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東北全面振興面臨哪些困難與挑戰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遼寧老工業基地面臨著一些困難與挑戰,主要表現在:市場化程度不高,國有企業活力仍然不足,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科技與經濟發展融合不夠,偏資源型、傳統型、重化工型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不適應市場變化,新興產業發展偏慢;資源枯竭、產業衰退、結構單一地區(城市)轉型面臨較多困難,社會保障和民生壓力較大;思想觀念不夠解放,基層地方黨委和政府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適應引領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若干意見》中指出,這些矛盾和問題歸根結底是體制機制問題,是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歸根結底要靠全面深化改革。
㈡ 東北發展落後主要原因是什麼
第一個就是重工業轉型難的宿命。東北是一個新中國重工業的發展基地,一開始那裡是水美地肥的場所,那也是新中國的寵兒,為新中國的建立和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工業的升級改造,東北的重工業升級改造的代價就非常的高,而且,重工業的發展,還是有一段時間是盈利的,所以,很多的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不願意升級改造,不願意投入那麼多的資金,所以就導致了東北的發展相對滯後,也造成了東北的落後。
東北,是我的老家,我出來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那裡的污染比較嚴重,我還是在每年過年的時候回老家的,覺得要是東北能夠將環境治理好了,我還是願意回到東北老家的,希望東北的發展會越來越好!
㈢ 東北經濟落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東北經濟落後的根本原因是:
第一,經濟結構單一,增長方式欠缺。東北地區經濟增長方式不同於全國發達省份。東北地區傳統的農業種植和加工,以及以裝備和能源為主的重工業構成了經濟增長的基礎,但是單一產業結構必然造成產品的有限性和附加值的局限性,結構簡單致使產業競爭能力下降。
第二,人口數量下降,人才需求迫切。現在,東北地區勞動力數量下降對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引發關注度較高,但這並不是核心要素,勞動密集型產業才是問題所在。
在現有勞動力規模的情況下,應發掘勞動力的生產創造潛力,並藉此機會摒棄傳統的負擔重的產業,開發高附加值的新型產業。這時對勞動力的要求不是數量而是質量,因此與其側重於對出生率的關注,還不如重視現有人才的使用。
第三,工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合與創造。獨辟蹊徑式的發展並不適合局部地區的長期增長。戰略性的調整需要產業基礎作為支撐,實現「再工業化」將是東北再振興的核心選擇。發展不能離開世界和中國的大環境。
新常態下,東北繼續成為中國重工業的一面旗幟,需要迎合世界工廠的需求。以德國為榜樣進行智能化改造,更適合東北重工業的發展。
㈣ 東北經濟為什麼不行
一是產業落後。東北原本就是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對第二產業的依賴程度很高。遼寧、吉林、黑龍江2015年第二產業佔GDP的比重分別為45.49%,49.82%及31.81%,前兩地區遠高於40.93%的全國水平。2015年東三省第三產業GDP貢獻率分別為46.19%,38.83%,50.73%,均值顯著低於50.19%的全國平均水平。太過依賴過去的家底,讓東北轉型困難。
近幾年,東北經濟一直是媒體熱議的焦點話題之一,東北經濟衰落已經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有外媒甚至認為東北經濟衰落是中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最大的阻力。東北經濟衰落的原因有哪些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吧!
東北經濟發展現狀
從最宏觀的層面,就是看GDP。2013年以來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GDP增速嚴重下滑,連續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015年全國31個省份GDP增速排名中,遼寧以3%的增速位列倒數第一,吉林、黑龍江以6.50%,5.70%分別位列倒數第四和第三。在新中國剛剛成立時,那是東北經濟最為輝煌的時代,東三省GDP一度占據中國GDP總量的18%以上(1958年左右),但到了現在,其佔比已經下跌到了9%以下。
東北經濟為何會衰落
有專家總結了東北經濟衰落的原因,一是產業落後。東北原本就是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對第二產業的依賴程度很高。遼寧、吉林、黑龍江2015年第二產業佔GDP的比重分別為45.49%,49.82%及31.81%,前兩地區遠高於40.93%的全國水平。2015年東三省第三產業GDP貢獻率分別為46.19%,38.83%,50.73%,均值顯著低於50.19%的全國平均水平。太過依賴過去的家底,讓東北在轉型上困難重重。
東北經濟總量多少
二是資源枯竭。大慶油田產量逐年下降,可采儲量已經告急;黑龍江省的雞西、鶴崗、雙鴨山和七台河這四大煤炭基地以及遼寧省的阜新、撫順、本溪、北票等城市中,已有相當一部分礦井由於資源已開采殆盡而被迫關閉。同時,資源儲量的迅速下降和資源的低效利用導致東北產業效益滑坡,財力嚴重不足,缺乏發展後勁。
三是人口大量流出。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2010年東北地區人口凈遷出數量達到219萬人,相當於2000年的5倍,更嚴重的是,個別省份已連續幾年出現人口自然負增長:2015年三省自然增長率分別-0.42%、0.34%,-0.60%。
東北營商環境不佳,一是缺乏契約精神,尤其是政府層面,一些之前談好的項目,有支持條款的,可能會變卦;而是政府效率相比東南沿海要低,企業辦理業務流程很長,服務質量很差;三是勞動者的觀念,相比東南沿海地區,東北勞動者的思維要滯後不少(前面已經說到,東北人才大量外流,高素質的人才匱乏)。
㈤ 東北經濟落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首先,失衡的經濟和產業結構,是導致東北經濟難以轉身的主要原因。其二,僵化的體制和機制,是導致東北經濟缺乏活力的主要原因。第三,落後的觀念和思維,滯後,是制約東北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東北引進投資難度很大的主要原因。第四,流失的人才和勞動力,是東北經濟趨勢下降的主要原因。
隨著環境承載壓力的不斷加大,東北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矛盾也就越來越突出了。更重要的,東北賴以生存的行業,又恰恰是在新的經濟狀態下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自然,東北經濟就無法再像過去那樣具有活力了,東北企業也就會越過越艱難了。
東北以國有企業為主,即便在其他地區、尤其是沿海開放地區國有企業已經很少很少的情況下,東北仍然是以國有企業為主。而國有企業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很難適應市場需要,適應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
東北重點存在兩個方面的觀念陳舊和思維落後。
一是廣大工人仍然對國有企業抱有幻想,存在依賴,不願推進改革;二是廣大幹部缺乏創新精神、改革意識,不能象其他地方一樣與市場經濟緊緊相擁。尤其是幹部隊伍的觀念陳舊,是最根本的原因。
由於經濟發展不好,員工收入難以增長,不僅無法吸引到人才,而且人才外流現象十分嚴重。不只是人才,勞動力流失也十分嚴重,大量勞動力流到其他地方,甚至流到了一直為東北人所看不起的經濟欠發達地區。
㈥ 東北全面振興面臨哪些困難與挑戰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標志著東北振興戰略正式實施。2009年,國務院又發布《關於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從東北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東北地區發生了巨大變化。2003年到2012年的10年間,東北三省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翻了兩番多,年均增長12.7%。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年均增速分別為12.8%、13.8%和11.7%,而同期全國平均增速為10.7%。三省GDP都跨過萬億元門檻,遼寧更是連跨萬億、2萬億兩道關口,直逼3萬億元大關。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12年,遼、吉、黑三省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3223、20208、17760元,分別是2003年的3.2、2.9和2.7倍;遼、吉、黑三省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9384、8598和8604元,分別是2003年3.2、3.4和3.4倍。三省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民營經濟比重逐年提高。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傳統優勢產業不斷壯大。裝備製造業增加值佔三省工業的比重都超過20%,成為工業領域的重要支柱產業;與此同時,農產品加工業迅猛發展,成為新的重要支柱產業。遼寧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等國家戰略的實施,讓東北地區的對外開放以及區域協調發展取得了長足進展。國有企業改制、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棚戶區改造等各項工作令人矚目。然而,專家認為,東北振興實施十餘年後的今天,東北地區面臨新的挑戰,出現經濟增長再度乏力、結構調整不盡如人意、市場化程度不夠、各項改革突破不多等問題,亟待在下一輪東北振興中逐一破解。與之前十年裡大部分年份相比,2013年起,東北地區經濟增長呈現出明顯減速。2013年,遼、吉、黑三省在全國31個省份的GDP增速排行中全都位於後10名。今年上半年,三省經濟增長的頹勢不改,遼寧、吉林今年上半年GDP增速環比均又下降了0.2個百分點,黑龍江的GDP同比增速仍在5%以下。經濟增長乏力是由於過去主要靠投資驅動的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東北地區經濟增長中投資貢獻率偏大,以三省中經濟表現最好的遼寧為例,這一比率超過70%。而消費和出口的拉動作用則難以望其項背。2012年,東北三省進出口貿易額僅佔全國的4.3%,不及廣東的1/5。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佔全國的5.9%,明顯偏低。10餘年來,東北的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和縮小地區差異工作有所進展,但仍任重道遠。近年來,盡管遼吉黑三省都大力發展服務業,但10年來東北地區一、二、三產業比重基本未變,服務業比重不升反降。 和東南沿海相比,東北三省的民營經濟仍舊不夠發達,三省中民營經濟比重最高的遼寧省也不過佔到67%。 創新體系不完善,產學研協同機制不順暢,以裝備製造業為核心的重工業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缺失,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慢、體量小,全社會的創新、創業意識差等等,也妨礙東北地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此外,東北地區的投資環境仍不理想,具體體現在法制環境差、信用基礎薄弱、市場化程度遠遠不夠等。
㈦ 近年來東北地區經濟發展受阻,結合材料一二及所學知識分析其阻力有哪
要想發現有活力的東北經濟!就得從基本思想上解決問題!不是地緣地貌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如果不把毒瘤徹底連根拔掉!新的社會都受到傳染!社會風氣一代傳一代。怎麼可能徹底改變未來?
㈧ 東北經濟落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東北經濟落後的根本原因是:
1、失衡的經濟和產業結構,是導致東北經濟難以轉身的主要原因,也是東北經濟不斷落後的根本原因。
2、僵化的體制和機制,是導致東北經濟缺乏活力的主要原因。眾所周知,東北以國有企業為主,即便在其他地區、尤其是沿海開放地區國有企業已經很少很少的情況下,東北仍然是以國有企業為主。而國有企業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很難適應市場需要,適應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
3、落後的觀念和思維,滯後,是制約東北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東北引進投資難度很大的主要原因。東北重點存在兩個方面的觀念陳舊和思維落後。
4、流失的人才和勞動力,是東北經濟趨勢下降的主要原因。由於經濟發展不好,員工收入難以增長,不僅無法吸引到人才,而且人才外流現象十分嚴重。
5、惡化的投資環境和服務理念,是東北經濟落後的主要原因。
㈨ 東北地區發展面臨主要問題及解決辦法
國企重工多體制僵化,市場化不足,經濟活力低發展前景不好。
重工業沒與科技充分結合,附加值低,利潤低。
東北靠鋼鐵石油資源,依賴嚴重,這么多年,資源儲備減少,資源枯竭。
由於東北地區發展前景和經濟低迷,大量年輕人流失,尤其是高素質勞動力。人才外流惡化狀況。
東北地理位置不盡人意,背靠俄羅斯廣大寒冷的西部地區,俄羅斯人口百分之九十在歐洲一側。東部的朝鮮封閉,無法作為貿易通道。
東北生長期短,但是因此農作物質量也高所以這個也就是如果你只問缺點就是這個,但是並不是一個完全的缺點。
解決辦法就是區域經理協調發現,完善交通,促進交流,向海發展促進外貿,體制改革激發經濟活力,同時制定優惠政策留住人才,促進科技經濟結合提高產品附加值,不要做原料生產者,比如鋼鐵,可以造成飛機船之類的,或者研究更好的金屬材料滿足某些作業要求。發展自己的區域文化,形成旅遊景點或者區域效應,比如一提起某個地方大家對他的某種產業贊不絕口,這就是效應和文化。減輕對資源的依賴性。激活市場,和其他區域合作互惠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