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生產方式)的建立有哪些方面的條件,它們是如何實現的
第一,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和競爭規律促進生產力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是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是以社會分工為基礎,以生產資料和產品屬於不同的生產者為決定條件的,是直接以市場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式。市場是商品經濟存在和發展的根本條件,因為商品生產者只有通過市場的交換,才能把私人勞動或局部勞動轉化為社會勞動,才能確定和實現商品的價值,從而確定是否為其生產者帶來物質利益。如果商品賣不出去或只賣出去一部分,商品的價值就不能全部實現或只能實現一部分,私人勞動或局部勞動也就不能全部轉化為社會勞動或只能部分地轉化為社會勞動,勞動耗費就得不到全部補償,這樣很容易導致生產者的賠本或破產。如果商品能夠全部或及時地賣出去,體現在商品中的價值才能全部實現,私人勞動或局部勞動才能全部轉化為社會勞動,勞動耗費才能得到全部補償,商品生產者才能發財致富。所以,市場的需求狀況同商品生產者的物質利益和命運密切聯系在一起,因為只有適合市場需求的商品生產者才能獲利,這樣商品生產者之間必然會為爭奪有利的生產銷售條件展開劇烈的競爭。同時,由於商品的價值取決於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生產者就必然要使自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
❷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需要具備什麼基本經濟條件
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僱傭勞動制度。以下簡述: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有著反映自身的經濟規律,剩餘價值的產生及其增值的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 而剩餘價值的產生只能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即不在流通領域,但是又必須以流通領域為條件。根據這一條件,資本要發生增值,資本家必須在貨幣-商品階段購買到一種特殊的商品,這種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源泉,而且能創造比這種特殊商品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這種特殊的商品就是勞動力。因此,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是僱傭勞動制度。
❸ 資本主義發展的必備條件
一、關於資本主義的規定性
(一)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
從一開始,有點機械的亞當斯密關於商品生產的描述就不同於辯證的馬克思的描述。「引出上述許多利益的分工,原不是人類智慧的結果。盡管人類智慧預見到分工會產生普遍富裕並想利用它來實現普遍富裕。它是不以這廣大效用為目標的一種人類傾向所緩慢而逐慚造成的結果,這種傾向就是互通有無,物物交換,互相交易」(1)。在這里商品生產成了某種天然的普遍的人類傾向的產物(如果能這樣看商品生產倒是能給現代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理論家省不少氣力!)。馬克思的描述完全不同:「這種分工是商品生產存在的條件,雖然不能反過來說商品生產是社會分工存在的條件。在古代印度公社中就有社會分工,但產品並不成為商品,或者拿一個較近的例子來說,每個工廠內都有系統分工,但是這種分工不是通過工人交換他們個人的產品來實現的。只有獨立的互不依賴的私人勞動的產品,才作為商品互相對立。」(2)。社會分工是商品生產的一個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商品生產的另一個必要條件就是「獨立的互不依賴的私人勞動」。這兩個條件缺失任何一個便構不成准確的商品生產的概念。
現實社會可以是商品生產要素和其它要素的混合,但任何不同時具備上述兩個條件的社經驗材料絕對不能混入商品生產的概念中去。如此強調這一點似乎多餘,可我們很快會發現許多難以自圓其說的所謂理論,其拙劣的根源就在於此。
從在現實社會中作用的程度、規模、范圍等標准出發,將商品生產分為簡單的小商品生產和大規模的資本主義生產是順理成章的。後者由於技術條件的成熟,大批量的勞動者的勞動能力也成了商品,勞動力的流動程度提高到過去任何社會形式從未達到的水平,商品生產已是社會增加財富的主要源泉。但資本主義是商品生產這一邏輯主幹之上的一個支幹,考察社會經驗材料能否混入資本主義概念中,還是首先要看它能否混入商品生產的概念中去,剩下的任務只是辯明它屬於小商品生產概念還是資本主義概念。
(二)商品經濟的規律性和資本主義的規律性
更深的抽象表明,商品生產者交換的不僅是具體的、實在的、有用的物品,而且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這不是心血來潮隨意做出的武斷抽象,它表明了生產商品的各種具體勞動的共性,從而也表明了用於交換的所有商品的共性或本質。只要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在量上是相等的,這些商品在抽象意義就是相同的,這是它們得以按一定比例交換的基礎。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價值的質的規定性。耗費的量不由每個具體勞動量決定,而由社會必要勞動量決定,這就是價值的量的規定性。在現實中沒有人先去計算必要生理耗費再去交換,價值規律是以供求和競爭規律的形式在市場上現實地表現出來的。社會的各個私人生產者「作為商品所有者互相對立,每個人都企圖盡可能以高價出售商品(甚至生產本身似乎也只是由他們任意調節的),所以內在規律只有通過他們之間的競爭、他們互相施加的壓力來實現,正是通過這種競爭和壓力,各種偏離得以互相抵銷。在這里,價值規律不過作為內在規律,對單個當事人作為盲目的自然規律起作用,並且是在生產的各種偶然變動中,維持著生產的社會平衡。」(3)顯然,價值規律的作用制約著商品的交換比率、每種商品的產量、勞動力在各個部門的配置。
當「全部產品或至少大部分產品採取商品的形式」(4)時,商品生產就到了資本主義階段。在簡單商品生產條件下,大體上每個生產者擁有自己的數量不多的生產資料,並且用它們來生產商品;現在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都是商品了,生產資料屬於一些人,出賣勞動力來幹活的是另一些人。資本主義仍符合商品概念的一般規律性,但特徵性的東西已開始出現,一般規律在具象時有了修正的必要。
新增的價值已不象以前那樣全部歸生產者所有,而是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歸死勞動――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可以稱作剩餘價值;另一部分歸活勞動的所有者,可以稱作勞動力價值。兩者量的劃分的斗爭從資本主義產生起就沒有停止過,但只要這種斗爭主要是靠價值規律為基礎的自由的市場契約來調節的,這種斗爭就還是商品經濟概念和資本主義概念能概括的經驗材料。
又由於生產資料不僅總規模擴大了,而且各行業所用的死勞動和活勞動的比例也不象以前那樣大體相差無幾了,各行業利潤率均等性的假設和剩餘價值率均等性的假設還基本符合對經驗材料不完全歸納的判斷,資本有機構成則沒有任何做均等假設的基礎了。這時,跨行業的商品價格等於價值(剔除掉供求不平衡因素)和利潤均等的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就不正確了。必須修正為:所有行業的利潤總額和總價格,還是等於以前的剩餘價值總額和價值總額。價值就轉化為生產價格,價值規律就轉化為生產價格的規律。以上就是商品經濟概念和資本主義概念的基本的規定性。它對政治制度結構的基本要求就是私有產權和契約自由。
(三)利潤率的下降趨勢
馬克思用抽象思維方法得出的資本主義利潤率下降趨勢的規律,是想用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范疇內的作用要素而不是這兩個概念所能概括的范圍以外的、價值規律管不著的作用要素,來說明資本主義的歷史性和被替代的必然性。在這里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和價值判斷、價值追求被明顯地擺列一個次要的位置,起作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要求助於人們的價值判斷和主觀追求歷來被馬克思視為庸俗的和空想的。馬克思願意看到是資本家把資本主義推向滅亡。「利潤率是資本主義的推動力;那種而且只有那種生產出來能夠提供利潤的東西才會被生產出來。英國經濟學家對利潤率下降的擔憂就是由此產生的。……在這里,以純粹經濟學的方式,就是說,從資產階級立場出發,在資本主義理解力的界限以內,從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的立場出發,表現出資本主義生產的限制,它的相對性,即表現資本主義生產不是絕對的生產方式,而只是一種歷史的、和物質生產條件的某個有限的發展時期相適應的生產方式」(5)。即使對馬克思這樣的抽象思維大師,我們也要試圖鑒定他的抽象思維過程。
我們可從(s,是剩條價值率,s是剩餘價值,v是可變資本,q是資本有機構成,c是不變資本,p是利潤率)推導出p以q和s,表示的函數式: 要想使p有不斷下降的趨勢,必須是二種情況之一:(1)s,下降同時q不下降或者s,下降的程度高於q下降的程度;(2)q上升s,不上升或者q上升的程度高於s,上升的程度。
馬克思顯然排除了s,下降的情況。就第二種情況而言,馬克思得出利潤率下降的結果就必須先做兩個假設之一,即q上升s,不升或者q上升的程度高於s,上升的程度。馬克思認為q上升比較符合經驗材料(情況可能不是如此簡單,後面會論及),兩個假設就變為s,不上升或者上升的程度低於q上升的程度。就是說利潤率下降趨勢的規律是隱含著這兩個假設條件的。這個規律的正確與否取決於這兩個暗含的假設與現實經驗材料對照的結果。在《資本論》整個第十三章對這個規律的描述中,都沒有有意識地將假設與經驗材料相對照的部分。在隨後的第十四章作用相反的各種原因中將s,的提高作為了一個起相反作用的修正因素。這樣,實際上馬克思的假設又變成s,上升的程度低於q上升的程度。
只要能證明這個假設比較符合現實的長期趨勢,利潤率下降趨勢的規律就真的是資本主義范疇內的、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資本主義的消亡就指日可待,這個論證過程是比較嚴密的抽象思維過程必須要求的。
但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第14章中沒有直接地全面地接著說明這個假設,從而完成論證,而是換個角度換個假設前提,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來說明利潤率下降趨勢的規律:「在這里――大多數有益於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方法都是如此――引起剩餘價值率增加的原因,包含著這個結果:所使用的總資本為一定量時,剩餘價值量將會減少」,「從而使利潤率減少。」(6)。但是馬克思沒有看出,「引起剩餘價值率增加的原因」同時也使他的新假設「所使用的總資本為一定量」中的一定量變得不「一定」了,變小了。社會總資本的平均有機構成提高,同時也意味著不變資本的貶值和有機構成的下降。這個新開辟的論證同樣無法說明利潤率下降是一個長期趨勢。有人會說:不變資本貶值馬克思已作為修正因素之一,在具象過程中說明了,這是抽象思維方法的慣例。但是具象不是再一次分別把各修正因素與本質因素的關系羅列出來,這是舍象過程的任務,它必須在可疊加的假設條件下,綜合說明本質因素和6個相反因素共同作用時的總結果。即使不精確,也必須判斷各個力的強弱和方向,從而判斷合力的方向,做不到這一點就沒有完成抽象思維方法的要求,所下的結論就是沒有科學依據的。馬克思意識到了這一點,他有些含糊地「把一般利潤率的下降視為是一種傾向的下降」(7)。」
❹ 資本主義國家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第一項,也就是最主要的,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生產資料不是歸皇權所有,也就是歸權力集團所有:
第二項,也就是最重要的,是資本決定一切的社會制度,資本滲透到社會每一個毛細血孔……;
第三項,也就是它的基本特徵,資本所依賴的市場是越來越大,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密;資本積累和相互吞噬的速度越來越快,相應帶到的技術進步也飛速發展;
第四項,由多個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帶來的市場融為一體的趨勢步伐加快;
第五項,尚存在著很大的爭議,資本主義與生俱來的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所帶來的社會震盪和社會破壞力越來越厲害。
❺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有哪些方面的條件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在經濟上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有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產資料的勞動者;二是在少數人手中積累了為組織資本主義生產所需要的大量貨幣財富
❻ 資本主義產生的條件的條件有哪些
資本主義產生的條件:
1、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例如威尼斯)已經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2、在封建社會末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的解體,引起小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資本的原始積累加速了這種分化。
3、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被破壞,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從而既給資本主義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又給它造成了商品市場。
資本主義由封建社會發展過來。封建社會是地主將土地租給農民播種,租期內土地由農民掌控,但要定時向地主交地租和其它稅。資本主義改為農業工人到農業資本家的農場幹活,之後拿錢離開,不掌控土地。資本主義里資本家與工人之間是僱傭關系。
資本主義指資本主導社會經濟和政治的意義,並無准確定義,不同經濟學家有不同定義。一般而言資本主義是一種經濟學或經濟社會學制度,在這樣制度下絕大部分生產資料歸個人所有,並藉助僱傭勞動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價值。
(6)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需要哪些條件擴展閱讀:
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其必然性主要表現在:
1、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內部的局部調整和局部質變,只有緩和基本矛盾的作用,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而生產社會化的本性,就是要求生產資料佔有的社會化,即要求建立與社會化大生產的本質要求相適應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2、資本主義的發展為其被社會主義取代准備了物質條件。
(1)首先是生產的全面社會化,表現在:壟斷造成了巨大的生產單位,使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壟斷組織的生產經營突破地區、國家的限制,可對一國甚至世界市場、原料來源作出規劃;壟斷使科學技術研究由分散的個人事業轉為社會事業;國際壟斷同盟使生產和經營超出一國范圍。
(2)其次是生產管理日益社會化,表現在:企業的經營管理日益由董事會和經理人員組成的社會機構來執行;銀行成了全國性甚至世界性的產品的生產與分配的計算機關;國家干預經濟的程度也在發展。
(3)再次是資本日益採取社會化形式,國家壟斷組織使資本社會化發展到資本主義限度內的頂點。
❼ 資本主義發展的條件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第一,相對過剩人口,是可以調節和滿足不同時期資本對勞動力需要的產業後備軍。
第二,大量事業人口的存在有利於資本家加重對工人的剝削。
第三,可見,相對剩餘人口既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又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存在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任何一個資本主義國家都不可能也不會真正願意消滅失業人口。),海外殖民地提供市場和原料,黑奴貿易都促成了資本原始積累,制度是確立資產階級代議制,關鍵還是地理大發現促成「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靠固定稅收封建階級衰退。
❽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需要哪些基本條件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在經濟上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有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產資料的勞動者;二是在少數人手中積累了為組織資本主義生產所需要的大量貨幣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