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經濟穩步回升,哪些行業有了回暖跡象
經濟穩步回升,輕工、紡織等消費品行業有了回暖跡象。
近日,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受疫情沖擊影響較大的輕工、紡織等消費品行業,隨著復商復市的穩步推進,產銷也呈現出回暖跡象。
這兩個行業受疫情影響最大,社會感受也最強,這些勞動密集型行業受到影響以後,就業就會受到很大影響。從這幾個月的情況來看,輕工、紡織等消費品行業有了回暖跡象,雖然現在還是負增長,但是回暖跡象已經非常明顯了。
(1)如何判斷經濟回暖擴展閱讀
上半年18個省工業增加值實現正增長:
7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發布會,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對此回應稱,綜合來看,當前,我國工業經濟的基本面是好的,疫情對我國工業經濟的影響總體是可控的,這種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不會由於疫情的影響和國際經濟下行的沖擊而有所改變。
從地區角度看,工業大省發揮了穩增長的「壓艙石」作用。31個省份中上半年有18個省增加值實現了正增長,比如江蘇、浙江、河南等省份累計工業增速均實現了由降轉升。
在工業大省里,10個工業大省除了廣東等幾個大省目前還是負增長以外,絕大多數都恢復了正增長,山東省工業增加值已經接近去年同期水平。
B. 當前的宏觀經濟大環境如何,是否有回暖跡象
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
摘要: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總體趨緩,第二季度增速「破八」以後,不少人認為經濟已
經見底,三季度增速會轉好或趨穩。但
7
、
8
月的宏觀數據並未顯現出轉好跡象。於是,國
內各種擔憂的言論又多了起來,
國外媒體上有人認為
「中國低估了經濟下滑的速度,
總
是跟在曲線的後面」,還有人認為,
「全球危機進入第三階段開始向東擴散,中國和一些新
興市場終於屈從於債務杠桿的影響」。
關鍵字:增速放緩
國內因素
短期因素
穩增長
正文: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
但國內外環境仍然復雜,
不穩定、
不確定性因素還不少,
引起社會輿論高度關注。特別是經濟增速回落,成為人們熱議話題。
那麼怎樣看待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稍作分析
一、經濟增速放緩的因素比以往更加復雜,擔憂的情緒也很可能會被放大
首先,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但不能由此斷言中國經濟正在走向『硬著陸』。如
果與金融危機後的經濟急劇下滑相比較,這一輪經濟減速要更加緩和。
其次,
中國經濟總體上呈現穩中趨緩的態勢,
經濟運行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
一是國內
需求實際增速正在回升。
二是農業生產形勢向好。
三是東部沿海一些省份經濟出現回穩跡象,
第三,這一輪經濟增速放緩有中長期因素的作用,觀察經濟增速放緩要考慮這些因素。
這一輪經濟放緩有短期需求波動帶來的周期性調整因素,
比如歐債危機持續發酵,
對我國的
外需影響很大,
國內需求也受到多年來產能持續擴張、
過剩壓力增大形成的去庫存的巨大壓
力。
第四,當前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主要是基於縱向比較,若橫向比較還是比較快的。
最後,
這一輪經濟增速放緩的因素比以往更加復雜,
擔憂的情緒也很可能會被放大。
在
這種情況下,我們尤其要增強信心,既要看到經濟下行壓力,更要看到潛在增長動力。
二、
重視影響經濟持續回穩的國內因素和短期因素
從國際因素看,
我國經濟增長對和出口依賴程度較高,
擴張形成的過剩產
能往往通過出口釋放,
當外部需求收縮時,
出口下降並反過來會影響,
從而拖累經濟增
長。
從當前國際經濟環境看,
出口低迷的狀況還將延續一段時間,
經濟增長仍將受到外需疲
軟較大影響。
但是,影響經濟持續回穩的國內因素更值得重視。從國內看,一方面,產能過剩嚴重,
抑制了工業增長空間。另一方面,去庫存壓力增大,
效益持續下滑,也減弱了
C. 經濟回暖的跡象都有哪些
判斷經濟回暖的跡象:
1. 內生動力復甦待察
2.固定資產投資虛實
3.隱形債務管理會收緊么?
4.防風險緊箍咒
5.貨幣政策如何穩健中性
D. 如何判斷經濟是否復甦
下半年,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國際環境更加復雜。次貸危機影響將向實體經濟進一步擴散,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和俄、印、巴等新興經濟體經濟都出現不同程度放緩,世界經濟增長下滑趨勢明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亞洲開發銀行分別預測2008年世界經濟增長將比2007年增幅回落1.1個和1.5個百分點。同時,能源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不斷攀升,世界范圍內通貨膨脹有所加劇。對於全球經濟走勢,有的專家認為,本輪全球經濟放緩和通貨膨脹抬頭將導致全球經濟出現較大幅度的周期性調整,而有的則認為,經濟增長下滑將在今年年底前企穩,全球經濟明年會重新回到上升通道。盡管對全球經濟走勢的判斷仍存在分歧,但全球經濟放緩和通脹加劇短期內已成定局,而且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國際經濟環境趨於惡化。 從國內看,促使經濟增長減速的因素明顯增多。一是出口增速將繼續回落。受國際需求減弱、成本上升和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外貿出口增長將進一步放緩,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繼續降低。根據美國的統計,今年一季度中國(含香港)對美出口僅增長1.8%,值得重視。二是消費實際增長將放緩。居民收入實際增長偏低和價格總水平高位運行,大大削弱了居民消費能力。房地產和汽車兩大消費熱點明顯降溫,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乏力。三是投資實際增長將減速。受出口和內需增長回落的影響,投資增長動力不足,加上銀根收緊、股市融資規模縮小、企業利潤增長回落等因素使投資資金趨於緊張,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增長將減速,估計下半年扣除投資品價格指數後的投資增長在15%左右。盡管災後重建在一定程度上能拉動投資增長,但改變不了投資增長整體趨緩的趨勢。 總體看,我國經濟在2007年前三季度達到12.2%的增長高峰後,去年四季度已經顯現高位回落勢頭。今年上半年,經濟周期性、趨勢性下滑態勢更加明顯,全年經濟增長將繼續平穩下行。值得注意的是,在經濟步入下行通道的同時,物價漲幅明顯升高,國民經濟從「高增長、低通脹」正向著「高增長、高通脹」甚至「低增長、高通脹」發展。 有關機構對2008年主要國民經濟指標的預測結果見表1。 表1:部分研究機構對2008年主要國民經濟指標的預測 增長率單位:%指 標 國家信息中心 中國國際金融公司 中國人民大學課題組 國內生產總值(GDP) 10.3 10.3 10.4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24.5 26.3(城鎮固定資產投資) 25.1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18.7 12.4(實際增長率) 19.0 外貿出口 20.0 20.0 19.5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 7.0 7-7.5 7.1 M2 17.7 16(目標值) 16.3 如何看待當前的增速回落?我們認為:第一,在連續多年的高速增長後,從內外因素考慮,增速回落帶有一定的必然性,如果全年能保持10%左右的速度,是符合宏觀調控的導向和要求的。宏觀政策應保持穩定和連續。第二,不少機構預測,2009年的經濟景氣並不樂觀,甚至會進一步回落,因此,也要防止經濟出現慣性下滑、回調幅度過深。為此,要高度關注出口和投資實際增速的變化,關注房地產市場走勢,關注就業情況變化,關注可能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現的經濟、金融危機,適時適度地調整政策力度和導向。
E. 如何理解本輪經濟回暖
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得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比如偷竊 不就是100%的利潤嗎
F. 哪些經濟指標可以判斷經濟衰退,復甦,繁榮,滯脹
從目前我國經濟的實際運行情況來看,起碼已具備以下兩點:價格總水平持續下降,持續期至少在半年以上。由此可以判斷:通貨緊縮跡象非常明顯。 近段時期我國CPI(消費價格指數)持續走低,貨幣供應量增速放緩。從宏觀層面上看,今年前5個月由於需求不足引發的通貨緊縮仍然是我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問題,作為宏觀經濟先行指標的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在前5月均大幅走低,1到5月份分別為-6.3%、-5.4%、-4.9%、-4.4%和-3.8%,累計同比下跌5.0個百分點,無論批發還是零售,產業上游價格還是下游價格,一、二產業還是第三產業,價格走低成為一種普遍現象。CPI的實際走勢也完全支持我們這一判斷,國家統計局剛公布的數據顯示,CPI在3月份又開始掉頭向下,達到-0.8%,4月份更是達到了令人不可思議的-1.3%,創下1999年8月以來單月最大降幅,5月份是-1.1%,預計今年未來幾月CPI仍會延續頹勢。商品零售價格也持續低位運行,一季度,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同比下降1.6%,而1-5月份CPI則整體降低0.8個百分點,通貨緊縮現象有逐步加劇的趨勢。 消費價格的持續走低使實際利率上升,從而對市場利率構成一種下行的壓力,從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平均利率來看,資料顯示,今年1月份以來銀行間同業拆借平均利率逐月走低,1-5月分別為2.37%、2.27%、2.22%、2.16%和2.12%,1-5月平均為2.24%,比去年同期的2.57%低了0.33個百分點,由於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形成是大宗資金的供給方和需求方集體競價的結果,其利率走勢基本上反映市場的真實情況,並且是其他各類市場化利率形成的基礎和參照,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今年以來的逐月走低預示著市場對利率有一種內在的下調要求,這一點也應該引起決策層的注意。中國國民經濟在總體上保持較高增速的同時,經濟體系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依然沒有很好解決,股市低迷及貨幣流通性嚴重不足、產業的重復建設、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緩慢等都是造成目前通貨緊縮的重要原因,從發展趨勢看,通貨緊縮現象恐怕短時期內沒有治癒的希望。種種跡象表明,我國正在迎來一個持續時間較長的「低利率時代」。 我國的通貨緊縮既有外部環境的影響,也有自身體制性因素的影響。但其根源也在於長期以來實行的高積累政策,而高積累的背後是經濟增長的質量不佳和投資效率差,在長期的高積累政策下,居民的收入和消費水平不斷受到壓抑,但消費需求不足的矛盾一直被過於旺盛的投資需求所掩蓋。消費不足導致中國的生產過剩時代過早到來,過剩又導致企業效益下滑進而導致投資急劇萎縮,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顯現出來並引發通貨緊縮。通貨緊縮的深層次原因決定了這一壓力將是中國經濟今後的一個長期矛盾,因此需要將短期的刺激政策與中期改革目標和長期增長目標協調起來,著眼於提高增長質量和投資效率從而改變高積累政策。 應當指出的是,貨幣緊縮並非我國通貨緊縮的主要原因,我國經濟的緊縮更多表現為「流動性陷阱」的特點,「流動性陷阱」是指當利率下降到某一低點,貨幣供應量的增加並不能使利率進一步降低,而只是引起人們手持現金增加的現象。日本經濟明顯符合「流動性陷阱」的大多數特點,日本1999年三季度的隔夜拆借存款利率只有0.02%,而一些短期政府債券的收益率僅為0.055%。我國在今年春節第8次降息後表現出來的某些特徵也與日本相似,今年1月份以來銀行間同業拆借平均利率逐月走低。而隨著央行第八次降息的付諸實施,場外資金不斷湧入國債市場,國債市場的價格節節上揚,內在收益率不斷創出新低,其中以長期國債的表現尤為明顯。最近數據顯示,在銀行間債券交易市場中,20年期國債010011券內在收益率已降至2.89%,15年期國債010004年收益率也僅為2.79%。雖然交易所市場的20年期長期國債0107券的收益率稍高,為3.3%左右,但如果考慮回購因素,則這只券種收益率應該還會有所下降。四月份物價指數公布後,當日的交易所國債市場放量上漲,新老券種價格的收益率全線下降,大都跌破了2.5%的防線,可見我國經濟也已經陷入「流動性陷阱」,成為引發通貨緊縮的又一重要原因。
G. 如何判斷經濟過冷還是過熱,現在國內經濟是過冷還是過熱
經濟過熱還是過冷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要相對國內的一些指標來參考。常規的一些指標如CPI,PPI,GDP,和貨幣供應量M2值及其增速等等。而我國的經濟冷熱情況是由我國特殊國情決定的。我國得益於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在這十幾年以及未來正處於一個高速發展階段,一方面是大型的基礎設施建設,如高鐵等新一代交通網路的建設,全面的城鎮化建設,醫療設施的普及等等。另一方面是作為一個人口,經濟大國對商品和貨幣的巨大需求,如石油、煤炭、糧食、油料、銅、鐵、橡膠。如此大的需求是產生更多的供給的最根本的動力。大量的投資就意味著對貨幣的需求,大量的人口意味著對糧食的需求等等。
在這個巨大需求的推動下,在很多的領域產生了源源不斷的供給,從而導致過量。那麼就是題目所說的經濟過熱。像日本,即便他市場利率極低,貨幣供應充沛,長期採用寬松的貨幣政策,但還是無法擺脫經濟長期緊縮的命運,為什麼?因為他沒有像中國那樣的內生性的需求。
在市場經濟中,每一個經濟單位都是趨利的,也就是非理性的。比如國內一些大型的工業,像鋼鐵、水泥、煉鋁等已經出現了明顯的產能過剩。這幾年很熱門的光伏產業,由於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企業的大量投入,造成惡性競爭,導致產能過剩。還有過去十年的房地產投資熱,對貨幣資金的需求。根據凱恩斯的理論,由於市場是非理性的,就需要政府出面干預經濟。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宏觀調控。
現在國內的經濟應該是偏熱,是某些方面的過熱而不是全部。像我國每年要消費7000萬噸大豆,而國內產能只有1000多萬噸。去年由於美國旱災大豆減產,導致了去年商品豆粕價格的暴漲。
從指標上來講CPI在這段時間還是趨於平穩,工業品價格PPI甚至出現下跌。如果從歷年GDP增速和M2值增速來講,經濟是比較熱的。過去M2增速一直保持在13、14%,而GDP是8、9%。而現在貨幣供應量規模從08年的50萬億已經達到如今的100萬億左右。2012年GDP總量51.9萬億。GDP與M2的比值從某種層面上來講我國還是粗放型經濟,資源和貨幣利用率低。具體可以參照其他國家如美國、日本、德國的相關比值。另外一個解釋是我國是商品勞務輸出國,巨大的外匯儲備可以充分說明這個問題。但不管怎樣,這都導致了我國國內物價的快速增長。
前幾年一直講經濟過熱,現在全球金融危機的陰霾下,中國政府在防止經濟硬著陸。
需求決定供給,需求很大,價格上漲,供給增加再有供給過量,價格回落。過程中會出現所謂的過熱現象,但都逃不過經濟周期。也逃不過供給與需求。
H. 經濟生活里經濟過熱是什麼,經濟回暖是什麼
就通俗點說哦:經濟過熱是指經濟出現問題了,但問題的緣由是經濟發展投入推動過多,是個還在發展卻已然現較多控亂的狀態。任何經濟問題的直接表現就是失度的不是通脹就是通縮(通脹和通縮會應互相補證需求而相續震盪),其結果就是經濟問題最終阻滯經濟的發展,進而甚至於整體經濟架構崩盤。經濟回暖顧名思義就是經濟問題有所緩和的說法。金融危機之後經濟逐漸好轉的說法未免理想,就像人得病治癒後未必就比病前更健康,「治癒」至多隻是消除個健康障礙,而健康的發展,直需的是進步的動能。通貨膨脹如何利率應對進而解決時難,取決於經濟運作自身體質,就像人發熱,危機兩重,一是初引發熱度的不調適方面,二是高熱本身引發機能潰弱,則可明白抑制高熱的必要並不一定能決定整體的恢復。。。。。。至於日常所說的「上調存貸利率」,「擴大內需」等說法有個書本上的理論邏輯認知就好,到現實中不會是那樣的單純,若能帶個辨證的「本質指向決定結果」、「運動的能量且轉換」、「政、經相互關系」等等認知方法去細推社會問題就好,而無須注重些媒體言辭對經濟的斷論。
I. 經濟回暖的定義
經濟回暖顧名思義就是經濟問題有所緩和的說法。金融危機之後經濟逐漸好轉的說法未免理想,就像人得病治癒後未必就比病前更健康,「治癒」至多隻是消除個健康障礙,而健康的發展,直需的是進步的動能。通貨膨脹如何利率應對進而解決時難,取決於經濟運作自身體質,就像人發熱,危機兩重,一是初引發熱度的不調適方面,二是高熱本身引發機能潰弱,則可明白抑制高熱的必要並不一定能決定整體的恢復。。。。。。至於日常所說的「上調存貸利率」,「擴大內需」等說法有個書本上的理論邏輯認知就好,到現實中不會是那樣的單純,若能帶個辨證的「本質指向決定結果」、「運動的能量且轉換」、「政、經相互關系」等等認知方法去細推社會問題就好,而無須注重些媒體言辭對經濟的斷論。
J. 如何判斷經濟形勢,未來經濟形勢怎麼樣
通常情況下,分析和判斷經濟形勢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看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 分析經濟形勢,首先需要重點考察總量情況,即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狀況。總需求主要是投資、消費和出口這三大需求。總供給主要是三次產業的生產。理論上說,有效供給和需求總是相等的,但實際分析時卻很難找到一組合適的指標來直接測算總供給和總需求。所以往往通過對一些重要指標的觀測來判斷總的供需狀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最直觀、最敏感的是價格指數。投資、消費、出口這些需求的變化,供給能力的變化,最終都會在價格上反映出來。貨幣供應的變化導致需求改變,也會反映在價格上。所以,價格是反映社會總供需變化最集中、也是最靈敏的指標。如總需求過於強勁,太多地超過供給能力,最終就會反映到價格猛漲上,即出現通脹,經濟表現過熱;如總需求增長乏力,供給能力過剩,也會反映到價格低迷上,即出現通縮,經濟發展表現疲軟,失業率也隨之上升。
(7)藉助數量模型方法 在實際分析中,我們還需要藉助一些數量模型方法,比如時間序列方法、計量經濟模型分析法、投入產出分析法、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法、專家分析法、監測預警模型等。用這樣一些方法來對經濟運行作更深入的研究或定量分析,可以驗證我們對經濟形勢的一些經驗看法,理清一些不容易看清楚的經濟關系,幫助我們對經濟形勢作出更加清晰准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