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墨西哥豬流感體現了那些經濟常識
甲型H1N1流感疫情於2009年4月由墨西哥暴發,目前已蔓延至23國,其中10國已有確診病例。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科學與公共衛生部副主任Anne Schuchat博士認為,此次暴發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能是四種不同的流感病毒,即北美豬流感、北美禽流感、人流感和亞歐豬流感的雜交型。
一般來說,豬流感不會在人和人之間傳播,但這次的甲型H1N1流感卻主要是在人際傳播。美國尚未發現由豬傳染到人的案例。比較令人費解的是,這次甲型H1N1流感中受影響最嚴重的是青壯年,而非老年人或嬰幼兒。在墨西哥的死亡案例中,大部分病人都在25~45歲之間。盡管我們對這種新型的病毒了解不多,但大致可以看出,這可能是一種死亡率較低但傳播速度極快的疾病。
有的傳染病傳播速度較慢但死亡率很高,非常典型的如亞洲禽流感,死亡率大約為61%,但傳播的范圍和速度有限;有的傳染病死亡率較高且傳染速度較快,比如SARS,估計死亡率大約為9.6%,且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大范圍傳播。1918~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死亡率約為3%,但傳播的范圍廣、速度快,有大約10億人受到感染,死亡人數高達3000萬。由於不清楚被感染的人數究竟有多少,目前尚難以對甲型H1N1流感的死亡率做出准確估計,但很可能會高於普通流感的死亡率,低於西班牙流感的死亡率。
我們可以設想三種情景,以分析甲型H1N1流感對中國經濟可能產生的沖擊。
情景一:中國不發生疫情,甲型H1N1流感主要在全球其他地區蔓延,並逐漸得到控制。
在此情景下,甲型H1N1流感可能通過如下渠道影響全球經濟:
(1)墨西哥出現經濟危機。世界銀行已經緊急向墨西哥提供2億美元的貸款用於甲型H1N1流感項目。墨西哥股市和比索匯率均出現了暴跌。考慮到墨西哥的疾病預防和控制體系並不發達、公共衛生條件較為惡劣,我們估計其境內的甲型H1N1流感在短期內還會繼續蔓延、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實施對墨西哥的旅行和貿易隔離措施,墨西哥經濟將遭受沉重的打擊。墨西哥經濟規模全球排行第13位,如果其經濟活動癱瘓,對全球經濟都會產生影響。
(2)墨西哥經濟危機引發新興市場金融危機。2009年金融危機第二波主要發生在新興市場。新興市場在過去十年經濟增長較快,但盲目對外開放也導致外債過高、金融部門盲目對外開放等問題,國際上大宗商品價格暴跌之後新興市場的貿易條件惡化,主權信用評級被大幅度調低。如果墨西哥爆發經濟危機,可能會牽連拉美國家和其他新興市場出現金融危機。
(3)墨西哥經濟危機拖累美國復甦。墨西哥和美國唇齒相依, 2007年墨西哥49.6%的進口來源於美國,而其對美國的出口占其總出口的82.2%。美國15.7%的進口來源於墨西哥,墨西哥是美國第三大進口貿易夥伴國,同時,墨西哥是美國的第二大貿易出口夥伴國,美國的出口21.4%是出口到墨西哥。墨西哥經濟出問題必然會波及美國的經濟。
(4)信心受挫加大美國經濟復甦的難度。美國盡管有可能會逐漸控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但考慮到其經濟形勢仍然未有明顯的復甦信號,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進一步打擊消費者的信心,並使得美國經濟復甦更加困難。
(5)貿易保護主義借預防傳染病之名大行其道。為了控制疾病傳入本國,各國將實行更為嚴格的出入境管理和檢疫措施,已經出現疑似案例的國家將在國內實行更嚴格的對人流和物流的限制、隔離措施,這均會對經濟生產,尤其是進出口貿易帶來負面影響。因此,中國需要特別關註:第一,出口前景更加不容樂觀。墨西哥、美國經濟進一步下滑會影響到中國的出口,畢竟,美國和墨西哥均是中國的主要出口國。由於更嚴格的隔離措施,中國的出口可能會增加更多的成本,甚至遭受更多變相的貿易保護主義;第二,旅遊、航空等行業會受到更大的影響,尤其是跨境旅遊。
情景二:甲型H1N1流感傳播到了中國。考慮到SARS之後中國的傳染病預防和控制體系有了較大的改善,又有抗擊SARS的成功經驗,即使甲型H1N1流感傳入中國,也會在較短時間之內得到較好的控制。
但我們應對傳染病,仍然主要靠行政和計劃的手段,SARS期間各地「省自為戰、市自為戰」,阻止人口和貨物跨區域流通;嚴格控制外來人口,各單位放假,甚至對有的居民小區整體隔離,盡管較快地控制了局勢,但對經濟生產活動的干擾是非常嚴重的。
當前,中國經濟復甦的基礎尚不堅實,如果在境內暴發甲型H1N1流感,將使保增長的任務更加嚴峻。此外,要特別關注當前和SARS暴發時的不同情況,比如,2008年底農民工大量失業,除了返鄉的農民工之外,還有些農民工仍然留在城市但卻沒有工作,比如東莞估計就有100萬游盪的失業外來人口,這對控制流動人口增加了難度。要特別關注控制傳染病過程中對弱勢群體的保護。一是失去工作的農民工,如果甲型H1N1流感影響到豬肉價格下跌,將使農民收入進一步惡化;二是中小企業,甲型H1N1流感將使中小企業的出口受到較大沖擊,因此它們迫切需要返回國內市場,但如果限制人口和貨物的流通,將對中小企業帶來嚴重的沖擊。
情景三是最壞的: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圍內失控,演變為一場席捲全球的瘟疫。
過去的歷史經驗是每個世紀都會暴發一兩次全球范圍內的瘟疫。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全球性傳染病是1968~1969年的「香港流感」,導致全球范圍內大約100萬人死亡。盡管我們不能完全排除這種最壞的可能性,但甲型H1N1流感演變為全球性瘟疫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一是世界范圍內疾病預防和控制體系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國際間關於傳染病防治的合作日益緊密,既有世界衛生組織這樣的國際平台,又有各種非政府組織的參與、政府間的合作框架,這便利了信息和技術的交流,以及各國間政策的協調。
二是疫苗技術能夠有效地控制病毒的傳播范圍和傳染病的死亡率。盡管現在還沒有針對甲型H1N1病毒的疫苗,但是醫生們發現,在48小時之內使用Tamiflu和Relenza等已有的疫苗能夠使病人的病情得到極大的緩解。
假設出現全球性瘟疫,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項研究,全球范圍內將損失3萬億美元,將近全球GDP的5%。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傳染病是典型的外部沖擊,其對經濟的影響是暫時性的。美國學者Acemoglu和Johnson的研究表明,1918~1919年那場瘟疫對1920~1930年的經濟增長是正向的,流感導致的死亡率每上升千分之一,其後10年的平均年增長率會提高0.2個百分點。在SARS期間,很多學者同樣過高估計了SARS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
最後,我們提出應對甲型H1N1流感的四項對策建議:其一,加強和世界衛生組織以及其他國家的合作,及時了解信息、把握動向,加強政策間的溝通和協調;其二,密切關注事態發展,及早做出不同情景下的預案;其三,適當調整保增長的目標,政策重點應強調保穩定、保民生;其四,關注弱勢群體,提高幫助弱勢群體的有關政策的瞄準度。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助理)
⑵ 論文 瘟疫對宗教、文化社會、經濟。科學技術、醫療實驗、恐怖活動等得影響 字數2500字
總的來說,瘟疫[1]是由於一些強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 一般是自然災害後,環境衛生不好引起的。
先秦時期
瘟疫在中國史料中早有記載。如《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呂氏春秋·季春紀》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說明當時對瘟疫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認為溫疫一年四季皆可發生,原因之一是由於時令之氣的不正常,是由「非時之氣」造成的。
現存最早的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也有記載。如《素問·刺法論》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素問·本能病》篇:「厥陰不退位,即大風早舉,時雨不降,濕令不化,民病溫疫,疵廢。風生,民病皆肢節痛、頭目痛,伏熱內煩,咽喉干引飲。」指出溫疫具有傳染性、流行性、臨床表現相似、發病與氣候有關等特點,並認為只要「正氣存內」,就能「避其毒氣」。
東漢時期
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雜病論》的序言中說「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公元196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文中的「傷寒」,除了指外感熱病外,還包括了當時的烈性傳染病,可見當時溫疫流行之猖獗。
三國
曹植《說疫氣》記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荊室蓬戶之人耳!若夫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門,若是者鮮焉。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而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也。」描繪了當疫病流行的慘狀,並明確指出:「癘氣流行」,並非「鬼神所作」,而是「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所致。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詩》中也記載:「……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是當時凄涼情景的真實寫照。據史料記載,從漢桓帝劉志,至漢獻帝劉協的七十餘年中,記載有疫病流行17次。疫情連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們也未能倖免。如文學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陳琳、應瑒、劉楨也一時俱逝。其慘狀可見一斑。
晉朝
晉朝葛洪《肘後備急方》對溫疫也有論述,認為「傷寒、時行、溫疫,三名同一種。……其年歲中有癘氣兼挾鬼毒相注,名為溫病。」並立「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一章,記載了辟瘟疫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溫病散等治療、預防溫疫的方劑。
隋朝
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疫癘病諸候》認為疫癘病「其病與時氣、溫、熱等病相類,皆有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病無長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厲之氣,故雲疫癘病。」並認為嶺南地區的青草瘴、黃芒瘴等瘴氣也屬疫癘病范圍。並進一步指出:「此病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故須預服葯及為法術以防之。」
唐朝
唐朝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九·傷寒》立「辟溫」一章,記載治療溫疫的方劑。
出於唐朝王冰以後的《素問》遺篇,認為溫疫與五運六氣變化異常有一定的關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癘」之稱。說明古人已經意識到溫疫的致病原因不同於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種疫毒之氣。
宋代
宋代醫家張從正《儒門事親·卷一·立諸時氣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氣在上,瘟疫大作,必先頭痛或骨節疼,與傷寒、時氣、冒暑、風濕及中酒之人其狀皆相類。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況巴豆之丸乎。」對瘟疫的臨床表現、治療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元朝
元朝醫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溫疫五》:「瘟疫眾一般病者是,又謂天行時疫。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總結了溫疫的治療方法。
明朝
明朝醫家吳又可目睹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在前人有關論述的基礎上,對溫疫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探討。其所著的《溫疫論》是我國論述溫疫的專著,對溫疫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認為「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指出溫疫的致病因子是「異氣」,又稱「疫氣」、「癘氣」「戾氣」等,是對溫疫病因的創見。
吳氏認為戾氣是物質性的,可採用葯物制服。雖然戾氣「無形可求,無象可見,況無聲復無臭,何能得睹得聞」,但它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又進一步指出「物之可以制氣者葯物也。」
戾氣是通過口鼻侵犯體內的。認為「邪從口鼻而入」,又感染戾氣的方式,「有天受,有傳染,所感雖殊,其病則一」。
而人體感受戾氣之後,是否致病則決定於戾氣的量、毒力與人體的抵抗力。指出「其感之深者,中而即發,感之淺者,而不勝正,未能頓發」;「其年氣來之厲,不論強弱,正氣稍衰者,觸之即病」;「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
戾氣引起的疫病,有大流行性與散發性的不同表現。而戾氣致病又有地區性與時間性的不同情況。此外,由於戾氣的種類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臟器部位也不一。認為「……為病種種,是知氣之不一也」。並且還指出人類的疫病和禽獸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氣所引起的。
吳又可在《溫疫論》中,還創制了不少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劑。《溫疫論》是我國醫學文獻中論述急性傳染病的一部劃時代著作,至今仍可用來指導臨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清朝
清朝余師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吳又可《溫疫論》的基礎上,認為疫疹的病因是癘氣,指出「一人得病,傳染一家,輕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內,大率如斯。」並根據暑熱疫的病證特點,創立「清瘟敗毒飲」一方,以重用石膏為主,為溫疫病的辨證論治開拓了新的境地。
綜上所述,中醫葯學在與溫疫長期的斗爭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與臨床治療方法。應該充分發揮中醫葯治療急性傳染病的作用。[2]
編輯本段
巨大危害
2000年八國集團領導人(G8)將在日本沖繩舉行年度會議。鑒於包括艾滋病、肺結核和瘧疾等在內的傳染病已成為人類頭號殺手,其所帶來的經濟損失更是難以數計,如何遏止全球瘟疫的蔓延將首次正式列入此次會議的議題。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言人格里高利-哈特爾表示,「此舉標志著人類在與傳染病的斗爭中邁出了重要一步。如果不採取措施,這三種傳染病很有可能徹底摧毀人類經濟和社會結構。相反,如果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能共同為此做出貢獻,事情將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據了解,目前全世界共有3500萬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70%的人生活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該地區迄令為止已有1100萬人死於艾滋病。
三分之一的艾滋病患者最後都死於肺結核,後者每年奪去200萬人的生命,同時又有800萬人感染,幾乎全部集中在發展中國家。
瘧疾只需藉助蚊子叮咬就可以傳染,在非洲,它每年要奪取100萬人的生命。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在發展中國家,艾滋病、肺結核和瘧疫這三種傳染病使各國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其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過去35年中,僅瘧疫一種傳染病就使國內生產總值損失了三分之一。
法國總統希拉克在一次重大艾滋病會議上曾表示,他將在八國集團領導人會議上敦促其他國家的領導人支持改善發展中國家的醫療水平。
從以往的情況來看,八國集團所做的允諾往往最終不能兌現。例如,1999年,八國集團曾宣布將為世界上最貧窮國家削減1000億美元的債務,但迄令為止,還沒有哪個國家採取具體行動。
有鑒於此,積極呼籲向貧窮國家提供廉價葯品的世界慈善醫療衛生陣線(MSF)警告說,八國集團必須用實際行動來實現所許下的諾言。
MSF女發言人薩曼莎-波爾頓說,「八國集團應該提供資金,幫助發展中國家生產一些普通葯品,如治療艾滋病的抗逆轉錄酶病毒葯品,以使這些國家擺脫對國外大醫葯公司的依賴。」
此外,鼓勵、支持公共研究機構的研究工作也非常重要,研製新葯品不應該象商品一樣為某個跨國大公司所壟斷。肺結核的治療就是一個突出例子。目前僅有的一種疫苗還是在1923年發現的,此後,幾乎沒有人再去研究新的更為有效的葯品。而這種名為TB的疫苗經過30多年的運用之後,不僅價錢昂貴,而且葯力也在逐漸下降。
波爾頓說,「肺結核是窮人的疾病。如果感染了肺結核,你必需呆在醫院里幾個月,無法工作,而這對許多人來說是根本負擔不起的。」
編輯本段
第一次流行瘟疫
[3]自2400多年前至19世紀中後期雅典瘟疫
2400多年以前的一場疾病幾乎摧毀了整個雅典。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雅典的市民們生活在噩夢之中,身邊強壯健康的年輕人會突然發高燒,咽喉和舌頭充血並發出異常惡臭的氣味。 不幸的患者打噴嚏,聲音嘶啞,因強烈的咳嗽而胸部疼痛。一位醫生發現用火可以防疫,從而挽救了雅典。
流感
早在公元前412年的古希臘時期,希波克拉底就已經記述了類似流感的疾病。到了19世紀,德國醫學地理學家Hirsch詳細列表記述了自公元1173年以來的歷次類似流感的流行病爆發情況。明顯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第一次流行病發生在1510年的英國。
後來在1580年、1675年和1733年也曾出現過流行性感冒引起大規模流行病的情況。而對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詳盡描述是在1580年,自此以後,文獻中共記載了31次流感大流行。其中,1742年至1743年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流行病曾涉及90%的東歐人,1889年至1894年席捲西歐的「俄羅斯流感」,發病范圍廣泛,死亡率很高,造成嚴重影響。
鼠疫
歷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發生於公元6世紀,起源於中東,流行中心在近東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經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陸海商路傳至北非、歐洲,幾乎殃及當時所有著名國家。這次流行疫情持續了五六十年,極流行期每天死亡萬人,死亡總數近一億人,這次大流行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發生於公元14世紀,其起源眾口不一。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續近300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達2000人,一個月後竟達8000人。直到幾個月後一場大火(史稱「倫敦大火災」),燒毀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築,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這次鼠疫大流行就是歷史上稱為「黑死病」的那一次。
狂犬病
狂犬病毒的面貌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僅僅百餘年的歷史,但明確的病毒致病的記載早在400多年前就有了。早在1566年,瘋狗咬人致病的案例已經被記錄下來,但直到1885年,人們還不知道狂犬病到底是由什麼引起的。
在細菌學說占統治地位的年代,法國著名科學家巴斯德(Pasteur,1822-1895)的試驗,為狂犬病的防治開辟了新的路徑。巴斯德從實踐中發現,將含有病源的狂犬病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後,再將這些毒性已遞減的液體注射於狗,以後狗就能抵抗正常強度的狂犬病毒的感染。
編輯本段
第二次流行瘟疫(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結核病
據資料介紹,自1882年柯霍發現結核菌以來,迄今因結核病死亡人數已達2億。而今日重提防治結核病,是因為最新資料表明,全世界結核病人死亡人數已由1990年的250萬增至2000年的350萬。75%的結核病死亡發生在最具生產力的年齡組(15至45歲),全球已有20億人受到結核病感染,每年感染率為1%,即每年有約6500萬人受到結核病感染。
第三次鼠疫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於19世紀末(1894年),它是突然爆發的,至20世紀30年代達最高峰,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個國家,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此次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目前,鼠疫在北美、歐洲等地幾乎已經絕跡。但在亞洲、非洲的一些地區,人鼠共患狀況還時有出現。
流感
1918年,一場致命的流感席捲全球,造成了2000萬至5000萬人死亡。盡管這場流感在美國被稱為「西班牙女士」,但是它似乎首先起源於美國,有可能是從豬身上傳播的。在那一年,近1/4的美國人得了流感,導致50多萬人死亡,幾乎一半的死者是健康的年輕人。
平時流行的流感雖然沒有這么致命,但是平均每年在美國也導致11萬多人住院,3.4萬人死亡。作為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流感沒有特效葯可治,可以注射流感疫苗預防,有效率為70%至90%。由於流感病毒極其容易發生變異,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類型不一樣,因此必須每年注射疫苗才能發揮作用。
天花
天花原來只在「舊世界」(亞洲、歐洲和非洲)流行,在17和18世紀,它是西方最嚴重的傳染病,但是在歷史上的影響卻比不上鼠疫,這可能是因為其受害者以兒童為主(約1/10的兒童因天花夭折),活下來的成年人大多已有免疫力能力。天花是感染天花病毒引起的,無葯可治,世界衛生組織在1980年5月28日宣布人類消滅了天花。天花消滅後,人們對如何處置天花病毒展開了唇槍舌劍的爭論。1990年,第22屆世衛大會作出決定,將世界上僅有的天花病毒儲存於俄羅斯的科爾索沃國家病毒和生物技術研究中心,還有美國的亞特蘭大疾病控制中心。 銷毀天花病毒的最後期限仍沒有明確。
編輯本段
第三次流行瘟疫(20世紀中期至21世紀初)
流感
世界上又出現過三次以上流感大流行,即:1957年開始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2N2)所致的「亞洲流感」、1968年出現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3N2)所致的「香港流感」以及1977年發生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所致的「俄羅斯流感」。
在1957年「亞洲流感」及1968年「香港流感」爆發流行期間,各年齡組均易感染,死亡率升高,65歲以上老年人尤為顯著。在具有高危因素(如心肺疾病)的人群中也出現了較高的死亡率,這兩次流感均波及世界多個地區。據美國公布的統計數字,在1957年「亞洲流感」流行期間,美國共有7萬人因此死亡。而在1968年「香港流感」流行期間,共有3.4萬人在美國因感染致死。1977年11月至1978年1月在蘇聯「俄羅斯流感」流行。1978年1月,「俄羅斯流感」開始在美國在校學生及徵募的新兵中爆發流行。至1978年冬,其他許多國家也紛紛出現感染流行。
登革熱
登革熱是一種由伊蚊傳播登革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
登革一詞源於西班牙語,意為裝腔作勢,乃為描寫登革熱患者由於關節、肌肉疼痛,行走步態好像裝腔作勢的樣子。登革熱是一種古老的疾病,20世紀登革熱在世界范圍內發生過多次大流行,患病人數多達數百萬之多。
1998年時,登革熱已成為僅次於瘧疾的最重要的熱帶傳染病。在東南亞地區呈地方性流行趨勢,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及華南各省也發生過不同程度的流行。
西尼羅河病毒
2002年的夏季,「西尼羅河」病毒在美國再次爆發,從1999年到2002年四年間,這種由蚊子傳播的疾病,奪去了幾十人的生命,100多人受到感染。西尼羅河病毒是在1937年從烏干達西尼羅河區的一位婦女身上分離出來的,近年出現在歐洲和北美的溫帶區域。
專家認為,每200個感染「西尼羅河」病毒的人中只有1個可能引發致命疾病,但對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等免疫系統較為脆弱的人,感染可能引發腦炎直至死亡。
艾滋病
艾滋病是「後天免疫缺損綜合征」(AIDS)的英文簡稱。艾滋病病毒終生傳染,它破壞人的免疫系統,使人體喪失抵抗各種疾病的能力。1981年6月,美國疾病控制中心首先報道了5例這樣的病例,他們都是同性戀者,隨後,在美國和其他國家都陸續發現了類似症狀的病人,後在全世界大規模傳播開來。
埃博拉病毒
2000年10月14日在烏北部的古盧地區突發埃博拉病,目前有51人被感染,其中31人已經死亡。埃博拉病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烏干達出現。這種病由埃博拉病毒通過身體接觸傳染。感染病毒的人出現高燒,肌肉劇烈疼痛,鼻腔、口腔和肛門出血等症狀,有可能在24小時內死亡。據報道,烏干達的鄰國蘇丹和剛果(金)曾先後在70年代和1995年流行過埃博拉病,不少人因此被奪去了生命。[4]
編輯本段
人類歷史上十大傳染病死亡事件
1 像羊群一樣地死亡著雅典大瘟疫
2 多種瘟疫集體爆發安東尼瘟疫
3 世界第一次大規模鼠疫查士丁尼瘟疫
4 肆虐三百年,死亡近兩億歐洲黑死病
5 史上最大的種族殺——滅絕印第安人的天花
6 肆虐兩個世紀的黃熱病
7 無法估量的損失霍亂橫行的19世紀
8 20世紀人類的噩夢西班牙大流感
9 戰爭的幫凶俄國斑疹傷寒
10 仍在肆虐的瘟疫瘧疾
⑶ 這次疫情不少行業受到沖擊,什麼行業將會興起
這次災難對於全國來說都是一次很大的影響,有太多的行業都受到了巨大的沖擊。特別是飲食行業,因為這次瘟疫的爆發就是和飲食有關,人類為了貪吃野味導致病毒上身。所以在災難過後,針對野味這一塊一定會進行嚴加管控的。而興起的行業我覺得一個是口罩行業,一個人直播行業。
說起來,這次瘟疫真的對全國的經濟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光是一個月不上班就讓很多普通家庭難以承受。因為本來一年就賺不到多少錢,要知道失去了一個月工資也是一比不小的數目。不過對於家底雄厚的人來說卻沒有什麼影響,當然了最苦的還是那些一線的醫務人員,所以希望疫情能夠早點過去吧,也讓醫生們好好的歇一歇。
⑷ 人類歷史上發生的幾次大的瘟疫,每次發生對當時的經濟影響有多大
多年來,科學家和醫學研究者對大流行(或流行病)的確切定義一直存在分歧,但有一點大家都認同的是,這個詞描述的是疾病的廣泛發生,超出了正常情況下的定義。
從1918年到1920年,一場令人不安的致命流感疫情在全球爆發,感染了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造成2億至5千萬人死亡。在1918年發生大流行的5億人中,估計死亡率為10%至20%,僅前25周就有2500萬人死亡。導致1918年流感大流行的原因不同於其他流感爆發。在過去,流感只殺死老年人或削弱病人的能力,但現在它開始攻擊頑強而完全健康的年輕人。
第六次霍亂流行(1910-1911)
死亡人數:80萬
原因:霍亂
像前五個化身一樣,第六次霍亂疫情起源於印度,造成80多萬人死亡,然後蔓延到中東,北非,東歐和俄羅斯。第六次霍亂疫情也是美國最後一次霍亂爆發的根源(1910-1911年)。美國衛生當局吸取了過去的教訓,迅速隔離了感染者。最後,美國只發生了11例死亡。到1923年,霍亂病例已經大大減少,盡管它們在印度沒有變化
流感大流行(1889-1890)
死亡人數:100萬
原因:流感
該毒株原名“亞洲流感”或“俄羅斯流感”,雖然最近發現了甲型流感(H3N8)病毒,但仍被認為是甲型流感(H2N2)病毒。1889年5月,在三個遙遠的地方觀察到了第一例:中亞的布哈拉(斯坦,土耳其),加拿大西北部的阿薩巴斯卡和格陵蘭。19世紀人口的快速增長,尤其是城市地區的人口增長,只是促成了流感的傳播,很快席捲全球。雖然這是細菌學時代第一次真正的疫情,但也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1889-1890年的流感大流行奪去了100多萬人的生命。
第三次霍亂流行(1852-1860)
死亡人數:100萬
原因:霍亂
一般認為是七次霍亂疫情中最致命的一次,19世紀第三次霍亂疫情發生在1852年至1860年。像第一次和第二次流行病一樣,第三次霍亂大流行起源於印度,從恆河三角洲蔓延,然後經過亞洲,歐洲,北美和非洲,造成100多萬人死亡。來自英國,的醫生約翰斯諾,在倫敦,貧困地區工作時追蹤了霍亂病例,並最終成功地將受污染的水確定為疾病的傳播途徑。不幸的是,與他的發現同一年(1854年)成為大流行最嚴重的一年,在那一年,大不列顛有23,000人死亡黑死病(1346-1353)
死亡人數:7500萬-2億
原因:布氏的瘟疫
從1346年到1353年,瘟疫的爆發席捲了歐洲,非洲和亞洲,估計死亡人數在7500萬到2億之間。鼠疫被認為起源於亞洲,可能是通過寄生在老鼠身上的跳蚤傳播到歐洲大陸的,老鼠通常生活在商船上。港口是當時的主要城市中心,是老鼠和跳蚤的理想滋生地。所以潛伏細菌興盛,後來毀滅了三大洲。
查士丁尼的瘟疫(541-542)
死亡人數:2500萬
原因:賈斯汀尼安瘟疫
據信,當時歐洲近一半的人口死於鼠疫,拜占庭帝國和地中海港口城市遭受鼠疫爆發,奪走了2500萬人的生命。賈斯汀尼安鼠疫通常被認為是第一次淋巴腺鼠疫,它在世界上留下了印記,殺死了東地中海四分之一的人口,摧毀了君士坦丁堡城。在這座城市的鼎盛時期,它每天殺死大約5000人,最終導致這座城市40%的人口死亡。
安東尼瘟疫(公元165年)
死亡人數:5百萬
原因:未知
安東寧鼠疫也稱為蓋倫鼠疫,是一種古老的流行病,影響了亞細亞,埃及,希臘和義大利。它被認為是天花或麻疹,盡管其真正原因尚不清楚。這種未知的疾病是由大約165年前從美索不達米亞返回的士兵帶回羅馬的。不知不覺中,他們傳播了一種疾病,最終殺死了500萬人,摧毀了羅馬軍隊。
新冠肺炎(新型冠狀病毒)怎麼樣?
從2019年12月開始,新型冠狀病毒開始在人類中出現。它被命名為新冠肺炎,是“2019年冠狀病毒病”的縮寫。這種新病毒在人與人之間迅速傳播,地球上沒有人對新冠肺炎有免疫力。這種病毒在幾個月內就傳遍了全世界。根據世衛,發布的最新數據,截至時間24日23: 05,新冠肺炎確診肺炎病例31664104例,全球死亡972221例。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感染率仍在上升。
隨著冠狀病毒的大流行,世界各地的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大流行期間的最佳做法,從粗心的洗手到遠離社會距離。世界各國已經宣布強制“在家”關閉學校、企業和公共場所的措施。幾十家公司和更多的獨立研究人員開始研究和測試疫苗。努力促進人類在這一流行病中的生存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關切。在撰寫本文時,還無法預測新冠肺炎大流行的結果。然而,我們可以從歷史流行病中吸取教訓。
醫療保健一直是全球關注的主要問題之一。雖然參與醫學研究的學生人數在增加,但醫療設施的質量仍然不達標,特別是在低收入群體中。技術進步可能降低了一些疾病的強度或頻率,但仍有一些疾病尚未消亡。特別是,影響許多人的疾病爆發(流行病)對社會更危險,需要迅速治癒。大流行會沖擊全球很多行業,比如房地產、餐飲、金融!
⑸ 歷史上有沒有因疫情,而導致的經濟大衰退
沒有,古代因為當時的問題,疫情基本斷絕不了,但是也沒有做到經濟大衰退那麼厲害
⑹ 明末大瘟疫,採取了什麼措施,取得了什麼成果
明末動盪的社會局勢
崇禎帝朱由儉即位後,對當時的政治採取了很多的措施,但是由於多年累積的弊病,沒有取得什麼成效。而且當時的黨爭已經非常的嚴重,行政效率很低,導致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崇禎帝對於黨爭也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和訓斥,但卻沒有收獲結果。
這兩個機構雖然都是按照前朝的經驗設定的,但是在實際的運用中,卻沒有做的像前朝那樣好,運行的效果很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醫官的選拔不夠嚴格,形同虛設。所以明朝的醫官普遍水平都不高,有些甚至治療一些傷風感冒都困難,別的更不用提,不出現誤診現象就不錯了。
第二,惠民葯局的成立時間雖然很早,可是因為經費不足的原因,運轉很困難。所以惠民葯局也從一個常設機構,逐漸變成臨時的救濟機構。而且根據歷史記載,到了萬曆年間,這個機構基本不存在了,只有遇到非常緊急的情況,比如瘟疫發生的時候,才會臨時確定來發一些葯,到了明朝末年,連發葯的地方都沒有,只有一些大城市才能勉強找到影子。
第三,這兩個機構都沒有專門的制度保障,完全由著統治者的興趣來,有時候皇帝高興了,就對這兩個機構整頓一下,但更多的是置之不理。從中央到地方,這個兩個機構都缺乏嚴格的管理,不成系統,而且還沒有普及開來,一些偏僻的地方根本就沒有。
第四,明朝政府對醫學並不重視。關於瘟疫的治理,在宋朝就有隔離的辦法,可是到了明朝,瘟疫發生的時候都沒有採取。
結語
⑺ 一個讓歐洲大減員的瘟疫,是怎麼樣改變世界格局的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探險家們率先開啟一系列航海活動。麥哲倫首先完成了環球之旅;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這些都是人類航海史上的里程碑。歐洲大航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巧合的是,鄭和下西洋也趕上了這個年代,比歐洲略早幾十年。東西方的交流促進了各自文明的發展。亞洲有香料、茶葉、絲綢,美洲有黃金,一次遠程航海就能賺得盆滿缽滿。
就這樣,番多拉盒子打開了,製造出一個又一個驚喜。大航海時代給歐洲人帶來了大量的財富,同時也讓他們開眼看世界,促進了世界文化的交融。
誰也沒想到,這場疫情發展到最後竟對人類文明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它是黎明前的黑暗,迫使人們走向光明。最終,不僅改變了歐洲的歷史,甚至還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格局!
⑻ 黑死病對社會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
1.宗教、種族方面教廷權威遭到挑戰。老百姓中沸騰著不滿,絕望的境地導致對基督上帝的質疑。因神職人員的無能無為而起的憎恨埋下了後期宗教改革運動的種子。(期間有對立於正統教會的苦修團從一處遊行到另一處,手執鞭條抽打自己以期洗清罪孽的同時,更把細菌也帶到各地,反而易於疾病傳播。)反猶狂熱被燃起。由於猶太人的生活場所更為干凈衛生,因此受到的侵襲稍輕(猶太社區正好又把他們與廣羅大眾隔離開,這樣顯得更加可疑了)。謠言四起,說這是一場猶太人毒害基督教徒的陰謀——托萊多的猶太領袖策劃了這一切。於是一批猶太人被抓捕並嚴刑逼供,極端折磨下,第一份招供便是承認了往基督徒的日常用水等裡面投毒。替罪羊找到,猶太人被殘忍殺(燒)掉。這導致了猶太人的整體東移至波蘭、俄國東部,直到20世紀二戰,在波蘭建起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導致猶太人再次劇減(唉),和黑死病還是有些許關聯的。
2.社會、經濟方面封建庄園制度受到沖擊。黑死病讓以往的廉價農民(受剝削對象)變得稀缺,於是工價上漲。他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而勞動人口的流動性也增強了。統治者增稅卻促成了農民暴動,反抗其實加快了老舊制度的死亡。東歐由於人口零散而居所受感染並沒有西歐嚴重,因此較少有農民暴動或是社會動亂,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東歐在發展上的滯後。
3.醫學、巫術方面古希臘蓋倫派醫學的衰落。外科手術和傳染病學得到關注。巫術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