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科學技術對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有什麼幫助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歷史經驗證明,科技在應對經濟危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每一次經濟危機都帶來科學技術的新突破,產生新的產業發展方向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帶來新一輪的經濟繁榮。可見,科技進步在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如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和工業革命帶來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迅速發展一樣,目前世界多極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世界范圍內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經形成,這給各國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同時也面臨新一輪的激烈的經濟競爭。尤其是近些年來,美國憑借科技優勢,率先開發信息產業,加大結構調整和政策創新,並強化全球化的資源配置,在全球科技競爭和經濟競爭中獨占鰲頭。從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看,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一直以來認真貫徹「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基本方針,從緊閉國門到逐漸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經濟格局。科技已經與經濟建設緊密結合,尤其是隨著科教興國戰略作為基本國策確立,加速科技進步,放在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科技進步已經成為推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貳』 科學技術是如何促進了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
科技是推動社會變革,人類經濟發展、文明進步的強動力,強占科技制高點,就把住了經濟發展的方向,把握住了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和主動權,科教興國、科技興國戰略日益深入人心。
勞動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主要標志。在人類社會中,勞動主要表現為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各種活動,而生產力正是衡量和體現人類改造自然這種能力的高低。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和勞動資料,勞動資料又包括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在這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勞動者。人類是一種高級的智能生物,具有極強的主觀能動性,人類可以通過自己的創造性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從而推動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這里的經濟基礎就是指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生產力的提升和發展直接導致社會經濟基礎的變革,而社會經濟基礎的變革又直接促進上層建築的變化發展。因此生產力的發展是經濟基礎發展的決定因素;經濟基礎的發展又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決定力量。
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無不和生產力的發展進步緊密相連。在原始社會中,人們僅有一些少量的食物和勞動生產工具,人們還過著「有飯同食」、「有衣同穿」的生活。自從生產力水平逐漸提高,食物和勞動生產工具逐漸豐富之後,生產資料的私有制便產生出來。進入奴隸社會之後,分化出了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由於階級的分化和剝削制度的產生,國家也隨之誕生了。從原始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社會制度演進的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以生產工具為標志的生產力不斷發展變革的歷史。
經濟與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但是經濟的發展為其它領域的發展進步提供原動力,經濟是整個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礎因素和決定因素。同時,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發展又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的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政策、智力、法律等保障。從根本上來講,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只有在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之後,才能談論政治開明、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等問題。換句話說,也就是當有了較強的經濟實力之後,才能夠不斷促進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的發展。
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科學技術也可以轉化為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馬克思曾經指出,資本主義在其誕生的一百年間所創造的財富是人類過去幾千年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這就是說當西方國家紛紛發生資產階級革命之後,新生的自由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適應了當時的生產力發展要求,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從而導致了三次科技革命的發生。自從科技革命發生以來,社會經濟基礎不斷增強,並且使得科學技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特別是從是二十世紀中葉電子計算機發明以來,以前千百年來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和不可實現的研究都陸續成為可能。而很大一部分科學技術的研究和發展最終都將服務於社會經濟基礎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經濟雖然是社會發展的基石,但長期高速發展經濟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盲目追求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必將對自然環境造成強大壓力,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氣候異常等等現象已經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深刻的經驗教訓。另一方面,如果在重視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忽視了社會公德、貧富差距等問題,也會因為公共道德的缺失以及收入分配不均等矛盾引發潛在的深層次社會問題。因此,我們必須高舉科學發展觀的大旗,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注重將社會建設提升到與經濟、文化、政治建設同等重要的高度,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高速發展經濟給自然環境和社會建設帶來負面的影響。
綜上所述,經濟基礎是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決定力量,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各國都在注重發展高新科學技術,並將高新科學技術轉移、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因此,只有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才能夠提升本國的經濟實力,才能夠提升本國的綜合國力,才能夠提高本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終促進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
『叄』 發展科學技術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有何作用
科學技術與經濟建設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
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促進經濟發展建設的發展,科技創新為經濟發展提供核心動力,它決定著經濟發展的質量與速度。經濟建設發展了,為科學技術提供物質基礎,促進科學技術進一步發展。
『肆』 科技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力量
科技在以下四個點對經濟發展起重要作用:
1、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隨著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金融市場中收集和分析數據將更加容易,並更多地減少信息不對稱,基於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的交易和投資策略可以重新定義金融市場的價格發現機制,提升交易速度,促進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提升金融市場的效率和穩定性,監管機構可以更高效地分析、預警和防範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2、助力我國金融業「彎道超車」:金融科技中的智能金融技術,利用大數據及人工智慧技術來幫助傳統金融行業節省人力成本,減少員工重復勞動。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金融科技產品已走在了國外金融機構的前列,未來,我國金融機構有望基於金融科技的技術與成果實現「彎道超車」。
3.實現民生普惠:隨著大數據金融、互聯網金融以及區塊鏈技術的普及,金融科技的應用和發展可以讓更多的人尤其是貧困人口以更低成本、更為便捷地獲得金融服務,分享更多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果。
4、助推「一帶一路」建設:可以藉助金融基礎設施和科學信息技術管理,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分享我國金融科技成果。不同國家文化及政治經濟的差異,使得大數據的互聯互通、金融與經濟數據信息共享備受挑戰,而解決這些難題的抓手將是利用金融科技手段。
(4)科技進步為經濟提供什麼動力擴展閱讀:
堅持科技創新要做到以下三個要點:
1、要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在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作出了重大戰略部署,始終牢牢把握我國科技創新的正確方向。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中,黨的堅強領導是我國科技創新的最大政治優勢和根本政治保障。
2、要牢固樹立「創新是第一動力」的理念:
要真正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推動尊重知識、崇尚創新、保護產權、包容多元成為全社會共同的理念和重要的價值導向。
3、要大力組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產業化:
在基礎前沿領域超前布局,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強化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關鍵共性技術、顛覆性技術等領域的研發部署。以更大力度激勵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升產業的科技含量和價值鏈位勢。突破核心技術短板制約,發揮優勢,調動企業創新的積極性,組織動員全社會力量進行重大技術攻關。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科技在金融發展中的作用
人民網-推進科技創新打造經濟社會發展
『伍』 科技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是生產力發展的基礎和標志,科技創新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可以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也可以促進產品質量的提高。
『陸』 為什麼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科學技術是知識形態的生產力,它一旦加入生產過程,就轉化為物質生產力。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科學技術在當代生產力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技術進步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首要因素。 技術進步通過兩種途徑來推動經濟增長:
一是技術進步通過對生產力三要素的滲透和影響,提高生產率,推動經濟增長。
二是在高科技基礎上形成的獨立的產業,其產值直接成為國民生產總值的組成部分和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 我國實現技術進步的途徑:
第一,從我國國情出發,實施正確的科學技術發展戰略。
第二,著重發展關鍵技術。
第三,改革科技體制推動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此外,還要注意經濟增長與其他兩個重要概念的區別。首先,與經濟周期波動中產出的恢復性增長不同,經濟增長在此來說是一個長期概念,其實質是潛在國民產出的增加或經濟系統生產能力的增長。其次,經濟增長也不同於經濟發展 。如果說經濟增長是一個單純的量的概念,那麼經濟發展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質的概念,衡量的是一個國家以經濟增長為基礎的政治、社會、文化的綜合發展。也就是說,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
『柒』 用經濟生活的知識說明科技創新如何推動經濟發展
科技創新,有利於利用新技術新工藝,生產適銷對路的優質產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有利於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競爭力,有利於整個經濟體生產力發展。
科技創新,有利於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企業勞動生產率、經濟效益的提高。
大力發展科技,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