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跟隨什麼變化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跟隨什麼變化

發布時間:2022-09-21 11:39:11

⑴ 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是由什麼決定的

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符合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本質,這是一項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經濟制度。
確立這一制度,是由我國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在我國,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實踐證明,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促進了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

⑵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什麼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確立這一制度,是由我國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表明,既不搞單一公有制也不搞私有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巨大成功。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2)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跟隨什麼變化擴展閱讀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基礎上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具有多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首先,它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成果,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

其次,它指導我們推進社會主義建設要從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第三,它為在公有制為主體條件下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第四,它為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制度前提和積極因素;

第五,它為我國消除貧窮落後、解決溫飽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了理論基礎、提供了現實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和完善

⑶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後,我國經濟,政治階級關系產生了什麼變化

1、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後,我國的經濟逐步完成私有化的改造,開始逐步的復甦,開始穩步的發展。政治制度越來越牢固。
2、 我國社會的階級關系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已經被清除出中國大陸;官僚資產階級已經在中國內地被消滅;原來的地主和富農正在被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新人。
3、民族資產階級分子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工人階級已經成為國家的領導階級,工人階級隊伍進一步壯大;億萬農民和其他個體勞動者已經變成社會主義的集體勞動者;知識界已經組成一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隊伍.廣大勞動人民從此擺脫了被剝削被奴役的地位,成為掌握生產資料的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以及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

(3)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跟隨什麼變化擴展閱讀:
1、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中國現代化的建設創造了制度條件.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以其與社會化大生產一致性和能夠在經濟落後條件下盡可能地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為發展社會生產力開辟了廣闊的道路.今天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都離不開選擇並且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這個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2、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使廣大勞動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和社會生產資料的主人,這是中國幾千年來階級關系的最根本變革,因而極大地提高了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鞏固和擴大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的階級基礎和經濟基礎。
3、 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進一步改變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增強了社會主義的力量,對維護世界和平產生了積極影響.佔世界人口1/4的東方大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這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歷史上又一個歷史性的偉大勝利,為其他相對落後的國家探索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經驗,對這些國家的人民也是一個巨大的鼓舞。
4、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不僅再次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獨創性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⑷ 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變化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公有制為主體
表現:

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

1這種優勢是就全國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產業可以有所差別,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分布上的優勢。2這種優勢既要有量的優勢,又要注重質的提高。

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

內容

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國有經濟的地位

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

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體現

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即體現在控制國民經濟發展方向,控制經濟運行的整體態勢,控制重要稀缺資源的能力上。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

發展壯大國有經濟的意義:

對於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保障國家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支持科技進步、發展戰略性產業、提供公共服務,具有關鍵作用。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重要意義:

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於國有資本增強控制力、提高競爭力,有利於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地位:

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注意:不能說成「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組成:

個體經濟 私營經濟 外資經濟

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非公有制經濟成分

作用:

非公有制經濟在支撐經濟增長、促進創新、擴大就業、增加稅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堅持兩個毫不動搖:

原因: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適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多層次的狀況,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實踐證明,它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須堅持和完善這一基本經濟制度。

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⑸ 我國現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容是什麼它是由什麼決定的

我國現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容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它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和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強調指出:要自覺劃清「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同私有化和單一公有制的界限」。

因此,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就是既不搞單一的公有制,又絕不搞私有化。在強調堅持和完善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同時,需要特別關注理論與實踐中存在的偏離正確方向的實際問題。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與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密切相關。其中,既有以國有經濟為主的公有制經濟的貢獻,也有非公有制經濟的貢獻,表明既不搞單一公有制也不搞私有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巨大成功。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意味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而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必須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

(5)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跟隨什麼變化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聯系與區別

社會主義制度包括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教育制度等,而經濟制度是基礎。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的總和,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強調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表示在這一基礎上還存在社會主義的其他經濟關系或制度,如按勞分配,勞動者成為生產和社會的主人,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等。

可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並不包括非公有制經濟。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只能是公有制經濟,如憲法所規定的那樣。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就建立起來了。堅持社會主義,就要堅持包括以國有經濟和勞動群眾集體經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到中級階段再到高級階段,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一個不斷發展、成熟和完善的過程。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於我國生產力落後,且多層次不平衡,不應追求「一大二公」的單一的公有制,而是要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自然要反映初級階段的特點,那就要允許並且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另外,為了快速發展我國經濟,需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有必要引進外資。這都符合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於」標准。因此,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實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正確的,具有合理性和科學性。正是在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下,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中,我國經濟社會獲得了奇跡般的發展。

但是,非公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是一回事,而它們作為特定經濟成分的社會性質是另一回事。就其社會性質來說,外資企業是外來資本主義經濟,私營經濟是國內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不具有特定社會性質,它存在於多個社會經濟形態之中。

非公有制經濟可納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范疇,但不能納入「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范疇。在我國憲法和中央有關文件中,「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作為兩個有聯系而又有區別的概念分別闡述的。

沒有社會主義公有制,就沒有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也就沒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由於容易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相混同,因而在論述基本經濟制度的論著中,容易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⑹ 改革開放30年來 我國在經濟體制方面發生了哪些變化

中國30年改革開放成就舉世矚目。大國正在崛起,中國一步步走向富強,迎來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盛世。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三峽工程,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工程;青藏鐵路,世界上建設難度最大的鐵路。我們完成一個又一個壯舉。火車第六次提速,奧運場館建設,國家大劇院落成……,我們的建設如火如荼。 小荷作文網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30年,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活動的30年。我們探索和開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道路,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更加鞏固。我們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顯著增強,新的宏觀調控體系框架初步形成。農村和城市的各項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我們實行對外開放的領域和規模不斷擴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進出口貿易、國家外匯儲備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資為我國建設開辟了廣闊的資金來源。我國經濟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經濟舞台。
改革開放不僅使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國民福利得到了實質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國日益融入世界經濟和主流文明之中。具體而言:
一是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統計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間,中國的GDP年均增長9.67%,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3%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與此同時,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國外匯儲備從未超過十億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萬億美元。對外貿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通過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大大提高了中國的生產力水平,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截止到去年,中國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貿總額位居全球第三。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進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這兩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項目為例,從1978年到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積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這30年間,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從2.5億下降到2148萬,絕對貧困發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國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目標的國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個適應經濟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而不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目前,中國基本成為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的共識開始形成。很多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相繼承認樂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表明,我國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已經基本確立。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委員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親身經歷者和思想推動者,同時也是這段歷史最敏銳的審視者和最深切的感悟者之一。對於改革開放,厲老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三十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完成了三件事。「第一個是農村的家庭承包制,第二個是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證券市場,第三個是民營經濟的興起。」農村家庭承包制這一制度變革的主要貢獻,是在當時條件下,通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來促進農民的生產,從而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從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我們進行了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由於股份制改革的推進,中國有了證券市場。盡管在當時它還是很不完善,但畢竟為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和證券市場開辟了道路。盡管股份制曾經受到過各種懷疑、甚至責難,但中國的股份制、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終於取得了成就。對於民營經濟,厲以寧指出,雖然當初出現時也是面臨各種責難,不過在民營企業不斷成長以後,大家真正感到民營企業的確至關重要。就業問題是誰幫助解決得最多?是民營企業,70%以上的新增勞動力崗位是在民營企業中,很多城市中的稅收主要是民營企業提供的,我們的出口中也有不少是民營企業發揮的作用。民營經濟的興起調動了許多人創業的積極性,這對長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鎖定了中國的發展道路。開放是什麼?開放就是自主、自發地接受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則,並以此克服自身傳統的特殊規則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進國民福利的增加和國家的富強。而真正的對外開放,不僅要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還要學習西方發展市場經濟的經驗,學習西方文明,進行制度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說,開放的重要性有時要遠大於改革。中國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之才。通過相互學習,使人們的思想更加解放,視野更加開闊,開放意識和創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後,我們已義無返顧地回歸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個主權國家的承諾和信用鎖定中國改革發展的道路。
中國改革開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脫離實際,對中國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物質經濟條件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我們講一切從實際出發,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30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可以說,能認識到中國處於初級階段這個事實,標志著我們的發展終於走上了實事求是和尊重客觀規律的道路

⑺ 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什麼它是由什麼決定的

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它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
1、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 我國社會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必須堅持公有製作為制度基礎.
2、我國社會主義處在初級階段, 生產力發展的總體水平不高, 發展不平衡, 呈現多層次性, 決定了我國所有制結構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我國現階段不能實行單一的公有制, 而只能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
3、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互聯系, 公平競爭, 有利於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⑻ 我國現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是什麼 為什麼

我國的現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理由如下:
(一)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是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保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只有保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才能保證社會主義方向。國有企業屬於全民所有,國有資產是全體人民的共同財富,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須堅定不移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更好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促進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二)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的客觀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連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創造了奇跡。目前我國的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至7800美元左右,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5%,成為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和主要對外投資大國。也要看到,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全球仍排在第80位左右,發展方式粗放,城鄉區域發展不夠平衡,消除貧困任務艱巨。總體看,我國生產力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發揮多種所有制的優勢,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是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客觀需要。
(三)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重大任務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重要支柱。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首要的就是堅定製度自信,既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決不回頭去搞「一大二公」「純而又純」,更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決不能搞私有化、「去國有化」。要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破除一切不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使國有企業全方位融入市場經濟。要營造公平競爭、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實現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四)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力量。二者取長補短、相互促進、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有利於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大企業為龍頭、中小企業為支撐、分工協作為基礎的產業集群,推動我國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有利於更好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製造強國戰略,發揮國有企業的骨乾和表率作用,促進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有利於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使各類市場創業主體如魚得水,實現創新支持創業、創業帶動就業、就業增加收入的良性互動發展;有利於實施走出去戰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國際產能合作,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

⑼ 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內容由一個變為三個的時間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19

⑽ 我國經濟體制的幾種歷史性轉變

一、50年代初期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初步建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黨和政府就著手於對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制度進行根本性的改造和變革,要創建一個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經濟體制。經過三年恢復和第一個五年計劃,到1957年,新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和形成。

二、1958-1966年初步探索經濟體制改革

三、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改革的巨大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為主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基本「瓦解」,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已大大加強,新體制的基本構架已大體確立,對外開放的格局基本形成,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其主要表現是:

第一,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建立起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解放和發展。

第二,市場經濟對資源配置的基礎地位得到確定並發揮了巨大作用。

第三,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的企業管理制度正在形成和發展。

第四,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新體制為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增添了新內容。

第五,運用經濟法律手段調控經濟的機制和手段正日趨成熟和完善。

第六,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及社會保障體系正在建立和實施。

第七,市場經濟法規和新的經濟秩序逐步形成。

第八,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經濟正走向世界經濟的大舞台。

總之,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運行機制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行政指令性、計劃縱向分配資源的方式已基本上向多家競爭、市場橫向配置資源的方式轉變;實現了由憑票供應、商品匱乏的賣方市場向品種繁多、產品豐富的買方市場轉變;實現了由封閉半封閉的經濟向多層次、全方位開放的經濟轉變;經濟運行由以「短缺」為基本特徵的供給約束型向以市場需求約束為主並與資源約束相結合的類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正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國民經濟由大起大落轉向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改革開放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使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閱讀全文

與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跟隨什麼變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健康碼里不顯示14天行程 瀏覽:589
抗日的英雄有哪些故事 瀏覽:913
健康人腸道含氣量是多少 瀏覽:301
塞班有哪些經濟酒店 瀏覽:242
幫別人查看健康碼怎麼看 瀏覽:105
為什麼網紅美女很少 瀏覽:647
獅子座對愛情是什麼樣的 瀏覽:396
事業編怎麼搞事業 瀏覽:770
街拍美女的微博有什麼用 瀏覽:92
男生愛情里怎麼成熟 瀏覽:618
什麼叫幸福模樣 瀏覽:303
雞和羊的愛情如何 瀏覽:239
和鼎健康座椅艾灸儀多少錢 瀏覽:379
家庭經濟困難要怎麼寫居委會證明 瀏覽:876
石首晚上哪裡美女多 瀏覽:423
領導幹部事業編制怎麼改革 瀏覽:630
lol中路美女英雄有哪些 瀏覽:393
什麼是愛情故事理論 瀏覽:882
婚姻調解去哪裡找 瀏覽:288
事業單位升副科要多久 瀏覽: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