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是什麼
目前提出要打造「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的地區有東部的東北地區和海峽經濟區、中部的華中金三角地區、西部的成渝經濟區和北部灣經濟區。
❷ 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在哪裡
「第四極」崛起中的障礙 成渝地區和武漢地區,雖然有上面提到的種種建設新的經濟增長極的優勢,但仍然需要克服以下四大障礙,否則難以真正形成「第四極」。 第一,經濟實力仍然需要繼續跨越式發展。雖然成都、武漢、重慶在地區生產總值上領先中西部其他重要城市較多,但和經濟總量早已超過1萬億的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相比,差距仍很明顯。需要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保持當前這種經濟增長勢頭,中西部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才有形成的可能性。 第二,區域內部的有效合作、資源優化配置亟須加強。已經成熟的三大經濟圈中,區域內部的合作與資源配置得到非常有效率的安排。珠三角地區由於同在一個省內,各市之間的合作、交流一直比較頻繁,前段時間甚至一度有聲音提出要將廣州周邊的中小城市整合到一起,建設「大廣州市」。環渤海地區的整合情況也非常理想,京、津二市間的合作已經形成了傳統,去年河北省也曾提出整合北京周邊縣市、建設「環首都經濟圈」的理念。 這種緊密的區域內合作模式在成渝地區和武漢地區幾乎是難以想像的。成都和重慶,長期同屬四川省,兩者經濟實力、歷史地位都較為接近,使兩座城市間存在「誰都不服誰」的「瑜亮情結」。重慶人一直以來對於四川省的資源較多分配給成都而心懷芥蒂,而成都則對自己「下轄」、當時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重慶,突然成為「高自己半級」的直轄市而難以接受。這還只是表面上的不和諧,深層次里,由於國家資源的有限,同樣將自己定位為「西部老大」的這兩座城市之間,在爭奪國家戰略資源方面,一直有「暗中角力」的現象。因此,成渝城市圈的建設,不能簡單做加法,應注意區域內部關系的理順,否則很容易在內耗之下出現「一加一小於二」的結果。 武漢的發展,遇到的則是與之恰恰相反的問題。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極,需要該區域內部具備多個強勁的經濟增長點。如長三角的滬寧杭,珠三角的廣深二市,環渤海的京津。但武漢在湖北省內甚至在整個中部地區,經濟首位度過高,周邊城市的經濟實力差距較大,難以對武漢的發展起到補充作用,導致其常有「拔劍四顧心茫然」之感,區域內部的合作無從談起。正在建設的武漢城市圈,被定位為「1+8」模式,但由於總量上的巨大差異,不免給人以「1拖8」的觀感。即便將視野擴展至整個中部地區,周邊省市的經濟總量相對也較低。更關鍵的是,中部地區內部,合作的意識非常淡薄。山西將自己定位為環渤海地區的「腹地」,安徽傾向於背靠長三角地區發展,河南則著力於省內合作、建設「中原城市群」。這就讓位於「中部之中」的武漢,在發展經濟時缺乏外部助力,也使得武漢地區經濟快速增長的「點」,難以擴展成「面」,進而形成「經濟圈」。好在武漢市的領導已經注意到這個制約因素,並開始著手給這個困局「解套」。2012年以來,曾經在理論界討論的「長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概念,在有關城市的推動下,開始走向現實。贛湘鄂三省主要領導晤面、就長江中游城市集群進行磋商,並將草擬報告提交國務院審批,以爭取國家政策支持。這個「長江中游城市集群」的設想,是以武漢、長沙、南昌這三個地理位置相對接近的省會城市為主體,整合其他中小城市,建設跨省城市圈。這一構想如能實現,確實有可能形成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但需要整合好三省內部的資源配置,並解決好省域合作問題。 第三,需要更新觀念。現代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國際視野,沿海地區由於長期以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人們的思維模式比較開放。與之相比,內陸地區人們的思維則尚顯保守,這不利於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武漢、成都等地航空港的擴容,對外交往更加便利,這一現狀有得到改善的可能性。 第四,應該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長三角地區,與高地區生產總值相對應,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較高。而在中西部地區,即便是在成都、武漢等經濟快速發展地區,居民生活水平仍然相對較低,這可以從上述地區的最低工資標准、平均工資標准看出。因此,提升地區生產總值的同時,也要著力改善民生問題、提高居民幸福指數,而且要避免經濟增長帶來房價畸高、物價高漲等問題。 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中西部地區成長出引領經濟增長的「第四極」;而解決好上述問題,方能推動充滿活力的新的經濟增長極,真正出現在神州大地!
❸ 中國經濟增長是哪四級
第一極是深圳,第二極是上海浦東,第三極是天津濱海新區,第四極是廣西北部灣經濟特區。
❹ 中國經濟的第四極是什麼
答,第四極是指經濟實力名次位於前三個經濟圈之後的一個區域。
第一級:珠江三角洲(經濟核心城市為香港,廣州、深圳、澳門是經濟副中心城市)
第二級:長江三角洲(經濟核心城市為上海,南京、蘇州、杭州是經濟副中心城市)
第三級:京津冀(經濟核心城市為北京,天津是經濟副中心城市)
第四級:四川盆地(經濟核心城市為成都,重慶是經濟副中心城市)
長江三角洲經濟圈
第四級:四川盆地(經濟核心城市為成都,重慶是經濟副中心城市)
❺ 誰是中國經濟的第四個增長極
近日,由遼寧大學、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中國經濟發展研究會聯合主辦的「2012第四屆中國經濟前沿論壇」在北京舉行。 此次論壇的主題是「打造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與會學者就此話題發表精彩演講。然而,對於誰是未來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並未形成共識。 據介紹,所謂增長極理論是指那些通過解釋地區的發展過程,說明在增長中的都市中心引起周圍地區經濟增長的各種假說。學界一般認為我國東部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經濟區,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珠三角經濟區以及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環渤海灣經濟區仍然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大增長極。 在區域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沿海經濟優先發展戰略是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的重要因素;而如今東部的出口導向型模式明顯受阻,房地產業對東部經濟的貢獻也大幅下降,東部地區經濟增速已明顯低於中西部地區……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廣大的內陸地區,隨著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的實施,正在蓬勃興起。其中一些重點發展地區,甚至已經成為局部區域的發展龍頭。如何在前三大增長極的基礎上,打造第四增長極,既是一個區域性的問題,又是一個宏觀的問題。各個區域的官員、學者都在預測自己心目中的未來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 在此次研討會上,學者們分別從中國區域經濟政策、金融創新的區域差異、國家主體功能區劃分、東北老工業基地、企業競爭力的區域差異和中國經濟增長的區域特徵等多視角、多層面、多側面剖析了東北、西北、中部和西南地區經濟發展潛力與機會,探討中國經濟未來「第四增長極」的選擇與發展。 學者們比較一致的觀點是:未來10年中國經濟增長需要新的增長極。要因勢利導,努力創新體制機制。在打破區域限制的基礎上,推動區域良性互動,促進資源配置和要素配置向中西部傾斜,從而打造支撐中國經濟繼續健康發展的第四增長極,對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東北、西北、中部、西南地區各有優勢,但要真正成為引領未來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還需針對各自省情、區情腳踏實地的打造。
❻ 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到底是哪裡
…:中國省,曲畢有閑
❼ 中國經濟增長第四級在哪
「第四極」崛起中的障礙\x0d成渝地區和武漢地區,雖然有上面提到的種種建設新的經濟增長極的優勢,但仍然需要克服以下四大障礙,否則難以真正形成「第四極」.\x0d第一,經濟實力仍然需要繼續跨越式發展.雖然成都、武漢、重慶在地區生產總值上領先中西部其他重要城市較多,但和經濟總量早已超過1萬億的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相比,差距仍很明顯.需要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保持當前這種經濟增長勢頭,中西部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才有形成的可能性.\x0d第二,區域內部的有效合作、資源優化配置亟須加強.已經成熟的三大經濟圈中,區域內部的合作與資源配置得到非常有效率的安排.珠三角地區由於同在一個省內,各市之間的合作、交流一直比較頻繁,前段時間甚至一度有聲音提出要將廣州周邊的中小城市整合到一起,建設「大廣州市」.環渤海地區的整合情況也非常理想,京、津二市間的合作已經形成了傳統,去年河北省也曾提出整合北京周邊縣市、建設「環首都經濟圈」的理念.\x0d這種緊密的區域內合作模式在成渝地區和武漢地區幾乎是難以想像的.成都和重慶,長期同屬四川省,兩者經濟實力、歷史地位都較為接近,使兩座城市間存在「誰都不服誰」的「瑜亮情結」.重慶人一直以來對於四川省的資源較多分配給成都而心懷芥蒂,而成都則對自己「下轄」、當時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重慶,突然成為「高自己半級」的直轄市而難以接受.這還只是表面上的不和諧,深層次里,由於國家資源的有限,同樣將自己定位為「西部老大」的這兩座城市之間,在爭奪國家戰略資源方面,一直有「暗中角力」的現象.因此,成渝城市圈的建設,不能簡單做加法,應注意區域內部關系的理順,否則很容易在內耗之下出現「一加一小於二」的結果.\x0d武漢的發展,遇到的則是與之恰恰相反的問題.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極,需要該區域內部具備多個強勁的經濟增長點.如長三角的滬寧杭,珠三角的廣深二市,環渤海的京津.但武漢在湖北省內甚至在整個中部地區,經濟首位度過高,周邊城市的經濟實力差距較大,難以對武漢的發展起到補充作用,導致其常有「拔劍四顧心茫然」之感,區域內部的合作無從談起.正在建設的武漢城市圈,被定位為「1+8」模式,但由於總量上的巨大差異,不免給人以「1拖8」的觀感.即便將視野擴展至整個中部地區,周邊省市的經濟總量相對也較低.更關鍵的是,中部地區內部,合作的意識非常淡薄.山西將自己定位為環渤海地區的「腹地」,安徽傾向於背靠長三角地區發展,河南則著力於省內合作、建設「中原城市群」.這就讓位於「中部之中」的武漢,在發展經濟時缺乏外部助力,也使得武漢地區經濟快速增長的「點」,難以擴展成「面」,進而形成「經濟圈」.好在武漢市的領導已經注意到這個制約因素,並開始著手給這個困局「解套」.2012年以來,曾經在理論界討論的「長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概念,在有關城市的推動下,開始走向現實.贛湘鄂三省主要領導晤面、就長江中游城市集群進行磋商,並將草擬報告提交國務院審批,以爭取國家政策支持.這個「長江中游城市集群」的設想,是以武漢、長沙、南昌這三個地理位置相對接近的省會城市為主體,整合其他中小城市,建設跨省城市圈.這一構想如能實現,確實有可能形成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但需要整合好三省內部的資源配置,並解決好省域合作問題.\x0d第三,需要更新觀念.現代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國際視野,沿海地區由於長期以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人們的思維模式比較開放.與之相比,內陸地區人們的思維則尚顯保守,這不利於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武漢、成都等地航空港的擴容,對外交往更加便利,這一現狀有得到改善的可能性.\x0d第四,應該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長三角地區,與高地區生產總值相對應,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較高.而在中西部地區,即便是在成都、武漢等經濟快速發展地區,居民生活水平仍然相對較低,這可以從上述地區的最低工資標准、平均工資標准看出.因此,提升地區生產總值的同時,也要著力改善民生問題、提高居民幸福指數,而且要避免經濟增長帶來房價畸高、物價高漲等問題.\x0d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中西部地區成長出引領經濟增長的「第四極」;而解決好上述問題,方能推動充滿活力的新的經濟增長極,真正出現在神州大地!
❽ 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到底是哪裡
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和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環渤海經濟區已經成為國內外公認的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大增長極。
第四級都在爭奪這個口號,但是沒有定論。存在爭議
目前提出要打造「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的地區有東部的東北地區和海峽經濟區、中部的華中金三角地區、西部的成渝經濟區和北部灣經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