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根據宏觀經濟學的經濟增長理論,經濟增長的源泉是什麼
主要有四方面的途徑:1.人力資源 2.自然資源 3.資本 4.技術進步
2. 經濟增長的源泉是什麼
《經濟增長的源泉》是納爾森所著的一本書籍,該書揭示了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首要力量,實物投資及人力投資主要是作為技術進步的伴隨物對經濟增長發揮作用。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理查德.納爾森是研究經濟增長與技術進步理論的創始人。他的論文和著作中的觀點現在為許多該領域的研究者所引用。《經濟增長的源泉》是納爾森在該領域發表的論文,經整理而彼此之間有著鮮明的輯聯系、以應哈佛大學出版社之邀匯集而成的作品。
技術進步需要理解為一個進化的過程,技術進步依賴於事後選擇和學習的程度要大大地高於技術進步依賴於事先計算的程度。這就是之所以技術進步在競爭條件下比在壟斷或寡頭壟斷條件下其速度快得多的原因所在。
一個恰當的經濟增長理論必須明確地與組織制度變遷結合起來。憑借對經濟史和技術史的深刻理解以及對經濟分析工具的熟練掌握,納爾森揭示了政府政策,作為科學基地的大學與技術進步之間的內在聯系。
理查德·R.納爾森是研究經濟增長的著名美國經濟學家.他的理論不同於新古典增長理論,而且也不同於新的新古典增長理論。
他認為,無論是舊的還是新的新古 典增長理論都不能與經濟史學家描述的經濟增長的事實相吻合,而要使新的新古典增長理論與經驗事實相一致,就必須把他在一書中所闡述的一些要素引入到新的新古典增長理論中,一書全面地反映了納爾森關於經濟增長研究的基本理論框架。
(2)經濟增長的源泉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經濟增長的源泉目錄
導言
第一部分經濟增長與技術進步透視
1生產率增長及其差異研究:死胡同與新出路
2作為進步發動機的資本主義制度
第二部分熊彼特競爭
3熊彼特與當代創新經濟學研究
4企業為什麼會有差異,這種差異的重要性如何?
5對技術進步競爭的限制或鼓勵:專利權范圍決策的影響
第三部分科學與技術進步
6知識在研究開發效率中的作用
7科學與發明之間的聯系:晶體管案例
8美國大學與產業技術進步
第四部分國際差異與國際趨同
9美國技術領導地位的興衰:戰後年代的歷史透視
10國家創新體系:一項研究的回顧
參考書目
譯者後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經濟增長的源泉
3. 經濟增長的源泉
經濟增長的源泉有資本投入增加、技術進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經濟增長的源泉是資本、勞動力和技術進步。資本可以 它分為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其中,物質資本也稱為有資本是指設備、廠房、存貨等的存量。
人力資本和 它被稱為無形資本,是指體現在工人身上的投資,如勞動 教育和技術水平、健康狀況等。勞動意味著勞動力的增加 勞動力的增加可分為勞動力數量的增加和勞動力數量的增加 提高力的質量。
增加工人數量有三個原因, 第一是人口的增長,第二是人口中就業的增長,第三是勞動力的增長 增加運動時間。勞動力素質的提高是勞動者文化技術的進步 和健康水平。技術進步主要包括資源配置 改進、規模經濟和知識發展。
改善資源配置 規模經濟指的是對人力資源配置的改進,規模經濟指的是對企業的調節 模型的擴展帶來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增加,知識的提升 包括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新技術的發展 明和領養等。
1、資本投入的增加:資本一般簡稱為資本。資本是企業或國家發展的基本要素。只有有足夠的資本投入,企業和國家才能購買發展所需的資源。
2、技術進步:技術是整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例如,電子信息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在不同時期都促進了國家的發展。
3、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對有限的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可以促進經濟發展。
經濟增長的政策:
1、調整利率政策:當國民經濟缺乏發展動力時,可以通過調整存貸款利率來刺激市場消費。
2、稅收政策:降低個人或企業應繳納的稅率。當降低對同一產品的納稅要求時,消費者的購買慾望會顯著增加;
3、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增長的財政政策主要是國家的財政配置,可以在市場上創造就業機會,從而促進經濟增長。
4. 什麼是經濟增長的最基本的源泉
土地、勞動、資本都是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在投入要素數量既定的條件下,技術進步提高要素生產率是經濟持續增長最根本的源泉。
5. 經濟增長的源泉是什麼
這個,對經濟增長的源泉,說法尚不統一,沒有官方的結論.
一說是增長的源泉可以歸結為兩個:一是對一個國家比較優勢的有效利用;一是對公共品的提供.
一說是經濟增長源泉是生產要素的增長和技術的進步.
一說是經濟增長有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
一說是人力資本進步、資本要素進步、教育訓練、技術進步、經濟結構變化都是經濟增長的來源.
個人認為,五個源泉的說法更全面、更可信.因為勞動力、投資、勞動者技能的提高、科學技術、產業結構,其中任何一個因子的增量,都會帶來經濟增長.
6. 經濟增長的源泉是什麼
人口太多了!需要勞動生產東西,引起消費,
也就是人的消費
7. 經濟增長的源泉有哪些從資本、勞動、技術、制度方面論述。
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期,決定經濟增長的因素是不同的。 (1) 制度是一種涉及社會、政治和經濟行為的行為規則。制度決定人們的經濟與其他行為,也決定一國的經濟增長。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是經濟增長的前提。 (2)資源。經濟增長是產量的增加,產量是用各種生產要素生產出來的。各種生產要素是資源,因此,增長的源泉是資源的增加。資源包括勞動與資本。勞動指勞動力的增加,勞動力的增加又可以分為勞動力數量的增加與勞動力質量的提高。資本的概念分為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又稱有形資本,是指設備、廠房、存貨等的存量。人力資本又稱無形資本,是指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投資,如勞動者的文化技術水平,健康狀況等。經濟增長中必然有資本的增加。 (3)技術。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體現在生產率的提高上,即同樣的生產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產品。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技術進步主要包括資源配置的改善,規模經濟和知識的進展。
8. 經濟增長的源泉有哪些
經濟增長的源泉可以歸結為兩個:一是對一個國家比較優勢的有效利用;一是對公共品的提供。
比較優勢是一個古老、同時也經常被人們忽視的概念。比較優勢產生於一個國家的要素稟賦。任何國家、任何地區、甚至是任何個人都具有獨特的比較優勢。它的廣泛存在使得社會分工成為可能。利用比較優勢最好的辦法是依靠市場。只有市場才可能擔當起對無數物品進行定價的職能,而價格是國家、地區和個人確定各自比較優勢必不可少的參數。國家對市場的干預如果扭曲了價格信號的話,就會妨礙經濟主體對自身比較優勢的認識,從而使得社會資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過去的歷史和當前的東南亞危機都說明了這點。
但是,對比較優勢的利用離不開一個社會對公共品的積累。公共品是具有外部性的產品,即它所產生的社會收益超過了個人所願意負擔的成本。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介入就非常必要。有效的公共品的提供需要完善的市場機制和領導機制。這要求存在一種合理的機制來規范和監督當權者的領導行為。公共品得以有效提供的基礎是全社會的通力合作,經濟的穩定和持續增長,以及充分就業和資源的正常流動。東亞各國在提供公共品方面做得很好,主要表現在它們對教育的大量投入、對社會基礎設施的重視,等等。北大的成就即是這方面的典範。
Garnaut教授所定義的公共品比一般認可的范疇要大得多。最明顯的是,他將道德的培育和社會的認同也歸入公共品的范圍。社會道德是市場得以正常運轉的必要條件;同時,社會的認同減少社會摩擦,從而增加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
9. 經濟增長的源泉是()
經濟增長的源泉是市場需求的一個增長,這樣才能讓供需關系平衡,讓整一個發展趨勢得到有序的進行,才能更好的增長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