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理解新常態下創新在中國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
新常態下創新在中國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經濟新常態,需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從根本上說,就是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潛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讓市場主體真正放開手腳。
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以改革開路,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1)如何激活中國經濟擴展閱讀
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
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第二,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風險確實有,但沒有那麼可怕。中國經濟的強韌性是防範風險的最有力支撐。
我們創新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確定的戰略和所擁有的政策儲備,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我們正在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這有利於化解各種成長的煩惱。中國經濟更多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拉動,避免依賴出口的外部風險。
Ⅱ 中國經濟發展主要靠的是什麼
發展的主要動力依次是:內需、消費、投資、對外出口。另外從發展因素上看:優化經濟結構抓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是主線,提高經濟效益和增強科技創新驅動是主攻方向,保民生促和諧是重中之重。
依據:
1、經濟發展的財富增長體現在國民生產總值,費用與時間在流通、管理、服務等環節的分配與效率直接影響生產的質量與效率;因而,管理、服務與流通等環節越是精簡、廉潔和有效率,就越能促進經濟發展。
2、生產要素變化包括數量增加、結構變化、質量改善等,實現經濟增長的方法和模式。
3、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容既包括經濟增長方式的內容,還包括產業結構、收入分配、居民生活以及城鄉結構、區域結構、資源利用、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內容。
(2)如何激活中國經濟擴展閱讀: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復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包括三層含義:
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
經濟發展是通過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達到經濟量的增長。
「總部經濟」是指某區域由於特有的資源優勢吸引企業將總部在該區域集群布局,將生產製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較優勢的其它地區,而使企業價值鏈與區域資源實現最優空間耦合,以及由此對該區域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一種經濟形態。
Ⅲ 如何發展共享經濟
作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的共享經濟以其「享用」而非「佔有」、「物盡其用」的特點,顛覆了傳統的商業模式,盤活了社會閑置的資源,彰顯出了無與倫比的優勢。它一方面使資源的使用效率提升、使用價值放大,讓人們共享經濟紅利;另一方面它孕育著公平分享、公平誠信、節約環保等文明精神,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因此,共享經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利器。
共享經濟是實現資源綜合利用的助推器。共享經濟的核心是盤活存量經濟,是對閑置資源的再利用。作為共享行業的一大代表,滴滴出行,尤其是順風車業務的開展就最大限度降低了司機空駛率,最大化節省司乘雙方資源與時間,為社會的資源配置創造了新模式。面對機動車激增後出現的停車難、停車貴的煩惱和部分停車位閑置的現狀,馮志東創辦了「共享停車」,緩和了兩者的矛盾;與此同時,在北京、廣州、杭州等多個城市,繼共享單車、共享汽車之後,共享充電寶、共享籃球、共享雨傘等共享經濟新形態不斷涌現,推動了資源的綜利用。由此可見,共享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是閑置經濟,其發展壯大打通了經濟的神經末梢,促進了社會資源最大化利用。
共享經濟是檢驗國民素質的放大鏡。當前共享經濟成為社會各行業內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其在促進經濟增長、方便群眾生活的同時,也全面暴露出了國民素質存在的問題。確實,共享單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共享經濟一直也在頻頻的爆出醜聞。如共享單車押金問題、損毀現象與單車亂放現象。毫不誇張地說,共享經濟如同一面放大鏡,無情地折射出了國民素質過去未曾顯現出的醜陋。但我們仍要清醒地認識到共享經濟不僅意味著資源的共享,更意味著文明的共擔,進一步破解共享經濟與國民素質的「悖論」,切莫讓國民素質成為制約共享經濟發展的短板。因此,「共享經濟」需要共享發展經濟需要多方保障,企業、群眾、保險機構等不可或缺。
共享經濟是倒逼政府職能轉變的催化劑。正如同濟大學特聘教授諸大建說,「當下我國分享經濟的確存在一些亂象,很多所謂共享只是虛有其表。但現在的共享經濟仍然處在嬰兒期,不宜用「偽共享」來否認共享經濟創新」。確實,在共享經濟面前,對於如何規范共享經濟的發展,為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困局,政府如果能更好發揮行政職能就尤為重要。可行的辦法是形成政府、企業、社會三方合作治理的模式,通過政策法規、消費者參與、行業協會自律、三方數據平台委託等方式進行共同管理,真正讓共享經濟造福人類。
在共享經濟經歷了「井噴式」發展後,目前已進入一個拐點,面臨著重構調整的重任。正如李克強總理所提到:「支持和引導分享經濟發展,提高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眾生活」。我們要順應經濟發展的潮流,以接納的姿態擁抱共享經濟,盤活社會閑置資源,激活經濟增長潛力,也要逐步提升國民素質。相信在共享經濟的助推之下,中國經濟必將如虎添翼,開啟一個令人振奮的新時代。
Ⅳ 未來三年中國經濟會怎樣
經濟有波動,行業有興衰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中國人這么勤勞朴實,未來幾年經濟肯定會好起來的,只不過要經歷些波折,而且還要等一定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5G)經濟會轉型成功的。
十九大報告對未來發展作了整體部署,十九大報告提到: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
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來安排。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4)如何激活中國經濟擴展閱讀: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各行業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發展潛力也在發生細微的變化和調整。某些行業社會需求加大促進了這些行業的蓬勃發展,並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導產業。
產業結構性調整:
1、產業結構向科技含量增大升級;
2、逐步淘汰落後產能;
3、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4、進一步著手高科技成果的應用;
5、大力開發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
6、大力發展自主民族品牌,進一步加大自主品牌的市場佔有率、號召力。
Ⅳ 我國應從幾方面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九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1月13日在北京召開。李偉在會上說,在高質量的供給方面,要提高商品和服務的供給質量,跟上居民消費升級步伐。在高質量的需求方面,要釋放被抑制的需求,進而帶動供給端升級,促進供需在更高水平實現平衡。在高質量的配置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李偉認為,展望2018年,我國經濟運行有望延續增速穩、就業穩、物價穩、效益穩的「多穩」局面,將為經濟工作重心更多轉向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Ⅵ 「互聯網+」激活中國經濟 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已啟動
【導讀】「十三五」以來,我國互聯網蓬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加速與各行各業融合發展,「互聯網+」催生出一個個新業態、新模式,成為激活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這兩天,浙江桐鄉的這家紡絲車間里來了一位新成員,就是這個5G質檢機器人。利用5G高速率低延時的傳輸,它可以通過頭頂的8K高清攝像頭,能在0.2秒之內識別出生產線是否存在飄絲、漂雜等問題。
「十三五」期間,「互聯網+」行動計劃被確立為國家戰略。這5年,我國網路覆蓋規模持續擴大,電信普遍服務試點深入推進,全國行政村通光纖比例和4G比例均超98%,農村城市基本實現「同網同速」。五年來,我國5G通信從無到有,基站建設已超過60萬個、5G國際標准必要專利佔比全球領先、5G商用正式啟動、5G用戶數全球首位。
這5年,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在提速,互聯網紅利釋放也在加速,從衣食住行智能化到遠程教育、互聯網診療、在線辦公...曾經遙不可及的生活方式如今近在眼前。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9.4億,5年增長2.5億。龐大的網民構成了中國蓬勃發展的消費市場。「十三五」期間,我國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業務發展引領全球,2019年我國網上零售額達10.6萬億元,是2015年的近3倍,移動支付交易規模達347萬億元,是2015年的15倍。
在貴州正安縣的這家吉他廠,應接不暇的訂單讓工作人員忙得不可開交。到目前為止,正安縣的18家吉他企業通過電商平台已經賣出了600多萬把吉他。
數字浪潮下,自主就業、靈活用工等生機勃發。在城市,網約車、跑腿員、快遞小哥奔波在大街小巷;在農村,一部手機、一根自拍桿,幫助越來越多的鄉親們脫貧致富。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挑戰,網路購物充分發揮促消費、助轉型、保市場作用,為打通國內經濟內循環提供了有力支撐。「十三五」以來,我國的數字經濟規模從2015年的11萬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35.8萬億元,佔GDP比重36.2%。
工業互聯網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形成了新動能、新增長點。截至今年9月底,我國工業互聯網公共平台已超70家,服務工業企業達40多萬家,預計今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規模將達3.1萬億元。
Ⅶ 如何正確看待中國國經濟發展新常態
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我們不妨把它叫做「新常態」。正確認識「新常態」的特徵,對於新階段的經濟政策設計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改革開放之初快速發展的條件隨著快速發展取得的成就已經不復存在
「新常態」的顯著特點是已經跨過了粗放經營、快速發展的階段,進入了一個不創新、不深化改革就難以持續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經濟之所以30年保持兩位數的快速發展,是因為存在著快速發展的條件。這些條件是:
第一,10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國經濟面臨著崩潰的邊緣,即「窮」,「窮」的另一方面就是產業空間很大,從事什麼產業都是新的,都可以發展經濟。加之基數小,很容易快速發展。
第二,長期的封閉使我們不能完全了解外邊的世界,特別是不能清楚地了解上世紀70年代世界上其他國家快速的經濟發展,亞洲四小龍就是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改革開放打開了國門,知道了我們是後發展中國家,可以發揮後發優勢,承接新一輪世界產業轉移,跟在人家後邊亦步亦趨地做就是最經濟的經濟發展方式。
第三,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世界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誕生了信息產業和網路經濟。這樣的態勢使世界經濟發展有了新的興奮點,並因此使產業結構上升到了更高層次。由於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可以使我們大批量地承接外來產業轉移,實行大進大出的經濟發展戰略。
第四,改革開放之初,我們的資源、環境壓力不大,勞動力「紅利」相當充分。
第五,改革開放從制度層面解放了生產力,激發了人們創業的熱情。
基於上述發展之初的條件,我們形成了明顯粗放的速度型的經濟發展方式。這一發展方式的特點是:一是粗放經營,鋪攤子,上項目,靠投資;二是拼資源,拼環境,拼勞動力便宜,走低價格路線;三是招商引資,模仿,處於產業鏈的低端;四是過度依靠外需;五是靠行政力量推動,特別是地方政府之間的GDP競賽;六是GDP崇拜,速度第一,而不是速度、質量、效益的統一。在這六個特徵中,核心是GDP崇拜和行政力量推動。這樣的發展模式雖然使我國經濟總量上升到了世界第二,但付出的明顯代價和潛在代價都是難以估量的。此外,必須指出,低價格路線是低層次的競爭路線,是與更窮的國家競爭而不是與更富的國家競爭。
二、中國經濟步入了「新常態」
現在,中國經濟的規模已經做大,我們面臨著做強的新的歷史任務,既有的經濟發展方式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即人們所講的「新常態」。
「新常態」的顯著特點是經濟增長速度的自然放緩。這是基於以下的分析:
第一,真正的經濟增長是由創新推動的。經濟學家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指出,大約從1783年到1842年是第一次產業革命時期,這是第一個長波;第二個長波是從1842年到1897年,是所謂的蒸汽機和鋼鐵時代;到了20世紀20年代末,是電氣、化學和汽車對經濟發展起重要作用的時代。西蒙·庫茲涅茨在其《長期運動》中也做了類似分析。他們的分析揭示了經濟何以發展,即一個革命性發明和發現被用於工業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成為主要的生產方式,就成為新階段經濟增長的引擎。然而就當前情況來看,世界經濟還沒有出現可以擔當引擎的新的經濟增長興奮點。
第二,經濟增長速度是有一定規律的,即「自然增長率」。「自然增長率」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在一定的技術水平、產業結構和制度環境下,不受緊縮政策或擴張政策等外來因素的干擾,本身固有的、自然而然的增長率。這樣的增長率和既定的條件是協調的,是既定條件下的一種均衡。「自然增長率」是階段性的,是歷史的。據此,隨著快速發展的條件成為過去時,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增長速率,一個中速的增長速度。
第三,「新常態」面臨的任務是為已經起飛的經濟持續加油,使整個經濟在做強的過程中展翅高飛。「新常態」下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舉措是貨真價實的創新,是扎實有效的結構調整。
三、面對「新常態」的應有形態和政策設計
既然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即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就應當以科學而冷靜的態度直面現實:
第一,要從昔日的GDP崇拜和速度型情結中掙脫出來,以平常心態對待一個並不算快速的、自然而然但確實有效的增長速度。要重塑經濟增長的心理底線,認清經濟發展的規律。要清楚地把握當前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創新,是調結構,是追求經濟增長的結構效應,即通過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提升帶動經濟發展,而不是水平結構,即平面復制原來的產業結構。更不能迎合錯誤的速度情結而盲目刺激。必須明確,我們任何時候都必須重視就業,但這種就業應當是貨真價實的就業,而不應當是偽就業。
第二,在「新常態」下應當抓緊完成旨在建設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任務。經濟發展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微觀層面的事,是經濟規律自發作用使然。要正確處理宏觀調控和制度建設的關系。從世界經濟史的角度看,相當多的宏觀調控是顧此失彼、按了葫蘆上來瓢,我們切不可過高估計了宏觀調控的作用,更不能讓宏觀調控耽誤了我們的改革。
第三,通過合適的制度安排,激發大眾的創新。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德蒙·費爾普斯在其《大繁榮——大眾創新如何帶來國家繁榮》中認為,發達國家的經濟繁榮,是普遍大眾創新的結果。他說,「繁榮的歷史進程從19世紀20年代的英國到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是廣泛實現自主創新的結果。」他強調,「國家層面的繁榮源自公眾對創新過程的普遍參與。它涉及新工藝和新產品的構思、開發與普及,是深入草根階層的自主創新。」對於中國經濟而言,一個產業空間很大,跟到人家後邊模仿著做的時代已經過去,中國經濟已經到了不創新就不能發展、就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程度。我們必須通過制度安排,例如平等進入、公平競爭;保護知識產權;淡化官本位;鼓勵適當的冒險;包容各種創新伊始的「異端」;杜絕各種尋租的機會,把企業家精神引導到真正的創新而不是官商勾結的尋租。
Ⅷ 結合2022年中國經濟面臨的形勢談談如何理解」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總基調
「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是黨中央對國內外形勢准確判斷後的英明決策。穩中求進不是無所作為、不是一味求穩,而是要在把握好度、把握好時機的前提下有所作為,推動我國經濟更高質量發展。具體如下:
1、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要把握好明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經濟穩,人心穩、大局穩。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
2、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要把握好明年經濟工作的政策導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七個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微觀政策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結構政策要著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科技政策要扎實落地,改革開放政策要激活發展動力,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社會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線。
3、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
宏觀政策上,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註重精準、可持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穩增長關鍵在落實
提升各地區各部門責任感,加快構建正向激勵機制,推動中央部署落在實處。要實現經濟穩中求進,關鍵在於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推動相關政策有效落地。只有政策直達市場主體,激活市場活力,才能將中央的部署化為經濟發展的動能。
這就要求各地區各部門一定要提升工作的責任感,不忘初心,牢記以人民為中心,積極推動工作。同時,要加快構建正向激勵機制,讓廣大領導幹部更有積極性、更有創造性、更有開拓精神,肯干實干,促進經濟平穩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