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經濟能夠延續穩中向好態勢的原因有哪些
判斷我國經濟能夠延續穩中向好態勢,主要因素是GDP增長達到預期;CPI沒有大起大落;用電量穩步上升;進出口數值均表現良好;顯性就業率較為穩定等。
㈡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有定力的主要原因是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有定力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的制度優勢、經濟基礎、發展潛力。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是由我國制度優勢、經濟基礎、發展潛力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是長期起作用的基本格局。回顧歷史,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經風歷雨中發展起來、在應對挑戰中成長起來的。
進入新發展階段,保持定力、堅定信心,乘勢而上、開拓進取,中國經濟將始終充滿活力,奔湧向前。
我國的經濟制度: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符合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本質,這是一項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經濟制度。確立這一制度,是由我國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在我國,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實踐證明,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促進了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
㈢ 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穩步發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穩步發展的主要原因
經濟增長總體平穩。
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不斷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在實施區間管理的基礎上,
創新實施定向調控,積極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財政政策方面,通過實施定向減稅、普遍性降費等措施,減輕企業負擔。貨幣政策方面,通過加大支農再貸款和再貼現支持力度、定向降准、非對稱降息等手段,引導金融機構擴大對「三農」、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
多措並舉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投資政策方面,啟動實施了生態環保、農業水利等7大類重大投資工程包。
㈣ 簡述中國經濟為什麼能夠行穩致遠
1、從科技支撐條件看,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正在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轉變,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某些領域正由「跟跑者」向「並跑者」、「領跑者」轉變。2018年,中國研發投入全球排名第二,約占經濟總量2.18%,按摺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全國研發人員總量達到419萬人,已連續6年穩居世界第一。
2、從市場支撐條件看,我國有近14億的人口規模,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2018年我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了380987億元,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76.2%,消費成為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穩定器」和「壓艙石」。我國市場具有增長速度快、發展潛力大、持續成長性好、帶動性強的鮮明特點,隨著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得到滿足,新的市場增長點正加快孕育並不斷破繭而出。
3、從後發優勢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經濟發展仍然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快速推進的發展階段,處於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加速邁進的關鍵時期。在人均收入上,2018年中國人均GDP是美國的16%左右,城鎮化率不到60%,經濟發展存在巨大空間。特別是,我國現代化過程中,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度融合、同步發展階段、優勢疊加,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能量,我國經濟的「後發優勢」仍處於集中爆發時期。
4、從大國優勢看,我國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幅員遼闊、經濟體系完整、市場規模巨大。中國有近14億人口、9億勞動力、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專業技能培訓的人才資源,儲蓄率接近50%;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220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產業鏈條完備;我國具有生產要素大規模集聚產生的規模經濟優勢,分工密集、產品種類繁多的范圍經濟優勢和區域之間差異互補的協同發展優勢。
5、從經濟體制看,改革開放以來持續探索形成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巨大。這一體制既發揮了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實現了政府和市場、公平和效率、發展和穩定、自主和開放的有機結合,推動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改革開放也進入了新時代,改革不斷深化,開放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成熟,活力和效率進一步增強。
㈤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原因
在全球疫情走勢和經濟走勢趨於復雜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巨輪將駛向何方,舉世關注。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京舉行,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吹響了奮勇前進的嘹亮號角。一年來,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引領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邁出穩健步伐。總體保持恢復態勢10月18日18:45,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織里鎮90後小伙兒沈鑽專在朋友圈發了一條狀態:「送貨小沈,晚間靈芝萌芽送貨。」近一段時間,沈鑽專每天都連軸轉,忙著接訂單、給消費者送靈芝等產品。從浙江農林大學畢業後,沈鑽專回到家鄉織里種起了靈芝等作物,一干就是3年。如今,他經營的生態農業已「有模有樣」,訂單越來越多,生意越來越好。在他的帶動下,周邊900多個農戶有了穩定就業和收入。就業是經濟的「晴雨表」。得益於經濟復甦,直播帶貨、平台經濟等蓬勃發展,以及就業優先政策持續發力等因素,我國就業形勢總體平穩。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45萬人,已完成全年目標的95%,新增就業目標完成情況良好。近期,記者在北京、浙江等多地調研采訪中發現,不少企業資金狀況好轉,利潤較快增長,創新投入不斷增加;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新業態新模式持續活躍,我國經濟發展顯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潛力。最新出爐的經濟成績單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82313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8%,兩年平均增長5.2%;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長4.9%,兩年平均增長4.9%。「我們看到,我國主要宏觀指標處於合理區間,無論是供給側,還是需求側,都呈現出平穩恢復的態勢。」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說。發展動能穩步增強10月20日20時,一些電商平台啟動「雙十一」預售活動,不少消費者又忍不住「買買買」了起來。今年以來,我國消費有所回暖。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8057億元,同比增長16.4%;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4.8%,比上半年提高3.1個百分點。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消費有所回暖說明我國穩住大宗和重點消費、促進新型消費等政策效果初步顯現。徐洪才介紹,前三季度,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產量增長都保持較高水平,高科技產品產量大幅度上升,反映出我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同時,投資實現穩定增長。此外,我國經濟發展動能穩步增強。前三季度,製造業增加值比重為27.4%,比上年同期提高1.1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1%;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72.5%和57.8%。「新動能是支撐中國經濟持續穩健恢復的重要力量,中國加大對創新領域的投入,向世界前沿國家追趕,未來必將在相應產業鏈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第二研究室副主任李承健說。長期向好基本面未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發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經濟有望持續復甦,但勢頭趨緩,預計全年增長率為5.9%,中國經濟將增長8%。在全球疫情反復等背景下,中國外貿表現出強大韌性。前三季度,貨物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22.7%。專家認為,中國經濟持續穩健恢復,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依然是引領全球經濟復甦的穩定力量。與此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中國經濟面臨的風險挑戰更趨復雜嚴峻。比如,全球疫情仍充滿變數,主要經濟體通脹水平持續升高,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行;國內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凸顯等。「我國經濟在平穩恢復的過程中,也存在基礎不牢靠等情況,比如從季度經濟增長速度來看,回落比較明顯,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須引起關注。」徐洪才說。專家表示,今年四季度及明年初,要保持清醒頭腦,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確保如期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為「十四五」開好局、邁好步。
㈥ 一季度國民經濟開局總體平穩,疫情下,我國經濟為何還能平穩上漲
因為我國能夠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發展策略,而且也能夠堅持正確的方向,進而不斷攻克難關,並且解決現實中的難題。更重要的是,我國經濟的韌性強,而且潛力足,濟發展趨勢穩中向好。這能夠有力推動經濟的發展,並且穩定經濟秩序。
雖然我國同樣受到了疫情的影響,而且經濟下行壓力正在不斷增加,但這並未影響我們發展經濟的決心,而且也不會成為永久的經濟發展阻礙。我國一手抓經濟,一手抓疫情防控,所以疫情能夠逐漸得以控制,經濟也能夠平穩上漲。
最後,我國能夠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並且提升綜合國力。即使經濟形勢較為嚴峻,我國仍然能夠加大科技創新的力度,並且投入更多的研發費用。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能夠有效提升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創新成果能夠轉化為經濟優勢,並且提升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正是因為我國注重創新,所以才能保持經濟的平穩運行。
㈦ 中國經濟為什麼能夠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勢頭
1、從發展的基礎看,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及製造業、貨物貿易、外匯儲備第一大國,近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約30%。
2、從科技支撐條件看,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正在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轉變,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某些領域正由「跟跑者」向「並跑者」、「領跑者」轉變。
3、從市場支撐條件看,我國有近14億的人口規模,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2018年我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了380987億元,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76.2%,消費成為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穩定器」和「壓艙石」。
4、從後發優勢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經濟發展仍然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快速推進的發展階段,處於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加速邁進的關鍵時期。在人均收入上,2018年中國人均GDP是美國的16%左右,城鎮化率不到60%,經濟發展存在巨大空間。
5、從大國優勢看,我國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幅員遼闊、經濟體系完整、市場規模巨大。中國有近14億人口、9億勞動力、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專業技能培訓的人才資源,儲蓄率接近50%。
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220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產業鏈條完備;我國具有生產要素大規模集聚產生的規模經濟優勢,分工密集、產品種類繁多的范圍經濟優勢和區域之間差異互補的協同發展優勢。
(7)我國經濟穩中向好的原因有哪些擴展閱讀
1、夯實經濟穩中向好勢頭,要在推進改革創新中持續釋放發展活力。改革激發活力,創新增添動力。敢於攻堅克難,加大財稅、金融、國企國資等重要領域改革力度,著力推進簡政放權、減稅降費,才能讓市場主體有更多感受,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2、夯實經濟穩中向好勢頭,要在擴大對外開放中不斷拓展發展空間。當今世界,風雲激盪、亂象叢生,但經濟全球化大勢不可逆轉。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邁出對外開放新步伐,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國經濟巨輪就能在時代大潮中劈波斬浪、行穩致遠,給世界各國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3、夯實經濟穩中向好勢頭,要堅持底線思維、突出問題導向,著力增強風險防控意識和能力。當前一些領域存在問題隱患,風險總體可控,但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及早防範、主動作為,做到「圖之於未萌,慮之於未有」。
要著力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把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去杠桿的落實,堅定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穩定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