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數字經濟規模超45萬億元,數字經濟帶來了哪些利好
我國數字經濟的規模超過45萬億,產業規模持續增長,位居世界第二。數字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我們的產業升級、越來越多的產業應用數字化,進一步帶動經濟發展。
我國接下來將進一步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並將數字化產業向市場化方向邁進,衍生出大量的新產品和新服,稱之為數字產業。通過數字化技術來,為多個產業持續供能,催生新的產業新業態模式,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產業優勢。
中國的數字經濟從2022年開始發展,進入新的快車道,在今後的一段時間內,我們需要找准數字經濟發展的著力點,突破核心互聯網技術,擴大國內的信息消費需求,打造網路命運共同體,在此基礎上,推動我國數字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使得我國經濟發展邁上更新的台階。
❷ 目前,中國和美國的經濟總量差多少中國有可能超過美國嗎
根據國家統計局核算,201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636463億元,按匯率折算越過10萬億美元大關,在世界居第二位。當年美國的生產總值17.4萬億美元. 中國和美國的經濟總量差7萬億美元左右。根據大多數經濟學家們的估計。中國的經濟總量會在2025年以後超過美國。
❸ 中國5月經濟數據公布,各項數據的勢頭如何
在國際嚴峻環境的影響下,中國的經濟數據已經公布,大多數行業的經濟都出現了穩定向上的態勢,各項數據的勢頭都向較好的一方面發展。
社會銷售的基本生活用品都呈現著增長趨勢,在消費總額達到了3萬多億元的時候雖然下降了6%左右,但隨著疫情得到控制以後,很多消費額都已經突破了本身的生產數量,一些鄉村的消費產品額已經達到了4000多億,增長了大約6%左右,餐飲行業收入了3000多億,增長了大約21%左右。
❹ 中國經濟總量佔到了世界總量的多少
現在中國經濟總量排在世界第二,可是比這個沒啥意義,總量是很大,分給13億人就變少了,是少得可憐,還有,總量大不一定代表人們的生活幸福,你看看我們的物價,年年漲,經濟總量很大程度是靠這個強行變大的。
❺ 中國算力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萬億,何時才能實現完全國產化
根據國家發改委所公布的信息,要到2024年中國的核心產業規模能夠實現全國產化。要知道我們國家正處在一個高速發展時期,雖然我國有很多合資企業,但是我們國家的核心產業都是國家自主發展的,所以說在2024年的時候中國將會實現核心產業國產化,就意味著我們國家只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夠完成各項科研和工業的發展。
不可否認的是,國家飛速的發展與我們每個人的辛勤工作是離不開關系的,而中國核心產業規模超過了1.5萬億,同比上年增加了1.7%,要知道中國的核心產業是決定中國經濟的命脈,如果不能夠達到國產化,那麼中國經濟勢必會受制於人,這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國家要求全面建設國產經濟,要把所有的核心產業進行一個國產化,這樣才能夠讓國內經濟得到一個良性發展。
❻ 中國經濟發展的數據
「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資源約束的數據分析
前些年能源消費總量有所下降的中國,從2003年開始不得不應對突然而至的能源供應緊張。發電量以接近GDP增速2倍的速度增長,但全國還是有21個省份出現不同程度的限電。2004年全國電力供需形勢仍然緊張,限電仍然伴隨全年。
國內礦產資源已無法支撐飛速發展的經濟。鐵礦石進口量增長了30%以上,成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引起國際市場鐵礦石價格不斷上揚。國內電解鋁生產所需原料50%以上依賴進口,由於國際氧化鋁價格受中國需求拉動上漲,單純依靠進口原料的電解鋁生產企業開始虧損。
這兩個在2003年出現的看似突然的經濟現象,凸顯了中國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資源瓶頸。與此同時,生態環境的惡化與環境承載能力的弱化問題也日益顯現出來,越來越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研究資源約束與環境承載力問題,找到擺脫環境、能源約束的有效途徑,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十一五」期間我國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首要問題。
一、未來「十一五」期間中國資源與環境方面的數據預測
在未來的「十一五」期間,我國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任務仍然艱巨,在人口、資源、生態環境等方面仍然要面臨嚴峻的重大挑戰。
專欄23 「人口三大高峰」是中國未來可持續發展首要挑戰
(一)人口:2030年達到最高峰為14.76億人
中國基數龐大的人口總量還將持續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的任務還十分艱巨,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突出。90年代以來,我國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由1990年的21.06‰和14.39‰降至為1998年的16.03‰和9.53‰,人口自然增長率已經首次低於10‰,但由於基數過於龐大,每年凈增人口數量仍在1200萬左右。據國家統計局按中方案(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9)預測,2005年全國總人口為13.20億人,2015年為14.08億人,2030年達到最高峰為14.76億人,2033年全國總人口達到人口高峰值14.8億,而後將開始不斷下降。龐大的人口總量壓力在21世紀上半葉仍將長期持續存在。
進入21世紀我國老年人口比例迅速上升,稱為最突出的經濟和社會問題之一。按國際通用標准,65歲以上老年人口2000年將達到8900萬人,2005年達到1億人,2015年達到1.3億人,2040年達到2.9億人。2000年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即65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7%,2015年將達到9.35%,2040年將達到總人口的1/5。若按中國實際老年撫養人口即男60、女55歲以上人口,1995年為1.58億人,2005年約2億人,2015年達到2.65億人,2040年4.4億人,占總人口比例30%。如何為數億退休人員提供基本的老年社會保障,保證已退休人員養老金支付和即將進入退休隊伍人員的新增養老金支付,是未來中國發展的長期任務之一,其挑戰性在人類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專欄24 中國資源消耗結構及資源代價比較
(二)資源:主要礦產資源能保證2020年需求的只有6種
我國是世界上主要資源大國之一,但是主要農業資源佔世界總量比重大大低於人口比重,石油、天然氣等優質能源佔世界總量比重十分低下,只有水電和煤炭資源比重較高,具有一定的優勢。進入「十五」以來,我國人口仍持續增長,人均主要資源佔有量進一步下降。我國人均收入從低水平向中等水平邁進,各類人均資源消費量不可遏制地迅速擴張,人口與資源的矛盾將更加尖銳,工業化和城市化將明顯加速進行,經歷資源密集化、能源密集化過程。而目前資源利用又不夠合理,浪費和破壞現象嚴重,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高,保護的力度不夠,直接加劇了資源的供需矛盾。
水問題將成為未來的「十一五」時期制約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最大的資源瓶頸,突出表現為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和洪澇災害三大問題。我國人均淡水資源佔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北方地區和城市缺水問題將更加突出,目前全國年總缺水量為360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缺水300億立方米,城市缺水60億立方米,但是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費嚴重,農業綜合用水效率僅為0.3-0.4。水環境惡化,水體污染嚴重,地下水超采嚴重並引發地面下沉和海水入侵。水環境的不斷破壞嚴重威脅了人民生命健康,水體水質的惡化也加劇了缺水危機。旱澇災害嚴重,經濟損失巨大,1998年洪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高達3007億元,占當年GDP的3.8%。
耕地面積繼續減少,糧食生產壓力將加大。2000年,人均耕地降至1.5畝,2005年人均耕地將降為1.45畝,如果不考慮進口,按人均佔有糧食400公斤計算,則需要生產糧食5400億公斤,比「九五」期間的最高產量還高出400億公斤。
專欄25 中國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
煤炭等低質能源生產大量過剩,許多煤礦城市已進入衰退期,但是那時開發成本高,包括外部不經濟成本,如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油、氣、熱力等潔凈、高效、優質能源嚴重不足,且需求量將大幅度增長,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國土資源部發布的2003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指出,我國原油、煤等能源礦產,鐵等黑色金屬礦產保有的查明資源儲量不同程度下降。大慶油田在連續27年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後,首次降至4840萬噸。公報說,2003年初,全國有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共158種,其中,能源礦產10種,金屬礦產54種,非金屬礦產91種,其他水氣礦產3種。另據中國礦業聯合會的數據,中國45種主要礦產的現有儲量,能保證2010年需求的只有24種,能保證2020年需求的只有6種。
(三)環境: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1萬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日益嚴重,成為最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我國水土流失總的情況是:小片治理,大片加劇;上游流失,下游淤積;災害加重,惡性循環。建國初期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16萬平方公里,目前已達到367萬平方公里,增加了2.16倍,約占國土面積的38%,全國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1萬平方公里。
荒漠化土地不斷擴大,是世界上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達26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相當於14個廣東省的面積,並且每年還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相當於每年損失一個中等縣的面積。
專欄26 環保總局曝光全國十大污染城市
草地退化、沙化和鹼化,面積逐年增加。全國已有的草地退化、沙化和鹼化面積1.35億公頃,約占草地總面積的1/3,並且每年在以200萬公頃的速度增加。長期以來,受人口增長、氣候乾旱和鼠蟲災害的影響,特別是超載過牧的濫墾亂挖,使江河水系源頭和上中游地區的草地「退化、沙化和鹼化」加劇,有些地方已無草可用,無牧可放。
二、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是解決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的重大舉措
數據顯示,以往工業化國家的現代化發展模式有兩個顯著的共同特徵:第一是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的高消耗。以能源消費為例,1995年美國人口佔世界總人口比重的4.9%,商業能源消費量佔世界總量的1/4(25.2%),人均能源消費量為7.9噸石油當量,相當於世界人均是平的5.36倍;第二是環境的高污染排放。1995年美國二氧化碳排放量佔世界總量的24%,人均排放量為20.8噸,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5倍。美國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產國,每年生產2.75億噸有毒垃圾。第三是對生活水平的高消費。目前美國平均每個家庭擁有1.9輛汽車,1992年美國人均食品消費支出高達4273美元,人均糧食消費量達到1000公斤,食物消費是一種過度食物消費類型。資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生活高消費構成了以美國為代表的傳統的西方工業化國家現代化發展模式的基本特徵。按照傳統的發展模式趕超發達國家,中國只能是愈追趕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發展差距愈大。中國必須改變傳統的「資本高投入、資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建立一個低度消耗資源的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以促進資源的節約,杜絕資源的浪費,提高資源利用率、生產率和人口承載力。
2004年以來,國務院決定在全國范圍內深入開展資源節約活動,全面推進節約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資源以及資源的綜合利用,用3年左右時間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工作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這是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緩解資源瓶頸制約,解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面臨的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的重大舉措,意義深遠。在此背景下,地方也應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在「十一五」規劃中以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為契機,破解地區發展難題。
三、未來「十一五」期間所面臨的有利條件
展望未來幾年的發展情況,在應對諸多挑戰的同時,中國也面臨著極其難得的生態環境建設、補償生態赤字的歷史性機遇,各地在「十一五」計劃編制過程中也應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
(一)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到大規模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也是大幅度壓縮高能耗、多污染傳統產業的有利時機。
當前不僅社會總需求不足,而且經濟傳統結構矛盾日益突出,這主要表現為:傳統的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工業產品佔世界總量比重大,例如1997年我國水泥產量已佔世界總量的33.9%,相當於美國水泥產量的5.4倍,煤產量佔世界總量的28.8%,鋼產量佔15.5%,已出現大量過剩。而從近幾年來看,能源消費量出現大幅度下降,由1996年的138948萬噸標准煤,下降至1999年122000萬噸,減少12.2%,其中煤炭減少21.1%;二是能源生產與消費結構已發生顯著變化。原煤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由1995年的74.6%下降至1999年的67.1%;原煤占能源生產總量比重由75.3%下降為68.2%。而高附加價值、市場需求旺盛的高新技術產品供給不足;相當多的企業技術落後,創新能力不足,市場份額日益萎縮、長期虧損嚴重,又不能退出生產領域,而新興產業、高新技術企業大量缺乏資金、缺乏人才,又不能進入壟斷性行業,受到多種發展的人為限制;大量非熟練或低技能的勞動力日益過剩,需要下崗分流,同時又缺乏大量的專業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術熟練的勞動者。因而必須對國民經濟結構實施戰略性調整,大力調整傳統產業,這也是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調整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減少大量工業污染的根本性舉措之一。
專欄27 中國能源消耗浪費嚴重 節能壓力加大
據國土資源部的統計數字,「十五」初期全國大於25度陡坡耕地9100萬畝,約占總耕地面積的5%,且其中只有不足18%改造成了梯田。這些坡耕地多分布在長江、黃河中上游主河道和支流水系岸邊,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僅貴州、四川、重慶就有6億噸泥沙流入長江,陝西省陝北丘陵溝壑區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量達8億噸,加劇了大江大河下游的洪災隱患。過去迫於糧食自給壓力,陡坡退耕是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現在可以藉助農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大規模實現「一退三還」,即退耕還林還草還湖。2000年新開工的西部「十大工程」中,中西部退耕還林(草)河生態建設及種苗工程,計劃退耕515萬畝,人工種林種草648萬畝。
(二)全球化是中國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的歷史性機遇。
我國在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中,只有勞動力資源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而農業資源、石油天然氣資源、主要礦產資源,資本資源和技術專利資源處於明顯的比較劣勢和競爭劣勢。由於實行出口導向戰略,我國勞動密集型出口顯示比較優勢系數呈上升趨勢,1994年為3.56,也明顯高於其他國家。但是在進口方面一直實行保護主義政策,自我限制農業密集型產品、礦產密集型產品進口,其顯示比較比較系數不足1.0,沒有充分發揮利用資源密集和資本密集比較優勢,而資源匱乏的日本卻有效地利用了進口比較優勢,農業密集型產品和礦產密集型產品顯示比較優勢系數分別為1.95和2.03。1994年日本和美國總人口佔世界總人口比重分別為2.2%和4.7%;日本農業密集產品進口量佔世界總量的12.64%,成為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美國為9.594%;美國礦產密集產品進口佔世界總量的16.27%,成為世界第一大礦產品進口國,日本為第二大礦產品進口國,佔世界總量比重為13.13%;而中國農業密集產品進口佔世界總量的2.377%,礦產密集產品進口僅佔世界總量的1.571%。中國從國際市場獲得農業和礦產資源的比重大大低於美國和日本,也遠低於中國佔世界人口比重。當中國總人口規模由12億增長到2020年的15億以上,GDP總量增長4-5倍,貿易總量增長10多倍的情況下,我們不可能像80年代那樣完全依賴國內資源供給來支撐巨大經濟規模並實現持續高速增長,供養和滿足10多億人口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特別是食物需求和資源消耗需求。這就決定我們必須立足國內,面向世界,在更大范圍內獲取更多的國際資源、國際資本、國際市場和國際技術。
(三)技術力量在不斷增強,技術進步加速將導致我國物耗和能耗強度持續下降。
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技術迅速向全世界擴張的時代,通過技術引進,技術創新,中國可以在環境保護方面實現「跨越」式的發展。正如直接採用數字無繩電話系統,跳過傳統的有線插入系統,發展中國家有可能跳過污染密集型技術,從一開始就可以採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技術,沒有必要重走美國和其它工業化國家的老路。
在過去50年中國的能源與污染強度(指單位產值能耗和排污量)經歷了迅速增長階段,之後呈現不斷下降趨勢,這反映了中國經濟結構變動與技術進步的作用。由於技術進步的的影響,我國農業化肥、農葯和礦產品的消耗強度在下降,並且伴隨著產業結構調整,重化工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不斷上升,單位產值能耗在下降,單位GDP污染排放強度在下降。我國萬元GDP能源消耗量1977年達到最高峰之後,二十多年來持續減少,1998年的消耗強度僅相當於1977年的1/3,已經低於1953年工業化初期的水平。但是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的能源利用效率不僅遠遠低於發達國家,也低於低收入國家,以1995年單位能源產出GDP來衡量,中國的能源效率僅相當於印度的1/2,世界平均水平的1/3,美國的1/4,日本的1/9,這說明,中國的能源利用效率尚有很大的提高餘地。今後國家將繼續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大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和技術改造的力度,尤其是限制淘汰工藝、設備落後的過剩生產能力,推廣新技術、新工藝,降低產品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以及水資源消耗,推行清潔生產技術和發展環保產業,將為從源頭控制污染和保護環境提供最有力的支持,與此同時能源密集程度較低的服務業和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今後我國單位能源強度將以更快的速度下降,總污染排放增長率將進一步減緩,逐漸擺脫傳統的能源密集型工業為主的結構,有可能尋求一條「清潔生產」的發展途徑。
❼ 先行指標回暖 中國經濟運行顯現積極變化
進入4月,備受關注的中國一季度經濟數據將陸續公布。而近期出爐的一些先行指標,已對此稍作「劇透」。
面對復雜發展環境和經濟下行壓力,今年以來中國經濟保持穩定運行並出現一些積極變化,市場預期得到改善。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上表示,從前兩個月的數據看,就業、物價、國際收支等主要經濟指標比較平穩,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回升,消費者信心指數、製造業新訂單指數明顯走高,資本市場成交活躍。特別是進入3月份,日均發受電量、增速達到兩位數,進出口、貨運等增長加快。
最新公布的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進一步印證了經濟運行積極態勢。作為觀測經濟景氣程度的重要先行指標,自去年12月起,中國製造業PMI連續三個月處於榮枯線(50%)下方,引起觀察者擔憂。但3月份,該指標一舉回升至50.5%,比上月上升1.3個百分點,超出市場預期。
中國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表示,春節過後,中國製造業逐步恢復正常生產,3月份製造業PMI中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均升至6個月高點,其中生產指數為52.7%,高於上月3.2個百分點;新訂單指數為51.6%,高於上月1.0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擴張加快。
此間分析人士認為,3月份製造業PMI超預期回升既有節後復工因素,亦是官方穩增長政策成效顯現,企業預期逐漸改善的結果。
自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來,中國官方針對加大基礎設施補短板、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等作出了一系列具體部署;金融領域對實體經濟加大支持力度,著力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困境、增強企業投資經營能力和意願。
在此背景下,中小企業最先感受到「暖意」。3月份,中、小製造業企業PMI環比分別大幅回升3.0和4.0個百分點,生產和新訂單亦顯著上升。隨著中國自4月1日起開始實施增值稅減稅政策,中小企業佔比較大的製造業市場活力還將得到進一步釋放。
華泰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張繼強認為,歷史對比來看,3月份製造業PMI中生產指數環比增幅在近幾年處於高點,反映今年3月生產明顯偏強。與此同時,原材料庫存大幅走高並與產成品庫存剪刀差走闊,反映出企業主動補庫存意願增強,看好需求回暖。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計劃,中國一季度GDP增速等核心經濟數據將於4月17日出爐,先行指標帶來的暖意能否在這份成績單中延續?
美銀美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喬虹認為,從基本面看,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趨勢還在持續,但隨著政策力度逐漸增大,經濟增速會在二季度企穩,此後緩慢回升。不過,由於美、歐、日等經濟體今年經濟增速或將呈現前高後低,中國仍要關注外部風險。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發布報告稱,隨著「六穩」政策實施落地,中國經濟運行中的穩定因素不斷增多,如基建投資增長開始企穩回升,消費者信心指數持續回升,市場融資環境改善、可得性提高等。預計今年一季度中國GDP增速在6.2%左右,二季度GDP增長6.3%左右,全年GDP增長6.4%左右。
❽ 2022年中國經濟半年報出爐了,其中有何信息值得關注
我認為2022年中國經濟上半年以下三個方面的信息是值得關註:上半年的經濟增長速度2.5%、城鎮失業率在下降以及第三產業經濟速度下滑。
上半年的經濟數據總體的表現其實並不是很好,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上半年受到了以前的影響,不僅僅上海受到的影響比較嚴重,全國各個地方都已經受到了影響,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最值得關注的一個數據,其實就是上半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達到了歷史最低的水平,上半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是2.5%。上半年的經濟增長速度並不能夠代表全年的經濟增長速度,上半年受到了疫情的影響,下半年並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所以下半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是會恢復的。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數據可以看得出來我們國家這一段時間的經濟增長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而且下半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在短時間之內是不會恢復的,全年達到5.5%的增長目標是存在著困難。
❾ 中國經濟佔世界經濟總量的多少
2021年,我國經濟總量達114.4萬億元,突破110萬億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7.7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佔全球經濟的比重預計超過18%。
拓展資料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2022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初步核算,202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1143670億元,按不變價計算,比上年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
2022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2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
概念
含義
GDP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超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之和;
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創造並分配給常住單位和非常住單位的初次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出產的最終使用的貨物和服務價值減去貨物和服務進口價值。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分別從不同方面反映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構成,理論上計算結果相同。
第一,國內生產總值是用最終產品和服務來計量的,即最終產品和服務在該時期的最終出售價值。一般根據產品的實際用途,可以把產品分為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所謂最終產品,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可供人們直接消費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務。這部分產品已經到達生產的最後階段,不能再作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產品和勞務的生產過程中去,如消費品、資本品等,一般在最終消費品市場上進行銷售。中間產品是指為了再加工或者轉賣用於供別種產品生產使用的物品和勞務,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須按當期最終產品計算,中間產品不能計入,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
第二,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市場價值的概念。各種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是在市場上達成交換的價值,都是用貨幣來加以衡量的,通過市場交換體現出來。一種產品的市場價值就是用這種最終產品的單價乘以其產量獲得的。
第三,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僅指市場活動導致的價值。那些非生產性活動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計入GDP中,如家務勞動、自給自足性生產、賭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第四,GDP是計算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價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第五,GDP不是實實在在流通的財富,它只是用標準的貨幣平均值來表示財富的多少。但是生產出來的東西能不能完全的轉化成流通的財富,這個是不一定的。
❿ 中國的經濟總量是多少位
一,2000年中國GDP世界排名第6位:10801億美元
2001年中國GDP世界排名第6位:11592億美元
2002年中國GDP世界排名第6位:12371億美元
2003年中國GDP世界排名第7位:14099億美元
2004年中國GDP世界排名第7位:16495億美元
2005年中國GDP世界排名第7位:18564億美元
2006年中國GDP世界排名第4位:26847.05億美元
2007年中國GDP世界排名第4位:30100億美元
2008年中國GDP世界排名第3位:39032億元
2009年中國GDP世界排名第3位:49089億美元
2010年中國GDP世界排名第2位:67983億元美元
2011年中國GDP世界排名第2位:78217.58億元美元.
二,實際上,GDP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庫茲涅茨(Kuznets)於1934年提出的。在此之前,還沒有GDP的概念。隨後,在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中,GDP被正式確認為一國經濟總量的統計工具,它也成為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今天,GDP的概念已經經歷了80多年。它見證了大英帝國的衰落,美國的崛起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歷史經驗證明,大國的繁榮不是永久的,美國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不例外。1894年,美國的工業產值首次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當時還沒有GDP的概念。從那時起,美國在各個領域開始全面超越英國。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將美國確立為超級大國,特別是建立了以美元為主導的全球貨幣體系。
三,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信息,2000年,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首次超過10萬億美元。隨著世界進入21世紀,美國也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當時,全球經濟為33.62萬億美元,美國佔30.4%,接近三分之一。在同一時期,我國正在經歷一段快速的經濟增長時期。改革開放後,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得到了全面發展,同時也加大了對外開放的力度。據公開資料顯示,200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1.21萬億美元,居世界第六位,佔全球經濟總量的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