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計劃經濟時代是哪個年份

計劃經濟時代是哪個年份

發布時間:2022-09-18 16:45:51

A. 中國實行計劃經濟是在什麼時期,1978年前嗎

是的。
建國後,逐漸建立起計劃經濟,在開始恢復時期,有一定作用。在78年後,逐漸改革開放,施行市場經濟。

B. 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歷程

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歷程有三個階段,具體如下:

一、20世紀50年代

1、經濟發展方面

從經濟發展水平看,當時排名在前的依次為美、歐、蘇、日,我們取當時日本人均GDP110美元為我們參照的現代化的標准值,則1952年時,中國經濟發展處於當時現代化進程的22.7%。

2、農業發展方面

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業勞動力比率為83.50%,城市化水平為10.60%,按照日本為標准,在社會結構轉型方面的現代化程度為30.10%。取歐洲和蘇聯的中值,中國1952年時社會結構轉型方面的現代化水平大約在20%的水平上。

3、教育發展方面

1950年前後適齡青年大學入學率、成人識字率、平均預期壽命、醫療衛生服務普及率等方面的數據很難取到,基本上沒有社會保障體系,社會發展方面的現代化水平至多處於10%的水平上。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處於當時現代化水平的21%。

二、1949年-1978

1、經濟體制發展方面

對資源、產品和勞動力,甚至許多消費資料,我們採取了計劃分配的方式,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實行了國有和集體所有制;農村,在公社、生產大隊、生產小隊之間,調動資源和分配利益的層次多次上下調整,去留自留地也多次變動。

2、對外經濟關系、科學技術等方面

對外經濟戰略上,我們走了一條進口替代和自我封閉循環的道路。這樣的體制和道路使我們從1949年到改革開放初的社會經濟發展遭受了重大的損失。

3、社會發展方面

從10%推進到了近29%的水平上,30年中推進了20個百分點,特別是在成人識字率、平均預期壽命等方面指標的現代化成就非常顯著。

三、1978年-2008年

1、經濟發展方面

經濟增長速度約為9.3%,GDP總量約30萬億元人民幣,中國GDP的規模也從1978年佔世界總量的不到1%上升到6%。第一次現代化人均GDP水平約為6500美元,中國在經濟發展水平方面完成第一次現代化的51%。

2、經濟結構方面

第一產業GDP比率在總量的10%以內,第二產業的比率要比通常其他國家平均35%的水平高1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平均55%的水平低16個百分點,工業化內部結構偏差非常大。將服務業作為現代化的標志,中國在經濟結構方面完成了現代化的79.4%。

3、社會結構方面

統計上中國農業勞動力的比率為40%左右,估計實際的農業勞動力比率可能為30%,城市人口比率為46%左右,分別為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國家10%和80%水平的77%和57.5%。綜合來看,社會結構轉型方面完成了第一次現代化進程的67.6%。

(2)計劃經濟時代是哪個年份擴展閱讀:

未來現代化的幾項任務 :

1、GDP差距與以經濟發展為中心決不能動搖。

發展是硬道理,並沒有過時,在未來的30年中,緊緊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決不能有絲毫的動搖。經濟穩定快速增長是經濟發展水平方面能否實現現代化的關鍵。。

2、第三產業能不能快速發展事關全局。

從經濟結構轉型的目標和任務看,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將決定經濟結構轉型方面能否完成現代化。1949年後,經濟結構方面,第二產業發展超前,而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後,因此,如果不從戰略、體制和政策方面採取有效的措施,擴大第三產業比例將非常艱難。

3、人口城市化和就業結構非農業化至關重要。

從社會結構轉型的目標和任務看,在社會結構轉型方面,轉移農業領域中越來越多的剩餘勞動力,包括推進目前已經滯後的城市化,還有第二產業勞動力向第三產業領域的轉移,是中國能不能完成社會結構轉型方面現代化的最困難的工作。

4、調整和提高教育結構和質量,著力健全社會保障網。

中國在大學普及率、成人識字率、平均預期壽命、嬰兒存活率、醫療服務等指標方面,均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國家的平均水平。未來30年,社會發展方面的任務之一,是建立社會服務中心,形成完善和有效的社會保障組織機構和運行機制。

5、提升國家競爭力需要趕超型的科學技術現代化。

在推進第一次現代化的過程中,第二次現代化的知識和技術進步方面更需要交替推進。未來30年中,現代化的任務還包括推進趕超型的中國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現代化。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科學技術水平方面的差距,使中國從製造業大國轉向技術強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C. 中國歷史. 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分別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市場經濟源於1978年年改革開放,而計劃經濟開始於1949年到1978年。計劃經濟是根據政府計劃調節經濟活動的經濟運行體制。一般是政府按事先制定的計劃,提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有計劃地安排重大經濟活動,引導和調節經濟運行方向。資源的分配,包括生產什麼、生產多少,都由政府計劃決定。
拓展資料:
1、 計劃經濟的弊端
①容易偏離實際,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②難以有效調節微觀經濟活動與社會需求的矛盾,容易產生生產與需求的脫節;
③未能合理調整經濟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容易造成動力不足、效率低下;
④特權階級和奴役階級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被動破壞成為工人的必然選擇,制約著企業的手腳,企業缺乏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⑤不利於促進技術進步和創新;
⑥容易造成供需脫節,宏觀經濟比例嚴重失衡。
2、 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是指通過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簡單地說,市場就是商品或勞務交換的場所或接觸點。市場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在市場上從事各種交易活動的當事人,稱為市場主體。市場主體以買者、賣者的身份參與市場經濟活動,活動中不僅有買賣雙方的關系,還會有買方之間、賣方之間的關系。如果不考慮政府的作用,市場經濟體系中有兩個部門,一個是公眾(消費者),一個是企業(廠商)。兩個部門的相互關系,可以說明市場供求的一般原理。
3、 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市場經濟又叫做自由市場經濟或自由企業經濟,是一種經濟體系,在這種體系下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及銷售完全由自由市場的自由價格機制所引導,而不是像計劃經濟一般由國家所引導。不論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都具有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即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開放性。這四個基本特徵是經濟規律的具體體現,是否遵循經濟規律,就體現在是否按照這四個基本特徵去辦事。

D. 中國實行計劃經濟是在什麼時期,1978年前嗎

1949-1978年實施的。計劃經濟,或稱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經濟,是預先計劃生產、資源分配和產品消費的經濟體制。因為幾乎所有的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於指令性計劃,所以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
計劃經濟一般是指政府提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有計劃地安排重大經濟活動,根據事先制定的計劃,指導和調節經濟運行的方向。
計劃經濟資源的分配,包括生產什麼和生產多少,是由政府計劃決定的。與市場經濟相比,計劃經濟是指有別於市場經濟的高度集中和高效的社會經濟制度。計劃經濟,顧名思義,就是計劃和計劃經濟。從而避免市場經濟發展的盲目性和不確定性以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危害。
拓展資料:
如重復建設、企業間惡性競爭、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經濟危機等。首先,這種新經濟體制的應用,有助於在短期內治癒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惡性經濟波動,從而順利渡過經濟難關。建國初期,面對國民黨政府留下的財政枯竭和通貨膨脹的局面,國家加強了集中管理,一年之內基本制止了通貨膨脹,經濟初步實現了穩定。中央財經委員會在1949年的平抑物價斗爭總結中指出,市場價格上的競爭,不僅要求統一指揮,而且要求有能力保證這種統一指揮意圖的實現。
其次,在經濟發展水平低、建設資金嚴重短缺、國力有限的條件下,這種行政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是為了保證有限的資源集中用於重點建設,為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奠定物質基礎。在國民經濟恢復期結束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正是因為國家運用行政權力,通過對重點建設的集中統一管理,建成了以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的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和部分骨幹企業,使中國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基礎工業體系和國際工業體系框架,積累了經驗,培養了幹部, 為國家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從而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長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E. 計劃經濟指的是那個時期

計劃經濟時期----1949年10月中華人命共和國成立後,前三年是經濟恢復時期。至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期間都屬於計劃經濟時期。
黨的十四大---大會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概括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F. 我國計劃經濟時期主要指哪幾年

(一) 計劃經濟時期 建國初-199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_鄧小平的經濟方針改革)
計劃經濟是指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根據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和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的要求,由國家按照經濟、社會建設與發展的統一計劃來管理國民經濟的社會經濟制度。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徵。實行計劃經濟,必須從國民經濟實際情況和自然資源特點出發,根據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有計劃地安排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發展比例關系,合理地分布生產力,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財力,搞好生產與需要之間的平衡,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以滿足國家建設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計劃經濟的最大優點是:
1所有的人都有工作。
2不象市場經濟那樣嚴重消耗自然資源的,是一種環保經濟。
3貧富差距不象市場經濟那樣嚴重,身份等級差別也較小

G. 1960年是工業時代嗎

工業時代指公元1881年(1881 AD) ﹋公元1935年(1935 AD),主要是對能量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表現為現代學校的創辦和資本主義發展的崛起和重工業,及化學科學的興起。
60年的時候在年代上符合,但飢飽問題還沒有解決,當時計劃經濟時代。

H. "計劃經濟時代"

應該是1957年到1995年。

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同樣在馬列主義的指導下奪取了政權。建國後,我國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理解是完完全全的空白,基本上是全盤照搬蘇聯模式。在抗美援朝和國民經濟初步恢復後,毛澤東提出了「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即「社會主義工業化」、「改造農業」、「改造手工業」、「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到1957年第一個國民經濟五年計劃完成的時候,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公有制占絕對統治地位的100%計劃經濟體制。
由於種種原因,毛澤東的左傾思想逐漸佔了上風,並先後發動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中國經濟陷入徹底的混亂與倒退,但從本質上說,仍是一種完全的計劃經濟體制。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發,鄧小平和陳雲在1979年首次提到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並不矛盾的概念。
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確立了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勾畫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1995年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實現奮斗目標的關鍵之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自此,「計劃經濟體制」逐漸淡出歷史舞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深入人心,國家用宏觀調控的手段對市場經濟進行調節。

I. 從什麼時候開始計起為『計劃經濟時代』在什麼時候結束並轉到市場經濟時代了

應該是1995年。

閱讀全文

與計劃經濟時代是哪個年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事業轉企業後39年工齡拿多少錢 瀏覽:884
婚姻線往下走是什麼意思 瀏覽:717
幸福草為什麼會變軟 瀏覽:658
內農大經濟學專業課程有哪些 瀏覽:569
大唐經濟現狀怎麼樣了 瀏覽:116
怎麼樣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 瀏覽:533
交通擁堵帶來哪些經濟損失 瀏覽:219
什麼星座最配對婚姻 瀏覽:836
lv愛情鳥什麼價格 瀏覽:489
惠州幸福家園是什麼時候建的 瀏覽:353
聽故事的單詞怎麼讀 瀏覽:792
新華20年健康險多少提成 瀏覽:403
茂名需多久才能追上惠州的經濟 瀏覽:92
婚姻中應該如何避免出軌 瀏覽:151
十年喪偶式婚姻怎麼辦 瀏覽:809
港澳台幼兒如何申請八閩健康碼 瀏覽:883
浦東幸福小鎮多少錢 瀏覽:956
求事業轉運去哪個廟 瀏覽:353
屬虎人與屬兔人婚姻如何 瀏覽:54
鄉鎮事業編管理十級怎麼晉升九級 瀏覽: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