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20年經濟什麼時候能回轉
中國從1953年開始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從「十一五」起,「五年計劃」改為「五年規劃」。(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為中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1963年至1965年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外)。回顧五年計劃/規劃的歷史,不僅能描繪建國以來經濟發展的大體脈絡,也能從中探索中國經濟發展的規律,通過對比與檢視過去,可以從歷史的發展中獲得寶貴的經驗,從而指導未來的經濟發展。
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2020年10月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研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 [1] 。8月16日起,「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開展網上意見徵求。
應答時間:2020-10-1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⑵ 你覺得九江市未來的發展潛力如何呢
除了水之外,山更是九江的一大特點,因為啊,曾經李白都為之傾倒的廬山就駐扎在此地。你先不像來廬山體驗一番山鄉野趣呢?除此之外,來到廬山這一人傑地靈的寶地,怎能不帶走一點當地的特產呢,不知道你有沒有品嘗過廬山的雲霧茶,帶走過九江的茶餅呢?總而言之九江的知名度絲毫的不輸南昌,未來非常有望晉升為二線城市,作為網友的你怎麼認為呢?
⑶ 請問九江經濟到底如何
目前的工業確實不怎麼樣,底子都沒了,但是潛力很大。有很好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資源。都是領導人沒有好好開發,才導致現在的落後局面,所以如果能有個好領導的話會有很大的發展。
⑷ 九江市未來10規劃
法律分析:到2030年,都市區城鎮化質量穩步提升,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高端產業集聚發展,創新能力大幅增強,建成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生態宜居的現代化都市區。
法律依據:《九江市城市商業網點規劃(2019-2035年)》
二、 目標與定位
(一) 城市發展目標
(1) 九江市發展目標
力爭將九江建設成為江西省綠色崛起的雙核之一、長江經濟帶重要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的山水文化名城和旅遊度假勝地。
到2020年,九江市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主導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基本實現集群化,「T軸」地區產業集聚水平明顯提高,整體創新能力進入全國同類城市先進行列,雙向開放程度更加深化,綜合保稅區力爭獲得批復,山水城市和旅遊名城知名度大幅提升,可持續發展水平明顯提高,節能減排工作完成省下達目標,在江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到2030年,實現綠色轉型發展、創新發展和跨越式發展,在長江中游區域輻射能力明顯提升,形成生態優美、開明開放、創新發展、宜居宜游、和諧共享、文化繁榮的新發展格局。
(2)九江都市區發展目標
到2020年,核心區同城化發展格局初步形成,都市區空間框架基本建立,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生態建設初具成效,以臨港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產業體系初具規模,經濟實力顯著提升,整體社會經濟、生態環保等指標位居全省都市區、城鎮群發展前列。
到2030年,都市區城鎮化質量穩步提升,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高端產業集聚發展,創新能力大幅增強,建成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生態宜居的現代化都市區。
(二) 城市定位和職能
(1) 城市定位
江西省通江達海的省域副中心和綠色崛起的核心城市,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的區域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世界知名的山水文化名城和旅遊度假勝地。
(2) 城市職能
國際知名的旅遊目的地和服務基地;
國家重要能源、糧油等戰略物資儲備與物流基地,綜合交通樞紐;
長江中游地區重要的石化、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基地,重要的健康服務業基地和青年創新創業示範基地,贛、皖、鄂三省交界毗鄰地區的經濟、文化、科教服務中心;
江西省以水陸空聯運為特色的現代物流中心和外貿口岸,重要的臨港產業基地、先進製造業基地、科技與教育基地和文化創意產業基地,以商貿會展、特色金融、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為重點的生產性服務中心;
九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
(三)人口與用地規模
(1)都市區人口與用地規模
到2020年,都市區總人口370萬人,城鎮化率約61—64%,城鎮人口225—235萬人,城鎮建設總用地230—240平方公里。
到2030年,都市區總人口430萬人,城鎮化率約74—78%,城鎮人口320—335萬人,城鎮建設總用地330—345平方公里。
(2) 核心區人口與用地規模
到2020年,核心區城市人口18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180平方公里。
到2030年,核心區城市人口245萬人,城市建設用地24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設用地面積100平方米。
⑸ 國民經濟恢復的時間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1952年底,是我國進行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主要措施有:平衡財政收支,穩定物價、恢復交通運輸業,重修鐵路、恢復農業生產,實行土地改革和發展農業生產互助合作、恢復工業生產、調整私營工商業,開展了「三反」、「五反」運動等。三年中,社會經濟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帝國主義在華特權被取消,官僚資本被沒收,封建土地所有制被消滅。到1952年底,各種經濟成份在國民收入生產中的比重是:社會主義國營經濟佔19.1%,集體所有制經濟佔1.5%,公私合營經濟佔0.7%,資本主義經濟佔6.9%,個體經濟(主要是小農經濟)佔71.8%,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已經確立。
⑹ 九江的經濟
唐宋時期,九江就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其稻穀、茶葉、蠶桑、魚苗以及竹木、船舶等暢銷各地,為全國「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明清以來,九江成為重要的水稻、棉花、茶葉和淡水魚類生產基地,同時商業貿易也更加繁榮,其中永修縣吳城鎮以「裝不盡的吳城」之稱與「卸不完的漢口」相比肩。清咸豐十一年(1861),九江正式開埠通商,近代民族工業也隨之逐漸開始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九江的經濟建設取得了成就。全市擁有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建材冶金、紡織服裝、能源電力、醫葯食品等支柱產業為骨乾的工業體系,京九、華東、柴桑、天馬以及糧食、果品等輻射全國的10大市場初具規模。
據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779.96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6.72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984.95億元,增長11.0%;第三產業增加值658.29億元,增長10.4%。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5%、63.5%和33.0%。人均生產總值37097元,增長9.9%。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7.7:55.3:37.0。第三產業佔比較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1126.71億元,增長10.5%,佔GDP的比重為63.3%,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
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328.53億元,增長17.2%。其中,全年新增城鎮就業6.23萬人,城鎮就業率95.5%。城鄉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和個體勞動者107.9萬人。年末城財政收支穩定增長。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328.53億元,比上年增長17.2%。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13.66億元,增長21.3%。財政總收入佔GDP比重達18.5%,比上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全年稅收收入276.06億元,增長17.3%,占財政總收入比重84.0%。全年財政一般預算支出383.53億元,增長13.4%。鎮登記失業率為4.5%。
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1%。其中食品類和衣著類,均上漲3.8%,居住類上漲3.2%,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1.0%,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下降1.8%,交通和通信類下降0.7%。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上漲0.9%,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下降1.1%,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下降1.8%。 九江農業生產具有優勢。農業的主要種植作物有水稻、棉花、大豆、玉米、花生、油菜籽、芝麻、茶葉、薴麻等二十多大類別。水稻、棉花、油菜、薴麻、茶葉屬江西省的重要產區之一,其中棉花產量佔全省三分之二。林、牧、副、漁業生產在全省也佔有相當位置。1949年以來以來,九江的農田基本建設成就顯著;農業機械擁有量迅速增長;農業科學應用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經濟持續穩定向前發展。九十年代初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永修、修水、都昌、德安四縣為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彭澤縣為全國優質棉生產基地;湖口為全省油菜生產基地。農墾事業是九江一大特色,在全省農墾戰線佔有重要位置。它集農、工、商、運、建、旅遊、服務業於一體,全面開發,綜合經營。
2014年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7.87萬公頃,增長0.8%;糧食產量165.20萬噸,增長2.7%。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3.34萬公頃,增長0.2%;油料產量22.80萬噸,增長5.1%。棉花播種面積6.34萬公頃,增長1.0%;棉花產量9.50萬噸,增長3.9%。
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積1.59萬公頃,零星植樹838萬株;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45.45萬公頃,成林撫育面積5.67萬公頃。
全年肉類總產量21.76萬噸,比上年增長2.7%。生豬出欄221.64萬頭,增長2.7%;生豬存欄128.03萬頭,下降1.1%。全年水產品產量42.31萬噸,增長4.3%,其中特種水產品產量15.23萬噸,增長6.9%。
全市規模以上農業企業472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5家,省級龍頭企業82家,市級龍頭企業258家。實現銷售收入750億元,同比增長7.6%;其中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50億元,同比增長17.2%。培育了博萊、嘉盛糧油、仙客來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劃建設了8個農產品加工園區,新增農產品江西著名商標33個,江西名牌2個,綠色有機食品7個,無公害農產品3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3744家,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戶121萬戶(次),農戶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戶均增收2500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九江工業基礎薄弱,市區只有棉紡、織布、印刷、麵粉、火柴等幾家小廠和一些手工業作坊。各縣區也只有一些土法榨油、軋花、釀酒等小型家庭手工業。可稱之為企業的僅56家。1949年後,九江逐步建成具有相當規模、門類比較齊全、內部結構趨於合理的工業體系。擁有紡織、機械、建材、采礦、冶煉、造船、石油加工、化工、電力、電子、食品等幾十個行業,企業戶數達2千餘家。鄉村工業蓬勃發展,初步形成了礦產、建材、服裝、紡織、化工、機械等9大支柱產業,有40多種產品已打入國際市場,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機械工業主要產品有柴油機、金屬切削機床、鍛壓設備、工業電爐、食品機械、木工機械、汽車拖拉機配件、高低壓電瓷、礦山機械、冷藏集裝箱等38大類160餘種產品系列。石油化學工業主要產品有汽油、柴油、煤油、燃料油、瀝青、燒鹼、鹽酸、漂白粉、聚氯乙烯、氮肥、磷肥、農葯、塑料及其製品等。電力工業火電、水電皆備,以火力發電為主。九江發電廠擁有全省第一座超高壓發電機組。建材工業由新中國成立初只能單一生產磚瓦發展到生產水泥及其製品、建築陶瓷、玻璃纖維、花崗石、人造纖維板等多種產品,初步形成了一個品種多,用途廣,較完備的建材工業體系。由於地處江岸,九江造船工業歷史較為悠久,新中國成立後九江的造船業獲得新生,得到發展。1990年,全市共有造船工業企業30家,具有建造一萬噸級以下種類船舶、船用機械、導航儀器及其他機電產品的能力。是長江中下游最大的現代化造船工業基地之一。1919年的「久興紗廠」,為江西現代紡織工業之始。新中國成立後,紡織工業得到長足發展,現已成為全市工業的重要支柱。1990年末,紡織工業企業達120多家(含鄉鎮企業),形成棉紡、棉織、毛紡織、麻紡織、化纖、印染、針織、絲綢、紡織器材、服裝等門類齊全行業配套的現代紡織工業新格局。
2014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945.53億元,同比增長12.5%。十大產業集群完成工業增加值795.02億元,增長12.8%,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84.1%,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34.6%,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4.3個百分點。
全年發電量91.80億千瓦時,增長1.1%;化學纖維37.36萬噸,增長9.9%;紗89.76萬噸,增長8.5%;水泥1980.45萬噸,增長22.0%。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99.2%;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731.09億元,增長19.8%;實現利稅總額485.5億元,增長15.3%;實現利潤307.32億元,增長15.3%。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423.66%,比上年提高37.2個百分點。
年末全市入園投產工業企業1076家,比上年末增加42家;安置從業人數28.21萬人,園區完成工業增加值895.54億元,增長15.6%。主營業務收入3949.02億元,增長16.0%。實現利潤總額268億元,增長17.1%。上交稅金155.04億元,增長11.3%。
全年實現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153.85億元,增長7.0%。全年資質內建築企業完成總產值311.20億元,增長11.2%。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538.69萬平方米,比上年減少49.39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888.69萬平方米,比上年減少189.27萬平方米。
九江自晉代起,即成為「米商納賈」的都會。鴉片戰爭後,九江被辟為通商口岸,英、日等國在此設租界,辦洋行,成為進出口貿易的重要商埠,華洋商家雜處,南北貨物匯集,一度成為全國「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抗日戰爭期間,日本財閥壟斷,城區商號減至不到300家。解放前夕,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商業衰退。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三年經濟恢復,以及先「改造」,後「調整」的曲折過程,全市城鄉商業有了很大發展。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貫徹改革開放方針,改變流通領域長期統得過多,管得過死的狀況,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並存發展的格局。供銷合作社恢復集體所有制性質,私營個體商業迅速發展,市場繁榮,購銷兩旺。
主要商圈:八角石商圈,四碼頭商圈,沃爾瑪名湖廣場商圈,十里大樓商圈,八里湖商業圈
主要商業街:大中路步行街,濂溪區上海路步行街,潯陽路商業街,廬山南路飲食文化一條街,環城路茶飲特色街,柴桑大市場,潯陽東路地下商業街等
主要商業場所:九江萬達廣場(在建),中航九方購物中心,麥德龍超市九江店,沃爾瑪超市九江廬山南路店,大潤發超市九江店,上海農工商超市九江店,上海華聯超市九江店,人人樂超市九江店,華潤萬家九江店,聯盛九龍廣場(在建),聯盛購物廣場,新大中大太平洋百貨,崇尚百貨及市內多家聯盛、派拉蒙連鎖超市。 2014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6.4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其中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2.89億元,增長14.5%;鄉村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3.52億元,增長13.2%。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66.77億元,增長19.0%;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429.64億元,增長13.2%。
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零售額中,汽車類實現零售額39.60億元,比上年增長33.4%;家用電器及音像器材類7.43億元,增長15.8%;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28.55億元,增長21.0%;石油及製品類60.38億元,增長10.8%;金銀珠寶類3.37億元,增長28.7%;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10.57億元,增長20.0%。
全年進出口總額57.7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1.8%。其中出口46.48億美元,增長15.2%。
全年實際利用外資達14.5億美元,增長17.8%。引進省外5000萬元以上項目資金584.93億元,增長22.8% 九江金融業源遠流長。清同治二年(1863年)設立華洋眾商公估局。光緒三十一年(1889年)設立戶部銀行九江分行。辛亥革命後,1913年成立交通銀行九江辦公處,1916年成立中國銀行九江分行,1928年成立中央銀行九江分行。接著,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中國農民銀行、江西裕民銀行相繼在九江設立分行或辦事處。1931至1934年,湘鄂贛蘇維埃革命根據地曾建立金融機構,並發行貨幣。新中國成立後,成立中國人民銀行九江支行,相繼組建各縣中國人民銀行,開展金融業務活動。1984年底,九江市人民銀行與工商銀行分開,1985年成立外匯管理局九江分局,形成以人民銀行為領導,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專業銀行為主體、保險公司、城鄉信用社並存的社會主義金融體系。1990年,全市擁有各類金融機構871個,職工6820人。各項存款余額21460萬元。銀行信貸投入不但成為發展九江經濟的重要財源,而且為科學技術、文教衛生、旅遊服務和住房消費等事業的繁榮作出貢獻。
2014年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1864.54億元,比年初增加105.50億元,其中單位存款余額760.03億元,比年初增加15.76億元;個人存款余額1065.17億元,比年初增加89.81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219.24億元,比年初增加163.19億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為483.09億元,比年初增加29.37億元;中長期貸款為705.17億元,比年初增加113.07億元。
全年保險公司保費收入36.59億元,增長26.8%。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13.75億元,增長22.8%;人壽保險保費收入22.84億元,增長29.3%。賠款支出14億元,增長27.4%。其中財產險賠款支出6.66億元,增長18.9%;壽險賠款支出7.34億元,增長36.2%。 九江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境內景點可達2000處。石鍾山、鞋山、落星墩、軍山、印山、扁擔山隔水相望,各具姿態;冬季,吳城沙岸湖洲,萬只候鳥雲集,白鶴天鵝群蔚為稀世奇蠢觀,曾被海外客人譽為「中國第二座萬里長城」,都昌老爺廟是朱元璋所建定名為定江王爺廟,鄰近的鄱陽湖水域是著名的鄱陽湖百慕大三角所在地。九江不僅江山殊秀,而且座座「洞天」別開,如彭澤的龍宮洞、就河的獅子洞與湧泉洞、瑞昌的峨眉洞群等。九江北面長江,南屏廬山,東臨鄱陽湖,西望幕阜山,得盡山傍水抱之寵;城內甘棠湖水光瀲九,岸柳成蔭。煙水亭、琵琶亭、潯陽樓、能仁寺、天花宮、浪井、九江長江大橋、九江長江二橋、九江長江三橋、鎖江樓,98抗洪廣場、龍源峽等景點可發思古之幽情。
魏晉南北朝時,高僧慧永、慧遠,名道士陸修靜等曾先後來到九江,尋覓凈土,築舍修行。從東晉至清末到九江和廬山為官,訪友,游覽,隱居的著名文人雅士多至500餘人。
1996年廬山風景名勝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6年被批准為中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
⑺ 九江為何落後了
如果不能解決好機關里的病症,那麼九江就將難以發展。
一、錯失的機遇可以重來嗎?從小平南巡講話之後的十多年時間里,我認為九江在很多的事情上,或說在很多的關節點上,九江是錯失了一個又一個的機遇。有以下幾方面作佐證:
(1)開發區建設。1月初,《人民日報》有一篇題為《什麼才是真正的優惠政策?》評論,文中說「在欠發達的地區,往往以很低的工業用地價格,向一些投資商出讓,然而一二年下來,回頭再看,工業用地的地方,卻變成了成片的房地產,而本該 是發展工業的園區,由於原來承諾的很多服務到不了位,至今一片冷冷 清清。「這些話很是有些眼熟,好像就是針對九江經濟開發區來說的。我認為,開發區建設是九江錯失的最大機遇,是導致九江落後於人的第一步。1992年沿江的黃石、岳陽、蕪湖和九江同時進行開發區建設,時隔十多年後,九江經濟開發區至今仍是一棵小草,甚至連我市的縣區工業園區都不如,而其他的城市的開發區早就成為財政的大菜園了。
(2)國有企業改革。小平南巡講話後,新一輪的改革浪潮風起大地,國有企業改革走到歷史前台,最初是」砸三鐵「(鐵交椅、鐵飯碗、鐵工資),進行企業內部分配製度的改革,後來則是產權制度改革。九江國有企業改革起步比近鄰的安徽要晚,產權制度改革也不及人家到位徹底。這一波行情里,九江的表現也是不僅如人意。
(3)主導產業的建設。我市的幾大新興主導產業,建設周期太長,汽車項目從立項到建成花了十年時間,有機硅項目也是小步碎跑,而且目前面臨著天津等其他城市的激烈競爭。這兩個主導產業,被稱為是九江 的希望,但是至少到目前,我們還沒有做大做強。應該說九江得天時地利之便,機遇一個又一個是光臨著我們,可是就是沒有抓緊抓好。導致九江越來越落後於人。但是如果把九江的發展落後的原因又歸於錯失的機遇,那也是不完全的,因為錯失良機的背後還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值得我們去深究。
二、衙門作風妨礙機關效能建設
一個地方的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如何,取決於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有良好的自然環境固然是發展的基礎,但是人文環境更起決定性作用。開展機關效能建設就是改善人文環境、提高工作效率的主戰場,因為機關文化、機關工作人員的工作作風、職業道德、職業精神等等,都能致命地影響著機關效能的發揮。 早在五、六年前,有個企業主就他的切身經歷對記者歷數權力衙門官僚作風是如何讓人敢怒而不敢言。排在他的衙門作風排行榜第一位的是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其次是索、拿、卡、要、報,不給好處不辦事,第三就是機關的中層常卡脖子,領導同意了的,到了他們和辦事員手上大多會節外生枝,表面上是講原則,實際就是變向要好處費,正道是「閻王易見,小鬼難纏」。其他的比如門難進、臉難看都還是退而次之。 像九江這樣不是很富有,但又不算很窮,而又急於要發展的城市,機關作風最容易出現上述問題。產生這種衙門作風,無外乎兩個原因,一是利益驅動,再是官本位思想。 利益驅動包括兩個方面,一為橫向權錢比較,一為縱向權錢比較。並且在比較中心裡失衡,進而道德失守,就會不作為、慢作為,甚至亂作為。所謂橫向利益驅動,就是橫向利益比較,內部有科室與科室之比,外部有局委辦之間的比較,工資收入多少,逢年過節獎金是多少,有些什麼單位來送禮,等等,盡管這些多為單位領導要求對外「秘不可言」,但是散落出來的口風讓人產生更多的想像,因此在職能部門就出現了重審批輕監管,重收費輕服務的現象,單位個人索、拿、要、報就會出現。單位的所作所為,舉手投足都是為了一個「錢」字;縱向比就是一般幹部職工與單位領導之間的比較。走向了領導崗位就意味著權力與收入的雙豐收。如果領導幹部不自律,作風不正派,其影響是惡劣而深遠的,敗壞了機關工作作風,降低工作效率。坊間關於領導幹部的諷刺的話不絕於耳,這就是社會、單位工作人員對領導幹部道德失守後的一種不信任的表現。
三、單位一把手的為政風格決定效能發揮
在歷史上,主政者的為政風格多決定著事業的成敗。項羽占據天時地利人多之便仍不敵劉邦而自導自演「霸王別姬」的悲劇,這與其說是劉邦為政之勝,倒不如說是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那種草莽人格把江山送給了劉邦;上天給了諸藹亮過人的才智,但是並沒有給他運氣。他的那種「夙不能寐」、「事必躬親」的品德和風格盡管無可挑剔,但並沒有挽救蜀國的滅亡之命,反倒是他事無巨細,一一過問,不肯放手的處事方式妨礙了下屬的成長成熟,從而導致「蜀中無大將,瘳化當先鋒」的被動;歷朝歷代到了後期的皇帝大多不理朝政,過著聲色犬馬的生活,混日子、守攤子、保位子、最後成了敗家子。 治國如此,管理一個單位也應如此,其中的「理」是相通的。一把手如果勤政,事業心強,凡事雷厲風行,下屬對工作也不敢怠慢。鎮住一方,才能帶動一片;如果為人為事專橫拔扈,任人唯親,是個才疏型的不正派領導,那麼很有可能與副職和廣大幹職工離心離德,而難以開展工作,下屬遇事不敢作主,不敢承擔責任,扯皮推萎,下屬的工作積極性得不到發揮,造成效率低下,再加上缺乏都督,這樣的一把手最終也會成為一個單位里的公賊;如果是個太平官,一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一把手,下屬的日子可就「輕松」了,大家都混日子,平平過,這樣也談不上有工作效率。 單位的一把手該怎麼為政呢?我認為最重要的,也是最為關鍵的是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要把自己擺在一個事業發展的過程中來考慮自己的為政理念。理論界里邊,到底是英雄創造歷史還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這個問題一直為史學家們所關注,但是大家都認為是英雄與人民群眾共同創造歷史,只是在某些階段所起的作用有主次之分而已。同樣一個單位發展事業,也是由單位領導與廣大幹職工來共同努力,過分地強調一把手的作用無疑會挫傷職工的積極性,完全依賴職工,也有可能影響事業的發展進程與速度。 綜上所述,開展機關效能革命關鍵是要抓好一把手的素質建設,提高為政能力,提高為政水平,對內建設好機關的公正公平、積極向上的機關文化,對外重建社會對政府對機關的信任。
⑻ 九江發展的怎麼樣
九江發展得挺好的。
九江,簡稱「潯」,古稱柴桑、江州、潯陽,江西省轄地級市,九江是江西省區域中心城市之一、昌九一體化雙核城市、環鄱陽湖城市群副中心城市、長江中游城市群成員城市、長江經濟帶支點城市、贛鄂皖湘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
經濟概況:
2020年,九江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240.50億元,比上年增長3.8%。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8.56億元,增長2.0%;第二產業增加值1534.10億元,增長3.6%;第三產業增加值1477.84億元,增長4.3%。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7.1:47.3:45.6;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8%、48.4%和48.8%。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九江
⑼ 九江的歷史
一、夏、商、春秋、戰國
夏、商時期,九江境地分屬荊州、揚州;春秋時期,分別屬吳國、楚國,有「吳頭楚尾」之稱;戰國時多有變更:周元王三年(前473),越滅吳,屬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楚敗越,屬楚。
商代設艾侯國,建都於修河上游,所轄范圍大致為今修水、銅鼓、武寧、永修一帶;武王克商後,除艾侯國,設艾監。
春秋後期至戰國期間,在分封諸侯國之外,出現了縣邑,江西境內有番(pó)、艾2邑,其中艾邑轄區范圍大致與艾侯國、艾監相等。
二、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時屬孫吳,柴桑隸武昌郡,尋陽隸廬江郡。各縣分屬武昌(柴桑)、豫章(艾、海昏、建昌、永修、新吳、西安、彭澤)、鄱陽(鄡陽、歷陵)、廬江(尋陽)4郡。
西晉太康元年(280),改西安縣為豫章縣。元康元年(291),分揚州之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荊州之武昌、桂陽、安成10郡為江州,治豫章(今南昌)。永興元年(304),分廬江郡尋陽縣、武昌郡柴桑縣合立尋陽郡,治尋陽縣(江北),屬江州。
東晉咸和年間(326~334),先後將尋陽郡治、尋陽縣治由江北遷至柴桑;咸康六年(340),又將江州州治由豫章移駐尋陽。至此,州、郡、縣三級政權同治尋陽。義熙八年(412),尋陽郡改名為江州郡;省尋陽縣,並入柴桑。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廢鄡陽,並入彭澤縣。元嘉元年(424),廢歷陵,並入柴桑縣;二年(425),廢海昏,並入建昌縣。
三、明、清
明洪武初三年(1370),降建昌州、寧州為縣;九年(1376),改江西行省為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全省分為5道、13府,其中九江道轄九江、南康、饒州3府;九江府轄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澤5縣。
清代,九江境內各縣隸屬仍承明制。嘉慶六年(1801),改寧州為義寧州。咸豐四年(1854),太平軍改湖口為九江郡,以九江府為江西省;太平天國失利後,清復原制。
四、中華民國
辛亥革命後,廢除府制。1912年改義寧州為義寧縣。1914年,全省設4道,轄81縣,其中潯陽道轄20縣。同年,為避免道、縣同名,改德化為九江縣、義寧為修水縣、建昌為永修縣。1926年廢道,各縣均直屬省政府。1927年設九江市政廳,次年改稱市政府,1930年撤銷,並入九江縣。
1932年以後,江西省設行政督察區,其區劃變更頻繁,數量時有增減。以1935年全省設8個行政督察區,今九江境內各縣隸屬關系為:武寧、修水、永修屬第一行政督察區;都昌、彭澤、湖口、九江、星子、德安、瑞昌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九江在民國以前,商業發達,幾度繁華,曾為富庶之地。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5月7日九江解放,7月19日設九江專員公署,析九江縣城廂設九江市。1968年4月,成立九江專區革命委員會。1971年2月,改為九江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改為九江地區行政公署。
1980年九江市從九江地區劃出,升為省轄市,轄潯陽區、廬山區、郊區三區。1983年7月27日地市合並,同時實行市管縣體制,轄潯陽區、廬山區、九江縣、武寧縣、修水縣、都昌縣、彭澤縣、湖口縣、星子縣、德安縣、永修縣、瑞昌縣。
1989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瑞昌縣撤縣設市,設立縣級瑞昌市,由九江市代管。2010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設立縣級共青城市,由九江市代管。
九江,古稱潯陽、柴桑、江州,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江南文化名城。號稱「三江之口、七省通衢」與「天下眉目之地」,有「江西北大門」之稱。九江是「三大茶市」和「四大米市」之一,是江南地區「的魚米之鄉」。地處長江、鄱陽湖、京九鐵路三大經濟開發帶交叉點。
2016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星子縣,設立縣級廬山市,由九江市代管。同時將廬山區牯嶺鎮劃歸廬山市管轄。以原星子縣和廬山區牯嶺鎮的行政區域為廬山市的行政區域。原來的廬山區更名為濂溪區。
將駐濂溪區賽陽鎮的廬山雲霧茶場(含剪刀峽景區入口)、廬山茶科所,駐蓮花鎮的蓮花林場,駐海會鎮廬山茶場管理范圍劃入廬山市牯嶺鎮管轄。
2017年8月21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函〔2017〕104號文件已同意撤銷九江縣,設立九江市柴桑區,以原九江縣的行政區域為柴桑區的行政區域,柴桑區人民政府駐沙河街鎮廬山北路168號。
⑽ 江西九江怎麼樣
我是南昌人跟九江沒有利益關系,首先昌九一體其實很成功!怎麼說,昌九一體不是提了幾十年,而是有上百年歷史!大庾嶺商道衰弱後,江西整個晚清直接變為窮省,光緒十五年江西總稅收只有106萬兩。江西改變策略,改為由九江轉口貿易,江西財政才有所緩解,1908年稅收達757萬兩,但大勢已去財政收入不及大庾商道繁榮時期的1/3。
為此,1904年江西商會自籌資金建設了江西第一條主幹鐵路南潯鐵路(江西不要鐵路是騙人的,朝中沒人爭不到是真的),這是當年的昌九一體化。但是九江在北部江西邊界,對江西總體發展不力,因而江西當時主體工業放在了贛江中上游。
1927年九江成為中國前二十的工業基地,應該說那個時候昌九即代表整個江西。
南潯鐵路九江龍開河鐵橋
九江英租借照片
20世紀30年初,九江作為中轉口岸而不是生產口岸在金融危機期間衰弱。1936年九江長江以北劃給了臨省,因為城區沒有發展餘地七省通衢的九江徹底失去了成為九省通衢的武漢一樣大都市的可能性。是全江西省拖了九江的後腿,並不是九江地理位置不好。2017年,依然可以看出作為一個內陸省份江西出口依然不差,其中大多數出口都是有贛江向九江出去,國內貿易方面由河運以及鐵路運輸的商品運費低,江西商品競爭力會更強。也因為這個國內外貿方面江西做的不錯。2018年江西省出口2224.1億元;19年出口2496.4億元,民營企業佔比69.5%。因而,昌九一體不得不做,這些年做也很成功。我在此代表江西感謝九江!如果當年江西把全部精力放在九江,九江一定是大都市。
當然還有一個城市跟九江很像,就是安徽的安慶!安徽原先就選擇安慶作為省會。但很可惜,安慶和九江都在太平天國時期被屠城。安徽吸取教訓於是把省會定在了合肥!這跟江西把省會定在南昌一個道理。也是因為江西把省會定在南昌,19世紀末江西以九江港做轉口貿易,大力建設九江港,九江恢復遠比安慶快。另外,安慶跟九江一樣也有一個煉油廠,也是一年繳稅100多億。好巧!
這誰能想到了?明興於東南,亡於西北。雖然太平天國未亡大清,卻重創的江南。而武漢卻沒什麼損失,這樣情況下武漢甩開九江 安慶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