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經濟學和會計學有哪些相似點哪個專業更實用
到如今高考已經過去了,招生工程也進行了一半。有很多人回想起自己的高中生活,也感覺到非常的慶幸,自己三年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而有些人想到自己高考也非常的氣餒。其實小編想說的是,不管是高考有沒有取得自己心中理想的成績,但是在未來的日子裡依然會面臨許多的挑戰。有很多學生在選專業的時候也會非常的糾結,其實每一個專業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大家也不能一概而論。近幾年來經濟學和會計學就是兩大非常熱門的專業,那麼經濟學和會計學有哪些相似點?哪個專業更實用呢?
三、相同點經濟學和會計學的相同之處,又是對數學和英語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大家在平時的時候也要多學習一些數學,數學使人聰慧。特別在上了大學之後,不僅僅只學習高中的那一點知識了,還要學習高等數學。所以大家在平時的時候也應該多練習一下自己的思維和思想,讓自己的思想能夠得以開發。
㈡ 會計學與經濟學的關系
經濟學研究的是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以生產有價值的物品和勞務,並將它們在不同的人中間進行分配。「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是近代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在亞里士多德時代的觀點是:政治學、倫理學、政治經濟學三位一體,諾貝爾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在《倫理學與經濟學》認為:
「(原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經濟學科曾經認為是倫理學的一個分支。亞當·斯密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許多也並非新穎獨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統的經濟學說,為該領域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完全可以說《國富論》是現代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起點。」
《國富論》之後的100年,自由主義經濟繁榮的背後漸漸顯露出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必然和社會財富分布不均、貧富懸殊的弊端。德國人卡爾·馬克思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的代表是其勞動力,而自由資本主義經濟以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為目的。馬克思在其1867年出版的《資本論》中提出「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和「剩餘價值」等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發展中的階級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會計學是在商品生產的條件下,研究如何對再生產過程中的價值活動進行計量、記錄和預測;在取得以財務信息(指標)為主的經濟信息的基礎上,監督、控制價值活動,促使再生產過程,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一 門經濟管理學科。它是人們對會計實踐活動加以系統化和條理化,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會計理論和方法體系。
會計學的研究對象包括會計的所有方面,如會計的性質、對象、職能、任務、方法、程序、組織,制度、技術等。會計學用自己特有的概念和理論,概括和總結它的研究對象。
會計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既研究會計的原理、原則,探求那些能揭示會計發展規律的理論體系與概念結構,又研究會計原理和原則的具體應用,提出科學的指標體系和反映與控制的方法技術。會計學從理論和方法兩個方面為會計實踐服務,成為人們改進會計工作、完善會計系統的指南。
經濟學理論對會計研究可以有兩大作用: 解釋會計
現象與拓展會計新領域, 這也就是會計學視野中的經濟學。經濟學的盛行是與眼下「經濟學帝國主義」傾向分不開的。可以說, 在會計研究中引進經濟研究中的先進成果是會計研究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 這也是使會計學研究逐漸登堂入室的前奏。但切不可用經濟學一味否定會計學, 經濟學的作用在於為會計拓展思路、解釋現象, 而經濟理論也恰在此止步了。如何去應對這些現象、如何去拓展新領域, 自然要依照會計中的邏輯來進行。會計學有自身的一套學科規訓, 如對會計信息的解釋與利用、會計管理等等。而且, 經濟學只是解釋會計現象和拓展會計新領域的重要途徑之一。管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等都是具有同樣用途的重要途徑。未來的會計理論研究只有兩條路可行, 一條是依靠資本市場, 西方的研究已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領域; 二是結合企業的實踐, 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 從企業的實踐中總結歸納出新的思想。很多會計新領域, 都是會計學與經濟學、管理學、行為科學等交叉研究的結果。如從人力資源管理、人力資本理論到人力資源會計; 從適時制、全面質量管理到質量會計; 從作業管理到作業成本計算; 從戰略管理到戰略管理會計、戰略成本管理、戰略財務管理; 從對環境科學的關注到環境會計、環境審計; 從行為科學的發展到會計行為學等。
㈢ 誰能幫我整理一下會計學與經濟學的起源、發展、區別、聯系。謝謝
一、會計學與經濟學的關系
1.會計學與經濟學的起源。根據會計史學家的研究,人類最早的會計行為始於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產生的原因在於出現了剩餘物品。會計學的建立一般有以下幾個標志:會計實踐活動逐漸豐富、會計理論有了較大發展、會計理論著作逐步問世。一般認為會計學正式建立的標志是義大利數學家帕喬利於1494年在其著作中首次記載了復式簿記法。西方會計史學界認為,該著作的問世使整個會計界從純實務性的研究中擺脫出來,開始朝著會計理論研究的方向發展,以此為起點,會計才逐步成為一門學科。事實上,僅憑此就認為會計學科已經創立是不合理的,因為這並不是獨立的會計學著作,而更多的是一種描述。Peragallo通過研究發現,在1559年至1795年間,西方出現了關於簿記的評論文章,也正是在這個期間,復式簿記法的應用擴展到了其他類型的組織,人們開始將簿記作為一個學科進行理論研究。庫恩提出「科學共同體」概念的前提就是要有一批科學家就科學問題進行專門研究,這說明會計研究是會計學產生的必要條件。因此,可以把18世紀中後期作為會計學形成的標志。
自從人類的生產活動出現以來,經濟活動就出現了。我國的經濟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以前,西方的經濟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埃克倫德和赫伯特把經濟理論的發展分為四個時期:前古典經濟學時期、古典經濟學時期、新古典經濟學時期和20世紀,考察范圍的上限就是古希臘時期。把前古典經濟學時期的相關理論作為經濟思想來源進行考察是合理的,但作為經濟學進行研究是有問題的,原因在於這些思想僅僅是一些商人或實業家的實踐經驗和政策主張,並沒有上升到作為理論進行專門研究的層面。一般認為,亞當·斯密在1776年發表的《國富論》是經濟學成為一門學科的標志,從此經濟學脫離哲學、政治學正式成為一門學科。
因此,從起源上來看,會計學的創立至少不會晚於經濟學。會計學在經濟活動中依賴數學和統計學得以發展並獨立,經濟學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依賴哲學、倫理學得以發展並最終獨立,經濟學並未對會計學造成直接的影響。葛家澍研究了會計學與經濟學的關系,他認為嚴格意義上的經濟學是從理論上研究人們的經濟活動,會計學是從數量上運用名義貨幣來描述人們的經濟活動,經濟學注重質的研究,會計學注重量的描述。
2.經濟學成為會計學的學科來源。從起源上看,經濟對會計學沒有造成影響,作為簿記的會計學獨立成科不比經濟學晚;從發展結果來看,經濟學一開始就著眼於經濟活動中的微觀和宏觀兩方面,而會計學主要著眼於經濟活動的微觀方面;經濟學的目標是富國強民,主要關心收入和價格是如何形成的,而會計學的目標是真實記錄和反映經濟過程和結果,並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微觀主體的管理活動。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這是一種邏輯關系,但「經濟學越發展會計學越重要」顯然不是一種邏輯關系。專家們一直在爭論會計學是屬於管理學還是經濟學,現在一般採用折中的辦法來定義:會計是通過收集、處理和利用經濟信息,對經濟活動進行規劃、組織、控制和指導,促使人們權衡利弊、比較得失、講求經濟效果的一種管理活動。最早明確地把經濟學引入會計學和會計工作的應該是美國經濟學家坎寧,他主要運用經濟學的觀點來研究會計問題。利特爾頓認為:「從本質上看,會計學不容置疑地帶有經濟學屬性,而它又明顯具有統計學的特徵。」瓦茨和齊默爾曼的《實證會計理論》就是建立在經濟學基礎上的經驗性會計文獻的重要理論和方法;司各特的《財務會計理論》就是基於信息經濟學來構建的;馬克思的《資本論》對我國早先會計學基本理論的研究有決定性影響;劉峰的《科斯定理與會計准則》、伍中信的《產權與會計》等著作都是應用西方現代經濟理論研究會計學的成果
經濟學之所以成為會計學的學科來源,是與經濟學的迅速發展密切相關的。從19世紀開始到20世紀末,經濟學迅速發展成為一門學科,也成為一門爭議頗多、議題越來越廣泛的學科。而會計學由於受其自身性質的影響,它的發展遠沒有經濟學發展快
二、經濟學對會計學的影響
1.理論方面的影響。葛家澍認為,從歷史上看,一些較早的會計理論都與經濟學分不開。最早的會計理論是受到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的影響,後來又受到制度經濟學分支的重要影響。但這只是他的主觀判斷,尚未找到確鑿證據。「至少從現代經濟學誕生之日起,經濟學便與會計學有著密切的聯系。會計學的每一次思想創新及新理論學派的創立,都與經濟學中的新概念、新思想的出現有著時序上的對應性和內容上的關聯性。」經濟學對會計學理論方面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管理經濟學催生了「管理活動論」會計理論學派,信息經濟學催生了「信息系統論」會計理論學派,管制經濟學催生了會計干預主義思想,新制度經濟學催生了制度主義會計理論學派。葛家澍從西方會計理論中引入了經濟學的相關概念,他認為會計學主要從經濟學中移植了一些可用貨幣量化的概念,包括資本、資產、負債、收入、成本和收益等。目前流行於西方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基本上來自新古典經濟學,後來會計學中的一些概念(如資產、無形資產、重要性等)都受到制度經濟學的顯著影響。事實上,管理會計的概念(如固定成本、變動成本、機會成本等)都來自經濟學,但是管理會計的理論基礎並不是經濟學。現代管理會計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發展起來的、以現代管理科學為基礎的、吸收了高等數學、運籌學、經濟學和行為科學的成果的綜合性交叉學科。
2.方法方面的影響。鮑爾和布朗於1968年將實證研究方法引入西方會計的理論研究中。1986年瓦茨和齊默爾曼出版的《實證會計理論》可以看成是運用經濟學實證方法研究會計實務的代表性著作。其實,經濟學的實證方法又受哲學的影響,實證方法並非經濟學原創。從總體上來看,經濟學最早對會計學產生影響的時間應該在20世紀20年代。自從坎寧在1929年發表《會計中的經濟學》後,經濟學理論開始進入會計學的研究領域。經濟學對會計學產生重要影響的時間應該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其標志是鮑爾和布朗在《會計研究》雜志上發表的經典文章;我國則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以1996年劉峰發表的《會計准則研究》一文為標志。西方經濟學理論對我國的會計學產生了巨大影響。我國正處於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制度變遷的現實需要我們向西方學習,因而代理理論等經濟理論被大量引入會計研究,契約理論、人力資源理論也不甘落後。可見,經濟學對會計學造成了巨大影響。
三、會計學對經濟學的影響
根據強勢學科吸引律和學科間的學習律可知,經濟學並不是單方面強勢影響會計學,會計學也會對經濟學產生一定影響,筆者擬對此進行探析。
1.會計學對經濟學方法的影響。會計學對經濟學最主要的影響是在經濟學理論中引用了會計學的研究方法,並產生了國民經濟會計(或稱國民會計、總量會計或社會會計)。希克斯認為可以將會計學中把握企業經濟活動全貌的思路用於社會會計學的研究;20世紀30年代,理查德·斯通等人在凱恩斯的直接指導下,運用賬戶體系等對英國的國民收入進行估算,這種工作成為後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的重要核算基礎。SNA主要採用復式記賬等會計方法,並運用企業會計報表對整個國家的經濟業務進行核算。余緒纓認為,國民經濟會計的內容雖然綜合性較強,但可看做是微觀經濟會計的「延伸」和「廣泛運用」,把其納入會計學科體系是恰當的。其實,一開始主要是由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研究國民經濟核算,其核算范圍也是經濟學所涉及的內容。西方經濟學的傳統均衡思想來源於經典力學,但總量分析方法應該來源於會計學的平衡原理。
2.會計學對經濟學其他方面的影響。會計學的核心是計量,計量的本質是精確或盡量精確地定量反映交易實質。經濟學從籠統的定性研究發展到力圖進行定量研究,可以推測是受到了會計學的影響。綜上所述,會計學對經濟學還是有一定影響的。丁庭選等認為,「總體上講,與經濟學對會計學的影響相比,會計學對經濟學的影響是相當微小的」。這明顯是過低估計了會計學對經濟學的影響。
四、會計學的發展趨勢分析
拉卡托斯主張用「科學研究綱領」作為標准來劃分不同的理論體系、評價科學的進步。科學研究綱領的內容包括「硬核」、「保護帶」、「反面啟示法」和「正面啟示法」四個相互聯系的組成部分。這四部分組成的理論結構就像一個原子結構一樣,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硬核是原子的內核,保護帶是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層,正面啟示法和反面啟示法是連接原子核與電子層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運用科學研究綱領理論,筆者認為會計學的發展應該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會計學內容的深化。會計學內容的深化就是對會計學「硬核」研究的深入。會計學的硬核就是計量,計量是會計學的基本屬性。從會計學的實踐來看,會計計量經過了實物計量和貨幣計量兩個階段。實物計量階段就是原始的計量階段,當時其並沒有與統計工作分開;在進入貨幣計量階段後,中間還夾雜著實物計量的內容,但是開始以貨幣計量為主,並逐漸有了獨立的會計工作。張文賢認為,會計正醞釀著從物本主義到人本主義的飛躍。也有學者認為,會計正在進入電腦會計、人力資源會計和社會責任會計的發展階段。把人力作為資源看待,並研究其計量方法,這是計量對象從物擴展到人的反映。管理會計的基本屬性也是計量,因而計量對象、計量方法、計量手段、計量結果以及會計信息的披露等就構成了會計學的硬核。會計學的核心概念有資產、負債、權益、成本、現值、記錄、報告等。從學科的硬核出發,信息系統論比管理活動論可能更接近會計的學科屬性。西方主流經濟學自阿馬迪亞·森把倫理學思想引入後,其研究范圍已被大大擴展,並引起人們對「經濟人」假設的種種思考。這可能預示著經濟學的根本性變革,但是經濟學的這種變化並沒有引起會計學的關注。這一方面說明經濟學對會計學的影響並不是全方位的,另一方面也說明會計學硬核的相對穩定性。
會計學的保護帶就是那些可以修改和調整的內容,具體包括記賬方法、組織程序、會計報表、附註、核算手段、會計政策等。其目的是保護計量屬性不受到侵害。許多學者運用實證會計理論對會計政策選擇展開了研究,他們通過剔除不符合會計目標的政策來得出合理的結論,這是試圖規定「反面啟示法」內容的反映。而規范研究則藉助歷史方法、倫理方法等把研究領域大多集中在「哪些政策是合理」的方面,這是試圖規定「正面啟示法」內容的反映。
馬克思無疑是最重視「人力」的學者,他認為價值是由勞動力創造的,勞動可以分為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而復雜勞動是簡單勞動的疊加。但是馬克思並沒有深入研究如何測算復雜勞動和簡單勞動。會計學將研究對象從物擴展到人是一個進步,但是把人作為「資源」進行研究,確定人力的價值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這方面,會計學應該發揮其在計量方面的優勢,深入研究人力價值的確定方法。
2.會計學發展的基礎。會計學發展的基礎無疑是會計實踐。閻達五等(2002)認為,未來會計理論的研究只有兩個出路:一是依靠資本市場;二是結合企業的實踐,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拉卡托斯把科學研究綱領分為進步的科學研究綱領和退化的科學研究綱領,並認為科學研究綱領的科學性是動態的、歷史的,是和發展聯系在一起的。「科學史一直是也應當是一部相互競爭的研究綱領的歷史,而不是也不應當變成一連串的常規科學時期:競爭開始得越早,對進步便越有利。『理論多元論』要優於『理論一元論』,在這一點上,波普爾和費耶阿本德是對的,而庫恩是錯的。」拉卡托斯運用哲學的語言正確地闡述了理論的漸變過程,同時他認為庫恩理論對漸變的重視不足。但筆者認為,關於漸變的紛爭遲早會轉變為一場革命,只有將拉卡托斯和庫恩的理論結合在一起才能描述唯物辯證法的質量互變規律。理論在漸變(量的變化)的過程中必然會發展成革命性的變化(質的變化),會計理論變化是常態,不變倒是例外。有些人把保護帶的變化列入革命性變化,筆者認為把硬核的變化稱為革命性變化更合理。以硬核的變化來看,會計只有兩次革命,即以實物數量為計量手段的會計革命和以貨幣為計量手段的會計革命。
㈣ 經濟和會計之間有什麼聯系為何會說經濟是會計之母
一、會計是管理經濟的主宰者。
會計是一個公司財經部門的負責人,也就是負責一個公司運營經濟的人。
會計也關系著一個公司的未來,公司要經過會計的管理,才能有一個公司的完美消費。
不管是工人的薪資,還是老闆的福利待遇,都要通過會計這個崗位的算計處理好彼此的經濟趨勢。
會計所管理的經濟世界,就是老闆都要好好報賬的,所以會計關系著一個公司的發展趨勢。
對於管理公司來說,一個好的會計可以讓公司井井有條,一個壞的會計可以讓公司烏煙瘴氣。
會計是與公司的經濟較真,然後成全兩不相欠的獨立經濟。
㈤ 會計和經濟學有關嗎
8大學科中有經濟學,和管理學這兩類。會計只是管理學中的2級學科。
所以是不一樣的。當然有關系。
會計實務與處理時另外一個方面了。經濟學包括的范圍很廣。
㈥ 經濟法與會計的關系
1、含義不同
會計學是以研究財務活動和成本資料的收集、分類、綜合、分析和解釋的基礎上形成協助決策的信息系統,以有效地管理經濟的一門應用學科,可以說它是社會學科的組成部分,也是一門重要的管理學科。會計學的研究對象是資金的運動。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自覺從整體上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對稱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
2、課程不同
經濟學學科基礎課程:財政學、貨幣金融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統計學、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說發展史、法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發展經濟學、中國近現代經濟史、中國轉型經濟學等。
會計學基礎課程: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學、管理信息系統、統計學、會計學原理、中級會計學、高級會計學、成本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學、現代會計學、會計電算化、管理會計學等。
3、就業方向不同
經濟學就業方向是金融領域(銀行、證券公司等)、貿易部門、經濟學者、保險公司等;會計學就業方向是財務工作(會計、出納等等)、審計工作、稅務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