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社工干什麼的
您好,我大學本科就是社會工作專業的。
社會工作者常常被誤以為是「義工」,這常常讓社工們感到無奈。
簡單說來,社工是為提高全民福祉(幸福感、福利等)而奮斗,為倡導社會公平、正義而努力的群體。社工多活躍於福利行業,不僅限於公益事業。主要有三大手法:社區、小組、個案。
社區工作可以簡單理解為在社區裡面舉辦的活動,實踐手段多樣,可能是文娛活動、可能是講座、可能是親子活動。主要目的(從宏觀上說)是豐富社區居民的生活,增強彼此的聯系,形成互幫互助的氛圍,或加強某些意識(健康、權益維護)等。也可以是為社區居民爭取利益而付出的努力(注意:這種工作一定要召集居民的力量),例如某社區附近將被設立一個垃圾場,居民為此感到非常困擾,社工將協助或引導居民通過合法的途徑維護社區權益,通過合適的途徑表達心聲。
小組工作可以簡單理解為召集幾個人組成一個小組並開展活動,主要目的是提高小組成員的某些能力(增能),例如,如今熱播的「爸爸去哪兒」裡面的幾對父子所經歷的,也可以算是一個小組工作手法,參與者可以從各種挑戰、比賽中學習(或相互學習)如何更好地與子女相處,增進父子女之間的感情。
個案工作可以簡單理解為心理咨詢、或個人福利類服務、政策咨詢等。
而社工本身在接受教育的時候,需要學習「社會學」、「心理學」、「行政」、「社會政策」、「社會福利」、「價值倫理」等相關課程,在實際工作中要遵循一定的價值倫理觀、有相關理論的指導。
然而,當前中國社工行業發展處於萌芽階段,同時一線社工理論功底有待提升、價值倫理還未被完全「社工化」,如何擺脫「義工」的稱呼,讓社會對「社工」重新定位,也是需要社工們反思和努力的。
B. 我國社會工作發展存在哪些問題 如何解決
中國社會工作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及解決
中國與西方社會工作的差距,引發了我們如何對待世界上特別是西方國家存在已有百年的社會工作的經驗;如何看待中國1949年以後計劃經濟時期解決社會問題的傳統;如何判斷我國社會轉型的方向,進程及其對社會工作的需求。這些都是我國社會工作發展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而當前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不盡人意,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方面:
一、社會工作名詞的歧義性。在我國以前人們也經常提到社會工作,一般是指人們在本職工作之外所做的,不計報酬的其它工作。如兼任工會委員,擔任政協委員等。實際上作為一門專業的社會工作學科與之有很大的不同。名詞稱謂上的歧義性,使人們很容易把二者混為一談,不利於專業社會工作的傳播。社會工作是一門專業性的助人服務活動,與日常生活所說的社會工作並不一樣。
二、社會工作專業性未能凸顯社會工作想成為一門獨立的專業。社會工作要想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在我國得以進一步發展,並被社會廣泛承認,就必須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職業范圍,有自己特殊的理論,方法和技巧,在社會分工中找到定位。這些問題在西方社工界已不成問題,而在我國,由於社工知識理念尚未普遍,人們還不知道社工到底是干什麼的。還有人認為,目前,在社工領域工作的人沒有專業知識同樣也能幹。因此對社工的專業意義產生懷疑。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社工專業知識會有助於人們更高質量地做好社會福利工作。
三、實際社會工作職業的缺乏。目前,我國社會工作領域雖然很廣闊,但主要是基層行政幹部,如民政,街道社區各種福利機構,工青婦等。由於行政機構改革,人員精簡,這些部門很少引進專業的社工人員。缺乏對口的就業崗位,已有的就業崗位也沒有相關的職稱序列和職業保障制度。這種「有專業無職業」、「有崗位無職業序列」的狀況,極大地刺傷了社工專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嚴重製約了社會工作專業隊伍的壯大。實際上,社工的就業范圍不僅在民政系統,其它領域如學校、醫院、慈善機構、司法機關也需要社工的介入。近兩年,高校系統專業社工專業蓬勃發展,不斷有學校新開設社工專業。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職業問題,無疑會造成人才浪費,用非所學,從而制約社工教育及社工實務的進一步發展。
同時,還要對現有社工職業進行專業化改造。即通過專業社會工作者的引入,提高工作的質量和專業化水平,可以採取走出去,引進來的辦法,實地考察和系統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親身觀察他們的具體作法,並吸收到自己的工作當中去。
四,政府扶持不夠,科研實務脫節。社會工作的發展需要政府、科研教育工作者、實際工作者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目前,各級政府對社會工作是一項社會福利服務事業,發展社會福利事業是政府重要的公共職能之一,是政府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等方面的認識還存在著某些局限,在這方面借鑒香港的經驗是非常有益的。香港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和財政資助是香港社會工作得以不斷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香港政府在制定社會福利政策,制定社會工作法規和條例等方面負有宏觀管理與指導的責任。在經濟上,對非政府的社會工作機構進行大力資助。1998年受政府財政資助的非政府機構有182個,下屬實務單位有2872個,承擔著香港80%左右服務工作。目前我國大陸的社會工作正處於起步階段,更需要政府的關懷和支持。社會工作也需要政府在福利政策、人事制度、就業崗位、財政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另外,高校教育工作者、社科院所的理論工作者是發展我國社會工作的重要力量,他們在培養人才、推動社工教育、探索社工理論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是,普遍存在著實務經驗不足的現象。理論工作者因為精力有限,評職稱等原因,常常不願走進實務工作者領域,不願寫科普性的文章來普及社會工理念,使社會工作理念只是囿於少數專家、學者,囿於大學專業課之中,沒能很好得發揮服務社會的作用。
五,對社會工作的宣傳力度不足。當前「社工」一詞頻頻出現在學術期刊、學術著作中。而在大眾化的傳媒如:報紙、雜志、電視上卻沓無蹤跡。宣傳力度不夠有各種因素。一是有的大眾傳媒不了解不重視。二是由於我國社會福利服務方式、機構的多模式化。在我國於社會工作相關的社會福利工作由多個部門和群眾團體分別承擔,這些部門有民政、勞動、人事等,群眾團體有工會、共青團、婦聯和居委會。他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根據各自的工作方法開展工作,而不是以統一的社會福利服務機構的面目出現,也沒有運用統一的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而本土化的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尚未形成,都使得以社工名義開展的社會福利服務活動很少出現,無法吸引媒體的關注。這些都影響社會工作的宣傳。三是一些理論工作者因各原因不願意寫通俗的讀物。概言之,社會工作要在中國發展起來,要被社會認可接受,必須做好社會工作的普及和宣傳工作,使高深的學術思想變為大眾的日常觀念。
C. 社工如何幫助單親媽媽實現自我發展
摘要 有這樣一群媽媽,她們有這樣的苦惱
D. 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困境的解決
中國社會工作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及解決
中國與西方社會工作的差距,引發了我們如何對待世界上特別是西方國家存在已有百年的社會工作的經驗;如何看待中國1949年以後計劃經濟時期解決社會問題的傳統;如何判斷我國社會轉型的方向,進程及其對社會工作的需求。這些都是我國社會工作發展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而當前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不盡人意,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方面:
一、社會工作名詞的歧義性。在我國以前人們也經常提到社會工作,一般是指人們在本職工作之外所做的,不計報酬的其它工作。如兼任工會委員,擔任政協委員等。實際上作為一門專業的社會工作學科與之有很大的不同。名詞稱謂上的歧義性,使人們很容易把二者混為一談,不利於專業社會工作的傳播。社會工作是一門專業性的助人服務活動,與日常生活所說的社會工作並不一樣。
二、社會工作專業性未能凸顯社會工作想成為一門獨立的專業。社會工作要想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在我國得以進一步發展,並被社會廣泛承認,就必須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職業范圍,有自己特殊的理論,方法和技巧,在社會分工中找到定位。這些問題在西方社工界已不成問題,而在我國,由於社工知識理念尚未普遍,人們還不知道社工到底是干什麼的。還有人認為,目前,在社工領域工作的人沒有專業知識同樣也能幹。因此對社工的專業意義產生懷疑。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社工專業知識會有助於人們更高質量地做好社會福利工作。
三、實際社會工作職業的缺乏。目前,我國社會工作領域雖然很廣闊,但主要是基層行政幹部,如民政,街道社區各種福利,工青婦等。由於行政改革,人員精簡,這些部門很少引進專業的社工人員。缺乏對口的就業崗位,已有的就業崗位也沒有相關的職稱序列和職業保障制度。這種「有專業無職業」、「有崗位無職業序列」的狀況,極大地刺傷了社工專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嚴重製約了社會工作專業隊伍的壯大。實際上,社工的就業范圍不僅在民政系統,其它領域如學校、、慈善、機關也需要社工的介入。近兩年,高校系統專業社工專業蓬勃發展,不斷有學校新開設社工專業。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職業問題,無疑會造成人才浪費,用非所學,從而制約社工教育及社工實務的進一步發展。
同時,還要對現有社工職業進行專業化改造。即通過專業社會工作者的引入,提高工作的質量和專業化水平,可以採取走出去,引進來的辦法,實地考察和系統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親身觀察他們的具體作法,並吸收到自己的工作當中去。
四,扶持不夠,科研實務脫節。社會工作的發展需要、科研教育工作者、實際工作者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目前,各級對社會工作是一項社會福利服務事業,發展社會福利事業是重要的公共職能之一,是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等方面的認識還存在著某些局限,在這方面借鑒香港的經驗是非常有益的。香港的社會福利政策和財政資助是香港社會工作得以不斷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香港在制定社會福利政策,制定社會工作法規和條例等方面負有宏觀管理與指導的責任。在經濟上,對非的社會工作進行大力資助。1998年受財政資助的非有182個,下屬實務單位有2872個,承擔著香港80%左右服務工作。目前我國大陸的社會工作正處於起步階段,更需要的關懷和支持。社會工作也需要在福利政策、人事制度、就業崗位、財政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另外,高校教育工作者、社科院所的理論工作者是發展我國社會工作的重要力量,他們在培養人才、推動社工教育、探索社工理論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是,普遍存在著實務經驗不足的現象。理論工作者因為精力有限,評職稱等原因,常常不願走進實務工作者領域,不願寫科普性的文章來普及社會工理念,使社會工作理念只是囿於少數專家、學者,囿於大學專業課之中,沒能很好得發揮服務社會的作用。
五,對社會工作的宣傳力度不足。當前「社工」一詞頻頻出現在學術期刊、學術著作中。而在大眾化的傳媒如:報紙、雜志、電視上卻沓無蹤跡。宣傳力度不夠有各種因素。一是有的大眾傳媒不了解不重視。二是由於我國社會福利服務方式、的多模式化。在我國於社會工作相關的社會福利工作由多個部門和群眾團體分別承擔,這些部門有民政、勞動、人事等,群眾團體有工會、共青團、婦聯和居委會。他們在黨和的領導下,根據各自的工作方法開展工作,而不是以統一的社會福利服務的面目出現,也沒有運用統一的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而本土化的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尚未形成,都使得以社工名義開展的社會福利服務活動很少出現,無法吸引媒體的關注。這些都影響社會工作的宣傳。三是一些理論工作者因各原因不願意寫通俗的讀物。概言之,社會工作要在中國發展起來,要被社會認可接受,必須做好社會工作的普及和宣傳工作,使高深的學術思想變為大眾的日常觀念。
E. 社工遇到失業青年經濟問題怎麼寫
社會工作(SocialWork),簡稱社工,是一門助人的專業,相對於醫學關注在人類生理運作,心理學關注在個人心理現象,社會工作的焦點在於人類與環境的互動,目的在協助個人、家庭、團體、社區能適應所在的社會環境脈絡,增強或恢復其社會功能的能量,及創造有利於達成目標的社會條件的一種專業活動,以預防或舒緩社會問題。特點介紹(1)以幫助他人(服務對象)為目的。以幫助有困難有需要的人為出發點,是利他的而非出於利己的,雖然通過提供服務社會工作者也會得到社會所認可的報酬;(2)以科學知識為基礎活動。現代社會問題的復雜性使得要提供有效的服務,就必須掌握多種科學知識;(3)科學的助人方法。作為現代社會的職業助人活動,需要行之有效的科學方法;(4)是助人服務活動。出發點或目標是幫助對方,幫人之所需,而不是管理和控制對方。
F. 社區在開展工作中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
社區在開展工作中存在困難和問題如下:
1、平民意識
沒有這種「群眾路線」,社區工作就失去了動力和目標。社區工作者的平民意識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民主意識。即使社區工作者具有一種組織者的身份,也要充分重視志願參加和民主合作的精神,促進社區成員或團體的自由發展和自動調適,充分發展各自的潛力。
2、溝通技巧
社區工作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區工作者能否取得社區成員的信任,與社區組織建立全面的合作關系。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是社區工作者的基本角色要求。社區工作者既要與社區內外的組織機構打交道,也要與社區成員共同學習、討論和工作。
3、組織能力
社區工作者應當熟悉各種資源,善於將各種要素有機組合在一起,平衡社區工作中「供應」與「需求」之間的關系。社區工作者的組織能力還表現為組織具體專業活動的能力,如社會調查、會議主持、行政管理、方案策劃以及推動社會行動或運動的知識與技能。
社區工作的總體概括,是指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依靠社區力量,利用社區資源,強化社區功能,解決社區問題,促進社區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協調和健康發展。
不斷提高社區成員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過程,也是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際關系和諧的新型社區的過程。
(6)社工經濟困難怎麼辦擴展閱讀:
具體目標
促進居民參與解決自己的問題,提高社區居民的社會意識;調整或改善社會關系,減少社會沖突;尋求社區需要與社區資源的有效配合,以滿足社區需要,解決或預測社會問題,改善社區生活環境,提高社區生活質量,促進社區進步。
追求權力和資源的公平分配;發揮人民的潛能,發掘並培養社區的領導人才;培養互相關懷、彼此互濟的美德;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理解社區工作:
社區工作是獻身於增加非專業人士的知識、增強人們應對困難和窘迫環境的能力、使人們能夠對自己周圍的環境有更大控制能力的一種專業;社區工作者激勵和支持社區的個人和群體努力改善自己社區生活的條件,鼓勵居民互助、自主和解決,提升居民的各種能力。
社區工作的主要目標是滿足社區需要,解決社區問題,培養社區成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更深層次的目的是增加居民信心、技術和社區自組織的權利,促進社區整合,改善社區環境,實現社會公正。
G. 個人經濟困難怎麼辦
個人經濟有困難的話就,可以向政府申請綜緩啊!內地的話可以向政府機關申請低保,也可以問你親戚朋友借錢應急,再不就向商業銀行貸款啦!
今天是大年初九了,祝你衫年快樂大本營啊!身材不錯啊這么貴了么么噠么么噠么么噠么么噠,文文的!
H. 社會工作過程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工作對象的觀念尚待開發。社工的工作對象是我們的服務對象,工作對象對我們社工專業和社會工作者的認識、了解和信任是我們提供服務的基礎。我國的傳統農業就存在「自給自足」的小家庭發展模式,「保守」是我們的思想傳統,因此我們的工作對象在困難中往往傾向於自己解決和不注重對社會工作者的配合。
三、開展工作的環境仍需完善。社會工作的是「社會」環境下的工作,離不開社會群眾的廣泛了解和認同。然而在我國實質性的社會工作開展得還比較少,缺少社會宣傳和社會共識,使我們在開展實務工作時遇到重重困難。此外,社會上缺少接納社會工作者的就業崗位,政府、社會組織等缺少對社會工作者的支持。這樣,一方面不便於檢驗我們的理論,另一方面不利於社工專業的發展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