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天津經濟如何重回前十

天津經濟如何重回前十

發布時間:2022-09-18 23:31:47

Ⅰ 你如何看待未來五年天津的經濟發展狀況

地理位置,天津靠海,有自己的港口,那麼進出口業就會非常的發達。另外濱海新區的發展
吸引了大部分高新企業入駐,勢必會讓天津這個臨海城市重返中國一線城市的行列。

天津,簡稱「津」,別稱津沽、津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環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16個區,總面積11966.45平方千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天津市常住人口1386.6萬人。 2020年,天津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083.73億元。天津地處中國華北地區,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流域下游,東臨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

天津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國家物流樞紐,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天津是自古因漕運而興起,唐朝中葉以後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金朝在直沽設「直沽寨」;元朝設「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明永樂二年(1404年)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

清咸豐十年(1860年)天津被辟為通商口岸後,西方列強紛紛在此設立租界,天津成為中國北方開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基地。歷經六百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風貌。

Ⅱ 同是直轄市,為何天津的經濟遠沒有上海那樣發達

地理位置,商業貿易等因素限制了天津的經濟發展。

直轄市,是我國家的特殊的行政規劃形式,本質上是個城市,在行政級別上和省份、自治區特別行政區的地位是一樣的,從建國以來,設立了很多直轄市,包括沈陽、長春、武漢等前身都是直轄市,因各種原因被為省轄市。

天津,發展不如意,根據計算,2019年的天津市GDP是1.4萬億元左右,同期之下,重慶是2.36萬億,不僅如此,在我國排行榜中,天津排第十名,甚至不如蘇州.

不能怪天津,天津作為工業城市,是北京的支持者,在北京發展的時候市內大部分工廠搬移到天津,讓北京變得輝煌,發展模式和上海和蘇州和深圳以及東莞的模式有些相似。

Ⅲ 現階段的天津經濟發展如何呢

如果天津想要回歸到曾經的輝煌之處,還是要多花費點心思才行。天津旅遊資源很豐富,擁有眾多的景點,比如瓷房子以及義大利風情街等地都是必須打卡的地方。同時還有眾多的特色小吃,就像煎餅果子和天津大麻花等,味道都很不錯。如果把它的優勢凸顯出來,相信之後它能夠帶來更好的發展前景,經濟再次增長起來。對於中國倒退最嚴重的城市,曾是中國第二城,如今GDP暴跌5000億,不知你怎麼看呢?

Ⅳ 天津經濟持續下滑,十四五該怎麼辦

天津經濟持續下滑,關鍵是缺少高精尖技術的企業和人才。
縱觀發達國家,每個都有自己的獨領風騷的技術,荷蘭的光刻機,烏克蘭的發動機,芬蘭的胰島素等等,一個城市要想有長足的發展必須有自己核心的技術和高瞻遠矚的領導。

Ⅳ 前三季度GDP十強城市出爐,天津退出了前十,對此你怎麼看

天津作為我國的直轄市之一,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一直也是比較好的,整個城市規模在各城市排名中,也一直是名列前茅,是很多年輕人創業安家的首選之地。但是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區域開發力度的增加,很多沿海城市和內陸城市都相繼崛起,發展速度甚至趕超傳統的一線城市,在近期發布的前三季度GDP十強城市中,天津被南京超越,跌出了十強的行列,而且縱觀全年經濟,天津很可能在年度的排名中,也無法躋身十強。作為傳統的實力排名靠前的城市,天津退出前十,我認為和疫情、經濟結構、城市地域都有著很大的關系。

一、疫情影響

不可否認,疫情對全球經濟都造成了巨大影響,雖然國內的防控措施到位,基本恢復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但全球其他國家的情況依舊嚴峻,勢必影響一些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天津作為港口城市,一些進出口的業務受到的影響也很大。

對於前三季度GDP十強城市出爐,天津退出了前十,廣大網友還有什麼看法,歡迎一起在評論區討論。

Ⅵ 重慶超越廣州,東莞連掉5名!你所在的城市GDP「成績單」有哪些新變化

2020年塵埃落定,但對於各大城市來說,才剛剛到了比拼「成績單」的時刻。

相比較2019年來說,城市之間排名變化較大:「上北深廣」首次變為「上北深重」,西南重鎮重慶超越了老牌一線城市廣州,晉升第4名;蘇州、成都位置不變,仍保持在第6、7名;值得注意的事,由於原本第8名的武漢「成績單」尚未出來,還不能確定其具體位置,不過,從2020年前三季度看來,杭州、南京分別向前邁進1-2名,分別為8、9名,但首次進入前10的南京,前三季度GDP僅僅超過武漢81.91億元,優勢不明顯,第9名寶座鹿死誰手還尚未可知。

11名之後,是排名驟降的天津和穩如泰山的寧波;無錫和青島、鄭州和長沙的排名此前曾有所撕扯,2020年三季度,青島曾以42.1億元的優勢,短暫地超越無錫,成為榜單第13名,長沙也以283.79億的優勢,趕超鄭州,位列15,但從全年來看,青島、長沙、鄭州的「成績單」詳細結果均未出爐,從大方向1.2萬億來看,未來仍可能有所變化。

不過,競爭最激烈的,還是第17名佛山之後的名次。2019年,泉州、東莞、濟南、合肥、福州、南通、西安,依次排開,但7個城市中,忽然有6個躋身「萬億俱樂部」,原本排名全部被打亂。其中,泉州以1.016萬億元排名18,濟南以1.014萬億元的成績排名19,合肥緊隨其後,排名20,南通和西安則分別向前2名,拿下第21與22名;福州則以0.37億的微弱差距,將至23名。前24名中,僅有東莞尚未破萬億。

值得注意的是,GDP僅僅是城市之間排名的一個參考,更多的細節則隱藏在深處。按照《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 社會 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未來將重點發力都市圈、城市群和區域中心城市,形成聯系緊密的區域經濟。在行業內人士看來,未來城市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城市在其所處城市群中發揮的作用,處於成熟城市群中的城市,發展更快,後勁更持久。也因此,榜單中,成熟都市圈內的城市,或將在未來加速超車。

誰會「逆襲」?

城市間競爭,總是充斥著焦慮與亢奮。

此次榜單中,廣州在排名中被重慶超越,引發了新一輪「廣州被踢出一線城市」的猜想。

事實上,近年來,廣州發展十分「佛系」,在其它一線城市房價輪番上漲的時候,廣州樓市卻始終不溫不火;在網路上,「北上深杭」的說法從多年前一直延續至今。但這並沒有動搖廣州的地位。

從具體經濟數據表現來看,2020年上半年,廣州第二產業同比下降7.0%,這是拉低其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外貿進出口比2019年同期下降7.1%。

相比之下,重慶的第二產業恢復增長,同比增長0.9%,八大支柱產業逐步復甦,電子、醫葯、材料和消費品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8.6%、2.1%、1.3%和0.9%;其他支柱產業降幅收窄。6月份,全市八大支柱產業增加值均實現增長,其中 汽車 、電子產業同比分別增長25.0%和12.1%,增長明顯。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出口的回暖和廣州第二產業的復甦,未來重慶和廣州之間的排位賽,或將有新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天津近年來GDP增速長期「墊底」,在今年更是跌出前10。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分析,天津的產業結構以重化工為主,這些年受產能過剩、結構調整的影響,經濟增速下降較快。再加上天津受爆炸案的影響,經濟還沒有完全恢復。

天津曾是龍頭企業聚集地,不過,「一隻機」摩托羅拉和「一碗面」康師傅,早已今時不如往日,更別提曾經輝煌的 汽車 品牌夏利,早已連年虧損;沿海城市一大依託天津港則面臨競爭壓力大,進出口總額下降的現狀,在疫情影響下,近況更加堪憂。

但在陳耀看來,天津正在慢慢恢復元氣,經過調整以後,經濟結構會更加優化,改革會向深度推進。

按照天津2021年增長目標,GDP目標增長6.5%。為了實現目標,天津將深入推進高質量發展,加快提升自主創新原始創新策源能力,加快構建現代工業產業體系,推進「中國信創谷」「細胞谷」建設,放大智能 科技 產業優勢;同時,加快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實施工業污染排放雙控,推動工業綠色轉型;此外,天津要充分發揮港口優勢,朝內服務輻射「三北」地區、朝外直面東北亞、面向太平洋的「兩個扇面」獨特作用,深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從供給、需求雙側發力,促進人才、資源、信息、技術、資金等要素匯聚,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區域商貿中心城市。

和天津相比,逆襲的南京則更加有活力。近年來,南京引進了台積電、LG化學、清華紫光等一系列大項目,集聚了一批以智能製造、集成電路、電子信息為代表的高 科技 產業。同時,南京歷來也是我國重要的人才聚集區和製造業基地,具有人才優勢、產業優勢,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南京將有著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南京的目標,2021年GDP將增長7%,這意味著如果兩個城市均完成增長目標,則南京繼續保持前十的地位不動搖,天津想重回寶座,還需要加大增長力度。

未來的方向

經過2020年的疫情,新動能引領作用不斷增強,新經濟被列為未來更重要的方向。事實上,這也是各地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多個城市總量邁上新台階的原因之一。

被稱為「科創之城」的合肥,盡管在城市排名中,上升幅度有限,但其競爭力,已經逐漸在各城市中嶄露頭角。在合肥,「科大系」企業多達幾十家,涉及人工智慧、高溫超導、納米材料、新能源等多個領域;被稱為「量子大道」的合肥雲飛路,聚集了20多家量子 科技 企業,孕育了我國首家量子上市企業,正在啟動的「量子鑄盾行動」,將為100個城市提供量子安全組網方案,堪稱「量子策源地」。

從2009年到2019年,合肥GDP增幅達到347.61%,超過成都、重慶等城市,是主要省會城市中上升幅度最大的,並在今年首次突破萬億大關。按照計劃,2021年,合肥GDP增長8%,建成中科大高新園區、北航創新院、合肥先進計算中心一期,開工建設中科院臨床研究醫院、中科院創新院二期、清華公共安全院二期,推動北師大合肥研究院項目盡快落地,繼續發力科創。

不僅是合肥,事實上,排名前列的城市中,大部分也在 科技 創新發展中名列前茅。

按照近日發布的《中國城市 科技 創新發展報告2020》,在「2020年中國城市 科技 創新發展指數排名」中,前十的城市依次為北京、深圳、上海、南京、杭州、廣州、蘇州、武漢、西安、天津。

在國際競爭越發激烈的背景下, 科技 就是生產力。

武漢則正在爭創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 科技 創新中心。在2020年疫後重振中,武漢市依靠 科技 創新育先機、開新局,全年凈增高企1842家,總量達到6259家,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獲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並出台配套政策,領跑了新一輪 科技 創新的新賽道;實施院士專家引領十大高端產業行動計劃,在鞏固已有光電子等優勢主導產業的同時,謀劃布局量子、氫能、電磁能等未來新興產業,進一步激發 科技 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巨大潛力。

而伴隨著城市群的建設,科創之間還會起到意想不到的化學作用。合肥藉助「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與合作」,以科創聯動為契機,全面融入區域創新體系;以創新產學研用機制,整合長三角 科技 資源;以推進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為抓手,推動重大產業項目協同布局,打造產業聯動合作示範園區,促進產業鏈的新平台發展。

武漢都市圈也覆蓋了孝感、鄂州、黃石、荊州等城市。按照湖北省政府工作報告要求,2021年,將全力推進武漢創建全國 科技 創新中心,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高標准建設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的光谷 科技 創新大走廊。支持襄陽、宜昌打造區域創新中心。

「當要素向中心城市聚集的過程,也是中心城市輻射周邊地區的過程。區域中心城市規模的擴大,可以擴大對周邊地區的需求,周邊地區很多產業就有發展的機會。這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原所長肖金成表示。

閱讀全文

與天津經濟如何重回前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華20年健康險多少提成 瀏覽:403
茂名需多久才能追上惠州的經濟 瀏覽:92
婚姻中應該如何避免出軌 瀏覽:151
十年喪偶式婚姻怎麼辦 瀏覽:809
港澳台幼兒如何申請八閩健康碼 瀏覽:883
浦東幸福小鎮多少錢 瀏覽:956
求事業轉運去哪個廟 瀏覽:353
屬虎人與屬兔人婚姻如何 瀏覽:53
鄉鎮事業編管理十級怎麼晉升九級 瀏覽:891
九月十一屬牛婚姻如何 瀏覽:561
韓國甜甜的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697
為什麼愛情那麼傷抖音 瀏覽:402
小店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367
什麼早餐結構最健康 瀏覽:897
漢堡包和雞腿哪個更健康 瀏覽:325
老婆幹事業怎麼辦 瀏覽:537
亦庄醫院怎麼樣辦健康證 瀏覽:327
電腦怎麼看愛情視頻 瀏覽:512
愛情的動物都有什麼 瀏覽:411
歐美女人為什麼這么美 瀏覽: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