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龍門石窟、莫高窟及雲岡石窟分別有怎樣的特點哪個更值得去
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同時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雕刻很精美,浩大的佛文化。門票比較貴,但是還是值得一看的。
這三個地方,我會選擇去莫高窟,因為它是千年人類藝術寶庫,很驚嘆於祖先們的智慧。莫高窟,成功的把洞窯建築、彩塑、繪畫三種藝術完美體現,在茫茫大漠中,任你飛沙走石,歷經千年依舊絕美震撼,黃沙填塞,風雨凄厲,也洗不去它的豐蘊深刻。很難想像,在數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有如此鮮明的顏色和精湛的雕刻技術,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畫面把每一個故事都訴說的如此細膩。
B. 龍門石窟、莫高窟及雲岡石窟,哪個更有文化價值
我認為是莫高窟,因為莫高窟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物寶庫。在藏經洞中就曾出土了經卷、文書、織綉、畫像等5萬多件,藝術價值極高。
C. 龍門石窟、莫高窟及雲岡石窟,哪個更有文化價值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朴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從宏偉的狀態來看,當是雲岡石窟第一;從蘊藏的文化底蘊來說,當是敦煌的莫高窟第一,其實四大石窟各有其獨特之處。龍門的以碑刻見長,皇家寺院乃國家宗教色彩的體現;麥積山的則以泥塑最圖出色,建築風格領先。
從四大石窟的整體規模、宏偉壯觀來看,它們都體現了我國古代的強大國力,顯示著世界文化融合,宗教發展的過程,它們集體象徵著我中華民族發達的古代文明。
D. 講講我國四大石窟各有什麼風格與特徵
1、甘肅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千佛洞的總稱,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
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石窟造像以石雕為主,因莫高窟岩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
莫高窟唐時有窟千餘洞,現存石窟492洞,隋唐為莫高窟全盛時期,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
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為宏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莫高窟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2、山西大同雲崗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000米,現存主要洞窟53個,大小窟龕252個,大小造像五萬一千多個,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雲崗石窟創建於公元450年,魏孝文帝令沙門統曇曜開鑿5個大石窟(第16-20窟),後人稱為曇曜五窟。最大的是第6窟,由地面到窟頂高達20公尺,中央直立一個寬約60平方米的大塔柱,上連窟頂,整個塔柱和洞壁嵌滿了大小佛龕和多種裝飾,找不出一塊沒有雕刻的空隙。
雲崗石窟大部分是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前的作品。佛像的形狀一般是厚唇、高鼻、長目、寬肩,有雄健的氣概,體貌表現了少數民族的特徵。
第五、六窟和五華洞內容豐富多采, 富麗瑰奇,是雲岡藝術的精華。雲岡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鑒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同時,有機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河南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城南12公里處的伊水兩岸的山崖間。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太和年間(477~499年),直至北宋。大大小小的窟龕,像蜂窩一樣密布在伊河兩岸的山壁上,長達650米。
據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餘品。佛塔40餘座,造像10萬多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其中最大的造像盧舍那大佛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
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朝開鑿的魏窟在龍門山,最著名的是石陽洞和賓陽洞。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窟的多數,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武則天出錢二萬貫。
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
4、甘肅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因該山形似麥堆而得名。始鑿於十六國時期的後秦,後又經歷代開鑿修建,共有洞窟194個。現存歷代泥塑、石雕像7200餘件,壁畫1300餘平方米。其中最有價值的洞窟有牛兒堂、萬佛堂、天堂洞、123窟、84窟等。
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麥積山石質不宜於雕刻,佛像一般都是泥塑。
自隋至明清,歷朝都有塑像,大塑像高達15米,小塑像高僅20多公分。麥積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15米多,小的僅20多厘米,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
(4)莫高窟和雲岡石窟哪個經濟最低擴展閱讀
中國佛教石窟大約始鑿於公元3世紀,盛行於5—8世紀,16世紀以後開鑿的數量就較少了。現存石窟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區(古代的西域)、甘肅西部(古代河西地區)、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地區,在南方也有一些零星分布。
從規模或藝術成就而論,敦煌莫高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堪稱中國四大石窟,是中國古代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的歷史瑰寶。
E. 中國四大石窟是什麼
敦煌莫高窟的人文價值
敦煌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大泉溝河床西岸,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洞窟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現存491個洞窟,有2,400多尊雕塑,45,000平方米壁畫。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財富。
自從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了五萬多卷宗教文書和世俗文書,敦煌藝術震驚了世界,「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顯學。由日本捐資,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莫高窟地處中國西北部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千米的鳴沙山,風景名勝區境內的鳴沙山東麓岩泉河崖壁上,上下五層,高低錯落,鱗次相比,石窟南北長1600米,石窟大小不一,小的37窟,剛能把頭伸入進去;大的16窟,面積為268平方米,高的96窟,從山腳到山頂,高50米。石窟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東晉太和元年,即公元366年),歷經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十個朝代,連續營造達千年之久。現存壁畫和彩塑的洞窟500多個,其中珍存北涼至元各朝代製作的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這些壁畫和彩塑技藝造詣之深,想像力之豐富,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的偉大寶庫,也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為豐富的佛教畫廊之一。
敦煌石窟位於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植被稀少的溫帶乾旱氣候區域內,周圍是一片連綿起伏的茫茫荒漠景觀,分布著溫帶荒漠植被類型。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敦煌石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敦煌石窟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文化遺產
敦煌石窟藝術是集建築、雕塑、繪畫於一體的立體藝術,古代藝術家在繼承中原漢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藝術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化了外來的表現手法,發展成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國民族風俗的佛教藝術品,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族關系、中外友好往來等提供珍貴資料,是人類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
建築藝術 現存500多個洞窟中保存有繪畫、彩塑的492個,有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形制,還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餘米、寬30米見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從早期石窟所保留下來的中心塔柱式這一外來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在接受外來藝術的同時,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為我國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現存古建築的傑作。
彩塑藝術 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采,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厘米右(善業泥木石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統的肖像塑,和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我國最早的高僧寫實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壁畫藝術 石窟壁畫富麗多彩,各種各樣的佛經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樓閣等建築畫、山水畫、花卉圖案、飛天佛像以及當時勞動人民進行生產的各種場面等,是十六國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風貌和歷史變遷的藝術再現。
在大量的壁畫藝術中還可發現,古代藝術家們在民族化的基礎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臘等國古代藝術之長,是中華民族發達文明的象徵。
各朝代壁畫表現出不同的繪畫風格,反映出我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的光輝篇章,為中國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貴的形象史料。
敦煌藝術 光緒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發現砌封於隱室中滿貯從三國魏晉到北宋時期的經卷、文書,織綉和畫像等約5萬余件。文書除漢文寫本外,栗特文、佉盧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寫本約佔六分之一。文書內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門雜文的宗教文書,文學作品、契約、賬冊、公文書函等的世俗文書。
敦煌藝術的發現,名聞中外,它對我國古代文獻的補遺和校勘有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
莫高窟是中國從十六國至元代開鑿的佛教石窟寺,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千米的鳴沙山東麓。莫高窟開鑿在南北長l680米的三危山上。在高l5米到30米的崖面上,現存洞窟有750多個,壁畫4~5萬平方米,彩塑3000多身,木構窟檐5座。莫高窟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是中華文化藝術史上的瑰寶,也是古代東方文化藝術的燦爛明珠。l96l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悠久的開鑿歷史
公元前l39年和公元前1l9年,張霉兩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橫貫亞洲大陸、勾通中西文化經濟交流的「絲綢之路」。敦煌,地處「絲綢之路」交通樞紐,東來西往的文化都在此交匯,極大地促進了它的繁華。「教」意為「大」,「煌」意為「盛」。
佛教,就是通過敦煌從西域傳人內地的。莫高窟的開鑿始於公元366年。到了隋和唐代前期,莫高窟的開鑿進人鼎盛時期。到宋時,西北的西夏仍有興造修聾,但這時,由於經濟蕭條和陸上絲綢之路失去重要作用,莫高窟已經衰落。元代以後就停止了開鑿,逐漸冷落荒廢,鮮為人知。
莫高窟的發現
清代康熙年間,莫高窟逐慚被人注意。光緒二十六年(l900年),道士王圓篆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裡面完好保存著歷代文書、寫經、文物4萬余件。這一發現被稱為本世紀世界文化史上最有價值的發現。它轟動了世界。於是,英、法、日、俄、美等國的冒險家陸續前來,竊取莫高窟的珍寶和文物。l943年,莫高窟被收歸國有,在該地設立了敦煌藝術研究所,開始了對莫高窟的保護和研究。
珍貴的藝術寶庫
莫高窟的精華是彩塑和壁畫。彩塑共有3000餘身,大的佛像高達30多米,小的彩塑僅有十幾厘米高。壁畫如果按自身高度連接起來,長達30干米,其內容包括佛本生故事、經變、尊像、供養人像和裝飾圖案等。其歷沿革自十六國至元代,長達l000多年。其中,隋唐時期的作品數量約佔一半以上。中國古代藝術的主流是佛藝術。佛教傳播的必然產物是佛教造像和壁畫。遺憾的是,由於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許多佛教藝術品我們今天已無法看到了。敦煌地處氣候乾燥的西北沙漠,衰落後人跡罕至,所以彩塑、壁畫保存完好,使我們可以一睹在別處已很難見到的佛教藝術鼎盛時期的輝煌傑作。這正是敦煌莫高窟在藝術史上佔有極其顯要地位的原因。
F. 中國的三大石窟是什麼都在哪裡
中國的三大石窟是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莫高窟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的鳴沙山東麓。雲岡石窟位於山西大同城西的武周山麓。龍門石窟位於河南洛陽南郊伊河岸邊。
1、莫高窟
位於甘肅省的敦煌市、莫高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492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
2、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依山而鑿,東西綿延約一公里,氣勢恢弘,內容豐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造像5萬1千餘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
3、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
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2680餘品,佛塔70餘座,造像10萬余尊。 其中最大的盧舍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她面容豐腴典雅,笑意微露,端莊而美麗。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極高的藝術造詣。
一、莫高窟價值
敦煌壁畫中有音樂題材洞窟達200多個,繪有眾多樂隊、樂伎及樂器,據統計不同類型樂隊有500多組,吹、打、拉、彈各類樂器40餘種,共4500多件。敦煌藏經洞文獻中也有曲譜和其它音樂資料。
豐富的音樂圖像數據,展現了近千年連續不斷的中國音樂文化發展變化的面貌。為研究中國音樂史,中西音樂交流提供了珍貴資料。
敦煌石窟大多數洞窟的壁畫中幾乎都有舞蹈形象。有反映人間社會生活、風俗習尚的舞樂場面和舞蹈形象,如西域樂舞、民間宴飲和嫁娶舞樂;有經變中反映的宮廷和貴族燕樂歌舞場景;有天宮仙界的舞蹈形象,如飛天的舞蹈形象,供養伎樂等。
還有藏經洞保存的舞譜及相關資料。舞蹈藝術是無法保留的時空藝術,古代的舞蹈形象,現代人已知之甚少,就敦煌石窟舞蹈形象的珍藏而言,堪稱舞蹈藝術的博物館,保存了無數高超的舞蹈技巧和完美的舞蹈藝術形象,代表了各時代舞蹈發展的面貌及其發展歷程。
二、雲岡石窟價值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朴的西域情調。
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匯貫通。
三、龍門石窟價值
龍門石窟也是書法藝術史是寶藏。著名的書法精品龍門二十品,是後代碑拓鑒賞家從龍門石窟眾多的石刻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書法極品。這些碑刻不僅記錄了發願人造像的動機、目的,還為石窟考古分期斷代提供了依據。
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還稱贊魏碑有十美,如:筆法跳躍,結構天成,血肉豐美等。時值今日,魏碑體還作為標語、裝潢用字廣泛使用。由此可見,二十品在書法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龍門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但它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時尚。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築、書法、音樂、服飾、醫葯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G. 四大石窟中經度最低的是哪一個
四大石窟指的是中國佛教文化為特色的巨型石窟藝術景觀,包括: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四大石窟.
敦煌—莫高窟在我國最西邊,經度最小。
緯度最低的是洛陽—龍門石窟.
希望對你有幫助.
H. 龍門石窟,莫高窟及雲岡石窟,哪個更值得去
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同時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雕刻很精美,浩大的佛文化。門票比較貴,但是還是值得一看的。
龍門石窟位於中國河南省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莫高窟,中國現存最大的石窟,素有「東方藝術明珠」之稱的莫高窟,經歷了漢風唐雨之後,依然能給人帶來強烈的心靈震撼。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寺廟遺址之一,被譽為「沙漠中的美術館」和「牆壁上的博物館」,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雲岡石窟,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大同,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是我國第一批5A級旅遊景區。 綿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幾米,小至幾公分的石雕,巨石橫亘,石雕滿目,蔚為大觀。他們的形態,神彩動人。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擊鼓或敲鍾,或手捧短笛或載歌載舞,或懷抱琵琶,面向遊人。
這三個地方,我會選擇去莫高窟,因為它是千年人類藝術寶庫,很驚嘆於祖先們的智慧。莫高窟,成功的把洞窯建築、彩塑、繪畫三種藝術完美體現,在茫茫大漠中,任你飛沙走石,歷經千年依舊絕美震撼,黃沙填塞,風雨凄厲,也洗不去它的豐蘊深刻。很難想像,在數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有如此鮮明的顏色和精湛的雕刻技術,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畫面把每一個故事都訴說的如此細膩。
I. 龍門石窟、莫高窟及雲岡石窟哪個更值得去呢
這三個窟,要問值得,得看你對於佛教的認識和藝術的審美。如果沒有多少認識和審美,那都差不多。如果從藝術和人文深度,首選是莫高窟,畢竟有盛世大唐在其中,雖屬民間開鑿但異域特色和西域地方政權也頗具實力,有5萬余件文物出土背書。如果從造窟背景,龍門石窟是不二之選,皇家背景不是蓋的,歷代都有精品出現。第三才選雲崗,雖然是皇家主持,但中途中止屬半接子工程,後世受經濟影響亦無大的起色,好處是可以了解佛教初入中國的藝術形象。如果對佛教和藝術興趣深厚,當然都要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