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正確理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布局,是深刻總結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順應國際國內大勢和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提出來的。我們也了解到「五位一體」總布局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而黨的十八大也明確提出了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所以在此我們有必要深刻討論一下生態文明建設與「五位一體」中其他「四位」的關系:
1、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
我們都知道經濟來源於生態,沒有生態環境資源,經濟建設就無法進行;採用非生態的發展戰略,經濟價值就無法實現;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經濟建設必然遭到慘重損失;不能持續地利用生態環境資源,經濟建設的成果就會夭折和中斷。因此,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就是為經濟建設提供源頭活水,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破壞生態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導致經濟建設不能持續發展。 而一個好的生態環境必然可以促進經濟建設的發展,反之只有擁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才能更好地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所以我們大致可以這樣看待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的關系: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絕不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關系,而是相互促進和互補的關系。
2、生態文明與「政治建設」
表面上看生態文明與政治建設是兩個互不相關的問題,實則不然,生態問題實質上也是是政治問題,在政治、經濟、文化與自然生態的關聯度越來越緊密的情況下,生態文明也必然會向政治領域延伸,成為一個重要的政治圈,政治生態化和生態政治化的格局已經形成。生態危機雖然發軔於生態領域,但是它直接波及人類的政治領域,無論是對國內政治還是對國際政治都產生巨大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保障生態安全,有利於政治穩定和政治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進程。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生態文明建設為政治穩定和政治發展提供生態基礎,為政治建設提供豐富的生態滋養。生態建設與政治建設緊密聯系,兩者具有緊密的互饋性。
3、生態文明與「文化建設」
顯而易見,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建設生態文明離不開生態文化,而生態文化也是文化建設的一部分。生態文明在建設良好的自然關系的同時,建設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並在此基礎上促進社會文明的發展。 所以總結說來,生態文明與文化建設是相輔相成,不可分離的關系。
4、生態文明與「社會建設」
我們都知道當今時代離我們每個人最近的問題便是民生問題,民生問題是社會建設的核心問題,而民生問題與生態問題息息相關。生態權益也是我們作為社會一份子的權益,空氣、水分陽光、食品都是人們每天不可或缺的東西,而其質量如何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
因此,生態文明建設是促進民生改善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條件。無論是發展社會事業化社會結構,還是完善社會服務功能促進社會組織發展,都離不開生態文明建設。只有發展良好的生態文明,擁有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增進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健康體質,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基礎條件,所以生態文明的建設是社會建設的基礎。
總之,生態文明是「五位一體」的基礎,我們只有響應十八大中「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的政策,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突出地位,用統籌協調的方法促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才能有助於小康社會建設的系統整體性,共同推動中國社會的全面整體進步,才能使我們的祖國更加美麗,才能實現我們的「中國夢」。
『貳』 如何理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關系
生態文明建設,是指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主動保護自然,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健康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
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立足與當前特殊的自然生態環境現狀、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建設狀況、社會政治條件以及人口素質等,走符合國情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道路。
在黨的十八大中明確提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這個總體要求的核心和實質是: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2)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擴展閱讀: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從10個方面繪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
十八大報告不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別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標,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各方面內容,從而完整描繪了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
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認真貫徹落實,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
『叄』 如何理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 政治
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從而使得生態文明建設貫穿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緊密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這對於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更好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一)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
二者相互統一。經濟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會與生態文明發生沖突,會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這就使得二者在表面上存在對立,但實質上二者是相統一的。主要體現在: 1、生態文明建設會對經濟建設提出更高更好的要求,豐富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內涵,為經濟建設提供了發展方向。這就要求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節能減排,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兼顧生態文明的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2、經濟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經濟的良好發展會給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相應的物質基礎,為更好的建設生態文明提供前提條件和物質保障。沒有經濟建設的成果,生態文明建設只是一句空話。 (二) 生態文明建設與政治建設
1、政治建設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保障條件。我們所面臨的生態文明問題是由人類在特定製度框架下進行的社會活動所引起的。有什麼樣的制度框架,就會有相應的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也就有什麼樣的環境影響。因此二者直接相關。良好的政治建設會給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相應的指導和保障。
2、生態文明建設豐富了政治建設的內容,也是政治體制改革的突破口之一。生態問題已經成為人們所普遍關注的問題,這就使得我們的執政理念上要有所改變,要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政治制度來把這個問題落到實處,為其提供製度保證。 (三)生態文明建設與文化建設
1、生態文明建設是先進文化建設的題中之義。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就是說要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世界觀與價值觀,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涵。
2、文化建設也促進了生態文明的建設與發展。先進文化的建設與倡導勢必會引領一個時代的發展,它會為其他方面的建設與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與意念支持。這正是文化建設的魅力所在。只有我們先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才會尊重規律,尊重自然,實現生態文明的更好發展。
(四)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建設
1、生態文明是社會民生的重要內容。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康社會建設的深入,群眾關心的社會民生問題,不再單純是「吃飽穿暖」,而是更高層次的物質與精神需求。人們關注環境問題,希望有一個健康自然的和諧氛圍。這正是我們關注民生的重要方面,也是最低限。如果都滿足不了人們的生存要求,我們還談什麼關注民生呢?
『肆』 如何正確理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關系
1、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實現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在經濟領域的核心體現;
2、進一步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領導力,以強有力的政治領導力保障生態文明政策創新,是目前的緊迫需要;
3、逐步完善建設生態文明的道德文化制度,形成廣泛、持久的社會意識形態,將生態價值觀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執政觀、政績觀;
4、民生問題是社會建設的核心問題,而民生問題與生態問題息息相關,生態文明建設是促進民生改善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條件。
『伍』 如何正確理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關系
(
1
)
總體來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
明建設
「五位一體」
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布局。
生態文明、
經濟、
政治、
文化和社會建設是一個有機整體,
其中經濟建設是根本,
政治建設是保證,
文化
建設是靈魂,
社會建設是條件,
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
故從而可知生態文明建設
與經濟、
政治、
文化和社會建設密不可分、
相輔相成。
只有堅持五位一體建設全
面推進、協調發展,才能形成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生態
良好的發展格局,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
2
)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基礎。加強生態文明
建設是必不可少的、
重要的、
需擺在首要位置的,
建設生態文明,
是關系人民福
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只有生態文明建設好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
會的建設才是有意義的。
經濟、
政治、
文化和社會的建設是建立在生態文明建設
之上的,
人們只有處理好了人與自然地關系,
意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的性,
在
積極努力改造和利用自然地同時,
懂得保護自然,
優化和改善自然,
在生態文明
建設中堅持節約為先,
保護為先,
自然恢復為主;
著力推進綠色發展、
循環發展、
低碳發展;
在生態文明的建設過程中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
產業
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那麼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建設隨之而來,才
能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建設。
(
3
)
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建設相輔相成,密不可分。五
者缺一不可,
都是把我國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
家。
然而沒有經濟建設、
政治建設、
文化建設、
社會建設空談生態文明建設也毫
無意義可言。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
環境污染嚴重、
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
必
須樹立尊重自然、
順應自然、
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
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
建設美麗中國,
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生態文明的核心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
關系。
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立足於當然特殊的自然生態環境現狀、
經濟發展
水平、
文化建設狀況、
社會政治條件以及人口素質等,
走符合國情的社會主義生
態文明建設道路。
(
4
)
生態文明建設,是指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主動保護自然,積
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健康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
境。
人們生活在地球上,
自然是根本,
可以說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
可見生態文
明建設的重要性。
中國人民已經意識到以前的不顧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只顧發展
經濟、
政治、
文化和社會,
破壞了自然帶來的意想不到的後果,
那樣的後果是沒
有人可以承受的,
而且也是沒有必要的。
人們只有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下,
發展
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這樣才是正確的選擇,得到了雙贏的結果。
總而言之,
生態文明建設是經濟、
政治、
文化和社會的建設的基礎,
五者卻
又相輔相成、密不可分,都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同時經濟、政治、文化和
社會的建設離不開生態文明的建設,
必須樹立尊重自然、
順應自然、
保護自然的
生態文明理念,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經濟建設、
政治建設、
文化
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陸』 如何正確理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關系
如何正確理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關系?
從課本中的學習我們了解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布局,所以接下來深刻討論一下生態文明建設與「五位一體」中其他「四位」的關系:
1、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
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實現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在經濟領域的核心體現。因此,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就是為經濟建設提供源頭活水,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而一個好的生態環境必然可以促進經濟建設的發展,反之只有擁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才能更好地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所以我們大致可以這樣看待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的關系: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絕不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關系,而是相互促進和互補的關系。
2、生態文明與「政治建設」
進一步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領導力,以強有力的政治領導力保障生態文明政策創新,是目前的緊迫需要。生態危機雖然發軔於生態領域,但是它直接波及人類的政治領域。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保障生態安全,有利於政治穩定和政治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進程。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生態文明建設為政治穩定和政治發展提供生態基礎,為政治建設提供豐富的生態滋養。生態建設與政治建設緊密聯系,兩者具有緊密的互饋性。
3、生態文明與「文化建設」
逐步完善建設生態文明的道德文化制度,形成廣泛、持久的社會意識形態,將生態價值觀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執政觀、政績觀。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建設生態文明離不開生態文化,而生態文化也是文化建設的一部分。生態文明在建設良好的自然關系的同時,建設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並在此基礎上促進社會文明的發展。 所以總結說來,生態文明與文化建設是相輔相成,不可分離的關系。
4、生態文明與「社會建設」
民生問題是社會建設的核心問題,而民生問題與生態問題息息相關。生態文明建設是促進民生改善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條件。無論是發展社會事業化社會結構,還是完善社會服務功能促進社會組織發展,都離不開生態文明建設。只有發展良好的生態文明,擁有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增進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健康體質,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基礎條件,所以生態文明的建設是社會建設的基礎。
『柒』 如何正確理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doc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生態文明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程度,因此,生態文明的核心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生態文明建設,是指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主動保護自然,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健康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
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立足與當前特殊的自然生態環境現狀、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建設狀況、社會政治條件以及人口素質等,走符合國情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道路。
在的十八大中明確提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個總體要求的核心和實質是: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人類的文明建設除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還有生態文明建設。尊重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秉持的首要態度,要求人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報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創造和存在,絕不能凌駕與自然之上。歷史上,在生產力相對低下時,人類曾崇拜自然、畏懼自然。近代以來,隨著改造自然能力的大幅提高,人類開始輕視自然,藐視自然,甚至以征服者、佔有者的姿態面對自然,為滿足自然需要向大自然不斷索取,使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生態危機日益嚴重。
反思過去,正視現實,只有尊重自然才是人與自然相處的科學態度。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只有適應自然對呂,才能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推動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前提是進行生態建設,只有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才可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才能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否則,不平衡、不可持續的生態環境將制約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腳步,甚至給人類帶來不可逆轉的生態災難,到那時候,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就對人類沒有任何意義了。因此,生態文明建設是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基石,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捌』 如何正確處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關系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布局。生態文明、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故從而可知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只有堅持五位一體建設全面推進、協調發展,才能形成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生態良好的發展格局,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