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經濟再平衡的重要力量靠什麼
近年來,中國進口需求迅速擴大,為國際貿易繁榮做出越來越大的貢獻,有效促進了世界經濟再平衡。
中國是世界重要的大宗商品進口國, 2017年中國進口原油、鐵礦砂、大豆等商品量刷新紀錄,分別達4.2億噸、10.75億噸、9554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5%、10.1%、13.9%,進口均價分別上漲29.6%、28.6%、5%,對穩定大宗商品價格,拉動原材料出口國經濟復甦起到了重要作用。
㈡ 經濟增長與結構再平衡的內容有哪些
經濟增長與結構再平衡」。這個題目前些時候我在別的場合也講過,但有些數據作了更新,而且是對不同的聽眾。這里講的都是我個人的觀點,我想先簡單說說最近的經濟增長形勢吧:
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GDP增長6.9%,和去年的6.7%相比稍微有一點加速。出口由負轉正,1-4月增長了8%,去年出口是負增長,今年出口形勢似乎有明顯好轉,同時順差也在收窄。還有一個情況就是:過去我們出口下降主要是因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在逐漸地喪失,大家可以看到來料加工、進料加工這部分的加工貿易在下降,這一現象在最近兩、三年特別明顯,但是今年頭幾個月加工貿易有所回升。我覺得它是一個短期的現象,因為加工貿易的下降表示我們從過去的低收入國家變成中等收入國家,勞動力工資水平提高了,工資成本上升了,過去靠廉價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取得的比較優勢在逐漸喪失,需要建立新的比較優勢。這是一個長的過程,而且是在一定發展階段上必然要出現的現象。今年雖然出口形勢改善了,但是很明顯的一個特點是加工貿易回升,那麼從這個情況看,恐怕出口好轉主要還是短期因素所為。而且這個短期因素,我想是否和前一個時期的人民幣貶值有關系。人民幣貶值,出口產品的價格相對便宜,因此出口有一個短期的回升。當然,也有整個國際經濟形勢相對好轉這個因素在起一定的作用。
從工業來看,工業增加值增長6.7%,和去年全年相比是提高了0.8個百分點,我記得去年全年應該是5.9%,因此工業增長有所加快。但是我們看看主要工業產品分類的增長情況,投資品的回升佔主要部分。因此,可以判斷工業的增長主要還是投資帶動,當然也和國際、國內市場原材料價格回升這個因素有關系。
1-5月的投資增長是保持在8.6%,但其中,國有控股投資增長了12.6%,民間投資僅僅增長了6.8%,兩者之間有非常明顯的差異。而民間投資是基本表達市場導向的一個投資趨向,民間投資仍然相對比較低迷,就說明整個形勢沒有大的好轉。國有控股投資更大程度上是政策帶動的,仍然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在促進政府和國有企業的投資。如果把民間投資劃分一下的話,製造業的民間投資只增長了4.9%,這個6.8%的投資增長有很大程度是房地產投資起的作用。房地產投資增長了8.8%,比去年全年加快了1.8個百分點。這個加快有前一個時期的一些主要城市房價上漲這個因素的刺激,它帶動了房地產投資,因此,從這個角度看,這也是短期因素。
再看消費,剛才講出口、講投資,那麼三大需求中間剩下的一個因素就是消費,消費品零售增長略低了0.1個百分點。但是,說老實話,我對消費品零售這個指標的可信度不是特別有信心,我更看重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費的統計。今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長 7%,有所加快,但是消費僅僅增長了6.2%,減慢了0.6個百分點,消費有所減速。
最近幾年官方政策仍然是希望靠較大力度的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但實際上投資對經濟增長起的帶動作用在不斷地衰減,而且過去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就是過度投資,因此投資未來起的作用是不容樂觀的。消費相反起了相當的支撐作用,最近兩、三年雖然其他方面形勢不太好,但是消費總體來看比較穩定,消費的增長對經濟起了支撐的作用。如果看支出法GDP核算數據,最近兩、三年消費佔GDP的比重有所回升,回升了兩、三個百分點,那麼這還是一個積極的因素。但在整個經濟狀況不大景氣的情況下,消費不可能長期持續一枝獨秀,它會受到影響。我們看到最近消費增長減慢,可能就是這樣一個信號。雖然過去兩、三年不錯,但是消費的變動和整個經濟增長形勢的變動是有一個滯後關系的,這個滯後關系現在正在慢慢體現出來,所以未來消費很可能也會緩慢走低。這個現象是過去幾年經濟形勢導致的結果。因此,增長減速還是有趨勢性。
這里要提到的是,如果講短期形勢的話,一個積極的因素是5月份M2的增長率降到了9.6%,這是多年來第一次M2降到10%以下,我認為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原因是過去長期以來保持了持續寬松的貨幣政策,雖然我們提法上叫作「穩健的貨幣政策」,但是實際上貨幣增長是遠遠高於GDP增長的,仍然是寬松的貨幣政策,這樣一個政策導致的結果就是杠桿率不斷上升,金融風險越來越大,而且金融效率不斷下降。現在5月份的M2增長降到10%以下,我認為是一個積極的變化,但它究竟是一個趨勢性的變化,還是短期的波動?我們還不知道,因為我們不知道央行到底心裡怎麼想。
所以綜合判斷,今年以來的經濟增長形勢變化是有向好的趨向,但還是投資拉動為主的短期因素導致的結果。全年來看,恐怕還是前高後低,上半年的形勢變好我認為不能看作一個拐點,不能說「已經變好了,未來形勢就會越來越向好」,不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剛才說的是從需求角度來看經濟增長。如果從供給角度來看經濟增長,前一個時期官方一直在講供給側結構改革,那麼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主要強調的是這五點。這五點確實是供給側結構失衡的表現,我說它是「表現」,但不能講它是內因,內因我們還要分析。那麼從表現來看,產能過剩是我們結構失衡中最突出的問題。前一個時期的政策調整是主要靠行政措施壓產能,因而有些大宗產品的產能過剩情況有所緩解,像鋼鐵、煤炭這些大宗原材料價格大幅度的回升。但是總體來看,過剩的問題還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而且更重要的是,用行政手段來壓產能恐怕只是揚湯止沸,而不是釜底抽薪。什麼樣的變化才叫釜底抽薪?釜底抽薪應該是從體制上解決導致不斷形成產能過剩的問題,可是在這方面我們還沒有看到多少變化。因為產能過剩現象世界各國都有,市場經濟國家不同的階段也都會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但是像我們國家如此長時間、大幅度、持續的產能過剩,而且長時間調不過來,這確實少見。
㈢ 一帶一路如何帶動經濟全球化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有助於各國創新經濟增長模式,克服「以鄰為壑」「零和博弈」的國家間惡性競爭,是「大變局」下全球化新發展和世界經濟大調整的需要。
概括起來,當今世界面臨三大挑戰:一是全球力量對比變化打破世界格局,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體系亟待調整;二是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多邊主義與民粹主義/民族主義和單邊主義博弈凸現,全球公共產品匱乏,全球經濟衰退跡象明顯;三是技術革命日新月異,在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現有經濟結構造成沖擊,可能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鴻溝,社會治理亟待充實調整以防止社會矛盾激化。
面臨如此嚴峻的全球挑戰,「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貢獻給世界以積極應對大變局變化、創新全球治理體系的「中國方案」重要組成部分。
02
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將在補好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不足短板的同時,有效推動區域和世界以自由貿易為根本的全球化新發展。
這是發展中國家繼續減少貧困、進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國家行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渠道。遺憾的是,當今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發達國家正在放棄全球化,「關閉全球自由貿易的大門」。可以預計,今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圍繞貿易摩擦、貿易體系構建、貿易規則重新制定的矛盾和博弈還會增加。
▲2018《世界不平等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歐洲收入前10%的人,賺走了整體國民收入的37%,中國收入前10%的人,賺走了整體國民收入的41%。(圖片來源:微觀世界)
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的經濟合作模式,為解決全球不平等和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扭轉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思潮泛濫、克服全球治理「碎片化」現象、推動世界經濟與全球化新時代同步發展,提供了新的合作平台和有效路徑。
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將有效推動南南合作、提高發展中國家間以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基礎設施和貿易投資互聯互通,提升發展中國家自主創新發展經濟的內生動力。
「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水平差異很大,發揮各自經濟優勢拓展貿易和投資渠道、取長補短,在製造業和服務業分布上各自有所側重,實現互補互利,存在巨大的增長潛力。
㈣ 什麼是全球經濟再平衡
全球經濟再平衡是指世界主要經濟體正在進行並且有可能繼續進行的需求結構調整。大家知道在金融危機之前有全球經濟失衡這一說法,所謂的全球經濟失衡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經濟體出現了大量的逆差;另一方面是中國東亞出現的順差。這種失衡的格局在危機發生之後有所緩解,危機接近結束的時候這個問題又重新被提出來,現在這個問題的提出又有了一些新的含義。「再平衡」已經發生,而且預計還會進一步的延續下去。為什麼已經發生呢?美國逆差的比重已經下降到目前的3%,在中國這邊並不是很明顯,但是我們也注意到由於金融危機時期我們的出口有比較大的下滑,所以中國順差的比重也在向下調整。
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㈤ 如何解決全球經濟失衡
今年以來,隨著美國經濟增長放緩,日本和歐元區經濟增長更為強勁,全球經濟失衡前景無疑已有所改善。以美元計算,美國每年約8500億美元的經常帳戶赤字似乎正趨於穩定,而且隨著美國增長放緩勢頭的確立,其經常賬戶赤字也許還會逐漸收窄。 還有其它一些有利跡象:各國經濟決策者對這個問題有了更廣泛的共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將扮演新的角色。然而,油價的進一步攀升則在相反方向用力,它在削弱經濟增長、引發通脹上升壓力的同時,也加劇了當前的經濟失衡。 國際金融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的數據顯示,單是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六個海灣合作委員會(Gulf Cooperation Council)國家,今年的經常帳戶盈餘預計就將達到2270億美元,高於2004年的870億美元和2005年的1670億美元。有鑒於此,石油出口國現在已成為全球失衡問題的核心所在。 均衡增長?美國消費增長是否能大幅放緩,足以促成全球經濟失衡規模大幅下降,而不造成匯率的大幅變動,這還值得懷疑。由於中國和其它亞洲國家抵制本國貨幣升值,目前匯率的變動,仍遠未達到必需的水平,無法推動全球經濟向更為平衡的狀況大幅轉變。但盡管如此,工業化國家經濟增長重新歸於平衡顯然會有所助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拉古拉姆瑞占(Raghuram Rajan)表示:「隨著全球經濟輪動增長,促成重新平衡的一個因素正緩慢形成。」 由於日本和歐元區經濟加速增長,其消費者將會擴大支出,包括購買更多進口商品,而這些經濟體中儲蓄相對於投資的盈餘應會減少。 目前各方爭論的焦點是,更為均衡的全球經濟增長能對解決經濟失衡有多大影響。 一些人認為,由於美國趨勢增長率仍較歐元區或日本高出3%,且從歷史上看,美國消費者的邊際進口傾向一直較高,因此全球經濟均衡增長的影響可能會很小;其它人則認為,未來數年消費增長的差異可能會很大,從而對全球失衡產生重大影響。(邊際進口傾向:增加的收入中用於購買進口商品的比例——編者注)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肯羅格夫(Ken Rogoff)表示:「我們正逼近全球經濟的一個轉折點。」他表示,由於住宅市場繁榮的消退,家庭儲蓄率回到更為正常的水平,美國未來幾年的消費增長可能非常緩慢。一旦美國消費水平大幅放緩,那將拉低油價,產油國經常帳戶盈餘也將減少。如果同時中國經濟增長放慢,那將更是如此。 匯率困局不過,有一個問題人們已接近達成共識:要大幅減少全球經濟失衡而不造成全球衰退,就必須通過匯率變動,調整貿易和非貿易商品的相對進出口價格。 哈佛大學另一位經濟學教授馬丁費爾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表示:「美國經常帳戶赤字必須大幅減少,而美國經濟增長在可承受范圍內的放緩將不足以實現這種變化,因此重新大幅調整匯率將是必要之舉。這一點已基本得到一致認同。」 研究表明,孤立的匯率變化不會對全球失衡產生重大影響,但要進行更大范圍的轉變,令全球經濟回歸平衡,匯率調整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去年,羅格夫和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經濟學教授莫里斯 奧布斯費爾德(Maurice Obsfeld)曾估計,若想讓美國貿易赤字徹底消失,美元實際匯率必須下跌33%,若想削減一半,亦須下跌17%。這些估計在今天仍基本適用。然而,就像這兩位教授所指出的那樣,要想在短時間內實現上述目標,美元貶值所需幅度可能會比這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