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共產黨堅持實施的三大戰略是什麼
「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
中央決定,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這三大戰略的共同特點,是跨越行政區劃、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希望大家統一思想、貫徹落實,爭取明年有個良好開局。
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東中西部地區都有很好的發展機遇,特別是西部一些地區,過去是邊緣地區,而一旦同周邊國家實現了互聯互通,就會成為輻射中心,發展機遇很大。
今後,區域政策的一個要點是統一國內大市場,這既是區域政策要解決的問題,也是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要通過改革創新打破地區封鎖和利益藩籬,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1)21世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有哪些擴展閱讀: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建立統籌協調、規劃引領、市場運作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要更好發揮統領作用。發展規劃要著眼戰略全局、切合實際,發揮引領約束功能。
保護生態環境、建立統一市場、加快轉方式調結構,這是已經明確的方向和重點,要用「快思維」、做加法。
而科學利用水資源、優化產業布局、統籌港口岸線資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資項目,如果一時看不透,或者認識不統一,則要用「慢思維」,有時就要做減法。
2. 21世紀初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我認為21世紀初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可以在以下幾個里遴選:
1、可持續發展
2、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
3、區域的自身定位
4、全國各區域之間的協調、平衡發展
5、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3. 如何看待我國區域發展的新格局
區域發展戰略是我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拓展了國民經濟發展空間,為我國經濟發展創造了更大的迴旋餘地,也有利於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我國區域發展戰略和區域政策的實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區域發展的協調性不斷增強,東中西呈現出相互促進、競相發展的新格局。
一、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全面提速,我國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開始得到遏制
國家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加快了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步伐。近年來,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東部地區的發展速度出現減緩,而中西部地區發展速度加快,多項經濟指標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從2007年開始,西部地區經濟增速首次超過東部地區。2008年以來,西部、中部、東北地區連續五年超過東部地區,這是我國區域發展進程中一個重大的歷史性變化。2013年,位於西部地區相對落後的省份貴州經濟總量達到8000億元,增長12.7%,居全國第一。西部地區省份的經濟增長都保持在高位,如西藏經濟增長12.5%,重慶經濟增長12.3%,雲南、甘肅經濟增長12.1%,新疆經濟增長11.1%,青海、陝西經濟增長11%,廣西經濟增長10.3%,寧夏經濟增長10%,都高於全國經濟平均增長水平。中部地區也保持經濟較快發展的態勢。安徽經濟增長10.5%,湖北、湖南、江西經濟增長10.1%,山西、河南經濟增長9%。中西部地區投資增速快於東部,2013年東部地區投資增長17.9%,東北地區投資增長18.4%,中部地區投資增長22.2%,西部地區投資增長22.8%。中西部地區工業呈加快發展之勢。2013年東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佔全國59%,比上年回落0.3個百分點;中部地區佔24.5%,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西部地區佔16.5%,提高0.1個百分點。正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中西部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經濟發展有了更大的迴旋餘地。這一趨勢有望繼續保持下去,我國區域發展開始呈現出地區發展差距相對縮小的良好態勢。
二、區域發展正在形成一些新的經濟增長極,呈現出區域發展的新局面
我國產業轉移由東部到中西部不斷推進。如在西部地區,成渝地區、關中地區、北部灣地區發展提速。世界500強企業中許多企業先後到重慶、成都投資創業,加快形成了西部地區新的增長極。東北地區沈陽經濟區、哈大齊區域實力明顯增強。中部中原城市群正在崛起,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提出建設長江中游經濟帶,包括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皖江城市帶,正在培育發展中國經濟「第四極」。各地可以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呈現出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新局面。特別是中西部地區一批新的經濟增長極加快形成,成為引領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
三、區域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形成你追我趕的新態勢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一些地區的經濟總量已相當可觀。如果我們把一個省份作為一個單獨經濟體,那麼我國許多省區市的經濟總量就超過不少國家。2013年,我國廣東省經濟總量達到6.23萬億元,率先超過1萬億美元,接近韓國的經濟總量。在全國排名第二的江蘇省經濟總量達到5.9萬億元,排名第三的山東經濟總量達到5.5萬億元,排名第四的浙江經濟總量達到3.75萬億元,排名第五的河南經濟總量達到3.15萬億元。全國有12個省份經濟總量超過2萬億元,有24個省份經濟總量達到1萬億元。2013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1805元,相當於6800美元。天津、北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5萬美元以上,上海人均接近1.5萬美元,江蘇、內蒙古、浙江、遼寧人均都超過1萬美元,廣東人均接近1萬美元,福建、山東人均超過9000美元。長江三角洲地區上海、江蘇、浙江提出,到2020年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其中蘇州、無錫提出到2015年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這些區域的快速發展,正在引領和帶動其他區域加快發展。
四、區域合作范圍不斷擴大,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正在形成
國內區域合作方面,泛珠三角地區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包括雲南、貴州都加入這一區域合作范圍。安徽提出融入長三角,江西提出借力珠三角和長三角。東中西對口支援西藏、新疆和四省藏區,以及其他民族地區。對外開放和國際區域合作方面,國家除了繼續推進沿海開放外,沿邊開放、向西開放、內陸開放步伐大大加快。近年來,國家先後設立了新疆喀什和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以及內蒙滿州里、雲南瑞麗、廣西東興等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支持建設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啟動了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規劃工作。西南地區抓住中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機遇,擴大與東盟國家合作;新疆向西開放,加強與中亞國家合作;東北地區開展東北亞經濟合作。隨著我國區域經濟蓬勃發展,區域合作和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階段。
我國區域發展雖然取得了積極進展,但還要清醒地看到,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然相當突出。總體上看,區域差距擴大趨勢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緩解,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如2013年,東部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相當於全國平均的133.9%,中部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相當於全國平均的75.8%,西部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相當於全國平均的74%。東部地區城鎮化率達到62.8%,而中部地區只有48.5%,西部地區只有46%。中西部地區雖然近年來投資規模、經濟增長速度等項指標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在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社會發展水平、生態環境等方面,還存在著很大差距。我國各地區之間由於在自然稟賦、地理區位、資源條件、生產要素等各個方面存在著很大差異,區域發展差距問題將長期存在。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任重道遠,需要付出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
4. 中國有哪些發展戰略
一、可持續發展戰略
二、科教興國戰略
三、依法治國戰略
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五、西部大開發戰略
六、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
七、推進城鎮化戰略
八、人才強國戰略
九、中國和平崛起戰略
5. 簡答21世紀初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你問的問題,有四點,(1)21世紀初(2)中國(3)區域經濟發展(4)核心問題
1、21世紀初,是全球化的時代,
(1)全球化本質上是資本的全球化,所以要謀求區域經濟發展,關鍵是要善於把握資本的力量,要引進外資包括區域外資本、要整合內資即區域內資本,要充分運用經濟杠桿和政策優勢對資本進行有效地控制,發揮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2)全球化的手段、方法和方式是信息化、新能源和新材料三種科技。對區域經濟發展,要善於建設基礎設施,加強物流和信息化建設,對政府部門尤其是加強情報搜集、共享和轉化工作,要加強宣傳區位優勢和區域戰略,要通過廣告樹立形象。要明晰地區資源狀況,有計劃地進行開發和利用,重視環境保護,更新能源來源,更充分的利用資源,要瞄準未來發展趨勢,強佔新能源和新材料的高峰。
(3)21世紀還是人才的世紀,要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不一定是增建擴建高校,可以調整布局或增加高校功能)和職業教育,發展文化事業和產業,潛移默化地構建區域向心力,爭取形成人人成才,人人盡才的局面。
2、區域經濟發展離不開中國乃至世界這個大環境。要把區域發展戰略放到全國中去考慮,要在充分發掘自身優勢的同時,找出有利於本區域發展的其他區域的因素。要對今後出入本區域的物資流做出預測,藉以准確定位本區域的位置。
3、區域經濟發展,尤其要重視運用經濟規律,統籌協調,可持續發展,既要扎實准備,又要抓住時機。
4、結論:核心問題,就是科學發展觀……,哈哈
6. 三大國家戰略是什麼
「十二五規劃」提出三大國家戰略是:城市群、農業化、食品安全
請採納,謝謝支持!
7. 要實現中國夢,到21世紀中葉,我國經濟發展的目標是什麼
目標: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禦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經濟發展全會提出,要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要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要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改造提升製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加強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發展海洋經濟。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加強城鎮化管理,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構築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教育改革發展,建設人才強國,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奠定堅實科技和人力資源基礎。改善民生全會提出,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文化發展全會提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推進文化創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推進改革全會強調,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加快社會事業體制改革。要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積極創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黨的領導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是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根本保證。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各級黨委要准確把握發展趨勢,科學謀劃發展藍圖,努力創新發展模式,加強對發展的統籌協調,切實提高發展質量。全體共產黨員要堅定不移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理念。切實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帶領廣大群眾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各級領導幹部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樹立正確政績觀,努力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要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大力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形成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力量。全會提出,要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提高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為核心的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要堅定不移貫徹 「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按照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辦事,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要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主題,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積極擴大兩岸各界往來,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業。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參加國際合作,維護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同世界各國一道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