜甜,資源充裕,是世界上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我在非洲呆了3年,走進之後才發覺非洲猶如安徒生筆下美如仙境的童話世界:非洲地域遼闊,地理獨特,氣候典型,植物多樣,既有鬱郁蔥蔥的原始森林,也有廣袤無垠的熱帶草原,還有高聳的群山,幽靜的山谷,奔騰的河流和星羅棋布的湖泊,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四、資源誤解。每年,國際社會通過無償援助、援建項目、信用貸款以及減免債務等多種途徑向一些非洲窮國提供經濟援助。電視屏幕也會不時閃現某國鬧飢荒的鏡頭,龜裂的大地、逃荒的難民、干癟的婦女以及嗷嗷待哺的嬰兒,又讓許多人產生這樣的誤解:非洲可能是一處窮山惡水之鄉,蠻荒愚昧之地,資源十分匱乏,要不,為何如此窮困?
其實,這種畫面在非洲只是少數現象而不能代表全體,相反,非洲是個資源十分豐富的大陸。抱著金飯碗過著靠救濟的生活,在世界各地隨處可見。非洲的礦產資源特別豐富,種類繁多,儲量巨大。西方發達國家的重要原料基本取自於非洲。森林資源同樣豐富,面積6.37億公頃,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19%,是世界上擁有熱帶雨林面積最廣闊的地區之一,不少為珍稀樹種,同時盛產貴重林木和經濟樹種,植物品種大約在4萬種之上。草原面積約佔全洲面積的27%,居各洲之首。擁有其他洲無法比擬的野生動物資源,其中哺乳動物有100多種,禽類400多種。赤道多雨帶,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區之一,水力資源豐富,估計年發電量可達2萬億度,約佔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的21%。非洲東臨印度洋,西瀕大西洋,漁業資源豐富,不少沿海地區,均為世界著名漁場。
五、人種誤解。聊起非洲,黑人總是人們談論的話題,似乎非洲就是黑非洲,僅是黑人的非洲,這又是另一種誤解。
非洲現有人口近8億,由於歷史上的地區性遷移和人種融合,民族結構十分復雜。若按膚色劃分,可分為(1)黑色人種的非洲黑人:主要是住在撒哈拉以南的廣大地區,約占非洲總人口的70%以上,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黑非洲"。(2)白色人種的阿拉伯人:主要居住在北豐,阿爾及利亞、埃及、利比亞、摩洛哥、突尼西亞、西撒哈拉,皆是以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阿拉伯人為主要居民的阿拉伯國家和地區。(3)黃色人種的馬達加斯加人,主要居住在馬達加斯加島上,是2000多年前從東南亞遷移過去的。
由於歷史的原因,許多國家已成為多部落、多民族、多人種、多語言、多宗教的國家,黑、白、黃及其混血人種尋常可見。
六、酋長制度誤解。在非洲,提起酋長,總讓人感覺神秘莫測。現在,在許多非洲國家裡,實際上存在著兩套權力機構:一套是現代國家的管理機關,從中央到地方分別由總統、省長、縣長、鄉長等官員實施管理;另一套則是傳統權力系統,主要在存在酋長領地的廣闊的農村,實行酋長制度,這就是"非洲特色"。
酋長制度最初是從原始的氏族制度演變而來,非洲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逐步過渡時,大大小小的酋長土邦和酋長制度遂慢慢形成。今天的酋長制度在黑非洲仍廣泛存在,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里,正朝著衰落和解體的方向悄悄演變,這是政府有意識的行為和目的,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七、市場誤解。非洲是世人眼中一個貧窮落後的大陸,不少人認為若去非洲開店,價格越低的商品肯定越暢銷,這是對非洲市場的誤解,現在你若抱著這樣的思維方式赴非經商,肯定會碰個頭破血流。近年來,非洲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很快,人們的生活質量明顯改善,消費水平穩步提升,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人們的消費觀念與朝代潮流同行。在非洲,絕大多數的黑人消費相當超前,一旦手中有了現鈔,他們就隨意消費,一點也沒節制。他們的消費慾望非常強烈,見到自己喜歡的商品,掏錢就買,跟著感覺走,絲毫不考慮無錢後的生計問題,許多男人不養家,他們領到薪水就去酒吧,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直到囊中羞澀為止。所以,去非洲開店,非常賺錢,因為黑人手中的鈔票始終是活錢,一直在社會上繞來轉去,匯成條條歡快流淌的水溪,隨時准備流入你這個店老闆的錢袋裡。 完全是種族問題!
非洲從南到北氣候類型差異很大,有些地區自然、地理條件比歐洲要好很多!
北非的埃及文明發展更是早於歐洲,自然條件與地中海對岸的羅馬希臘沒有實質差異,現在的南非仍是非洲最發達的國家!
再想想美洲印第安人居住的美國與換了人種後的美國的差異,這可是同樣的自然環境啊!

國人誤解非洲的九個方面
中華復興網 http://www.1840cn.com
〔 作者:劍虹 轉貼自:辣椒城 點擊數:1187 更新時間:2004-4-17 文章錄入:shirley 〕

每當與親戚朋友相聚時,我們總會聊起許多關於非洲的話題。他們沒去過非洲,外行人肯定說不出內行話,貧窮、落後、戰爭、飢餓等凡與貶意沾邊的字眼仍是絕大多數人對非洲的印象。下面,我將世人對非洲各種各樣的誤解大致理出常見的十個方面加以解釋和澄清,藉以希望對非洲懷有誤解的人們看過此篇文章後,改變以前落伍的狹隘的觀念。

一、政治誤解。非洲,留給世人的印象一直是政局不穩、權力更迭、兵荒馬亂的是非之地。追溯歷史,造成非洲動盪的狀況既有非洲人自身的責任,也有歷史的成因。在經濟上,非洲諸國長期處於西方國家經濟的附庸狀態,一直進行著被掠奪的不平等的貿易。在政治上,當非洲各國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務後,一些國家的發展因照抄蘇聯模式而一波三折;八九十年代期間,西方國家開出治國"葯方",向非洲大陸兜售民主,結果遺害無窮,導致更多國家的政局岌岌可危,沖突四起。現在,人類社會步入21世紀,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世界的主題,一些長期困擾非洲的沖突、動盪等問題或者已經結束,或者正在降溫。百聞不如一見,到過非洲的人會發現,一些國家比中國還富裕,很多城市建設得非常優美,經濟建設快步進行。其實,非洲有58個國家和地區,現正在發生的或有可能發生沖突的非洲國家僅是少數而已,千萬不能因為老皇歷以及少數存在著問題的國家而將非洲大部或全盤給予否定。
二、經濟誤解。非洲大陸是全球窮國集中的地方,世界上最窮的國家有23個在非洲,評價非洲,人們總是從貧窮、飢餓開始談起。事實上,非洲的一些國家"祖上都曾闊過",例如以石油、錳、鈾和木材作為國民經濟四大支柱的加彭,在198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就已達到3177美元;以農產品加工工業為出口工業的象牙海岸,198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曾達到1200美元;以石油和木材長期作為經濟支柱的剛果(金)也曾達到1200美元;北非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利比亞1985年的人均產值竟達5000多美元,在當時居世界第28位……後來隨著石油價格下降、美元貶值、地區沖突、政策失誤、貪污腐敗等原因,部分國家開始"家道沒落",但更多的國家經濟發展後來居上,國力大增。
今天的非洲,粗略估計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越中國,一些國家相當富裕。例如:在1999年或2000年,塞席爾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6100美元;留尼汪為4800美元;利比亞為4400美元;加彭為4006美元;模里西斯為3600美元;南非為2920美元;波札那為2848美元;突尼西亞為2100美元;納米比亞為1791美元;阿爾及利亞為1581美元……看過這些數字後,你能說現在的這些非洲國家窮得很嗎!
三、氣候誤解。在氣候方面,我發現許許多多的中國人對非洲大陸的氣候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誤解。誤解之一,認為非洲各國也存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非洲屬於熱帶大陸,個別國家如納米比亞存在著春夏秋冬之分,少數國家僅分涼季和熱季或者冬季和夏季兩個季節,但更多的國家一年只分為雨季和旱季。誤解之二,認為赤道線上的國家是溫度是高或氣候最炎熱的國家。被赤道線橫穿的非洲大陸上的國家共有5個,自東向西分別為(1)肯亞:全年最高氣溫為22℃~26℃,最低為10℃~14℃。(2)烏干達:年平均氣溫為22℃左右。(3)剛果(金):年平均氣溫為27℃。(4)剛果(布):年平均氣溫在24℃~28℃之間。(5)加彭:年平均氣溫26℃。看過這組數字,你會驚奇地得出恰恰相反的答案,這些國家,天氣相當涼爽,溫度大多維持在年平均氣溫左右,終年如春。其實非洲大陸溫度最高、最炎熱的地方是在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地區。誤解之三,認為非洲是一個氣候炎熱的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大陸。需要強調的是非洲是一個熱帶大陸,而非高溫大陸,位於撒哈拉以南包括赤道線上的廣大非洲國家的溫度常年在20℃~30℃之間,氣候溫宜,風光秀麗,果香蜜甜,資源充裕,是世界上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我在非洲呆了3年,走進之後才發覺非洲猶如安徒生筆下美如仙境的童話世界:非洲地域遼闊,地理獨特,氣候典型,植物多樣,既有鬱郁蔥蔥的原始森林,也有廣袤無垠的熱帶草原,還有高聳的群山,幽靜的山谷,奔騰的河流和星羅棋布的湖泊,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四、資源誤解。每年,國際社會通過無償援助、援建項目、信用貸款以及減免債務等多種途徑向一些非洲窮國提供經濟援助。電視屏幕也會不時閃現某國鬧飢荒的鏡頭,龜裂的大地、逃荒的難民、干癟的婦女以及嗷嗷待哺的嬰兒,又讓許多人產生這樣的誤解:非洲可能是一處窮山惡水之鄉,蠻荒愚昧之地,資源十分匱乏,要不,為何如此窮困?
其實,這種畫面在非洲只是少數現象而不能代表全體,相反,非洲是個資源十分豐富的大陸。抱著金飯碗過著靠救濟的生活,在世界各地隨處可見。非洲的礦產資源特別豐富,種類繁多,儲量巨大。西方發達國家的重要原料基本取自於非洲。森林資源同樣豐富,面積6.37億公頃,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19%,是世界上擁有熱帶雨林面積最廣闊的地區之一,不少為珍稀樹種,同時盛產貴重林木和經濟樹種,植物品種大約在4萬種之上。草原面積約佔全洲面積的27%,居各洲之首。擁有其他洲無法比擬的野生動物資源,其中哺乳動物有100多種,禽類400多種。赤道多雨帶,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區之一,水力資源豐富,估計年發電量可達2萬億度,約佔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的21%。非洲東臨印度洋,西瀕大西洋,漁業資源豐富,不少沿海地區,均為世界著名漁場。

㈡ 為什麼要重視實體經濟能否說說你的看法

首先是因為實體經濟是各個行業的一個基礎經濟支持;再者是因為實體經濟可以給經濟市場注入更多的活力;其次是因為實體經濟可以彌補線上經濟的不足之處,起到互補的作用。筆者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合理分析。

一、因為實體經濟是各個行業的一個基礎經濟支持

對於實體經濟而言,它們是眾多製造業的縮影,從實體經濟的發展可以看到延伸出一些對應行業、製造業的興衰程度,畢竟實體行業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過分依賴線下的一個引流,當然也有部分的實體經濟在線上的渠道進行拓客,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引流,從而提高對應的銷售額,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可以提高經濟市場的一個內在爆發力以及驅動力。

注意事項:實體經濟應該和線上經濟協調發展,主要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市場的經濟前景。

㈢ 15 16世紀東西方商貿之路發生興轉衰的經濟原因

傳統史學認為:奧斯曼土耳其的崛起,阻礙了東西方貿易,導致了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開辟新航路。通過對1500年左右地中海、黑海和伊斯蘭世界經濟史的分析,文章嘗試糾正這個歷史中的重大謬誤,並指出東西方傳統貿易商路衰敗的真正原因是:中古晚期商業國家推行的壟斷商業經營方式,以及近代商業的發展導致了傳統東西交往商路的中斷。

土耳其帝國的興起與15世紀後半期偉大的海上發現處於同一時期,長期以來歷史學家認為,這兩個運動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土耳其人切斷了歐洲和東方之間所有偉大而古老的商路,因而歐洲就不顧一切探索通往東方的其它商路。1498年,當葡萄牙人繞過好望角時,終於發現了這樣一條道路。這個時間東方的商路轉移了,『但是在土耳其勢力的發展和地理大發現的原因之間極少或根本沒有聯系。一系列與土耳其帝國的興起無關的動機導致了像葡萄牙的亨利和克里斯托弗·哥倫布這樣的人去探索那個未知的世界。當通往印度的道路打通時,便發現該道路佔有商業的根本優勢。』從1507年起,他們封鎖紅海和波斯灣以便不使任何香料沿著過去的商路經過。」

一、東西方傳統貿易商路衰敗有著復雜的政治原因

1500年前後世界是處於從中古向近代的大變動時代,舊的政治經濟秩序受到了巨大沖擊,而新的秩序尚未形成。這種混亂狀態對傳統商路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在中古早期,東西方傳統貿易商路主要操縱在拜占庭帝國手中。拜占庭帝國由於繼承了羅馬帝國的半壁江山,控制了地中海周圍的重要經濟發達區域,而且保持了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所以中古早期的東西方傳統貿易商路都處於它的控制之下。北部商路與君士坦丁堡關系密切。而南部商路也主要是經過拜占庭的地中海各個港口將商品進行中轉。拜占庭擁有強大的海上商船隊和地中海艦隊,這對於控制地中海運輸,打擊海上行掠者,威懾沿海國家和保持商路暢通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東西方貿易的利潤刺激著歐洲人。羅馬教皇夢想控制東西方貿易,通過禁止基督教徒與伊斯蘭世界的貿易打擊通過伊斯蘭世界的商路。十字軍建立的拉丁國家阻礙了伊斯蘭世界與地中海港口的貿易。騎士團和十字軍的行動對於傳統商路是一場浩劫。「十字軍東侵,特別是第四次十字軍戰爭破壞了君士坦丁堡,徹底改變了地中海貿易格局。東方商品不再大批集中到特拉比仲德和君士坦丁堡,也很少經過突厥人佔領的小亞細亞各港口,再由義大利商船轉運到西方。」

中古晚期,各個商業強國都希望通過壟斷貿易獲得商業霸權。地中海商業強國為了這個目的發動戰爭和支持海盜行為。威尼斯人和熱那亞人利用十字軍殖民行動為自己的商業利益服務,通過在拜占庭勢力范圍的滲透獲取貿易特權,以圖取代拜占庭的地中海商業霸權。「威尼斯數世紀以來幾乎壟斷了與埃及的貿易,在1302年,與蘇丹簽訂了一項新條約。在亞歷山大的基督教殖民地一定是相當大的,因為甚至阿拉伯的史料都提到了它。」威尼斯人和熱那亞人在拜占庭帝國內部也獲得了成功。義大利人在君士坦丁堡取得了居留地。「1180年,那裡已有一塊居住著大約60000義大利人的殖民地,在十四世紀時,佩拉郊區實際上是一個熱那亞人的市鎮。」威尼斯人主導第四次十字軍東征,進攻拜占庭帝國企圖壟斷地中海和黑海貿易。熱那亞人支持拜占庭復國,打擊威尼斯的商業壟斷利益。這些戰爭和海盜行為破壞了地中海貿易。

阿拉貢——加泰羅尼亞人勢力范圍的發展對地中海西部貿易產生了重大影響。國王詹姆士一世征服了戰略位置重要的西地中海島嶼馬略卡島,打開了通向地中海的大門。1282年的「西西里晚禱事件」使得阿拉貢——加泰羅尼亞人實現了對西西里的佔領,實現了在地中海擴張的第二個步驟。1235年,阿拉貢人企圖把撒丁島的比薩人攆走。「對於比西西里更遠的戰場,阿拉貢也興味不減,從1326年到1387年間,一個阿拉貢公爵控制著雅典公國。1289~1335年和1393~1398年之間,西西里占據了傑爾巴和克肯納諸島,並以此為據點,控制東柏柏爾。」通過這些征服戰爭,阿拉貢—加泰羅尼亞人控制了從巴塞羅那到阿爾及爾的航線和從巴塞羅那到南部義大利、希臘和愛琴海的航線,成為地中海貿易的有力競爭者。

土耳其人支持過境貿易。這首先是帝國生存和軍事行動的需要。其次,中東自然條件使其依賴商業。穆罕默德二世嘗試著讓他的首都成為帝國境內所有種族和各種宗教信仰者的世外桃源。穆罕默德二世擴大了國際貿易,結束了拜占庭統治時期拜占庭人給歐洲人的貿易特權。這樣奧斯曼本國的商人就能在國際貿易中佔一席之地。

土耳其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損害了歐洲壟斷商業帝國的殖民利益。拜占庭帝國後期經濟貿易被熱那亞和威尼斯人所控制。東地中海和黑海成為了它們的經濟殖民地。由於土耳其帝國的獨立政策,基督教侵略勢力被趕出小亞細亞陸地。「內格勒蓬島還是在1479年被攻佔;羅得島於1522年失守;希俄斯島1566年不費一槍一彈就被人佔領;1570和1572年間,敵方輕而易舉便登陸成功,並包圍了尼科西亞和法馬古斯塔兩座城市,塞普勒斯隨後終告陷落;經過一場歷時25年的戰爭,乾地亞於1669年失守。」這維護了國家利益和商路的正常貿易。

蒙古帝國消失後中亞的混亂狀態威脅著傳統商路的安全。各個汗國及貼木爾之間的持續戰爭狀態,割斷了經濟聯系。另一個威脅來自於土耳其人與葡萄牙人在紅海和阿拉伯海進行的激烈爭奪。中古晚期新興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在貿易壟斷中表現出宗教狂熱。葡萄牙人為了壟斷香料貿易,控制了阿拉伯海。這沉重打擊了奧斯曼帝國的過境貿易。「1502年,葡萄牙艦隊封鎖了紅海和波斯灣,他們迫使印度和歐洲之間的所有貿易都必須使用這條由他們控制的航路。盡管葡萄牙最初的動因大部分是經濟方面的,但也有強化宗教方面的原因。教皇分配給葡萄牙的任務就像西班牙在新大陸里所做的那樣,在中東和印度幫助重新恢復基督教信仰,從背後包圍伊斯蘭世界。」奧斯曼帝國為了保護傳統商路的利益,奪取了紅海的控制權,但是未能在阿拉伯海戰勝葡萄牙人。

二、東西方傳統貿易商路衰敗還有眾多的經濟原因

傳統商路是與中古時期的世界經濟格局相聯系的,是由中古時期經濟和技術發展水平決定的。傳統商路形成了一個為它服務的中古特徵經濟圈。由於中古晚期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經濟和技術水平的發展,傳統商路遠遠不能滿足經濟交往的需要了。

中古晚期東西方交往的商路發生了變化。首先,以內陸商路為支柱的傳統貿易路線的停滯。傳統的商路是通過沿海航線、陸路和內河航運組成的。但是到了中古晚期,傳統的水陸聯運方式落伍了。由義大利經過阿爾卑斯山山隘到中歐、波羅的海和法國、佛蘭德的貿易路線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交易。法國香檳集市的衰落是一個典型代表。「香檳集市的逐漸衰落一部分是由於法國國王的政策引起,但更重要的是由於義大利人在佛蘭德和英格蘭建立的先進通商技術。此外,集市所依賴的陸路通道,也由於海上交通的發展而受到影響。」

其次,海運也發生了變化。地中海的海洋沿岸貿易由盛轉衰。地中海航行的特點是沿著海岸線的路線,僅有的外海航行也主要是在各個海島之間的航行。中古早期由於人口規模有限和自然經濟,限制了大宗日常生活用品的貿易,主要需求來自於富裕階層,少量的貴重物品成為世界貿易的主要物資。但是中古晚期,由於人口的膨脹,自然經濟的瓦解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地的經濟交往擴大了。

中古時期東西方傳統貿易商業中心的變化。君士坦丁堡的商業地位衰落了。地中海貿易的傳統經濟中心——義大利商業城市也衰落了。這些商業城市在中古時期的貿易中起了中介貿易的作用。但是,它們的劣勢在於人口較少,缺乏進一步發展的經濟腹地和自身需求和供給不足。相反,作為民族經濟崛起的代表城市,巴黎獲得了興盛。巴黎通過內河與遠洋貿易接軌,人口眾多,城市發展前景廣闊,經濟腹地優越。

三、在中古晚期和近代早期,東西方傳統商路並沒有消失

這些傳統商路是與中古時期的世界經濟格局和貿易狀況相適應。它是中古時期經濟發展水平的產物。在近代商業發展的過程中由於歷史和自身原因,控制商路的國家沒有實現正常的轉型。相反,許多國家走向了商業的反動。近代遠洋商業的發展使得中古時期東西方的貿易商路處於一個次要地位。土耳其人的崛起並不是導致葡萄牙和西班牙開辟新航路的原因。相反,是新航路的開辟導致了傳統商路的進一步衰敗。葡萄牙人的商業壟斷阻礙了傳統商路的發展,導致了奧斯曼土耳其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地位的下降。

㈣ 為什麼歐洲這么發達,西伯利亞卻不那麼發達呢

歐洲的自然條件遠遠好過西伯利亞,歐洲中部、北部的領土雖然在緯度上與西伯利亞南部差不多,但歐洲大多數地區比西伯利亞暖和的多:歐洲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導致歐洲的冬天不是那麼地寒冷;而西伯利亞受到蒙古高原與有地球冰窖之稱的北冰洋影響,導致冬季的西伯利亞有異常的寒冷。歐洲在人類農業時代有大片的耕地可供人們播種,但西伯利亞由於受到永久凍土的影響導致只有具南部才有可適合耕種的土地,同樣受困於永久凍土的影響,西伯利亞的道路交通在春夏季節也是一個大問題,而歐洲大多數地方不存在這個問題;歐洲的平原也較多,

不過西伯利亞西南部靠近俄國歐洲領土的地區由於自然條件相對比較好,近現代在俄國人的開發下變得繁華起來:新西伯利亞市,鄂木斯克市,車里雅賓斯克市,托木斯克市等地都發展成為俄羅斯的工業與人口大城市。

㈤ 歐債危機會否重現新興經濟體會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嗎

歐債危機會否重現?

經濟學人智庫的經濟學者還警告說,在主權債務困境沖擊歐元區九年以後,一些發達國家可能會發現自身又回到了困境的邊緣。尤其指出了西班牙和義大利,這兩個國家都受到了疫情的嚴重危害,且自身財政狀況就十分疲軟。

對新起經濟體經濟金融的危害

新興市場疫情加重,多國經濟增速下降

疫情規模性爆發後,伴隨全球經濟下滑和外部要求降低,新起經濟體出現明顯的經濟增速降低,部分國家乃至開始進入實際性衰落。

金融系統動盪增加,資本外流不可忽視

自受新冠疫情危害的危機逐漸至今,3月中旬投資人已從新興市場退出830億美元的投資,是有紀錄至今新興市場最大規模的資本外流。

經濟敏感水平加重,部分國家深陷債務窘境

當前疫情發展和全球經濟恢復前景遭遇高度可變性,國際貿易和投資深陷低迷。在外需萎靡、資本流出的大背景下,新興市場經濟易損性慢慢曝露,債務風險進一步升高。

㈥ 歐洲第一工業強國的德國,為什麼經濟能夠如此強勁

德國作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我們所熟悉很多的手錶、汽車都是 源自德國的,德國的經濟的強勁很大程度上還是依據當時工業革命的福利還有在二戰中的受益。而且德國就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大規模推行義務教育也讓經濟發展得到一個很好的保障。

最後在對於美國和蘇聯的冷戰時期,美國在對於德國也是支持了很多。美國在馬歇爾計劃中對聯邦德國進行了大量援助,在技術、金融、設備等方面對德國進行大力扶持,德國經濟迅速復甦。聯邦德國被納入北約,從此搭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快車,戰後僅10多年,聯邦德國經濟就重新成為世界第一。

㈦ 為什麼線上和線下價格差這么多

1、規模。

線下店輻射有限的地域范圍內的受眾;線上理論上可以覆蓋到所有受眾。

2、成本。

經營成本(租金、庫存、物流等):在過去互聯網流量未見頂、電商競爭異常激烈時,線上和線下相比是有明顯經營成本優勢的,但近幾年,線上成本和線下成本的差距在縮小。

獲客成本:線下靠商場的人流量,與實體經濟高度相關,廣告做的再好,也就是在當地的那麼多受眾;線上得到一個訪客的成本一般會比線下低很多,當然轉化率也很重要。

3、效率。

管理效率:線下的人員難以管理,線上的客服好管理(都在一個大辦公室里)。

運營效率:因為有規模,所以倉儲、物流、價格等運營效率相關的要素管理起來都較為方便。

4、消費習慣。

相比於面對面的溝通,通常人都更喜歡在互聯網上溝通:因為人們顧忌的形象、顏面這些,在互聯網上大可不必過多在意。就像在實體店你可能遇見一個嘴很甜的小姑娘,而且聊一聊發現還可能通過某個朋友認識,即使價格高,你可能一沖動就買下來了。

5、信息不對稱:在線下貨比三家的成本高,物理上要走很遠的路,而在線上,貨比三家很簡單,可以看商家額信譽,可以看消費者的評論。

6、消費者權利的保障:無理由退換貨、先收貨再付款等等保障消費者權益的方法讓消費和消除了必須看到實體才能下購買決策的顧慮。

㈧ 近代西方崛起和中國衰落的原因。

一、地理環境
1、瀏覽下世界地圖,就會發現:除了伊比利亞半島,整個西歐與中國的新疆和黑龍江的最北部處於大致相同緯度。該地域屬於海洋性氣候。除了法國和荷蘭交界的西歐平原、德國和波蘭交界的中歐平原,該地域餘下部分屬於山地和丘陵地形。
西歐所處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和氣候特徵,決定了在工業社會以前即在農業社會里,西歐不可能創造出像中國那麼豐富的物質財富。物質上的匱乏和生活上的貧困是導致西歐國家對外積極探險擴張的動力之一。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為後來新大陸的探險和殖民擴張做了足夠綵排。
物質財富的匱乏,在封建中央集權王國建立後,往往會導致財政上的緊張,特別是戰爭時期;而由於西歐的歷史傳統--采邑制導致的領主權利過大及後來代議制即議會制度出現,使國王不能隨便加稅,增加稅賦必須徵得各封建領主的同意,這樣就會限制國王權利和國家專制主義的發展。
西歐就整個歐亞大陸來看,只是歐亞大陸延伸出去的一個半島。環海包圍的地理環境,培養了西歐人從遠古以來航海貿易的習慣,這也為西歐後來的海洋擴張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和心理基礎。

2、中國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比西歐更適合農業的種植,加上地域廣闊,容易創造產生更大的物質財富。這也是從漢代到16世紀在傳統的農業社會里中國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的地理因素。
物質財富的富裕,使中央集權政府有能力聚集起大量的財富,應付政府的各項開支,而不必太在意民眾的意見,這是中國封建社會走向專制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屬於大陸國家,對向海洋發展沒興趣。這直接導致了封建社會後期的中國的盲目自大和封閉落後。

二、基督思想與儒家思想
1、基督教基本思想之一:人有原罪,人類靈魂需要上帝的拯救。拯救人類,宣傳上帝的教化,這是近代西歐積極對外擴張的基本理念之一。
2、儒家的基本思想之一:忠,孝,出仕。「父母在不遠游」,「學而優則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代人的這些思想,決定了中國人不可能對海外積極擴張。

三、中央集權制的差別
1、西歐雖然也部分地建立了以國王為中心的中央集權政府,但由於歷史傳統---日耳曼民族的傳統及采邑制和代議制---的差異,西歐從來沒有建立像中國封建社會那樣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2、財政上的充足,使得中央集權政府不必過於在意人民的意見,容易形成個人的獨裁專制;同時儒家思想為專制主義提供了奴役人民的思想工具,培養了中國人民的奴性。這就造成了皇權的高高在上和唯我獨尊。

四、重商主義的差別
1、西歐的重商主義:在獲得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政治上還可以授爵、做市長或議員,並受政府的積極鼓勵。
重商主義促進了西歐各國間貿易以及西歐和東方之間貿易的發展,而尋求和東方的貿易路線是早期西歐進行新大陸探險的根本動因。
貿易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和市民階級的出現,這是後來西歐資產階級的最初來源。

2、由於儒家「重本輕末」的傳統,貫徹「學而優則仕」的思想,並採取「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歧視和打壓態度,商人階層在中國古代從未獲得過政治和心理上的認同。
明清的鎖國政策,則徹底關閉了中國封建社會內商業資本主義發展的可能。

五、國際環境的差別
1、西羅馬帝國崩潰後,西歐出現了大小不等由日耳曼各部族建立的王國或公國;中世紀出現了法蘭克、西班牙、葡萄牙、英格蘭等中央集權王國,如今的德意志和義大利在中世紀依然處於分裂割據狀態。
西歐各國間或不同地區之間為王權爭奪、貿易爭端、領土等原因不斷進行戰爭,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二戰。這種國際間的競爭環境,促進了西歐各國爭相發展本國經濟以提高國力和積極探索海外殖民地的熱情。

2、而中國由於在封建社會長期處於領先地位,周邊沒有可以與中國相抗衡的國家存在,所以導致了中國在當時尤其明清時期,日益的盲目自大和封閉,以「天朝上國」自居,把所有外國一概稱為「蠻夷」。
這種自大與封閉,使封建統治者不能以正確的心態和眼光來看待外國的新生事物,也使中國失去了接受並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可能性。

㈨ 老牌強國英國,為什麼會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全面衰落

英國則在一次工業革命成就世界霸主地位之後,就一直處於一流國家的隊列裡面,就算是在二戰中損失巨大,也慢慢的恢復了過來,英國從來沒有衰落,只是時代的主角並不是它,而被掩蓋住了光輝。

二戰是對英國等歐洲國家的最致命的一次打擊,二戰幾乎使得整個歐洲國家倒退了20年。英國也沒好到那裡去。國內大片土地被炸成了廢墟,為戰爭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這直接導致了二戰之後的英國再也不復日不落帝國的榮光,大量的殖民地宣布獨立,而英國卻無可奈何。第二次工業革命對於英國來說,是一種相對的落後,其本質還是在進步,只是沒有新生資本主義國家快速。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英國來說,則是一種退步,是真正意義上的退步。殖民地獨立,經濟系統癱瘓,國內百廢待興。

‍‍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歐洲線上經濟落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國經典的神話故事有什麼什麼什麼什麼的 瀏覽:871
省直事業單位聯考考什麼 瀏覽:716
愛情為什麼要用忠心來表達 瀏覽:111
易經婚姻宮動什麼意思 瀏覽:542
公共事業服務站一般工資是多少 瀏覽:790
長江經濟發展利好哪些上市公司 瀏覽:773
幸福是什麼英語視頻小劇場 瀏覽:358
2008年奧運會有哪些美女 瀏覽:213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有哪些優勢 瀏覽:822
愛情睡醒了英文怎麼說 瀏覽:908
崇陽縣哪裡有美女玩 瀏覽:785
民宿愛情故事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24
鶴嘯九天講述什麼時期的故事 瀏覽:728
部落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304
事業單位210分什麼水平 瀏覽:207
美女家裡過什麼喜事 瀏覽:484
如何認清自己的幸福 瀏覽:705
歡歡秋順講的什麼故事 瀏覽:751
山西省和河南省哪個經濟強 瀏覽:944
順德婚姻登記日子什麼時候好 瀏覽: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