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試述兩宋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
北宋社會經濟有較大發展,農業方面一些農作物播種區域擴大,粟、麥、黍、豆等推廣到江南和兩廣地區,占城稻從福建推廣到江浙和淮河流域,茶樹的栽培種植也有很大發展。手工業方面,絲織業有所發展,花色、品種比前...
B. 宋朝的經濟發展狀況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
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宋代對南方大規模的開發,促成經濟中心南移。
(2)兩宋經濟如何發展擴展閱讀: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
北宋時期,農業生產技術以及推廣有很大的發展。
在北宋的墓葬中,往往發現成組的鐵制農具,如犁、耬、耙、鋤、鐮等,其中耙、鋤等中耕農具較多,表明了農民對精耕細作的重視和耕作程序的增多。北宋農民還很注意積肥和施肥。他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認識到,土壤的性質不同,應施用不同的糞肥。
所謂「用糞如用葯」。當時對作物栽種的深淺疏密與產量高低的關系,也有所認識。禾譜、農器譜、農書、蠶書等農業生產知識的專著,紛紛出現,反映了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
北宋時期,手工業生產有很大進步。當時,各種手工業作坊的規模和內部分工的細密程度,都超越前代。生產技術發展顯著,產品的種類、數量、質量大為增加和改進。
紡織水平的提高北宋紡織業仍以絲織業佔主要地位。北宋時,絲織業逐漸形成江浙和四川兩個中心。
北宋時期還產生了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建立後,四川地區長期使用鐵錢,因鐵錢重,攜帶不方便,公元10世紀末葉,成都市場上遂出現所謂「交子鋪」,發行紙幣「交子」,代替鐵錢流通。
C. 宋朝的經濟發展狀況
汴京是全球最早的高度發達的新型商貿城市。北宋開國以來,由於統治思想的轉變,逐漸發展出新經濟與城市管制的新政策,為新的城鄉關系及新型城市化創造了條件。北宋建立後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便開始了資本主義初階的城市化——市民階層的形成、新的城市管理制度及城市文明的新階段。以國家財政收入估計,北宋的經濟中工商業與農業各佔一半,至北宋後期,即1077年,在以錢銀計算的歲入7070萬貫中,工商稅佔了七成。由於商業稅和專營稅大部分來自城市,因此,北宋經濟可稱為「新經濟」及「貨幣經濟」。有不少歷史學家因而稱北宋為「商貿國家」。有學者估算北宋在1000年的GDP為265.5億美元,佔全球GDP的22.7%,人均GDP為2280美元,而英國在工業革命後的1800年人均GDP只有1250美元,約是八百年前北宋經濟水平的一半。
D. 宋代經濟的發展是怎麼樣的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宋代對南方大規模的開發,促成經濟中心南移。
歷史背景
公元960年建立宋朝時,未靠武力,而是和平禪讓,將五代時後周的柴氏王朝,和平過渡為趙氏的宋朝。宋太祖接受唐朝武將節度使操縱國運的教訓,以杯酒釋兵權,解除武將參與朝政的機會,實行文官統治。對外也少用武力,而以錢物捐助北方游牧民族,換得珍貴的百年和平。
宋太祖採取抑武揚文、君臣共治,提高知識分子地位與責任感。因此,給後人印象似是國運不濟,國力孱弱。先忍讓於遼、金,後又退守江南稱南宋,再100多年後又亡於蒙古族的元朝。
其實,宋代也是中華民族古代經濟文化的鼎盛時期,宋朝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經濟領先的國家。漢朝雖比宋朝長了幾十年,但窮兵黷武,經濟文化的發展皆受到影響,比起同時期的歐洲羅馬帝國,經濟、文化皆大為遜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宋朝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宋朝經濟
E. 請你簡述宋朝在經濟方面發展的原因和表現分別是什麼
一是生產力的發展。在農業方面,先進的生產工具得到普及改進和發明。曲轅犁更加廣泛的使用,同時還出現了踏犁、鐵搭、秧馬等工具。極大的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大量的農業勞動力得以解放出來。宋朝大量興修水利,特別是王安石變法期間,成果卓著,精耕細作的耕作方式進一步完善,許多荒地被開墾出來,增加了糧食產量。在手工業方面,紡織、造船、制瓷等技術、工藝和規模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從而為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對外貿易提供了物質條件。
二是靈活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經濟政策。
在農業方面推行不抑兼並的政策。一方面自唐朝以來,實行「不以人丁為本,唯以財產為宗」的賦稅政策,至少從法律上減輕了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的負擔。雖然土地兼並嚴重,但與之相適應的是租佃制的進一步發展,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租佃關系。一方面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土地得到了較為充分的利用,不至於因為缺乏必要的生產資料而導致土地荒蕪,也為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在商業工業方面,一是政府放鬆了對商業的控制。商業的發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種變化帶來的是市場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商品經濟的發展遵循著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服務性的商業機構如櫃坊,氐店發展起來,還出現了便於流通的紙幣「交子」。
另一方面宋朝對外推行積極的貿易政策。與遼西夏簽訂看似屈辱的盟約之後,宋遼,宋夏之間的榷場貿易發展起來。從而為宋朝提供了大量的財政收入,這種頻繁的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和平貿易不僅維護的邊疆的穩定,也推動了宋朝商業的發展。而這只是宋朝貿易的一小部分。更大部分貿易則是來自於遠洋貿易。宋朝海上貿易十分發達。一方面政府鼓勵中外商人貿易的往來,另一方面政府強化規范對外貿易,設置了專門的機構進行管理。這樣中國大宗的絲織品、瓷器、茶葉、葯材等深受海外市場的歡迎。這種海外貿易不僅給宋朝帶來豐厚的財政收入,更是有力的推動著宋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達與繁榮。
在政治制度方面,宋朝統治者採取了一些列政策強化了中央集權經濟上設轉運使,將地方財政收入的大部分收歸中央,軍事上實行更戍法,並推行將兵分離,重文輕武,飢荒之年推行養兵政策。行政上中央分割相權,地方上知州通判相互牽制等一系列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削弱了地方分裂割據的物質基礎。維持了社會的穩定,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和平的環境。
F. 簡述宋代南方經濟的發展情況
一.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自然、社會歷史背景
自然背景:我國南方地區從地理上來說是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海洋性氣候,也就是說氣候溫和,雨量充足,水熱條件好,有利於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全年生長。
社會背景:兩宋時期我國南方人口的增加,這就使勞動力資源比較充足,進而推動經濟的發展加之遼宋、宋夏特別是宋金作戰時,北方人口大量南遷,這更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又一大批充足的勞動力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耕作技術。
南方社會相對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安定、寬松的環境。同時,宋朝與少數民族的作戰中,屢屢失利,因此統治者都很重視內部實力的加強,部分地區減輕了農民的剝削和壓迫,重視農業的發展。
二.宋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具體表現
1. 農業
兩宋時期,由於水土氣候的便利因素,南方地區最適宜種植水稻。南方的農業以種植以水稻為主。這一時期,南方在水稻的耕作技術和方法上也有新的變化,即從直插發轉變為移植法,也就是秧插水稻。改變過去那種直接把稻種撒播在田裡的做法,先把稻種在秧田上加以培育,然後移植到大田上栽培。也就是這種方法提高了稻苗的存活率,為水稻的穩產高產提供了條件,這種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除了水稻外,其他農作物的種植也有了較快的發展。北宋末南宋出,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了麵食的習慣,也帶來了種麥的豐富經驗,小麥種植在南方便有了更大的發展。小麥的普遍種植,改變了這一時期我國南方地區過去單一種稻的耕作制度,確立了稻麥輪種的先進耕作制度。這標志著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隨著糧食生產的增加,兩宋時期我國南方地區經濟作物的種植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北宋時,棉花在兩廣及福建南部普遍種植,之後又向北推廣到江西、兩浙等南方各省份。這一時期,水果的生產發展很快,兩浙的柑橘,越州的楊梅,蘇州的梨,福建的荔枝、甘蔗。茶樹在兩宋時期幾乎全在地區種植。
總之,兩宋時期,特別是南宋時,我國南方的農業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其明顯的標志便是「蘇湖熟,天下足」格局的形成,這說明當時的南方已經成為全國糧食的主要仰給地。
2. 手工業
采礦和冶鐵。在兩宋時期南方是以銅、錫、銀等有色金屬為優勢。先進的冶銅技術應用,大大提高了銅的產量,經濟效益也隨之增加。南方冶鐵技術以廣西、福建最為先進,梧州發明了銅鐵合金,福建則是南方重要的冶鐵基地。
南方的絲織業經過唐、五代這樣一個長時期的發展,到兩宋時大大改變了唐中葉以前的面貌,兩浙和四川成為絲織業的中心,整個沿海地帶都比較發達。宋代的絲織品有羅、綾、絹、綢、粗綢、絲棉六種。當時南方的南京製造的雲錦、蘇州的宋棉、杭州的絨背棉、越州的趙羅棉、成都的蜀錦都是文明全世界的絲織品,由此也成為南方絲織業的中心。
宋代是我國制瓷業發展史上的一個繁榮時期。江西景德鎮是宋代具有獨特風格的瓷窯,所產的瓷器釉色介於青白之間,青中有白,白中帶青,因此成為青白瓷。
造船業。南方是宋朝造船業的主要基地。對於宋朝來說,漕運是保證京師糧食供應的最重要的船運部門。漕運所需的船大多是淮南、兩浙等地打造,也就促使了製作技術的提高。
3. 商業
在農業和手工業迅速發展的基礎上,農副產品和手工業產品需要擴大他們的交換市場。北宋的同意和水陸交通的開辟,則為商品交換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刺激了南方地區的經濟進一步發展,從而使這是的商業活動也空前活躍起來。
(1)城市商業的繁榮
北宋定都汴京,南宋定都臨安,由於農業、手工業的進步,南方城市的商業活動盛極一時。
(2) 市鎮與集市貿易的發展
北宋時,商品交換已日趨頻繁。無論是城鄉之間,或者村與村之間都要依靠市場貿易來滿足自己的生產和生活需要。因此,南方的城市周圍及農村的交通要道附近,就成了集市貿易的好地方。
(3)紙幣的推廣和使用
商業的繁榮,必然帶來貨幣需求量和流通量的擴大。北宋的金屬貨幣主要有銅錢和鉄錢兩種。隨著經濟發展的增快,雖然銅錢製造逐年增加,但數量上仍是供不應求,流通和交換出現短缺,還有金屬貨幣笨重、攜帶困難、容易磨損,這就給貨幣和商品流通帶來很大的麻煩。這種情況下,四川、重慶地區首先使用了紙幣(交子)。在南宋時紙幣進一步推廣,推行於南方的紙幣主要有東南會子,通行於東南地區,兩淮會子,也叫淮交通行於淮東、淮西及長江南岸的太平、常州、江陰等地。
紙幣的推廣,解決了金屬貨幣不足的問題,有利於商業的發展。紙幣的正式使用,在貨幣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這也是兩宋時期我國南方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的一個重要表現。
所以,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使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到南宋時全面實現。這一時期,我國南方經濟的發展,既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又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
G. 宋朝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 宋代對南方大規模的開發,促成經濟中心南移。
賦役
宋代的農材賦役制度,大致延續唐末的兩稅法,但增加了丁稅,而差役則甚為繁重造成人民負擔,因此王安石變法時有免役法的推行。關於歲入1.6億貫實為銅錢、米麥、白銀、布棉、絲絹、草料等不同物產單位的合加總數,宋代財政最高收入為六千餘萬貫,商稅占財政總收入約70%。
金融商業
宋朝商業繁盛,通行的貨幣有銅錢、白銀。太宗時期,每年鑄幣八十萬貫。到神宗熙寧六年,已達六百餘萬貫。由於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銅錢、白銀外流,造成硬通貨短缺。真宗時期,成都十六家富戶主持印造一種紙幣,代替鐵錢在四川使用,是為交子。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仁宗後改歸官辦,並定期限額發行。徽宗時期,改交子名為錢引,並擴大流通領域。南宋於1160年(高宗紹興三十年)改為官辦「會子」,會子主要有東南會子(也叫行在會子),湖北會子和兩淮會子。
但是為防止銅錢北流,宋朝政府規定在與金交界處仍然只能使用鐵錢。與交子不同,會子是以銅錢為本位的,面值有一貫(一千文)、兩貫和三貫三種,後增印兩百文、三百文與五百文小面額鈔票。幹道五年定為三年一界,每界發行一千萬貫,以舊換新。
(7)兩宋經濟如何發展擴展閱讀
著名歷史學家漆俠先生曾指出:「在兩宋統治的三百年中,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居於世界的最前列,是當時最為先進、最為文明的國家。」
歷史教授楊渭生先生也認為:「兩宋三百二十年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內是座頂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亦佔領先地位。」
世界著名經濟史學家貢德弗蘭克也認為:「11世紀和12世紀的宋代,中國無疑是世界上經濟最先進的地區。自11世紀和12世紀的宋代以來,中國的經濟在工業化、商業化、貨幣化和城市化方面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地方。」
法國著名漢學家謝和耐曾說:「在社會生活、藝術、娛樂、制度、工藝技術諸領域,中國(宋朝)無疑是當時最先進的國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僅僅看作蠻夷之邦。」
日本宋史學家宮崎市定認定:「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具魅力的時代。中國文明在開始時期比西亞落後得多,但是以後這種局面逐漸被扭轉。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亞而居於世界最前列。然而由於宋代文明的刺激,歐洲文明向前發展了。」宋朝的文明深深的影響了世界。
H. 宋代的經濟與前代相比有哪些發展
(一)、行政版圖上,遼、宋、西夏、金的並立:
1、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947年耶律德光改國號為遼;
2、960年趙匡胤發動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今開封),史稱北宋;
3、1038年,黨項族首領元昊稱帝,定都興慶(今銀川),史稱西夏;
4、1005年北宋與遼議和,訂立「澶淵之盟」,從此邊境穩定,經濟文化交流頻繁;
5、1044年,西夏與北宋達成和議,雙方長期和平;
6、1115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會寧。
7、1127年,金軍攻佔北宋都城東京,擄走宋微宗、宋欽宗,北宋滅亡。
8、1127年,趙構稱帝,定都臨安,史稱南宋。趙構就是宋高宗。
9、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和約,此後雙方戰事基本停息。岳飛是抗金英雄。
(二)、南方經濟的發展:
1、農業:兩宋時南方的灌溉技術和耕作技術有了很大提高,開辟圩田、
梯田,擴大了耕地面積;棉花成為南方重要的經濟作物。
2、南宋時棉紡織業成為重要行業。景德鎮成為著名的瓷業生產中心。
3、商業:①北宋時在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南宋時就已發行了紙幣「交子」;
②南宋臨安是繁華的商業都市。
③海外貿易活躍,海港主要有廣州、泉州等,政府設市舶使管理。
(三)、政治中心、經濟重心的南移:
南移經過:從夏商到秦漢,我國經濟重心一直在北方;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就已開始南移,唐朝中期後南移加快,兩宋時南方已成為全國經濟重心。
南移原因:北方少數民族南侵。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②南方相對安定的政治環境;
③南方自然資源更多得到開發利用。
南移表現:①南方水稻是全國產量最大的糧食作物,蘇州、杭州成為天下聞名的糧倉;②南方的手工業發達,發展了種植桑樹養蠶剿絲、紡紗織布,並佔有重要地位;③南方的商業水平超過北方;④南方的賦稅收入成為國家財政的主要支柱。
(四)、兩宋時代的社會生活面貌和狀況:
兩宋時,城鄉居民的生活豐富多彩,各種文化生活方式有了較大程度的時興。
衣:兩宋時麻布是主要要布料,棉布逐慚多;著行業裝;女服樣式多;官民服不同;
食:兩宋時,北麵食,南米飯;北羊肉,南豬肉、魚;普遍食用植物油;釀酒飲酒盛行;
住:兩宋時,農民住茅屋,市民住瓦房;貴族官僚往園林式建築;
行:兩宋時,富人乘轎子、馬車,百姓乘牛車、驢車,騎馬、騾、驢;
城市生活:①東京人口過百萬,「夜市」連「曉市」,有娛樂場所「瓦子」、舞台「勾欄」;
②臨安:人口過百萬;娛樂場所「瓦舍」多;攤點成行;茶館多,店家多。
I. 兩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出現了怎樣的趨勢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趨勢
出現了經濟重心南移
經濟重心南移是我國古代歷史上重大的歷史現象,它反映了我國古代南北經濟發展的巨大變化。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中國開發最早的地區,人口集中,經濟文化發達,成為最早的經濟重心。但隨著南方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全國的經濟重心不斷南移,最終穩居南方。
⑴基本進程:①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的開發使南北經濟趨向平衡,為以後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打下了基礎。②隋唐時期,江南的經濟繼續發展。安史之亂後,我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③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全國的經濟重心繼續南移,南方日益成為全國經濟的先進地區。南北方經濟上的互相依賴和聯系的加強,為政治上由分裂重新走向統一準備了物質條件。④宋元時期,南方經濟獲得長足發展。南宋時,全國的經濟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南宋以後,穩定地形成了南方經濟領先於北方的經濟格局,南方最發達的江浙地區長期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⑤明清時期,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⑵主要原因:①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氣候適宜、土地肥沃、地廣人稀、水資源充足、交通便利等]。②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穩定,為江南經濟發展創造了穩定的環境。③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增加了大量勞動力,並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④南方統治者為發展實力,重視發展經濟[鼓勵開墾荒地、興修水利]。⑤新的農作物在江南引種,推動了農業生產發展;海外貿易的發展,促進了江南商品經濟的繁榮。⑥江南地區各族人民的共同勞動。
⑶顯著特徵:①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封建戰亂時期最突出。②北方人民的大批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發展的最高水平。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響。④南移是由北向南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是由內地向東南沿海逐漸轉移。
⑷歷史啟示:①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經濟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經濟的發展都是在北方戰亂而南方相對穩定的條件下完成的。②生產力的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及時引進、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於經濟建設中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③統治者對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經濟的發展必須得到統治者的重視。④自然環境對經濟的發展影響巨大,經濟重心南移是自然環境與整個社會生產力之間辯證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我國西部開發的過程中,應注意經濟開發與保護生態平衡的辯證統一,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J. 那些措施可以促進宋朝的經濟發展(除課本上的內容
先看一下下面宋朝經濟的資料,我覺得能夠在此基礎上再促進宋朝經濟發展的措施只能是不打仗或者說是加強軍事力量讓其他國家不敢來侵犯。
宋朝經濟介紹的是中國兩宋時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狀況。宋朝的時候中國很富裕。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開封,位於豫東平原的中心,又稱汴梁、汴京,為宋朝國都長達168年,歷九帝,是當時著名的文化、經濟、藝術、政治中心,其繁榮程度,後世難以企及,還是中國最早有猶太人定居的城市。
從唐朝中後期開始經濟中心南移,到南宋最後完成。
公元960年建立宋朝時,未靠武力,而是和平禪讓,將五代時後周的柴氏王朝,和平過渡為趙氏的宋朝。宋太祖接受唐朝武將節度使操縱國運的教訓,以杯酒釋兵權,解除武將參與朝政的機會,實行文官統治。對外也少用武力,而以錢物捐助北方游牧民族,換得珍貴的百年和平。
宋太祖採取抑武揚文、君臣共治,提高知識分子地位與責任感。因此,給後人印象似是國運不濟,國力孱弱。先忍讓於遼、金,後又退守江南稱南宋,再100多年後又亡於蒙古族的元朝。
其實,宋代也是中華民族古代經濟文化的鼎盛時期,宋朝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經濟領先的國家。漢朝雖比宋朝長了幾十年,但窮兵黷武,經濟文化的發展皆受到影響,比起同時期的歐洲羅馬帝國,經濟、文化皆大為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