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體制改革多少年到多少年

經濟體制改革多少年到多少年

發布時間:2022-09-23 01:31:04

A. 我國經濟改革6個階段時間

我國經濟改革6個階段時間如下:
第一階段:計劃經濟體制內部引入市場機制改革(1978—1984年)。
第二階段:發展有計劃商品經濟階段(1984到1992年)。第三階段: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1992到2003年)。
第四階段: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2003年)。
第五階段: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3年到2012年)。
第六階段: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12年至今)。

B. 改革開放多少年了2021

改革開放,是我國在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到2021年,改革開放43年了。201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迎來4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從4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當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促使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獲得巨大成功的基本經驗,可以探知能夠繼續指導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向前推進的重要啟示。改革開放40年,取得了重大成就,改革開放推動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改革開放推動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改革開放推動中國全方位開放、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改革開放極大地改變了我國人民生活圖景。
(2)經濟體制改革多少年到多少年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是我國在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C. 我國過去的經濟體制是什麼,現在的經濟體制是什麼

過去是計劃經濟體制,現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以市場競爭為基礎,以社會主義為導向,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形式,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堅持國家宏觀調控,以市場經濟求效率,以社會主義保公平。
拓展資料:
我國從1949年至1978年是計劃經濟體制;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了家庭聯產承包。1985年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全國展開,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轉變為以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下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下具體介紹我國現在的經濟體制。
中國的國家經濟體制:
中國的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國家經濟體制。
1、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2、在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
3、在宏觀調控上,把人民的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中國無法做到市場決定價格,尤其是人力資源價格、資本要素等商品價格,完全是官方的官階標准。比如人力資源工資、銀行的利率、股票發行價格、交通價格、大學的學費、水費、電費、煤氣費、電話費都是官商單方面壟斷價格,與市場無關。市場經濟要求公平交易、自由競爭,實行統一的規則,沒有法治是不可想像的,而中國是依法治國的國家。

D. 我國經濟體制的幾種歷史性轉變


1、50年代初期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初步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黨和政府就著手於對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制度進行根本性的改造和變革,要創建一個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經濟體制。經過三年恢復和第一個五年計劃,到1957年,新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和形成;
2、1958到1966年初步探索經濟體制改革;
3、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改革的巨大成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為主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基本「瓦解」,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已大大加強,新體制的基本構架已大體確立,對外開放的格局基本形成,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E. 我國經濟體制的幾種歷史性轉變

一、50年代初期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初步建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黨和政府就著手於對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制度進行根本性的改造和變革,要創建一個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經濟體制。經過三年恢復和第一個五年計劃,到1957年,新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和形成。

二、1958-1966年初步探索經濟體制改革

三、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改革的巨大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為主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基本「瓦解」,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已大大加強,新體制的基本構架已大體確立,對外開放的格局基本形成,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其主要表現是:

第一,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建立起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解放和發展。

第二,市場經濟對資源配置的基礎地位得到確定並發揮了巨大作用。

第三,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的企業管理制度正在形成和發展。

第四,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新體制為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增添了新內容。

第五,運用經濟法律手段調控經濟的機制和手段正日趨成熟和完善。

第六,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及社會保障體系正在建立和實施。

第七,市場經濟法規和新的經濟秩序逐步形成。

第八,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經濟正走向世界經濟的大舞台。

總之,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運行機制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行政指令性、計劃縱向分配資源的方式已基本上向多家競爭、市場橫向配置資源的方式轉變;實現了由憑票供應、商品匱乏的賣方市場向品種繁多、產品豐富的買方市場轉變;實現了由封閉半封閉的經濟向多層次、全方位開放的經濟轉變;經濟運行由以「短缺」為基本特徵的供給約束型向以市場需求約束為主並與資源約束相結合的類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正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國民經濟由大起大落轉向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改革開放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使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F.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時間

第一階段,改革啟動和突破階段(1978~1984)。主要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廢除人民公社體制。1978年秋,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秘密訂約,決定在本生產隊實行包產到戶。當年產糧13萬多斤,戶的產量超過了1萬斤。鄧小平1980年5月發表《關於農村政策問題》的講話,肯定了包產到戶。同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座談會,討論加強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問題。會議紀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闡明了包產到戶的性質,指出在社會主義工業、商業占絕對優勢的條件下,實行包產到戶沒有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由此,包產到戶的形式迅速在全國擴展開來。

第二階段,市場化改革探索階段(1985~1991)。主要是取消農產品統派購制度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1985年,中共中央1號文件決定取消農產品統派購制度,以推動中國農村經濟的市場化改革。但實行不久,現實經濟環境發生了不利的變化。經濟開始過熱,工農業發展速度失衡,糧棉油等大宗農產品生產發生大的波動。為保障城市居民的農產品供給,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方案在實踐中修改為分品種漸進改革方式,從而形成不均衡的市場制度。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屆三中全會提出治理整頓國民經濟,在糧棉油等農產品生產、流通、調控方面一定程度上恢復指令性計劃管理。針對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逐步完善家庭承包經營制度,開始建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股份合作制、專業技術協會等組織制度開始發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的改革全面展開,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農村城鎮化進程也隨之開始。

第三階段,全面向市場經濟過渡階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農村新體制。在鄧小平1992年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推動下,農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中共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農村經濟全面向市場經濟過渡: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取消了糧食統銷制度,農產品市場體系逐步建立,農產品期貨市場也開始啟動和發育。圍繞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建立農業宏觀調控體系,逐步建立起儲備體系、風險基金及保護價收購余糧制度。進一步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股份合作制逐步興起和發展。農村民主法制建設有了很大的發展。農村改革以來,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帶來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歷史性巨變:糧食和其他農產品大幅度增長,基本解決了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帶動農村產業結構、就業結構變革和小城鎮發展,開創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現代化道路;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全國農村總體上進入由溫飽向小康邁進的階段;農民思想觀念順應時代要求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農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明顯進步。農村改革的成就,為全國改革、發展、穩定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共十五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比較完整地提出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基本建立以家庭經營為基礎,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為支撐,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再次肯定了包產到戶的改革方向。同年11月,中共中央又召開了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農業書記會議,制定了《當前農村經濟政策若干問題》的文件,對包產到戶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指出:「這是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普遍實現,標志著人民公社制度在實踐中的解體。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發布了《關於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到1985年春,這一工作全部結束,標志著農村人民公社體制的正式終結,中國農業完成了由人民公社「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制度到以家庭經營為主的「雙層經營制度」的過渡。農業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展帶來了農業的大發展,國家糧食庫存和農民存糧都大幅增加;棉油肉魚果菜等產品供應充裕,價格也明顯下降。這就產生了新的矛盾:農產品難賣、農民增產不增收。這意味著中國農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2000年中央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重點抓好結構調整,這是整個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農業和農村經濟戰略性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是:①全面提高農產品的質量。②合理調整農業生產的區域布局,發揮區域的比較優勢。實行有計劃有步驟地退耕還林、還草、還湖,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③擴大農產品的轉化和加工。④積極實施發展小城鎮的大戰略。⑤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充分肯定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改革的實踐中形成的一整套農村基本政策,要求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長期穩定並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願的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逐步發展規模經營。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提出了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嚴格保護耕地,增加農業投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增加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發展鄉鎮企業,壯大縣域經濟,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提高扶貧開發水平。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改革集體林權制度。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

G. 《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是哪一年

《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是在1984年10月20日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
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分析了我國當前的經濟和政治形勢;

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特別是這幾年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一致認為必須按照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總要求,進一步貫徹執行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方針,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以利於更好地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的意義。

經濟體制的改革,不僅會引起人們經濟生活的重大變化,而且會引起人們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的重大變化。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要一起抓,這是我們黨堅定不移的方針。在創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同時;

要努力在全社會形成適應現代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要求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學的生活方式,摒棄那些落後的、愚昧的、腐朽的東西;要努力在全社會振奮起積極的、向上的、進取的精神,克服那些安於現狀、思想懶惰、懼怕變革、墨守陳規的習慣勢力。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政府網——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H. 改革開放至今多少年了

改革開放至今41年了。改革開放是1978年,現在是2019年。

改革開放是鄧小平同志40年前完美的傑作,是有著卓越遠見的計劃。敞開國門,擁抱世界,引進技術,吸引外資,發展國內經濟。40年的時間內建成了成百上千個經濟開發區和經濟特區,如今多成為中國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多的成為了經濟文化的中心。

(8)經濟體制改革多少年到多少年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國家在取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創造和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分別作出改革開放階段性經驗總結的基礎上,黨的十七大從總結近30年改革開放整個歷史進程著眼,緊扣在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如何才能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全方位、大力度地總結概括出「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

第一個結合說的是,中國改革開放能夠取得成功,關鍵是既不丟「老祖宗」,又發展「老祖宗」;既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又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新境界。這樣的結合,推動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和社會生產力的解放。

第二個結合說的是,中國社會主義能在新時期顯示蓬勃生機和活力,就在於它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中國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健康發展,就在於它是有利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這樣的結合,創造了真正活躍起來的社會主義,創造了進一步造福人民的社會主義。

第三個結合說的是,我們在改革開放中,既依靠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又尊重基層人民群眾特別是地方的改革首創精神。這樣的結合,使中國在改革開放導致利益多元化的情況下,能夠有效的保持國家的和諧統一和社會的整合。

第四個結合說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作為前無古人的創舉,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緊密相連的。這樣的結合,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為一種既符合市場經濟一般要求,又符合社會主義本質和方向的制度模式。

第五個結合說的是,我們既重視經濟體制改革,又重視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在內在的上層建築變革;而在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中,又把擴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結合起來。這樣的結合,創造了兼具民主和集中兩種長處的政治制度模式。

第六個結合說的是,中國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既重視「物」的發展即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又重視「人」的發展即全民文明素質的提高。這樣的結合,把人的全面發展同社會全面進步統一於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之中。

第七個結合說的是,黨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適時地把促進發展、提高效率同注重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結合起來。這樣的結合,使中國社會既持續地充滿創造活力,又有助於避免兩極分化而達到共同富裕。

第八個結合說的是,中國這樣一個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發展起來,既離不開參與經濟全球化,更離不開獨立自主。這樣的結合,使我們能同時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趨利避害的平等競爭中達到互利、普惠、共贏。

第九個結合說的是,中國在改革開放中,注意協調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同社會可承受程度的關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這三者關系的重要結合點。這樣的結合,既避免了不少轉型國家出現過的經濟嚴重衰退和社會劇烈震盪,又使改革發展成果真正惠及全體人民。

第十個結合說的是,我們黨把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同主觀世界的改造結合起來,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政治和組織保證。這樣的結合,既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又推進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從而不斷提高了黨的領導水平、執政水平和拒腐防變能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改革開放

I.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時間是什麼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時間是1984年。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是指城市的經濟組織形式和管理制度的自我完善過程。改革的要點是要使所有管理經濟的政府機關同企業從直接的經濟利益聯繫上脫鉤,使企業真正成為相對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在實行市領導縣的體制和由城市統一組織城鄉的生產和流通的同時,打破封閉和分割。1981年開始,經國務院批准,沙市、常州、重慶先後進行了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1984年4月16日至25日,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在江蘇省常州市召開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

很長一段時期以來,在西部開發的思路中,呼籲在西部開辟「特區」的呼聲一直不絕於耳。其實,「特區經濟」只是形式,城市經濟才是本質。東部發展並非僅僅是受益於進出口總額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在開放過程中的城市建設、基礎設施投入以及要素聚集和相關產業的擴張。

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初期,超大型的三峽工程上馬、黃河中上游水利綜合開發、西部石油與中部煤田加快發展以及沿隴海線延伸的「第二條大陸橋」鐵路線開通等對於推進西部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總體而言,這些項目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西部在全國經濟格局中的弱勢地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J.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從哪一年開始的

法律分析:1978年開始著手改革。計劃經濟體制內部引入市場機制改革(1978—1984 年)。這一時期在理論上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第一次使市場調節在經濟體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1982 年黨的十二大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不僅肯定了市場調節作為計劃調節的補充是必需的和有益的,而且把計劃調節區分為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指出對許多產品和企業適宜實行指導性計劃。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六條 按勞分配的原則。

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第七條 國有經濟,即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國家保障國有經濟的鞏固和發展

第十一條 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並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

閱讀全文

與經濟體制改革多少年到多少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裡要用到健康證 瀏覽:401
安徽事業單位筆試一般多少分 瀏覽:852
鹽城婚姻要多少財禮啊 瀏覽:627
社會經濟政治是什麼 瀏覽:847
美女江山一起什麼生肖 瀏覽:99
屬鼠對愛情怎麼樣 瀏覽:20
泰州和鎮江哪個經濟好 瀏覽:380
已婚的屬馬人婚姻如何 瀏覽:79
搭訕說你好美女怎麼回復 瀏覽:283
有什麼活法叫幸福 瀏覽:553
生活事業如何做到這點 瀏覽:663
蛇女王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 瀏覽:870
婚姻死亡原因有哪些 瀏覽:491
什麼症狀是戀愛情緒依賴 瀏覽:55
好健康蜂膠囊多少錢一盒 瀏覽:304
怎麼樣事業單位才是參公的 瀏覽:398
6歲孩子健康碼怎麼弄 瀏覽:224
事業單位改革哪些變成企業 瀏覽:257
79愛情數字是什麼 瀏覽:972
什麼單位招健康管理師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