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香港的經濟支柱是什麼

香港的經濟支柱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2-13 19:03:01

Ⅰ 香港經濟是靠什麼發展的

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包括旅遊和旅遊業、與貿易相關的服務、運輸服務、金融和銀行服務及專業服務。
香港是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經濟的重點是政府施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一、香港發展的主要特點。
回歸前的政治制度
實行行政主導的體制
完善的咨詢體制
經濟體制:
經濟發展,高度國際化的城市、便利的營商環境、法治體制、自由貿易及自由的資訊流通、公平開放的競爭、發展完備的金融網路、一流的交通及通訊基建、先進的支援服務,以及高教育水平的工作人口與高效率和精力充沛的企業家互相配合。此外,香港還有龐大的財政儲備和外匯儲備、自由兌換的穩定貨幣,以及低稅率的簡明稅制。
自由經濟體系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表的《2002年世界投資報告》,香港是亞洲區內吸引外來直接投資表現最佳的經濟體系。
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
過去20年來,香港經濟增長差不多三倍。本地生產總值平均每年有5.1%的實質增長,表現超越世界經濟增長速度,也超越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經濟體系的增長速度。
經濟政策
香港一向以市場主導的經濟政策著稱。
「盡量扶助、減少干預」政策
審慎理財之道
政府理財審慎,又維持低稅率的簡明稅制,以鼓勵工人生產和吸引企業家投資。法團業務利得稅的稅率為16%,薪俸稅稅率為15%,與其他國家的稅率相比,兩者均屬偏低。
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由緊密聯系的金融機構和市場組成

Ⅱ 香港人的主要經濟來源是什麼

第三 跟 第四 產業...不要以為內地的自由行能帶給香港很多經濟= =
出口 轉口...香港是世界少數 免稅的地區

Ⅲ 香港的四大支柱產業有哪些

未來十年,中國以傳統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格局將被打破。

金融危機過後,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被視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近日,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四個又被升級為未來中國的支柱產業。10月18日,《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下稱《決定》)發布。《決定》稱,到2020年,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

目前,中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包括汽車、鋼鐵、建材等傳統產業,將具有知識密集型、低能耗、污染小的新興產業列入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中國尚屬首次。

支柱產業內涵發生變化

「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發展方式轉變的意義重大,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一定比傳統支柱產業大。其會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起到重要作用,使得傳統產業的競爭優勢更加明顯。」

「是不是支柱產業,首先看有沒有社會需要,支柱產業社會需求比較大。第二看對其他產業的帶動作用如何。」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產業組織研究室主任張其仔近日說。

「但中國正在進行增長方式的轉變,這就需要支柱產業還要符合新的特點:一是促進就業;二是利於推進整體產業升級,並產生很大的技術溢出效應;三是具有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特點。」

據張其仔分析,增長方式轉變的實質就是要找到這樣一種產業——既滿足促進經濟增長的標准,又滿足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標准。

可以預見的是,伴隨著新興產業納入到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願景,未來中國經濟格局也將產生微妙變化。這是否將對傳統支柱產業形成沖擊,成為不少人的疑問。

張其仔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發展方式轉變的意義重大,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一定比傳統支柱產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起來後,會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起到重要作用,使得傳統產業的競爭優勢更加明顯。」

「從拉動經濟增長角度看,十二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還很難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但從發展方式轉變的角度看,未來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還是可能的。」張其仔說。

新興產業摸底已經啟動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分類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准不一致,有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邊界並不十分清晰。」

雖已被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並將在未來十年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但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究竟是什麼,包括哪些具體行業,產業規模到底有多大?這些基礎性工作,似乎才剛剛開始。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分類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准不一致,有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邊界並不十分清晰。因此,國家統計局之前的相關數據,並不能完全反映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整體情況。」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高技術產業研究室主任王軍說。

依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國行業分為20個門類、95個大類、396個中類、913個小類。早報記者查詢國家統計局網站上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並沒有找到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完全對應的行業類別。

以生物產業為例,《決定》給出的「定義」是,「大力發展用於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術葯物、新型疫苗和診斷試劑、化學葯物、現代中葯等創新葯物大品種,提升生物醫葯產業水平。加快先進醫療設備、醫用材料等生物醫學工程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促進規模化發展。著力培育生物育種產業,積極推廣綠色農用生物產品,促進生物農業加快發展。推進生物製造關鍵技術開發、示範與應用。加快海洋生物技術及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這使得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物」,分散在了醫葯製造業、農業等幾個大類之下。

據王軍介紹,其所在的研究機構已經為此啟動了生物產業的統計工作,摸清產業規模。目前,他們已經建立了總的生物企業資料庫,通過重點企業的發展情況來推測整個行業的發展情況。

除對整個行業發展情況的摸底外,需要釐清的還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內涵和發展重點的問題。21日,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解讀《決定》時說:「一些地方基於當地的產業基礎、比較優勢和經濟長遠發展的需要,將石化深加工、綠色食品、林產業、海洋產業、文化創意、現代物流、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等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

事實上,在此之前,更大范圍的調查與摸底已經展開。今年2月,「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部際協調小組」成立,由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任組長。據王軍介紹,自此開始,一場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全國范圍內從企業到地方的大調研繼而展開;也正是在調研的基礎上,最終形成了《決定》。

生物產業規劃明年報送

節能環保、生物等產業規劃由國家發改委牽頭,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業、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規劃由工信部牽頭制定。這些專項規劃都要和「十二五」規劃相銜接。

早報記者了解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規劃及各專項規劃的研究已經漸次展開。其中,部分規劃或將在年底前推出,生物產業「十二五」規劃預計明年上半年報送國務院。

王軍在接受采訪時透露,「目前我們配合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的工作,正在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劃,這是一個總體規劃,還有各個產業的專項規劃。專項規劃並不一定都是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做,而是由行業所分屬的不同部門負責。」

早報記者還獲悉,節能環保、生物等產業規劃由國家發改委牽頭,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業、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規劃則由工信部牽頭制定。其中,《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徵求意見稿)》三輪徵求意見程序已全部結束,有望於今年年底前推出。

王軍表示,這些專項規劃都要和「十二五」規劃相銜接。她介紹說,目前,總體規劃的初稿已經完成,部分內容已在各部門間進行了討論。生物產業「十二五」規劃制定工作剛剛開始,計劃於明年上半年報送國務院。對於為何規劃不能趕在「十二五」之前發布,王軍解釋說,生物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是在2007年4月發布的,並不在一個五年規劃期的開端。因此,生物產業「十二五」規劃也並不會完全契合「十二五」的五年跨度。

仍然面臨體制機制障礙

體制、機制上的牽制,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有所體現。「條塊分割、政出多門,缺乏有效的協調和決策機制,有關規劃、政策沒有形成合力。」

雖然有了政策利好支撐,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目前仍面臨體制和機制的障礙。

王軍說:「研究院做的技術成果變成產業、轉化成產品,中間存在著一定製約。很多領域,技術上是比較領先的,但技術成熟後往產業方面做,差距就會越來越大。這一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

對於新葯審批和生物制葯進入醫保目錄進展緩慢的問題,王軍認為,創新葯和進入醫保目錄的葯要考慮安全性,這是必要的;但另一方面,這對新葯創制的積極性造成很大影響,目前仍未形成一個特別順暢的渠道。

體制、機制上的牽制,在另外幾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有體現。

中國科學院高級研究員、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員會委員侯自強表示,以新一代信息產業中大力推動的三網融合為例,阻礙三網融合的技術問題已不存在,但三網融合始終只停留在部分地區、項目,而未能取得重大實質性進展,「根本原因是市場准入產生的部門之間的利益沖突。」

侯自強認為,「三網融合使整個業務鏈、產業鏈發生變化,表面上是電信和廣電之間的矛盾,更多的還是廣電內部利益的重新分配。三網融合的基礎是互聯網,互聯網接入成為主要問題。因為國家將互聯網ISP的執照頒發權給了信息產業部電信管理局,而廣電則掌握網路視頻和IPTV及網路電視(互聯網電視)的牌照。雙方各以手中的權力掣肘,成為推進三網融合的主要障礙」,「這是其他國家普遍遇到的問題,但中國更復雜。牽扯到利益的重新分配、體制的問題。」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解讀《決定》時也表示,企業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機制沒有形成,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仍然突出。技術創新成果轉移機制亟待建立,創新成果產業化中介機構缺失。部分領域管理體制改革滯後,如節能環保和「三網融合」相關行政管理體制、生物醫葯產業的新葯審批程序、通用航空發展的空域管理規定、衛星應用的軍民結合機制等,現行管理辦法制約相關行業發展。條塊分割,政出多門,缺乏有效的協調和決策機制,有關規劃、政策沒有形成合力。

政府不能有技術偏好

政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扶持應該是大的方向性的,不能存在技術偏好,不能破壞市場對技術選擇的機制。

對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現狀,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解讀《決定》時說,「一些領域在規模上雖然已經躋身世界前列,但組裝加工能力強,技術集成能力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主要依賴進口。」

其中,「新興信息產業雖然在系統設備研發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但在集成電路、光電、高性能計算等領域的基礎性技術還有待突破;生物醫葯產業盡管快速發展,但缺乏創新葯物和工程化技術與裝備;基因工程開展了大量研究,但工業化的轉基因技術不掌握,開發具有知識產權的新品種速度慢;裝備製造業雖然規模較大,但大型裝備關鍵核心部件、控制技術和高性能材料嚴重依賴進口。」

早報記者從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統計工作部進一步了解到,中國高端裝備國產化的環境不理想,突出表現在——設備招標中歧視國產設備的現象仍屢見不鮮;用戶強行要求國產化的主機必須使用其指定的進口零部件和材料;在設備采購中對國產設備過度壓價;誇大宣傳國產化過程中的曲折和問題;以高於國際同類產品標準的不切實際的要求增加國產化難度等。

這是否意味著更多的政府扶植,將成為產業增長的重要一翼?

與此相反,張其仔認為,對傳統優勢行業,應加大政府對關鍵技術開發的支持,促進產業內升級,防止傳統優勢行業競爭力下滑;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應充分運用市場的機制和辦法。原因在於,「傳統產業的改造和升級的方向、技術變遷的方向相對比較明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路線和發展方向本質上不確定。如果完全靠政府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路線,有可能走到錯誤的技術路線上去。必須要讓不同企業的不同技術在市場上競爭,從市場上篩選好的技術。」

與張其仔觀點類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今年8月在「中歐-張江2010第二屆中國創新·創業高峰論壇」上表示,「戰略性新興產業當中最大的風險在於技術的不確定,而我們目前在掌握核心技術、把握主導技術的發展方向上,能力還十分欠缺。」

張其仔認為,第一,政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扶持應該是大的方向性的,不能存在技術偏好,不能破壞市場對技術選擇的機制;第二,鼓勵風險投資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而不一定是政府直接財政補貼,「政府只是在早期市場培育時起作用,最終應在一定時段退出。這樣的產業才有前途。」

10年後產值或超10.7萬億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產值將在2015年超過4.5萬億元,2020年將超過10.7萬億元,復合增長率將達15%~19%。」

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的「蛋糕」到底有多大?有關機構預計,這塊「蛋糕」可能在10年後超過10萬億元。

根據《決定》,五年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將達8%;2020年七大產業的增加值佔GDP比重達15%。根據這一發展目標,華泰聯合證券預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產值將在2015年超過4.5萬億元,2020年將超過10.7萬億元,復合增長率將達15%~19%。

去年11月,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曾在第四屆中日節能環保綜合論壇上表示,預計到2012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將達2.8萬億元。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生物技術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則顯示,2008年,中國廣義生物產業的總產值為1.1萬億元。預計到2020年,中國廣義生物產業的總產值將達到6萬億元,其中包括生物醫葯4萬億元、生物製造1萬億元、生物農業1000億元、生物能源3000億元、生物環保1000億元等。

在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當中,高端裝備製造業有其獨特之處,橫跨了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兩大領域。高端裝備製造業主要包括航空裝備工業、衛星產業、軌道交通裝備業、海洋工程裝備,以及智能製造裝備等五大領域。中銀國際分析認為,僅航空裝備工業方面,預計未來3-5年中國整個航空工業產出4000億-4800億元,到2020年後航空工業產出可達1.6萬億元。

但對於諸多對未來市場的樂觀估計,張其仔提醒,「十二五」期間,通過傳統產業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很難發生變化。勞動力的素質水平、基礎設施、政策體制機制的設計、投融資環境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障礙,「目前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市場還不夠大。一是由於技術不成熟,價格偏高;二是百姓偏好傳統產品。」

Ⅳ 香港的支柱產業是什麼感覺香港也沒什麼工業,也沒什麼世界多少強的公司。地方又那麼小,為什麼那麼有錢

你好,因為香港的資本公司已經在全球開展了開來, 業務不僅限於工業

希望可以幫到你,請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回答的動力,謝謝

Ⅳ 香港經濟的支柱是什麼

香港經濟的四大支柱產業:貿易及物流業(2016年該業增加值佔GDP的21.7%)、金融業(17.7%)、專業服務及其他生產性服務(12.5%)和旅遊業(4.7%)。

香港具有明顯優勢可進一步發展的六項產業是文化及創意產業、醫療產業、教育產業、創新及科技產業、檢測及認證產業,以及環保產業。2016年,這六項產業的增加值佔GDP的8.9%。

香港經濟特點:

1、 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

2、全球服務業主導程度最高的經濟體,服務業佔GDP 90%以上;

3、外來直接投資存量及投資居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

(5)香港的經濟支柱是什麼擴展閱讀:

香港經濟結構

投資流向:在直接外來投資方面,香港是極具吸引力的市場。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2017年世界投資報告》,香港於2016年吸納直接外來投資為1,080億美元,全球排第四,亞洲排名僅亞於中國內地(1,340億美元)。

在向外直接投資流出方面,香港於亞洲排名第三位,金額達620億美元,排名次於中國內地(1,830億美元)及日本(1,450億美元)。

據政府調查顯示,在2016年底,香港的直接外來投資存量估計為16,260億美元。這些直接外來投資有一大特點,就是許多投資都是在稅務天堂設立的無業務經營公司間接轉移回港的資金。

在此背景下,2016年,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荷蘭和百慕大分別占直接外來投資存量的34.2%、7.7%、6.3%和4.7%。

除了稅務天堂外,中國內地仍是香港最重要的直接投資來源地(占總額的25.7%)。其他主要來源地包括美國(2.5%)、新加坡(2.3%)和英國(2.2%)。大部分直接投資存量均與服務業有關,包括投資及控股、地產、專業及商用服務;銀行業及進出口貿易、批發及零售。

參考資料來源:廣東工信廳官網-香港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基本情況

Ⅵ 香港的經濟支柱是

B
香港是一個舉世聞名的國際大都市,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國際資本的不斷注入,使
香港成為世界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其黃金外匯市場、深水自由港、轉口貿易等已成為國際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香港是著名的國際金融中心:世界第三大銀行中心、第三大黃金市場、第五大外匯交易市場、第五大股票市場。

Ⅶ 香港的四大支柱分別是什麼

金融、物流、旅遊、工商支援服務

Ⅷ 香港地區的主要經濟支柱是什麼

香港的四大產業支撐了經濟的發展
把握和預測香港經濟的整體走勢,我們從其支柱行業入手。香港經濟的支柱業是服務業。每年,服務業對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超過80%以上。其中,地產、金融、進出口貿易和旅遊並稱香港經濟的四大龍頭產業。
1、地產業
2003年7月以來,香港的物業價格顯著回升。由於資產價格具有前瞻性的特質,因此它反映了市場對宏觀經濟及金融發展的預期。從下面幾個圖形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樓宇售價、樓宇租金,還是政府的賣地面積,多項指標顯示近期物業價格上升大體上與經濟基本因素一致。
房地產的升溫同時也提高了香港的住房負擔能力。據香港金融管理局2004年6月的季報顯示,按揭供款與家庭入息率中位數的比率已從去年穀底的30%上升至今年第一季度的35%。但仍遠低於過去20年間大約的平均比率65%。
可見該比率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1997年香港房地產泡沫的破滅,房地產業經過了6年的痛苦調整,在2003年4月SARS的打擊下,香港樓市經歷了最後一跌,目前全面復甦。
2、進出口貿易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范圍的擴大,中國內地對外貿易越來越多地採取直接貿易的形式。
這無疑使香港作為內地對海外貿易的中介地位受到挑戰。
從香港政府公布的統計數據看,進出口貿易業仍然佔了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五分之一強。
無論從來源地還是從目的地劃分,中國內地在香港的貿易業中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香港以其有其獨特的優勢推動進出口貿易:一是優越的地理位置,二是發達的基礎設施,三是發達的服務業,四是法制環境,五是政府廉政、透明及較高效率,六是與西方國家制度一致,七是廣泛的國際聯系和發達的信息網路。香港與中國華南地區,特別是珠三角地區建立了極為密切的經濟聯系。
在廣東地區的經濟年鑒中,我們可以看到,香港在珠三角地區的投資超過了其他任何一個地區和政府在珠三角的投入。
3、
旅遊業
香港自1980年代以來,已經逐漸發展成為國際旅遊中心。
據世界旅遊局的報告顯示,香港現旅遊業雇傭人數為74100個,連同有關的活動所支持的職位有23.6萬個。
到2010年,旅遊業雇傭人數將達100100人,相關支持職位將達35.26萬人。
而就旅遊需求來看,1998年已達3280億港元,而到2010年則可增至13300億港元。
在開放了大陸對香港個人游以後,訪港旅客數量大增,其在香港逗留的時間和消費開支,均在其他國家與地區的遊客之上。
可以說,內地遊客將成為對香港旅遊業的最大的收入來源。
展望未來,香港在2005年啟用建成的迪士尼主題公園時,每年會有500萬人次參觀,估計會有25%的經濟回報率。
詳見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print.asp?id=57542

Ⅸ 香港的經濟支柱產業是什麼

金融、貿易及物流、專業服務和旅遊是香港的四大支柱產業

1.香港是一個高度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

擁有多項制度優勢:資金自由流動、法制和監管健全、市場運作透明和高效、人才和金融機構高度國際化等。

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香港一直名列前茅,緊隨倫敦和紐約之後,近年得分差距更大幅收窄。香港也是亞洲主要的資產管理中心、亞洲第三大銀行中心(全球首100銀行中有73家在香港營業),以及世界第六大外匯市場。在上市融資方面,香港首次公開招股集資總額在2009至2011年均佔全球第一位。國家「十二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以及國際資產管理中心。

2.香港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國際貿易和服務中心,既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之一,也是全球第十大貿易經濟體系。香港其中一個獨特優勢,是以「中國香港」名義參加國際貿易組織。

3.香港擁有企業管理及各服務行業的專業人才,專業服務一向是香港最具競爭力的行業之一,其中法律、會計、建築和相關工程以及醫療服務優勢尤其突出。香港的專業人才擁有國際認可的專業資格,豐富的國際網路和管理經驗,亦熟悉國情及內地市場。

4.香港是亞洲最受歡迎的旅遊勝地之一。2012年全年訪港旅客總數超過4864萬人次,其中約七成為內地旅客,其餘為歐美和亞洲區內的旅客。

香港是個多元共融的國際都會,既保留著傳統的中國文化,又受西方風尚的影響,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在積極發展高科技現代化城市的同時,香港有購物消閑的好去處、享譽國際的美酒佳餚、富吸引力的主題公園、風景怡人的大自然景色、獨特的文化遺產如括廟宇、圍村、祠堂和富中西色彩的建築等,是觀光、商務和家庭旅遊,以至消閑及消費旅遊的最佳地點。

(9)香港的經濟支柱是什麼擴展閱讀:

支柱產業是指在國民經濟體系中佔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其產業規模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份額,並起著支撐作用的產業或產業群。這類產業往往在國民經濟中起支撐作用,但不定能起到引導作用;同時,這類產業往往由先導產業發展壯大,達到較大產業現核以後就成為支柱產業或先成為對其他產業的發展既起引導作用又對國民經濟起支撐作用。

支柱產業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強調大規模產出。支柱產業著重強調產業的凈產出占國民經濟或地區經濟的比重。

(2)強調現在。現在比重大的產業就是支柱產業,即便其比重呈下降趨勢,只要比重還較大,仍可稱為支柱產業。

(3)強調發展。支柱產業要求市場擴張能力強、需求彈性高,發展快於其他行業。要求生產率持續、迅速增長,生產成本不斷下降。

(4)強調擴大就業。

(5)強調帶動作用。支柱產業要求產業關聯度高、長期預期效果好。

(6)強調節約能源和資源。

閱讀全文

與香港的經濟支柱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旁觀者怎麼寫故事 瀏覽:54
村委會工作如何考事業編 瀏覽:901
綜合類事業編包括哪些專業 瀏覽:310
婚姻是什麼的主題曲 瀏覽:39
什麼書適合美女看 瀏覽:183
愛情酒店有哪些牌子 瀏覽:670
愛情里灰色窗簾代表什麼 瀏覽:627
你是什麼類型的美女測試 瀏覽:682
如何合理駕駛以提高汽車的經濟性 瀏覽:437
比較好的文化事業單位有哪些 瀏覽:263
大美女你什麼舞都會 瀏覽:616
師徒不是煉葯聖手怎麼獲得愛情水 瀏覽:124
娘家不幸福怎麼辦 瀏覽:931
童裝經濟怎麼樣 瀏覽:42
事業編考什麼編制好 瀏覽:181
小青蛙上城堡是什麼故事 瀏覽:621
政府直屬事業中心怎麼改革 瀏覽:341
婚姻怎麼來的視頻 瀏覽:380
男屬虎女龍婚姻如何 瀏覽:401
經濟危機為什麼會有兩極分化 瀏覽: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