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信用債經濟問題是什麼

信用債經濟問題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23 17:21:32

Ⅰ 信用債主要是指哪些債券

目前債券市場上主要有三類債券,政府債券、可轉債和信用債。其中信用債是指政府之外的主體發行的、約定了確定的本息償付現金流的債券。具體包括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分離交易可轉債、資產支持證券、次級債等品種。 信用債券沒有抵押品,是完全靠公司良好的信譽而發行的債券。通常只有經濟實力雄厚、信譽較高的企業才有能力發行這種債券。債券投資者藉以依賴的是債券發行公司的資產性質、收益能力,以及信譽的好壞程度,因此只有那些信用等級高的企業才有可能發行信用債券。公司結業清算時,信用債券持有人的求償權和普通債權人一樣。不過信用債券企業中往往有限制發行人發行抵押債券的條款。未抵押資產越多,債券持有人受保護程度越大,風險越小。

Ⅱ 市場信用機制危機時刻:信用債暴雷不是全部


當誠信成為一種明確的 社會 行為准則和泛化的價值規范時,特別是介入到金融應用領域,我們中國人到底會不會用?能不能用?怎麼用?

古人認為誠信是基於君子之禮的行為准則,在《禮記·祭統》中表述:是故賢者之祭也,致其誠信,與其忠敬。一個有德行的人之所以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就是為了彰顯他所堅守的行為准則,包括誠信、忠心和敬仰。由此可見,中國人無信不立這句話是基於道德行為層面去約束個體的一種標准。

道德是低層次的約束,是關於個體認知下的價值自發表達,本質上是自我行為管控,因此誠信的最初的出發點是面對自我思考和行為最真實的衡量。但伴隨著 社會 文明的發展,關乎於 社會 規范和利益佐證的影響,外在事物的影響逐漸改變了人們對於自我行為的約束,形成更高層面上的行為認知,特別是現代 社會 的豐富物質基礎影響了更多的精神歸納和定義,人們對誠信的把控層次更加傾向於行為定義而不止於道德層面,這就是信用的由來。

誠信是信用的基礎,信用是誠信的表述,但萬變之中有一點不變,那就是基於行為的約束是誠信價值對個體的要求。以上是我個人對於誠信的一點淺薄的理解,但作為投資人就需要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比如當你參與了信用債買賣的時候,就不應該止於上述解釋。

現代金融將誠信應用當成了市場經濟承載的精神內涵之一,因此設計了極其復雜的信用承擔渠道和內容,這些事物的不斷演化過程帶來了深刻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基礎,而信用債的邏輯就是其中之一。

債權的理解是基於融資主體和債權人之間的資產評估關系,人們認定一項資產具備一定時間周期內的投資增值價值,以股權轉讓形式換取資金融通實現企業良性運作的參與過程。然而現代債權的設計是以證券化的方式來進行的,那麼就存在多方主體行為對接的方式,而資產的價值評估就成了一個三方邏輯,這里就運用到了信用機制的設計,也就是評級機構廣泛存在的理由。

這次中國市場信用債的大規模違約爆發,顯然將人們的焦點聚焦到了整個市場設計環節的問題上來,中國的資產到底有沒有價值托底?到底是誰在資產評估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AAA評級是可以隨便給出的嗎?

這是信用佐證問題,是資產評估問題,同時也是中國金融市場的大問題!

似乎中國金融市場里的負面問題總是要到達一定高度之後才會引起人們的警覺,就像這次信用債危機出現之前,人們都一直以個例呈現來表達對債券市場的信任和對過去出現案例的漠視,選擇性相信債券市場在邏輯上的穩健和可靠。可是在金融風險的衡量中,可信並不是風險減讓的理由,相反市場漠視更容易是問題不斷加劇,直至人們意識到風險的不可控相關。

目前看信用債的暴雷還不至於擴散到整體層面,優質國企的評級也並不是都出現了穩妥質疑,只不過突出問題的邏輯帶來的拷問是直接針對長久的信用背書本質,這是幾乎涵蓋整個債券市場的隱患無疑。

中國式信用資產評估到底有多可靠?這是一個非常非常深刻的金融市場質問,我估計市場上幾乎沒有人敢說自己掰扯得清楚,這和現狀金融環境息息相關,知曉內幕的幾乎都是既得利益者,誰願意讓自己的飯碗砸掉?可是市場的問題誰來解決?這中間還牽扯到投資市場穩定的問題,市場規律不會騙人,如果你用虛假的評級忽悠市場,早早晚晚是一定會出問題的。

從整個信用債目前暴雷的邏輯看,主要是評級框架下參照的資產標准有存在非市場供給邏輯,同時還有企業端對於經營運作的長久偏離導致資產價值無法支撐評級邏輯,換句話說就是名副其實之下的信用價值崩塌。當信用債失去信用評估標準的公正性後,誰來支撐投資者參與的可信度?

說到底這才是危機風險爆發下最應該擔心的問題,個例雖然並不足以否定整個機制的 健康 ,但起碼它暴露出來的問題是需要警惕的,因為這樣的「個例」已經不是極少數了。

大型優質國企過去都是人們眼裡具備強悍資產實力的代表,這些由地方政府背書的企業具備金融溢價上的特殊性,特別是被人們廣泛認為大而不能倒的類型企業,往往與民生就業保障和地方業績相關,而他們發行的債券背後往往都摻雜了這些要素滲透,加上中國國企傳統的僵化經營和資產負債無法細化評估,這導致了資產項評估難以設定基準邏輯。

在中國我們仍然很難弄清楚資產評估到底有哪些細化公開的規則是真正落實的,同時西方價值框架拿來生搬硬套也確實不合適,我們需要找到屬於中國資產評估的第三方契合點,同時也需要涉及足夠容納第三方獨立性的權威和專業操守,否則市場依舊難以實現長久良性發展。

評級機構和企業之間必須切斷利益關聯,這樣方可客觀公正的展現市場化的針對方向,深入企業資產端調查,合理表達資產核心價值狀況,出具足夠令市場認可的評級報告,且需要在報告中真實反饋資產端可具備投資邏輯和策略,長期維持跟蹤評級的能力因應市場環境變化帶來及時應對,這些都是我們中國三方評級機構所欠缺的。

中國本土化的資產估價內容往往過於主觀和僵化,受非市場要素影響較大,同時參與評估的人員水平受限於行業認知,不足以和國際標准量化做參照。

而國際化評級機構由於過去資本管制相對受限,市場准入門檻較高,由於市場影響力相對有限,不得不面對中國本土機構蠶食話語權的問題。另外外國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對於中國企業經營環境的理解相對也是缺乏客觀性的,這也削弱了其市場公信力。

這是整個信用評估市場設計的核心問題,不徹底摸清楚中國資產評估的框架和內容,良好的金融信用體系無從談起,後續的多層次衍生品市場穩定性都將面臨巨大的風險誘發因素。

我們急需打破中國資產估值的「溢價怪圈」,最先針對的就應該是利益再平衡和機制再造,在梳理風險點的基礎上加以改進或者設計更符合市場規范的內容。

信用信用,信字在前,用字在後,各方真實表達態度在前,市場整合要素在後。假如中國人的估值認知和方式無法得到真實的展現,那麼市場生態扭曲顯然就是當下這個樣子。

核心問題還是市場一直詬病的隱形剛性兌付和過多非市場主導因素參與,這些邏輯雖然在傳統雙軌制經濟內容中有長期存在的理由,我們也確實曾經依賴這種邏輯來維護系統穩定,但這並不意味著這種東西是合理存在。

在市場化條件主導下,這些東西就是讓市場信用准確度和可靠性下降的根源,如果無法打破這層怪圈,那麼在市場中始終會有人「信仰」這樣的價值來去背書的。

另外針對估值本身,本次信用債危機爆發的核心問題還是在於企業端的經營周轉,參照過去幾年類似企業債務端風險爆發的根源仍然在中國企業的盲目擴張過甚,涉及多領域參與和跨領域投資,而外部環境伴隨著經濟局勢相對緊縮態勢明顯,短期債務佔比過高,而資產端又無法有效止損,形成了層次上的風險交織,導致企業流動性出現緊張,甚至是斷裂的情況。

而一旦信用端出現較大風險佐證,同步伴隨著本就不規范的評級機構反饋,進一步惡化了資產端的估值判斷,這就很容易形成系統性風險。

我們需要讓市場意識到企業資產優質和穩定的基礎是運營表現,而不是所謂的「信仰背書」。我們需要讓評級機構認知到信用體系是用來客觀衡量企業和溝通市場的嚴肅指標,不是不經調研和審慎統計的紙面功夫,也不是賣弄人情世故的手段方式。我們需要讓企業端認知到運營規劃好企業核心價值才是取得更高信用資源條件的基礎,同時也是獲得市場認可的唯一價值方式。

做到這三點才能夠真正打破所謂的「剛性信仰」背書以及這些背書背後帶來的種種風險亂象。

改革開放這四十年中國算是基本上肯定了市場主導力量的理論實踐,但是對於轉軌文化遺留仍然存在巨大的爭議,比如國企和央企在金融市場上過度被迷信的實力背書。如果這種背書是根據市場運轉效率和實力來衡量的,那麼整體上金融資源供給並不會存在較大偏離,但資源稟賦的傾斜仍然有害處。

多年以來我們始終想要針對這塊配給方式以市場化轉軌來定位,改變過往不能夠適應市場發展的部分,可是效果一直不佳。這顯然和市場經濟學以外的態度有關系,有一些規則的存在使人們不願意以市場化的方式真正衡量這些大型企業的價值,這本質上也導致了這些企業的僵化運作。

而另一方面這些企業經營的領域如果只涉及戰略命脈領域支撐那倒是好事,畢竟市場利益博弈也會有相當的負面效應來影響底層的合理。然而偏偏這些企業又不甘心於專營,牽扯層次過甚,甚至利用自身影響力廣泛介入到市場競爭激烈的領域,形成了資產的復雜擴張,進一步加劇了整體 社會 認知的扭曲性。人們這下更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了。

現代市場經濟並不是什麼難以理解的事物,往往效率是最核心的市場價值,而資源配給高效融通運作是市場根基,能夠憑借市場關系和財富效應推動生產不斷向前滿足 社會 需求,這其實就是市場經濟的核心要義。而市場關系裡就有信用關系的廣泛表述空間和應用法門。

在直接融資關系中,企業和市場存在溝通難點,信用機制的有效性很好的解決了整個渠道溝通的問題。但是信用的本質是相互的,任何一方參與者涉及到非正常的規則解釋和運用都會深度打擊信用體系的脆弱基礎,雖然它是整個市場經濟中最高效的融通機制。一旦信用崩塌,則全部鏈條環節都會出現價值垮台,甚至是整個系統都會出現傳染性失效。

中國市場里存在非常多不規范的市場要素理解,更有甚者是曲解和悖論,這些東西是決不能成為市場良性循環的有利搭配的,它只能起到破壞市場根基的作用,但往往很多時候這些東西在 社會 化環境下仍然存在合理的探討價值不能一概否定,這就帶來了現代信用建設的中國化難點。

這次的信用債暴雷,姑且算是危機時代下中國市場拷問的一次小小的深入吧,我們的體制和市場也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不小的問題,特別是在對中國特色市場經濟建設的實踐過程仍有待深刻梳理和打磨。

市場關系和聯系錯綜復雜,尤其現代經濟的效率深入開發和解放,監管在中國整個市場包容尺度下是一個巨大的難題,中國人需要理解中國人,也需要理解市場經濟本土化的核心精髓。

設計一個符合中國市場規范的體系框架是需要要素環節相互配合來完成 探索 的,這中間不僅會有方向性糾偏和反復驗證,還會有付出深刻的代價和成本,就像是我們過往那些教訓帶來的實踐反饋。

這次暴雷出清也未必盡然都是壞事,一個良好的市場關系需要權衡,好的規則留下,壞的規則拋棄,正本清源回歸大道。

不單單是一個債券市場的問題,整個中國資本體制都需要意識到不間斷改革和開放的必要性,這是適應時代巨輪唯一且艱巨的方法論:你不改,市場一定會以它的方式來讓你改!

我們中國人聰明,總是會舉一反三,總是有自己的生存原則,但是基於整個市場的可持續性,我們仍然需要認同經濟規律的影響力遠遠大於我們自己有限的認知。我們的聰明應該著眼於長遠,通透於自我和外部的認知,學會更精細的雕琢市場實踐運用,降低風險成本抬高受益利潤,這才是中國智慧真正應該發揮的廣闊天地,而不是偏執於某種有缺陷的「信仰」。

好的市場設計和邊界監管會從底層改變整個市場的功能效率實現,雖然事物的演化和發展總是會給人們帶來難題和困惑,但認知規則、敬畏規則、適用規則才是市場經濟最富有魅力的地方,而信用作為人之要素的一部分參與,思考也應該如此。

但願我們的「小聰明」能夠在巨變時代里轉換為「大智慧」,不急不躁,吸取教訓,完成自我定位再出發,願中國市場生態越發 健康 、活力、高度和深刻!

Ⅲ 在選債券基金的時候,經常聽到信用債、企業債、可轉債,這些都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

信用債:不以公司任何資產作為擔保的債券,屬於無擔保債券。風險相對較大。但收益率可能高一些,收益率高是對高風險的一個補償。
國債:國家發行的,中央政府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的一種政府債券。國債發行主題是國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稱為金邊債券。

金融債: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發行的債券。目的是解決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不足和期限不匹配。它都是金融機構發行的。
企業債是由中央政府部門所屬機構、國有獨資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在境內依照法定程序發行、約定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
可轉債全稱為可轉換公司債券。在目前國內市場,就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被轉換成公司股票的債券。可轉債具有債權和期權的雙重屬性,其持有人可以選擇持有債券到期,獲取公司還本付息;也可以選擇在約定的時間內轉換成股票,享受股利分配或資本增值。

Ⅳ 利率債和信用債區別是什麼

利率債和信用債的區別:利率債的發行人基本都是國家或有中央政府信用作背書、信用等級與國家相同的機構,可以認為不存在信用風險;而信用債的發行人則幾乎沒有國家信用做背書,需要考慮信用風險,和利率債之間存在「信用利差」。
1.利率債的發行人基本都是國家或有中央政府信用作背書、信用等級與國家相同的機構,可以認為不存在信用風險;而信用債的發行人則幾乎沒有國家信用做背書,需要考慮信用風險,和利率債之間存在「信用利差」。
2.進而可以看到,利率債主要受利率變動影響,包括長短期利率,宏觀經濟運行情況,通脹率,流通中的貨幣量等。而信用債由於需要考慮發行人的信用風險,則受到發行人作為經營主體的經營狀況的影響。
3.此外,說一句題外話,今年4月份以來,由於信用風險事件頻發,對於信用債的影響較大,尤其是在做回購的時候,部分機構開始要求只能質押利率債以規避信用風險,因而,對於部分以交易需求為主的金融機構,持有一定量的利率債有利於在債市風聲鶴唳的時候能夠借到錢平頭寸,而評級較低或有信用風險的信用債則可能以較高的收益率掛出去出掉,因而在市場行情的變化對於機構利率債和信用債的持倉可能有較大且不同的影響。

Ⅳ 信用債違約風險該怎麼防範

1.在宏觀經濟疲弱的背景下,信用債違約和貸款不良率上升是合理的。

雖然銀行可以通過貸款展期、監管部門可以通過鼓勵直接融資,防範企業資金鏈斷裂,阻止信用風險的發生,但必須看到,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經營狀態不佳的企業很難獲得銀行和資本市場的信賴。行政性的再融資只能延後風險,無法消除風險。容忍違約率的上升和適度的信用風險有助於推動金融市場市場化發展,有助於形成風險自擔的健康文化。溫和的信用風險對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沖擊有限,需要防範的是突然的、不可控的信用風險爆發。明確央企、國企的債務償還責任,避免惡意逃廢債。中國信用市場以政府信用、央企、國企的信用為基石,央企、國企應盡力起到穩定信用市場的作用。長期來看,政府對於非關鍵性行業國企的信用背書需要逐步退出,但短期內一些央企、大國企的違約,特別是惡意的逃廢債行為會加劇市場恐慌,不利於金融市場穩定。

2.妥善處置地方政府債務,不能輕易打開地方債務違約的潘多拉魔盒。

政府項目、地方債務依然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推動力,地方債務的累積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停止。在地方債務置換順利推進的同時,必須承認包括城投債在內的多種地方債務形式不會在短期內消失。中國的融資市場多數圍繞政府信用展開,今年尤其如此,一旦政府相關債務出現超預期的違約,將動搖整個信用債市場的基礎、擾亂融資市場。

3.加強信息披露和合規性監管。

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發債企業的信息披露工作仍然差強人意,很多承銷商對於資金的監管也流於形式。在債券發行類注冊制的大趨勢下,監管層的工作重點不是去判斷發債企業的信用資質,而是保證發債企業和承銷商信息披露的合法合規與及時、詳盡

Ⅵ 信用債風險控制如何拿捏

由於國內信用債市場規模小、歷史短,信用評級經驗少, 債券違約記錄很少,違約率、損失率等風險度量無法量化,也無法科學的設立風控指標,總是出現投資部門與風控部門吵架的事情。 2007年以前,因為出現過(非上市)企業發債不能及時兌付,引發普通持有人「討說法」的小規模事件,所以發改委一直比較注重企業違約風險帶來的社會和政治影響,在選擇發債企業時,條件比較高,審批嚴格,債券市場的信用債比例因此一直很低。由於供遠小於求,可投資債券以有擔保高信用級別債為主,因此機構對於債券信用風險的控制需求不大,信用利差長期保持較小區間。 2008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從依賴直接融資向間接融資轉移,信用債發行條件和審批程序放寬, 央行和發改委鼓勵企業發行債券進行融資,尤其是短期融資券和城投債大量發行,無擔保、低評級債券逐漸增多,中國信用債市場開始走上成長之路。隨著發債企業的不斷擴大,不但低信用評級債券總量擴大,尤其是近期,同信用級別的不同發債主體的資質逐漸分化日漸明顯。與此同時,在結果導向和賺錢效應的影響下,投資者的低級別信用債投資比例越來越集中,信用風險的控制和評價成了機構投資者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由於各機構信用風險評估人員和經驗的不足,對於信用債風險的控制措施,多以限制可投資債券信用級別下限和單券投資比例等指標進行風險控制。該方法制定簡單,對總體信用風險的控制和分散有一定效果,但對目前我國信用債市場投資的制約也很明顯。從投資的角度,筆者對信用債的風險控制有以下想法。 首先,根據經濟景氣周期,以資產配置策略的為出發點,動態調整(中期)信用債券投資風控指標,更符合投資需求。信用風險首先是宏觀經濟風險,在經濟景氣周期,整體信用風險下降,企業信用評級上移概率大,這時候應加大風險資產配置比例,低風險信用債比例應該增加;反之亦然,在經濟景氣下降周期,應減少信用債投資比例,同時提高信用債券投資級別限制下限。因此,信用債券投資級別下限、比例等限制指標,應該定期(如:季度、年度)根據經濟周期和整體信用風險的評價動態制定和調整。 其次,在中期信用資產配置(信用風險)策略的指引下,通過行業景氣周期和風險分析,制定(短期)行業信用級別投資下限和資產配置比例限制進行風險控制,是相對可行和合理的。國內信用債市場還在起步階段,市場還很小,發債需求很旺盛,發債有一定的門檻和壁壘,如福禧債這樣的非系統性單個債券發生信用違約風險的概率不大,也難以預測,單券比例等指標雖然可以分散風險,但也難以規避由此引發的系統性風險。

Ⅶ 利率債、信用債分別是指什麼

利率債主要是指政府債券、地方政府債券、政策性金融債券和中央銀行票據。自債券利率與市場利率波動,採用浮動利率債券的形式可以避免任何重大區別債券的實際收益率和市場收益率,以便發行者和投資者的收入成本與市場變化的趨勢一致。

信用債是指除政府以外的主體發行,約定有一定本息支付現金流量的債券。具體包括公司債券、公司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單獨交易可轉換債券、資產支持證券、次級債等品種。

(7)信用債經濟問題是什麼擴展閱讀:

投資方法:

1、對信用債券投資的時機選擇非常重要。一般來說,當經濟處於周期的下行階段時,政府債券和高質量的投資級信用債券具有更大的投資價值,而低質量的信用債券雖然收益較高,但需要避免。

2、信用債券發行人的資質不同。為了保證投資安全,對債券發行人進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企業的經營狀況和債券發行人的股東背景是研究的重點對象。

3、債券的信用增級方法。目前,國內信用債券採用的增級方式主要有股權質押、應收賬款質押、土地抵押、第三方擔保等。信用增級方法的作用或效果需要詳細分析。

Ⅷ 有個基金叫嘉實信用債的,信用債是什麼意思風險大嗎

信用債券是指沒有抵押品,完全靠公司良好的信譽而發行的債券。通常只有經濟實力雄厚、信譽較高的企業才有能力發行這種債券。
嘉實信用債成立以來,規避了股市單邊下跌的風險,半年以來收益率在4.43%,比銀行定期一年的存款利率要高一些,對於保守型的投資者來說是可以選擇的較好的基金品種。

Ⅸ 什麼是信用債和國債、金融債有什麼區別

信用債:不以公司任何資產作為擔保的債券,屬於無擔保債券。風險相對較大。但收益率可能高一些,收益率高是對高風險的一個補償。

國債:國家發行的,中央政府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的一種政府債券。國債發行主題是國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稱為金邊債券。

金融債: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發行的債券。目的是解決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不足和期限不匹配。它都是金融機構發行的。

三者很容易區別吧。

經濟沒有好轉,企業經營壓力增大,那說明企業的經營狀況有可能向壞的一面發展。影響了債權人對公司的信心。信用債是沒有任何擔保的,債權人擔心債券的償還能力,信用債的價格就下跌,債券價格下跌的結果就是收益率上升。即利差上升。

Ⅹ 利率債和信用債區別

其實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利率債和信用債的區別是債券最基礎的知識了。
從分類來說:
利率債:
財政部發行的國債;地方政府委託財政部發行的地方政府債(當然現在14年開始地方政府自發自還試點了);三家政策性銀行發行的政策性金融債;鐵道債(政府支持機構債);央行票據等。
信用債:
企業債和公司債;普通金融債(包括商業銀行和非銀金融機構發行的債券);次級債和混合資本債(一般為商業銀行為滿足巴塞爾協議要求發行的);交易商協會主導的一些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包括短融、超短融、中票等(CP SCP MTN)。
由分類可以看出兩者的區別:
1.利率債的發行人基本都是國家或有中央政府信用作背書、信用等級與國家相同的機構,可以認為不存在信用風險;而信用債的發行人則幾乎沒有國家信用做背書,需要考慮信用風險,和利率債之間存在「信用利差」。
2.進而可以看到,利率債主要受利率變動影響,包括長短期利率,宏觀經濟運行情況,通脹率,流通中的貨幣量等。
而信用債由於需要考慮發行人的信用風險,則受到發行人作為經營主體的經營狀況的影響。
3.此外,說一句題外話,今年4月份以來,由於信用風險事件頻發,對於信用債的影響較大,尤其是在做回購的時候,部分機構開始要求只能質押利率債以規避信用風險,因而,對於部分以交易需求為主的金融機構,持有一定量的利率債有利於在債市風聲鶴唳的時候能夠借到錢平頭寸,而評級較低或有信用風險的信用債則可能以較高的收益率掛出去出掉,因而在市場行情的變化對於機構利率債和信用債的持倉可能有較大且不同的影響。

閱讀全文

與信用債經濟問題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雞和羊的愛情如何 瀏覽:238
和鼎健康座椅艾灸儀多少錢 瀏覽:377
家庭經濟困難要怎麼寫居委會證明 瀏覽:873
石首晚上哪裡美女多 瀏覽:422
領導幹部事業編制怎麼改革 瀏覽:628
lol中路美女英雄有哪些 瀏覽:391
什麼是愛情故事理論 瀏覽:881
婚姻調解去哪裡找 瀏覽:288
事業單位升副科要多久 瀏覽:328
南橋哪裡可以補辦健康證 瀏覽:83
杭州健康通預約時間怎麼看 瀏覽:421
什麼叫喇叭褲背後的故事 瀏覽:500
哪裡要用到健康證 瀏覽:404
安徽事業單位筆試一般多少分 瀏覽:855
鹽城婚姻要多少財禮啊 瀏覽:630
社會經濟政治是什麼 瀏覽:850
美女江山一起什麼生肖 瀏覽:102
屬鼠對愛情怎麼樣 瀏覽:22
泰州和鎮江哪個經濟好 瀏覽:383
已婚的屬馬人婚姻如何 瀏覽: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