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進行經濟學的基礎教育
4月12日 05:56 1、8個月孩子已能自已坐著,這時要逐漸培養他坐盆大便的習慣2、玩具能促進嬰兒生理心理發展,可給10個月嬰兒選擇公雞、小貓、小狗、燈泡等玩具,給合動物各稱叫聲,特徵給以指點,通過玩具,寶寶可學會「喔喔」,「汪汪」模仿聲音,並學會坐、爬、翻滾、站立或沿著欄桿走。3、10個月對成人的語言理解能力越來越加強,但還不成音節;大人應多和寶寶對話,至1歲左右就會叫「媽媽」,此後大約能說出20-30個詞來,隨著各種東西對視覺器官不斷地刺激。眼界不斷地擴大嬰兒的語言就會獲得正常的發展。
Ⅱ 應該如何用經濟學知識教孩子學會決策之道
我們每天都面臨著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做什麼工作、去哪裡等選擇。每一個決定都有經濟學的原則。孩子終究會長大,父母不可能一直幫助孩子做決定,不妨教給孩子一些決策原則,讓孩子在面對決定時不再猶豫不決!
邊際量
邊際量是指一個經濟變數在某些影響因素下的變化量。例如,如果一家公司為了完成一個項目,需要僱傭十個人,每個人的提成是一百元,而每個人能夠給公司帶來的利益是兩百元,這時每僱傭一個人,就有一百元,在提高效益的同時,還能有額外的利潤,這就是邊際的經濟效益。
激勵性回應
家長給予適當的獎勵,以激勵孩子做某件事,比如,做完作業後可以玩一個小時,孩子聽話時可以給孩子買糖吃。當獎勵變得豐厚。
看完這些,爸爸媽媽們是否對經濟學原理有所了解?一旦你理解了這些原則,你就可以用生活中的小例子來向孩子解釋這些原則,讓他們理解並學會如何利用這些原則來做決定。
Ⅲ 如何與孩子談錢,並培養孩子的高財商
鏈接:https://pan..com/s/1lAbYgYksyPxHiiTjMH_hkA
總是說讓孩子贏在起跑線,於是越來越沉重的課業以外的培訓班幾乎讓現在的孩子壓力很大,加上隨著物質條件的越來越好,孩子對於金錢的觀念幾乎越來越呈現一種不理性的狀態:要麼過於淡漠(容易導致花錢大手筆不懂珍惜),要麼過於專注(把金錢看的非常重要),所以對於父母來說,陪伴參與孩子的成長,逐漸幫他/她樹立正確理性的金錢觀,十分重要。
Ⅳ 經濟學的原理對理解家庭教育現象有什麼啟發
影響個人教育需求的因素主要有:
(1)天賦與智慧
(2)謀求職業
(3)教育成本與家庭及個人經濟條件
(4)家長對子女的影響
(5)教育預期收益率
關於教養方式,一直廣為流傳著兩種「理論」,一種是「虎媽式」教育,一種是「放養式」教育。而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西方父母偏「放任型」,中國的父母偏「權威型」。
但經濟學家給了我們新的視角,讓我們看到選擇哪種教育方式不僅有文化傳統的原因,也有背後的經濟學原理,比如西方在近代也是非常推崇「權威型」育兒,而且在上世紀70年代,世界上最主流的教育方式其實都是專斷型教育。兩種方式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這篇文章也許會刷新你的認知,一起來看看。
用「虎媽式」教育方式,擔心孩子失去創造力;用「放養式「教育方式,又擔心孩子過於自由,缺乏規則意識。
教育有兩類:「父愛式」和「母愛式」
有種對商業模式的分類法,認為當今世界的商業模式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父愛式」,一類是「母愛式」。
「父愛式」模式就是指,企業認為什麼東西好,就給用戶提供什麼,而用戶只需接受企業給他的就行了。該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喬布斯的蘋果公司,蘋果公司就是「我負責產品創新,你只要負責體驗」就可以了。
另一種「母愛式」模式是指,通過了解用戶的喜好來設計企業產品,即用戶認為什麼東西好,企業就給他什麼。像如今的今日頭條、抖音這些平台,其實都是根據用戶偏好來做推送的。
這兩種分類其實也可以套在教育上——「父愛式」地給孩子施加影響;「母愛式」地給孩子提供支持。
作者把「父愛式」的教育方式稱為「密集型」育兒;把「母愛式」的教育方式就叫「放任型」育兒。
Ⅳ 如何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中國教育的問題
1、改革開放初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本階段義務教育規模迅速普及,中等教育發展迅速並取得一定成就,高等教育發展比較緩慢。
2、九十年代中期以後到二十一世紀頭十年。九年義務教育普及並成熟,中等教育由盛轉衰,高等教育大發展,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學前教育開始興起。
3、二十一世紀近幾年。九年義務教育雖然普及,但問題重重,並有日趨嚴重之勢;部分中等教育轉向職業教育,但發展緩慢;部分中等教育通過合並等方式擴大規模,轉向高等教育,但畢竟是中等教育水平;少數中等教育轉向高中教育;高等教育進一步擴大規模,但教育質量參差不齊,高質量教育仍佔少數;學前教育快速發展,但發展之初便問題重重,就像一出生就有先天疾病的嬰兒。
如果僅從教育規模和一些數據來看,我們教育事業的發展速度和成果足以讓人歡欣鼓舞,但我們著實高興不起來,廣大教育界同仁在各種成就和各種問題之間迷茫、思考、探討,從教育理論到教學方法不斷尋求改革嘗試,然而問題卻更多更棘手。需要舉例子嗎?德育缺失、教育資源不均衡、城市班額過大、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幼兒教育步應試教育後塵、教師厭教、學生厭學、上學無用論興起、高考指揮棒下的應試教育如火如荼……
與此同時,很多教育界同仁,教育學者們,各級教育部門,都在積極探索解決問題之道,然而形勢並不樂觀,很多問題還未得到解決,新問題又層出不窮。似乎我們永遠追不上時代的步伐,以至於很多教育工作者感到力不從心,從而失去信心,變得得過且過,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
就像本文開頭講的,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就得到迅速發展,出現問題也是不可避免的,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是客觀存在的。但我們不應失去信心,我們只有一條路——抱著必勝的信念去追趕時代的步伐,所以本文將從經濟學角度去討論我們的教育發展,是不是真的如字面上這樣成就斐然,有沒有發展的必然和人為的失誤。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一方面一些經濟學理論是體現物性和工具性的,然而教育學更多的是研究人,本文一些地方並非把人等同於工具,僅僅是因為經濟學理論的表述方式是這樣的,而我們也沒有必要因為這個問題再造一種表述方式或進行過多的解讀;再者,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人也是工具的,因為一個社會人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工具性;而實際上,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財富的學問,同時也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經濟學原理》馬歇爾)「如果說倫理道德代表了我們心目中理想的社會運行模式的話,那麼經濟學就是在向我們描述這個社會到底是如何運行的。」(《魔鬼經濟學》史蒂芬·列維特)
Ⅵ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的「經濟意識」
鏈接: https://pan..com/s/1Qhf7Sa4H4o0KHXnyG5DA7w
Ⅶ 經濟學原理對理解家庭教育有何啟發
[關鍵詞:跟隨經濟、折現經濟、機會成本、邊際效名成本。]
身邊的新聞總是不缺乏災難私意外發生的事情。
就在5月13號達川一位十五歲的女孩子,給媽媽留下遺書,自己走上了響水洞水庫,跳湖身亡。
這個女孩給媽留下一個紙條,大意是「自己是一個不孝的女兒……當媽媽看到這個紙條的時候,她已經向響水洞水庫走去……請父母在水庫中撈出她的屍體,好點安葬……」
達川離南充不遠,南充離成都不遠……
為什麼女孩會選擇輕生?「女孩的父親表示,這可能與即將到來的考試有關系。」
有好事者,在孩子的qq空間裡面發現她心靈活動的蛛絲馬跡。「……我討厭這個世界,死了就好了……割腕死不了,就去跳水庫,這下百分之百好了……」
那天上午10點多鍾,她媽媽在家裡先發現了一灘血跡,後來發現這份遺書,才感覺到孩子有問題,於是請人到響洞水庫尋找,下午3點多,很快發現了她遺留下來的眼鏡、鞋子等物,一個小時後,撈出了她的遺體……
看著這樣的新聞,心裏面難免有揪心的疼痛。
這位孩子的父母,都是普通的人,誰會想到,一個好端端的在學業上也正正常常的孩子,卻給父母留下了遺書。父親說,「孩子的死可能與即將到來的考試有關。」死因直指學校考試。真是考試惹的禍嗎?
顯然不是考試的原因。表象是與考試有關系,而根本原因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是家庭教育給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教育遠遠不夠。
傳統的教子思維模式,以為只要成績好,就有好學校,就有工作好,就有好命運。可是當孩子跳水身亡的時候這個邏輯推理就在戛然而止。這種「隨大流」的教育模式(跟隨經濟思想),當災難發生在自家孩子身上的時候,還不了解孩子背後的死因。
那種單純的給孩子吃好的住好的用好的只要成績好其他什麼都能夠滿足這種簡單低效的教子思維,就成了無形的殺手。錯誤的教子思維在無形中把孩子推向絕路。
還有另外一個事兒,與上文女孩在差不多同時間左右,我們身邊的一位同學,他的兒子,也「因為害怕考不好」,離家出走了十多天。在這十多天的時間里,父母可是生活在地獄之中啊……這位孩子的父母非常的優秀,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是積極的投入學習,可是就一樣東西沒有堅持做好,就是與孩子的「心靈擁抱」,時斷時續。
世上沒有僥幸的後悔葯,當兒子的離家出走事兒發生的時候才意識到,「沒有堅持」這個「機會成本」(經濟學思想)太大了。
家家培養兒女都希望兒女的未來一片陽光。在兒女的投入和付出上可以說傾盡所有,只要兒女需要,就連天上的星星和月亮都能夠把它摘下來。於是投入和產出方面,都希望有一個好的收獲。教育兒女也是一項投資,都在追求七邊際效益的最大化。但是邊際效益能不能達到最大,卻未為可知。
做生意是有虧有賺,大家都還輸得起。
可是在兒女的教育上,卻是一定要想盡辦法避免虧損的,因為輸不起。
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以輟學、厭學、早戀、游戲,甚至輕生,來表達他們自己的反方向成長,而暴露其背後家庭教育的種種問題……做父母的都深深地感到,傷不起!
然而要做到這一點也是那麼的不容易。只能賺不能虧的事兒呀!
…………
把如何擺脫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困境,首先要擺脫父母教育中的思維陷阱。方向只有一條,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學習責商之路是捷徑。
Ⅷ 是什麼催生了教育焦慮和內卷經濟學家眼中的「育兒」
Summer姐姐 / 文
最近,有一條新聞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受疫情影響,歐美多國新生兒數量銳減。
不止是歐美,生育率下降的情況,在亞洲國家也普遍存在。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想生娃了? 無法負擔逐年上漲的養育成本,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
前兩年網傳的養娃成本預算表就已經如此「昂貴」了。這樣看下來,大街上每一個牽著孩子的家長,都是隱藏的百萬富翁
經濟條件會影響你的 育兒 決策嗎?
最近,我讀了一本用「硬核」經濟學解釋教育行為的書籍《 愛、金錢和孩子—— 育兒 經濟學》 。
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是著名經濟學家,前者是美國西北大學經濟學的教授,後者是美國耶魯大學的經濟學教授。
他們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運用經濟學原理,並整合多個學科的大量數據,研究和闡述了經濟激勵和約束是如何影響不同國家 育兒 習俗的,以及什麼才是最好的教養方式。
他們的研究數據從中世紀到現代 社會 ,從美國、英國、北歐到中國和日本……
兩位經濟學家指出, 作為社科學者,他們的任務不是告訴父母應當做什麼,而是去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內在動機與外在力量。
父母的 育兒 方式,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用經濟學完整解釋的。
這些因素主要包括 社會 的收入不平等情況,以及教育回報的高低。因此, 育兒 經濟學,能夠幫助人們來理解一些問題。
例如,家庭如何選擇生育孩子的數量、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進行多少教育投資,以及選擇怎樣的教養方式。
當然,對於父母來說,養育孩子,不僅僅要考慮經濟因素,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養育一個孩子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能夠幸福。
但是一般來說,人們在作出決策之前,需要先考慮「約束」問題。
對於養育孩子來說,最首當其沖的,就是「預算約束」——有限的資金,可能會限制父母將孩子送入最好的私立學校,或者購買最新款的衣服和玩具。
還有非財務性質的約束,比如時間和能力。
經濟學家認為,人們基本上是為了實現目標而優化其行為,比如,選擇怎樣的教養方式。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理論,教養方式主要被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專斷型,家長對孩子嚴加控制,要求孩子絕對服從。
第二種是放任型,遵循自由放任的方式,讓孩子自主決策,鼓勵他們獨立。
第三種是權威型,這種教養方式採取了折中的方法。
父母試圖影響孩子的選擇,但不是通過命令和強制的方式,而是通過努力,來塑造孩子的價值觀,以達到教養的目標。
其中,第二種和第三種都屬於密集型教養方式。
根據書中列舉的實證研究表明, 權威型父母的孩子,在學校中的表現要優於其它教養方式下的孩子。
而作者想要研究和證明的方向是:通過經濟學方法,來找到驅使父母在實際生活中選擇某種教養方式的動機,以及教養方式是如何隨著經濟激勵的改變而變化的。
他們的最終目標是,理解不同國家、不同時代和不同群體間採取的教養方式的差異。
舉例來說,在一個輟學者的收入,僅僅比醫生和工程師稍低一點的 社會 ,父母就會更傾向於承放任型教養。因為無論孩子的學業如何,將來都不愁工作會無法糊口。
反之,在一個教育和努力能得到高回報,以及教育程度低的人會生活艱難的 社會 中,即使以抑制孩子的個人發展為代價,父母也會有很強的動機督促孩子,選擇密集型教養方式。
父母身處不同的 社會 經濟環境,應當是 育兒 決策中的一個重要驅動力。
因此,縱向來看,在過去的30年中,經濟發展的不平等大幅上升,「虎媽虎爸」和「直升機 育兒 」就變得越來越受歡迎。
之前看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芬蘭的教育方式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芬蘭的學校從來都沒有考試,家長們也從來不必為學區房和特長班爭得「頭破血流」,對他們來說,最好的學校,就是離家最近的學校。
而在日本的教育理念當中,分享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我想這和他們國家有限的資源有很大關系。
在本書中,作者認為: 許多父母的選擇,最初看起來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但最終還是歸結於經濟條件。
根據經濟激勵理論,在不平等程度上升較快的 社會 ,父母會更傾向於密集型的教養方式,特別是權威型。
而在收入分布變得更為平均的 社會 ,父母會更傾向於放任型。
作者還在不同國家(這些國家的人均收入大致相似)的父母當中,進行了一項「世界價值觀調查」。
這個調查覆蓋了一系列關於家長認為最重要的價值觀問題。
例如,「父母認為孩子應當在家中學習到的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
選項有「獨立性」、「勤奮」、「責任感」、「想像力」、「對他人的寬容和尊重」、「節儉」、「決心和毅力」、「宗教信仰」、「無私和服從」等等。
調查結果顯示,在高不平等國家,許多父母會格外強調勤奮的重要性,而在低不平等國家,父母更重視獨立性和想像力。
例如,65%的美國人認為勤奮是重要美德,而這一比例在北歐國家則只有11%-17%。
讓人有點意外的是,我們印象中一向以「勤勉」出名的德國人,這一比例也低於30%,而德國恰恰具有很低的經濟不平等水平。
也就是說, 一個國家的經濟越不平等,父母就越會認為孩子應當學習勤奮的美德。
相反的規律出現在對「獨立性」的選擇中。
北歐的父母認為,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非常重要,其中有93%的挪威父母選擇了這個選項;而只有一半的美國父母認為獨立性很重要。
本書作者還把中國和俄羅斯列入了調查對象之中。
結果,90%的中國和俄羅斯父母選擇了勤奮這一美德,而對於「想像力」的選擇則只有23%和15%。
寬容有愛心的父母,最終可能會擁有更快樂、獨立的孩子,但這些孩子也有可能不太願意麵對全球其他國家的激烈競爭。
因此,這個結果並不是為了說明,美國或者中俄的父母不如歐洲的父母,養育方式各有利弊,其適用性因經濟環境而異。
自1980年以後,全球國家的收入不平等現象在不斷加劇
考慮到父母的 社會 經濟因素(如受教育程度)和一個國家的文化傳統因素,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當一個國家的經濟變得更不平等時,具有相同的經濟特徵的父母更不傾向於放任型,而是更傾向於權威型,並且在某種程度上更為專斷。
進一步而言,持續增長的經濟不平等,會導致全世界范圍內的「直升機 育兒 」急劇上升。
2015年播出電視劇《虎媽貓爸》中,甚至喊出了這樣的口號:你的人生,我的戰爭。
早期的大多數 社會 是父權制 社會 ,女性和男性扮演著完全不同的角色,男性往往擁有更多的權力和話語權。
對於女性來說,除了權力和歧視,她們在 社會 分工方面也存在經濟根源。
例如,哺乳孩子會把母親限制在幼兒身邊,而男性則專門從事更高體力要求的任務。
這種分工會反映在父母對男孩和女孩的 育兒 差異上。
比如,在冰島,放羊的任務會被分配給男孩,女孩則需要照顧年幼的弟弟妹妹們。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環境的變化也會反映在性別角色上。
技術進步降低了對體力的要求,勞動力市場越來越看重認知和社交能力,女性的優勢也因此體現出來。
到了20世紀,女性就業市場參與度提高了,但基本上都是單身女性,一個女性一旦結婚,就要停止工作,照顧家庭。
二戰之後,女性的勞動力參與率在90年代達到了70%,不再遠低於男性。
隨著家庭中的技術發展,特別是各種家電的發明,大大降低了家務的勞動時間,女性得以在正式的就業市場上追求自己的事業。
社會 上對職業女性的公然歧視和偏見,也隨著文化變遷和時間而減弱,女性的勞動參與率不斷提高。
這時的女性意識到,除了家庭主婦,另一種生活也是可行的,而且可能更有吸引力。
對工作的嚮往一代代傳遞下去,最終形成了全新的工作規范。
育兒 經濟學理論認為,身為父母,會希望讓自己的孩子為成年後要面對的經濟環境做好准備。
因此,不難推斷,鑒於近幾十年以來,女性勞動參與率的大幅提高,家長對於女孩的教養決策,會從培養她們成為家庭主婦,轉變為讓她們具備成為職業女性的能力。
數據表明,20世紀60年代以後,家長傾向於讓女孩也接受可以在勞動力市場獲得高回報的教育,這在40年代以前是無法想像的。
那麼,對於男孩和女孩,父母會採取不同的教養方式嗎?
據1997年的相關研究表明,女孩的父母更偏向於權威型教養,而不是放任型和專斷型,但是這些差距很小,也就是在1-2個百分點之間。
換句話說,如果父母對於男孩和女孩有著相似的計劃和期望,以及對有用的價值觀和技能看法類似的話,他們就會用相似的教養方法對待男孩和女孩。
但是,專斷型的父母會認為女性和男性應當尊崇被 社會 狹隘規定的角色定位,也就是認為性別不平等,比如,「軍人、科學家就應該是男性,而護士則應該由女性擔當」。
值得一提的是,父母的性別態度與經濟變數是高度相關的。
偏好傳統性別角色的回答者,比偏好性別平等的回答者家庭收入更低:在這樣的家庭中,女性更不可能離家工作,因此家庭經濟來源更少。
而且,偏好傳統性別角色的人是女性的可能性,與是男性的可能性是一樣的。
橫向來對比各個國家的情況,專家們發現,在高人均GDP的國家,同意男性應該有更多就業權利的人口比例要低得多。
同時,在一個國家內部,受教育程度越高,則越傾向於男女平等。
作者一直強調的一點是,這本書不是一本教養指南,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科書答案。
從經濟學家的角度來看,每一種教養方式都各有利弊。
在低 社會 流動性的 社會 中,專斷型的教養方式可能效果會很好,但在現代 社會 中,就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 情感 與行為影響。
權威型教養方式能夠增強個人成功的驅動力,但這同時也會阻礙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想像力的發展。
在北歐等國家,父母放任型的教養方式,使得孩子們有極好的團隊合作能力,但同時也會導致他們的競爭心更弱,不願意進行持續不斷的努力。
那麼,如何在既定的經濟條件下,做最大努力幫助子女過上他想要的生活呢?
家長必須意識到,孩子才是重大決策的最終決定人。
知識經濟時代,大多數人力資本的積累,都是通過正式教育完成的,這個過程將延續到孩子成年之後,因此家長無法也不應該完全地「控制」孩子的人生。
專斷型的教養方式註定是要失敗的 。
而激勵孩子,給他們灌輸正確的態度,引導、幫助他們作出決定並給予支持,才是最重要的。
在本書的最後,作者呼籲政府應當重視稅收、教育等領域的政策對 育兒 的影響,減緩不公平和 育兒 差距,以扭轉令人擔憂的不平等和 社會 流動的發展趨勢。
這些才是經濟學家真正關心的問題,他寫的始終不是一本簡單的 育兒 指南。
未來的教養實踐,仍然會被經濟變化影響, 教育回報率的增長和對獨立性的回報的提高,是工業化以來教養方式變化的兩個關鍵因素。
不得不承認的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經濟不平等的加劇,雖然對每個人都有影響,但對中產父母影響最大。
社會 頂層的父母,不平等的加劇並不會改變 育兒 的利害關系。
同樣, 社會 底層的父母,因為缺乏密集 育兒 必要的金錢、時間、能力,也沒有動力好好「雞娃」。
對於中產階層的家長來說,選擇密集 育兒 還是放任自流,可能結果的差異會很大。
我想,這也是現在我國中產階級父母教育焦慮與內卷的根本原因。
網上廣為流傳的「牛娃」配置表
教育,其實是一件非常個性化的事情,它沒有標准答案,也沒有任何人能夠預測到未來。
作為父母,如果你被裹挾在這場 育兒 戰爭當中,不必過於苛責自己。
在現實環境的激勵和約束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家長,一個利他主義的、重視孩子當下和未來幸福的家長,你可能很難擺脫大環境的束縛。
但是,我們能夠做到的是承認 育兒 差距的存在,放棄控制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找到最適合他們的教養方式。
以上。
你在你家娃身上投入的最大支出是什麼? 歡迎留言。
「 壹薦 」
《愛、金錢和孩子》
【美】馬賽厄斯·德普克 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 者 -
Summer姐姐
資深電視人、綜藝達人
熱愛一切八卦,對世界永遠好奇
貓奴、吃貨、愛購物
在意生活品質,更喜歡種草
堅決不過「沒必要」和「差不多得了」的生活
倡導美好的親子生活方式
文章版權歸壹父母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系壹父母助理
Ⅸ 會講故事的經濟學:從小培養「經濟頭腦」,掌握財富密碼
作為成年人,你第一次學習經濟學知識是在什麼時候?至少高中或上大學後吧?
太晚了一點!但現在一些有遠見的家長,已經開始從小培養孩子的經濟學思維了。
英國經濟學家瓊•羅賓遜則說: 「學習經濟學,就是為了不上經濟學家的當。」
孩子生活在商業經濟 社會 ,在他們的觀念里餐廳、超市、酒店、銀行、保險……這些商業活動就像空氣和水一樣是自然的。
而學一點經濟學,可以讓孩子認識背後的運行原理,理解問題更透徹。
其實經濟學並不陌生,它藏在小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每一份好奇中:
為什麼牛奶要放在方盒子里,而可樂要裝在圓瓶里?
選擇大份的薯條劃算還是選擇小份的薯條劃算?
為什麼爸爸媽媽一定要去上班,而不是一直在家陪我?
別人都有了,為什麼不給我買呢?
……
記得巴菲特曾被問道: 「孩子幾歲時,父母可以跟他們講金錢和投資?」
他的回答是:「越早越好。」
巴菲特的投資天賦,是孩提時父親引導下,在一本本財商書籍的閱讀中和生活中,一點點培養出來的。
你願意孩子什麼時候接受這樣的教育呢?
我認為:也是越早越好。抓住孩子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從小培養孩子經濟頭腦,掌握財富密碼。
可是,經濟學有一點點難度,怎麼讓孩子聽得懂,又有興趣聽呢?
前兩周,看到一套 《會講故事的經濟學》(全20冊) ,用20個小故事講解通俗易懂經濟學原理,讓孩子從小了解「錢」背後的秘密。
北大林毅夫教授等聯袂推薦
孩子必讀的一套經濟學啟蒙書
每套書以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融入故事中,展開經濟學啟蒙,非常的通俗易懂。
例如:家裡的活為什麼要爸爸媽媽一起干?為什麼大街上到處都是肯德基?……
這些生活現象,都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給孩子解答:
爸爸媽媽一起做家務,是因為 「分工協作」, 能讓每個人都專注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效率大大提高。
隨處可見的肯德基,因為連鎖經營是規模化擴張的因素,當品牌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開設多家店鋪。
從生活的現象出發,讓孩子了解經濟學中的 分工協作、流程改造、平台模式、流動資金、統計學、市場競爭、場景營銷、沉沒成本、風險防控 ……等知識。
這些知識點,看起來還是很高深,擔心孩子沒興趣呢?
這套繪本書就用20個故事 20個商業案例, 讓孩子理解經濟學概念,並運用到生活中。
用講故事的方式,講解了 孩子未來成長必須知道的20個核心商業知識 ,覆蓋餐飲、食品、種植、零售、製造、貿易、金融等十大行業。
例如「沉沒成本」 講《小熊學賣魚》,小熊迪仔幫爸爸媽媽去集市買魚,因為沒勇氣大聲叫賣,導致 一條沒賣掉 。
小熊迪仔著急,魚不新鮮了,明天更不能賣了 ,想到爸爸媽媽捕魚的辛苦和路上的艱難,扯開嗓門吆喝:「今日特惠,全場鮮魚免費送。
雖然第一天0收入,但是收獲了很多的客戶!
而迪仔在賣魚的過程中,放下了心理包袱,及時把沒賣出的鮮魚(沉沒成本)轉化了最優的決策,這就是一次成長解決問題的表現。
例如講「流程改造」——《快餐店的秘密》,豬古力和虎小哈去飯店吃飯,等餐的過程中,發現了客人用餐中的不同需求。
對傳統的服務過程進行了改造,大大加快了為顧客供餐的速度。
孩子看到這本,能夠從中明白如何 「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法」、「落實解決」、「流程改造」。
這就像我們生活中遇到問題一樣,分析比方法更重要。
同時,在每本書都有經濟學原理的「歸納總結」,用對比、圖表的方式,讓孩子一目瞭然,大人在陪孩子讀書的時候也能獲益匪淺。
比如對比傳統餐廳和快餐廳
比如讓錢動起來的銀行
《會講故事的經濟學》共20冊,每一冊都是一個主題,幫孩子全面認識商業 社會 中:餐飲、食品、種植、零售、製造、貿易、金融、服務、傳媒......等20個重要經濟概念。
對比其他財商啟蒙的書更貼心的一點是,它不僅有圖文並茂的經濟學故事書,還附贈了一套價值79元的財商音頻課。
隨書附贈兌換卡
背面有專屬兌換碼和操作流程
這套書,被 著名經濟學家北大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樊登等傾力推薦 ,並認為這套書是孩子經濟學啟蒙必讀之作。
這套書讓孩子從宏觀的角度認識錢、觀察錢的流動。
將「錢」的教育上升到經濟學層面,在幫孩子建立正確金錢觀的基礎上,培養他們的全局思維和大局觀。
這與奇葩說節目里,經濟學家薛兆豐老師的觀點不謀而合。
相信每個父母都想將最好的禮物送給孩子。
《會講故事的經濟學》全20冊,適和5~10歲的孩子, 原價320元 , 團購價169元, 這套故事繪本,能夠將實用思維方式送到孩子手上。
註:一張卡一個兌換碼,兌換碼只能在一個設備上兌換一次,重復兌換無效。卡收好,以備找不到課程入口的時候重新掃碼找回。
《會講故事的經濟學》
(全20冊)
原價:320元
團購價:169元
贈價值79元的音頻課程
Ⅹ 經濟學案例分析,子女教育問題
依託經濟學教科書的基本原則,從體育用品,體育營銷,體育消費等問題的經濟研究的微觀角度,而是從對體育產業發展的宏觀角度進行了探討,並通過分析具體的體育故事加深對體育經濟學和掌握的基本原則讀者的理解。這種材料適用
體育經濟和體育產業方向的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的學生選擇。對於那些誰想要從事體育經濟和工業活動和研究也具有很強的參考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