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理解經濟資源的稀缺性
資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對於人類無限的需求而言,人的需求具有無限增長和擴大的趨勢,為了滿足這種需求就需要更多的物品和勞務,從而需要更多的資源,而在一定時間與空間范圍內資源總是有限的,相對不足的資源與人類絕對增長的需求相比造成了資源的稀缺性。
一;特徵:一方面,一定時期內物品本身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利用物品進行生產的技術條件是有限的,同時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
物質生活資料的稀缺是由生產要素的稀缺所決定的。個人期望得到許多商品和追求許多目標。
二;所謂經濟資源,必然具備有用性和稀缺性,有用性是資源之所以為資源的依據,稀缺性是經濟資源之所以為經濟資源的前提,而能否認識和利用這種稀缺的有用性則尚須依賴於一定的知識、技術和經濟條件,因此經濟資源通常被定義為具有稀缺性且能帶來效用的財富,是人類社會經濟體系中各種經濟物品的總稱。
三;經濟資源分類因研究視角差異,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但不論其分類依據的邏輯論證如何雄辯,都不得不承認:客觀世界無外乎物質、能量、信息三種形態,人類社會經濟體系作為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子系統,其所有的經濟資源同樣可歸結為物質、能量、信息這三種形態或其復合體或衍生體(時間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有時也被當作經濟資源,但在經濟分析中,多數情形下應被界定為對象屬性或資源屬性),即"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能為人類利用的一切物質、能量和信息"。因此,根據目前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所能達到的認識水平,經濟資源並且僅限於經濟學研究視野中的經濟資源應當包括:
四;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用以依託的客觀存在物。物質資源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萬千形態、特徵和用途,源自何方與去向何處,用於生產或用於消費都不改變這一根本屬性,因為"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而"人並沒有創造物質本身,甚至創造物質的這種或那種能力",只能立足於最初由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質資源。
㈡ 經濟上稀缺性是怎麼定義
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命題,因為資源稀缺,才產生了經濟學。經濟學的任務就是研究如何有效地配置有限的資源。這種稀缺既包括絕對的稀缺又包括相對的稀缺。所謂絕對的稀缺,即物質性稀缺,指儲存在地球自然界中的資源的存量是一定的,並且從總體上說是稀少的和不足的,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若人類對資源進行滅絕性開掘,使資源的損耗和被利用速度大於資源的保有或再生速度,則資源必將日益減少並將不可避免地面臨枯竭的前景。所謂資源的相對稀缺性,即是主流經濟學意義上的稀缺,即指自然資源相對於人類無限慾望和需求來說是稀少和不足的,「物以稀為貴」,資源總是有限的,這種物質的不可獲得性即為稀缺性,正是因為「人類社會的基本問題是生存和發展。……一個社會無論有多少資源,總有一個限量,相對於人們的無限慾望而言,總是有限的、不足的。」稀缺性決定了每個社會和個人必須做出選擇,選擇用有限的資源生產什麼、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只能把資源用於某一目的就不能把這些資源用於其他目的,因此必須在眾多的目的與用途中進行資源的有效配置,正如哈羅德、德姆塞茨所言,造成利益沖突的原因乃是對稀缺資源的需求。而人們試圖佔有利用各種稀缺性資源時就會發生沖突,為了解決沖突,人類需要相互制約和作用。這種相互制約和作用可以通過企業和市場,但通過國家的法律也是一個重要途徑,並且由於法律的普適性、規范性和相對來說超越時空的穩定性,能夠根據之對自己行為確立一個大致確定的預期而成為了人們的一種共同確認並確信其效力的選擇。環境權作為一種法律權利,其產生的背景是在工業社會經濟過度增長和後發達國家在謀求發展過程中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出現的環境危機對人類生存環境造成極大威脅時產生的。環境權得以產生的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資源的稀缺性,人類所賴以生存的兼具經濟性與生態性的自然資源總量是一定的,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鄉村這些人類時刻處在其中、賴以生存的環境與資源無論是從總量上來說,還是對於人類無限增長的慾望及生產、生活的需要來說都是很有限的。而作為組成人類現代賴以生存其間的被污染和破壞的環境也是有限甚至是極其稀缺的,又極容易被污染和破壞,因而為人類環境保護的需要,這樣就需要法定的環境權的出現。對資源的無償的使用和肆意破壞必將被追究責任,同時若自身所處的環境遭受破壞和不能進行資源的正當合法利用也可訴諸法律尋求保護。稀缺性是指在某一特定時——空里,特定資源的總體有限性相對於人類慾望無限性及慾望的無限增長而言,特定時——空里有限的資源大大小於人類滿足慾望的總體需求。稀缺資源,在以人類活動的年限來說,是無法在短時間內找到替代品,或者稀缺資源本身的再生,以滿足人類無限慾望的需求期望。根據西方經濟學的觀點,資源的稀缺性會導致競爭,良性的競爭會引起資源的最優配置,
㈢ 何為經濟資源稀缺性
經濟資源稀缺性既不是指著這種資源是不可在生產的或可以耗盡的,也與這種資源的絕對量的大小無關。而是指這樣的事實——即在給定的時期內,與需要相比較,其供給量是相對不足的。正是生產資源的稀缺性構成了經濟學需要關注並研究的「經濟問題」,即怎樣是相對需缺德生產資源來滿足無限的多樣化需求。
希望這個答案可以幫助你。
㈣ 經濟學中稀缺性指什麼
經濟學中的稀缺性是指相對於人類多種多樣且無限的需求而言,滿足人類需求的資源是有限的。通常,人們為了得到一件自己喜歡的東西,要放棄另外一些自己也喜歡的東西。這種商品的有限性也被經濟學稱為稀缺性。
㈤ 經濟學上的稀缺性指的是什麼
經濟學中的稀缺性是指相對於人類多種多樣且無限的需求而言,滿足人類需求的資源是有限的。通常,人們為了得到一件自己喜歡的東西,要放棄另外一些自己也喜歡的東西。這種商品的有限性也被經濟學稱為稀缺性。
稀缺性產生的原因:
1.數量的有限性,如耕地、石油、淡水等
2.人類獲取有用物品的能力有限性,如雷電、火山、風等自然現象中蘊含著豐富的能源,但是人類沒有辦法去完全利用他們
3.人口迅速膨脹,人口規模的擴大導致人均資源越來越少
4.人的慾望具有無限膨脹性
㈥ 經濟上稀缺性是怎麼定義
稀缺性是指慾望總是超過了能用於滿足慾望的資源。指在某一特定時空里,特定資源的總體有限性相對於人類慾望無限性及慾望的無限增長而言,特定時——空里有限的資源大大小於人類滿足慾望的總體需求。
產生原因:
1.數量的有限性,如耕地、石油、淡水等。
2.人類獲取有用物品的能力有限性,如雷電、火山、風等自然現象中蘊含著豐富的能源,但是人類沒有辦法去完全利用他們。
3.人口迅速膨脹,人口規模的擴大導致人均資源越來越少。
4.人的慾望具有無限膨脹性 稀缺性的分類。
資源的稀缺性可以進一步劃分為絕對稀缺和相對稀缺。絕對稀缺是指資源的總需求超過總供給,相對稀缺是指資源的總供給能夠滿足總需求,但分布不均衡會造成局部的稀缺,通常所說的稀缺性是相對稀缺。
㈦ 經濟學上所說的稀缺性是指
稀缺性是指現實中人們在某段時間內所擁有的資源數量不能滿足人們的慾望時的一種狀態。它反映人類慾望的無限性與資源的有限性的矛盾。正如一個家庭不能給每個成員想要的每一件東西一樣,一個社會也不能給每個人以他們嚮往的最高生活水平。
因為存在資源的這一特性,才需要經濟學研究如何最有效地配置資源,使人類的福利達到最大程度。
社會資源具有有限性,即指社會所生產出的商品是有限的,無法滿足人們所有的慾望。
通常,人們為了得到一件自己喜歡的東西,要放棄另外一些自己也喜歡的東西。這種商品的有限性被經濟學稱為稀缺性。生原因
1.數量的有限性,如耕地、石油、淡水等
2.人類獲取有用物品的能力有限性,如雷電、火山、風等自然現象中蘊含著豐富的能源,但是人類沒有辦法去完全利用他們
3.人口迅速膨脹,人口規模的擴大導致人均資源越來越少
4.人的慾望具有無限膨脹性 稀缺性的分類
資源的稀缺性可以進一步劃分為絕對稀缺和相對稀缺。絕對稀缺是指資源的總需求超過總供給,相對稀缺是指資源的總供給能夠滿足總需求,但分布不均衡會造成局部的稀缺,通常所說的稀缺性是相對稀缺。
常接觸的稀缺物品可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像空氣這樣可以隨意得到任意數量的物品,它們是不用付費的自由品;另一類是必須通過交易手段獲取的,稱為具有稀缺性的經濟物品,得到這些經濟物品總是要付出某種代價的。
選擇行為的必然性
由於稀缺性的客觀存在,地球上就存在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的慾望和需要的無限性的矛盾。如何利用現有資源去生產「經濟物品」 以有效地滿足人類慾望,是人類產生如何生產進行選擇的行為基礎。
㈧ 經濟學中所說的稀缺性是指什麼
稀缺性是指現實中人們在某段時間內所擁有的資源數量不能滿足人們的慾望時的一種狀態。
它反映人類慾望的無限性與資源的有限性的矛盾。正如一個家庭不能給每個成員想要的每一件東西一樣,一個社會也不能給每個人以他們嚮往的最高生活水平。
從理論上來說,它可以分成經濟稀缺性和物質稀缺性。如果資源的絕對數量並不少,可以滿足人類相當長時期的需要,但由於獲取資源需要投入生產成本,而且在投入一定數量生產成本的條件下可以獲取的資源數量是有限的、供不應求的,這種情況下的稀缺性就稱為經濟稀缺性。
(8)什麼是經濟稀缺現象擴展閱讀:
在馬克思看來,資源稀缺即為時間稀缺
1、西方經濟學只研究「效用價格」,不再討論商品價值,但不討論不等於不存在。馬克思說,商品有使用價值與價值;勞動有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
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價值,商品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可見在馬克思看來,勞動的時間是最重要的資源,資源稀缺即為時間稀缺。
2、經濟學研究資源配置,另一原因是人們做選擇存在機會成本。機會成本讀者都熟悉,是指作一種選擇而放棄另一選擇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