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自然災害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要分對內對外兩種情況。然後對內的話有微觀(個人)和宏觀(城市、國家)。
簡單地說供應問題導致的成本上升什麼的是最簡單的一種。
有時會直接影響進出口(如台風不能運輸),公司運轉(天氣惡劣無法出行上班等),原料供應是一個方面,如果不是分析報告的話,不用說很多,舉簡單的例子即可。
另外,自然災害不止影響市場上的價格,對個人收入也有一定影響。簡單的講就是一個經濟體系的平衡收到外力打破,打破的影響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往往是受到沖擊的部分向外擴張影響。對於一定程度的失衡,市場有自我調節作用,能自我消化;如果打擊過重,則需要國家宏觀調控,幫助恢復。
❷ 天災人禍對人們的消極,積極影響分別是什麼
天災人禍通常會和我們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但也有其積極面。
消極:
1.人員傷亡,如四川大地震就造成了很多人的傷亡,不少家庭妻離子散。
2.財產損失
地震、台風等自然災害會造成經濟下滑,甚至有可能使人們流離失所。戰爭更是如此。
3.處理不好易造成社會恐慌
積極:給人以深刻的警示,抵制人為造成的災禍,保護不環境,與自然和諧共生。
❸ 自然災害對GDP有什麼影響
災後重建會產生大量需求,這些需求會產生GDP,所以,自然災害會導致GDP增加。但是,自然災害導致當地生產力嚴重下降,無法提供災後重建的物資和其他產品,當地GDP會下降。
❹ 自然災害怎麼造成經濟危機的求口頭說明下就可以
輕微的自然災害至少會影響到農業的產量,嚴重的自然災害可能連工業和礦業生產都會受到影響,這不足以形成經濟危機,經濟危機來自金融業。
首先,自然災害可能造成較大規模的房地產斷供現象,而且因為自然災害的影響,銀行征繳的抵押物已經沒有殘值,這會在局部影響銀行的資金回籠速度,雖然不足以引起銀行破產,但可以使得相當一批企業的貸款節拍出現問題。造成較大規模的貸款緊縮現象。
另外,自然災害會引起期貨和現貨市場的劇烈波動,造成大量投機投資人破產,這些人的破產直接連帶影響民間貸款機構的回款進度,甚至造成大面積的金融業老闆出逃的現象,造成局部金融災難。
簡單概括,自然災害可以拖住金融節拍,使得很多企業因為資金斷鏈而死,進一步形成連帶反應,造成區域性的金融危機。
❺ 自然災害的影響
自然災害的影響
自然災害的影響, 自然災害,是我們大自然比較常見的現象,是我們不能認為控制的方面,一般自然災害都可能會造成飲用水供應系統的破壞,以下來了解自然災害的影響。
1、絕大多數的自然災害都可能造成飲用水供應系統的破壞,這將是災害發生後首當其沖的問題,常在災害後早期引起大規模的腸道傳染病的爆發和流行。
2、燃料短缺,在大規模的自然災害中,燃料短缺也是常見的現象,在被洪水圍困的災民中更是如此。燃料短缺首先是迫使災民喝生水,進食生冷食物,從而導致腸道污染病的發生與蔓延。
3、洪水往往造成水體的污染,造成一些經水傳播的傳染病大規模流行,如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等。但洪水對於水體污染的作用是兩方面的。
在大規模的洪水災害中,特別是在行期間,由於洪水的稀釋作用,這類疾病的發病並無明顯上升的跡象,但是,當洪水開始回落,在內澇區域留下許多小的水體,如果這些小的水體遭到污染,則極易造成這類疾病的'爆發和流行。
(5)天災會給經濟帶來什麼影響擴展閱讀
自然災害主要有:
1、龍卷風
龍卷風是大氣中最強烈的渦旋的現象,常發生於夏季的雷雨天氣時,尤以下午至傍晚最為多見,影響范圍雖小,但破壞力極大。
龍卷風經過之處,常會發生拔起大樹、掀翻車輛、摧毀建築物等現象,它往往使成片莊稼、成萬株果木瞬間被毀,令交通中斷,房屋倒塌,人畜生命和經濟遭受損失等。
2、海嘯
海嘯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海底滑坡或氣象變化產生的破壞性海浪,海嘯的波速高達每小時700~800千米,在幾小時內就能橫過大洋。
波長可達數百公里,可以傳播幾千公里而能量損失很小;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當到達海岸淺水地帶時,波長減短而波高急劇增高,可達數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牆」。
海嘯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線幾何形狀及波浪特性的控制,呼嘯的海浪冰牆每隔數分鍾或數十分鍾就重復一次,摧毀堤岸,淹沒陸地,奪走生命財產,破壞力極大。全球的海嘯發生區大致與地震帶一致。全球有記載的破壞性海嘯大約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約六、七年發生一次。
發生在環太平洋地區的地震海嘯就佔了約80%。而日本列島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嘯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發生地震海嘯並且受害最深的國家。
3、風暴潮
風暴潮(Storm Tide)是一種災害性的自然現象。由於劇烈的大氣擾動,如強風和氣壓驟變(通常指台風和溫帶氣旋等災害性天氣系統)導致海水異常升降,同時和天文潮(通常指潮汐)疊加時的情況,如果這種疊加恰好是強烈的低氣壓風暴涌浪形成的高涌浪與天文高潮疊加則會形成更強的破壞力。又可稱「風暴增水」、「風暴海嘯」、「氣象海嘯」或「風潮」。
自然災害的主要危害影響:
1、災難會帶來實質性的創傷和精神障礙;
2、絕大多數的痛苦在災後一兩年內消失,人們能夠自我調整;
3、由災難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礙非常少見;
4、有些災難的整體影響可能是正面的,因為它可能會增加社會的凝聚力;
5、災難擾亂了組織、家庭以及個體生活。
自然災害會引起壓力、焦慮、壓抑以及其它情緒和知覺問題。影響的時間以及為什麼有些人不能盡快適應仍然是未知數。在洪水、龍卷風、颶風以及其它自然災害過後,受害者會表現出惡念、焦慮、壓抑和其它情緒問題,這些問題會持續一年。
一種極度的災難的持續效果,稱為創傷後應激障礙,即經歷了創傷以後,持續的、不必要的、無法控制的無關事件的念頭,強烈的避免提及事件的願望,睡眠障礙,社會退縮以及強烈警覺的焦慮障礙。
(5)天災會給經濟帶來什麼影響擴展閱讀:
災害是對能夠給人類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破壞性影響的事件總稱。縱觀人類的歷史可以看出,災害的發生原因主要有二個:
1、自然變異。
2、人為影響。
因此,通常把以自然變異為主因的災害稱之為自然災害,如地震、風暴、海嘯;將以人為影響為主因的災害稱之為人為災害,如人為引起的火災、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影響自然災害災情大小的因素有三個:
3、孕育災害的環境(孕災環境)。
4、導致災害發生的因子(致災因子)。
5、承受災害的客體(受災體)。
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具體危害有哪些呢?
1、破壞道路,直接影響人的出行。
尤其是地震造成的道路裂縫,洪災沖垮道路,直接將人類修築的道路破壞,不僅直接造成經濟損失,且直接影響人類的出行。
2、破壞人類的房屋等建築。
房屋建築是人類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完成的,自然災害可以輕松地將其毀於一旦,地震、洪災、台風、冰雹等都可以直接摧毀人類的房屋建築。
3、威脅著人類的生命。
人類盡管可以改造大自然,但是大自然的力量是人類無法控制的。如今,大大小的自然災害,如地震、旱災、洪災等都可以直接間接地威脅人類的生命。
4、破壞人類的莊稼。
這種災害一般罪魁之首是洪災和乾旱,兩者都是極端現象。直接將莊稼沖走、淹死和旱死,造成顆粒不收。
5、產生次生災害或流行病。
俗話說,禍不單行。自然災害有時候多重並發,一種災害差生還會帶著其他次生災害產生流行病,比如瘟疫,就是有可能由水災和天氣炎熱疊加影響形成。
6、破壞人類其他的生活物質來源。
一種災害的產生可能直接破壞人類生活物質,如洪災直接將人類離不開的水資源變成渾水,不能飲用。
❻ 陝西大荔49萬畝農田被淹,會給人們帶來哪些經濟損失
今年各地有很多地方因為一直下雨,加上雨水排不掉,所以很多地方發生了洪澇災害,這不光對種植業產生了很多影響,養殖業受到的影響也很嚴重,對於很多靠著自家的幾畝田地生活的人更是使這個家庭雪上加霜了。
本來秋天是豐收的季節,糧食什麼的也都成熟了,只等著收割了,但是現在農田被淹,眼看這一年的收成就泡湯了,如果投入的少的話可能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有些人包了很多地,甚至有的人還貸款了,對於他們來說這是很難承受的,雖然說有些地買著保險,但是根本賠不了那麼多,對於這種天災我們只能防患於未然。
這次發生農田被淹這件事情之後,不光帶來了金錢方面的經濟損失,可能以後種植農田的人會變少,因為受到的打擊太大,所以選擇外出打工,那麼對我們國家的農業經濟的發展是很不利的,還有一些地方是農業實踐基地,土地只能用來種植,不可以用來建房子或者工廠,那麼發生水淹農田這種事情之後,這里的經濟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❼ 每年的自然災害對我國經濟造成多大影響
2008年各類自然災害造成全國農作物受災面積5070萬公頃,成災3157萬公頃,絕收665萬公頃,因災死亡1911人,因災造成各項直接經濟損失1514.2億元
今年以來,我國部分地區發生了洪澇、旱災、地震、風雹、台風、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其中洪澇、地震災害發生頻繁,損失嚴重。截至9月19日初步核定,全國共緊急轉移安置631萬人,倒塌房屋262.1萬間,損壞房屋680.6萬間。在各種自然災害中,水災造成的損失最為嚴重。
❽ 浙江遭50年一遇旱情,這會給當地經濟帶來多大的損失
水是生命的源泉,世界萬物的生長,都離不開它,一旦出現缺水,那麼影響是巨大的,這不浙江遭遇了50年一遇的旱情,多地出現供水困難,那麼這種情況對於當地的經濟會有什麼影響呢?影響大了,水源不足將直接導致大面積的農作物缺水,其直接損失高達上億元,所以影響是巨大的,當然面對這種情況,相關部門也是緊急制定了各種預案,為的就是解決大家的用水需求,使之影響最小化。的確,天災是無法預防的,既然來了,我們就要積極面對,那麼作為簡單平凡的我們而言,我們該如何正確對待這次旱情呢?下面大家一起來簡單了解下。
的確,只有當災難真正來領之時,我們才開始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可是那時候已經晚了,所以我們要提前做好預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的有備無患,才能真正的坦然面對。
❾ 主要自然災害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及對策
回顧為前瞻,知往為開來。災害類型隨城市化發展而變遷,由於人口與生產力向城市集中,防災減災形勢更加嚴峻。一般城市典型災害類型主要可歸納為:公害、交通、水害、火災、地震、高新技術隱性災害、生物災害等,且城市化發展次生災害比重呈上升趨勢。研究表明,現代城市人為致災及次生災害造成的災損已佔全部災損的60%以上,再不加以綜合治理,後果不堪設想。聯合國1993年在東京召開的「大城市管理會議」的總報告聲稱:21世紀可以稱為「新的城市世紀」,在所強調的諸多因素中特別強調城市安全防減災體系建設。聯合國1994年日本橫濱的世界減災大會已將面向安全少災的21世紀的目標集中在大城市上。1996年聯合國「國際減災十年」確定的國際減災日主題是「城市化與災害」,1996年世界水日主題為「解城市用水之急」,1997年世界氣象日主題為「天氣與城市用水問題」。可見,全球已極大地組織了城市減災活動。但必須看到,全球的城市防災形勢不容樂觀,面對我們大城市減災建設,人們會首先發問:城市決策者重視了 城市管理體制理順了 科技投入暢通了 全民防災文化意識增強了 每個城市的綜合減災能力究竟具備不具備 在這方面,1998年長江大水已為國人上了一課,再次敲響了警鍾。有關專家已將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的不可持續致災要素歸納為:地震災害、洪災與水害、氣象災害、火災與爆炸、地質災害、公害致災、「建設性」破壞致災、高新技術事故、城市雜訊危害、住宅建築「綜合征」、古建築防災、城市流行病及趨勢、城市交通事故、工程質量事故致災等十四類。其宗旨在於形成城市災害源的新理論,即使公共安全、社會保障、環境公害、危險事故等威脅成為現代城市能力評價的重要指標。所以,從綜合減災觀出發的城市災害源,不僅指城市自然巨災,還特別包括日益嚴重的城市人為災害及人為自然綜合災害等。以國都北京為例,其城市災害類型隨城市化發展而變遷,現在及未來的城市災害類型可歸納為:『氣、染、路、水、火、震、生」七個字(其中:「氣」指氣象類災害;「染」指公害及重特大化學品泄漏,城市大氣。水、垃圾污染問題;「路」指頻發不減的交通事故;「水」指城市水災與水資源匱乏;「火」指火災與爆炸;「震」指地質地貌類災害;「生」指生物及流行病災害)。1995年元月17日,日本販神地震造成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我國近十年來的自然災害損失更呈上升趨勢,據國家減災委專家組的統計:1989年自然災害損失為525億元,1996年已達2882億元,1997年雖總值有下降,但災情突發後果仍很嚴重。而中國安全文化研究會籌備組《21世紀國家安全文化建設綱要)中指出:中國20世紀90年代的年均自然巨災、事故、公害三類損失之和已佔國民生產總值10%以上,幾乎相當於國家財政收入的40%,且大量損失及危害都集中在減災能力脆弱的城市中。1998年北京市災害總結分析會強調:氣象與人為事故仍是防範重點。具體包括:道路交通事故、突發事件、火災、化學事故、工傷死亡事故和氣象災害是北京重點防範的主要災害。上海災協和市科協聯合召開了1999年上海市災害趨勢預測及對策協商會,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就上海常見的、對城市安全構成威脅的十幾類災害或事故進行預會商和對策研討。1998年上海各類災害事故所造成的人員傷亡略有下降,但經濟損失有所上升。據預測,1999年減災形勢依然不容樂觀,防災任務比較艱巨。在總結、分析1998年全市災情特點時,有關專家認為,上海應堅持「建管並舉」的重大防災戰略舉措。據預測,上海1999年汛期防災形勢比較嚴峻,有數次台風登陸和風暴潮侵襲的可能性,人為災害是上海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最主要的災害。道路交通事故、火災和疫情等發展趨勢出現新的特點,並存在不少致災隱患。根據預測會商表明,台風、風暴潮、高溫、煤氣事故、疫情、火災仍是1999年上海城市防災的重點。作為全國最先開展地方性綜合災情預測會商的城市,上海已連續舉行了10次年度以綜合災情趨勢預測會商會。每年一度的災情預測會商不但成為上海防災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而且其權威性已得到市政府的認可。1997年國家建設部在「建築技術政策」中集中將地震、火災、風災、洪水、地震破壞五大災種列為城市災害的主要典型。以下結合這些災種,就其重點逐一分析:
(1)中外災情的總估計
1999年7月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世界減災大會」是繼1994年日本橫濱減災大會後的第二屆,它是對聯合國「國際減災十年」予以總結,並制定2互世紀減災發展戰略。會議的具體內容是:①總結「國際減災十年」的成功經驗,明確21世紀有效的減災方針;②全面討論國際減災十年框架內的有關議題;③通過聲像、報告等手段展示「國際減災十年」的成就等。本屆世界減災大會給我們留下的管理思考及科學任務是要總結20世紀災害規律,研究對21世紀可持續發展形成障礙的一系列致災因素。從全球看,20世紀70—80年代,全球各種自然災害已使300萬人喪生,8億多人生活遭受破壞,經濟損失達數千億美元之巨。災害已成為全球人類的大敵,聯合國倡導的國際減災十年得到了全球廣泛的響應與支持。1994年在日本橫濱召開的第一屆「世界減災大會」重新界定了國際統一的大災標准,體現在三個方面:①財產損失超過該國年度國民生產總值的1%;②受害者超過該國人口的1%;③一次死亡者超過100人。按此標准,1963~1996年的34年中,全球大災有近1600起,災害死亡近400萬人,受災人口有40億人,直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以1998年為例,世界范圍的暴雨、火災、旱災在1998年前11個月對全世界造成至少9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如中國長江大水災是損失最慘重的災害,經濟損失高達300億美元。華盛頓世界觀察研究所的一項報告指出:1998年全世界天災損失的初步估計總額已比1996年創下的600億美元損失紀錄增加了48%,也超出80年代期間的總損失550億美元。1999年6月24日,國際紅十字會發表的年度《世界災難報告》中指出,1998年是有史以來最惡劣的自然災害年,但更大的災害恐怕還沒有到來。氣候惡化、荒漠蔓延、貧困加劇以及過度擁擠的城市都預示著更加頻繁與嚴重的「超級災難」的可能性。
中國處於全球環太平洋及北緯中帶兩大災害帶交叉地區,是世界上災害頻繁而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防災減災任務繁重。我國近10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年平均達1578億元,最低為525億。統計表明,我國國民生產總值以11%的高速發展,引起世人注目,但災害損失也相伴而行,重災的1991、1994和1996年均創峰值。從1989~1996年災害損失相當於當年國民生產總值及國家財政收入的百分比隨年代變化情況看,1991年大災竟達6.l%,最低也為3.2%(1993年及1995年),10年平均達3.8%。而發達國家自然災害損失率僅千分之幾。由此可見,我國災害損失(並未包括事故及環境)已相當於把全國人民辛勤勞動的財富的一半或1/4耗費掉。
(2)城市地震
從地震區的分布來看,我國有60%國土、一半以上的大中城市位於地震烈度及6度以上的地區。大地震造成的強烈地面運動除直接使建築物破壞之外,還誘發山崩、滑坡、泥石流、地基液化等地質災害,地震引起的破壞還導致火災、水災、爆炸、毒氣蔓延及瘟疫等次生災害的發生。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北部地區共同構成首都圈地區(其范圍是北緯38.5度至41二0度,東經114度至120度)。這一地區是中國地震局確定的全國唯一的地震強化監視區,也是最近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防震減災示範區。首都圈地區位於華北地震區的北部和燕山地震構造帶中部,是我國東部的主要地震區之一,有歷史記載以來,已發生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47次(不含餘震),其中8級大震1次,7級大震5次,6級強震20餘次,20世紀以來平均每10年左右發生1次5級以上地震。近30年來其活動水平在我國東部地區是最為突出的。在首都圈地區,歷史上及近期發生的一些強震和大震,均造成了十分嚴重的震害,對北京市也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和影響。目前可能處於第四個活動期的剩餘釋放期,未來30年內不排除六級左右地震的危險,特別是西北方。
(3)城市洪水
我國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區有800多個縣市處於洪水水位以下,佔全國縣市總數34%,人口5億多,工農業總產值佔全國的60%。建國50年來,長江、淮河、海河發生的幾次大洪水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洪澇災害除造成農業損失外,主要是對城市的破壞,包括房屋倒塌、設備損毀、工礦企業停產停業、生命線工程設施破壞及引起的次生災害等。北京城區處在永定河沖積扇上,山區處在華北平原西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台階,境內有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薊運河、大清河五大水系,歷史上洪澇災害頻繁。據資料記載,從明初到新中國成立前的580餘年間,北京共發生洪澇災害387次,永定河5次潰堤造成洪水人城,給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危害。50年來,北京市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這些工程對確保首都50年無大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城市現代化發展帶來了一系列新問題:①城區不透水地面(道路和房屋)面積占城區總面積的百分比由過去20%—30%均猛升到80%左右,使城區降水的地面徑流系統高達50%~70%;②排水管道工程已控制城區排水量的90%,這兩個原因使得城區一旦出現大暴雨,城區的排水河道洪峰流量要比50年代高3—4倍,北京歷史上1893年、1959年、1963年的洪災都是因河湖淤積、排水不暢而積水造成的。為此,北京市政府一舉投入10億元,從1998年4月開始,進行北京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整治河湖工程。待城市中心區水系綜合治理工程完工後,城區防洪標准和近郊河道防洪標准可大大提高一個水平,體現「西蓄東排,南北分洪」的原則。水利部部長汪恕誠曾在永定河堤防險工護砌施工現場指出:「北京的防洪重點是永定河,而永定河左堤是重中之重。在治理中:一要抓設計,一定要經過審查;二要杜絕施工中的層層轉包;三要確保工程質量,確保首都安全。」自1998年以來,國家投資1.2億元用於永定河盧溝橋的下段堤防治理,這項工程完成後,將使得永定河抵禦洪水的能力顯著提高。
(4)氣象災害
我國東臨西北太平洋,大氣風暴災害頻度很高,是世界上發生台風最多的地區,從1951~1980年的30年間,平均每年登陸的台風的8個,有的可深入內地1500千米。還有的台風雖然沒有登陸,但從近海地區移過,對沿海城市仍可造成重大影響。同時特殊的城市化與氣象災害交織出現,規律更復雜。以北京市為例:
其一,城市漬澇災害頻發。表1給出城區兩個雨量站(松林間和右安門)平均每年降水量與四個平原郊區氣象站(通縣、豐台、大興、昌平)平均每年降水量的差值的每五年平均值變化趨勢。可見隨著城市化發展,城區降水量大於周邊郊區降水量的趨勢是同步增大,特別是1979年後,這種城區降水量增大趨勢有一個躍升,到90年代初,平均每年城區要比郊區多60毫米(相當於一個暴雨日的雨量)。
❿ 據報道,德國遭「百年一遇」洪災,這起天災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相比較於從前來講,可以說是提高了很多,但是很多人在去面對自然災害的時候,可以說是毫無反抗的能力,雖然現在人們的經濟條件和生活條件變的是越來越好,但是一旦出現比較大的自然災害的時候,那麼人們就會顯得十分的渺小,所以說對於我們大部分人而言,對於大自然還是要敬畏,在發展經濟的時候也是需要保護周圍環境的,如今據報道,德國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災這起天災中可以說是對德國經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具體介紹如下。
一、公共財產損失十分的大在我看來,德國遭到了百年一遇的洪災,首先對於整個國家內的公共財產損失可以說是十分的大,因為洪災的力量可以說是什麼大,對於很多房屋對於很多建築都是能夠摧毀的,而且對於當地的電力以及水利也是影響比較大的。
各位看官,以上就是關於我對“據報道,德國遭“百年一遇”洪災,這起天災造成了多大的影響?”的看法,有什麼想法可以在下面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