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綿萆解的經濟價值如何

綿萆解的經濟價值如何

發布時間:2022-09-20 15:01:51

1. 這個是什麼中葯啊,有人知道嗎

葯材簡介
杜仲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的乾燥樹皮,是中國名貴滋補葯材。具補肝腎、強筋骨、降血壓、安胎等諸多功效。《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謂其「主治腰膝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 除陰下癢濕,小便余瀝。久服,輕身耐老。」杜仲是中國特有葯材,其葯用歷史悠久,在臨床有著廣泛的應用。迄今己在地球上發現杜仲屬植物多達14種,後來它們在大陸和歐洲相繼滅絕。存在於中國的杜仲是杜仲科杜仲屬僅存的孑遺植物,它不僅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而且對於研究被子植物系統演化以及中國植物區系的起源等諸多方面都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現己作為稀有植物被列入《中國植物紅皮書-稀有瀕危植物》第一卷。

近年來,國內外專家對杜仲成分進行了反復細致的研究,杜仲游離氨基酸極少,含有的少量蛋白質,是和絕大多數食品類似的完全蛋白,即能夠水解檢出對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測定了杜仲所含的15種礦物元素,其中有鋅、銅、鐵等微量元素,及鈣、磷、鉀、鎂等宏量元素。

杜仲具有補肝腎,強筋骨,清除體內垃圾,加強人體細胞物質代謝,防止肌肉骨骼老化,平衡人體血壓,分解體內膽固醇,降低體內脂肪,恢復血管彈性,利尿清熱,廣譜抗菌,興奮中樞神經,提高白血球數量,增強人體免疫力等顯著功效。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25克;浸酒或入丸、散,6~10克。

功用主治
補肝腎,強筋骨,安胎。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瀝,陰下濕癢,胎漏欲墮,胎動不安,高血壓。

臨床應用
1.杜仲酒(《外台秘要》)治卒腰痛。杜仲、丹參各25g,川芎15g。上3味切,以酒2斤漬5晚,隨性少少飲之。方中杜仲配伍各葯有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

2.思仙續斷丸(《本事方》)治肝腎風虛氣弱,腳膝不可踐地,腰脊疼痛,風毒流注下經,行止艱難,小便余瀝,此葯補五臟內傷,調中益精涼血,堅強筋骨,益智輕身。杜仲150g,五加皮、防風、薏苡仁、羌活、續斷、牛膝各90g,萆薢120g,生乾地黃150g。上為末,好酒3升,化青鹽90g,用木瓜250g,以鹽酒煮成膏,和杵丸如梧子大,每服50丸,空心食前,溫酒鹽湯下。方中杜仲配伍續斷治肝腎不足之腰膝酸痛,腿軟無力,行走不利等症。

3.單味配豬腰子同燉吃,治腎虛腰背酸痛,腿膝軟弱,小便頻數。

此外在臨床上還可以應用於以下幾方面:

①治療高血壓病

以10%杜仲酊每次30滴,日服3次。共治119例,經1~23個月的觀察,療效滿意者51例(42.8%),平均治療9.1個月;稍進步者15例(12.6%);無效者53例(44.6%)。未發現不良反應。另有以5%杜仲酊每次5毫升,日服3次,治療124例,對早期高血壓病的療效較好,在治療1個半月內有4例血壓降至正常;對重症高血壓則不能遏制其發展。有人認為杜仲對自覺症狀的改善較其它葯物顯著。曾用杜仲、利血平、利血平合並肼苯噠嗪三組進行療效對照,結果降壓效果以杜仲最差,有效率為50%,其它兩組分別為90%、95%;但自覺症狀的減輕則以杜仲為最佳,佔82.5%,其它兩組分別為65.1%:61.3%。實驗觀察證明,炒杜仲的降壓作用比生杜仲的降壓作用大,醇浸液比水煎液的降壓作用小。

②治療小兒麻痹後遺症

用杜仲1.5兩,豬腳1隻;加水適量,文火熬4小時,取葯汁每日2次分服;次日將葯渣另加豬腳1隻再行煎服,隔日1劑,共服10劑。治療1例病史二年的患兒,用過中、西醫及新醫療法均無效,經用上方,同時進行肌肉按摩及功能訓練,1周後,肌力開始有進步,可獨立行走30米;2周後能獨立行走200米,步態較穩,肌力顯著進步;第3周已能獨立行走600米,步態穩健有力。

據日本大學葯學系高橋周七教授的最新研究表明,杜仲可以提高機體膠原蛋白的新陳代謝,小鼠試驗結果顯示,服用杜仲粉的小鼠膠血清內原蛋白含量增加1.6倍,作為膠原蛋白指標之一的羥基脯氨酸也多出1.3倍。因此杜仲具有減肥和美容的作用。

葯膳配伍
杜仲科木本植物杜仲的樹皮。產於四川、雲南、貴州、湖北等地。4~6月剝取,颳去粗皮,經堆置至內皮呈紫褐色,曬干。切塊或絲,鹽水炒用。

[性能]味甘,性溫。能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參考]含杜仲膠、杜仲甙、黃酮類、鞣質。

能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有鎮靜、鎮痛和利尿作用;有一定強心作用;能使子宮自主收縮減弱,對子宮收縮葯有拮抗作用;有較好的降壓作用,能減少膽固醇有吸收,以炒杜仲的煎劑最好。

[用途]用於肝腎不足,腰膝酸痛,下肢痿軟,陽痿萎尿頻;肝腎虛弱,妊娠下血,胎動不安,或習慣性流產;高血壓病。

[用法]一日10~15克。煎湯,浸酒,泡茶,入菜餚。

[附方]

1,杜仲煨豬腰:杜仲10克,豬腎1個。豬腎剖開,去筋膜,洗凈,用花椒、鹽淹過;杜仲研末,納入豬腎,用荷葉包裹,煨熟食。

源於《本草權度》。本方主要以杜仲補肝腎、強腰止痛。用於腎虛腰痛,或肝腎不足,耳鳴眩暈,腰膝酸軟。

2,杜仲爆羊腎:杜仲15克,五味子6克,羊腎2個。杜仲、五味子加水煎取濃汁;羊腎剖開,去筋膜,洗凈,切成小塊腰花放碗中,加入前汁、芡粉調勻,用油爆炒至嫩熟,以鹽、姜、蔥等調味食。

源於《篋中方》。本方以杜仲補腎強腰,五味子補腎固精。用於腎虛腰痛,遺精尿頻。

3,杜仲寄生茶:杜仲、桑寄生各等分。共研為粗末。每次10克,沸水浸泡飲。

本方用二葯補肝腎,降血壓。用於高血壓而有肝腎虛弱,耳鳴眩暈,腰膝酸軟者。
營養知識杜仲知識介紹:該品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樹皮。杜仲由於葯用價值高,並且用途廣,所以杜仲又被人們譽為「植物黃金」。杜仲的特徵是表皮草質,內有韌性較強的狀白絲相連,剝皮後又生。只要保護好母樹,便可以經常剝皮,一年一次。

杜仲葯材呈板片狀或兩邊稍向內卷,大小不一,厚3至7毫米。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明顯的皺紋或縱裂槽紋;有的樹皮較薄,未去粗皮,可見明顯的皮孔;內表面暗紫色,光滑。質脆,易折斷,斷面有細密、銀白色,富彈性的橡膠絲相連。氣微,味微苦。以皮厚而大,粗皮刮凈,內表面暗紫色,斷面銀白橡膠絲多而長者為佳。

杜仲適合人群:適宜高血壓患者、習慣性流產婦女、小兒麻痹後遺症患者、腎氣不足者。

陰虛火旺者慎服。(腎虛火熾者不宜用,即用當與黃柏、知母同入。)

杜仲食療作用:該品味甘、微辛,性溫。歸肝、腎經。氣和潤降。

補肝腎,強筋骨,安胎。主治腰膝酸痛,陽痿,遺精,尿頻,小便余瀝,陽亢眩暈,風濕痹痛,陰下濕癢,胎動不安,漏胎小產。

杜仲做法指導:可以用來泡茶,泡酒,或在烹飪時作為輔料添加於菜品中。

凡肝腎不足,腰膝酸痛,或足膝痿軟無力者,可與補骨脂、胡桃仁、金狗脊、萆薢、牛大力、千斤拔等配伍;該品常用於沖任不固所致的胎動不安或習慣性隨胎。可單用煮棗肉為丸服;或配伍續斷、桑寄生、熟地黃等,以增強補腎固胎作用;對於妊娠下血者,則可與人參、阿膠、當歸等合用。
杜仲飲料
1、杜仲茶簡介
杜仲茶是以杜仲初春芽葉為原料,經專業加工而成的一種茶療珍品,是中國名貴保健葯材,具有降血壓、強筋骨、補肝腎的功效,同時對降脂、降糖、減肥、通便排毒、促進睡眠效果明顯。

2、杜仲茶原料及分布
杜仲是遠古時代倖存下來的珍稀樹種,由於杜仲葯用價值巨大,國家葯材部門將「杜仲、七葉一枝花、冬蟲夏草、熊膽」列入四大緊缺專控葯材,而對於杜仲芽葉更有「杜仲全身都是寶,芽葉一片求長生」的美譽。

目前,在南部各省如湖南、湖北,河南、陝西,甘肅等均有分布,但論口味、養生保健當屬生長在在湖南境內、南嶺、南山、雪峰山三山環繞緩沖之地的次原始森林中野生杜仲林,樹齡皆在百年以上,為保護這一珍稀樹種,當地政府成立了專業的林業專家團隊為杜野生杜仲林提供規劃與保障。

3、杜仲茶的飲用方法
配方:杜仲茶5—15克

用法:85度左右開水沖泡,以500毫升水為宜,加蓋悶泡5分鍾,效果最佳。

酌飲:保健量15—25克/天,治療量30克/天

說明:每泡反復沖泡不宜超過3次

功效:降血壓、強筋骨、補肝腎的功效,同時對降脂、降糖、減肥、通便排毒、促進睡眠效果明顯。

注意:杜仲茶切忌洗茶,頭泡茶水有效成分更高。

4、杜仲茶適用人群
1、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人群

2、高血壓伴有血脂、血糖異常人群

3、腎虛,體虛乏力人群

4、失眠多夢,皮膚粗糙、暗淡人群

5、體弱多病,腰膝酸軟、免疫力低下人群

脂肪過多人群人群亞健康疾病人群

5、杜仲茶的功效作用
杜仲茶可喝也可吃。這是因為生命方程杜仲雄花茶的原料100%選自全球最大的有機杜仲基地,無污染、無農葯,擁有國家質檢總局出具的有機食品認證證書;而且經過十餘年品種改良和技術創新,採用國家專利技術研製,絕對不含任何致癌或有毒物質。

相反地,杜仲雄花茶中豐富的天然活性物質還具有抗病毒及解毒的功效,是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國中醫葯科技開發交流中心評定的「養生保健科技成果推廣項目」。因此,杜仲雄花茶的最佳飲用方法就是沖泡2~3次後,將茶渣嚼食,得到100%的營養與健康。

杜仲茶具有補血與強壯筋骨的作用,經常久坐,腰酸背痛的人易常喝。若是女性朋友還可以在生理期的末期與四物湯一起服用。[7]
注意事項
在服用杜仲的期間,要注意以下幾點:

1、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盡量避免熬夜。

2、少吃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

3、積極參加戶外運動,放鬆心情。

4、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學會合理減壓。

2. 炒杜仲與生杜仲的區別是什麼

生杜仲和熟杜仲區別在於是否經過炒制。

生杜仲

外表面淡棕色,較平滑。內表面光滑,暗紫色。質脆易折斷,斷面有銀白色絲狀物相連,細密,略有伸縮性。氣微,味稍苦,嚼之有膠狀殘余物。以皮厚而大,糙皮刮凈,外面黃棕色,內面黑褐色而光,折斷時白絲多者為佳。

熟杜仲

先用食鹽加適量開水溶化,取杜仲塊或絲條,使與鹽水充分拌透吸收,然後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有焦斑為度,取出晾乾。(每杜仲100斤,用食鹽3斤)杜仲經炒制後,則杜仲膠被破壞,有效成分易於煎出。

(2)綿萆解的經濟價值如何擴展閱讀

杜仲游離氨基酸極少,含有的少量蛋白質,是和絕大多數食品類似的完全蛋白,即能夠水解檢出對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測定了杜仲所含的15種礦物元素,其中有鋅、銅、鐵等微量元素,及鈣、磷、鉀、鎂等宏量元素。

葯用杜仲,即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乾燥樹皮,是中國名貴滋補葯材。其味甘,性溫。有補益肝腎、強筋壯骨、調理沖任、固經安胎的功效。 可治療腎陽虛引起的腰腿痛或酸軟無力,肝氣虛引起的胞胎不固,陰囊濕癢等症。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

現代研究杜仲具有清除體內垃圾,加強人體細胞物質代謝,防止肌肉骨骼老化,平衡人體血壓,分解體內膽固醇,降低體內脂肪,恢復血管彈性,利尿清熱,廣譜抗菌,興奮中樞神經,提高白血球葯理作用。

3. 中葯炒杜仲的功效與作用

杜仲是一種常見的中葯材,也是一味名貴葯材,炒杜仲是杜仲用鹽水淋噴拌勻,待吸盡,再用文火炒至黃褐色入葯的熟杜仲,它又有什麼功效呢?下面由我為大家介紹炒杜仲的功效與作用,希望能幫到你。

炒杜仲的功效與作用

補肝腎,強筋骨,安胎。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瀝,陰下濕癢,胎漏欲墮,胎動不安,高血壓。

①《本經》:"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余瀝。

②《別錄》:"主腳中酸痛,不欲踐地。

③《葯性論》:"治腎冷臀腰痛,腰病人虛而身強直,風也。腰不利加而用之。

④《日華子本草》:"治腎勞,腰脊攣。入葯炙用。

⑤王好古:"潤肝燥,補肝經風虛。

⑥《本草正》:"止小水夢遺,暖子宮,安胎氣。

⑦《玉楸葯解》:"益肝腎,養筋骨,去關節濕淫。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攣.

⑧《本草再新》:"充筋力,強陽道.

在日常的生活當中,炒杜仲除了作為葯材入葯之外,其實還可以作為食材來製作美味的食品,比如:炒杜仲腰花、杜仲栗子雞湯等等,味道鮮美,製作簡單,可以作為日常餐桌上的一道菜。常吃還能強身健體,實在適合試一試哦!

杜仲的功效作用

杜仲列為中葯上品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李時珍曰杜仲久服輕身耐老,說明杜仲有病治病,無病保健的功效。杜仲乾燥的樹皮入葯,為名貴中葯材,無毒,有補肝腎、強筋骨、益腰膝、除酸痛的功效。

近代醫學證明杜仲對於治療高血壓症有特效。杜仲的葉子可以做成茶葉是非常好的保健品,而且它還可以做其它食物的輔料,所以其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凡是肝腎不足,腰膝酸痛,或足膝痿軟無力的人,都可以與補骨脂、胡桃仁、金狗脊、萆薢、牛大力、千斤拔等配伍。

該品常用於沖任不固所致的胎動不安或習慣性隨胎。可單用煮棗肉為丸服;配伍續斷、桑寄生、熟地黃等,以增強補腎固胎作用;對於妊娠下血者,則可與人參、阿膠、當歸等合用。補肝腎,強筋骨,安胎。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瀝,陰下濕癢,胎漏欲墮,胎動不安,血壓。一般中葯單味葯效果不明顯,都是配伍使用的。

國內外近年來研究發現,使用以杜仲葉為原料提取的保健品後,可使肌膚美白,消除老人斑,增加頭發黑色素細胞,提高頭發黑色素細胞的活性,防止白發,還可消除瘦削、防止牙齒松動,預防牙周病,老年痴呆症,治療畏寒症,加強機體細胞物質代謝,防止肌肉骨骼老化,使身體顯得年輕、堅固等。

杜仲的葯用價值

杜仲能補肝腎,強筋骨,安胎。主治腰膝酸痛,陽痿,遺精,尿頻,小便余瀝,陽亢眩暈,風濕痹痛,陰下濕癢,胎動不安,漏胎小產。

1、治腎虛腰痛、足膝酸楚、腰肢乏力配以其它補肝腎葯,如崐續斷、狗脊、桑寄蟲、補骨脂、胡桃肉等應用。治腎虛陽萎尿頻,崐與山萸肉、菟絲子、補骨脂、益智仁等同用。 2、安胎作用。中醫臨床經驗妊娠2~3個月胎動腰痛及妊娠崐漏血、胎動不安,常與川續斷或桑寄蟲、阿膠、菟絲子等同用。 3、降壓作用。杜仲制劑對一、二期高血壓病的療效較顯著,崐主要表現在降低血壓和客觀症狀的改善,延續服用,較長時間未崐發現副作用及毒性反應。 4、抗菌消炎作用。杜仲水煎劑對結核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崐大腸桿菌、綠濃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炭疽桿菌等崐有明顯抑製作用。 5、杜仲還是一種強壯劑。服用杜仲葯劑能使體弱者頭昏減輕、精神振作、崐輕身體僵等。

杜仲的宜忌人群

適宜高血壓患者、習慣性流產婦女、小兒麻痹後遺症患者、腎氣不足者。陰虛火旺者慎服。(腎虛火熾者不宜用,即用當與黃柏、知母同入。)

杜仲茶可以補肝腎,強筋骨,安胎。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瀝,陰下濕癢,胎漏欲墮,胎動不安,高血壓。

杜仲的補肝腎、強筋骨、安胎功用廣為人知、但它的副作用卻往往被忽視。一般說,服用劑量每次6~15克。但服用較大劑量的杜仲或杜仲復方後出現頭暈、疲倦乏力、心悸、嗜睡等的現象;嚴重者會呼吸減弱、抽搐、昏迷。杜仲適用於腎陽不足、筋骨失養之腰痛、肝腎不足,對於低血壓、陰虛火旺及實證、熱症就不適用。

另外,杜仲還具有持久降壓和利尿作用。杜仲有一定的適應症,既不是人人皆宜,更不是多多益善,而應該合理的適量服用,最好是在醫生的指導之下。

4. 玉米須煮水喝有何功效

玉米須煮水喝的功效如下:

1、治濕疹

濕疹的起因多是濕邪導致的,玉米須的性平,味甘淡,能清利濕熱,因而用玉米須煮水喝可以幫助改善濕疹症狀。



2、治過敏性鼻炎

取玉米須6克煎水喝,每日1次,對過敏性鼻炎療效顯著。

3、降低三高

玉米須含有維生素K,因為對維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礙有治療效果。並且能對抗腎上腺素的升壓效應。而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的降壓機制是以中樞性為主。所以玉米須煮水對降三高有幫助作用。

4、保護心臟

玉米須含有類黃酮,能抑制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產生,可以起到保護心臟的作用。此外,新鮮的玉米含有的纖維素是精米、精面的6-8倍,能降低血中膽固醇的濃度,繼而起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作用。

5、利膽

利用玉米須可以幫助膽汁分泌跟促進膽汁排泄的效果,讓膽汁內的渣質減少,降低粘稠度跟膽紅素含量。可以用於沒有並發症的慢性膽囊炎或者膽汁排出障礙的膽管炎,做利膽葯用。

6、利水消腫

玉米須對人有利尿的效果,並且增加氯化物的排出量,它的利尿作用是宵外性的,所以對消水腫也有一定的作用。

7、慢性腎炎以及腎病綜合證

有相關試驗證明:取乾燥玉米須50克,加溫水600毫升,用文火煎煮20-30分鍾,過濾後內服,每日1次或分次服完,可治療慢性血管球性腎炎。

其作用主要表現在利尿,腎功能改善,浮腫消退或減輕,尿蛋白消失或減低等方面。而且每次用干玉米須60克,洗凈煎服,每日早晚兩次,同時服氯化鉀1克,每日3次,還可緩解治療腎病綜合證。

5. 葯王和葯聖的資料

葯聖 李時珍 葯王 孫思邈

葯聖 個人簡介
李時珍 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 字東璧,號瀕湖,性別男,身高約合現今1.63米,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葯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李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於學。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於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向父親求說並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於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
《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類。經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共收載歷代諸家本草所載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其中植物葯1094種。礦物、動物及其他葯798種,有374種為李氏所新增。每種葯首先以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誤,詳述產狀;再次是氣味、主治、附方,說明體用。內容極其豐富,是我國葯物學的寶貴遺產,對後世葯物學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本草綱目》的故事於行醫的十幾年中,李時珍閱讀了大量古醫籍,又經過臨床實踐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 「品數既繁,名稱多雜。或一物析為二三,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特別是其中的許多毒性葯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而遺禍無窮。於是,他決心要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從三十一歲那年,他就開始醞釀此事,為了「窮搜博採」,李時珍讀了大量參考書。家藏的書讀完了,就利用行醫的機會,向本鄉豪門大戶借。後來,進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醫院,讀的書就更多,簡直成了「書迷」。他自述「長耽嗜典籍,若啖蔗飴」(《本草綱目》原序)。顧景星在《李時珍傳》里,也贊他「讀書十年,不出戶庭,博學無所弗瞡」。他不但讀了八百餘種萬余卷的醫書,還看過不少歷史、地理和文學名著及敦煌的經史巨作連數位前代偉大詩人的全集也都仔細鑽研過。
他還從中摘錄了大量有關醫葯學的詩句。而這些詩句也確實給了他許多真實有用的醫葯學知識,幫助他糾正了前人在醫葯學上的許多謬誤。如古代醫書中,常常出現「鶩與鳧」。它們指的是什麼?是否有區別?歷代葯物學家眾說紛紜,爭論不休。李時珍摘引屈原《離騷》中的「將與雞鶩爭食乎」,「將泛乎若水中之鳧乎」兩句,指出詩人把「鶩」與「鳧」對舉並稱,就是它們不是同一種禽鳥的明證。他又根據詩中對它們不同生活環境的描繪,證明「鶩」是家鴨,「鳧」是野鴨子,葯性不同。屈原的詩賦,竟成了李時珍考證葯物名實的雄辯依據。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葯名的混雜,使葯物的形狀和生長的情況十分的不明。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復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葯物遠志,南北朝著名醫葯學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象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代馬志卻認為它像大青,並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又如狗脊一葯,有的說它像萆薢,有的說它像拔葜,有的又說它像貫眾,說法極不一致。類似此情況很多,李時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擱下筆來。這些難題該怎樣解決呢?
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 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起葯筐,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葯物標本。
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采訪。後來,他多次出外采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葯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後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采訪的生活。 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地向各式各樣的人物請求。其中有采葯的,有種田的,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熱情地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葯。但究竟是什麼樣的?《神農本草經》說不明白,各家注釋也搞不清楚。李時珍問一個種菜的老人,在他指點下,又察了實物,才知道芸苔,實際上就是油菜。這種植物,頭一年下種,第二年開花,種子可以榨油,於是,這種葯物,便在他的《本草綱目》中一清二楚地註解出來了。
不論是在四處采訪中,還是在自己的葯圃里,李時珍都非常注意觀察葯物的形態和生長情況。
蘄蛇,即蘄州產的白花蛇。這種葯有醫治風痹、驚搐、癬癩等功用。李時珍早就研究它。但開始,只從蛇販子那裡觀察。內行人提醒他,那是從江南興國州山裡捕來的,不是真的蘄蛇。那麼真正蘄蛇的樣子又是怎麼樣的呢?他請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訴他,蘄蛇牙尖有劇毒。人被咬傷,要立即截肢,否則就中毒死亡。在治療上述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貴重。州官逼著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去捉,以便向皇帝進貢。蘄州那麼大,其實只有城北龍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蘄蛇。李時珍追根究底,要親眼觀察蘄蛇,於是請捕蛇人帶他上了龍峰山上。那裡有個狻猊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纏繞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舉目皆是。蘄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所以生活在這一帶。李時珍置危險於度外,到處尋找。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於親眼看見了蘄蛇,並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過程。由於這樣深入實際調查過,後來他在《本草綱目》寫到白花蛇時,就得心應手,說得簡明准確。說蘄蛇的形態是:「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說蘄蛇的捕捉和製作過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土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刀破腹以去腸物,則反尾洗滌其腹,蓋護創爾,乃以竹支定,屈曲盤起,扎縛炕干。」同時,也搞清了蘄蛇與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蘄地者,雖乾枯而眼光不陷,他處者則否矣。」這樣清楚地敘述蘄蛇各種情況,當然是得力於實地調查的細致。 李時珍了解葯物,並不滿足於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一一采視,對著實物進行比較核對。這樣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葯物。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一采視,頗得其真」,「羅列諸品,反復諦視」。
當時,太和山五龍宮產的「榔梅」,被道士們說成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果」。他們每年採摘回來,進貢皇帝。官府嚴禁其他人採摘。李時珍不信道士們的鬼話,要親自采來試試,看看它究竟有什麼攻效。於是,他不顧道士們的反對,竟冒險采了一個。經研究,發現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樣,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種變了形的榆樹的果實,並沒有什麼特殊攻效。 鯪鯉,即今天說的穿山甲,是過去比較常用的中葯。陶弘景說它能水陸兩棲,白天爬上岩來,張開鱗甲,裝出死了的樣子,引誘螞蟻進入甲內,再閉上鱗甲,潛入水中,然後開甲讓螞蟻浮出,再吞食。為了了解陶弘景的說法是否對頭,李時珍親自上山去觀察。並在樵夫、獵人的幫助下,捉到了一隻穿山甲。從它的胃裡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螞蟻,證實穿山甲動物食蟻這點,陶弘景是說對了。不過,從觀察中,他發現穿山甲食蟻時,是搔開蟻穴,進行舐食,而不是誘蟻入甲,下水吞食,李時珍肯定了陶弘景對的一面,糾正了其錯誤之處。
就這樣,李時珍經過長期的實地調查,搞清了葯物的許多疑難問題,於萬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編寫工作。全書約有200萬字,52卷,載葯1892種,新增葯物374種,載方10000多個,附圖1000多幅,成了我國葯物學的空前巨著。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並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達爾文稱贊它是「中國古代的網路全書」。
二、李時珍的太醫院生涯
1551—1556年這段時間內,封建皇帝征如醫官,下令各地選拔醫技精湛的人到太醫院就職,於是在武昌楚王府的李時珍,也被推薦到了北京。
關於李時珍這一段在太醫院工作的經歷,史學界有諸多爭論,有人認為李時珍曾出任太醫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認為他只是擔當御醫(正八品)。無論其職位高低,李時珍被薦於朝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太醫院的工作經歷,有可能給他的一生帶來了重大影響,為他創造《本草綱目》埋下很好的伏筆。
這期間,李時珍非常積極地從事葯物研究工作,經常出入於太醫院的葯房及御葯庫,認真仔細地比較、鑒別全國各地的葯村,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同時他還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與此同時他也可能從宮廷中獲得了當時有關民間的大量本草相關信息,並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葯物標本,使他大大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領域。談到這一點,就必須聯繫到明代宮修的另一部著名本草書籍——《本草品匯精要》。
2002年,中國文化研究會全文影印出版了《本草品匯精要》,該書是明孝宗於弘治16年(1503)8月下詔太醫院編修的一部國家葯典。在司設監太監劉文泰的組織下,一個設有總督、提調、總裁、副總裁、篡修、驗葯等9種職位的修撰班子組成,包括謄錄、繪畫人員在內共49人。在經歷一年半修訂後,葯典編纂完成。編撰者按照宋人唐慎微的《證類本草》舊例順序,把入葯之物分為玉石、草、木、果等10部,每部分為上、中、下三品編寫,全書共收葯物1815種,正文用朱墨兩色分寫。正文之前繪有精美的彩色寫生圖達1358幅之多,是中國第一部大型彩繪圖書。同時編撰者還舍棄了當時已比較成熟的雕版印刷技術,而由14位工匠分色繕寫文字,8位宮廷畫師負責繪圖。全書完成後,由明孝宗親自撰寫序言,並仿照《永樂大典》格式裝幀成36冊,裝入楠木盒中保存,是為明代宮廷的正統抄本。
但是,此書完稿後僅兩個月,明孝宗卻意外「駕崩」,其死因成為天大疑案。而原書編纂人員中的49人中有12人涉嫌謀害孝宗皇帝,遭到查辦,於是這部明代葯典《本草品匯精要》一直封藏在宮中內庫里。後不知通過何種途徑於1877年藏入羅馬國家圖書館。
李時珍是在距此事約50年左右進入太醫院任職的,他不可能前朝舊事一無所知。而此時孝宗後繼位的明武宗已逝,明世宗也已出任皇帝30餘年,對故去的疑案未必再加關心,所以封藏在宮中的《本草品匯精要》有可能在不公開的情況下得以窺見,因此不能排除李時珍在太醫院工作期間很幸運地看到了此書。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促使他意欲編著一部能超出此書的新本草專著,而在太醫院的工作環境是不可能滿足他的想法、實現願望的,因為李時珍淡於功名榮祿,所以在太醫院任職沒有太長時間,就託病辭職歸家了。
三、《本草綱目》的重大貢獻
在李時珍任職太醫院前後的一段時期,經長時間准備之後,李時珍開始了《本草綱目》的寫作。在編寫過程中,他腳穿草鞋,身背葯簍,帶著學生和兒子建元,翻山越嶺,訪醫采葯,足跡遍及河南、河北、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廣大地區,以及牛首山、攝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萬里路,傾聽了千萬人的意見,參閱各種書籍800多種,歷時27年,終於在他61歲那年(1578年)寫成。
《本草綱目》凡16部、52卷,約190萬字。全書收納諸家本草所收葯物1518種,在前人基礎上增收葯物374種,合1892種,其中植物1195種;共輯錄古代葯學家和民間單方11096則;書前附葯物形態圖1100餘幅。這部偉大的著作,吸收了歷代本草著作的精華,盡可能的糾正了以前的錯誤,補充了不足,並有很多重要發現和突破。是到16世紀為止我國最系統、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葯學著作。
面對浩瀚的本草寶庫,如何駕馭、操縱它便成為最關鍵的問題。可以說這是李時珍最大的貢獻之一。他不僅解決了葯物的方式、檢索等問題,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他對植物分類學方面的新見解,以及可貴的生物進化發展思想。李時珍打破了自《神農本草經》以來,沿襲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把葯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萊、果、木、器服、蟲、鱗、介、禽、獸、人共16部,包括60類。每葯標正名為綱,綱之下列目,綱目清晰。書中還系統地記述了各種葯物的知識。包括校正、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錄、附方等項,從葯物的歷史、形態到功能、方劑等,敘述甚詳。尤其是「發明」這項,主要是李時珍對葯物觀察、研究以及實際應用的新發現、新經驗,這就更加豐富了本草學的知識。
根據馬元俊先生的研究,李時珍在植物學方面所創造的人為分類方法,是一種按照實用與形態等相似的植物,將其歸之於各類,並按層次逐級分類的科方法。李時珍將一千多種植物,據其經濟用途與體態、習性和內含物的不同,先把大同類物質向上歸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為綱),部下又分成30類(如草部9類、木部6類、菜、果部各7類、谷5類是為目),再向下分成若干種。他不僅提示了植物之間的親緣關系,而且還統一了許多植物的命名方法。
總之,李時珍採用以綱挈目的方法,將《本草經》以下歷代本草的各種葯物資料,重新進行剖析整理,使近200萬字的本草巨著體例嚴謹,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內容詳備,實乃「博而不繁,詳面有要」。
雖然《本草綱目》是一部葯物學專著,但它同時還記載了與臨床關系十分密切的許多內容。原書第三、第四卷為「百病主治葯」,記有113種病症的主治葯物,其中第三卷外感和內傷雜病中,就包括有專門治療傷寒熱病、咳嗽、喘逆類的葯物,第四卷則主要為五官、外科、婦、兒科諸病。原書中明確提出能治療瘟疫的葯物有:升麻、艾葉、臘雪、丹砂、陽起石、火葯、大青、麻黃、威靈仙、葎草、大麻、大豆豉、葫、竹筍、梨、松、豬苓、竹、石燕、犀、桃蠹蟲等20餘種。
此外,《本草綱目》中收載各類附方11096首,涉及臨床各科,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其中2900多首為舊方,其餘皆為新方。治療范圍以常見病、多發病為主,所用劑型亦是丸散膏丹俱全,且許多方劑既具科學科,又有簡便廉驗之特點,極具實用性。如治療咳嗽病的方劑,即在多種葯物附方中出現,舉例如下:
肺氣喘急:馬兜鈴二兩(去殼及膜),酥半兩(入碗內拌勻,慢火炒干),甘草(炙)一兩,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六分,溫呷或噙之。
哮喘痰嗽:鴨掌散:用銀杏五個,麻黃二錢半,甘草(炙)二錢。水一鍾半,煎八分,卧時服。又金陵一鋪治哮喘,白果定喘湯,服之無不效者,其人以此起家。其方:用白果二十一個(炒黃),麻黃三錢,蘇子二錢,款冬花、法制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錢,杏仁(去皮尖)、黃芩(微炒)各一錢半,甘草一錢。水三鍾,煎二鍾,隨時分作二服。不用姜。
肺熱痰咳,胸膈塞滿:用栝蔞仁、半夏(湯泡七次,焙研)各一兩。薑汁打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姜湯下。
因此,《本草綱目》在臨床治療方面亦有伋高的參考價值。

葯王簡介
孫思邈,世稱孫真人,後世尊之為葯王,唐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孫家塬人,約生於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卒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歲。也有人根據《舊唐書》、《新唐書》等分析,認為孫思邈大約生於公元542年,卒於公元682年,終年140歲左右(我們以為後者更為正確,故以之為准)。
[編輯本段]葯王生平
孫氏自幼聰穎好學,敏慧強記,他7歲時每天能背誦一千多字,人稱聖童。孫思邈的家鄉在長安附近,長安為秦漢時期的文化中心,在當時也是東西魏之間戰爭的後方,當時的戰亂對其歷史文化的破壞不大。在這種條件下,孫思邈有機會從小就博覽群書。因自幼體弱多病,常請醫生診治,以致耗盡家資。因此他從青年時代就立志以醫為業,用畢生精力從事醫學研究,為民除病,因而刻苦研習岐黃之術。到20歲左右,他已對醫學有一定造詣並小有名氣,所以「京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找他治療。除醫學書籍外,儒家、道家、佛家的典籍他也無所不讀。到青年時代,孫氏已是個知識淵博,尤其精通儒家、道家並兼通佛學思想的頗有功底的學者了。
公元579年即孫氏大約37歲以後,他以聰慧敏銳的頭腦和相當淵博的知識看透了當時的統治集團之間相互勾心斗爭、彼此傾軋殺戮的本質,加之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響,他鄙棄仕途,離開家鄉,先後到長安以西稍偏南距長安600餘里的太白山和長安以南200餘里的終南山過了數十年的隱居生活。在這期間,他潛心鑽研唐以前歷代醫家的著作,如《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及扁鵲、仲景、倉公、華佗、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家的《經方》,對人體的「五臟六腑」、「十二經脈」、「表裡孔穴」、「三部九候」及「本草對葯」等均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除此之外,他也在當時盛行的「陰陽錄命」、「諸家相法」、「灼龜五兆」、「周易六壬」即預測禍福、卜筮吉凶、符錄消災等方面消耗了大量的時間。除了熟讀經典探究醫理,他還利用久居山林的自然條件,鑽研並整理記載了大量葯物識別、採集、炮製、貯存等方面的豐富經驗。在長年為方圓數百里內平民百姓治療各種疾病的實踐中,他所學的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融匯貫通,醫療技術達到了爐火純清的境地。孫氏治病針葯並用,效若桴鼓。例如唐高祖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他成功地治癒過上吐下瀉的重症;唐太宗貞觀初年(約公元627年),他治癒過幾乎不治的虛癆病;貞觀九年(公元636年),他妙手回春,治癒了漢王的頑固性水腫病;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他用內服中葯的方法治癒過頑症箭傷。如此等等,不勝枚舉。除此之外,在他數十年的醫療實踐中,經治了600餘名麻風病人,治癒率達10%,這在1300年前來講,已經是一個奇跡。各種多方求治輾轉數醫而不效的疑難雜證,一經孫氏診治多可手到病除。就這樣,他的名氣不僅聲噪山林,而且已經譽滿京師。 孫思邈淡薄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多次請其為官,他均託病辭而不受。自85歲以後,他時而居京師,時而居山林,以行醫為主要社會活動。 唐高宗上元元年,即公元674年,孫思邈132歲左右,他大約和朝廷有某種聯系,受到某種約束,因此他上表高宗皇帝,借口身體不佳申請離京返回山林,高宗未予批准,而特賜其良馬,並把當時閑置不用的原鄱陽公主的府第送給他居住。在此期間,孫氏在上流社會頗受尊重,當時的東台詳正學士宋含文、名士孟詵和唐初四傑「王楊盧駱」之一的盧照鄰等均以「師資之禮」對待他。
孫思邈到了晚年,對天文、地理、人文、社會、心理等諸方面學問無不精通,對事物的發展變化有著深刻和洞察力,甚至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據《舊唐書》記載,當時的東台侍郎孫處約帶著五個兒子孫健、孫儆、孫俊、孫佑、孫佺去拜見孫思邈,孫氏見了他們之後說,孫俊會先發財,孫佑的事業成功將較晚,孫佺在幾個兄弟中將會名氣最大,但其不幸在於帶兵。以後事情的發展果然如孫氏所料。還有,太子詹事盧齊卿幼年時曾遇到過孫思邈,孫氏說,「你五十年以後將為官,我的孫子將成為你的部下」。以後盧齊卿果然當了徐州刺史,而孫思邈的孫子孫溥果然當了徐州蕭縣的縣丞。孫思邈和盧齊卿講話時孫溥尚未出生。
孫思邈晚年把主要精力用於著書立說,據南宋文學家葉夢得的《避暑錄話》所說,孫氏在一百多歲才開始著手寫《千金要方》30卷。永淳元年(682)他又集最後30年之經驗,著成《千金翼方》30卷,以補《千金要方》之遺。同年,壽至140歲左右的一代名醫孫思邈在長安與世長辭。他在遺囑中囑咐家人對他的葬禮要從簡,不要陪葬品,不要宰殺牲畜祭奠。據《舊唐書》記載,他死後「經月余,顏貌不改,舉屍就木,猶若空衣,時人異之。」這可能和他長期練氣功並服用某些葯物,使其機體代謝發生了某些特殊的變化所致。對此不應輕易視為無稽之說或封建迷信,有待今後深入發掘加以研究。 孫思邈歷經隋唐兩代,是一位知識淵博、醫術精湛的醫家。然而他不慕名利,以醫生為終身職業,長期生活在民間,行醫施葯,治病救人。他診病治療,不拘古法,兼采眾家之長,用葯不受本草經書限制,根據臨床需要,驗方、單方通用;所用方劑,靈活多變,療效顯著。他對民間醫療經驗極為重視,經常不辭辛勞地跋山涉水,不遠千里訪詢;為得一方一法,不惜千金,以求真傳。轉輾於五台山、太白山、終南山、峨嵋山等地,採集葯材、炮製葯物,提煉丹葯,深究葯性。他對民間常見病、多發病、地方病多有研究,救治過許多疑難危重病人。他不僅精於內科,而且兼擅外科、婦科、小兒科、五官科、眼科,並對攝生、食療、針灸、預防、煉丹等都有研究,同時具有廣博的葯物學知識和精湛的針灸技術。這不僅使他成為唐代名極一時的醫學大師,而且使他一變羸弱之體,至百歲而視聽不衰。
[編輯本段]葯王貢獻
孫氏一生以濟世活人為己任,對病人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同情心,他提出「大醫精誠」,要求醫生對技術要精,對病人要誠。他認為醫生在臨症時應安神定志,精心集中,認真負責,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一樣看待;治療中要不避危險,晝夜、寒暑、飢渴與疲勞,全心赴救病人,不得自炫其能,貪圖名利。這也正是他身體力行,躬身實踐的寫照。他曾親自治療護理麻風病人達600餘人。他的高尚醫德足為百世師范。宋·林億贊曰:「其術精而博,其道深而通。以今知古,由後視今,信其百世可行之法也。」
孫思邈積一生醫學經驗,著成《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較全面地總結了自上古至唐代的醫療經驗和葯物學知識,豐富了我國醫學內容。他的醫學思想和學術成就主要反映在九個方面。
第一、發展了張仲景的傷寒論學說,改六經辯證為按方劑主治及臨床表現相結合的分類診斷方法,使理論更切合實際。
第二、集唐以前醫方之大成,收載醫方6500多個,無論是經方、古方、俗說單方均系統整理,大多注以出處。
第三、診斷學上把對疾病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突出反映在消渴、霍亂、附骨疽、惡疾大風、雀目、癭瘤等病的描述和治療上。
第四、治療學上創用了新的醫療技術。如下頜關節脫臼手法整復術、蔥葉導尿術、食管異物剔除術、自家血膿接種以防治癤病等。
第五、在葯物學上,重視地道葯材以及葯物的種植採集、炮製和貯藏,並在葯物七品分類基礎上按葯物功用分為65章,以總攝眾病,便於醫生處方用葯。
第六、重視婦幼保健,強調婦幼設立專科的意義,為小兒、婦產建立專科創立了條件。
第七、豐富了養生長壽理論,講求衛生,反對服石,提倡吐故納新,動靜結合,並輔以食治、勞動,使養生學和老年病防治相結合。
第八、在針灸方面繪制彩色三人明堂圖,創孔穴主對法,提倡阿是穴及同身寸法,對針灸發展有促進作用。
第九、在煉丹生涯中,記錄了硫黃伏火法,是我國早期火葯配方,在火葯發明上有突出貢獻。
孫氏的著作,除上述外,史志見載的頗多,大多已散佚無存。
由於孫思邈在醫學上的傑出成就及其崇高的醫德醫風,使之深受我國歷代人民的愛戴,其影響歷代相傳,經久不衰。千百年來,用來紀念他的廟宇遍布各地,尤其是在他的家鄉耀縣,早在唐朝後期就在城東葯王山為他立祠。此後宋、金、元、明、清各代在那裡陸續增建了葯王廟,並建有碑亭、石刻等。現在明朝建的葯王廟保存完好,廟內有「孫真人」居住過的石室太玄洞,洞外亭內有明刻《千金寶要》、《海上方》石碑。相傳當年孫思邈洗葯用的洗葯池和他親手種植的柏樹還完好無損。這些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深受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珍愛。每年二月,人們都在葯王廟舉行儀式,隆重紀念和緬懷這位名垂千古的偉大醫葯學家。

6. 杜仲怎麼炒熟

杜仲是一種較為普遍的中葯材,具備著許多的作用和功效,在中醫學臨床醫學專業中的運用也是較為普遍的。杜仲依照解決方式 來歸類,一般分成生杜仲和炒杜仲二種。二種實際上在作用層面是類似多的,不過是熟的杜仲更非常容易煎出合理的成份。下邊,就為大夥兒詳解一下杜仲的有關專業知識。

但凡腎精不足,腰膝酸疼,或足膝痿軟乏力的人,都能夠與補骨脂、胡桃肉、金狗脊、萆薢、牛大力、千斤拔等搭配。


該品常見於沖任失養引發的胎動不安或下意識隨胎。可單單使用煮棗肉為丸服;搭配續斷、桑寄生、熟地等,以提高補腎壯陽固胎功效;針對懷孕下血者,則可與山參、阿膠糕、川芎等共用。補虛,強筋壯骨,養胎。治腰脊酸痛,足膝痿弱,小便余瀝,陰下濕癢,胎漏欲墮,胎動不安,血壓。一般中葯材單味葯實際效果不顯著,全是搭配應用的。

世界各國近些年研究發現,應用以杜仲葉為原材料獲取的保健產品後,可使肌膚美白,清除老年斑,提升秀發黑素細胞,提升秀發黑素細胞的特異性,避免 白頭發,還可清除清瘦、避免 牙松,防止牙周病,老年痴呆,醫治畏寒症,提升機體體細胞物質新陳代謝,避免 肌肉骨骼脆化,使人體看起來年青、牢固等。

7. 中葯鑒定學的基礎理論

鑒定中葯的品種和質量,制訂中葯標准,尋找和擴大新葯源的應用學科。「保質尋新,整理提高」
1.1 鑒定中葯的品種質量
1、品種 中葯中泛指物種,物種不同、成分不同、療 效不同。一定品種的中葯,是中醫治病的物質基礎。」雖有良醫而葯為偽葯,則良醫無濟於事」,影響質量的首要因素。 以假充真 1982年陝西省對縣以上葯材系統523個單位調查,全省「偽品」26種,混淆品、誤用品143種,35個縣銷售的巴載天是羊角藤,22個縣的烏梅均為苦李子和山杏。
1995年元月,我們在漢西收到十九種混淆品葯材標本,包括金錢白花蛇(2種)、丹皮、土茯苓、五靈脂、前胡等。
多源現象 石斛 本屬10餘種
大黃 同屬 3種
川貝母 同屬 4種
品種混淆 大黃瀉熱通便,治療急腹症效好,但一段時間發現毫無療效,延誤病情。1980年對陝西種植大黃調查,30%面積是波葉大黃,有一個地區全是波葉大黃,大黃屬波葉組有抗菌作用但不含瀉下成分番瀉葉甙。
半夏商品 有半夏和水半夏,水半夏無止嘔作用。
天南星為天南星屬植物的塊莖,但半夏屬虎掌南星治宮頸癌有效,商品稱虎掌南星。
地區習慣用葯 產生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現象。
全國海風藤—————胡椒科風藤和石楠藤
湖北
胡椒科風藤和石楠藤——稱作「岩香藤」
夾竹桃科絡石藤————稱作「石楠藤」
桑科霹靂———————稱作「絡石藤」
松蘿科松蘿——————稱作「海風藤」 物種的本質具有二重性,它既存在又不存在,一方面按形態和生殖的不連續性標准劃分的種在自然界有一定普遍性,另一方面至今還沒有一個把所有有機體都劃分成統一的生物學單位的不連續性標准;種是又間斷又連續的,連續的部分發生在種和種的交叉處,變異是多元化的,中間過渡的。
在生態環境改變的情況下品種也發生變化,優劣是量變,真偽是質變。
4、質量:地道葯材品種退化、有效成分含量、雜質和有毒物含量、霉變程度。
地理變化:內蒙黃芪栽培在河北,分枝多,柴性大,甜味低。
生態變化:柴胡栽培,主根小,須根多,柴性大,顯微結構改變。
不當加工:苦參水泡切制——提不出苦參鹼
偽制假葯:
五味子提取了浸膏;
金銀花粘附雜質40%
海金砂含砂——30%
沒葯含樹皮、砂石要求30~50% 1) 顯微鑒定
針對含有中葯材粉末的成方制劑,藉助顯微鏡觀察檢品種是否含有各組分中葯材的粉末。
2) 理化鑒定
對待檢中成葯中主要葯物的有效成分進行光譜或色譜分析,檢驗是否含有其有效成分及含量的多少。 1)本草考證,理清源流
幾千年來,我們積累了三千多種中葯的寶貴葯學史料,它是指導現代用葯的基礎。但古代文獻浩如煙海,有些又難免出錯,需要本草考證及研究。
虎掌和南星綱目上為一物,根據調查,虎掌為半夏屬掌葉半夏的塊莖,含多量生物鹼,為治療宮頸癌的南星品種;天南星為天南星屬 天南星、東北天南星、異葉天南星的塊莖。
2)整理品種,澄清混亂(一物一名)
我國幅員遼闊,品種繁多,各地用葯習慣和名稱不盡相同,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現象嚴重,亟待整理。
例 貫眾 來源6科 35種
東北 綿馬貫眾 含綿馬酸類 殺蟲效好
中南 紫萁貫眾 含促脫皮甾酮,促進代謝
又如金錢草、連錢草、廣金錢草等,分別以不同葯材名入葯。
3)研究調查,繼承發展。參考本草,不唯本草,不以本草為唯一尺度
青蒿:菊科青蒿和黃花蒿,青蒿不含青蒿素,90典刪去
茵陳:茵陳傳統用苗,但花蕾期利膽有效成分6.7 –二甲氧基香豆素和茵陳色酮等含量高,現茵陳蒿與茵陳(苗)同入葯。求同存異,現代與傳統共存,新苗與老莖共存,共同發展。 1、《葯品管理法》
首次 1984.9.20 頒布 1985.7.1實施
2001.2.28修訂 2001.12.1實施
2、中葯質量標准
①中葯標准含義:
是國家對中葯質量及其檢驗方法所作的技術規定,是中葯生產、經營、使用、檢驗和監督管理部門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據。
②制定原則:安全有效、技術先進、經濟合理
③適用范圍:新中葯材、新中成葯、老葯再評價
④標准和政策
1994年 衛生部葯政局 《中葯新葯研究指南(葯學、葯理學、毒理學)》
1999年 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 《中葯新葯研究的技術要求》
2002年12月1日實施 SFDA 《葯品注冊管理辦法》
現階段我國中葯材及中葯制劑的質量控制, 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一部) 規定的常規方法進行, 只是部分葯材和制劑有1個或數個指標成分的含量測定方法。從目前情況看, 僅靠這些方法在許多情況下還不能達到較好控制中葯質量的目的, 如在使用已批准生產的中葯注射劑中常有產生不良反應的現象, 這與制劑質量控制方法不規范, 從而造成制劑質量不穩定有密切關系。
中葯指紋圖譜具有整體、宏觀和模糊分析等特點, 可以通過對中葯整體特性的描述, 採取適當模糊的處理方式, 達到整體質量控制的目的。
以指紋圖譜作為質量控制方法已成為目前的國際共識。為實現中葯質量標准現代化並與國際接軌, 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已下發了中葯指紋圖譜研究要求, 首先要求對中葯注射劑進行指紋圖譜研究, 並正在抓緊進行指紋圖譜庫的建立工作, 以逐步實現中葯材、中成葯質量標准現代化。
中葯質量控制方法研究的必然模式: 將全成分指紋圖譜和效標成分定性定量測定相結合,建立起符合中醫用葯特色規律的中葯系列質量控制統一智能方法系統. 1.4.1 中葯資源
4.1 天然資源
(1)品種豐富
據中國葯材總公司歷時10年(1984~1994)的調查表明,我國葯用植物、動物12807種。其中葯用植物11 146 種(約佔87 %) ,葯用動物1581 種(約佔12 %) ,葯用礦物80 種(佔不足1 %)
(《中葯大詞典》1977,5800~6000種,植物5000)
320種大宗植物葯、29種動物葯,總蘊藏量850萬噸,野生資源是最寶貴的資源。
甘草、麻黃、獨活、冬蟲夏草來自野生植物
蟾酥、斑蝥、蜈蚣、蟬蛻來自野生動物
石膏、芝硝、硃砂、自然銅來自天然礦物
(2)發現了原來完全依靠進口的野生資源如胡黃連、馬錢子、安息香、沉香、廣木香、阿魏
4.2 中葯生產
各地常規經銷品種600種,家種大宗葯材150種,可提供的種植面積480萬畝,年產量30-35萬噸。
(1)進口引種成功砂仁、肉桂、丁香、廣木香、訶子、豆蔻。
(2)蛤蚧、金錢白花蛇,梅花鹿、全蠍、珍珠養殖成功。
(3)產量超萬噸的有當歸、茯苓、地黃、山葯等。
(4)合成中葯:冰片、人工牛黃、人工培育牛黃。
4.3 地道葯材 天時、地利、人力(家種+野生)
內蒙:黃芪、甘草
吉林:人參、鹿茸
甘肅:當歸
廣西:蛤蚧 枳殼
青海:大黃
江蘇:薄荷
寧夏:枸杞
安徽:丹皮、芍葯
雲南:三七 、黃連
廣東:砂仁、檳榔、益智、巴戟天
河南:山葯、牛膝、紅花、地黃、菊花
浙江:玄參、浙貝、麥冬、杭菊、鬱金、延胡索、白芍、白術
四川:黃連、附子、川貝、川芎、川烏、川黃柏 被海內譽為「新三珍」的12種葯用動物十分走俏。
在香港:「新三雞」(烏骨雞、珍珠雞、七彩山雞)每隻160港元。
新三鳥(鷓鴣、鵪鶉、肉鴿)每隻40港元。
新三龜(草龜、金錢龜、金頭龜)每公斤300、950、650元。
珍珠屬於傳統養殖業。
我國出口的葯用營養型動物有乳鴿、甲魚、黃鱔、泥鰍、鱖魚、墨魚、草魚等近百種,尤其活甲魚、金錢龜、桂花魚、活黃鱔、活泥鰍等。原因:一是動物類葯材需求急劇增長,二是野生葯用動物資源日趨枯竭,標志養殖葯用動物的黃金時期到來。
據行家預測,今後較長時期營養型葯用動物價挺貨緊,大力發展葯用動物前景廣闊。 1、以親緣關系為線索,根據生物科屬親緣相近,一般含有近似成分的規律,尋找類似療效的中葯
進口阿魏、馬錢子、沉香——國內
東北滿山紅(興安杜鵑)治氣管炎,西北小葉枇杷(烈香杜鵑)廣東紫花杜鵑,療效類似;
貝母屬,新疆貝母、伊黎貝母、平貝母、湖北貝母均潤肺平喘。
人參、三七、西洋滲、珠子參含人參皂甙;(還有非人參屬的膠股蘭)
湖北麥冬,短葶山麥冬多糖和皂苷含量與麥冬相近,但抗缺氧和免疫功能與麥冬相同或更優一籌,「山麥冬」進入95以後的葯典。
2、以有效成分為線索
薯蕷皂甙元——薯蕷屬穿龍蕷薯、黃姜、粉萆薢(粉背薯蕷)尚有綿萆薢和福州薯蕷。
芸香科黃柏屬、毛茛科唐松草屬、小檗科小檗屬均可作小檗鹼的資源植物。
岩白菜素為紫金牛科紫金牛中所含有的鎮咳成分,該成分首次發現於虎耳草科岩白菜中,後從虎耳草科篩選,發現落新婦屬含量較多。
青黛——菘藍、蓼藍、馬藍 葉製成
3、以葯理和臨床療效為線索
五味子、垂盤草等
4、擴大葯用部位
烏龜腹甲(龜板)——背甲+腹甲(龜甲)
5、老葯新用
丹參、川芎、葛根、山楂、三七、銀杏葉——心血管疾病
6、人工栽培、養殖
野轉家 射干、金錢白花蛇、鹿、麝、蜈蚣、蠍、土鱉蟲。
7、人工合成,代用品研究
人工牛黃、體外培育牛黃——天然牛黃
新阿膠——驢皮膠
8、組織培養、生物工程(生物技術): 紫杉醇 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品種繁多
數量減少迅速,種群繁殖困難,瀕危品種增加。
全球性原因:熱帶森林破壞嚴重(馬達加斯加,90%森林被毀),20年前地球上每天消失一個物種,今天每小時消失一個物種。
地區性原因:
1)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人口↑耕地↓沙化↑水土↓
57~86年,790萬畝/年↓,937萬畝/1993年↓(一個青海省耕地)
人口/1600萬/年,澳大利亞1480萬,3.5倍青海省人口
2)野生動植物保護意識差,法制不健全。
海洋動物(鯨、海豹等)限捕,陸地野生動物一般禁捕。
我國野生葯用動物大量捕殺,熊↓、虎↓、蛇類↓、麝↓
一級珍稀動物黿當鱉賣(晴川飯店94.8購黿80公斤,置冰庫內)
3)不科學的濫采濫伐
野生珍稀植物在未大量栽培前,不得進入制葯工業應用(保護企業、保護植物)。
相關課程:中葯資源學,葯用植物學,中葯拉丁語,中葯商品學......
中葯鑒定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在各類考試中也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中葯學專業的本科階段,中葯鑒定學佔6學分,分兩個學期;執業葯師資格考試、衛生專業資格考試的考試科目中都有中葯鑒定學。因此,學好中葯鑒定是必要

8. 新疆常見中草葯的種類及用途

新疆一支蒿:

【別名】一支蒿

【來源】菊科艾屬植物岩蒿Artemisia rupestris L.,以全草入葯。夏秋采全草,曬干。

【性味歸經】辛,微溫。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於胃痛,胃脹,痛經;外用治痔瘡出血,無名腫毒,跌打損傷,毒蛇咬傷,蕁麻疹,神經性皮炎。

【用法用量】3~5錢;外用適量,煎水洗患處。

【備注】據謂本品經葯理試驗認為有抑制癌細胞能力。

【摘錄】《全國中草葯匯編》
-
新疆雪蓮:

【別名】雪荷、塔格來依力斯[維語]

【來源】菊科風毛菊屬植物新疆雪蓮Saussurea involucrata Kar. et Kir. ex Maxim.,以全草入葯。夏季開花時採收,陰干。

【性味歸經】微苦,熱。有毒。

【功能主治】活血通經,散寒除濕,強筋助陽。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肺寒咳嗽,小腹冷痛,閉經,胎衣不下,陽痿。

【用法用量】 2~5分,水煎或泡酒服。

【注意】孕婦忌服。

【備注】(1)本品有毒,過量後可出現大汗淋漓。注意用量,避免發生中毒事故。

【摘錄】《全國中草葯匯編》

紫草
(《本經》)

【異名】藐、茈草(《爾雅》),紫丹、紫苭(《本經》),地血(《吳普本草》),茈蔰(《廣雅》),紫草茸(《小兒葯證直訣》),鴉銜草(《綱目》),紫草根(《現代實用中葯》),山紫草(《江蘇植葯志》),紅石根(《遼寧經濟植物志》)。

【來源】為紫草科植物紫草、新藏假紫草或滇紫草的根。

【植物形態】①紫草
多年生草本,高達90厘米。根直立,圓柱形,略彎曲,常分歧,外皮暗紅紫色。莖直立,單一或上部分歧,全株被粗硬毛。葉互生,無柄;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約6厘米,寬約1.3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被糙伏毛。聚傘花序總狀,頂生;花兩性;苞片葉狀,兩面具粗毛;花萼短筒狀,5深裂,裂片狹漸尖;花冠白色,花冠管短,先端5裂,喉部具有5個鱗片狀附肢,基部具有毛狀物;雄蕊5,著生於花冠管中部,花絲短或無;子房上位,4深裂,花柱線形,柱頭槌狀,淺裂。小堅果直立,卵圓形,淡褐色。種子4枚,卵圓形。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於山野草叢中、山地陽坡及山谷。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安徽、廣西、貴州、江蘇等地。

②新藏假紫草
多年生草本,高25~35厘米,全株被白粗硬毛。根直生,略呈圓錐形,支根常數個扭轉在一起。莖直立,單一或基部兩歧,被長硬毛。根生葉叢生,無柄,葉片線狀披針形,長約13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漸狹,全緣,黃綠褐色;莖生葉互生,較短小,無柄。蠍尾狀聚傘花序密集於莖頂,花兩性;苞片線狀披針形,具硬毛;花萼短筒狀,裂片5狹窄葉狀,與花冠等長或超出;花冠長筒形,紫色或淡紫色,長達1.5厘米,裂片5,橢圓形,外側略被白毛,喉部與基部光滑;雄蕊5,花絲短或無;子房上位,花柱纖細,柱頭槌形,2深裂。小堅果闊卵形,淡褐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長於高山野草叢中或向陽坡地。分布新疆、西藏、甘肅等地。

③滇紫草
多年生草本,高60~80厘米。根直立,圓柱形,質堅硬,外皮暗紅紫色。莖單一,直立,無柄;基生葉狹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長約20厘米,寬約2.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表面被糙伏毛,葉背中脈被長硬毛;上部葉漸小,披針形。蠍尾狀聚傘花序呈圓錐形;花兩性;萼筒幾全裂,裂片線形至披針形;花冠筒狀,紅色,長約1.4厘米,先端5淺裂,裂片呈三角形,反卷;雄蕊5,花葯5個相連包圍花柱,基部楔形,花絲短,被白色柔毛;子房上位,深4裂,花柱露於花冠之外。小堅果卵形,淡褐色。花期初夏。
生於向陽山坡草叢中。分布雲南及西藏、四川、貴州。

【採集】4~5月或9~10月間挖根,除去殘莖及泥土(勿用水洗,以防退色),曬干或微火烘乾。

【葯材】①硬紫草
為紫草的乾燥根,呈扭曲的圓柱形或略呈紡錘形,長約7~15厘米,直徑約0.7~2厘米,根頭部具莖殘基,常有側根。表面暗紫色,粗糙,有縱溝,皮部薄,稍有鱗片。質硬而輕脆,易折斷,斷面片狀,皮部深紫色,與木部之間有裂隙或呈小圓孔狀,木部較明顯,黃白色。氣特殊,味微甘而酸。
主產東北、湖北、湖南等地。

②軟紫草
為新藏假紫草的根,呈不規則圓柱形,略扭曲,長約7~20厘米,直徑約1~2.5厘米。表面暗紫色。頂端有莖基。皮部極疏鬆,成條狀的鱗片,常十幾層重重相迭,易剝落成不整齊的條狀碎片。質松軟而輕,易折斷,斷面成片狀,木部不明顯,黃白色,成環狀,中心有暗紫色的大形髓。氣特殊,味微酸。
主產新疆。

③滇紫草
為滇紫草的根除去外皮的木部,亦稱硬紫草,圓柱形,長約15厘米,直徑1~2厘米。下部長分歧。表面紫褐色,被暗紫色粉末,具扭曲的縱皺。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顆粒狀,木部黃白色而稍紫,髓部紫色。氣微弱,味微酸。滇紫草皮:為滇紫皮的根皮,呈不規則的碎片,長約0.5~5厘米,寬約0.5~2厘米,常數層相迭。表面紫褐色、內面平滑。質脆易斷。氣弱,味淡。
主產雲南。

此外尚有:①天山紫草,與新藏假紫草近似,植株較矮小,聚傘花序呈簇生狀。分布新疆。②帕米爾假紫草,根較粗大,莖多分枝;葉線狀披針形;花冠長筒狀,黃色,喉部有紫斑。分布新疆昆侖山。③假紫草,又名:內蒙紫草。高9~22厘米。莖單一或多枝。葉片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1~1.5厘米,寬0.2~0.6厘米。總狀花序,花冠黃色,裂片具紫斑。分布內蒙古、甘肅、新疆。④長花滇紫草,與滇紫草近似而矮小,高15~30厘米。花冠約3厘米。分布西藏。上述植物的根均作紫草入葯。

【化學成分】紫草根含乙醯紫草醌、異丁醯紫草醌、β,β-二甲基丙烯紫草醌、β-羥基異戊醯紫草醌、3,4-二甲基戊烯-3-醯基紫草醌。

新藏假紫草根含β-羥基異戊醯紫草醌、3,4-二甲基戊烯-3-醯基紫草醌。

【葯理作用】①避孕作用
紫草根(日產)乙醇提取液100毫克/100克、30%紫草根粉末混合食喂飼動物均可抑制大鼠動情期,根中提出的色素則無效。雲南產紫草50%的糖漿劑,給予小白鼠口服1個月,能明顯抑制其動情期,停葯2個月後可恢復;並能抑制小鼠盛譽率。正常小鼠連續口服紫草兩個月,卵巢明顯減輕,子宮及垂體則輕微減輕,但對其他內分泌腺如甲狀腺、腎上腺的重量無明顯影響。油劑對去卵巢的小白鼠,陰道塗片未出現角化細胞,子宮重量亦不增加,說明無雌激素樣作用。歐產紫草葉的提取物能抑制垂體前葉分泌促甲狀腺激素及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此影響不在干擾激素的合成,而是影響其釋放。新藏假紫草、廣西紫草、紫草根(品種均未註明)口服降低小白鼠的生育率,並有明顯抗垂體促性腺激素及抗絨毛促性激素的作用,而紫草醌則明顯無效。國外所產路邊紫草50%的醇浸出掖,能降低小白鼠的生育率,使正常小白鼠的動情間期延長,如再注射雌酮或促性激素仍可引起動情期;對未成熟的雄性或雌性小鼠,可引起性器官、胸腺、垂體重量減輕,生長發育延緩,此有效成分大部分在花、種子、葉、根中。其作用原理為抑制了腦下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形成,特別是抑制了黃體生成素,也可能是它使上述激素直接失去活性,即所謂"滅能"的作用。

②抗菌、抗炎作用
紫草對京科68-1病毒試管內有抑製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靈桿菌亦能抑制。前蘇聯產紫草的酊劑對化膿菌、大腸桿菌有抑製作用。並能加速上皮生長以及治療燒傷。日本產紫草根的乙醚或水提取物口服或局部應用能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大鼠皮內色素滲出法);口服提取物100毫升/公斤對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後肢浮腫與布他酮有同樣的抑制效力,紫草醌及乙醯紫草醌亦有同樣的抗炎作用。局部應用可促進創傷癒合。紫草根與當歸製成之紫雲膏比單味葯效果好。紫草水煎劑對小白鼠結核病有一定療效。但對豚鼠無效。用平皿法試驗能抑制多種真菌。紫草膏可用於顏面癬。

③對循環系統的影響
新疆軟紫草(太原市購得,品種未確定)煎劑對健康家兔及蟾蜍之離體或整體心臟,皆有明顯的興奮作用,此作用與煎劑中含鈣有關。在全身麻醉下靜脈或肌肉注射此煎劑,能使近半數動物(兔、犬、貓)血壓急劇下降,甚至死亡,但不麻醉或口服者無此嚴重反應。對蟾蜍內臟血管及兔後肢、離體兔耳灌流皆無影響。

④抗腫瘤作用
據報道,紫草根對絨毛膜上皮癌及惡性葡萄胎有一定的療效。用美藍試管法初篩,紫草根對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有極輕度的抑製作用。紫草可減少(鼠)自發性乳癌的發病率。

⑤其他作用
新疆軟紫草煎劑對兔有緩和的解熱作用,對家兔離體子宮及小腸平滑肌有不恆定的興奮作用,口服煎劑能加強小腸的緊張性與收縮,靜脈注射則無此反應。紫草葉提取物可使兔血糖下降,增加豚鼠腸管張力,對大鼠無利尿作用。

【毒性】以雲南紫草糖漿5~15克/公斤喂飼小鼠2個月,一般食慾與活動正常,體重改變不明顯,病理解剖除垂體、卵巢、子宮重量減輕外,其他如甲狀腺、腎上腺的重量均無改變,在顯微鏡下檢查所有組織,均未觀察到組織上的病理改變。30%新疆紫草喂飼小鼠,1周內體重減輕30%左右,15天內有40%死亡;用根粉5克/公斤給家兔灌胃,3天後尿色深紫,尿中出現蛋白和紅細胞,並有腹瀉,停葯兩天後症狀消失。

【炮製】硬紫草:洗凈,潤透,切片,曬干。軟紫草:揀去雜質,去苗,剪斷。

駱駝蓬
駱駝蓬
(《新疆中草葯手冊》)

【異名】苦苦菜(《陝西中草葯》),駱駝蒿、臭草、臭牡丹、沙蓬豆豆(《陝甘寧青中草葯選》),阿地熱斯忙(維名),烏姆希-烏布斯(蒙名)。

【來源】為蒺藜科植物駱駝蓬的全草。

【植物形態】駱駝蓬
多年生草本,高20~70厘米,全株有特殊臭味。根肥厚而長。莖由基部四散分枝,下部平卧,上部斜生,莖枝圓形有梭。葉互生,2~3回羽狀全裂,基生葉無柄,通常3出,裂片披針狀線形;托葉刺毛狀。花單生,與葉柄對生;白色或淺黃綠色,徑約2厘米;萼片5;花瓣5,倒卵狀矩圓形;雄蕊15,花絲近基部寬展;花盤杯狀;於房3室,花柱3。蒴果球形,3裂,3室。種子三棱狀腎形,褐色。花期6月。果期7~8月。
生於路旁、河岸、戈壁灘等乾旱處。分布河北、山西、內蒙古、寧夏、陝西、甘肅、青海、新疆等地。

本植物的種子(駱駝蓬子)亦供葯用,另詳專條。

【採集】夏、秋割取全草,鮮用或切段曬干。

【化學成分】含l-鴨嘴花鹼、dl-鴨嘴花鹼、鴨嘴花酮鹼、脫氧鴨嘴花酮鹼、哈爾明鹼、脫氧鴨嘴花鹼、還含鴨嘴花定鹼、鴨嘴花醇鹼、鴨嘴花胺鹼等生物鹼。另含鴨嘴花酸。

在開花期間,地上部分含生物鹼量最大(5.770%),主成分為鴨嘴花鹼,含量2.842%,哈爾明鹼和駱駝蓬鹼(又稱哈梅靈Harmaline)的含量則少得多。根中生物鹼含量最高時在抽芽期(1.920~2.140%)和生長季節之末(1.926~2.310%),含量最低在花期(1.588~1.697%)和種熟期(1.526~1.874%),根中生物鹼的主成分為哈爾明鹼(52~81%)和哈梅靈(15~39%)。

籽苗和癒合組織中尚有路因鹼甙。

【性味】辛苦,涼,有毒。

①《陝西中草葯》:"酸甘,平。"

②《陝甘寧青中草葯選》:"辛微苦,涼,有毒。"

【功用主治】宣肺氣,祛風濕,消腫毒。治咳嗽氣短,風濕痹痛,皮膚瘙癢,無名腫毒。

赤芍—新疆芍葯
赤芍—新疆芍葯 RadixPaeoniaeSinjian-gensis
(英) XinjiangPeonyRoot

【來源】 為毛茛科植物新疆芍葯paeoniasinjiangensisK.Y.Pan 的根。

【植物形態】 多年生宿根草本,全體無毛。根圓柱形,多分枝。莖高40~80cm。2回三出復葉,葉片輪廓闊卵形;小葉羽狀分裂,裂片狹披針形,全緣;葉柄長1~5cm。花紅色單生莖頂;萼片5,卵形,苞片3~5,披針形;心皮2~4(~5);骨突果卵狀,種子黑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於山坡林下。主產新疆。

【採制】 春、秋挖根,去凈殘質後曬干。

【性狀】 根呈圓柱形,稍扭曲,直徑0.5~4cm。表麵灰褐色,皺縮,可見須根痕及橫向突起的皮孔;有時可見栓皮脫落形成的片狀斑痕。質硬而脆,斷面黃白色、淡紫色;皮部窄,有時與木部分離,木部放射狀紋理明顯,有時木部的放射狀紋理間有裂隙。氣香、昧微甜、澀。

【化學成分】含芍葯甙(paeoniflorin),另含少量的羥基芍葯甙(oxypaeoniflorin)、芍葯內酯甙(aibiriorin)及苯甲酸。
本品在新疆作赤芍用。

【附註】 赤芍主為芍葯P.lactifloraPall.的根。性微寒,味苦;功能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用於吐血衄血、經閉腹痛及冠心病心絞痛。

新疆木通
新疆木通
(《新疆中草葯手冊》)

【異名】天山木通、花木通,青格力克(維名)。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西伯利亞鐵線蓮的莖枝。

【植物形態】西伯利亞鐵線蓮
多年生藤本,常以葉柄攀援在樹上及其他灌木上,通常長3~5米。莖木質化,有膨大的節,中部莖常具六棱。葉對生,三出復葉,小葉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葉緣有鋸齒。花白色或黃白色。瘦果扁圓形,具白色冠毛。
生於山地林中及灌木叢中。分布內蒙古、新疆等地。

【性味】味苦,性微寒,無毒。

【功用主治】清心火,泄濕熱,通血脈。

【選方】①治尿道炎,小便不利:新疆木通二錢,九節菖蒲三錢,冬葵子一兩,牛膝五錢。水煎服。惡寒者加防風三錢。

②治急性膀胱炎,尿血,尿道澀痛:新疆木通二錢,金銀花三錢,焦梔子三錢,知母三錢,黃柏二錢,車前子三錢,茯苓三錢,萆薢二錢,甘草梢一錢五分。水煎服。

9. 這是什麼植物,莖上面有刺,有什麼葯用價值嗎

菝葜,攀緣狀灌木。

葯用價值:以根莖入葯。主要含皂苷、生物鹼成分。性味甘,溫。祛風濕,利小便,消腫毒。主治關節疼痛,肌肉麻木,泄瀉,痢疾,水腫,淋病,疔瘡,腫毒,瘰癧,痔瘡。經濟及觀賞:根狀莖可以提取澱粉和栲膠,或用來釀酒。多做地栽,可在棚架、山石旁進行種植,亦可作為綠籬使用。

攀援灌木;根狀莖粗厚,堅硬,為不規則的塊狀,粗2-3厘米。莖長1-3米,少數可達5米,疏生刺。葉薄革質或堅紙質,干後通常紅.褐色或近古銅色,圓形、卵形或其他形狀,長3-10厘米,寬1.5-6 (-10)厘米。

下面通常淡綠色,較少蒼白色;葉柄長5-15毫米,約佔全長的1/2-2/3具寬0.5-1毫米(一側)的鞘,幾乎都有卷須,少有例外,脫落點位於靠近卷須處。

(9)綿萆解的經濟價值如何擴展閱讀:

栽培技術

栽培基質: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如果有條件,宜選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疏鬆肥沃的土壤。[2]

定植方法:地栽,菝葜多在分株後盡快進行定植。應選擇地勢開闊、排水良好、疏蔭之地。按行距50厘米、株距30厘米開穴。可在穴中施用豬糞作為基肥,注意要將其用底土蓋好。

以免燒根。通常每穴放入所分的新株一叢,先將其扶正,使根系展開,然後覆土壓實。接著澆透水一次,經3-5天後,還要再澆二水。

管理要點:菝葜喜微潮偏乾的土壤環境,稍耐旱,生長旺盛階段應保證水分的供應。其對肥料的需求量較多,除在定植時施用豬糞作為基肥外,夏秋生長旺盛階段可以每隔2-3周追肥一次。

菝葜喜疏蔭環境,忌日光直射,最好保證植株每天接受不少於2小時的散光照射。它喜溫暖,較耐寒,在18-28℃的溫度范圍內生長較好,可耐-10℃的低溫。在良好的管理條件下,菝葜不易患病,亦較少受到有害動物的侵襲。

閱讀全文

與綿萆解的經濟價值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你的愛情密碼是多少 瀏覽:459
做哪些動作益於健康 瀏覽:545
蚌埠幸福工廠在什麼地方 瀏覽:328
性情淡薄的男人對婚姻什麼態度 瀏覽:847
幸福是有什麼而不是無什麼 瀏覽:535
四美女在什麼地方旅遊 瀏覽:169
美女呢真漂亮北京話怎麼說 瀏覽:503
愛情的神明有哪些 瀏覽:533
煙台幸福八村趕海主要抓什麼 瀏覽:760
農村居民健康卡丟了怎麼辦 瀏覽:629
男虎與女羊人婚姻怎麼樣 瀏覽:967
橙子先生什麼是幸福 瀏覽:893
為什麼我會遇見錯誤的愛情 瀏覽:530
如何清除健康平板某些記錄 瀏覽:643
為什麼健康碼里不顯示14天行程 瀏覽:593
抗日的英雄有哪些故事 瀏覽:918
健康人腸道含氣量是多少 瀏覽:303
塞班有哪些經濟酒店 瀏覽:246
幫別人查看健康碼怎麼看 瀏覽:108
為什麼網紅美女很少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