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農業經濟階段生產勞動以什麼為主

農業經濟階段生產勞動以什麼為主

發布時間:2022-09-24 10:12:06

⑴ 農業屬於第一產業嗎,農業第一以什麼為主

農業屬於第一產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農業根據生產力性質和狀況,一般是分為原始農業、古代農業、近代農業和現代農業。農業的特點是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結合,同時會受到生物生長繁育規律和自然條件限制,有很強烈的季節性和地域性。農業是人類社會進行生存的基本生活資料來源,是社會分工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成為獨立生產部門的前提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一、農業屬於第一產業嗎

1、農業屬於第一產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農業根據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主要可分為原始農業、古代農業、近代農業和現代農業。近代農業是指手工工具和畜力農具向機械化農具轉變、由勞動者直接經驗向近代科學技術轉變、由自給自足生產向商品化生產轉變的農業。現代農業主要指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現代生產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

2、農業的特點是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結合在一起,會受到生物生長繁育規律和自然條件的約束,具有非常強烈的季節性和地域性。農業的生產時間與勞動時間不一樣,生產周期長,資金周轉較慢。農業產品大多具有鮮活性,不方便進行運輸和儲藏,單位產品的價值較低。

3、農業是人類社會進行生存的基本生活資料來源,是社會分工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成為獨立生產部門的前提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一切非生產部門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發展的規模和速度,都要受到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農業勞動生產率高低的約束。

二、農業第一以什麼為主

1、農業第一以種植業為主。農業是通過動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再進行人工培育獲得產品的產業。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獲得的產品是動植物的本身,它是提供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

2、農業是國民經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產業,主要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副業五種產業形式。狹義農業一般是指種植業,主要包括生產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和綠肥等農作物的生產活動。農業的分布范圍特別廣闊,地球表面除了兩極和沙漠外,幾乎都可用於發展農業生產。

3、農業的自然資源分布非常不平衡,耕地主要集中在亞洲、歐洲和北美。北美、歐洲和大洋洲的經濟發達國家人均有0.56公頃耕地,但是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只有0.22公頃耕地,其中亞洲僅由0.16公頃(1984年)。森林主要以歐洲和拉丁美洲的分布面積最大;草原面積則是非洲最大,亞洲其次,其中不同國家、地區之間也會存在很大差異。

⑵ 我國早期農業的發展的基本結構和特點有哪些

我國早期農業的發展的基本結構: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小農經濟時代 ,小農經濟是以個體家庭為主要單位,農業經營規模不大的一種經濟形態,其本質特徵是家庭經營,生產規模小。我國小農經濟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即在鐵犁牛耕技術的出現普及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之後。小農經濟隨著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制度的變化,具有三種社會屬性,即封建小農經濟、資本主義小農經濟和社會主義小農經濟。雖然勞動工具經歷了從畜力到小型機械的變遷,但小農經濟仍是以體力勞動為基礎或起決定性作用的。
我國早期農業的發展的基本特點:
1.農產品商品化程度逐漸提高。唐代以前,農產品商品化趨勢並不明顯。唐朝時期茶葉已成為普遍的飲料,茶葉成為生活的必需品,唐朝中期,政府開始徵收茶稅,這是農產品商品化之典型。元朝時,棉花種植遍及南方,明代已推向江北。明清時期,棉花、蠶桑、茶葉、煙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都擴大了,還形成了一些專業生產區域。農業商品化直接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2.耕地面積和糧食總產量不斷增長。由於歷代封建統治者重視農業,自秦漢至明清,耕地面積呈不斷擴大趨勢。隋唐時,江南的土地資源進一步被利用,適於種植高產稻的圩田很普遍,開墾山地的現象也很多。明清時,連不適宜生長稻、麥的貧瘠沙窪地也被利用起來,耕地面積的不斷擴展,使糧食總產量大幅度增加。
3.農作物品種不斷增多,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前期發展,後期停滯。「五穀」在商周時期已經種植。明代引進了玉米和番薯。清代前期種植經濟作物已很普遍。從秦漢到隋唐,農業生產工具與生產技術不斷發展。農業生產工具在宋代以後無大改進,加之農業生產商品化趨勢不斷加強,這預示著封建生產關系已經走到盡頭,商品經濟的發展必將促進新的生產關系出現。
4.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農業,「農本」和「以農立國」思想是歷代統治者一貿的指導思想。從戰國的商鞅變法到清朝統治者,都在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這種做法,是中國古代封建自然經濟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產物。它的實行,在封建社會初期,對國家安定、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起過一定積極作用,應該給予肯定;但該政策把工商業和農業對立起來,進行壓制。其結果必然是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使農業長期停滯在自然經濟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時期更加嚴重。它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是中國落後於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5.賦稅制度與土地制度相適應,隨土地制度的變化而變化。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變化呈現出兩種趨勢:一是以人丁為主逐漸變化為以土地為主,說明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松馳;二是納稅物品由實物和力役為主逐漸變為貨幣地租,說明我國商品經濟在不斷的發展。

⑶ 農業的發展幾個階段

農業的發展會經歷四個階段,分別為以人力和畜力為代表的傳統農業、以機械化為主的小型規模化農業、以信息技術和自動化裝備為主的自動化農業以及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為主的智慧化農業,這農業四個階段分別定義為農業1.0、農業2.0、農業3.0、和農業4.0。智慧化農業是以數字農業和精準農業為基礎,通過農業數據的智能化運營,實現農業的科學、高效發展,最終達到增產增收,保障農產品安全的目的。
農業1.0——以戶為單位進行農業生產
農業1.0階段是以戶為單位,小規模的方式進行生產,依靠的是農民個體勞動和畜力勞動,此時需要靠天而作,通過勤勞的勞動來滿足基本的農產品需要。我國農業1.0階段基本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後的第一個十年裡,由於改變了計劃經濟的生產模式,以家庭聯產承包制為替代方案,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使得農產品的短缺問題得到了解決。這個階段主要以產量高為主要目標。

農業2.0——以機械化為主的小規模農業
農業2.0階段是以機械化為主,同時伴隨著一些農場的出現,農業開始出現種養殖等大戶。通過使用機械機器而取代了傳統農民的部分工作,也改善了部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狀況,此時仍然以產量高為主要目標,但也慢慢向高質量方向上發展。一些農業生產企業向產業下游加工行業延伸,或加工企業向上游延伸,此時出現了中糧集團、新希望等農業類企業。而此時土地規模化程度不足,生產與銷售環節嚴重脫離,企業缺少足夠的品牌經驗,使得一些農業電商公司及農產品品牌商出現,如「淘鄉村」、「褚橙」等。

農業3.0——以信息化為主的自動化農業
農業3.0代表的是農業信息化、專業化階段,伴隨著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以及農業信息化技術加速發展,使得農業智能化裝備在農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中實現普及應用。此階段,由於農業1.0和農業2.0階段的農業耕種不規范、農民的老齡化問題嚴重,出現了專業化的農民、市場化的農業科技人員及農業科技類企業,企業使用無人機進行遙感監測、無人機噴灑農葯、使用智能化農機進行精準作業等,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實現農業的數字化和精準化發展。而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農業、綠色農業等商業模式不斷出現,共同促進者農業信息化的發展。

農業4.0——以數據驅動的智慧化農業
農業4.0是資源整合、數據驅動的智慧化農業時代。隨著土地流轉,農業土地規模化程度加深,資源集中於少部分專業的農民手中,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實現無人化的管理。通過感測器、攝像頭等獲取數據後,利用有線或無線網路傳輸到雲端,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實現農業全過程可控和高效地發展,以標准化流程體系,實現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全產業鏈的智能化管理。使用機器人收獲待收獲的農產品,經過機器人運輸到加工車間,加工完成後,利用電子商務進行農產品銷售,最終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我國農業耕地種類多樣,幅員廣闊,區域發展不均衡,從農業1.0到農業4.0均在各地有所分布。根據統計局的數據,2017年中國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了66%,其中,三大主糧小麥、水稻、玉米的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了94%,79%和83%,假如以按照70%的覆蓋率視為完成的情況下,中國的農業整體上正處於農業2.0向農業3.0的過渡階段,而預計農業3.0可在2050年完成。

⑷ 我國農業的三個階段是什麼 – 手機愛問

農業1.0 是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小農經濟時代;
農業2.0 是機械化生產為主、適度經營的「種植大戶」時代;
農業3.0 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特徵的農業。

農業發展目標有三個階段的演變

第一階段:滿足溫飽需求為核心;
第二階段:滿足相對富裕納入農業發展目標;
第三階段:滿足高質量生活的生態環境、食品、質量與未來繁榮列入農業發展目標。
中國農業現正處於第二階段。

⑸ 你好,你這個概述下農業時代,工業時代,信息化時代的特點,特性,發展趨向及全民經濟狀況的改變。。。

農業時代:消費資料生產為主的自然經濟,男耕女織的自給自足
工業時代:機器廣泛應用於商品生產,常常出現供大於求的發達商品經濟時期,
信息時代:計算機的出現和逐步的普及,.信息量,信息傳播的速度,信息處理的速度以及應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幾何級數的方式在增長,學習速度加快。
農業時代以自然經濟為主體,後期出現商品經濟,以人力勞動為驅動。工業時代以商品經濟為主體,自然經濟逐漸解體,機器生產取代大部分人力勞動。信息時代以知識經濟為主體,商品經濟為輔,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實現了機器生產的自動化。
自然經濟的基本特徵:以家庭為主要基本單位,生產規模小。產品的原料採集、生產乃至消費都是為了滿足勞動者自身需要(而不是為了進行資本積累並擴大再生產)。產品過剩用於商品交換。農業生產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也可以歸納為:自然經濟自給自足,極少有商品交換;自然經濟的封閉性,生產技術落後,生產規模小;自然經濟的守舊性,因循守舊,忽視技術革新和創造;自然經濟是簡單的再生產。
商品經濟基本特徵:生產要素和消費資料的全部或大部分都要通過市場交換來獲得,商品生產者以追求價值為目的,並通過市場交換來實現。以社會分工為基礎,強調生產過程中的分工與協作,人與人之間、商品生產者之間以及生產單位之間的經濟聯系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日益緊密,范圍也日益擴大。追求經濟利益的內在動力和市場競爭的外在壓力,不斷激發著商品生產者的開拓進取和創新精神。以擴大再生產為特徵。商品生產者為了獲得更多的價值實現和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必然不斷增加投入、改進技術和改善經營管理,從而使生產規模不斷擴大。
知識經濟基本特徵:資源利用智力化, 資產投入無形化, 知識利用產業化, 高科技產業支柱化, 經濟發展可持續化, 世界經濟全球化,企業發展虛擬化,人均收入差距擴大。
知識經濟,亦稱智能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它是和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是指區別於以往以傳統工業為產業支柱、以稀缺自然資源為主要依託的新型經濟。它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第一產業,以智力資源的佔有、配置,以科學技術為首要依託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經濟學基礎理論的簡介

(一)農耕時代的到來
農業經濟時代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到近代產業革命前,是以農業為主的生產力發展階段,它是人類生產力發展的初級階段。人類在採集食物的過程中,逐漸對植物生長規律有所了解,初步積累起一些經驗,開始掌握了農業的栽培技術,學會了進行農業生產,這時生產力的發展逐步由採集狩獵向原始農業過渡。
農業經濟是以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了解為前提的,它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使人類由原先單純對自然的順從依賴,靠自然恩賜的消極被動地位,轉變到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能依靠自身力量進行物質生產的積極主動地位。農業經濟時代把人類社會的歷史大大向前推進一步,是人類生產力發展的一次巨大的解放。從採集狩獵時代到農耕手工時代,大大改變了人類社會生活。首先,農業生產為人類提供了較為穩定可靠的食物來源,使人類得以進入長期定居的生活。其次,由於農業為飼養業提供了物質基礎,因而促進了牲畜業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制陶業、製革業、紡織業等家庭手工業的發展,第三,由於人們有了安居的生活,就促使人口大量地繁衍,從而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開辟了一個新的局面。
在這個階段,人與自然的關系雖有一定的轉變,但這種轉變還僅僅是個開始,人類社會尚未完全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器、青銅器到鐵器。新石器與舊石器的根本區別是磨光加工石器的產生,它的優點是可以比以前製作出更准確、更合於目的、更鋒刃的石器工具,因而提高了使用效力,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在石器時代人們開始發現了金屬礦石。含銅礦石與石材不同,有較好的延展性。在人類掌握了火的使用技術後,就發現銅可以在高溫下熔煉的秘密。到了新石器後期,人們開始對銅
進行加工,人類社會逐步轉入青銅時代。青銅的使用促進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在原來石斧、石耜的基礎上,增加了钁、鏟、鋤、犁等,耕作技術也有了相應的改進。
在青銅時代,人們發現了鐵。但鐵的熔點較高,因而只有到了有較高的冶煉技術時,鐵才被冶煉使用。鐵器的使用大大擴大了農田耕地面積,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它不僅使工具材料發生丁質的變化,變得更加堅硬和鋒利,而且使工具的組合變得更加復雜。
農業經濟時代的勞動工具雖然不斷進化,但始終是手工工具。
(二)農業經濟是勞力經濟
農業經濟時代的資源開發主要依靠勞力,也使用一些畜力,有時候還藉助一些風力和水力。因此,農業經濟的發展主要取決於勞力資源的佔有和使用。當時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有限,大多數資源尚未開發,不存在資源短缺現象,因而勞力是主要爭奪對象,有了勞力就能開發自然資源,取得財富。古代戰爭的目的就是掠奪勞力,西方發達國家過去長期販賣奴隸,也就是這個原因。
農業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經濟結構的變化。早期的農業只限於種植糧食,隨著人類對自然規律認識的提高和種植經驗的積累,農業種植的品種不斷增加和擴大,並且進一步擴展到林、牧、副、漁。同時,隨著農業內部結構的變化,社會分工也不斷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生產部門,如煉鐵、煮鹽、造紙、造船、繅絲、紡織、建築等,形成了以農業為主包括國民經濟許多部門的經濟體系。
農業經濟時代,科學技術有了一定的發展,除了掌握大量的農業生產技術外,還產生了內容豐富的阿拉伯天文、數學和醫學,中國的指南針、紙張、火葯和印刷術四大發明,這些都是農業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的成就。但總的來說,這時的技術水平還比較低下,科學也還不發達,教育范圍有限,文盲佔大多數,人才基本上固定在一處,很難流動和發揮作用。因此,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發展雖有一定影響,但尚未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
總之,農業經濟時代的生產力是手工生產力,手工工具日趨完善,從而為轉化為機器生產奠定了基礎。人們主要從事第一產業——農業,輔以手工業。科學技術有一定程度的發展,雖尚未構成生產力發展的因素,但為近代科學技術體系的產生准備了條件。
(一)市場經濟的概念
市場經濟就是以市場為基礎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運行形式。
1.市場經濟是資源配置的一種形式
資源是指可以用來生產能滿足人們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產品的生產要素。這里講資源是指經濟資源,而且是人們可以掌握利用的資源。它有兩種:一種是人類直接從自然界取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財富;一種是通過人類再生產活動獲得的資源。資源可分為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有形資源是指機器、設備、原材料、能源、資金、勞力等,這種資源具有實物形態和幾何形態,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硬體」,是企業生產經營必不可少的基礎物質,是可用數字來衡量的。無形資源是指信譽、形象、名牌、專利等。這些資源是看不見摸不著,不具有物質形態和幾何形態的「軟體」。它必須依靠有形資源才能實現使用價值,其作用難以用數量來衡量,而效能長久。
資源配置,是對經濟資源在各種可能的生產用途之間做出選擇,即人們按照自身的需要,把各種有限的經濟資源合理地分配於不同地區、不同生產單位、不同生產部門。資源所以要配置,是因為:(1)任何社會都面臨著生產什麼和生產多少、如何生產、為誰生產這三大基本經濟問題,解決三大問題必須合理配置資源。(2)由於自然條件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不同,歷史文化傳統不同,各地資源的多少和構成也不同,這就要通過資源的合理流動,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3)人們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的,生產一種產品的方法和所需要的原材料也是不斷變化的,這就必須不斷變更資源的配置、才能達到高度的協調。資源配置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把稀缺的資源分配給效率最高的生產者和經營者,以節約消耗,加快周轉,取得最高效率;二是把稀缺的資源與最需要的產品組合,優化結構,滿足社會需求,取得最佳效益。
資源的優化配置,主要由資源配置的方式決定。資源配置的方式,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可分為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在封建社會以前,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資源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配置,是封閉式的資源配置。如在古代的原始公社、中世紀的農庄或小農經濟的家庭中,資源非常有限,酋長、農莊主和家長能夠清楚地了解把握資源,進行直接配置。另一個階段是從封建社會末期開始一直到現在,商品經濟居統治地位,資源配置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是社會化的資源配置。這時的配置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靠計劃來配置,一種是靠市場來配置,前者叫做計劃經濟,後者是市場經濟。由此可見,無論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都是配置社會資源的一種形式。
2.市場經濟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
市場經濟配置資源是以市場為基礎,這里講的基礎性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資源配置以市場為導向。市場導向主要是信息導向和利益導向。(2)經濟運行以市場為樞紐。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市場是經濟運行的總樞紐,各種經濟活動都以市場為中心來展開。(3)經濟調節以市場機制為主導。在市場經濟中,經濟調節要運用多種機制,除了市場機制以外,還有計劃機制、行政機制等,但整個經濟的調節是以市場機制為主導。
(二)市場經濟的內容
市場經濟的內容包括:主體系統、客體系統、宏觀經濟調控系統、社會保障系統、法治系統。
1.市場經濟主體系統
市場經濟主體是市場經濟中從事經濟活動的當事人,包括自然人和企業。
自然人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理論依據是在市場經濟中,勞動力必須是商品,這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需要。因為在社會化大生產中,勞動者的勞動必須和自己擁有的生產資料相分離,所以勞動力必須是商品,而且這種商品必須歸個人所有,這是由勞動力商品的特點決定的,即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必須存在於活的人體中,它不可能出賣所有權,只能出賣使用權。
企業成為市場經濟主體即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企業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單位,即生產要素的組成單位。在市場經濟中,企業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主體。
2.市場經濟客體系統
市場經濟客體系統即市場體系。狹義的市場體系主要是指按交易對象劃分的市場體系。例如消費晶市場、生產資料市場、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房地產市場、黃金市場等。廣義的市場體系除了按交易對象劃分的市場體系外,還包括按交易場所劃分的市場體系、按交易手段劃分的市場體系。和按交易規則劃分的市場體系。
3.宏觀經濟調控體系
宏觀經濟調控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是適應經濟結構多元化的需要。宏觀經濟調控體系包括宏觀經濟決策系統、宏觀經濟信息系統、宏觀經濟控制系統、宏觀經濟監督系統。宏觀經濟調控的任務主要是保持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保證物價穩定、實現充分就業、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優化經濟結構、保證收入分配的公正、保護資源和環境、保持國際收支的平衡。宏觀經濟調控的手段有計劃手段、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其中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是主要手段。
4.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體系是國家以法律、政策、規章等形式賦予社會成員的一種生活保障制度。它具有穩定社會、調節經濟、保障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功能。社會保障體系的內容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三個方面,其中社會保險是基本組成部分,主要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
5.法治體系的建立
法制體系是國家以法律、法規的形式保證市場經濟正常、安全、有秩序地運行的一種制度。其主要內容包括規范經濟主體的法規、規范交易行為的法規、規范政府調控行為的法規和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規。
……

⑺ 農業生產方式的變化,農業生產是第幾產業

我國的農業生產方式經由採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等手工勞動方式的傳統農業,改變成為了結合現代科技技術,利用自然改變自然的現代農業,致使農業生產走上了區域化,專業化的道路,成為了社會化的農業,不同於農業工業化,而是以智慧經濟為主,大健康產業為核心目的的指揮農業。

一、農業生產方式的變化

1、我國農業產業由手工畜力農具生從事的農業生產轉變成為了機械化生產,從傳統農業轉化成為了現代農業。

2、現代農業在動物學,遺傳學,物理學,化學等基礎上改良了動植物的育種,栽培,土壤改良,等農業科學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3、現在農業的機器體系致使農業機器的廣泛應用,是用現代工業裝備的,現代科學技術武裝的,用現代組織管理方法經營的在國名經濟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農業。

4、現代農業具有較高的綜合生產率,包括土地的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和以往的自用型傳統農業不同,現代農業具有更高的商品率。

5、現代農業致使農業成為可持續發展,高度商業化的產業,實現了農業生產物質條件的現代化,達到了區域生態的良性循環的同時,還具有很高的商品率,提高了農業生產率的目的。

6、現代農業是物理技術和農業生產的有機結合,實現了農民素質的現代化,管理方式的現代化,做到高效 率的農業生產。

二、農業生產是第幾產業

1、農業在我國三大產業農業,采礦業,服務業中屬於第一產業,農業是主要以生產食材以及其他生物材料的產業,人民以糧食賴以為生,糧食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資源。

2、農業為采礦業和服務業奠定了基礎,采礦業為對農業有帶動作用,服務業促進了農業的進步。

3、業生產是一個經濟過程,需要既高產又有效率,也需要各部門之間有科學的銜接,構成合理的運轉體系,才能獲得最佳的農業轉化效率,從而達到多元化,現代化的農業體系。

⑻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階段及特徵

我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不僅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而且也是世界農業的發祥地之一。勤勞的中國人民曾經創造過令世界矚目的文明,也產生過許多浸透血淚和辛酸的事跡。我國古代農業的發展悠久而漫長。從其發展歷史來看,大致可以分為這樣兩個階段:原始農業發展階段、傳統農業發展階段。隨著各歷史時期社會的發展,我國古代農業科技的發展也表現出了各自獨有的特點。 一、原始農業的形成和發展特點 我國古代農業科技的發展向前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由採集漁獵的原始生存狀態進入到原始農業,跨過了數千年時間。隨著人類採集技藝的精熟和工具製造技術的提高,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結構也在不斷地變化,同時人口數量迅速增大,原始的採集方式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直至氏族社會的出現,集體勞動力的增強,使得農業生產成為可能,人類從此開始了由攝取經濟向生產經濟的巨大轉變。據史料推算,到了母系氏族社會晚期,我國的原始農業經濟開始產生了,及至夏、商、西周時期,原始農業在土地制度、農業經濟結構、田間生產技術、農業生產理論及農業生產工具方面具有了長足的進步。 到父系氏族晚期,伴隨著禪讓制的廢除,我國古代文明進入到了奴隸制社會時期,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包括夏商西周的幾個歷史時期,這一時期原始農業科技得到了巨大的繁榮和發展,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生產工具及耕作制度的發展 夏、商、周時期是我國傳統農業的萌芽時期,是原始農業得到全面發展的時期。農業生產工具和耕作制度的改進和創新,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在這一時期,木石制農具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出現了耜、錢、鎛與銍等主要農業生產工具。同時,青銅農具也在這一時期應運而生。它的出現和使用,是這個時期傳統農業萌芽的主要標志,也是作為青銅時代的夏商西周農業發展的必然產物。 在耕作方法和制度方面,火耕火種的方式繼續存在著,同時產生了稱之為「耦耕」的耕作方法。但是這一時期的耕作制度任然沒有擺脫原始社會農業種植工作制度的落後基調,我國農業仍處於熟荒和休閑農作制水平。 2、 田間生產技術和初級農業科技理論的出現 這一時期的田間技術發展,主要表現在人們對施肥技術、中耕除草、蟲害防治的逐步重視,以及壟作法的產生和播種技術的進步,灌溉排水工程也在這一時期開始萌芽。其中很多描述這些的材料可以從《詩經》找到。《中國農業史》中對其萌芽過程也進行了一番考證與推理,表明自流灌溉等方法很可能就是在這一時期開始的。我國的歷法學在這一時期誕生,夏代有《夏小正》歷法誕生,商代歷法在夏代的基礎上,已漸趨完備,它把10天干與12地支組合成60干支,用60日一循環的方法記日。周代歷法在此基礎上又有所發展,此時期發明了以圭表測影法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方法。此外《夏小正》還對物候、農業氣象等只有有了一定的認識。 3、 農業經濟構成 在夏商西周時期的農業經濟結構是萌芽,是一種多種經營模式的生產結構,「農民不但生產自己需要的農產品,而且生產自己需業經濟理論也隨之產生。正是這種重農思想的產生和推行,農業科技的發展得到了極大地推動,鐵農具及灌溉農業的興起,壟作制的完善,田間管理技術的精細化,以及農業資源的保護措施的產生和發展……這些都是構成傳統農業的重要因素,他們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受到以上等因素的影響而不斷發展和進步著。 我們知道秦並六國而一統天下,封建制度最終戰勝了奴隸制度,從此長期存在與中國大地之上,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由此開端。由封建土地國有制、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農小土地所有制所組成的我國農業經濟關系的基礎由此形成。這種社會和土地所有制變化響著我國傳統農業的發展。從歷史時期來看,可以把傳統農業的發展分為秦漢魏晉時期統旱作農業階段和隋唐至宋元時期的傳統水田農業以及明清時期的傳統農業的深入發展階段。 1、傳統旱作農業發展時期 我國傳統農業主要為旱作植物,水田耕作正處於發展時期,我們可以從當時的主要農業區分布情況、作物主要種類、耕作技術及農業知識著作等方面來看。秦漢時期的農業區由春秋戰國時期的農業區演變而來,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龍門、碣石以北地區等北方旱作區。隨著品種選則技術的提高以及外來品種的引進,這一時期的農作物品種在數量上有很大提高,耕作技術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之上產生了土壤翻耕技術、耕後保墒技術、作物品種選擇技術、分期施肥技術、適時播種技術、中耕除草和旱地灌溉技術等諸多新的農業技術,同時,生產工具向著專業化、配套化、地區化發展。最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形成了以《齊民要術》為代表的關於農業科普技術知識的著作。農業構成演變為大田作物及畜牧園藝生產的多樣化模式。歷法及農業著作上產生了「太初歷」完備了24節氣等農業知識,出現了以《齊民要術》為代表的農業科普知識著作。 2、傳統水田農業發展時期 由於歷史原因,自唐「安史之亂」之後,北方旱作農業區陷要的大部分手工業品」(《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587)這是我國傳統農業實行以某種生產為主,兼顧其它生產,如養殖業、園藝業、家庭手工業等的特點。這一時期,種植的大田作物主要有粟、稻、麥、菽、黍、糜等糧食作物。植桑養蠶和種麻織布也已成為重要的農事活動和人們謀取衣被材料的手段。此外,人們在園藝栽培、家畜飼養等領域也有一定的發展,當時人們種植的蔬菜有葵、茆、芹、韭、蔥、菁、芥等,栽培的果樹有桃、李、杏、梅、棗、栗、梨、獼猴桃等。家畜飼養有雞鴨魚牛馬羊等。畜牧科技在這一時期主要表現在閹割術的出現。 從以上概況我們可以看到,在原始農業經濟階段,我國農業科技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科技手段較為單一,生產工具以石木器為主,農產品種類龐雜而不精,社會經濟結構簡單,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以及宗法制度的確立,產生了分封制的土地分配製度,從而影響著人們從事農業生產的規模和技術創新和傳播。西周時期,經過周天子兩次大規模的分封,把周族較為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帶入宗周東、南、北三方乃至中原荒蕪地區,使得各諸侯國經濟實力大增,最終無法駕馭各諸侯,中國的歷史進入了諸侯紛爭的新時代,原始農業經濟此時已無法滿足各諸侯國的需求,開始迅速解體,傳統農業得以產生和快速發展。 二、傳統農業的發展及特點 西周末年及至戰國時期,是我國傳統農業的形成時期。其時,王室衰微,周天子名存實亡,各國征戰連年,社會動盪不安。隨著宗法制度的極大消弱,靠宗族血脈建立的社會體系已經走到了它的盡頭,而新的以政治關系建立起來的體系——封建體系正在形成。土地分封制在這樣的局勢下土崩瓦解,再也無法滿足激烈競爭下各諸侯國逐鹿中原的要求。由此土地逐漸被新興地主階級所掌握,重農思想也隨著諸子百家思想的興起而逐漸傳播。受其影響,人們開始重視農業發展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各種農我國傳統農業經濟結構的萌芽,是一種多種經營模式的生產結構,「農民不但生產自己需要的農產品,而且生產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業品」(《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587)這是我國傳統農業實行以某種生產為主,兼顧其它生產,如養殖業、園藝業、家庭手工業等的特點。這一時期,種植的大田作物主要有粟、稻、麥、菽、黍、糜等糧食作物。植桑養蠶和種麻織布也已成為重要的農事活動和人們謀取衣被材料的手段。此外,人們在園藝栽培、家畜飼養等領域也有一定的發展,當時人們種植的蔬菜有葵、茆、芹、韭、蔥、菁、芥等,栽培的果樹有桃、李、杏、梅、棗、栗、梨、獼猴桃等。家畜飼養有雞鴨魚牛馬羊等。畜牧科技在這一時期主要表現在閹割術的出現。 從以上概況我們可以看到,在原始農業經濟階段,我國農業科技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科技手段較為單一,生產工具以石木器為主,農產品種類龐雜而不精,社會經濟結構簡單,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以及宗法制度的確立,產生了分封制的土地分配製度,從而影響著人們從事農業生產的規模和技術創新和傳播。西周時期,經過周天子兩次大規模的分封,把周族較為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帶入宗周東、南、北三方乃至中原荒蕪地區,使得各諸侯國經濟實力大增,最終無法駕馭各諸侯,中國的歷史進入了諸侯紛爭的新時代,原始農業經濟此時已無法滿足各諸侯國的需求,開始迅速解體,傳統農業得以產生和快速發展。 二、傳統農業的發展及特點 西周末年及至戰國時期,是我國傳統農業的形成時期。其時,王室衰微,周天子名存實亡,各國征戰連年,社會動盪不安。隨著宗法制度的極大消弱,靠宗族血脈建立的社會體系已經走到了它的盡頭,而新的以政治關系建立起來的體系——封建體系正在形成。土地分封制在這樣的局勢下土崩瓦解,再也無法滿足激烈競爭下各諸侯國逐鹿中原的要求。由此土地逐漸被新興地主階級所掌握,重農思想也隨著諸子百家思想的興起而逐漸傳播。受其影響,人們開始重視農業發展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各種農業經濟理論也隨之產生。正是這種重農思想的產生和推行,農業科技的發展得到了極大地推動,鐵農具及灌溉農業的興起,壟作制的完善,田間管理技術的精細化,以及農業資源的保護措施的產生和發展……這些都是構成傳統農業的重要因素,他們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受到以上等因素的影響而不斷發展和進步著。 我們知道秦並六國而一統天下,封建制度最終戰勝了奴隸制度,從此長期存在與中國大地之上,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由此開端。由封建土地國有制、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農小土地所有制所組成的我國農業經濟關系的基礎由此形成。這種社會和土地所有制變化響著我國傳統農業的發展。從歷史時期來看,可以把傳統農業的發展分為秦漢魏晉時期統旱作農業階段和隋唐至宋元時期的傳統水田農業以及明清時期的傳統農業的深入發展階段。 1、傳統旱作農業發展時期 我國傳統農業主要為旱作植物,水田耕作正處於發展時期,我們可以從當時的主要農業區分布情況、作物主要種類、耕作技術及農業知識著作等方面來看。秦漢時期的農業區由春秋戰國時期的農業區演變而來,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龍門、碣石以北地區等北方旱作區。隨著品種選則技術的提高以及外來品種的引進,這一時期的農作物品種在數量上有很大提高,耕作技術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之上產生了土壤翻耕技術、耕後保墒技術、作物品種選擇技術、分期施肥技術、適時播種技術、中耕除草和旱地灌溉技術等諸多新的農業技術,同時,生產工具向著專業化、配套化、地區化發展。最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形成了以《齊民要術》為代表的關於農業科普技術知識的著作。農業構成演變為大田作物及畜牧園藝生產的多樣化模式。歷法及農業著作上產生了「太初歷」完備了24節氣等農業知識,出現了以《齊民要術》為代表的農業科普知識著作。 2、傳統水田農業發展時期 由於歷史原因,自唐「安史之亂」之後,北方旱作農業區陷入了困境,農業生產破壞嚴重,國家財政不得不愈來愈依靠南方的水田農業,農業經濟中心開始向南轉移,由此促使南方水田農業進一步得到發展。跟以前的各時期一樣,由於農業受到了君臣百姓一致的重視,很快以水田區耕作為主的傳統農業又得到了發展,農業水利技術也在社會的重視之下迅速發展。農具在沿用以前的基礎上產生了曲轅犁這一標志性的農具,而水輪的發明對灌溉排水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同時地理、測量、和制圖學的豐富為水利工程的修建提供了極大地幫助。其他的如農作物種類、栽培耕作技術、畜牧技術等都在前一時期的基礎上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農業經濟思想發展到這一時期,產生較為具體的谷價理論、救荒理論等。可以說這一時期的農業發展模式仍然是繼承前代以創新,只是耕作中心由於歷史的原因向著南方轉移了。 3、 傳統農業的深入發展階段 明朝至清朝前中期即公元1368--公元1840年,這一時期我國「傳統農業生產在高度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其本身不可能逾越的障礙。伴隨著農民的日趨貧困化、佃農化,農業生產商品化成程度的加深,農業與商業、手工業之間關系的復雜化,社會各階層代表人物對農業經濟問題的研究更加深入,農業經濟思想的時代特色濃化了」。在這樣一種大的社會形態下,隨著人口數量的急劇增加,迫使人們為提高糧食總產量而積極努力。因此,這一時期,在封建社會矛盾凸顯的情形下,無論農田水利,耕作技術,還是農作物種植構成方面均取得了一些成就,多種經營和多熟種植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農業科技知識在徐光啟《農政全書》和清朝官方編制的《授時通考》中得到了較為全面的總結,形成了完備的傳統農業生產技術體系。 三、推動和影響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縱觀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農業從無到有,從原始到傳統的漫長發展歷史過程中,並不是某一個社會或自然因素能夠左右的,而是所有社會和自然因素的綜合作用。同時,影響各農業發展階段的主要因素又有所不同。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的社會活動能力較弱,攝取生活物資主要靠採集直接自然資源,對自然環境的依賴程度巨大。因此這一時期影響人們生活勞作的主要因素在自然。人為因素或者社會因素對其影響並不突出,而自然環境的改變則很容易對人們的生存產生重要的影響。也正是因為這一矛盾的不斷發展和突出,人們不斷向自然學習和挑戰以滿足生存需要。從氏族社會的形成開始,在接下來的漫長歷史時期中人們進入了集體思考和創造階段。集體勞作的出現使得勞動工具和方法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傳播,農業從氏族社會開始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社會因素對農業的發展從此不斷加深。至西周末年,社會開始動盪,各諸侯國征戰連年,農業的發展受個國政策制度影響巨大,原始農業在並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的情況下,得到了社會的集體重視,由此開始進入傳統農業發展階段。在傳統農業發展階段,農業的發展對社會的依賴程度進一步加深,我們可以看到各社會時期的政策和對農業的重視,直接影響著農業的發展,在人與自然的「戰爭」中人們竭力減小自然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而使人們自身能掌控的部分多一點。這一時期人們對農業不再只停留在生存需要上,而是對其進一步改造和創新以滿足生活富足舒適的需要。因此可以說在傳統農業階段,社會因素對農業的推動作用是巨大的。 矛盾是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中國農業的發展正是體現了人與自然的矛盾運動發展和結果。人們由低級需求向高級需求邁進的過程,體現在農業上,正是農業發展和進步的過程,是人們尋求生存發展與自然產生矛盾及其矛盾發展、變化的過程,這也是我國古代農業發生發展的根本推動力。

參考文獻 [1] 吳存浩著.中國農業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5 [2] 毛澤東著.矛盾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1 [3] 毛澤東著.毛澤東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06 [4] 羅長海,肖春燕著.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

閱讀全文

與農業經濟階段生產勞動以什麼為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症狀是戀愛情緒依賴 瀏覽:55
好健康蜂膠囊多少錢一盒 瀏覽:304
怎麼樣事業單位才是參公的 瀏覽:398
6歲孩子健康碼怎麼弄 瀏覽:224
事業單位改革哪些變成企業 瀏覽:257
79愛情數字是什麼 瀏覽:972
什麼單位招健康管理師 瀏覽:34
事業險上多久可以領失業金 瀏覽:118
漫畫作文幸福在哪裡 瀏覽:838
健康證明項目有哪些 瀏覽:358
支付寶合種的幸福樹需要多少能量 瀏覽:707
哪些花象徵愛情 瀏覽:309
五羊有什麼故事 瀏覽:735
護理大專生可以考哪些事業單位 瀏覽:582
舒適經濟運動哪個模式省油 瀏覽:696
微信健康碼證件號碼怎麼填 瀏覽:45
為什麼唐山自古出美女 瀏覽:39
你聽過哪些大蛇的故事 瀏覽:540
如何化解婚姻上小人 瀏覽:166
鹿邑縣域經濟怎麼樣 瀏覽: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