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緣經濟的概念源於什麼時候a.1945年
地緣經濟學是冷戰結束後在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不斷深化的國際背景下出現的頗有新意的國際關系理,主要代表人物是前美國華盛頓戰略和國際關系研究中心地緣經濟學項目主任愛德華·盧特沃克。
地緣經濟學理論的要義在於,冷戰後世界政治力量出現了重新組合,原先的地緣政治被地緣經濟所取代,原先的軍事集團競爭讓位於經濟集團競爭,當今國際關系的焦點是三大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實力競賽,而不是兩大陣營之間的軍事對抗。三個相互競爭的經濟集團是:以日本為主導的環太平洋經區;以美國為主導的西半球經濟區;以德國為中心的歐洲經濟區。
源於冷戰後期。1960年前後
⑵ 什麼是地緣政治,地緣經濟有那麼重要麼
地緣政治就是外交戰略與地區安全戰略,外交戰略是基本,地區安全是根本,何如何在地緣政治中扮演角色,軍事和經濟是決定因素,而外交戰略則是體現國家的訴求。 _
一、地緣經濟的興起
冷戰時期,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為標志的兩極對抗成為國際關系的主要特徵,當時地緣政治因素在美蘇兩國的國家安全和對外戰略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最明顯的莫過於劃分勢力范圍和組建區域性軍事集團。伴隨著20世紀末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國際政治體系正處於重構與改組之中,呈現出許多不同於冷戰時期的新特徵,最顯著的方面就是世界經濟的政治效用空前強化。具體地說,經濟安全已構成當今國際安全形勢的重要內容;經濟手段成為實現國際政治目的的重要方式;經濟力量的多元化成為推動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的主導因素。國際關系重心從政治和軍事領域向經濟領域傾斜,各國均把以經濟與科技為首要目標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放在對外戰略的首位,力爭在21世紀世界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
冷戰結束,地緣政治的兩極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純粹為爭奪生存空間而進行的領土擴張觀念日趨過時,一種以經濟利益和經濟關系取代政治關系與軍事對抗的態勢不斷發展。用美國加州大學國際關系研究中心主任羅斯克蘭思的話說就是:在資本、勞動力與信息處於流動並上升為主導地位的經濟中,土地至上觀無立足之地,發達國家更願去開拓世界市場而不是攫取領土。(1)
世界各國由軍事對抗轉向「經濟戰」的爭奪預示著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標准不再主要是國土疆域的大小,而是綜合國力,是其經濟在世界市場上佔有的份額以及在國際分工與協作中所處的地位。國家的對外影響力或控制力轉而可以通過經濟行為或經濟手段向國外延伸和運作來實現。經濟因素和經濟外交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顯著提高。
「21世紀將是『經濟第一』的世紀。各國謀求經濟利益的需要將優先於政治、軍事和意識形態方面的考慮,世界舞台上的重頭戲由『軍事爭霸』轉向『經濟角逐』,經濟振興成為各國綜合國力競賽的主戰場。」(2)競相增強本國綜合國力的競爭將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國家實力的綜合指標體現。
二、地緣經濟的特徵
21世紀的經濟全球化初期更多的表現為一種經濟的區域化。全球化和區域化並存的局面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作為一種新興的概念,「地緣經濟」有以下基本內容:(1)國際關系中經濟發展和經濟量的時空關系、分布狀況及其運行機制和運行軌跡。(2)世界經濟現象與地理關系、地緣區位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規律。(3)地理現象、地緣關系對國際社會經濟文化的互動作用和影響。(4)為當代各國國際戰略、區域經濟和文化發展戰略提供理論依據,為經濟、文化開發、設計、規劃提供全方位的理論依據。(3)從上我們可以看出地緣經濟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1. 地理因素是地緣經濟中的基本要素
在地緣經濟中,地理因素是其基本要素,一個國家的地理區位、自然資源會對國家的發展、國家經濟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地緣經濟正是研究如何從地理的角度出發,在國際競爭中保護國家的自身利益。人類在地球上活動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在國家的經濟活動中,總是選擇臨近地區的合作。地域上的連接產生的經濟關系稱之為地緣經濟關系。這種關系通常表現為或者是聯合和合作即經濟集團化,或者是對立乃至是遏制、互設壁壘等,前者1稱之為互補關系,後者稱之為競爭關系。
2. 地緣經濟最明顯的表現為區域經濟集團化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尚不具備充分條件的情況下,區域經濟一體化則是地緣經濟的主要表現形式和內容。 地緣經濟學的一個核心觀點,就是認為世界正在變為三個相互競爭的經濟集團:(1)日本和中國率領的環太平洋經濟區,包括韓國、東南亞等地區;(2)美國領導的西半球經濟區,今後將包括拉丁美洲在內;(3)以法德為中心的歐洲經濟區,將逐漸覆蓋前蘇聯和東歐地區,也許還有北部非洲。三大集團誰能獲得較大優勢,主要取決於各個集團的規模、地理位置、人口、文化、政治手腕等因素。這三大經濟區域的比較優勢在於,歐洲經濟區到目前為止最成熟也最成型,一體化程度最高而享受其好處也最充分;美洲經濟區實力最雄厚資源也最豐富,美國獨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最有可能「利益均沾」,即在建立自己的經濟勢力范圍的同時向太平洋和大西洋兩面擴展;亞洲經濟區(主要是東亞)的經濟水平相對最低,但合作形式最生動多樣,而且在冷戰後相當一段時間內,該經濟區的發展速度最快。
3. 跨國公司是地緣經濟中最活躍的要素
跨國公司是資本國際化、科學技術革命和國際分工深化的產物,是生產國際化的主要載體,跨國公司具有壟斷優勢、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以及對外直接投資選擇的區位優勢,其分支機構遍及全球,生產、銷售、技術和新產品開發等方面形成一體化網路。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當代跨國公司具有以下積極的影響:
第一,當代跨國公司的發展深化了區域經濟一體化。跨國公司開展的跨國經營,加強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系,發展和深化了國與國之間的生產、交換、流通、消費、技術產品開發研究方面的協作關系。
第二,跨國公司促進了商品、勞務、資本和其他經濟資源在區域范圍內更有效的流動和更合理的配置。跨國公司有全球完備的生產體系和銷售體系,商品、勞務、資本、信息、人才等生產要素或生產成果能暢通的流動和合理有效的配置。近年來,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和內部貿易大規模增加,能充分說明這一點。
第三,跨國公司開拓了區域貿易的新領域,擴大了國際貿易的流通量。
跨國公司的國際化經營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內部化貿易。跨國公司通過其內部的母公司和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間的相互生產要素,生產成果和信息的交流。在國際貿易中,跨國公司的區域貿易佔世界貿易總額的1/3左右。跨國公司的全球經營,促進了區域貿易的發展,繁榮了區域經濟。
非常重要
今天如何在地緣政治與國家利益之間找出最佳的平衡點,現實的擺在了共和國的決策者面前。但發展仍然是我們的核心任務,絕不能動搖。但在規定的時間內,集中力量,突出重點,有針對性地發展國防力量,確保在領土主權,霸權主義侵略、干涉、威脅面前立於不敗之地,是保障發展的根本。
⑶ 地緣的地緣經濟
地緣經濟(Geo-Economics),或稱「區域經濟」、「地區經濟」,依照地理對經濟歸類。它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產綜合體。它以一定地域為范圍,並與經濟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結合的區域發展實體。地緣經濟反映不同地區內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內涵和外延的相互關系。區域的范圍指獨立政治實體內部經濟圈,經濟圈下面劃分為城市群(都市群),國際區域經濟組織框架下的合作等。
⑷ 中國的地緣經濟學
溫州和義烏,並沒有什麼地緣優勢,而是靠當地政府的政策扶持和鼓勵。溫州商人已經遍及全國,走向世界,與地緣經濟學沒有關系。中國政府才是利用地緣優勢,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各種經貿關系,參加並且發起組織各種合作組織。
⑸ 地緣關系的現代地緣關系
現代國家之間的地緣關系包括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地緣文明關系。 地緣政治是根據各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測世界或地區范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20世紀,由於全球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發展,出現了各種地緣政治理論,有諸如海權論、陸權論等。地緣政治已經成為各國制訂國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項重要依據。
各種地緣政治理論的研究雖然都是以地理環境作為基礎,但依據重點有所不同。過去多從歷史、政治、軍事等方面考慮,而近年來對經濟、社會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視。 地緣經濟有以下基本內容:
(1)國際關系中經濟發展和經濟量的時空關系、分布狀況及其運行機制和運行軌跡。
(2)世界經濟現象與地理關系、地緣區位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規律。
(3)地理現象、地緣關系對國際社會經濟文化的互動作用和影響。
(4)為當代各國國際戰略、區域經濟和文化發展戰略提供理論依據,為經濟、文化開發、設計、規劃提供全方位的理論依據。
所以,地緣經濟具有以下特點:
(1)地理因素是地緣經濟中的基本因素;
(2)地緣經濟最明顯地表現為區域經濟集團化;
(3)跨國公司是地緣經濟中最活躍的要素。今天如何在地緣政治與國家利益之間找出最佳的平衡點,現實的擺在了共和國的決策者面前。但發展仍然是我們的核心任務,絕不能動搖。但在規定的時間內,集中力量,突出重點,有針對性地發展國防力量,確保在領土主權,霸權主義侵略、干涉、威脅面前立於不敗之地,是保障發展的根本。 地緣文明可以理解為相鄰的民族、國家的文明,正是由於長期生活在一個共享的地緣整體之內,而先天地、歷史地、不可選擇地彼此聯系在一起、結合在一起,並不可逃避地在此基礎上進行這種或那種形式和程度的合作、互動。在此意義上可以說,不同的人類群體毗鄰而居是一種緣分。正是由於這一緣分(或緣故),相鄰的民族、國家乃至文明區域性地享有一種共同的歷史記憶。
屬於印度文明的人們大多生活在南亞次大陸;
屬於西方文明的人們1500年有前主要生活在歐洲中西部,盡管西元16世紀以後他們擴張到南北美洲、澳大利亞、紐西蘭和非洲南部等地區;
屬於伊斯蘭文明的人們主要生活在從北非、中東至阿富汗再至印度尼西亞這一狹長而廣大的地帶;
屬於中國文明的人們生活主要在當代中國及其周邊地區等等。
⑹ 地緣組織是什麼,亞太經合組織是嗎,為什麼那麼多國家離得很遠啊
地緣
中文名:地緣
外文名:Geo,Geopolitical,Geographical,Geographic
注音:dì yuán
釋義:地緣政治|地緣文化
地緣政治學
地緣政治學是一種探討個人、組織或團體,因為空間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經營政治學的方法及手段。目前使用於軍事、外交等戰略分析方面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為底,經濟、社會、軍事、外交,歷史、政治等方面進行分析。
地緣優勢
「地緣優勢」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1、地緣優勢是指我國地處東南亞,周邊有日本、韓國等經濟強國,還有我國的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區,對吸引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投資我國具有地理上的優勢。
2、所謂地緣優勢是指某個國家或實體占據地理位置上較為接近的優勢地位,常用於政治方面。如美國相對於中國,在南美洲的影響力上就有地緣優勢。
地緣經濟
地緣經濟(Geo-Economics),或稱「區域經濟」、「地區經濟」,依照地理對經濟歸類。它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產綜合體。它以一定地域為范圍,並與經濟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結合的區域發展實體。地緣經濟反映不同地區內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內涵和外延的相互關系。區域的范圍指獨立政治實體內部經濟圈,經濟圈下面劃分為城市群(都市群),國際區域經濟組織框架下的合作等。
⑺ 地緣開拓的目標市場特徵是什麼
1、無差異營銷
無差異市場營銷策略,就是將整個市場視作一個整體,不考慮各個子市場的特性,而只注重子市場的共性,採用大規模營銷模式。五差異營銷只推出一種產品,運用單一的市場營銷組合,力求在一定程度上合適盡可能多的顧客的需求。盡管這種營銷戰略會降低產品成本和價格,但是用單一的市場營銷組合卻很難使所有顧客滿意。另外,企業實施無差異營銷不能滿足某些細分市場顧客的需求,這就給競爭對手提供了可乘之機。實際上,基本沒有產品室完全實施無差異營銷的,通常產品在細分市場上都會有些不同。
無差異市場營銷策略曾被當作「製造業中的標准化生產和大批量生產在營銷方面的化身」。其最大的優點在於成本的經濟性,單一的產品降低了生產、存貨和運輸的成本,統一的廣告促銷節約了市場開發費用。這種目標市場覆蓋策略的缺點也十分明顯。它只停留在大眾市場的表層,無法滿足消費者各種不同的需要,面對市場的頻繁變化顯得缺乏彈性。
2、差異化營銷
差異化營銷與無無差異營銷截然相反,它充分肯定消費者需求的不同,並針對不同的細分市場分別從事營銷活動。差異化營銷選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目標市場,分別運用不同的市場營銷組合。這種策略的不足在於目標市場多,經營品種多,管理復雜,成本大,還可能引起企業經營資源和注意力分散,顧此失彼。
3、集中市場營銷
集中市場營銷是企業只選擇一個子市場作為目標市場,並把公司搜有的精力都放在經營者個子市場上。企業運用此策略是遵循「與其四面出擊,不如一點突破」的原則,例如德國的大眾汽車公司集中於小型汽車市場的開拓和經營,美國的惠普公司專攻高價的計算機市場,都是集中市場營銷的成功範例。
⑻ 近50年,中國地緣經濟、政治發生的四次重大改變
【兩大陣營】
1945年波茨坦宣言和雅爾塔會議協定後,世界上形成了「兩大陣營」。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6月27日美國宣布要用武力阻止我國對台灣的解放,並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50年代末,中蘇關系破裂,中印邊界發生戰爭。中國面臨十分嚴峻的東西兩極化的地緣政治環境,受到嚴重的軍事威脅。
【中美關系正常化】
1972年2月28日中美兩國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標志兩國在對立了20多年後,開始走向關系正常化。此後,地緣政治發生重大變化,中國的對外政策開始作重大調整。
【全球產業與資本轉移】
1973年世界石油危機後,西方發達國家由於國內市場和經濟不景氣的壓力,加上生產技術和勞動需求的變化,愈來愈多地向國外轉移資本、生產和技術。70年代末至80年代,香港、澳門和台灣成為新興的工業化地區,也產生了向外開拓貿易和投資市場的強烈需求和條件。
【經濟全球化日益發展】
80年代末以來,隨著「冷戰」的結束,國際間的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逐步讓位於經濟斗爭,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趨勢日益發展。外資與外貿成為中國發展越來越重要的動力。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中國不同區域產業發展與貿易將帶來不同的機遇。
上述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形勢的變化構成了各主要時期區域政策制定的主要背景,也是認識、評價各主要時期中國實施的區域政策實質、效果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