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經濟的商業
隨著城市交通發達、農產品的商品化和手工業的發達,在全國已形成龐大的商業網路。當時的南京、北京是全國最大的商業城市;西安是西北重鎮,南北大運河沿岸,出現了清江浦、濟寧州、臨清州、天津衛、河西務等一大批新興商業城市;在古老城市之間及周圍,陸續出現了一批新興的中小城市。民間貿易活動定期進行。州縣一級的集事,每月有五六個;鄉鎮每月有二三個;府城則每日一集;有的地方有葯王廟會;淮河以北秦晉以東,各方商賈運送物品,入城為市。在當時對外貿易上,分「朝貢貿易」和私商貿易兩種。東南沿海的「海商大賈」和「海湖大姓」的海外走私也很活躍;「漳閩之人,與番舶夷商貿販方物,往來絡繹於海上」。
明初期奉行「重本抑末」政策。朱元璋曾言:「若有不務耕種,專事末作者,是為遊民,則逮捕之。 」甚至還規定禁止商賈之家穿綢紗。隆慶三年(1569年),大學士高拱上疏《議處商人錢法以蘇京邑民困疏》,反映商人的愁苦和商業的窘困,並奏請隆慶皇帝採取措施,革除宿弊。之後張居正提出農商榮枯相因,進一步肯定商業的作用 。明代中後期商人地位有所提高,部分士大夫認為經商有成,在價值上也等同於讀書有得,「亦賈亦儒」「棄儒就賈」的現象也開始出現。此外,商業用的書也開始出現。商人為實用目的而編寫此類書籍,內容介紹貿易路徑沿途的交通、習俗及商品行情等。此類書籍現存最早者為《一統路程圖記》。此外,由於商業的發達,各地紛紛開始大量生產具有當地特色的商品,運銷他處,使得區域分工日益明顯 。
隨著明太祖洪武年間發行的「大明寶鈔」紙幣的流通失敗,整個貨幣體系轉向為以銀本位為主。16世紀中葉之後日本和拉丁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也進一步促進中晚明經濟的發展,當時明國佔有世界白銀需求量十二成左右。明代經濟的另一個特色是城鎮經濟的繁榮,運河沿線由於往來商船不斷,周邊城市如濟寧、淮安、揚州等都非常發達。東南地區由於商品經濟繁榮,成為全國的經濟集散地。由於商品經濟的繁榮,明代形成按籍貫區分的商人集團,稱為「商幫」,如徽州商幫、晉陝商幫、廣東商幫、福建商幫、蘇州洞庭商幫、江西商幫等。這些商幫以「會館」為聯系場所,互相支持,越做越大 。
明嘉靖、萬曆間,各地出賣絲綢、酒肉、蔬果、煙草、農作物、瓷器等商品不計其數,大量外銷賺取外匯所得;外國的不少東西在中國城市都有賣,如歐洲的西洋鍾、美洲的煙草 。當時商業大都會以江南的商業城市最多,有南京、儀征、揚州、瓜洲、蘇州、松江、杭州與嘉興等,華中其他商業城市尚有南昌、淮安、蕪湖與景德鎮等,西南內陸有成都,華北有北京、濟寧與臨清等,而華南則有福州與廣州等 。
2. 明朝的經濟主要有哪些方面
明代社會經濟發達,農產品豐富,手工業生產具備很高水平,陶瓷業、絲棉紡業、冶煉、建築等聞名世界。16世紀隆慶、萬曆年間,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在若干手工業行業中出現。
明代對外交往活躍,鄭和先後七次率大型船隊下西洋,行跡遍及非洲東海岸,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明代科技文化在專制主義空前強化的背景下,較之唐宋成就較少。思想家李贄、王守仁等人學說對後世影響較大。文學作品產生了《牡丹亭》、《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等著名作品。同時出現了《三言》、《二拍》等短篇小說集及長篇通俗小說《金瓶梅》。科技著作則以《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等流傳於世。明成祖倡導編著成的《永樂大典》,是我國最大的一部類書。
3. 明朝經濟狀況
明朝的農業發展無論是產量還是生產工具,都高於宋元時期,為明朝中葉開始的人口穩步增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自明朝初年起,以江南地區為代表的手工業高度發展,促進了市場經濟化和城市化。然而明朝推行「重農抑商」的原則,使得商業受到了一定的壓制。另外明朝推行的嚴厲的海禁政策,使得產生了大規模的走私貿易和海盜行為。隨著明朝紙幣「大明寶鈔」的流通失敗,整個貨幣體系轉向為以白銀為主。日本和拉丁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也進一步促進了明朝經濟的發展。明嘉靖、萬曆時候,各地出賣絲綢、酒肉、蔬果、煙草、農作物、瓷器等商品不計其數,外國的不少東西,如歐洲的西洋鍾,美洲的煙草,中國城市都有賣。當時商業大都會有北京、南京、揚州、蘇州、廣州、西安、成都等,著名的商業集團有徽商、川陝商、蘇商、京畿商、粵商等,在世界上,明朝是16世紀、17世紀時期手工業、經濟最繁華的國家之一。
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全國耕地面積大量增加.到洪武二十四年,國家稅糧收入是元代的2倍.手工業有了進一步發展,松江是全國棉紡織業中心,蘇州,杭州的絲織業發達,景德鎮的青花瓷器暢銷國內,遵化是全國最大的冶鐵中心,福建,廣東,南京等地的造船業發展迅速.南京,北京商業興盛,是當時最繁榮的大都市
4. 大明朝經濟重點在哪裡
大明朝的經濟重點是東南地區的絲綢和茶葉。
5. 明朝哪個朝代經濟最發達
我推薦 仁宣之治
明朝初年比較強盛,經過明太祖的洪武之治,精勵圖強並逐步恢復國力,到明成祖時期國力到達頂峰。其後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時期仍處於興盛時期,史稱仁宣之治。但於明武宗、明世宗開始逐漸中衰,面臨社會矛盾與外患,但仍有隆慶新政與萬曆中興中興氣象。但萬曆與崇禎年間連年災荒與戰事,各地爆發民變,至1644年明思宗遭受李自成的大順軍隊攻佔順天府,明思宗自縊,隨後清朝軍隊擊敗大順軍並入主中原,至此明朝享國祚276年。但後繼南明與明鄭政權仍延續了數十年,直到1683年清軍佔領台灣,明廷宗室才被清軍完全滅絕。
永樂盛世
明成祖朱棣(在位:1402年-1424年)朱棣即位之後,武功昌盛,先是出擊安南。後又親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絕後患。在內政上,朱棣下令修大型類書永樂大典。在三年時間內即告完成。永樂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錄60卷,全書分裝為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多萬,且未有任何刪節,這是之後的四庫全書無法相提並論的。從永樂三年開始,朱棣派宦官鄭和下西洋,前後七次,規模空前,擴大了明朝的影響力。同年,朱棣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並設立北平國子監等衙門。永樂四年,他下詔在北京修建宮殿。1409年,朱棣巡幸北京,在北京設立六部與都察院,並在北京為逝世的徐皇後設立陵寢,已經顯示遷都的跡象。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北京初步得到了繁榮。1416年,朱棣公布遷都的想法,得到認同。永樂十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永樂十八年宣告完工,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因為永樂年間天下大治,並且大力開拓海外交流,所以有學者將這段時期稱為永樂盛世或「永樂之治」。
但是永樂帝同樣對異議者大肆殺戮,諸如黃子澄、齊泰等建文舊臣等都被殺。其中以方孝孺的「誅十族」[6]和景清的「瓜蔓抄」[7]最為慘烈
仁宣之治是明太宗朱棣死後,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採取了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溥、楊榮、夏原吉、蹇義的寬松治國和息兵養民的政策,使他們在位期間成為明代歷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時代。
朱棣去世後,太子朱高熾即帝位,是為仁宗,改元洪熙。仁宗時「停罷采買,平反冤濫,貢賦各隨物資產,陂池與民同利」,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舊臣和成祖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洪熙一朝僅短短一年,朱高熾即行去世,仁宗長子朱瞻基即位,建元宣德;明宣宗朱瞻基御駕親征,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安撫趙王,穩定了國內形勢。史載:「仁宣之治,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1]谷應泰說:「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
6. 明朝從哪裡衰落
明朝真正衰落的時期,很多人可能想不到——是從明朝永樂末期開始。縱觀中國古代歷朝歷代,但凡強大的王朝在開過之後的兩三代之內,都能保持向上發展的態勢,這個態勢具體的體現是:內政平穩發展,國庫漸漸充盈;對外則能保持持續的開拓,至少能不退縮。而明朝自永樂時期開始,國力便頹勢日顯。
同時,因為朱元璋的一些極端做法,使得流民問題很嚴重,在朱瞻基末期荊襄一帶的流民問題已經變得突出,而明朝一直沒有能解決這些問題。到了萬曆時期,由於皇族不斷修建所謂的皇莊,兼並土地,導致流民越來越多。最終,在內憂外患的不斷積累之下,明朝也因此滅亡。
7. 明朝經濟的介紹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它一度有著繁榮的經濟。116、17世紀間,明代曾是世界上手工業與經濟最繁榮的國家之一。明代初期推行的海禁政策,使得商業受到一定的壓制,但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廢除海禁後,海外貿易重新活躍起來,全盛時遠洋船舶噸位高達18000億噸,占當時世界總量的180%。2而最後因為農業衰敗引起的農民起義滅亡。
8. 明清時期北方經濟重心是哪裡
明清時期,北方地區的經濟中心除了京師北京及其周邊地區外,主要集中在大運河周邊。京杭大運河在明清時期仍然直通北京,北方沿岸的一些城市也隨之繁榮起來。最典型的就是山東濟寧。
不過,北方當時沒有主要的經濟中心,只有個別的繁榮大都市。這樣的話,那就是北京、濟寧
9. 明朝經濟地位
您好,明朝時期,中國經濟實力還是很強大的。當時遠東國家幾乎是圍繞明朝進行經濟活動的。明朝始終占據著全球33%的經濟總量。而且,西班牙人從美洲大陸挖來的白銀,有一半流入中國。這樣我國成了美洲無形的掠奪者。這也使得歐洲覺得貿易太不公平。因為我們賣茶葉給他們賺他們的白銀,他們卻沒有東西賣給中國賺回去。但當時也沒辦法,因為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海軍也是中國最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