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家長經常對孩子說家裡經濟條件不好,會導致孩子自卑嗎
家庭經濟條件不好時,父母容易表現出消極悲觀情緒,總是認為自己的情況不行,並且在孩子面前表現出這種情緒,因此孩子也會產生消極悲觀心理,對孩子的心理發育產生消極影響。
家庭經濟條件不好時,父母容易表現出消極悲觀情緒,總是認為自己的情況不行,並且在孩子面前表現出這種情緒,因此孩子也會產生消極悲觀心理,對孩子的心理發育產生消極影響。
② 家裡經濟情況不太好,孩子好像在幼兒園受委屈了,我該怎麼辦
現在人們生活的壓力大、生活節奏快,物價又比較高,讓不少人變得越來越節儉,再者節儉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小教育孩子“錢是來之不易的,要節約”,也是一件好事。
但時代的發展迅速,如果家長太過節儉,卻忽略了生活的質量,久而久之,家庭的幸福指數逐漸下降,孩子的童年也會變得悲慘,甚至影響了生長發育。所以,即使節儉,也一定要掌握好一個度。
因此,各位爸媽一定不要過度節儉,努力賺錢要比節約花錢更重要,沒有什麼比孩子的快樂和幸福更重要
③ 怎樣和自己8歲的小孩子相處
情況的確很特殊,如果經濟條件允許的話,可以考慮為小孩請個專職保姆,由她為小孩洗澡。 她在老家養成的壞習慣需慢慢改,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糾正好的。 因為分開太久,她可能對你也沒有親情的感覺,不如先從朋友做起,你就是她的一位好朋友,時間久了感情深厚的時候,她自然認可你這位父親了。 8歲的小孩可是有思想的小孩了,不能隨便打罵了。
④ 8歲孩子想要自己的獨立房間,實際情況不允許,怎麼和孩子溝通
8歲的小孩子在生活當中想要擁有一個自己獨立的房間,但因為家長實際情況不允許。作為家長在想要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應該讓孩子能夠理解家庭的困境,因為家裡邊只有兩個房間,面臨著老一輩人都和年輕人生活在一起,從而導致爺爺奶奶一個房間。孩子就只能選擇跟爸爸媽媽睡或者是選擇跟爺爺奶奶睡,但隨著孩子的年齡逐漸長大,孩子也會想要擁有一個自己獨立的空間,這樣就可以在自己的房間裡面玩耍。
作為家長在經濟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如果真的沒辦法去考慮給孩子弄出一個獨立的小房間。也可以考慮在爸爸媽媽的房間裡面給孩子單獨弄一個小床,讓孩子分床睡,這樣也能夠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但是等到孩子10歲左右的時候,家長就不得不考慮盡早的給孩子安排一個獨立的房間,去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
⑤ 聰明的媽媽是如何告知孩子,家中真實的經濟情況的
孩子越長大,會對身邊的事物越是充滿好奇。如果某天,孩子問你,“我們家有錢嗎?”或者“我們家窮嗎?”作為父母應該如何回答?
⑥ 女兒8周歲,離婚孩子再三強調只跟我,法院會不會因為我的經濟條件不好不判給我
不會的。因為夫妻離婚的時候八歲以上的孩子,是需要徵求孩子的意願,如果孩子要求跟你一起生活,法院一般情況下是會把孩子判給你的,法院也會根據具體情況由男方支付部分或者全部孩子的撫養費。房子如果你放棄,法院也會判決讓男方支付你的一半房產的錢。
⑦ 家裡經濟條件不好,能跟初中小孩說嗎
具體請看孩子性格,如無自卑和自負的問題則建議要讓孩子明白家庭情況為好。初中早已經不小了,不少孩子的三觀在初中就已形成或開始定型,不能總以保護或於事無補為由將孩子排除在家庭中心之外。了解家境既能讓孩子開始成熟地面對現實擺脫稚氣,也能讓他豎立更好更合適的行為准則。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根據孩子的具體成長情況來決定是否恰當地告訴他、說到何種程度等,如果孩子尚且幼稚他身邊的人多數不成熟可以謹慎為妙
⑧ 家長在孩子面前總說經濟條件不好,孩子長大後會不會因此感到自卑
父母經常對孩子說家裡窮對孩子的心裡是會造成陰影的。在童年時期孩子的記憶最為深刻,就像我現在都成家有小孩了,小時候爸爸媽媽說的做的發生的事情,就像電影片段一樣,清楚的記得。如果家長經常說家裡窮,家裡沒錢,孩子就會在同學夥伴中一直覺得我家很窮,別人家都很富,所以總是感覺低人一等,導致不合群,長此以往影響孩子心裡發育,甚至長大以後他都會不自信。家長經常在孩子面前說窮,長此以往,會給孩子在價值觀上造成一定的偏差,同時孩子還會因為家庭條件不好,而產生自卑心理,比如孩子不合群、不自信等等,都是這個問題的直接結果。
⑨ 八歲兒子「太會賺錢」80後老爸發愁:怎樣教
常州的一位「80後」父親李先生(化姓)最近很頭疼。上周日,他偶然發現剛上二年級的兒子程程(化名)竟會賺錢了,「借給同學羽毛球拍收費兩元;教同學題目每題一元;給同學玩電腦每次兩元……」更為嚴重的是,12月17日中午,班上有同學違反紀律,為了不讓程程報告老師,這位同學又「賄賂」程程5元。聽到兒子說的這些事情,李先生非常吃驚,但又不知該怎麼教育兒子,於是便在網上發帖求網友支招。
二年級男孩的「生意經」
老爸的煩惱
8歲兒子「賺」同學的錢
「二年級兒子會賺錢了,淚奔,不知道該怎麼教育他了,大家幫忙出出主意吧!」12月17日,網友「segan」在化龍巷上發帖,引起眾多網友關注。
昨天上午,現代快報記者聯繫上發帖人李先生,他是一位「80後」父親,工作日在上海上班,周末才回常州。李先生說,他正為此事發愁呢!兒子程程今年8歲,讀二年級,平時都很聽話,學習也不錯,在班上還是一名班幹部,負責管理紀律。每周一,李先生都會固定給程程8元零花錢,但一般到周五,就差不多花光了。
12月15日晚上,吃完晚飯後,李先生和程程在家打鬧玩耍,突然聽到程程口袋裡有硬幣撞擊的聲音,掏出來一看是兩個一元硬幣。李先生就問「錢從哪裡來的?」
沒想到程程很自然地說道:「今天有同學沒帶羽毛球拍,我帶了兩副,就借了一副給他,收了兩塊錢。」
李先生感覺不妙,又繼續盤問,發現果然還有其它的收費項目。「上次同學把我手套弄丟了賠了一元,教同學題目每道題一元,同學來家裡玩電腦每次兩元。」更為嚴重的是,12月17日中午,在就餐時,班上有同學講話違反紀律,為了不讓程程報告老師,又「賄賂」程程5元。當天程程還教了兩個同學每人一道數學題,又獲得兩元,不過由於同學沒帶錢暫且欠著。
老爸的迷茫
不知該怎麼教育他
知道這些情況後,李先生心中五味雜陳,「總感覺哪裡不對勁,同學之間怎麼能這樣呢?」據李先生透露,程程表示收費已經出現很多次了,而且過年前的目標是掙夠100元。「他說是要買游戲點卡。」
李先生說,程程在幼兒園時,曾對電腦游戲有些痴迷,之後他和妻子覺得不對勁,就限制兒子玩游戲了,只有周末才可以玩。發現程程有這個現象後,從這周開始,李先生還關照妻子,每周給程程增加兩元零用錢,從以前的8元漲到10元。
不過李先生心中還是有些擔心,「想不通小孩怎麼會這樣的,在家裡我們也沒像其他父母一樣,比如讓他做個什麼事情,給他多少錢。我們現在就是特別迷茫,不知道究竟怎麼跟他溝通、怎麼教育他比較好。」李先生也希望記者能幫幫忙。
熱議
不少家長會「經濟刺激」孩子,好不好呢?
此事引發了網友們的大討論,截至昨天下午,帖子點擊率已突破1萬人次,有121位網友爭相發表了意見,有說程程經濟頭腦好的,也有網友提醒李先生要注意正確引導。
現代快報記者也隨機采訪了一些家長,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家長稱平時會對孩子進行一些物質獎勵,這有可能會讓孩子混淆勞動付出和幫助別人的概念。
市民葛女士平時就會鼓勵孩子通過勞動賺錢,「擺鞋子、整理雜物、掃地各一元,就是想讓孩子知道,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才能有回報。」
而市民陸先生則是用金錢獎勵孩子考試。「我們是根據年級遞減,一年級語數100分,100塊獎勵。二年級語數99分,100塊獎勵。超過1分加100塊!三年級語數外98分,100塊獎勵。超過1分加100塊!依此類推,當然低1分也減100塊。」陸先生表示,雖然最多時,他一次要掏1000塊,「但只要小孩學習成績好,也值了!」
不過陸先生也擔心,這樣的方式會不會讓孩子養成習慣。「雖然激勵學習的效果不錯,但明顯感覺孩子在意錢了,叫他做事,就問我給多少錢,這樣下去,就怕會跟程程一樣,幫助別人時也收錢,到時怕只認識錢了。」
網言
經濟頭腦要好好引導
「娓娓諾諾」:「過由不及,適度引導,賄賂的那塊不能拿是原則!」
「姍娃娃:)」:「 正當勞動所得可以鼓該掙的錢可以掙,但是也不能唯利是圖,有些時候友情、親情比金錢更重要。」
「wangyulong111」:「樓主的兒子絕對有經濟頭腦,只要引導得好,將來絕對是個合格的CEO。」
「小雨飛飛taba」:「財務腦子還是要一點的,把握住分寸才是高手!」
調查
33%的網友表示反對
昨天,化龍巷網站也針對「孩子從小就掌握賺錢技巧」做了一個網路調查。截至下午3點半,共有129人參與調查。結果顯示,74%的網友稱自己小孩沒有過類似的行為,26%的網友稱自己的小孩也有類似舉動。
有33%的網友表示明確反對,有27%的網友表示支持,還有40%的網友持中立態度。至於發現孩子有這樣的舉動後,家長到底該怎麼做?有九成以上的網友認為應該正確引導,只有3%的網友選擇嚴厲批評。
專家支招
孩子為什麼「想要錢」?
對於程程這樣的舉動,常州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咨詢師周燕分析,產生的原因可能有三種。第一受環境影響,這個年紀的孩子是非標准還比較差,如果身邊的人有權錢交易行為或者電視中有播出類似的鏡頭,在潛移默化中,小孩雖然不懂,但可能會去模仿。
第二可能是孩子想要一種經濟上的自主支配權。「小孩要一個東西,父母可能不允許。那他就會想,等我自己攢夠了錢,我就能得到它了。受這種支配慾望的驅動,也可能會這樣去做。」
另外可能源於平時過多對孩子進行物質獎勵了。「孩子表現好了,獎勵多少錢;孩子洗個碗,獎勵多少錢,如果過多地用物質來獎勵孩子,慢慢孩子也會變得物質,認為自己付出了,應該得到金錢回報,所以變得理所當然。
怎麼和孩子說「錢」?
當然,周燕強調,發現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後,家長不能進行批判或者指責,也不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認為孩子道德、價值觀有問題,而應該耐心引導。
「可以跟孩子說,付出勞動是應該得到報酬,比如爸爸媽媽上班每個月拿工資一樣,但付出勞動促進公司的發展才能拿錢。你讓同學玩電腦收錢,可並不是對同學有利,有時還會害同學不好好學習。再比如同學賄賂你你就不報告了,那到時班上每個小朋友都不遵守紀律,隨便講話,那樣對班級也不好,也不可以拿錢。」
然後,家長還要告訴孩子,在與別人相處中,並不是什麼場合都要收錢的,在別人有困難時應該幫助他。「比如爸爸媽媽照顧你,從不收錢;爺爺奶奶接你放學,也沒有收錢,其他小朋友借你玩具,也不收錢。如果什麼事都跟同學收錢,那樣別人會不喜歡你,不跟你做朋友了。」
周燕說家長在引導完之後,並沒有結束,還要讓孩子有一個行為的改正,這樣才能達到效果。「比如建議孩子將錢悄悄還給同學,並且告訴同學,下次我幫助你不收錢。」
常州勝明心理咨詢中心主任曹菊文建議,家長也可嘗試一天漠視孩子,「只給他吃飽,不做任何關心和交流,讓孩子感受一下,沒有愛和關心的感覺。」
是這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