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述唐朝的對外經濟文化發展
經濟上,唐朝經濟發達,國力強盛。當時經濟重心已開始南移,政府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技術有了較大的提高,出現了一些先進的生產工具,如曲轅犁、筒車等。耕地面積、糧食產量也大幅度提高,人口開始逐步恢復,唐玄宗天寶年間,人口高達8000萬左右。手工業方面唐朝的絲織業、制瓷業和礦冶業極其發達,領先於世界。特別是制瓷業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兩大制瓷體系,大量瓷器輸往國外。唐後期的造船業、造紙業和制茶業也迅速發展。唐王朝建立後,行開元通寶錢,確立了國家鑄幣的法幣地位。同時,「錢帛兼行」,實物貨幣和金屬貨幣兼而行之。商業上農村集市貿易也發展起來,櫃房和飛錢相繼問世。賦稅制度方面唐朝在均田制基礎上推行租庸調制,減輕了農民負擔,同時保障了政府收入。
唐朝文學成就以詩歌最為發達。《全唐詩》共收錄兩千多位詩人的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詩,這還不是全部。著名詩人層出不窮,其中集大成者為「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後世宋、明、清雖仍有傑出詩人出現,但總體水平都不如唐朝詩人,唐詩成為了中國古詩不可逾越的巔峰。
唐朝在藝術上吸收了西域特徵和宗教色彩。誕生了一批傑出的藝術人才,如畫家閻立本、吳道子等;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張旭等。莫高窟是唐朝壁畫的精品作品。音樂、舞蹈在唐朝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較寬容。中國傳統兩大宗教——道教和佛教都有較大發展,其他宗教如伊斯蘭教,景教和祆教也隨著國際交流傳入中國。科技方面,唐朝有多項成就名列世界前茅。唐政府還多次派人到西域和天竺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對進入中國的外國使節和商人以禮相待。唐朝政府還設專門機構掌管對外文化交流事務。唐政府的這種開明政策是唐代文化具有開放性的一個重要原因。
唐朝的偉大並不在與強大的軍事實力和有效的行政能力上,而在於開放和進取的姿態上,這對現代中國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唐代是一個高度開放的國家,兼容並包,是歷史上中國向周邊國家文化與技術的一個大輸出時期,兼容並蓄的社會風氣,也給各個民族提供一個空前的交流融合環境,在交流的過程中唐朝亦從外族文明汲取諸多。今天中國社會推行的改革開放政策,使不同文化相互影響、交融,使國民不拘於傳統,眼界開闊,吸納外來文化的精華,不斷豐富自身營養。對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文化有了更多的包容和吸納能力。
成熟的文化有保持自己特性的信心和吸收消化他類文化內容的能力,因而有容納異己的胸懷。唐朝的歷史給今天的中國社會發展以諸多的啟示:從制度上容許相反政見的開放的姿態;公平的管理用人制度;對經濟、教育、科技的重視;以及對於宗教和文化的寬容等。
2. 為什麼說唐朝是我國經濟文化最為繁榮的時候那些方面能夠表現出來
大師兄我來回答~~~
首先,中國歷史自戰國時代以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等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三次高潮,即三次鼎盛局面:第一次在西漢,第二次在唐代,第三次在明清。在第二次高潮中,尤其是唐朝前期,農業生產蒸蒸日上,手工藝品日益精巧,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城市生活繁華似錦。唐朝後期,江南經濟進一步發展,為以後南方經濟水平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礎。當時在政治上,先後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呈現一派昇平景象,其成就超邁西漢「文景之治」。唐玄宗統治時期,鼎盛局面達到了高峰,甚至在文壇上也出現了「盛唐氣象」。
就當時的世界范圍來看,唐帝國也是最重要、最強盛的國家之一。歐洲的封建強國主要有法蘭克王國和拜占庭帝國,但就社會發展階段而言,他們都遠遠落後於唐朝。東方重要的國家有印度和日本。印度戒日王重新統一次大陸前後剛剛確立了封建制,可他死後次大陸隨即分崩離析,割據局面一直持續到十二世紀末。日本的「大化改新」雖然盡量模仿唐朝的制度,但改革本身卻是具有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性質。所以,在世界范圍內,唐朝不但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屬於最先進的行列。
其次,唐代在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壯大中也居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中國社會經過魏晉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和文化整合,到隋朝重新實現了政治統一。但隋朝畢竟祚短,中華民族新的統一體的鞏固和發展,中國新文化的形成和繁盛,就成了李唐王朝的歷史任務。有唐歷時幾三百年,前期統一,國力強盛,疆域遼闊。高度的物質文明和高水平的文化使周邊各族增強了向心力,於是國內各民族間的接觸和交往空前發展,民族關系進一步密切。因此,唐代是繼漢代之後,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壯大、發展的又一重要歷史階段。
復次,唐帝國崇高的國際地位和輝煌的經濟文化成就,使亞洲各國乃至歐洲、非洲國家對之產生了由衷的欣羨之情,他們爭相與唐朝交往,遂使中國成為亞洲諸國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和中心,在東西方交往中發揮了顯著重要的作用。在當時的世界中,文化交流中心主要有印度、阿拉伯和唐朝中國,其中又以唐朝地位最為突出。唐代是繼漢代之後,中國歷史上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又一高峰期,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再次,唐朝正處於中國古代社會由前期向後期發生轉折的關鍵時期,從這個意義上說,唐朝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當時社會變化的中心是:魏晉南北朝以來的民族文化環境,給傳統的中國社會造成了極大沖擊,產生了許多新的因素,世家大族衰頹沒落,一般地主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勢力空前發展。與此相應是各項制度不斷的、全面的變革更新。唐朝後期出現的很多萌芽狀態的新事物,對此後千餘年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租庸調到兩稅法的變化,不僅是唐代賦稅制度上的改革,而是中國古代稅制由稅丁到稅產的濫觴。宋代的「二稅」、明代的「一條鞭法」、清代的「攤丁入畝」,都是唐代兩稅制的繼續和發展。中唐時期韓愈和李翱的哲學思想為宋明理學開了先河。韓愈、柳宗元所倡導的「古文運動」為宋代「古文運動」的第二次高潮奠定了基礎,寫古文之風一直持續到「五四」白話文運動的前夕。由此可見,從唐中葉開始到北宋建立,二百年間醞釀了中國古代社會的重大變化,許多新事物都萌發產生於唐代。在這個歷史轉折階段,既有舊時代衰亡中的痛苦,也有新時代來臨的曙光。
總之,唐朝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國力強盛,國際地位超邁往古,是中國歷史上繼漢代出現的又一鼎盛局面,史稱「強漢盛唐」;唐朝後期的發展又為中國古代社會的巨大變革開了先河。唐代確實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光輝燦爛的偉大時代!
3. 唐代的歷史現象(經濟,政治,文化,手工業,科技 )簡要概述
唐朝概括
政治
行政區劃
唐代開創了中國政區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貞觀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為10道: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等十道.貞觀十四年(640年),全國共設360州(府),下轄1557縣.開元年間又將山南、江南各分東西,並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設州、府,州、府下再設縣,開元末年,全國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縣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中央官制
三師:太師、太傅、太保(榮譽職務);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榮譽職務);
三省:中書省(決策、秘書)中書令、門下省(侍從、諫議)侍中、尚書省(行政)尚書令;
尚書省下轄六部(主官:尚書):吏部(人事)、戶部(戶口、財政)、禮部(禮賓)、兵部(國防)、刑部(法院)、工部(工程、水利);
一台:御史台(監察);
五署:國子監、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都水監(循舊制,與六部分工);
九寺: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僕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與六部分工合作);
散官:(榮譽職務).
地方官制
虛設(道)置觀察使
州(郡):刺史(太守);別駕、長史、司馬;錄事、參軍事;
六曹:司功、司倉、司戶、司兵、司法、司士.
縣:縣令;縣丞、主簿;縣尉、錄事、佐史.
鄉:耆老;五里一鄉
里:里正;五保一里
村:村正;一自然村為一村
保:保長;五鄰一保
鄰:鄰長;四家一鄰
坊:坊正.城市內無村設坊,坊正和村正同級
軍事體制
在軍事上,軍力強大是唐代的一個鮮明的特點.唐朝統一了隋朝末年軍閥割據的中國.唐太宗、高宗、武後在位時又遠征東西兩突厥,滅高昌、收其地為州縣,滅高句麗和百濟並在白村江戰役打敗日本援軍,又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民族征戰.當時唐朝在亞洲軍事制度,經濟和科技的優勢都是這些戰績的基礎.唐玄宗時唐朝的勢力與來自現在阿拉伯、新興和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的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勢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國、大小勃律、吐火羅在內的中亞諸國相遇,結果後來唐朝因安史之亂在軍事上全面收縮,中國的勢力從此退出中亞.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導致華北地區經濟蕭條.
唐朝的眾多著名將領中,除了天策府的李世民、神將薛仁貴、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的將領、郭子儀、李晟及其子李愬、高駢等漢族統帥外﹐異族將領也占據了重要地位:比較重要的有胡人安祿山、史思明、百濟人黑齒常之、高句麗人高仙芝、契丹人李光弼、靺鞨人李懷光、突厥突騎施部人哥舒翰、鐵勒部的仆固懷恩、渾瑊和阿跌光進等.
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的破壞導致府兵制改為徵兵制和募兵制.安史之亂中,臨時代府兵制而起的擴騎並不能抵禦與節度使的兵力.唐朝在軍事上失勢:內有藩鎮割據,外有回紇、吐蕃、南詔犯邊.但在晚唐會昌三年唐軍在陰山之巔擊潰回鶻烏介可汗及回鶻十三部,安定了北部邊境.763年吐蕃軍曾經佔領長安十五日,但不久就被郭子儀驅逐.此後唐朝與吐蕃在西北地區進行了近百年的拉鋸戰,咸通七年(866)二月,張議潮表奏朝廷,已令回鶻首領仆固俊克復西州、 北庭、輪台、清鎮等城②.同年十月,又令仆固俊與吐蕃大將尚恐熱交戰,大 敗吐蕃軍,並斬殺尚恐熱,傳首京師③.吐蕃余眾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襲 擊,再敗,奏遷於嶺南.吐蕃遂衰亡④.河西肅清,使唐廷無西顧之憂.
南詔軍一度佔領安南.次年春,唐軍收復安南.此後,唐與南詔在安南進行了數次交鋒,至咸通七年,唐終於將南詔軍全部驅逐出去.乾符二年,唐天平節度使高駢在大渡河擊敗南詔軍,擒其酋長數十人.南詔自此不再寇擾西川.南詔在與唐朝的戰爭中耗盡了國力經此數敗後再也不成氣候,先於唐朝五年即唐天復二年,南詔滅亡.因為晚唐時期唐武宗和張議潮分別收復了一些失地,使得唐朝滅亡前夕仍然維持了五百萬平方公里的疆域
經濟
貨幣唐王朝建立後,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鑄幣政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lěi),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確立了國家鑄幣的法幣地位.同時,又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絹(juàn)帛為貨幣的傳統,實行了「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錢即銅錢,帛則是絲織物的總稱,包括錦、綉、綾、羅、絹、絁(shī)、綺(qǐ)、縑(jiān)、紬(chōu)等,實際上是一種以實物貨幣和金屬貨幣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貨幣制度.
農業
唐朝農業生產工具又有新的進步.曲轅犁就出現在唐朝.還出現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車和筒車.唐朝前期,僅見於記載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達一百六十多項.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絳岩湖、鏡湖等.天寶年間,唐朝耕地面積達到八百五十萬頃.糧食產量也有提高.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長安洛陽米價最低時每斗僅十三文,青州、齊州每斗僅五文.唐朝後期,由於人口南移加上土地開墾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手工業
唐朝手工業分官營和私營兩種.工部是主管官營手工業的最重要部門,直接管理的機構有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少府監主管精緻手工藝品;將作監主管土木工程的興建;軍器監負責兵器的建造.監下設署、署下設作坊.此外還有鑄錢監和冶監等.官營手工業的產品一般不對外銷售,只供皇室和衙門消費.工人則分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戶、雜戶等.私營手工業較官營手工業比不發達.唐朝前期主要手工業有紡織業、陶瓷業和礦冶業.唐後期,南方手工業大幅進步,特別是絲織業、造船業、造紙業和制茶業.
文化
文學
唐三彩唐朝最令人矚目的文學成就可算唐詩.自陳子昂和「初唐四傑」起,唐朝著名詩人層出不窮,盛唐時期的李白、杜甫、岑參、王維,中唐時期的李賀、韓愈、白居易,晚唐時期的李商隱、杜牧是其中的幾個代表.他們的詩作風格各異,既有對神話世界的豐富想像,又有對現實生活的細致描寫,既有激昂雄渾的邊塞詩,亦有沉鬱厚重的「詩史」,還有清新脫俗的田園詩.這些詩作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學成就的傑出代表.後世宋、明、清雖仍有傑出詩人出現,但律詩和古詩的總體水平都不如唐朝詩人,使得唐詩成為了中國古詩不可逾越的巔峰.
美術
唐朝的壁畫事業特別發達.莫高窟與墓室壁畫都是傳世精品.唐朝的雕刻藝術同樣出眾.敦煌、龍門、麥積山和炳靈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時期步入全盛.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和四川樂山大佛都令人贊嘆.昭陵六駿、墓葬三彩陶俑都非常精美.其中雕刻家楊惠之被稱為塑聖.
唐朝時期,書法家輩出.歐陽詢、虞世南都是初唐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楷書筆力嚴整,其名作有《九成宮醴泉銘》.虞世南楷書字體柔圓.顏真卿和柳公權是唐朝中後期的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楷書用筆肥厚,內含筋骨,勁健灑脫,其代表作有《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柳公權的字體勁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世人稱顏柳二人書法為「顏筋柳骨」.張旭和懷素則是草書大家.
宗教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較寬容,中國傳統兩大宗教——佛教和道教都有較大發展.唐朝以道教為國教,王公貴族皆以道士為榮,並以《老子》《莊子》《文子》《列子》等道教經典開科取士.唐朝初年,高僧玄奘遠赴天竺(現在的印度)取經657部,唐朝因此興建了大雁塔來保存這些佛經.玄奘在翻譯佛教經典時期為了符合當時唐朝國情,大量吸收道教術語,佛教經典的大量翻譯以及中國僧人自身思想體系的逐漸成熟使得中國佛教在此時期得到了穩固的發展,中國佛教的各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時期形成或成熟.其他宗教如伊斯蘭教,景教(基督教聶斯脫利派)和祆教也隨著國際交流傳入中國.唐武宗時對佛教採取高壓政策,史稱會昌滅佛,使得除禪宗等少數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別從此一蹶不振.
科技
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測量了子午線的長度;葯王孫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醫書;868年,中國《金剛經》的印製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國的造紙、紡織等技術通過阿拉伯地區遠傳到西亞、歐洲.
4. 唐代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到了什麼程度
唐朝時期的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文明?最發達的國家?唐代的經濟?文化空前發展,與外國的經濟?文化交流,遠遠超過前代,和唐朝往來的國家甚多,因而,唐朝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唐朝成了亞洲各國的經濟交流中心?
此外,唐代所交往的國家還有非洲?歐洲的部分地區?唐朝對外關系的空前發展,在世界文化史上產生很大的影響?
唐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得到空前發展,出現了大一統以來繼漢武盛世之後的又一個盛世?唐朝執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關系更加和諧,比如與吐蕃的「和同為一家」等?
與此同時,唐代積極發展與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和西亞的友好往來,甚至還包括非洲和歐洲的部分地區,使外交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景象?唐代外交彰顯了「大唐盛世」的風采?
5. 唐朝的經濟怎麼樣
唐朝時期開始經濟主要集中在北方,但是後來經歷的安史之亂,北方被破壞殆盡,所以經濟從北方開始向南方轉移,雖然安史之亂對當時的唐朝影響很大,但是並沒有動搖到唐朝的經濟根基,後來到了唐末的黃巢起義,嚴重影響了唐朝經濟的發展,致使國力大減,最後促使唐朝迅速滅亡。
當時唐朝實行的是均田制基礎上的租庸調制的稅務制度,就是按照人頭來徵收稅收的,而不是按照田畝,庸是指可以通過勞動力來代替賦稅,租就是說的田租。這樣的制度對農民有田種起到很大作用,似的農業發展很快。
後來武則天登基,唐朝人口迅速增長,出現了很多地主,國家沒有富足的土地來推進均田制,就造成了很多農民分不到地,生活負擔不起,只能逃亡,一直到唐德宗時期,楊炎提出來新的改革兩稅法,擴大的納稅面,讓貴族和地主都要按財產納稅。
古代時候國家發展主要靠的還是農業,在唐朝時候也出現了很多農業發明,包括水車、筒車、曲轅犁,農業水利的可以發展,使得農作物很豐收,到唐玄宗年間,十三文錢就可以買一斗米。安史之亂中,很多北方設施被破壞,南方就很少,江淮地區倖免於難所以修建水利工程,開始種植水稻,後來這里也成了唐朝量產盛產的地方。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唐朝時期比較富裕,所以喝茶就成了很普遍的生活休閑,而且唐朝的對外貿易也是相當的火爆,所以南方產的茶葉會銷往海內外各地。當時他陶瓷唐三彩也是享譽世界的上品瓷器,南方手工業在唐朝中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唐朝外交:
唐朝經濟發達,社會、科技、文化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與世界許多國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 朝鮮、日本等附屬國派來許多留學生到長安、洛陽學習。唐朝同阿拉伯地區的友好往來,綠寶石、胡椒、伊斯蘭教等傳入中國。
貞觀前期,唐朝曾與薛延陀結盟,對付東突厥汗國。公元630年,唐擊敗東突厥。東突厥失敗後,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東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臣服於唐,卻暗中在擴大自己的力量。
公元639年,唐太宗試圖恢復東突厥,擁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與新恢復的東突厥進行多次戰爭,以防止唐朝的抗衡。為了避免薛延陀打敗東突厥,唐將李勣在公元641年戰勝薛延陀。
6. 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外交等方面有什麼成就
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外交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是我國歷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當時世界的強國之一。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時期東至朝鮮半島,西達中亞鹹海以西的西亞一帶,南到越南順化一帶,北包貝加爾湖至北冰洋以下一帶,總面積達1251萬平方千米,還有很多可不算。
唐朝周圍守邊的少數民族很多,為有效管理突厥、回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分別設立了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於、北庭六大都護府。
在軍事上,軍力強大是唐代的一個鮮明的特點。當時唐朝在亞洲軍事制度,經濟和科技的優勢都是取得戰績的基礎。唐朝是秦漢以來第一個不築長城的統一王朝。
唐朝農業生產工具又有新的進步。曲轅犁就出現在唐朝。還出現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車和筒車。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都有提高。官倉存糧接近一億石。人口也大幅度增長,比如天寶年間,全國人口已經達8000萬之多。
唐朝前期主要手工業有紡織業、陶瓷業和礦冶業。唐後期,南方手工業大幅進步,特別是絲織業、造船業、造紙業和制茶業。
唐朝的科技和文化興旺發達。唐朝最令人矚目的文學成就可算唐詩。自陳子昂和「初唐四傑」起,唐朝著名詩人層出不窮,他們的詩成為了我國古詩不可逾越的巔峰。
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測量了子午線的長度;葯王孫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醫書;868年,中國《金剛經》的印製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
在繪畫方面,唐朝吳道子、閻立本、張萱和周昉等,都堪稱一代大師,影響深遠。唐朝的雕刻藝術同樣出眾。敦煌、龍門、麥積山和炳靈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時期步入全盛。唐朝時期,書法家輩出。顏真卿、柳公權、張旭和懷素等,各自形成了風格獨特的書體,很多作品成為後世臨摹的範本。
大唐王朝,曾以其恢弘氣度和開放胸懷書寫了我國歷史最為強盛的一頁,令無數後人追懷仰慕不已。大唐近300年的歷史,有著無數的故事,承載著大唐帝國的滄桑和輝煌。
7. 唐朝的經濟、政治、文化是什麼
唐代是我國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是封建文化燦爛光輝的時代。唐統一了魏晉南北朝和隋的混亂分裂狀態,建立了統一強盛的國家,對外貿交易發達,生產力極大發展,較長時間國泰民安。尤其當盛唐成為亞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的時期,更是我國文化史上最光輝的一頁。這個時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並融入我國文化之中,從壁畫、石刻、雕刻、書、畫、絹綉、陶俑及服飾之中,充分體現出來。
8. 唐朝經濟文化
唐朝「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是中國封建社會少有的繁榮昌盛時期。
唐朝封建經濟得到高度發展。唐朝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恢復社會經濟。灌溉工具有較大改進,創制了筒車。農具方面的主要成就是發明了曲轅犁。唐朝的絲織品製作技術已相當成熟,產品種類繁多,質地精美。制瓷業生產的青瓷和白瓷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制陶技術的成就以唐三彩為代表。金銀器的製作也十分精美。長安是全國最大的商業城市,同時又是著名的國際性大都市。那時,中外經濟交流頻繁,唐政府在廣州設立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兩稅法的實行,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內部經濟發展的新情況,為以後歷代稅制開了先河。
唐朝我國南北統一,疆域遼闊,經濟發達,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在此基礎上,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僧一行測量子午線的長度以及《唐本草》的頒布等成就,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哲學家柳宗元和劉禹錫著書宣傳唯物主義思想。劉知幾的《史通》和杜佑的《通典》代表了唐朝史學的最高成就。唐詩反映了唐代社會生活的豐富內容,具有完美的藝術形式。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代三位偉大的詩人。唐代散文有很高成就,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成就突出。
9. 唐朝經濟發展的特點是什麼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個王朝。它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史上的最高峰,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先進的國家。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淵受禪代隋稱帝,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定都長安。李淵和他的兒子李世民消滅了各地割據勢力,鎮壓了各股農民起義軍,統一了全國,開創了大唐的輝煌歷史。唐朝共傳二十二帝,歷國二百九十年(其間有武則天革唐為周十六年),其與漢朝並稱為中國歷史上兩大強盛王朝之一。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開元年間,國家一直處於大發展階段,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出現了空前繁榮。在此期間出現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構成了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盛唐氣象,從而使中國的世界地位顯赫一時。唐玄宗後期出現的安史之亂,使唐王朝逐漸沒落。在中晚唐時代,皇帝在經濟、政治、軍事上已無實權,致使藩鎮割據局面形成。最後各方紛紛脫離唐王朝的統治而成為各自獨立的政權,大唐逐漸走向衰落。縱觀唐朝的盛衰過程,我們可以從封建制度的沿革,即君主的政治、經濟以及軍事措施方面了解唐朝的發展歷程,從而更准確深刻地評價這段在封建社會中占據相當重要地位的歷史。 封建制度的沿革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為輝煌的朝代,是中國繼漢代之後的第二個黃金時期。唐代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外關系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參閱一些歷史文獻後,我就唐朝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方面作一分析。 一、 政治制度唐朝的官制是在隋朝基礎上進一步得到完備和健全的。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所謂三省是指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三省長官同為宰相,六部是隸屬於尚書省下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部的長官為尚書,副長官為侍郎。唐朝的三省六部體制已經十分完備,各個部門職責明確,部門之間相互配合,又相互牽制;各種職官分工細密,職守分明。而唐朝的地方官制,一般說安史之亂以前是州(府)、縣二級制;至唐中後期則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唐代的州、縣都根據當地的地理位置、轄境大小、戶口多少以及經濟發達程度劃分為不同等級。在法制方面,唐朝的立法活動比較頻繁。唐初的立法活動以修律為主,兼及令、格、式,而後期則主要是編赦和刑律統類。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永徽律》及《律疏》,此外,唐玄宗開元年間完成的《唐六典》是系統地記載唐朝官制的行政法典,對後代的行政立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從司法角度看,唐朝後期開明的統治者都比較重視嚴格、劃一、審制的原則,以便更好地解決社會矛盾,維護封建統治。唐朝繼承了隋朝的科舉制,並逐漸加以充實、完善。通過科舉考試制度,唐朝籠絡和選拔了一批批有用的人才,改善了官場和吏制的狀況,有利於削弱漢魏以來士族門閥對仕途的壟斷,從而有效鞏固和加強了中央集權。二、 經濟制度隋末唐初的戰亂,使人口銳減,土地大量荒蕪,因此唐初頒行均田令,規定人民所耕田地由政府分等級授予;到唐中葉後,由於國家行政管理的懈怠,土地兼並情況較為普遍,均田制逐漸名存實亡,到「安史之亂」後便不復存在了。與均田制互為表裡的是戶籍制度的沿革,唐朝初期,明確規定每年一造計帳,每三年一造戶籍,並將全國人戶按資產和人丁等情況劃分為3等(後改為9等),每三年評定一次,作為征課的依據,中唐以後,三年一造戶籍,三年一定戶等之制,漸成具文。唐代的賦役制度演變的情況更大,前期的賦役制度的主體是租庸調,除此之外,還有戶稅和雜徭,通常按照戶等高下和人丁多少攤派。到了唐中葉,由於均田制和戶籍制的破壞,租庸調制無法實行。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楊炎制定了「兩稅法」,其基本精神是以財產的多少為征稅標准,擴大了賦稅的承擔面,多少改變了賦役集中在貧苦農民頭上的情況,但在後來的實現過程中,逐漸成為人民的苛重負擔。三、 軍事制度唐朝建立後,在全面推行均田制的同時,恢復和整頓府兵制,使之成為唐前期的主要軍事制度,其特點是寓兵於農、兵將分離。到了唐中葉,由於均田制遭破壞,募兵制逐漸取代了府兵制。唐玄宗出於對邊疆用兵的考慮,在軍事力量的分布上,變唐初的「內重外輕」為「外重內輕」,最後終釀成了「安史之亂」。唐後期的統治者,為了改變藩鎮專兵、尾大不掉的局面,採取了派宦官監軍、加強中央禁軍等措施,又導致了宦官專權,受持廢立的嚴重後果,唐文宗時期的「甘露之變」就是一個例子。中央集權的削弱,對軍隊掌權的喪失最終導致了唐朝的滅亡。 治亂興衰的啟示中國封建社會曾出現過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局面,它們被稱為「治世」「盛世」。所謂「治」,包括「治理」(強調治理的措施和過程)和「治效」(治理的效果),因此統治者調整統治的具體政策及其效果都屬於封建盛世的內容和基本特徵。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就是封建社會里比較典型的兩大盛世。 貞觀之治 唐太宗繼位後吸取隋亡教訓,正確認識君民關系,善於招賢納諫,調整統治政策。經濟上沿襲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政治上採用隋朝三省六部制;文化教育上推行隋朝科舉制;民族關繫上,通過軍事、行政、和親等方式,有效地實行了對多民族國家的管理,從而使社會比較安定,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得力於唐太宗治理國家的基礎,經過武則天的推進,到玄宗開元年間,政治安定,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在唐玄宗的勵精圖治下,整頓吏制,革除弊政,輕徭薄賦,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稱「開元盛世」。從「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這兩大盛世中,我們可以知道封建盛世局面原因:①前朝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地主階級,使統治階級注意吸取前代滅亡的教訓,迫使調整統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封建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恢復與發展。②封建統治者能善於用人和納諫,居安思危,勵精圖治。③統治者採取了加強中央集權和發展社會經濟的政策和措施,使政治出現清明,經濟出現繁榮的景象。④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統治者採取開明的民族政策和對外政策,使民族關系融洽,中外交流頻繁。⑤廣大勞動人民的物質生產活動創造了大量財富,這是盛世的物質基礎。 盡管處於盛世,封建社會各階級的社會地位仍沒有改變,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矛盾沒有變,因此,「治世」「盛世」之後,由於統治階級的腐敗,政治黑暗,加上天災人禍,往往會使一個王朝的統治走向衰亡。唐朝的「安史之亂」和「甘露之變」就給唐朝的埋下了衰亡的種子。從唐史中,我們可以得出亂世局面出現的原因有:①統治者腐敗;②中央集權被削弱而使地方割據勢力膨脹;③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發展。亂世局面形成的根源是中國封建經濟的分散性,使得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貴族、官僚、地主等具有一定的割據性,容易形成割據勢力。中國古代封建國家治亂主要取決於統治階級的治國方針、制度,同時也和最高統治者的素質與能力密切相關。大致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統治階級是否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從而減輕剝削壓迫,緩和階級矛盾。 二、是否重視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的發展,包括生產關系和經濟政策的調整等,使之適應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的水平。 三、是否能重用賢才,整頓吏治,保持政治清明和社會穩定。 四、是否實行了合理的民族政策,維護民族的穩定,促進民族的發展。 五、是否採取了開明的對外政策,以促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縱觀唐朝的建立、發展、鼎盛、衰敗、直至滅亡,我們可以得出許多治國道理,治論興衰的啟示讓我們這一代人懂得很多,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財富。
10. 唐朝政治、經濟、文化
中國顛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