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鬱南縣的經濟
80年代,鬱南工業由縣辦工業、鎮村(社隊)工業、個體工業組成,經濟成分以國營、集體所有制為主,其間,城鄉發展聯營工業,其性質屬國營或集體企業。1984年起,縣加快改革步伐,推進承包經營責任制,縣委、縣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讓工業「休養生息」的政策,外引內聯,為工業注入新的活力,工業生產躍上新的台階,各種經濟類型工業齊頭並進,各系統工業增產。1984年工業產值突破億元大關,實現「六五」計劃期間產值翻番的戰略目標。1985年獨立核算工業產值、利潤增幅均居肇慶地區各縣之首。同年第二次工業普查以後,工業經濟總量規模顯著擴大,發展水平明顯提高。1988年全縣共有工業企業1237家,其中鄉鎮級以上306家,從業人員22288人,工業總產值30135萬元(不含村及村以下工業),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4%。
90年代初,發展和扶持機械、電池、電線、電纜,制葯、玻璃等工業,突出科技創新,實施品牌戰略,調整產品結構,與此同時,進行招商引資,發展外向型經濟。1995年末,全縣工業企業和生產單位為3214個,從業人員35889人,全部工業增加值為59201萬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31.33%,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85年增長11.56倍。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仍居於主導地位。全部工業總產值為255725.1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85年增長12.68倍。工業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一些重要工業產品的生產能力和產量已居全市前列。
1995年全縣鄉及鄉以上工業企業產品出口交貨值為58866.3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5.91%上升到23.03%;製造業出口交貨值為56388.7萬元,占產品出口交貨值的95.79%;原材料和初級礦業產品出口交貨值2477.6萬元。
90年代中期起,加快集團企業組建步伐,推進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扶持發展個體、私營工業,逐步形成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新局面。1997年縣工業系統企業除少數企業仍能正常經營外,其餘大部分企業生產經營日漸困難,有的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職工下崗人數漸增。1998年縣委、縣政府以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採取多種改革形式推行企業改革。通過引進外資、啟動民資、爭取國資、盤活存資的辦法進行企業改制,全縣工業逐步實施結構性調整,並取得較好效果。工業生產逐步走出低谷,並大幅增長。2000年末,全縣工業有30多個行業,規模工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企業有34家,其中產值超億元以上企業4家,超千萬元以上企業16家,初步形成電池、電線電纜、建材、制葯、食品、林產化工、機械、竹木製品等支柱產業,成為全國聞名的電池和電池機械和液力耦合器生產大縣。是年末,全縣工農業總產值403994萬元(1990年不變價,下同),其中工業總產值299045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4%;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收入404296萬元,創稅收4599萬元。鬱南縣名牌產品有液力傳動耦合器、「西江牌」味精、「迎美牌」環狀糊精等;有獲省優產品稱號的「海鷗牌」干鮮木薯粉、「三角牌」塑料電線、「三角牌」編織電線、「雙環牌」水泥、「555牌」電池、「奧力牌」電池等名優產品,清開靈、乳癖消、血栓通等被列為國家保護產品。 1979年起鬱南縣農村進行一系列改革,突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模式,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簡稱「大包干」)為主體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民有土地使用權和經營自主權,可以按照市場需求和價值規律進行生產,提高經濟效益。在農業產業結構方面,突破「以糧為綱」單一生產模式,從山上到山下調整和優化農(林)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濟。2000年松脂基地保持在7.33萬公頃,木薯種植面積5.23萬公頃,肉桂發展到2.43萬公頃,筍竹發展到0.48萬公頃,水果發展到1.91萬公頃,蠶桑發展到0.11萬公頃。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市場肉食需求量增加,養殖業發展很快。是年,全縣生豬上市量16.56萬頭,「三鳥」(雞、鴨、鵝)上市量1730.9萬只,水產品產量14231噸。在農產品流通方面,突破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統購統銷」制度,實行市場經濟體制,拓寬流通渠道,搞活農產品流通,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抓好產後流通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讓農民直接進入流通領域,把小生產與大市場連接起來。在農村勞力就業方面,突破地域和行業界限,引導和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有的輸出到外地、有的在本地城鎮務工經商,農村富餘勞力資源得到開發利用。全縣轉移到二、三產業(含縣內外)的農村富餘勞力,1978年為18851人,占當時農村總勞力的14%,其中在本地鄉鎮企業就業的16251人,占轉移到二、三產業勞力總數的86.21%;輸出2600人,佔13.79%。2000年轉移到二、三產業的勞力達108450人,占農村總勞力的45%,其中輸出縣外73473人,占農村總勞力的30.6%,而占轉移到二、三產業勞力總數的67.75%。
農村實行「大包干」後,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促進生產的發展,但也存在經營分散、管理滯後、科技和市場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對此,政府和有關部門加強社會化服務,引導和組織農民走產業化道路。1995年在南部建立南江山區「三高」(高產量、高品質、高效益)農業開發示範區;1996年11月,大灣鎮與廣東溫氏食品集團組建大灣家禽有限公司,採取「公司+農戶」的模式,實行一條龍服務,帶領農民養雞致富。此後,縣及一些重點鎮先後成立水果、肉桂、蠶桑等專業協會,採取「協會+農戶」的模式,在科技推廣、標准化生產、產後流通、信息交流等環節加強指導、服務。在協會帶動下,涌現出一批進行規模生產的種養專業大戶,成為產業化經營的主力軍。2000年縣內初步形成沙糖桔、無核黃皮、養蠶、養雞四大農業經濟走廊。
改革開放在經營體制、產業結構、產品流通、勞力使用等方面取得突破,理順農村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推廣應用科技,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2000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04949萬元(1990年不變價),農民人均純收入3346元,人均生產糧食467公斤。 80年代起,鬱南縣貫徹執行《森林法》和有關法律、法規,落實林業「三定」(即:穩定山林權屬;劃定自留山、責任山、合作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政策,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1980—2000年,全縣造林作業面積12.21萬公頃,其中非公有製造林面積8.52萬公頃,佔全縣林業用地總面積的65%。1986—2000年,全縣森林資源持續穩定增長,建成木材、松脂、肉桂、水果、筍竹等五大林產品生產基地。
1986年縣委、縣政府發出《關於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奮戰五年,綠化鬱南大地的決定》,全民參與造林綠化,消滅荒山。1992年提前兩年實現綠化達標,全縣林業用地綠化栽植率97.93%,綠化率83.52%,森林覆蓋率60.6%,公路綠化率縣道86.7%、省道97.31%,縣城城區綠化覆蓋率31.68%,公共綠化率100%,專用綠地綠化率91.78%,村莊綠化覆蓋率25.80%,均達到或超過省規定的指標。1993—2000年持續七年無重大山火發生,縣被國家林業局評為「1998—2000年全國森林防火工作先進單位」。
2000年全縣有林面積13.16萬公頃,綠化率94%,森林覆蓋率66.9%,其中,林分面積9.99萬公頃。劃定公益林3.77萬公頃,佔全縣有林面積30.76%。商品林9.34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424.62萬立方米。林業產值12274萬元(1990年不變價)。
Ⅱ 羅定經濟實力
羅定市位於廣東省西部,地處北緯22°25′11″~22°57′34 ″,東經111°03′08″~111°52′44″。東鄰雲安縣,東南接陽春市,西南靠信宜市,東北連鬱南縣,西部與廣西岑溪市交界,歷來是大西南地區通往珠三角的一個重要門戶,廣東鎮守嶺西南的一個軍事重鎮,史稱「撫綏重地,門庭巨防」。
全市轄21個鎮和國營羅平農場,總面積2327.5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873.4平方公里,佔全市的37.5%;丘陵面積954.1平方公里,佔41.0%;平原面積500平方公里,佔21.5%。全市有耕地面積726618.2畝,其中水旱田472458.5 畝。全市總人口為 1160691人,其中農業人口773411人,非農人口387280人;城區面積 19.1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92120人。
羅定自晉末設縣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秦屬南海郡,漢隸端溪縣,宋朝為瀧水縣,明朝萬曆5年瀧水縣升格為羅定直隸州,羅定一名自此載入史冊。羅定直隸州管轄東安(今雲城區、雲安縣)、西寧(今鬱南縣)兩縣,俗稱「三羅」,至辛亥革命,改羅定州為羅定縣。1993年4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羅定撤縣設市。
羅定歷屆黨委、政府堅持不斷解放思想,帶領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以發展為第一要務,發揚「團結、奮發、拼搏、創新、奉獻」的羅定精神,同心同德,銳意改革,開拓進取,與時俱進,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經濟社會實現了大發展。2008年,全市實現本地生產總值76.81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0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4.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06 億元。
改革開放以來,羅定立足山區資源,搶抓機遇,響亮地提出實施「跳出山區、發展山區」,「三個不足三個補」,「面向珠三角、溝通大西南、建設羅定市」,「工業立市、民營先行、外向帶動、改革突破」,「創新發展平台、打造特色經濟、建設和諧羅定」和「聚人心、打基礎、促發展、樹品牌」的發展戰略,致力發展「大工業、大農業、大市場、大旅遊、大流通」,積極招商引資,發展外資企業、國有集體工業和民營企業,集中優勢資金,優勢人力,開發優勢資源,發展壯大了一批龍頭企業和新上了一批骨幹企業,形成了電子產品、紡織服裝、建材化工等支柱產業。
羅定是外商投資創業的風水寶地。近年來,規劃和建設了羅定紡織工業城、雙東環保工業園、附城高新科技工業園、羅定建材工業園和佛山南海(羅定)產業轉移工業園,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快速發展。目前,羅定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充電器的基地之一,雅達電子(羅定)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強企業美國艾默生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該公司手機充電器產量約佔全球的30%。羅定也是全省最大的毛紡織基地之一,全市有紡織企業20多家,毛紡織規模9萬錠。
羅定是廣東進出瓊、桂、黔、滇、川等省區的重要門戶。距廣州200多公里,從廣州到羅定約3個小時的車程。羅定境內交通四通八達,村村通硬底化公路,國道324線、省道352、369、280線貫通全境,規劃建設的羅(定)陽(江)高速、雲(浮)岑(溪)高速、江(門)羅(定)高速前期工作正順利推進。羅定鐵路是全國首條地方鐵路,羅定至春灣段62.5公里已正式開通運營,總投資14.8億元、全長75.42公里的羅(定)岑(溪)鐵路,已動工興建。羅定的南江港碼頭,有可停泊1000噸級貨船的集裝箱泊位,現已建成內河作業碼頭。在羅定境內設有羅定海關,外企通關十分方便。
羅定是「中國農業生產百名大縣(市)」、「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全國綠化模範縣」、「中國肉桂之鄉」。多年來,因地制宜狠抓農業結構調整,逐步形成了「向特色要收入、向優勢要效益、向產業化方向發展」的農業生產格局。1995年是全國100個農業總產量大縣(第29位),1998年羅定跨入了全省小康市行列,2002年農業增加值名列全國百名縣第49位。同時,完成了包括1981年建成的有「廣東紅旗渠」之稱的長崗坡渡槽在內的大型骨幹引水工程的維修和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改造了中低產田,大大改善農業的生產條件。
羅定礦產資源豐富,有石灰石、錳、鐵、高嶺土、陶土、石英礦等15種。旅遊資源除有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名勝古跡嶺南第一石刻龍龕道場銘、明朝三元寶塔、蔡廷鍇故居外,還有旅遊品位和開發價值很高的羅定學宮、羅定文塔、龍灣生態旅遊區、金銀湖旅遊區、羅鏡「東南一景」帝瓮等,其中,龍灣生態旅遊區,有優美的瀑布群、次生原始森林和珍貴的植物桫欏。聚龍洞峰林山水旅遊區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龍龕岩、馬肚岩、聚龍洞等一批比較有名的溶洞。
羅定是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抗日著名愛國將領蔡廷鍇將軍的故鄉,素有「文化之鄉」的美譽,境內設有雲浮地區唯一一所普通高校——羅定職業技術學院,羅定中學、羅定實驗中學、羅定廷鍇紀念中學均為廣東省一級學校。近年羅定市高考成績名列雲浮市前茅。同時,市文化廣場被評為「廣東省十佳文化廣場」,民營企業家彭鴻鋒在雲浮市內率先辦起民營博物館,農民女作家李勇堅創作長篇小說《瀧江情結》開創全省先河。
羅定實行水電、火電並舉,並與省電聯網,電力充足。全市總裝機容量5.87萬千瓦,年發電量1.6億千瓦時。粵瀧火電廠首期兩台機組已於2004年6月並網發電,規模為2x135MW,目前正申報粵瀧火電廠二期工程。此外,羅定商貿十分活躍,已形成了粵西地區較大規模的摩托車銷售市場,建成了首期投資儲量達2.5萬噸的廣東羅定國家糧食儲備庫,粵西瀧州農產品交易中心首期建成投入使用。
近年來,羅定先後獲得全國體育先進市、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農村初級保健工作先進市、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中國玉桂之鄉、全國綠化先進單位和省雙擁模範市、省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單位、省實施「南粵錦綉工程」文化先進市、省村民自治模範市、省糧食生產先進縣和省林業生態縣等榮譽稱號。
今後,羅定市將以「精心打造風清氣正環境,科學發展人傑地靈羅定」為總目標,按照建設「文化之鄉、名人故里、歷史名城、廣東西關」的發展定位,繼續實施「聚人心、打基礎、促發展、樹品牌」的工作思路,努力把羅定建設成為人人嚮往投資、人人嚮往發展、人人嚮往生活的宜業宜居好地方。今日羅定,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充滿希望!
Ⅲ 祿步鎮的肉桂之鄉
祿步地處西江中游北岸,高要、雲浮、德慶三市/區(縣)交界之處,全鎮總面積254平方公里,其中鎮城區面積5平方公里,轄25個村委會和一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全鎮總人口7.3萬人(2004年人口統計數),有山地面積28萬畝,農田3萬多畝,天然的地理環境奠定了,祿步是一個典型的「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區重鎮。2006年,祿步鎮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鎮實現社會生產總產值26.9億元,國內生產總產值18.9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9.2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4.2億元,農業總產值4.5億元),財稅入庫達到3414萬元,實現外貿出口總產值56萬美元,農村人均純收入5377元,分別與上年同期增長17.8%、16.5%、4.5%、20%、24%的4.5%。全鎮的綜合實力明顯提高、社會穩定、人民生活安居樂業。
祿步鎮境內土特產資源十分豐富,土特產主要是以馳名海內外的西江肉桂為主,祿步有山地28萬畝,自80年代以來,祿步鎮委、鎮政府積極引導農民發揚「靠山吃山」的舉措,大力調整農業布局,發動全鎮廣大群眾開山墾地種植「肉桂」,祿步肉桂種植達到13萬畝,成為西江肉桂之鄉。2002年,祿步鎮還成功向國家工商部門申請了「西江遠帆」牌的肉桂商標,為祿步鎮的肉桂打響了品牌。
祿步鎮的肉桂種植主要集中在平水、黃洲、雙馬、羅村崗、石塘、洞頭、樂洞、大榕等10多個村委會,其中全鎮以平水村委會東、西陀村小組種植的最多,由於東、西陀村山地連片,加上相鄰羅村崗村的肉桂,形成了祿步鎮連片的萬畝肉桂基地。由於我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充足,各村種植肉桂的土壤是有機質含量豐富的砂質赤紅壤,水濕條件好,土質疏鬆,為肉桂的生產提供了優質的自然條件,十分適宜肉桂的生長。因此,祿步鎮出產的肉桂有樹粗皮厚、品靚油高、質量一流的特點。80年代末,曾有一美國商人到祿步鎮考察,當他來到平水肉桂基地 時,對當地肉桂的產量和品質贊嘆不已。
肉桂全身都是寶,從樹葉到樹枝再到樹干都有著頗大的經濟價值和葯用價值,樹葉可用來蒸桂油;樹枝可加工成桂枝片作高品質的香料;樹乾的皮,價值更高,可加工製成食品添加劑和入葯用。每年美國的可口可樂公司都從我市進口大量的桂油用於可口可樂飲料的生產。東南亞一些國家從我鎮入口大量的桂枝片、桂皮用做食品的香料。祿步鎮肉桂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使「西江肉桂之鄉」的美譽聞名遐爾。據2006年農產品統計,祿步鎮種植肉桂面積有15萬畝,年產肉桂皮7500噸,桂葉2200噸,桂碎3000噸,桂油246噸,直接產生的經濟效益達4.1億元,農村人均種植肉桂有3.3畝,每年單種植肉桂一項農產品給農民增加經濟收入達2203元。
祿步鎮隨著全鎮肉桂種植的面積日益增加,產量增高、市場需求量大的效應,祿步人憑借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優越的地理優勢,高舉「小珠三角」之旗,跨載發展之略,乘四通八達路網之勢,載西江黃金水道之便,打資源能源之牌,搶抓機遇,積極培育特色經濟,加快全鎮農產品深加工的發展,不斷提高農產品經濟附加值,祿步肉桂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在80年代初從無到有,從有到多,不斷擴大發展。祿步鎮有肉桂加工廠32間,桂油加工廠6間,肉桂其他產品加工廠12間,從事肉桂流通的人員2500多人,為祿步的肉桂商品流通夯實了發展的基礎。我鎮的肉桂深加工行業,主要引進了祿步食品添加劑廠、卓山桂皮加工廠,祿步桂油廠、德業桂廠、順發桂廠、等一大批肉桂加工廠,這些企業生產的肉桂產品或半成品遠銷歐美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每年為祿步鎮創造外匯740萬美元。
祿步鎮以肉桂種植面積大,農民種植和管理技術過硬,肉桂產品加工行業傳統而有著「西江肉桂之鄉」的美譽,並聞名海內外。
Ⅳ 如何提高農村經濟建設
1、想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首先要大力推進農業及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同時要堅持面向國內、外市場,依靠科技的力量,以提高農業生產質量及增效為中心,以農民增收為根本,全方位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及農業區域布局,優化農產品的品種品質結構,結合實際情況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程度,有效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業後續效益。
從目前來看,發展農業經濟必需要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同時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加快推進農村城鎮化的步伐,並逐步轉移農村富餘的勞動力。
2、與此同時,還要切實轉變農業增長方式。
在適應新階段農業發展要求的前提下,從注重農業產量增長為主轉移到農業產量增長及質量提高並重,努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
從注重傳統投入為主轉移到傳統投入與技術、資本投入相結合,加大提高農業集約化程度。從注重原料生產為主轉移到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並不斷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切實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從注重農產品產量增加為主轉移到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主,進一步拓寬農民增加收入的渠道。
(4)肉桂之鄉如何發展經濟擴展閱讀
新形勢下發展農村村級集體經濟要堅持開放共享的理念,憑借自身資源與地緣優勢,引入工業資本、外來資本,實現共同發展、合作共贏。
在廣大農村,集體資產包括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資源性資產,用於經營的房屋、建築物、機器設備、工具器具、農業基礎設施。
集體投資興辦的企業及其所持有的其他經濟組織的資產份額、無形資產等經營性資產,用於公共服務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方面的非經營性資產。
應抓住目前窗口期,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使村集體在農業土地流轉中發揮主導作用,實現資產盤活和資本增值,不僅可行而且很有必要。
產業融合,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業態。農村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必須突破單一農業發展限制,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經營性收入來源。
Ⅳ 榃濱鎮的介紹
榃濱鎮,隸屬於廣東省羅定市,位於羅定市西北部,東、北與附城街道相連,南鄰黎少鎮、泗綸鎮,西與廣西岑溪市接壤,是省定的革命老區鎮。圩鎮總面積2平方公里,距羅城鎮23公里。國道324線及雲岑高速公路自東向西橫貫鎮區全境。全鎮總面積154.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18.1萬畝,耕地1.9萬畝,截至2014年,轄13個村和1個社區,共13060戶,總人口5.1萬人,除通婚外無其他少數民族聚居。全年氣候溫和宜人,平均氣溫21.4ºC。2014年,全鎮工業實現產值51534萬元,比2013年增長94.68%,農業實現產值20346.9萬元,比2013年增長5%。肉桂企業產值增加了4216萬元。1榃濱自古就有種植肉桂的傳統,素有「中國肉桂之鄉」的美譽。2000年,榃濱鎮肉桂生產基地被省政府列入「一鄉一品」扶持項目;2006年11月,被廣東省科技廳定為「肉桂生產專業鎮」
Ⅵ 羅定肉桂的生產情況
羅定市委、市府把種植肉桂作為發展特色農業,建立本地支柱產業來抓,2004年該市種植面積已達46萬畝,是廣東省肉桂生產主要基地,2004年,產桂皮1萬多噸,產桂油450噸。以榃濱、新樂、黎少、泗綸四個鎮為主產區,該市24個鎮中有18個鎮種桂,並在榃濱鎮建起了一個500畝的肉桂苗圃場,種桂農戶近10萬戶,佔全市農戶總數的四成多。
加工和銷售情況方面,肉桂樹經採伐後,剝皮製成桂皮,枝葉加工蒸餾製成桂油,2004年,年加工桂皮1萬多噸,桂油450多噸,肉桂加工轉化占該產品總產量的98%以上。桂皮、桂油由省外貿部門通過香港出口到世界各國。2004年創匯1265萬美元。
2002年8月,羅定市被定為中國肉桂之鄉,桂皮以帆船牌商標注冊,出口屬免檢產品。
Ⅶ 哪裡盛產肉桂
廣西平南肉桂多。平南帶,為野生肉桂傳統產地,又是人工肉桂種植基地,所產肉桂內厚棕黃、甘香醇濃,含油量在4%以上,桂油的桂醛度高達90%。2011年7月,獲國家檢驗檢疫總局批准,成為使用「廣西肉桂」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用標志,意味著平南肉桂成為最地道的廣西的道地葯材、香料。
Ⅷ 中國肉桂之鄉在哪裡
廣東省羅定是著名的「肉桂之鄉」。
中國肉桂之鄉,是2004年國家林業局授予廣東省羅定市的一個稱號。
當地肉桂種植有300多年歷史,改革開放以來,羅定市根據山區有十分適宜種桂的地理氣候環境、種桂習慣,確立了種桂富民的指導思想,把肉桂作為開發山區、振興山區經濟的支柱產業來抓,實施區域布局,實行統一規劃,連片種植,集優成勢,連成規模。現有種植面積40萬畝,有11500多農戶種植肉桂,產值達1.7億元。按照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的原因,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其中,肉桂種植四十萬畝,其產品桂皮以肉厚、金黃、味香,含油高而馳名。
Ⅸ 廣西要如何才能發家致富
前言:
今天筆者將帶領各位讀者共同探討,廣西要如何才能發家致富?
一.政治方面:
(一)回顧總結:回顧和反思這些年廣西的經濟發展、以及經濟發展的得與失、利與弊、成功與不足;總結這些年廣西經濟發展的經驗與教訓、心得與難題;
(二)展望未來:思考和探索未來廣西經濟發展的方向、目標,展望廣西經濟發展的雄偉藍圖。
(三)定位調整:重新定位和調整廣西經濟發展的規劃、目標、方向、措施等。
(四)萬眾一心:確定以經濟發展為第一要務,同時兼顧發展民生、保護環境,和諧發展。在全廣西、廣西人民、各級政府、大小官員,宣揚和樹立起廣西大力和重力發展經濟的壯志、決心、行動。廣西富,則廣西人民富;廣西繁榮,則國家富強。
(五)經濟方面的施政:圍繞經濟方面的施政,比如基礎建設、稅費優惠、資金扶持、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引導銷售、政務流程縮減等等。大力培養發展經濟的能手,大力提拔和破格錄取發展經濟的人才。
八.靠東南亞「吃」東南亞
(一)從從地理上,廣西正好處在東盟十國與中國的中心位置,而且廣西面臨南海、面臨東南亞諸國,與東南亞諸國隔海相望。
(二)東南亞諸國普遍不發達,經濟水平猶在廣西之下。當然了新加坡除外。
(三)廣西完全可以做東南亞諸國的經濟中心、文化中心,只要大力發展,廣西成為東南亞真正的龍頭老大完全是有可能有希望的,欽北防也完成能夠成為東南亞的明珠。
九.結尾語
筆者文章寫得比較長,也解說得比較通俗,但是話糙理不糙。限於篇幅筆者沒能一一詳細解說,只能大概解說個思路。歡迎各位讀者對廣西的經濟發展,暢談好的建議和良策,也希望廣西的明天更加的美好和幸福。
Ⅹ 請就鄉政府如何促進本鄉經濟發展提出三條建議
1. 科學規劃市場經濟發展,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政府是地方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引導本區域經濟發展。首先要根據中央制定的經濟發展戰略,明確本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並確定發展規劃的分步實施落實。其次要根據本區域經濟發展實際,確定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政策。再次要確定發展本地經濟,引進人才、技術、資金方面的重點方向和目標。最後制定良好的地方教育政策,人力資源開發政策,優化人才環境,實現人力資源與經濟發展相一致、相互補充。
2. 保護生態環境,確保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保護環境,防止環境惡化,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首先,政府應當劃定明確的「禁區」,禁止企業和個人從事某些可能對環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的經濟活動;其次,加強環境保護措施,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保護生態環境,防止環境破壞,同時治理已經破壞或不適合經濟發展及人類宜居的生態環境,為地方經濟發展提高良好的發展基礎。
3. 完善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政府公共服務職能,主要包括政府承擔的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實施公共政策,擴大社會就業,提供社會保障,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健全公共服務體系等方面的職能。完善的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為區域經濟發展起重要的推動作用。
4. 轉變政府職能,以服務型政府管理職能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將公共服務管理作為政府管理的基本職能,凸顯政府的公共服務理念。強化政府妥善協調利益關系的能力,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將解決民生問題作為政府管理的著力點,尊重市場規律,發揮政府特有作用,淡化行政區劃,強化經濟區劃,破除行政壁壘,優化區域經濟布局,建立服務型市場經濟,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5. 落實科學發展觀,可持續調整地方產業結構,發揮地方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主導產業
地方產業結構是區域內產業空間組合的狀態,合理地利用區域資源,大力發展主導產業,求得更大的區域效益,是政府的最終目標。從產業布局來看,由於長期受條塊分割的影響,目前區域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同化現象較為突出。根據區域產業集聚理論,由於區域的主導產業,在生產上或者在產品分配上有著密切聯系,或者在布局上有相同的指向性,這些產業按一定比例布局在區域的某個優越的地區內,就可以形成一個高效率的生產系統,改善企業生產的外部環境,從而使區域整個生產系統的總體功能大於各個企業功能之和。而且提高了地方經濟發展抵禦市場經濟風波的能力,增強了地方經濟發展活力,充分利用了地方資源優勢,統籌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6. 制定適合地方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為所有的企業和個人提供能夠最大限度發揮其潛能的公平的制度環境
我們說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指的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一套所有經濟主體公認、每一個經濟主體都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把這些規則以法律或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並對這些規則的執行進行監督是政府的責任。制定規則的最高原則一是保證每一個經濟主體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潛能,二是對所有的經濟主體公平。對政府來說,當前最主要的是清理和廢除所有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各種限制企業和個人在市場規則允許的條件下自由從事各種經濟活動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規章制度,把經濟主體從阻礙其潛能發揮的制度束縛中解放出來,同時著手研究和制定對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的行為進行限制和懲罰的相關規則,如壟斷法等。
7. 加強教育,培養公民的市場意識,為地方經濟發展輸送高素質勞動力
現代經濟發展越來越證明,在所有的經濟資源中,高素質的勞動力是最重要的經濟資源。高素質的勞動力來自於高水平的而且是高度普及的大眾化的教育。就我國的基本國情而言,政府要做的是真正認識到教育在提升國家競爭力和保持經濟長期持續發展的戰略作用,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盡可能多地向教育傾斜;同時加快教育體制尤其是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步伐,把有限的資源真正用到教師和學生素質的提升及待遇改善上,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的效率。為經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