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長期以來在中國古代北方經濟強於南方,但現在南方卻充滿了活力,這種改變過程是如何實現的有哪些原因
1、南移歷程:江南經濟原先比北方落後,後來逐漸趕上和超過北方,其經歷了「初步開發——開始趕上——繼續發展——超過北方」這樣一個過程。
(1)先秦、秦漢時期,江南地區的社會生產比黃河流域落後,我國經濟重心在北方。春秋戰國時期,南方曾經出現了楚、吳、越等強國,南方的諸侯國已經對江南一些地區有所開發,經濟開始發展。但涉及的范圍較狹窄。秦朝統一南方越族地區後,中原的鐵器傳到珠江流域,當地經濟有所發展。西漢時,牛耕、馬耕在長江流域廣泛使用。東漢末年,北方各個軍事集團混戰,農民大量南遷,帶去先進的耕作技術,與當地人民共同開發江南。
(2)初步開發:三國東漢末年和三國時,位於江南的吳國農業和手工業有了發展,兩晉末年起,大批北方農民南遷,給南方帶來先進的工具和技術,同南方勞動人民共同開發了江南地區
(3)大規模開發:東晉東晉和南朝時期,北方人民繼續南遷,南方得到大規模開發。(4)開始趕上:南朝末年開始趕上北方南朝時期,江南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開墾了大量良田,小麥種植開始推廣,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種植技術有了提高,江南經濟開始趕上北方。
(5)開始南移:隋唐隋唐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北幾無差距。 大運河開通促進經濟發展;唐時南方越州瓷器聞名全國;唐中期以後,北方經過安史之亂,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南方政局則相對穩定,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6)繼續南移:五代五代十國時期,吳越重視興修水利,杭州成都絲織業發達,杭州廣州等地商業繁榮;南方相對安定,統治者為增強實力都重視生產,北方人民繼續南遷,這些使南方經濟得到較大發展。
(7)超過:宋朝時期,通過北宋的繼續開發,南方經濟持續發展,農業發展,江南和兩廣地區都種上了北方的作物,「蘇湖熟,天下足」,新開了許多茶園,景德鎮成為著名的瓷都,蘇州湖州成為全國的重要糧倉,棉花種植擴大,棉紡織業發展,造船業進步,泉州、廣州和明州成為著名的海外貿易港口,海外貿易發達。南宋時南方經濟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實現了南移。到元朝時,出現了南糧北調的形式。
(8)明清時期,南方經濟重心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江南經濟發展,在商品經濟發展基礎上,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並緩慢發展,使南方的經濟中心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2、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
②北方農民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並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
③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採取了許多發展經濟的措施,興修水利;
④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造船技術的提高、指南針的運用,促使對外貿易的發展。
⑤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㈡ 論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情況優於北方的原因
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時期北方再次經歷了長期戰亂,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直到後周世宗時才得到恢復和發展,而南方相對穩定,各國統治者為了保存和增強自己的實力,都比較重視農業生產。同時,許多中原人民流遷江南,增加了當地的勞動力。所以,南方社會經濟又獲得較大的發展。
(2)古代北方的經濟為什麼比南方好擴展閱讀:
一直以來,中國都是以中原王朝為正朔,歷代國家的首都也都是在中原地區,如洛陽、西安或開封。這就形成了一種共識,統一中國這種驚天動地的大事,必須要由中原王朝來實現。
而中原地區一旦建立一個國家後,這個國家的首要想法就是先把中原地區統一了,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自己國家的合法性。這就導致了北方中原地區一直處在戰亂之中,因為大家都想要統一中原地區。
而南方各國則沒有這個負擔,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方諸國主要是唐朝末年分封的節度使割據獨立形成。甚至南方許多割據勢力並不稱帝,就是作為藩鎮割據而存在,且一直以中原政權為正朔,比如荊南、吳越等。
㈢ 為什麼古代的北方經濟發達,而現代南方的經濟發達
中國古代的首都和統治的中心都在北方,而現代,中國南方海岸線較長,對外貿易多於北方,因此南方經濟更發達。
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中國大多數古都在北方,比如長安和洛陽。首都是政治、文化和經濟的中心,但現代為什麼南方普遍比北方發達?因為,現代南方季風氣候顯著,雨量充沛,貿易往來多於北方。臨海港口大多是連接東南亞的重要港口,商船眾多,促進了其工商業的發展,這就是為什麼南方更發達的原因之一。
在古代工商業不發達的時候,一旦北方發生戰爭,南方的戰略物資將源源不斷地運往北方,為朝廷抗擊游牧民族提供物資。而現代,南方地區經濟由於對外經貿往來的頻繁明顯高於北方 。無論南方北方都有其優勢所在,都在為祖國的建設和發展做著貢獻。
㈣ 南北兩方在古代經濟大反轉,是因為哪些原因
如果有心人,認真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其實我國的歷史幾乎可以說是從中原地區發展起來的。而中原,按照現在的劃分來看,其實是屬於北方的。而南方,在很長很長的一段歷史中,可以用一個簡單又精準的詞來形容,那就是——蠻荒。沒有任何貶義的意思,在更久之前的過去,和北方相比,南方確實可以用蠻荒來形容。因為南方相比較於北方,被開發的時期要遠遠落後,而且南方人煙稀少。從各種各樣的歷史文獻中,我們也能夠發現,在很長久的一段歷史中,北方一直是我國的經濟和政治中心。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無論是從人口數量,還是經濟發達程度,北方一直是遠遠超過南方的。
而且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是重農輕商的。而作為自古以來的政治中心,北方人自然是從骨子裡看不起經商的,所以他們只知道想盡各種辦法去發展農業,拓寬土地。所以他們不會去想辦法開展別的經濟來源。但是南方人不一樣,無論是在哪方面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優勢,他們如果想要掙錢,就要去發展別的經濟方式。所以南方人評價一個人的標准就是你會不會掙錢,所以工商兩種行業,尤其是商業,在南方發展的越來越興盛。
總結:
南方人最終依靠自己靈活的頭腦,在經濟方面趕超了北方,並且遠遠地甩在了後面。南方人從來沒有把自己僅僅局限在種田這一方面。就連種植,對於他們來講也不是求生存,而是一種盈利的手段。一直到唐朝初期的時候,商業已經快要成為南方諸行業之首了。根據當時的記載來看,不會掙錢的人都去種田了,頭腦靈活的都去經商了。由於環境的原因,雖然北方的農作物產量高,但是論經濟效益的話,還是以南方的農作物經濟效益最高。其中最突出最傑出的代表農作物就是茶葉。
還是以北宋為例子,在工商稅之中,佔比中最高的就是茶葉,鹽,銀和銅。而這四種幾乎全部都是產自於南方,北方出產的非常少。而且在大運河被鑿通之後,水路運輸得到了非常大的發展。物流運輸的便捷性,為南方的商品輸出提供了更低廉的成本以及更快更好的運輸方式。於是長江流域的經濟開始不斷地發展,最後遠遠的超過了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
而南方經濟的崛起,最突出的體現就是南方官員在朝堂之上話語權的增加。南方的官員,在朝廷中的地位也不斷的上升。這就意味著,隨著經濟的發展,政治中心也在不斷地往南方偏移。尤其是宋代,有很多實行變法,在朝廷中有著比較高的話語權的官員都是南方官員。一直到最後南宋時期,將都城定在了杭州。這意味著南方在歷史上第一次成為了集政治和經濟為一體的中心,它也象徵著我國的經濟重心從此從北方遷移到南方。並且從南宋開始,就算北方的經濟在明朝和清朝得到了一個比較穩定的發展,但是無論怎麼樣發展,北方都很難再趕超不了南方了。
㈤ 古代北方人為什麼比南方人優越
古代的北方是長江中上游,氣候適宜,地勢平坦,利於耕作。
所以早期北方經濟比南方發達。
中國人之所以南遷,其中有一個不得不說的大罪人,就是後晉的石敬瑭。
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
導致中原漢地失去了產馬地以及黃河長江這兩道天塹。
所以漢人才不得不開墾南方。
歷史上這種人也不少啊,活著的時候就要享受榮華富貴,「我死後管他洪水滔天」。
不過這同時也和宋的孱弱有關系,宋一直是主和不主戰,武備廢弛。
所謂的七千精銳禁軍騎兵,上了馬抱著馬脖子都不敢動,武器都扔了。
兩宋雖然在個別戰役上有勝利,但整體戰略上卻失敗了。
舉個例子來說就是人家過來打你了,雖然你把他們的先頭部隊殲滅了,但自己的塔卻被推了。
㈥ 為何在三國時期,北方經濟超過南方
1.三國以前北方是政治中心所在,人才聚集.
2.黃河流域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人們大多生活在那兒.對於冷兵器時代來說,人多力量大,發展就好.
3.東漢末年北方的統治者採用的政策較為先進:曹操的屯田制,曹丕的九品中正制等.
4.由於歷史原因,北方經濟基礎好,發展就快.
5.由於北方人多,所以徵兵征稅就多,軍事經濟實力就強.
6.現在人們知道三國魏國的強大是為什麼呢?是通過對比那是弱小的蜀國和吳國.因為蜀國過於偏僻,道路崎嶇,雖有肥沃的四川盆地和諸葛亮的治理,但經濟仍是很不發達.而吳國缺乏人才,所以經濟相對與魏國也不怎麼樣.由於兩國的弱小,因此反襯出魏國的強大.
7.東漢末年,曹操破袁紹之後大破烏丸,且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等外界因素,使北方經濟有良好的環境可以發展.
㈦ 從古至今為何經濟南強北弱軍事則北強南弱
中國現代,政治軍事中心在北方。七大軍區里,南方也只有成都軍區名聲比較大,而中國的北方,特別是西北,才是中國軍事的大後方,從地理上來講北方適宜屯兵,養兵。
經濟文化中心在南方。中國的江南就是中國文化的心臟,僅僅一個紹興,千百年來孕育了多少文人志士。中國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就是中國經濟的心臟。
從歷史上來講:
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古代都是在北方,所謂稱之為「中原」。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經濟、文化才開始南遷。當然這跟當時中國的政治的有關,因為這是兵荒馬亂的三國時期,政治上分散,由原先的北方一個政治中心,轉化為形成多個政治中心,平均開來,向南方延伸。直到此時,湖南、福建、廣西、四川等的以南以西廣大地方仍被稱為蠻夷之地,就是指荒蠻地區。中國真正的文化中心源於北方。先秦諸子百家裡面,不就都是中原人士嗎!
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真正轉移到南方,是南宋。你知道,北宋原先在汴京,就是現在河南開封。北宋滅亡後,南宋將首都遷移至臨安,就是杭州,整個南宋的版圖就只有秦嶺以南半個中國,其餘的北方全部淪陷。自此,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遷至南方,直到現在。
仔細分析一下,中國歷代的政治、軍事中心除像南宋一類的之外,一直在北方。包括元明清在內,包括它們的首都,政治與軍事緊密不可分割,首都在哪,軍事肯定在哪。
這其實是歷史的選擇,無論從地理、環境等各方面來說,中國的北方就適宜軍事、政治。而南方就是比北方更適宜經濟,文化。
㈧ 為什麼古代中國南方經濟不發達,而北方發達大批的北方人到晉朝以後才大量南遷按道理,南方更容易生存
南方古代山地較多,平原多是沼澤和森林,瘴氣嚴重人比較容易得病,不適合耕作而且經常會有野獸出沒,無法養活較多的人口。而北方由於降水較少森林覆蓋率沒有南方多,土地比較松軟,像黃土高原和黃淮海平原的土地均比較容易耕作的,種植小麥和黍類就比較容易養活大量的人口,所以南方在晉朝之前是地廣人稀,北方則一直是人口較為稠密的。而隨著農耕文明的不斷發展,農具有了革新,在南方也可以廣泛地進行生產勞作了,而且北方一直戰亂,只有逃難到南方才能生存。所以在晉朝之後南方開始趕超北方
㈨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是南方富還是北方富
中國歷朝歷代都是南方比北方富庶,從最開始的「蘇湖熟,天下足!」到後來的「湖廣熟,天下足!」,都說明南方經濟要比北方強。
㈩ 歷史上究竟是南貧北富,還是南富北貧,背後有什麼原因
我國歷史上到底是南貧北富,還是南富北貧?中國歷史以來發生三次南北經濟大轉移,三大朝代改變經濟重心,東晉、隋朝、清朝將古代經濟乾坤大轉移,改變南貧北富
對待歷史,更多的人喜愛探討中國歷史的軍事、帝王和情感,卻很少有人願意去了解一下中國歷史的經濟轉移,到如今的中國本土經濟,呈現東高於西,南高於北;毫無疑問東部和南部地區處於平原和濕潤地區,對發展各項產業也都是很不錯的。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中國古代,北方和中部地區才是中國的經濟核心區域,不僅是經濟集中,人口、農業、政治也集中在這一部分區域;那麼造成這個改變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這時候的中國經濟重心已經在北方了,南方開始慢慢恢復元氣。
總之,中國南北經濟的大轉移,從根本上來講是由於制度、政治、戰爭等多方面影響而導致;因此,只有絕對的和平才是發展經濟的最重要因素,中國經濟的走向也代表著中國經濟在不斷的成熟,如今中國,經濟全面發展,並且速度極快,這就來源於國內安全,社會穩定。因此,只有穩定和平,才能真正讓經濟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