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孔子思想對當今社會有哪些影響
孔子思想對當今社會在政治方面和教育方面有影響。
1、政治方面:孔子思想對現代世界道德的建構有重要意義。
孔子充滿仁愛精神的「忠恕」之道應當是當今世界各個民族和國家相互尊重、和平共處的中心價值。孔子主張的「和而不同」應當是克服「西方中心主義」、「大國沙文主義」,實現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發展、國家共同繁榮的基本法則。
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作為世界政治思想最低共識,用孔子一樣對他人充滿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國家和民族,可以實現「有道」的大同社會。
當今國際社會,強國侵略弱國的現象加劇,經濟危機也頻頻發生,地球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整個世界孕育在隱藏的不安定中。而孔子思想中理想化的道德體系建構和對個人的道德要求,恰恰適合於當下的社會語境,這一點也得到了世界各國有識之士的認同。
2、教育方面:孔子思想對現代教育有著重大影響。
眾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視教育,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學思結合、重視實踐、學仕結合等。其中的一些觀點今天看來更顯卓越。在興起於西方的現代教育中,技術教育、職業教育是最重要的內容。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論語》一書中 ,「從政」是孔教的任務,即「學而優則仕」。因此在孔子教育思想影響下的中國傳統教育體制均以培養安邦治國之人材為目的。
孔子被後世奉為「萬世師表」,實在於其思想體系中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適用性的長遠。時至今日,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很多內容仍然適用於現代社會。
孔子的有關思想主張 :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饗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范等。
2、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3、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4、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❷ 孔子的影響有哪些
孔子的影響有:
1、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2、孔子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理想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後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內容的憧憬藍圖和奮斗目標,這種思想對進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啟發,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和孫中山都受其影響。
3、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孔子:
孔子(孔夫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開創私人講學的風氣,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傳》《春秋》六經。孔子去世後,後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❸ 孔子在國內外的地位及影響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
公元一世紀,孔子文化南下越南,東渡日本。早在明朝初年,朝鮮就創設成均館於漢城,祭孔於文廟,促進了文化、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3)孔子現在經濟怎麼樣擴展閱讀
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文化是人類古文化中唯一從未中斷、延續至今的一種文化。它覆蓋面積廣,形成了幅員遼闊、人口繁密的泱泱大國。明中葉以前,中國的經濟、科技、文教的發展水平都居世界前列,在不少方面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靠武力,不靠政府政治背景,仍能遠播海外,以偉大的人文精神———人道、仁道、和諧、中庸之道,幅射到周邊國家,形成了廣大的儒教文化圈。這充分說明了孔子思想不僅對中華文明,而且對世界文化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❹ 孔子所處時代經濟變化特點
春秋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重利輕義的社會風氣。而且人們拜金主義盛行。春秋時期,在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新貴族與國君、奴隸主貴族之間的奪權斗爭中,大大提高了「民」的社會地位;殷商以來逐步確立的宗法體制以及上下尊卑貴賤的等級制度面臨土崩瓦解,「人道」與「天道」溶為一體的神學思想體系受到沖擊;一些先進的思想家、政治家,在總結和借鑒堯舜時代以及夏、商、周時期提出的「民惟邦本」的道德論說的基礎上,提出了有關社會化人文主義思想的新的道德論說, 逐步形成思潮而勃然興起,為孔子仁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民」的地位變化,「天道」、「人道」分離, 社會化的人文主義思潮興起,就是孔子仁學的文化背景。
❺ 孔子的經濟狀況如何
他青少年時代的生活艱苦,當倉庫管理員、畜牧管理員時,收入仍然菲薄。以後作家臣,實際是做人家的文書或秘書。這個階段沒有關於他經濟收入的任何資料,我們無從查考,類似一般的工薪階層,估計好不了多少。
孔子四十歲左右開始辦學,向學生收點學費。大部分學生是平民,有的相當貧窮,交一束肉乾就可以收錄,應該說學費不高。「文化大革命」時批判孔子,罵他收學費而不實行免費的義務教育。我向這位批判者說:
你忘了一個重要事實——孔子和他一家人得吃飯,餓死了,中國開天闢地的平民學校就沒有了。孔子是當時的知識分子,他必須以自己的腦力勞動獲取一定的報酬,來維持一家人的生存,但他不去追求富貴。他向學生講: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衛靈公》第三十二章)(孔子說:君子謀求的是實行大道,不謀求衣食。耕田嘛,免不了餓肚子;讀書嘛,可以拿俸祿。但君子憂慮的是道能不能實行,不憂慮貧賤。)「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是孔子奉行的原則,「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能夠甘於清貧。
孔子做大夫時,年俸是六千石糧食,有馬車、幾件皮襖,伙食也講究一些,生活條件有所提高。他又代理宰相,穩穩當當幹下去,會有相當積蓄。但「君子謀道不謀食」,就辭職扔了這個「金飯碗」。
孔子帶學生周遊列國,生活消費全由接待國供應。他在衛國住的時間最長,先後兩次共五年。衛國的接待標准最高,一年供給兩千石糧食,夠孔子一行人的用度了。但衛國始終不採納孔子的治國之道,孔子就走了。
曹、鄭、宋等國不接待,他到陳國住了三年。雖然陳國的供給不如衛國,孔子一行人總算有人管吃飯。
孔子從陳國去楚國,陳、蔡兩國大夫怕楚國重用孔子而不利兩國,派徒役在途中將孔子一行包圍,斷糧七天,弟子們餓得下不了床。幸虧楚昭王派兵來迎,才解除困危。這是孔子生活最窘困的時期。
楚昭王打算重用孔子,要封給他七百里土地。楚昭王打算給他的土地,面積比一些小國的國土大得多,但條件是孔子必須做聽命於他的臣,不能自行其是,擔心孔子會自主自立。孔子「謀道不謀食」,便不去楚國,不要那七百里土地。
晚年的孔子名聲大,門徒多,而且有的做了官,發了財,會照顧老師。這時,已經有學生代孔子管家,可以證明生活條件還不差。不過他畢竟只是一位有名望的教師、學者,生活無虞,卻並無財富。
說孔子沒有財富,有一件事可以證明:孔子心愛的學生顏回病故,顏回的父親請求孔子賣掉馬車來厚葬這位弟子。竟然要賣馬來籌措喪葬費,可見孔子沒有積蓄。馬車是當時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沒有馬,年老的孔子怎麼出門呢?(這里有問號)孔子做官時,原思是孔子家的主管,孔子給他工作報酬是小米九百(原文無量名,是斗是升是石,有爭議),原思推辭不受。《論語》記事: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雍也》第五章)(原思擔任孔子的家宰,孔子給小米九百作俸祿。原思推辭不受,孔子說:「別推辭,你去給你的鄰里鄉親吧。」)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雍也》第四章)(公西赤出使齊國,冉有替他母親向孔子請求資助。孔子說:「給一釜。」請再增加一點,孔子說:「給一庾。」冉有給她五秉。孔子曰:「公西赤到齊國去,乘肥馬,衣輕裘。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君子救濟危急而不給富者添富。」(註:子華即公西赤。釜、庾、秉,皆當時容量單位。六斗四升為一釜,二斗四升為一庾,十六斗為一秉。冉子實際上給了八十斗。))前一章說,應該支付給別人的報酬,一定要支付,不因別人謙辭而收回。不該屬於自己的財物決不佔有。後一章中的容量究竟是多少,是孔子家中之糧還是公糧,一直有爭論。我認為這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孔子處理這些經濟問題的原則:應該救急而不必添富。後世把這句話形象化,也成為成語:應雪中送炭,不錦上添花。
孔子在日常生活中既是平凡的,又是不平凡的。他的不平凡,主要是他有高尚的道德品質。
❻ 孔子去周遊各國,主要靠什麼最為經濟來源呢
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人,其中有賢人七十二。我們所學習的《論語》就是在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所以孔子的主要經濟來源是教學和弟子的供奉,在古代,因為大部分想上私塾受教育的多為普通家庭的孩子,也沒什麼錢財去交學費,所以交的都是些米和肉等,這樣至少也不會讓孔子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