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做到那六個方面
一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瞄準國際標准提高水平。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加強水利、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網路建設。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二是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路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三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四是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雄安新區。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加快邊疆發展,確保邊疆鞏固、邊境安全。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五是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要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壟斷,防止市場壟斷,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放寬服務業准入限制,完善市場監管體制。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准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稅體系。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六是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拓展對外貿易,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貿易強國建設。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凡是在我國境內注冊的企業,都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加大西部開放力度。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路,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⑵ 建設什麼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可以說,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根本要靠人才。培養創新人才,歸根結底還是要靠教育,教育質量決定了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推動我國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是夯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經濟根基的基礎工程。
建設教育強國這一方針主要有以下幾點重要內容:
1、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是我國教育工作的總方向。
2、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整個教育事業要與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並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內容和方法上有不斷的新的發展。這是教育方針中的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
3、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這是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標准。「德」不僅僅是品德,還同時包括政治素質和思想素質;「智」也不僅僅是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還包括養成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體」同樣不僅僅講體格、體能和體質,還包括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娛樂身心、培養高尚情操等。德、智、體全面發展將促進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4、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總的培養目標。
⑶ 現代化經濟體系包括什麼體系
(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瞄準國際標准提高水平。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加強水利、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網路建設。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二)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路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⑷ 如何弘揚晉商精神
一是加強自己的晉商道文化素養,即首先使自己在晉商知識和文化方面強大起來,這樣才有資格有能力在各種機會中宣傳晉商文化。
二呢,運用經濟手段,別忘了,晉商文化之所以獨特而有廣泛的影響力,離不開當年的晉商在經濟尤其是金融界的影響的,這一點在當今社會同樣適用。
三是在組建晉商相關團體,包括經濟社會界的晉商團體和民間晉商愛好者團體,別忘了歷史上的晉商基上都是以團體的形式存在的,即商幫,內以此團體形式宣傳才會更有效果。
說句題外話,此刻的我並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回答你這種問題,算是我犯二吧,當今社會還有幾個像容我這樣的九零後在乎那曾經輝煌、令山西引以為傲的五百年晉商史呢!
望採納,謝謝!
⑸ 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做到那六個方面
新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紅綠燈。全黨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新發展理念上來,努力提高統籌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認識要立即調整,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行為要堅決糾正,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做法要徹底摒棄。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做到以下六個方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應答時間:2020-12-0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⑹ 為什麼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01
首先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我們黨根據新時代的歷史發展、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而制定的新的發展目標和任務。
02
建設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中國走向小康社會的關鍵所在,實現我國高質量的發展生產,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的發展,帶領全中國走向全面的小康社會。
03
解決我國日益增長的經濟與精神層次落後的社會矛盾,雖然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但是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構建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有力方法。
04
可持續發展的需求,雖然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但是給自然環境帶來了巨大的破壞,經濟體系的變革刻不容緩,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建設現代化經濟才是重中之重。
⑺ 政府個人怎樣為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怎樣做
方法如下: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1. 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
2. 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3. 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
4. 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
5. 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6.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7. 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
8. 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9. 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10.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11.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
12.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
13.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雄安新區。
14.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
15.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16.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
17.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
18.健全地方稅體系。
19.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
20.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21.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機制。
22.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
23.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
24.賦予省級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權。
25.在省市縣對職能相近的黨政機關探索合並設立或合署辦公。
26.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強化公益屬性。
27.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8.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29.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
30.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31.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
32.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路綜合治理體系。
33.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
34.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
35.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
36.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創作人才。
37.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籌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
38.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⑻ 如何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1.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築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實體經濟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大的支柱,十分重要。
2.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運用創新的力量引領國家持續高效發展,驅動作用。
3.要積極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鄉村的振興很重要,國家才能夠協調發展,一同進步,縮小貧富差距。
4.要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提高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國際競爭力,要「走出去」才能更加看到自己的不足,繼續發展和建設一帶一路,推動周邊經濟發展。
5.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加快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努力破除原來舊體制的弊端。
拓展資料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⑼ 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800字
一要重視實體經濟發展,切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強本固基。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表明,一個國家要強大,就必須注重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國家經濟的命脈,是增強綜合國力、增加社會財富、提高國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基礎。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增長從數量擴張到質量提升轉型的重要階段上,針對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必須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經濟發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著力做強做大做優實體經濟,打牢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要抓住新工業革命機遇,支持新興戰略產業發展,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高層次、深度結合,培育實體經濟的新增長點、新動能。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逐步提高我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要發揚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培育一批勇於創新、踏實做事的人才隊伍,引領經濟轉型升級,振興實體經濟繁榮。
二要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動力支撐。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當前,世界正處於新科技革命前夜,各國紛紛把科技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而中國經濟發展也已經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動力由低成本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面對國內外新環境與新挑戰,創新是提升我國綜合競爭力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特別是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同時,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深化高校、科研機構同企業的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多舉措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培養創新人才後備軍,推進「技術創新」與「金融創新」雙輪驅動,不斷強化戰略科技力量。
三要加快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夯實「三農」基礎。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三農」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體現。因此,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點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水平,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努力打造「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農村新面貌。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形成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全力推進城鄉在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實現均等化,構建新型城鄉關系,實現城鄉聯動發展、共同繁榮。
四要完善區域發展機制,促進區域協調、協同、共同發展,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空間布局結構提供路徑指引,保障均衡發展。報告指出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要根據各地的資源稟賦與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地制定差異化的經濟政策。要堅持走均衡城鎮化道路,既要發展合理分工、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城市群,又要依託縣城和縣域中心鎮發展中小城市,鼓勵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加快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推動中部崛起、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產業轉移與升級,發揮城市群的整體效應,縮小區域貧富差距,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
五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無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雙手」協同作用,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製度保障。報告指出要「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總體來看,完善產權制度和優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效率是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點改革任務。具體而言,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不斷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要規范和完善市場准入、競爭機制和負面清單制度,鼓勵民營企業大力發展,激發多樣化市場主體活力。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金融服務體系,打通通往實體經濟的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雙重通道。此外,還要實施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等措施。
六要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立自我強化機制。報告指出「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同時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過去,近四十年的開放使中國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之一。當前,新型全球化浪潮正在興起,中國既要對內強化自身發展實力,也要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要抓住全球化機遇,不斷推進全球發展成果共享。「一帶一路」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升級版,是國際合作的新平台,也是引領新型全球化發展的新引擎。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對外投資方式,統籌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著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國際產能合作與自由貿易區建設,打造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路,推動同周邊國家互聯互通,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改革,為各國經濟發展與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經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