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級建造師經濟效果評價的內容
一級建造師經濟效果評價的內容
經濟效果評價的基本方法包括確定性評價方法與不確定性評價方法兩類。那麼經濟效果評價的內容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一、經濟效果評價方法
(一)經濟效果評價的基本方法
經濟效果評價的基本方法包括確定性評價方法與不確定性評價方法兩類。對同一個技術方案必須同時進行確定性評價和不確定性評價。
(二)按評價方法的性質分類
按評價方法的性質不同,經濟效果評價分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1 定量分析
2 定性分析
應堅持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以定量分析為主的原則
(三)安評價方法是否考慮時間因素分類
按其是否考慮時間因素有可分為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
1 靜態分析
直接匯總來計算
2 動態分析
折現後來計算
動態分析能較全面地反映技術方案整個計算期的經濟效果。
應堅持動態分析與靜態分析相結合,以動態分析為主的原則。
(四)按評價是否考慮融資分類
經濟效果分析可分為融資前分析和融資後分析。
1 融資前分析
考察技術方案整個計算期內現金流入和現金流出。融資前分析,從技術方案投資總獲利能力的角度,融資前分析應以動態分析為主,靜態分析為輔。
2 融資後分析
融資後分析,考察融資方案在擬定融資條件下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和財務生存能力。融資後的盈利能力分析也應包括動態分析和靜態分析。
(1)動態分析包括下列兩個層次:
一是技術方案資本現金流量分析。考察技術方案資本金可獲得的收益水平。
二是投資各方現金流量分析。考察投資各方可能獲得的`收益水平。
(2)靜態分析,依據利潤與利潤分配表計算技術方案資本金凈利潤率(ROE)和總投資收益率(ROI)指標。
(五)按技術評價的時間分類
按技術評價的時間可分為事情評價、事中評價和事後評價。
二、經濟效果評價的程序
(一)熟悉技術方案的基本情況
(二)收集、整理和計算有關技術經濟基礎數據資料與參數
技術經濟數據資料與參數是進行技術方案經濟效果評價的基本依據整個計算期
(三)根據基礎財務數據資料編制各基本財務報表
(四)經濟效果評價
1 首先進行融資前的盈利能力分析,是否值得去融資。
2 融資後分析,即資本金盈利能力分析和償債能力分析
三、經濟效果批評價方案
經濟效果評價的基本對象就是實現預定目的的各種技術方案。
(一)獨立方案
指技術方案間互不幹擾、在經濟上互不相關的技術方案,即這些技術方案是彼此獨立無關的,選擇或放棄其中一個技術方案,並不影響其他技術方案的選擇。只需要通過計算技術方案的經濟技術指標,叫做“絕對經濟效果檢驗”
(二)互斥型方案
互斥型方案又稱排他型方案,在若干備選技術方案中,各技術方案彼此可以相互代替,因此技術方案具有排他性,選擇其中任何一個技術方案,則其他技術方案必然被排斥。
因此,互斥方案的經濟評價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考察各個技術方案經濟效果,即進行“絕對經濟效果檢驗”;二是考察哪個技術方案相對經濟效果最優,即“相對經濟效果檢驗”
四、技術方案的計算期
設定的期限,包括建設期和運營期。
(一)建設期
建設期是指技術方案從資金正式投入開始到技術方案建成投產為止所學要的時間。
(二)運營期
運營期一般應根據技術方案主要設施和設備的經濟壽命(或折舊年限)、產品壽命期、主要技術的壽命期等多種因素的綜合確定。
技術方案計算期的長短主要取決於技術方案本身的特性。
由於折現評價指標受計算時間的影響,對需要比較的技術方案應取相同的計算期。
;2. 建築工程經濟效果的評價方法是什麼
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評價:
(一)技術方案的盈利能力
技術方案的盈利能力是指分析和測算擬定技術方案計算期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其主要分析指標包括方案財務內部收益率和財務凈現值、資本金財務內部收益率、靜態投資回收期、總投資收益率和資本金凈利潤率等,可根據擬定技術方案的特點及經濟效果分析的目的和要求等選用。
(二)技術方案的償債能力
技術方案的償債能力是指分析和判斷財務主體的償債能力,其主要指標包括利息備付率、償債備付率和資產負債率等。
(三)技術方案的財務生存能力
財務生存能力分析也稱資金平衡分析,是根據擬定技術方案的財務計劃現金流量表,通過考察擬定技術方案計算期內各年的投資、融資和經營活動所產生的各項現金流入和流出,計算凈現金流量和累計盈餘資金,分析技術方案是否有足夠的凈現金流量維持正常運營,以實現財務可持續性。而財務可持續性應首先體現在有足夠的經營凈現金流量,這是財務可持續的基本條;其次在整個運營期間,允許個別年份的凈現金流量出現負值,但各年累計盈餘資金不應出現負值,這是財務生存的必要條件。若出現負值,應進行短期借款,同時分析該短期借款的時間長短和數額大小,進一步判斷擬定技術方案的財務生存能力。短期借款應體現在財務計劃現金流量表中,其利息應計入財務費用。為維持技術方案正常運營,還應分析短期借款的可靠性。
3. 經濟評價方法
經濟評價方法根據是否考慮時間價值,可分為靜態評價方法和動態評價方法。靜態評價方法是指不考慮資金時間價值的投資項目評價方法,其指標體系有靜態投資回收期、投資利潤率和投資利稅率等。動態評價方法是考慮資金時間價值的投資項目評價方法,包括凈現值、動態投資回收期和內部收益率等指標體系。動態評價是比靜態評價更科學、更全面的評價方法。
(一)靜態投資回收期
靜態投資回收期(Pt)的表達式為
中國煤層氣產業化研究
式中:Pt為以年表示的靜態投資回收期,是指以項目的凈收益回收項目投資所需要的時間。投資回收期短,表明項目投資回收快,抗風險能力強。投資回收期應按下式計算:
中國煤層氣產業化研究
式中:T為累計凈現金流量首次出現正值的年數;CI為現金流入;CO為現金流出;(CI-CO)i為第i年的凈現金流量;(CI-CO)T為累計凈現金流量首次出現正值的當年凈現金流量。
評價標準是:當Pt≤Pc(基準投資回收期)時,認為項目在經濟上是可以接受的;當Pt>Pc時,認為項目在經濟上不可取。
(二)投資利潤率
投資利潤率是指項目達到設計生產能力後,正常生產年份的年利潤總額與項目總投資的比率。對生產期內各年的利潤總額變化幅度較大的項目,應計算生產期年平均利潤總額與項目總投資的比率。它是考察項目單位投資盈利能力的靜態指標。其計算公式為
中國煤層氣產業化研究
式中:IRR為內部收益率,即能使項目在整個計算期內,各年凈現金流量現值累計等於0時的折現率;CI為現金流入;CO為現金流出;(CI-CO)t為第t年的凈現金流量;n為項目計算期。
IRR對項目進行評價的判別標準是:若IRR≥ic,則認為項目在經濟效果上是可以接受的;若IRR<ic,則認為項目在經濟效果上應予以拒絕。
如果有多個不是相互排斥的投資項目(即獨立項目或獨立方案),經過經濟指標的計算,證明在經濟上都是可行的,就有必要對這些項目進行排隊,以確定投資項目的最優組合。項目排隊又可分兩種情況:①在資金總量不受限制的情況下,可按凈現值指標的大小對各項目進行排序,確定優先考慮的項目順序。②在資金總量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則應按凈現值率或獲利指數的大小排序。對於若干彼此替代的項目,應該取內部報酬率IRR較大的項目。
4. 經濟效果評價分析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經濟效果評價分析包括的內容有盈利能力分析、清償能力分析和抗風險能力分析。
5. 對於計算期相同的互斥方案,可採用的經濟效果動態評價方法有( )。
正確答案:B,D,E
解析:計算期相同的互斥方案經濟效果的評價。對於計算期相同的互斥方案,常用的經濟效果評價方法有以下幾種:①凈現值(NPV)法;②增量投資內部收益率(AIRR)法;③凈年值(NAV)法。
6. 建築工程經濟效果的評價方法是什麼.
建築工程經濟效果的評價方法是綜合評價。 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評價:
(一)技術方案的盈利能力
技術方案的盈利能力是指分析和測算擬定技術方案計算期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其主要分析指標包括方案財務內部收益率和財務凈現值、資本金財務內部收益率、靜態投資回收期、總投資收益率和資本金凈利潤率等,可根據擬定技術方案的特點及經濟效果分析的目的和要求等選用。
(二)技術方案的償債能力
技術方案的償債能力是指分析和判斷財務主體的償債能力,其主要指標包括利息備付率、償債備付率和資產負債率等。
(三)技術方案的財務生存能力
財務生存能力分析也稱資金平衡分析,是根據擬定技術方案的財務計劃現金流量表,通過考察擬定技術方案計算期內各年的投資、融資和經營活動所產生的各項現金流入和流出,計算凈現金流量和累計盈餘資金,分析技術方案是否有足夠的凈現金流量維持正常運營,以實現財務可持續性。而財務可持續性應首先體現在有足夠的經營凈現金流量,這是財務可持續的基本條;其次在整個運營期間,允許個別年份的凈現金流量出現負值,但各年累計盈餘資金不應出現負值,這是財務生存的必要條件。若出現負值,應進行短期借款,同時分析該短期借款的時間長短和數額大小,進一步判斷擬定技術方案的財務生存能力。短期借款應體現在財務計劃現金流量表中,其利息應計入財務費用。為維持技術方案正常運營,還應分析短期借款的可靠性。
7. 技術經濟經濟效果有幾種表示方法
技術經濟效果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三種:
1、判斷法,也叫直觀法。主要憑人們的經驗及其分析、綜合、判斷的能力。有個人(主觀)判斷預測、集體思維或調查預測、德爾斐法(是專家調查法的一種)等。
2、趨勢外推法。用過去的資料推斷未來的狀態,多用於中、短期預測。有時間序列的趨向線分析和分解法,指數平滑法,鮑克斯-詹金斯模型,貝葉斯模型等。
3、因果和結構法。通過找出事物變化的原因及因果關系,預測未來。有回歸分析──一元線性回歸方程模型和聯立方程模型,模擬模型,投入產出模型(見投入產出分析),相互影響分析等。通常將第一種稱為定性預測方法,第二、第三種稱為定量預測方法。
隨著預測技術的發展和電子計算機在預測中的廣泛運用,技術經濟預測范圍將更為廣泛,模型將更為完善。
技術經濟效果的大小、變化和發展遵循以下七條原理:
1、技術經濟矛盾統一原理。第一、技術和經濟兩者互相依賴,互相促進;第二,技術和經濟兩者互相矛盾,技術先進,經濟效果不一定好,經濟效果好,技術不一定很先進;第三、技術和經濟互相發展變化,原來先進的技術可以轉化為落後的,原來不經濟的技術可以轉化為經濟的,原來矛盾的關系可轉化為促進的關系。
2、經濟效果指標原理。經濟效果是產出和投入的比較,有除法和減法兩種比較形式。除法比較形式是技術方案的產出與投入之比,又叫經濟效率指標,如勞動生產率、資金報酬率;減法比較形式是技術方案的產出與投入之差,又叫經濟效益指標,如利潤、稅收、增加值、國內生產總值。由此可見,經濟效率和經濟效益不是同一指標,這兩個指標有本質的區別。目前把這兩個指標統稱為經濟效益指標,對研究分析問題十分不利。工農業產值既不是經濟效率指標,也不是經濟效益指標,是毛產出指標。
3、經濟增量原理。在經濟活動中,與自然界能量守恆定律不同,技術經濟效果總是有增量的,產出必須大於投入。增量效果與投入的多少有三種關系:一是投入增加,效果遞增;二是投入增加,效果遞減;三是投入增加,效果先遞增,後遞減。因此,任何技術的投入要求適度,不是越多越好。
4、時間效應原理。第一技術經濟效果的大小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第二、相同數量的技術經濟效果,近期的總比遠期的大得多,因為有時間價值。
5、供求效應原理。供求關系對技術經濟效果所產生的作用有三種:一是供不應求,產生短線效應;二是供過於求,產生長線效應;三是供求平衡,產生機會效應。短線效應影響最大,機會效應影響其次,長線效應影響第三。
6、系統相關原理。技術經濟效果的大小,與產出部門相關,與投入部門相關。有直接相關和間接相關兩種。根據系統相關原理,用戶是最重要的產出相關部門,原材料能源是最重要的投入相關部門,與基建相關的部門是次重要的投入相關部門。
7、六力替代原理。第一任何技術方案都是由六力組成,六力是指人力(勞動人員)、物力(能源、原材料)、財力(固定資產、流動資產)、運力(運輸量、運輸周轉量)、自然力(水、土地、礦產、生物資源)和時力(時間)。第二,不同技術方案歸根到底是由六力數量、質量和結構不同所造成。第三,技術經濟效果大小隨六力變化而變化。第四,六力可以相互替代,以達到優化組合的目的,這是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
8. 概述經濟效益評價的方法.
概述
經濟效益分析法是傳統的邊際分析法的進一步完善或變種。當各個選擇方案的數量、目標遠不像利潤、生產率、費用等所表示的那樣具體明確時,經濟效益分析是一種選擇方案的好辦法。
經濟效益分析是解決綜合性非程序決策問題的效益費用(成本)分析。
編輯本段特點
經濟效益分析的主要特點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方案或系統的最終結果上,即根據每個方案在為目標服務時的效果,來權衡它們的優缺點。同時還要從效果著眼,比較每個方案的費用(或成本)。
編輯本段分析步驟
產品成本分析
按財務制度的規定,估算項目產品的年生產成本(包括人工費、材料費、製造費等)和期間費用(包括管理費及相關財務費用),並提供計算生產成本的基礎;說明對生產成本產生負面影響的主要因素以及可採取的對策。
盈利預測
根據產品的成本和市場分析,預測本項目產品進入市場的單位銷售價格,並編制該項目五年內的產業化生產和推廣應用預測,包括收入預測、成本預測、利潤預測,上述預測分析要求列表計算。
經濟效益分析
項目執行期內實現的經濟效益預測表 單位:萬元
累計銷售收入 累計凈利潤
累計繳稅總額 累計創匯(萬美元)
項目執行期內經濟效益預測分析表 單位:萬元
序號 項目名稱 2007年×月-2008年×月 2008年×月-2009年×月 合計
1 產品銷售收入
2 繳稅總額
3 凈利潤
4 創匯(萬美元)
4.項目投資評價
計算項目的凈現值、內部收益率、投資回收期。
編輯本段分析方法
企業經濟效益分析可以採用統計的、數學的等具體方法,這些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企業應該依分析目的、企業特點以及掌握資料的性質和內容來決定。下面介紹幾種經濟效益分析的方法。
因素分析法
把綜合性指標分解成各個原始的因素,以便確定影響經濟效益的原因,這種方法稱為因素分析法,其要點如下:
(1) 確定某項指標是由哪幾項因素構成的,各因素的排列要遵循正常的順序。
(2) 確定各因素與某項指標的關系,如加減關系,乘除關系,乘方關系,函數關系等。
(3) 根據分析的目的對每個因素進行分析,測定某一因素對指標變動的影響方向和程度。
因素分析法的每一層次分析計算也稱為連鎖替代法,這種方法就是把影響一項指標的幾個相互聯系的因素依次的把其中每一個因素作為變數,暫時把其他因素作為不變數,逐個進行替換,以測定此因素對該項指標的影響程度。根據測定的結果,可以初步分清主要因素與次要因素,從而抓住關鍵性因素,有針對性的提出改善經營管理的措施。因素的排列順序要根據因素的內在聯系加以確定。
結構分析法
結構分析法也稱比重分析法,這種方法就是計算某項經濟指標各項組成部分佔總體的比重,分析其內容構成的變化,從而區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從結構分析中,能夠掌握事物的特點和變化趨勢,如按構成流動資金的各個專案占流動資金的總額的比重確定流動資金的結構,然後將不同時期的資金結構相比較,觀察構成變化與產品積壓的情況,以及產銷平衡定額情況,為進一步挖掘資金潛力之明了方向。
動態分析法
動態分析法是將不同時間的同類指標的數值進行對比,計算動態相對數藉以分析指標發展的方向和增減速度。例如以某年作為基準年,該年的某一指標定為100,將以後幾年的指標與該基準年的指標相比較,換成百分數,或者採用環比的方法以次來分析某項指標的變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