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如何實現單一經濟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如何實現單一經濟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發布時間:2022-09-19 11:54:46

❶ 如何才能實現國家的經濟建設的持續發展

實現經濟建設又好又快地發展,就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科學發展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❷ 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有哪些

(1)生產過程的生態化。在生產過程中,建立一種無廢料、少廢料的封閉循環的技術系統。傳統的生產流程是「原料——產品——廢料」模式。這里追求的只是產品,但加入生產過程與產品無關的都作為廢料排放到環境中。

(2)經濟運行模式的生態化。我們應當運用經濟的機制刺激和鼓勵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把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因素作為經濟過程的一個內在因素包含在經濟機制之中。

(2)如何實現單一經濟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擴展閱讀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關於自然、科學技術、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理論和戰略。最早出現於1980年國際自然保護同盟的《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必須研究自然的、社會的、生態的、經濟的以及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的基本關系,以確保全球的可持續發展。」

1981年,美國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長、保護資源基礎和開發再生能源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❸ 你認為如何促進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到20世紀90年代,資源耗竭、人口增長過快、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擋在了各國的發展道路上,於是各國便開始尋找一種不損害生態和諧和社會公平的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路。從此,關於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討論就成為中國理論界極其關注的熱點,有關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此問題進行了研究。現將主要研究觀點綜述如下:

一、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強調對環境資源的保護,又強調經濟的發展,具有豐富的內涵:

1.可持續發展是指人類社會經濟行為的倫理化。傳統的以追求財富總量為目標的發展實踐不僅沒有帶來預期的社會繁榮,反而引發了一系列社會、經濟、生態問題。而可持續發展涉及人——社會——自然之間復雜的聯系和深邃的關系內涵,它的理論形成和發展體現著人類價值觀、發展觀的反思、變革、重建。

2.可持續發展鼓勵人類經濟活動的發展,決不意味著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對立起來。無論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質的提高,還是資源的有效利用,環境和生態的保護,都有賴於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是發展中國家的物質基礎,也是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根本保障。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重視數量的增長,更強調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它意味著經濟增長必須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改善產品質量,節約能源,減少廢棄物,提高總要素生產率,走內涵式擴大再生產道路,實現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

3.可持續發展包括生態持續、經濟持續和社會持續三方面內容,它們之間互相關聯而不可分割。生態持續是基礎,經濟持續是條件,社會持續是目的。它要求人類在經濟發展中講究經濟效益、關注生態和諧和追求社會公平,最終達到人的全面發展。

4.可持續發展追求的公平不僅指本代人之間的橫向公平,且指世代人之間的縱向公平。它要求滿足全體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給全體人民機會以滿足他們要求較好生活的願望的同時,本代人不能因為自己的發展與需求而損害人類世世代代滿足需求的自然資源與環境。要給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資源的權利。從經濟學角度講,就是在自然資源不斷消耗的條件下,用其他形式財富代替自然資本,並在時間推移的長河中使我們的後代維持可接受的、至少是不下降的福利水平。

二、中國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中國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是:

1.環境污染依然嚴重。表現為水污染、酸雨、大氣污染、沙塵暴等環境問題相當突出。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學者的估算,中國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不可低估,以快速發展的1993年為例,當年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為1085億元。

2.資源短缺和浪費巨大。中國的人均資源極為短缺,但在短缺的同時,由於計劃經濟體製造成的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等多種因素的作用,我國資源浪費嚴重,突出表現在產業結構趨同、技術水平低、設備老化、生產能力過剩。

3.地區經濟發展嚴重失衡。西部地區經濟對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倚重,不僅使其經濟發展處於落後狀態,而月。還對當地的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威脅。

產生這些問題的成因主要有:

(1)可持續發展理解和認識的偏差。可持續發展從概念到理論到戰略的形成,雖然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但從實踐效果看,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還存在一定的偏差。從政府角度看,可持續發展雖然被作為一個國家戰略,但它在發展戰略體系中的地位和層次不夠明確。

在中長期計劃中,可持續發展戰略往往被作為與經濟發展戰略平行的社會發展領域的發展戰略來看待,其內容都只是涉及人口控制、社會發展、醫療保健、資源環境等;從公眾角度看,雖然近幾年環境意識有所覺醒,但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在全國公眾心目中相當淡薄。他們片面強調消費水平中的物質含量,沒有積極參與到有關影響他們環境利益的決策過程中。這樣必然導致政府片面的追求GDP數量的增加而忽視發展質量的改善,同時無視公眾與企業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企業在利潤極大化機制的驅動下,不可能主動將生產所帶來的環境代價納入成本核算中,導致大量無需支付治理成本的廢棄物的產生,整個社會的公共環境質量受到嚴重破壞。

(2)制度缺陷導致市場失靈。表現為:

首先,清晰的產權是市場機制正常運轉的基本條件。然而,臭氧層、干凈的水、清潔的空氣等環境資源具有不可分割性,其產權難以界定或界定的成本很高,這將會導致所有人都可以在無需付費的情況下自由享用和無節制地爭奪稀缺的環境資源,其結果是造成環境資源的過度浪費,甚至枯竭。

其次,相當一部分資源的產權是無歸屬的,在產權主體缺位的情況下,其資源使用的負外部效應幾乎是毫無約束地向自然圈擴散,從而形成「公地的悲劇」的演化過程;單個經濟主體不考慮資源使用的社會成本,而只是以自身的成本收益去衡量是否繼續投資,由於大部分外部效應是由其他個體承擔,故其生產成本相對較小。在這種成本收益關系下,該廠商會盡可能加大使用資源的力度,而不去理會整個社會的收益已遠遠小於成本。這種個體最優決策和社會整體最優決策的矛盾,使這些資源的使用難以保持可持續性。

最後,現行資源價格機制的缺陷,導致市場配置資源的低效率。由於傳統習慣、信息不通暢及政府對經濟活動強制性干預等原因,資源的價格不能正常地反映生產成本。

(3)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機制的缺陷。首先,在決策機制上缺乏支持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決策體系。我國目前可持續發展問題由多個部門聯合抓,但各部門之間缺乏協調,環保部門地位偏低。而且部門和地方的「條塊」分割使發展經濟的決策往往缺乏綜合、長遠的考慮,跨行業和地區的問題經常被擱置。其次,在控制機制上,「政績制度」與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存在明顯沖突。在我國,用「政績」尤其是經濟增長指標來考核各級幹部的制度非常普遍。為體現「政績」各級幹部在任期內都把GDP增長放在第一位,而生態環境往往成為政績攀比的犧牲品。最後可持續發展行為主體的權、責、利關系不明,動力機制難以建立。

三、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1.建立綠色GDP指標體系,解決自然資源和環境價值的核算問題。建立綠色GDP指標的關鍵在於自然資源和環境價值的核算問題。從近年來各國實踐經驗看,自然資源和環境核算大體包括四方面內容:

(1)人們對資源破壞(掠奪式開發)、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

(2)為減少環境污染、恢復生態平衡所必須支付的經濟投資或開支;

(3)由於過度採掘和大量消耗,導致資源衰竭所產生的負面作用;

(4)由於環境污染導致的社會負效應。實行綠色 GDP指標的經濟發展模式和國民核算新體系,不僅有利於保護資源和環境,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而且有利於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經濟效益,進而增進社會福利。同時採用綠色GDP這一總量指標,也有助於更實際的測算一國或地區的生產能力。

2.積極進行技術創新,促進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協凋發展。從全球發展趨勢看,技術創新日益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只有以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治理技術為基礎,才能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因此,我國必須把技術創新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

(1)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出發,對技術創新活動進行系統的分析和評價。通過技術創新,提高各種經濟資源的使用效率,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國民經濟體系,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2)運用政策對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的技術創新行為予以扶持。企業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微觀主體,也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但我國大多數企業從根本上缺少技術創新的動力或苦於技術創新資金的短缺而只能維持現狀,放棄技術創新這個具有正外部性效應的選擇。因此,政府應對主動開發應用無害生態環境技術的企業通過財政貼補和稅收支出等手段,予以政策上的扶持。

3.進行體制創新,完善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機制。

(1)發揮政府在推進可持續發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充分發揮中央政府的綜合調控和組織協調能力。在經濟和政治體制的進一步改革進程中,要明確政府職能,加強部門之間的合作,建立部門協調的管理機制和反饋機制,形成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合力。同時,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規范地方政府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權利和義務,用可持續發展的指標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績,重視地方政府參與可持續發展宏觀決策。發揮非政府組織在宣傳和組織廣大公眾參與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拓寬廣大公眾參與可持續發展的渠道。

(2)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進一步完善經濟手段在環境管理中的作用。經濟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靈活配置環境資源、提高環境管理的效率具有獨特效果。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我國要進一步明確產權關系,積極培育環境資源市場,建立合理的環境與資源價格體系,合理運用金融、財政、價格等手段進行環境管理,從經濟利益上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環境保護。

(3)進行價格改革,取消扭曲資源價格的補貼,減少資源利用上的浪費。

4.不斷進行產權制度創新,完善各種資源管理制度。

(1)建立排他性產權,克服共有資源造成的「公地的悲劇」。產權是一組權利束,其中包括所有權、佔有權、支配權和收益權,這一束權利可以結合於同一產權主體,也可在不同的主體間分割。根據這一思路,凡是能夠私有的資源可以採取私有途徑,對一些必須由國家所有的資源,可將其佔有和支配權明晰給地方政府、企業和集體,由此形成明晰的排他性權利。實施這一產權明晰的結果可以保證對資源濫用的剋制,從而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在利益分配上應傾向於產權所有者,對產權所有者過於苛刻的利益分配會導致過度開發資源來維持當前生產、生活,不利於資源的保護、再生。

(3)創造一種有效執行長期發展戰略的制度環境,實現資源的跨期優化配置。

5.加強環境保護的財政政策建議。

(1)拓寬環保資金籌措渠道,切實增加環保資金的財政投入。為此,要建立政府環保投資增長機制,通過立法形式確定一定時期內政府環保投資占 GDP的比例或占財政支出的比例,並明確規定環保投資增長速度要略高於國民經濟增長率。當然,在我國財力有限、財政支出剛性較強的情況下,要大幅度提高環保的財政支出尚面臨許多現實困難,有必要尋求其他的資金籌措渠道。借鑒一些經濟轉型國家的做法,我們可考慮建立環保專項基金,有償使用和滾動發展,基金主要來源是排污費、罰沒收入等。

(2)改革現行的環境收費制度。一要將資源補償費並入資源稅,同時將資源稅的徵收范圍擴大到所有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並提高稅率,使其能夠反映出資源的稀缺程度和實際價值。二要改革排污收費制度,改變目前的超標排污費制度為達標排污收費制度、超標排放加倍收費並予以處罰的制度。

(3)適時開征環境稅,用稅收手段來保護環境,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服務。其目的在於減少環境中的污染,減少對能源、自然資源的使用,籌集資金用於環保行為,最終提高經濟效益。具體措施有:開征新稅種;對現行的稅制進行調整(完善資源稅制度、在現有的稅種中增加環境保護條款)。

(4)財政應大力扶持環保產業的發展。環保產業是一個正外部效應很大,具有公益事業性的「朝陽」產業,國家應通過財政貼息、財政補助、稅收支出等手段,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

6.應做好區域經濟的政府協調工作。盡管市場協調能夠推動各個區域效率的提高,但它無力克服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這是其功能的缺陷。因此,政府協調區域經濟就成為必然選擇。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政府協調區域經濟應該貫徹以下原則:

(1)適度傾斜,即要有重點地改善生產力的布局。傾斜的重點可以隨地區經濟發展格局的變化而調整。現在東部地區已經有了自我發展的能力,國家有必要及時調整傾斜政策,把投資重點向中西部轉移,著重改善中西部的政策環境與投資環境。

(2)優勢互補。東部地區應發揮其區位優勢、經濟優勢、科技優勢和智力資源優勢,重點發展外向型經濟,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利用國外資源與技術,扶持發展技術含量高、創匯高、附加價值大、能源與原材料消耗低的新興產業,推動產業的升級換代,拓展我國經濟的發展空間。西部地區要立足資源開發,主要發展能源與原材料工業。為實現跨越式發展,西部地區在重慶、西安、蘭州等城市也應發展資源導向型的高技術產業,培育西部地區的增長極。

(3)市場機制和政府支持相結合。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區域協調,應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協調作用。因此,要盡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理順資源價格體系,提高生產要素價格的市場化程度。這樣,中西部地區就能通過市場交易把其擁有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並形成其較強的對東部地區經濟技術的吸納能力,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❹ 如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所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指的是在確保在確保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良性循環條件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科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把節水、節能、節材、節地與環保、降耗、增效結合起來,發展農業和國企改革應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提高對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應關注一下方面。

一.倡導形成綠色消費、綠色經營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須轉變公眾和社會的觀念,做任何事都要適度適宜、合理節約。

二.解決潛藏在空間格局和社會發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費問題。有效的節能減排必須以工業相對集中為前提,工業相對集中才能產生專業化分工,提高效率,節省能源;同時催生集群創新,不斷產生新技術、新工藝,從而減少物質消耗。

三.培育靜脈產業,建立完備的工業化體系。民眾對循環經濟體系的理解目前還處於表層,基本理解為廢渣利用、尾氣回收等等。真正的循環經濟體系應如同人體系統一樣,如果把工業製造系統比作人體的動脈系統,那麼,我們使用過的工業製造物的回收再利用則應如人體的靜脈系統一樣。工業品的回收再利用———「靜脈」產業應該是一個巨大的產業。
四.大力發展低碳技術,解決自主創新成果和人才的匱乏問題。低碳技術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必須強化自主創新能力,鼓勵企業開發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整合市場現有的低碳技術,加以迅速推廣和應用。

五.加快文化創意產業建設。文化創意產業處於技術創新和研發等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是一種高附加值的產業和低碳消耗的綠色產業。大力發展文化創意服務業,能夠為社會創造巨大的財富,同時避免了能源過度消耗和環境污染問題。

六.從我國能源結構入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高節能減排的效率。

七.低碳經濟之路的核心,是建立起我國乃至全球的可再生能源系統,最終實現由「高碳」時代到「低碳」時代的跨越,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對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言,關鍵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我國經濟的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

❺ 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有哪些

一、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
1.可持續發展鼓勵經濟增長
它強調經濟增長的必要性,必須通過經濟增長提高當代人福利水平,增強國家實力和社會財富。但可持續發展不僅要重視經濟增長的數量,更要追求經濟增長的質量。這就是說經濟發展包括數量增長和質量提高兩部分。數量的增長是有限的,而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提高經濟活動中的效益和質量,採取科學的經濟增長方式才是可持續的。
2.可持續發展的標志是資源的永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
經濟和社會發展不能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可持續發展以自然資源為基礎,同生態環境相協調。它要求在保護環境和資源永續利用的條件下,進行經濟建設,保證以可持續的方式使用自然資源和環境成本,使人類的發展控制在地球的承載力之內。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使可再生資源的消耗速率低於資源的再生速率,使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能夠得到替代資源的補充。
3.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謀求社會的全面進步
發展不僅僅是經濟問題,單純追求產值的經濟增長不能體現發展的內涵。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認為,世界各國的發展階段和發展目標可以不同,但發展的本質應當包括改善人類生活質量,提高人類健康水平,創造一個保障人們平等、自由、教育和免受暴力的社會環境。這就是說,在人類可持續發展系統中,經濟發展是基礎,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是條件,社會進步才是目的。而這三者又是一個相互影響的綜合體,只要社會在每一個時間段內都能保持與經濟、資源和環境的協調,這個社會就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顯然,在新的世紀里,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是以人為本的自然一經濟一社會復合系統的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
二、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以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 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後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

❻ 如何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在國外,首先要生產企業合法經營。很明顯,我國的企業要是完全依照法律做到合法的話,結果一定是倒閉。所以在我國企業只有在政府機關的支持下才能走一步看一步。由於我國(政)(治)(體)(制)問題經濟不可能持續性發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可持續發展的管理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有一個非常有效的管理體系。歷史與現實表明,環境與發展不協調的許多問題是由於決策與管理的不當造成的。因此,提高決策與管理能力就構成了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

可持續發展管理體系要求培養高素質的決策人員與管理人員,綜合運用規劃、法制、行政、經濟等手段,建立和完善可持續發展的組織結構,形成綜合決策與協調管理的機制。

(6)如何實現單一經濟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擴展閱讀:

內涵:

(1)突出發展的主題,發展與經濟增長有根本區別,發展是集社會、科技、文化、環境等多項因素於一體的完整現象,是人類共同的和普遍的權利,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剝奪的發展權利;

(2)發展的可持續性,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能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

(3)人與人關系的公平性,當代人在發展與消費時應努力做到使後代人有同樣的發展機會,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發展不應當損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4)人與自然的協調共生,人類必須建立新的道德觀念和價值標准,學會尊重自然、師法自然、保護自然,與之和諧相處。中共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把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以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從忽略環境保護受到自然界懲罰,到最終選擇可持續發展,是人類文明進化的一次歷史性重大轉折。

❼ 如何才能實現國家經濟建設的持續發展

(一) 可持續發展意識。
發展不僅限於增長,持續更不是停頓。持續有賴於發展,發展才能持續。可持續發展環境意識認為要採取新的途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實現環境保護,達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環境意識的培養目標不能僅以人類為尺度,而是更深的以"人類---自然"系統的層次;不僅以人類的利益為目標,而是以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因而在這里,不僅承認自然界對人類的外在價值,而且承認自然界自身的價值,即它對地球生命或生命維持系統具有的持續生存的價值。這是自然界的內在價值。人類的可持續性和地球生命系統的可持續性必須實現有相互聯系的三個持續性:生態可持續性、經濟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性。人的活動不能超越生態系統的涵容能力,不能損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統。發展一旦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發展本身的意義也就不復存在了。
(二) 人均與國情意識。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人口眾多、經濟落後是基本國情。中國環境資源種類繁多,總量豐富,屬資源大國。但中國人均環境資源佔有量相當低,不但低於發達國家和某些發展中國家,甚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屬資源"小"國。 在環境資源開發利用和經濟社會發展方向上,要牢固地樹立起人均與國情意識。要在全民中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把節約為榮、浪費為恥的道德風尚紮根於廣大中小學學生的心中。
(三) 全球意識。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自然、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因素構成的復合系統,全人類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整體。世界各國人民在開發利用其本國自然資源的同時,要負有不使其自身活動危害其他地區人類和環境的義務。因此,環境意識的培養不僅要關注小范圍的環境污染,如一定地區和國家的城市、河流、湖泊、近海、農田的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和生物污染、雜訊污染等,還要關注大范圍的全球環境問題,如地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生物多樣性消失和危險廢物在全球范圍轉移等;不僅關注日常生活中"小我"和近期影響層次上的環境問題,而且要關注"大我"和遠期影響層次上的問題,關注全球性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子孫後代和全人類的未來發展。
(四) 環境資源意識。
傳統社會生活不認為環境是資源,因為那時認為環境質量和自然資源是無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無價值的、可以無償使用;是無主的,誰采誰有,因而認為對環境質量和自然資源的使用是大自然的恩賜,沒有枯竭之慮。環境意識的產生,要求改變對環境資源的這種態度。它強調環境資源是有限的,必須加以保護和珍惜使用;它是有價值的,必須有償使用;它是有主的,屬於國家財產。為此就要求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在社會物質生產中通過資源的分層利用、循環利用使資源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產品,減少排放;在社會生活中摒棄過度消費和奢侈浪費,追求過簡朴的生活,過"綠色消費"的生活達到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目的。
(五) 環境科技與經濟意識。
人類要依靠科技進步、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排放和文明消費,建立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協調、持續、發展的新模式。要強調科學技術發展的"生態化",強調整體性思維,把人類、社會和自然看作是一個有機整體加以認識和對待。不斷完善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使整個科學技術沿著符合生態保護的方向發展。通過採用綠色技術進行清潔生產,通過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廢棄物排放,達到提高經濟效率和保護環境的雙重目的。這樣的經濟同傳統浪費型經濟有區別,是一種節約型經濟。
(六) 環境法制意識。
要使學生懂得每個公民、法人和組織都享有利用環境的權利,同時也必須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嚴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是違法的,應承擔法律責任;公民對污染破壞環境的違法行為有檢舉、控告的權利,遭受損失的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七) 人口意識。
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因而,環境意識在人口政策上要求計劃生育的同時,把人口增長與教育結合起來,通過發展教育事業來提高人口素質。既控制人口的數量,又提高人口的質量。這是解決人口問題的根本途徑。
(八) 環境公德意識。
環境道德作為人類可持續生活的道德,是一種新的世界道德。它認為不僅要對人類講道德,而且要對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它把道德對象的范圍從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擴展到人類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從對自然界的價值和自然界權利的確認,制訂和實施新的道德原則。這種道德原則不僅以人類的利益為目標,而且以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地球自然有其內在價值。地球不是人類的財產,而是一個有機共同體,是生命的單元。地球不屬於我們人類,相反,我們人類屬於地球。我們人類和其他生物都在一個家園中。所以說,環境道德問題既涉及前人、當代人、後人,也涉及其他生物和自然界。這是人類環境價值觀的深刻變化。
(九) 環保參與意識。
環境教育是"學中做"的教育,非常需要通過學生的親身經歷來發展其對環境的意識、理解力和各種技能。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全民的事業,涉及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也需要每一個人的積極參與。學生自覺參與,是搞好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中小學學生在環境意識提高的基礎上,必然產生保護、改善和建設環境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因此,需要提高學生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求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自覺地參與環境保護的各種活動

❽ 如何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1、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
2、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3、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考慮世界科學技術加快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的趨勢。
4、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
5、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6、我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上要趕上發達國家,就要保持必要的發展速度,但更要注重增長的質量,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走既有較高速度又有較好效益的經濟發展路子。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7、積極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長期的、基本的立足點。以國內需求為主促進經濟發展,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
8、我國正在實現工業化,又面臨信息化的浪潮,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9、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把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相結合,推動綠色發
展,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10、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11、就業是民生之本。積極擴大就業,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徑,是我國當前和今後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
12、繼續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13、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國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14、堅持搞好宏觀調控,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❾ 怎樣做才能實現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1)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快改革財稅體制,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推進金融創新,維護金融穩定。
(2)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註重協同創新。
(3)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考慮世界科學技術加快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的趨勢。以市場為導向,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和扶持新的經濟增長點,是調整和優化結構的重要方面和必然選擇。
(4)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5)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閱讀全文

與如何實現單一經濟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事業轉企業後39年工齡拿多少錢 瀏覽:884
婚姻線往下走是什麼意思 瀏覽:717
幸福草為什麼會變軟 瀏覽:658
內農大經濟學專業課程有哪些 瀏覽:569
大唐經濟現狀怎麼樣了 瀏覽:116
怎麼樣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 瀏覽:533
交通擁堵帶來哪些經濟損失 瀏覽:219
什麼星座最配對婚姻 瀏覽:836
lv愛情鳥什麼價格 瀏覽:489
惠州幸福家園是什麼時候建的 瀏覽:353
聽故事的單詞怎麼讀 瀏覽:792
新華20年健康險多少提成 瀏覽:403
茂名需多久才能追上惠州的經濟 瀏覽:92
婚姻中應該如何避免出軌 瀏覽:151
十年喪偶式婚姻怎麼辦 瀏覽:809
港澳台幼兒如何申請八閩健康碼 瀏覽:884
浦東幸福小鎮多少錢 瀏覽:958
求事業轉運去哪個廟 瀏覽:354
屬虎人與屬兔人婚姻如何 瀏覽:55
鄉鎮事業編管理十級怎麼晉升九級 瀏覽: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