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橋梁基礎怎麼建
橋梁基礎分類及修建方法:
1、明挖基礎
也稱擴大基礎,系由塊石或混凝土砌築而成的大塊實體基礎,其埋置深度可較其他類型基礎淺,故為淺基礎。它的構造簡單,由於所用材料不能承受較大的拉應力,故基礎的厚、寬比要足夠大,使之形成所謂剛性基礎,受力時不致產生撓曲變形。為了節省材料,這類基礎的立面往往砌成台階形,平面將根據墩台截面形狀而採用矩形、圓形、T形或多邊形等。 建造這種基礎多用明挖基坑的方法施工。在陸地開挖基坑,將視基坑深淺、土質好壞和地下水位高低等因素,來判斷是否採用坑壁支持結構──襯板或板樁。在水中開挖則應先築圍堰。
明挖基礎適用於淺層土較堅實,且水流沖刷不嚴重的淺水地區。由於它的構造簡單,埋深淺,施工容易,加上可以就地取材,故造價低廉,廣泛用於中小橋涵及旱橋。中國趙州橋就是在亞粘土地基上採用了這種橋基。
2、樁基礎
由許多根打入或沉入土中的樁和連接樁頂的承台所構成的基礎。外力通過承台分配到各樁頭,再通過樁身及樁端把力傳遞到周圍土及樁端深層土中,故屬於深基礎。
樁基礎適用於土質深厚處。在所有深基礎中,它的結構最輕,施工機械化程度較高,施工進度較快,是一種較經濟的基礎結構。有些橋梁基礎要承受較大的水平力,如橋墩基礎要承受來自左右方向的水平荷載,其樁基多採用雙向斜樁;而一些梁式橋的橋台主要承受來自一側的土壓力,多採用單向斜樁。如樁徑很大,像常用的大直徑鑽孔樁,具有相當大的剛度,則可不加斜樁而做成垂直樁基。
橋梁基礎多置於水中,故要求樁材不僅強度高,而且要耐腐蝕。在橋梁中常用的樁材為木材、鋼筋混凝土和鋼材。由於木材長度有限,強度和耐腐蝕性較低,故木樁多用於中小橋梁,且樁頂必須埋在低水位以下,才能長期保存。鋼筋混凝土樁的強度和耐久性均較木樁為優,多用於較大或重要橋梁,但當遇到含鹽量較高的水文地質條件,也有腐蝕問題,應採取防護措施。中國在1908~1912年修建津浦(天津—浦口)鐵路洛口黃河橋時,其基礎就採用了外接圓直徑為50厘米的正五邊形鋼筋混凝土預制樁,樁長15~17米。自50年代以後,曾廣泛採用工廠預制的鋼筋混凝土空心的管樁、樁外徑多為40和55厘米,如1953~1954年在武漢修建的漢水鐵路橋和公路橋,以及60年代修建的南京長江橋引橋的大部分基礎均採用這種樁基。此外,鋼筋混凝土鑽孔灌注樁(也稱鑽孔樁),近幾十年在世界范圍內發展很快,如1972年在中國山東北鎮建成的黃河公路橋,採用直徑1.5米、最大入土深達107米的鋼筋混凝土鑽孔樁;70年代末在阿根廷建成跨巴拉那河的兩座斜張橋,全部採用直徑達2.0米,最大入土深達73米的鋼筋混凝土鑽孔樁。至於鋼樁主要是鋼管樁及H形鋼樁,其強度甚高,在土中穿透能力強,在工業發達國家使用較多,在中國有少數橋梁(如上海黃浦江橋)也使用過。
3、沉井基礎
是一種古老而且常見的深基礎類型,它的剛性大,穩定性好,與樁基相比,在荷載作用下變位甚微,具有較好的抗震性能,尤其適用於對基礎承載力要求較高,對基礎變位敏感的橋梁。如大跨度懸索橋、拱橋、連續梁橋等。
4、沉箱基礎
在橋梁工程中主要指氣壓沉箱基礎。它主要用於大型橋梁,當水下土層中有障礙物而沉井無法下沉,樁無法穿透時;或地基為不平整的基岩且風化嚴重,需要人員直接檢驗或處理時,常採用沉箱基礎。但沉箱工程需要復雜的施工設備,人在高氣壓下工作,既不安全,效率也低,其水下下沉深度也受到一定限制,故現今一般較少採用。
5、管柱基礎
是主要用於橋梁的一種深基礎,管柱外形類似管樁,其區別在於:管柱一般直徑較大,最下端一節製成開口狀,在一般情況下,靠專門設備強迫振動或扭動,並輔以管內排土而下沉,如落於基岩,可以通過鑿岩使錨固於岩盤;而管樁直徑一般較小,樁尖製成閉合端,常用打樁機具打入土中,一般較難通過硬層或障礙,更不能錨固於基岩。大型管柱的外形又類似圓形沉井,但沉井主要是靠自重下沉,其壁較厚,而管柱是靠外力強迫下沉,其壁較薄。
管柱基礎適用於較復雜的水文地質條件,尤其在某些特殊條件下,更能顯示其廣泛適應性。如中國武漢長江橋橋址的水文地質條件為:持力層在水面之下深達40米而洪水期長達8個月,顯然對氣壓沉箱不利;河床覆蓋層很淺,不能用管樁基礎;基岩表面不平,在同一墩位處高差達5~6米,也不能用沉井基礎。在此情況下,以管柱基礎最為適宜,它不受水深限制,且下端可錨固於岩盤,無需較厚的覆蓋層維持柱體穩定,而基礎是由分散的柱體支承於岩面,故岩面不平也易於處理。
㈡ 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角度說明該市場如何推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1. 落實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要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促進農村農業經濟發展。 2. 正確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加強國家宏觀調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 3. 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農村實體經濟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改革 4. 推進新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和城鄉一體化。
㈢ 如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根據村自身特點,探究特色產業。注意一定要有特色。
一般來講,農村發展經濟,農業是骨架,基礎設施(道路橋梁)是血液,旅遊業是靈魂。
從農業入手,由村委會牽頭老百姓進行農業產銷模式的創新(例如利用政府渠道,互聯網渠道等開辟銷路,或由村委會以自願為原則,讓村民拿出自己的糧食集中與企業合作進行二次加工,變成製成品再進行集中銷售,集中分紅,增加二級產業。),完成原始積累。
原始積累完成後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最主要的是道路,橋梁,環境設施和文化設施。規劃旅遊區,進行招商引資,建設度假村,讓村民以傳統的種地為主業轉型到以販賣紀念品,開辦農家院等實體經濟主為主業,逐漸調整產業架構,使農業退居二線,旅遊業占據主流。
第三,經濟實力有一定基礎的時候,進一步加深村子在省市甚至全國中的影響力,可以考慮進行地標性建築或者申請舉辦特色活動。
需要指出的是,這裡面一定要記住三點關鍵:其一,一定要團結群眾,深入群眾,帶動大家的致富熱情,勁兒往一塊兒使。其二,一定要根據自身特色發展有特色的相關產業。其三,經濟建設是漫長的過程,需要耐心和細心,切不可朝令夕改。
㈣ 1949年至1956年我國農村經濟基礎的變化趨勢是什麼
1949年至1956年我國農村經濟基礎的變化趨勢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社會主義所有制。
現如今實體經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我國大多數地區,貧困山區或者農村地區,想要脫貧致富,優先要發展的就是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主要含義就是人們通過思想,使用其自身發明創造的工具,在我們的國家、星球上創造的經濟,具體來說,包括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產品和服務,以及其所帶來的產品或者流通等經濟活動。
具體來說,其包括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的農業,以汽車工業等重工業生產或者小商品生產等輕工業生產為主的工業,還有包括交通通信業、商品服務業、文化產業為主的服務業。發展實體經濟不僅僅是改善農村貧困狀況的堅實基礎,也是構建全國未來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
農村基礎設施方面改善
要想落實農村實體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是完善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各農級幹部,需要針對農村實體經濟的發展的自身特點,根據各村具有的獨特特色,為改善其基礎設施方面的不足爭取幫扶資金,完善各方面基礎設施。
這種基礎建設首先是提升公共教育服務。對於農村而言,村民往往容易忽視教育問題,導致我國文化普及行動沒有辦法順利進行,通過提升公共教育服務,不僅可以提升鄉村兒童的文化課學習問題和素質提升問題,還可以解決部分鄉村青年的就業問題。
㈤ 鄉村振興如何開展
第一步:2018—2020年,構架制度穩基礎,打贏脫貧攻堅戰
2018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按照到2020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的第一步規劃要求,此階段需要重點解決鄉村振興制度框架的系統搭建和全面脫貧兩個重點問題。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新旗幟,並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和任務明確為:
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鄉村振興「三步走」戰略如何實施
㈥ 如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加村集體收入
根據村自身特點,探究特色產業。注意一定要有特色。
一般來講,農村發展經濟,農業是骨架,基礎設施(道路橋梁)是血液,旅遊業是靈魂。
從農業入手,由村委會牽頭老百姓進行農業產銷模式的創新(例如利用政府渠道,互聯網渠道等開辟銷路,或由村委會以自願為原則,讓村民拿出自己的糧食集中與企業合作進行二次加工,變成製成品再進行集中銷售,集中分紅,增加二級產業。),完成原始積累。
原始積累完成後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最主要的是道路,橋梁,環境設施和文化設施。規劃旅遊區,進行招商引資,建設度假村,讓村民以傳統的種地為主業轉型到以販賣紀念品,開辦農家院等實體經濟主為主業,逐漸調整產業架構,使農業退居二線,旅遊業占據主流。
第三,經濟實力有一定基礎的時候,進一步加深村子在省市甚至全國中的影響力,可以考慮進行地標性建築或者申請舉辦特色活動。
需要指出的是,這裡面一定要記住三點關鍵:其一,一定要團結群眾,深入群眾,帶動大家的致富熱情,勁兒往一塊兒使。其二,一定要根據自身特色發展有特色的相關產業。其三,經濟建設是漫長的過程,需要耐心和細心,切不可朝令夕改。
㈦ 怎麼樣實現鄉村振興
要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
1、鄉村振興社員網模式。社員網同各大縣域合作,以「互聯網+精準扶貧+農產品上行」為切入點,通過對接農產品上行促進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有效帶動廣大農民增收、脫貧、致富,這是對鄉村振興戰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的成功踐行。
2、在農產品上行中特別注重突出區域品牌,延長產業鏈條,拓展農資、加工、物流等多種社會化服務業務, 積極探索打造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和農產品綜合交易中心,大力推進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這是對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創新發展」、「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成功踐行。
3、與各大縣域合作,以「互聯網+精準扶貧+農產品上行」為切入點,依託社員網業內領先的農產品電商和農業大數據為農民賣貨提供交易平台,為縣域扶貧提供決策支持,為農民提供多種類型的農村電子商務培訓,幫助具備條件的新農主體發展電商,走線上線下結合、創新農業經營之路,這是對鄉村振興戰略「互聯網+農業」的踐行。
同時,這些工作與社員網本身承接的「農業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直報系統」運營推廣工作結合,更可以有效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要求。
4、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的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改革。改進耕地佔補平衡管理辦法,建立新增耕地指標、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機制,所得收益全部用於脫貧攻堅和支持鄉村振興。
深化糧食收儲、集體產權、集體林權、國有林區林場、農墾、供銷社等改革,使農業農村充滿生機活力。
5、必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必須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
必須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必須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7)農村實體經濟如何搭建橋梁擴展閱讀
鄉村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鎮互促互進、共生共存,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鄉村最為突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徵很大程度上表現在鄉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後勁也在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㈧ 如何提高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實體運作效率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